《撤离科威特》豆瓣现在是6.9分,我也忘记了当初是什么吸引我下载这部电影,通常我是看分数下载的,对印度电影印象比较不错,不过6.9分的话我也不会轻易下载。
看完以后感觉不错,回豆瓣一看,噢,才6.9分,比较惊讶。故事情节算得上曲折,有跌宕起伏,有联系政府救援的艰难,有和伊拉克军官的周旋,有和垃圾货轮船长谈交易的波折,有联系外交人员的困难。等等。。。。
人物塑造得也不错,男主角的拿捏比较到位,不温不火,是个有七情六欲的普通人,被死亡吓坏过,在伊拉克军人面前低三下四的,在抱怨的同胞面前忍气吞声,在老婆面前也不是盛气凌人,最后也挺身而出和几个伊拉克士兵扭打在一起,是个有血有肉的角色。其他的人物,包括女主角,小器的抱怨男人,护士老婆失踪的男人,科威特女人,伊拉克军官等都塑造得很真实。
整部电影应该算不上主旋律吧,因为主要还是抨击印度政府的不作为,全靠老百姓自己努力才脱离苦海。但是颂扬了人性,是不错的作品,歌舞片段也不是很夸张,应该有个7分以上。
看完电影,更能深切感受到祖国安定、繁荣、统一、强大的重要性!列强亡我之心不死,只有我们安定团结繁荣了,才是对它们的最大打击!看完电影,更能深切感受到祖国安定、繁荣、统一、强大的重要性!列强亡我之心不死,只有我们安定团结繁荣了,才是对它们的最大打击!看完电影,更能深切感受到祖国安定、繁荣、统一、强大的重要性!列强亡我之心不死,只有我们安定团结繁荣了,才是对它们的最大打击!看完电影,更能深切感受到祖国安定、繁荣、统一、强大的重要性!列强亡我之心不死,只有我们安定团结繁荣了,才是对它们的最大打击!看完电影,更能深切感受到祖国安定、繁荣、统一、强大的重要性!列强亡我之心不死,只有我们安定团结繁荣了,才是对它们的最大打击!
在我感叹了十余年韩国电影好牛逼啊中国电影要加油啊之后,印度电影终于赶上来了。。。
从没去过印度,据说一出新德里的机场,会看到一行巨大的字:“欢迎来到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印度当然当得起这个称号,人口眼看超过我天朝了。
其实今天的印度,建国历史跟天朝差不多,再往前数,就是英国殖民时代,那个时候,我们这些“落后民族,还没有国家的概念,我总觉得,印度和巴基斯坦,应该被当做一个国家,他们的分离,也比祖国大陆和宝岛台湾的分离长不了几年。
南亚次大陆文明历史悠久,地缘环境特殊,几千年里,除了最原始的原住民尼格利陀人,还有原始澳大利亚人、达罗毗荼人、雅利安人、蒙古人等等不同人种和民族一波一波地迁徙而来。
以至于到了今天,这片次大陆上有将近两百个民族,1000多种语言和方言(到了这个数字,能够无争议地进行分类统计已经不可能)。然后人家又是一个建国历史不长的民主国家,可以想见,能形成国族认同基本上很难。
就是这样,20多年前,印度人完成了史上最大规模的撤侨,400多架飞机,从约旦撤出了10万侨民。
其实,片子一开始,男主就在一直展示着国家认同的微弱,不听印度音乐,尽量用英语,劝自己的司机赶紧变成科威特人,即使伊拉克人打过来了,他首先想到的也是往英国跑。
但后来一步步地铺垫、转折,尤其是司机的被射杀,男主的家国意识终于觉醒,拍着胸脯就变成了印度人的摩西。
整个片子的戏剧冲突其实并不强,这帮印度侨民最大的威胁来自那个像猴子一样的伊拉克军官,人家也就勒索点钱,要两瓶洋酒。最后,一拨人浩浩荡荡地到了约旦,那段升国旗的桥段,实在是真的有些硬凹,就像那个用特效做出来的印度国旗一样,其实这段可以处理得更好,印度侨民里也不应该只有一个倔老头可以刻画。
不过,这个桥段里有个镜头很有意思,背景音乐可以直接改成《五十六个名族五十六朵花》了:基本上,这个镜头就是一副印度民族全家福,我们一个一个来看:
男主:一张典型的白种人面孔,当然是印度的雅利安人,属于占印度人口比例最大的印度斯坦族,印度的种姓制度里,越上层的皮肤越白。雅利安人公元前2500年左右才从小亚细亚进入印度,与当地土著民族混血,形成了现在的民族样貌。种姓制度形成的一个人类学基础也是印度次大陆上不同人种的差别确实十分明显,靠外表就能分辨。如今的宝莱坞明星,也大多是雅利安后裔。
比如去年《小萝莉的猴神大叔》的Salman Khan,简直是印度版凯奇:
Salman Khan (请忽略这咖喱味儿的图片背景特效)
以及《我的个神啊 PK》的女神 Anushka Sharma
<图片3>
最左一家三口:应该也属于印度斯坦人或者泰卢固人,是最常见的现代印度人打扮,大概就是为了代表印度的最大多数人群吧。
男主身后的头巾哥:这哥们是锡克人,就是信奉锡克教的旁遮普人,基本上这个包着头巾的形象算是我们对印度人的刻板印象了,看到这头巾,基本会冒出阿三这个词来。
男主身后的白帽子哥:只能看出是个穆斯林,尽管印巴分治很多穆斯林迁移到了巴基斯坦,但还是有大量穆斯林留在印度。印巴分治是南亚次大陆的骨肉之痛,几乎每部印度大片都会涉及,在本片中,那位外交部官员的爸爸就提到了自己在巴基斯坦拉哈尔的豪宅,想必这位老人家也是印巴分治时被迫从巴基斯坦迁出的。
最右夫妻:大概是信奉伊斯兰教的马拉地人(不太确定,望指正)。主要分布在马哈拉施特拉邦,其他邦也有分布。属欧罗巴人种地中海类型。
最后的牛仔夹克小哥:其实是他的一张蒙古脸让我注意到这个镜头的特殊之处的,与我们印象中的印度人差距很大,应该是阿萨姆人或者曼尼普尔人,他们主要分布在印度东部喜马拉雅山麓和恒河下游一带,没错,祖先是来自中国云南和缅甸一代的蒙古人种,阿萨姆人是傣族人的后裔,而曼尼普尔人自称来自中原。曼尼普尔人现在还有很浓的中国情结,比如他们一直有对龙的崇拜,英国殖民印度前,曼尼普尔一直是个独立的国家,现在也在闹独立,这几个人都在望向印度国旗,但这位小哥的表情貌似有那么一些深意。看看人家的国旗和妹子:
写到这里,忽然觉得应该给本片五星了。尽管片子本身还有很多诸如冲突不够,细节交代不够,人物刻板等等问题,但整个片子的立意,还是交代得很不错。
天朝的电影这几年拍得这么热闹,但主旋律影片还在歌颂某组织的伟光正这个套路上绕,以至于主旋律已经成了贬义词,涉及家国认同、民族团结,不是伟光正救中国,就是一股浓浓的大汉族主义气味,或者就是拿人家日本人开刀,靠仇恨满足民族自尊心。
价值观这玩意,比技术啊、钱啊都重要,自己都价值观缺损,就别老嚷嚷着输出了。
好了,印巴友谊万岁,印度人民大团结万岁。
一跳舞男主气场全泄了
去或者不去,是你们自己的决定,但是在约旦有十七万五千人在等待着我们,而他们唯一的过错就是他们是与我们没有血缘关系的同胞。我无法给你们一个为他们冒生命危险的理由,最好的方法就是由你们自己找出一个理由,然后去拯救他们的生命。
感谢中国好闺蜜赠票~外面大雪纷飞,上海终于变白啦~
看到中间可以感受到男主必然是基于真实事件改编,煽情很刻意,歌却很好听。如果没有那个演技派老头,这部剧简直就没有内部矛盾了,他如同无能的政府一样关键。但还是要赞扬这部电影,主旋律,辛德勒,敢作为的官员,还有祖国,国旗。
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虽然很主旋律但两个副线角色做的很好,老大爷和科威特女人。印度人民真的为国家感到骄傲的,全场欢呼口哨故障。印度电影完胜好莱坞
根据真人真事改篇,如此不入流的传记片!是的,你很难在片中找到感觉,说白了就是代入感差!而且某些演员干燥无味,死气沉沉!尽管它努力效仿西方某些类型片要素,尽管它真是一场伟大的救援行动。但以这角度来说,火候不够啊!PS:起码人家能敢于批判ZF!
阿三的片子必须是不分场合不分青红皂白的跳舞的。
在战火中拯救难民,前有《卢旺达饭店》《逃离德黑兰》,今有《撤离科威特》
比较平实、真实,撤退行动主要是靠沟通和关系并非武力营救,没有激动人心的情节渲染。但是有两个地方还是蛮感人的-妻子怒怼挑刺大爷和结尾处那个普通官员默默的微笑。
卢旺达大饭店既视感
印度主旋律
勉强两分,技术环节都是流畅,选的歌也挺好听,也不拘泥于印度电影传统的歌舞表现手法了,总的来说电影观念继续和国际接轨。但是剧情的设置、演员的选择上还是草台班子的意思,矛盾的制造者一是各国政府,二是队伍里的事逼老头,很容易看腻
印度的电影超过华语电影太多,印度也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印度的辛德勒
也许是最特别的一次观影体验。在印度斋浦尔的全球十佳影院Raj Mandir看的。全程印地语,演员演技不错,所以居然完全看懂了,最后印度国旗竖起的一刻,全场掌声口哨声叫喊不断,氛围太好了。
祖國就是自己
1990年科威特撤侨,印度商人几凭一己之力让17万同胞成功撤退的故事。给民族精神和自豪感大唱赞歌的同时,印度政府的不作为,对本国公民人身安全的漠视也让人瞠目结舌。“我没有问,我的国家对我做了什么”流露了无奈与心酸。造作的人设和叙事,见缝就插的歌舞桥段,出戏效果明显,破坏了整体情绪和节奏
男主太圣母了
不用和《逃离德黑兰》相比,其实和前不久那部《无路可逃》比较,这部电影都差很多。想营造紧张气氛,并没能很好的保持紧绷,想写混乱中的人性,也没能深入。看看歌舞得了。。。
男主简直就是本·阿弗莱克失散多年的兄弟,恍惚之间我还以为我在看《逃离德黑兰》。BTW,作为战争片,演着演着开始集体跳舞真的好吗,看得我TM尴尬症发作😓
最后Vande mataram的变奏调子一出来,我真的热泪滚滚而下。我一直认为爱国是人的本能,不需要肉麻宣教、虚无否认也是枉然。印度的爱国片为什么比中国的好看感人,就是因为他们清楚这个道理,祖国就是自己,再烂也是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