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开首的“○”代表发问者,“●”代表胡金铨。)
○ 《空山灵雨》是关于古老的大佛寺中的阴谋和权力斗争的故事。为了偷取秘传的卷轴,发生了怪盗交战和间谍之间的争斗,这部分和冒险小说一样过瘾哩。
● 是的。不管偷的是书籍经典也好,还是战术图也好,盗宝是自古就有的故事模式,问题只是怎样令到这种模式有变化而已。京剧之中也有很多类似的故事,也有如《蒋平捞印》之类的武侠小说。《蒋平捞印》是宋朝时代的故事,“印”就是朝廷大臣拥有的贵重的印鉴。故事是讲有坏人偷了印鉴,并将之丢到海里去。此外,也有《失火找印》的故事,那是中国戏剧中非常有趣的故事。讲一个县官不见了印鉴,他明明是放在办公房中的,但不知为什么不见了。于是,他就叫公差头来问,公差头说他知道但不能说。“如果不能说,就不应该说知道呀!”县官说:“没关系,你讲吧。”(笑)在追问之下,公差头就说:“其实偷印者就是衙门的师爷。”师爷即是幕僚,是县官私人请的人,故不算是官厅的职员。所以就算明知他偷,要是没有证据的话,也不能告他,因为师爷的政治地位很高。这样,公差头就向县官献计:“不要说印鉴不见了。”因为公开了遗失印鉴的事实,就会引起麻烦了。公差头还叫县官把装载印鉴的盒子包好,放回原位,然后就听他的吩咐行事。县官问究竟是怎样行事呀?公差头就在他耳边轻声说出计策。一声“好!”之后,就行事了。突然,办公房失火了。哗,不得了,大家都来救火。这时,公差头就对县官说:“先要收起印鉴吧。”于是,县官把印鉴交给公差头,但公差头说:“谁先收起它?”说完,就把印鉴交给那个师爷,而自己就回去救火。交收印鉴时,很多人都看着。好了,火熄了。县官向师爷说:“交回印鉴给我吧。”师爷不得不把印鉴放回盒子中,不放回的话,就等于师爷自己遗失了印鉴。就是这样,公差头的计策奏效了。(笑)实在是一个写得很好的故事。中国的古典小说之中,这类故事真的很有意思,比外国的要写得好。(笑)
○ 《空山灵雨》之中,也有这个故事的影子哩。
● 我并没有全部照搬,用的反而是《杨乃武与小白菜》。《杨乃武与小白菜》是耳熟能详的冤案故事。但在冤案发生之前的一段故事其实也很有趣,但知道的人却不多。那是讲一个财主——而财主都是刻薄的吧(笑)——他有一个穷亲戚,以前这个穷亲戚有帮过他,这次这个亲戚走来借钱。其实,与其说她是来借钱,不如说她是来追讨以前的欠款。但是,这个财主不但不肯还钱,还把那个老太婆亲戚赶走。她没有亲人,于是就在财主大屋的后园中吊颈死了。这个财主一向就被县官视为没有人性的家伙,要是天亮之后被发现此事就有麻烦了。因为财主为了钱而忘却恩义,迫得穷亲戚自杀而死。于是,财主就找杨乃武来,杨乃武说要花一万两银才能解决此事。(笑)财主问为什么要这么贵,况且连官都未有告下来。财主颇有怨言,但杨乃武说,不想花钱的话就算了。一万两银是审判时必须花的钱。不过杨乃武说不会引起诉讼。“但明天就会有官差来验尸呀。”财主说。“不用担心,我会帮你处理好的了。”杨乃武说。“好,但你要告诉我怎样处理。”财主要求。于是,杨乃武就教他:“现在不可以移动尸体,和尽量叫多一些朋友来,请他们又吃又喝和打麻将。”财主问:“你说什么?我后园还吊着一个死人呀。”杨乃武说:“没问题的,总之就喝多一点,弄热闹一点。越多人越好,但不要让他们去后园。”财主想,只好这么办了,杨乃武一定是有什么好计策,于是就付了钱,叫了很多人来又喝酒,又打麻将,搞了个大宴会。到了正好午夜时分,杨乃武看大家兴意正浓,悄悄地使人唤来财主。“什么事?”财主问。“你去后园,把那个老太婆抱下来。”“什么?你说什么?我干不来。”“干不来的话,你就完蛋了。快去抱她下来吧。”财主问,但抱下来之后又怎么办呢?杨乃武答:“抱下来之后,再吊上去。”“这有什么意思?”“你说过会照我的说话去办呀!”财主战战兢兢地把尸体解下来,然后又再吊上去。之后,有人发现了尸体。 于是他被送官究办。(笑)县官知道后立即派人来验尸。之前,杨乃武已预先与财主讲好:“到时要哭着叫冤枉。”验尸官把老太婆解下验过之后,就把尸体放在地上,并向县官的师爷说:“你向县官大人说不可以抓这个财主。”但县官说:“为什么不能抓?不行,不行,怎么也得抓。”并把财主缚起,抓回衙门。这时,杨乃武就走来说:“县官大人,你为什么抓起财主?”县官说:“跟你有什么关系?”杨乃武说:“当然有,我知道全部真相,这个老太婆是给别的人杀的。”“你怎会知道?”“你问一问验尸官就知道,死者的颈上有两条痕呀。”去一看,果然如杨乃武所说那样,县官没法入罪财主,证明了那是冤枉。为什么之前要又吃又喝,大开宴会呢?那是为了让很多人看到财主的所在。这样就可为财主制造了很多证人,证明财主在那儿喝酒,—步也没有离开过。类似这种奇谋妙计的故事有很多,看中国的古典小说,在这方面会学到很多东西。(笑)
由于《空山灵雨》是关于权力斗争的故事,所以武打也多。我认为权力对什么人来说,都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东西。人是喜欢权力的。只要有权力,就可以过比他人更好的生活,又可以想怎样就怎样。要女人有女人,要食物有食物。这是人喜欢权力的原因之一。但是,除了为得到其他东西而想得到权力之外,我认为权力本身也很吸引人。我把佛寺内的权力斗争作为故事,就是想写出这一点。为什么和尚想得到权力呢?他们吃素食,又没有性生活,永远穿着同一件衣服,为什么还想得到权力呢?那一定是因为权力本身很吸引人。希特勒是素食主义者,至死也没有结婚,虽然他有个叫爱娃·布劳恩的情妇,但其实他是不喜欢女人的。(笑)那么,他为何得到那么大的权力呢?在佛教寺院中,当最高位的年老高僧死时,其他高僧为夺位而展开激烈斗争,就正是出于同样的理由。
○ 我也认为佛寺中常会发生权力斗争,但《空山灵雨》的剧本是原创的吧。
● 这故事没有原作小说,但有传说,我是根据传说写的。
○ 一场争夺唐三藏亲笔写的佛经的斗争在片中展开。寺中最后的主持是慧明僧人,其设定是来自真实的禅僧慧能。慧能是个著名的僧人,即是禅僧第六祖吧。片中的慧明最后把佛经烧掉哩。
● 是的。不过,历史事实如何并不清楚。这个慧能和尚是个文盲,五祖将他定为禅的继承人时,就马上让他逃了。因为,有很多个和尚想当六祖(初、二、三、四、五,即第六个)。所以他要逃走。但逃时却给抓住了,不过最后仍是逃脱。他去了广东的曹洞,现在日本也有曹洞宗吧。他去到这个广东的曹洞是当普通的和尚,后来真正身份暴露,正好给大僧发现了,所以成为了六祖。但他之后就再没有传位下去了。有传位的话就会发生权力斗争,所以六祖之后就没有传位,即是没有七祖。传说大概就是这样,影片也是说这个故事。日本也有“说书的人”吧。不知日文怎样称呼……是叫讲谈师吗?在最早期,日本的讲谈师和中国的讲谈师全都是和尚。如果单是讲道理和说佛经的教导,人们是不会想听的。所以,就会讲故事。所以非常著名的《没有耳朵的芳一》,也是一样吧。其后,我拍的《天下第一》的第一场戏也是由僧侣讲故事开始的。
○ 在《空山灵雨》中,是以六祖烧经结尾。有没有史实证明那个佛经是唐三藏写的唯一的佛经呢?
● 没有。那个叫《大乘起信论》,今天在日本和中国还是叫“大乘”,“大乘”是指推动人,而“小乘”则是自我修身的意思。唐三藏也叫玄奘,但是并没有史实证明他写过《大乘起信论》。(笑)那完全是一个传说。《大乘起信论》是后世的人以他的名字写的,他只是口述过而已。那个初本非常古老。唐代还没有印刷技术,所以那是后世写的。据传说讲,那经文是真的存在的,但不会是玄奘写的。总之是部古书,一定非常贵,所以大家都想要。(笑)现在有很多《大乘起信论》传下来,但都是印刷出来的。因为活字的印刷技术在宋朝,即十世纪时已有了。
○ 但影片的结尾很讽刺,大家为了争夺世上唯一的经文而展开生死斗,但最后经文却被烧掉了。不过,结尾还有个意外:原来还有很多抄写本留了下来。这个大概是你的创作吧。
● 是的。(笑)
○ 饰演最后的寺院主持继承人的演员佟林是什么人?他在你的电影中,除了本片外,只演过《山中传奇》吧。
● 他是由台湾去香港的演员,所以在此之前没演过我的电影,但他是位很有经验的演员。不过,以前演的多是小角色,没演过重要的角色。《空山灵雨》是他首部演重要角色的影片。我找他演,是因为他的外貌刚好与我想象的一样。他虽然是囚犯,但……即是说,他是个受刑者。
○ 演老年主持的是韩国导演郑昌和吧。
● 不,那个不是导演,也不是演员,是个名叫金昌根的人。他只不过是我找到的长着胡子的人罢了。(笑)我见他的胡子很好看,于是叫韩国的制片请他来拍戏,他说好呀,就来了。他只是这么一个人而已。一个长着好胡子的人。(笑)他的胡子实在好看,于是看上了他。他不是演员,只是个普通人。
○ 那是真的胡子吗?
● 是真的,他自己的。(笑)我不知道他多少岁,大概是七十左右吧。不过角色是。九十岁(笑)他不会说中文对白,所以只叫他数一、二、三,一、二、三、四。(笑)
○ 那是意大利的拍片方式哩。
● 是的。对了,对了,跟费里尼(Federico Fellini)一样。(笑)
○ 《空山灵雨》中的寺院是真的寺院吗?
● 那是拍了很多寺院剪辑而成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全部都是实景。没有一处是用布景拍的。
○ 影片中出现的三宝寺是没有的吧。
● 那是没有的。(笑)最大的那个建筑是韩国的宗庙。韩国的宗庙是国君的祖庙。其他还拍了大约五间寺院。
○ 寺院之内的场景是布景吗?
● 不是,这部片没有布景,寺内全部也是实景。
○ 例如那个仓库也是吗?
● 是的,那个也是实景。那是一间叫海印寺的寺中的仓库。
○ 有佛像的那个景也是实景吗?
● 那个景最麻烦,你指的是藏经阁吧?
○ 就是那个有很多经典的地方。
● 是。那儿是不准摄影的。因为里面收藏了国宝。(笑)但怎样拍呢?我们用钱买通了看守藏经阁的僧人,否则不会给我们进去啊。(笑)那儿不准拍摄,没有办法,只好那么办。(笑)
○ 你们就像电影中的盗贼那样,悄悄地用锁匙开门进去。(笑)
● 对啊,是悄悄地进去。给其他和尚看见那个和尚收了钱,会引起麻烦。所以我们也悄悄地进去。(笑)
○ 影片之中也有描写买通和尚开锁哩。(笑)
● 不,那儿是别的地方。那是“三十二间楼”,不是佛寺,是个古老的建筑。那儿写徐枫和吴明才潜入去偷东西。里面有很多书架,都塞满了经书。
○ 吴明才演的盗贼一边吃着像果实似的东西,一边掷出它的核。那是什么果实?
● 那是枣。
○ 他掷出枣的核来令敌人滑倒。这也是你想出来的设计吗?
● 是。不过,据说真的是有盗贼吃完果实后,把它的核掷出以便逃跑。小说中有这种情节。
○ 据你当时的太太钟玲夫人说,你构想《空山灵雨》是于一九七四年,正好是刚刚拍《忠烈图》之后,而于一九七七年春写好剧本,并于同年五月及六月二次往韩国看外景。拍摄则于同年八月开始,一直拍至翌年四月,后来又于九月再拍剩下的部分,拍了很长时间的外景。为什么你要到韩国拍这部片呢?
● 那是因为韩国的建筑物,特别是寺院,跟中国一模一样之故。其实,在找外景之前,我偶然有机会去韩国,但已忘记是为什么而去了。(笑)于是在那儿拍了一部分。《迎春阁之风波》的开首部分就是在韩国拍的,如正门进来的那场戏等等。李察罕的王府之类的建筑是在韩国首都首尔的景福宫的宫殿内拍的。现在是不准摄影的。此外,也有在宗庙,即国王的祖庙拍过。韩国的寺院与中国的寺院很相像,而且韩国的寺院不太大,建筑物很集中,对拍电影来说很方便。有一个场面,不知道你们记不记得,是跟中国画一模一样的。那就是名叫“观稼亭”②的地方。我真的觉得不可思议,因为那个景致,真的跟中国画中出现的景致一模一样。于是,我就向韩国人问,但一般人并不知道当中的原因,后来向首尔大学中文系的主任车柱环教授请教:“那儿以前是用来做什么的?”据他说,以前有个有钱人,那是个大地主,是用那儿来作别墅的。那一带的农田都是属于那个地主的。我说,那就像中国画中出现的风景呀。他听后说,那当然啦,那个地主是按中国画的样子模仿建成的。(笑)
○ 你为什么不去内地拍?是制作费的问题吗?
● 不是。如果当时去内地拍,我的入台证就会被取消了。去内地拍是可以的,因为我是香港居民嘛。但去内地拍的话,有可能不能再去台湾,包括作品和人。(笑)还有一个理由就是,内地的建筑物分散得很,互相隔得很远,但韩国的就全部都很集中,对拍电影来说很方便。拍外景就像打仗一样,物资的运送是一个重要的问题。韩国的建筑物很集中,可以集中一起拍。如果拍摄规模大的话,转移地点是很麻烦的。灯光器材又多,要担要抬。至于为什么我为何会到那么多不同的寺院拍呢?那是因为那些是现代的寺院,有电线,为了避去电线,要找很多不同的角度拍。在开拍之前,我由韩国北端的三十八度线走到南端,看了好多地方。其后,遇上了法籍的尼姑和美籍的僧人,他们都是佛教的尼姑和僧人。他们两个人巡访过许多寺院,在找寺院方面帮了我很大忙。因为,他们一个是巴黎大学的斑文干(J. Pimpaneau)的学生,后来成了尼姑。另一个是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中文科教授白先勇的学生。他们来看我拍电影。真的呀,他们是真的尼姑和僧人呀(笑),还来了首尔。两个人并没有什么关系,只是偶然相识而已。他们来看我拍电影,于是认识了。原本他们是在台湾学习佛学的,所以能说中国话,但是台湾的寺院不好,又是福建式,他们又不受尊重。于是就跑来韩国修行了。幸好有他们帮忙找寺院,因为韩国的制片说借寺院拍片要付很大笔谢礼,但他们两个告诉我一文钱也可以不用付。(笑)他们说,只要寺院主持认为影片基本上不违反佛家的教导,就可以拍。
○ 有个镜头从寺院的屋顶以俯瞰拍摄,那是真的在寺院的屋顶拍的吗?
● 不是,那是搭高台拍的。哪会让我们踏到屋顶上去,那样做的话可不得了。(笑)
○ 《空山灵雨》中有多少个和尚?
● 唔,对了……最多的时候有一百人左右吧。他们都是囚犯。
○ 是囚犯?不是临时演员吗?
● 他们是囚犯,我本来也不知道的。对了,还有精神病院的病人。他们随便站起来,完全不听指挥,非常麻烦。(笑)那是我后来才知道的。
○ 囚犯都是光头的,正好扮和尚哩。(笑)
● 对呀。不过韩国的制片故意隐瞒,还把剃头费也计上。(笑)
○ 最后在山中争夺被盗的佛经那场戏,是在什么地方拍的?
● 是雪岳山,位于三十八度线附近的韩方的山中。那儿有很多积雪,非常寒冷,拍得很辛苦。这部片的很多外景地都是难于拍片的地方。上雪岳山时,大家都是徒步而上的。由于要抬摄影器材上山,所以早上五时出发,到达外景地时已是九时,然后才开始拍摄。非常远。要步行数个小时,就是张艾嘉和徐枫也得和大家一起徒步上山。而且还是山路,因为没有像样的路。
○ 你好像特别喜欢去这种不易去的地方……
● 看到漂亮的风景,自自然然就去了。(笑)我想要的外景地,总是那些交通不便的地点,要砍开山林才能去到。(笑)为这部片找外景找得最辛苦的,是由韩国最北部——即是紧贴着三十八度线下面的雪岳山——走至南端的济州岛,因为全都是山啊。我走遍了所有外景地之后,才开始拍的。每次转移去新的地点时,还要计算日照的时间。当时才知道,太阳这样的话,光线大概就会这样。因为不同地点的日照时间的长短也不同。
○ 《空山灵雨》最后在山中的决斗场面,你说拍时很冷。但看影片时,发觉在动作场面中的徐枫还有点流着汗的样子,完全不会叫人感觉到冷。可能是光线的关系吧。
● 因为那是在很多不同的地方拍的关系。最冷的是在山中跑出来那一段。那是在雪岳山拍的。至于打斗场面,则是在南面一点的地方拍的。在不同的地方拍,然后再剪辑起来。不是集中在一个地方拍。徐枫被缚的地方,是韩国的王陵。
○ 那就是说,你这部片的拍摄,是从韩国最北端起拍,纵断地拍至南端的济州岛吧。
● 是的。片中大法师诵经、很多女人出浴那一场戏,就是在南端的济州岛拍的。
○ 那些女人差不多都是全裸,又很性感和美丽,特别是以特写拍的那些少女很漂亮。
● 是的,不漂亮的没有用特写拍。(笑)
○ 那场戏用了多少天去拍,一天就拍完了吗?
● 是的,人多的场面大概是花了一天至二天吧。至于不同的特写,是由不同的摄影师分别拍下来,最后由我把它们剪辑在一起。拍水中的镜头时,很难取角度。故拍了很多,然后再剪辑过。
○ 那是著名的溪谷或河流吗?
● 是,是很著名,又非常美丽,岩石也很美丽。那是在济州岛里的风景,济州岛是很大的。不过,那场戏对那些女孩子们来说很可怜。韩国的制片太差了,简直就像私吞公款那样,她们还没碰到钱,就把她们的人工全侵吞了。她们都是临时演员,但不知道是从哪儿找来的。(笑)
○ 为了僧侣修行,而让他们看裸女出浴的史实是真的有的吗?
● 有的。那个场面是根据史料而拍的。僧侣本来是不可接近女性的,但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却出现了娶妻的和尚。唐三藏去到印度时,甚至去妓院游玩哩。但这种事后来没有了。以前的和尚甚至不是素食的。是南朝的梁武帝(公元502—549年在位)下令僧侣不可吃肉的。这样僧侣才不得不吃素。以前是化缘讨食的,讨得什么就吃什么,没有说不可以吃肉。
○ 在《空山灵雨》中,带来很多女人出浴的高增大法师,即扮演活佛的吴家骧,以前是当导演的吧。李小龙主演的第一部片《唐山大兄》(1971),据传真正的导演也是他。
● 他是位老前辈,战时已是演员了,也导演过很多作品。《唐山大兄》大概是他与罗维一起联合导演的吧。
○ 是的。罗维在数天前(一九九六年二月二十日)过世了。
● 罗维也是我的前辈。他和吴家骧是同时代的人,吴家骧本来是电影演员,而罗维则是舞台剧演员出身。吴家骧也在数年前过世了。
○ 他是在一九九五年一月过世的。《空山灵雨》中,跟着活佛的那些女人,在武打场面中也显露了身手哩。她们算是什么人?
● 她们是活佛的弟子,所以不会有武器。
○ 即是说,她们是佛教徒了?
● 是的。
○ 寺中老管长退休后,他变成了仿佛从彼岸而来的船夫,乘着小舟飘然而至。这个场面叫人留下深刻印象。
● 那只是个含有幻想性意味的场面,象征他渡往彼岸。
名刹三宝寺住持智严法师自知年事已高,请来文安居士、王将军及物外法师共商住持继位之事,熟料居士将军二位对寺中玄奘手稿觊觎已久,惠通、慧文二位弟子于住持之位各怀鬼胎,流犯邱明则买了度牒来此剃度,一时间,三宝寺内,俗人僧众,明争暗斗。1977年,胡金铨携剧组众人远赴韩国,同时拍摄了[山中传奇]及这部夺宝物、论禅机的[空山灵雨],如果说十二年前卖唱行乞的[大醉侠]是文人武侠的发轫,那经历了[龙门客栈] 、[侠女]、[迎春阁之风波]、[忠烈图]之后的[空山灵雨],则把文人武侠推至了不胜寒的至高处。 [空山灵雨]开场已与寻常不同,山明水秀间,文安与白狐、金锁三人无语行走,三分钟后方始与惠通有第一句对白,而后六分钟内仅寥寥数语。白狐金锁二人转身便至藏经阁偷盗经书,在亭台楼阁之间迅疾穿行,于僧侣往来背后闪转腾挪。虽无台面上的交锋,亦无拳脚下的打斗,但因为整段自静入动、动静错落的节奏,及台词随意中机锋暗藏、神情细微间直指人心的细节编排,非但不显冗长,且有种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气魄。此种气魄绝不止于开场十分钟,伏于通篇空灵沉稳下的人心角力,把115分钟填充得声色淋漓,夺宝之动与论佛之静间的错落有致,更把这个老套古旧的故事讲得开阖有度。 一说动。从[大醉侠]始,胡金铨化京剧武打为银幕动作的美学尝试,经几部作品的演练,于[空山灵雨]中已臻化境。其实片中除结尾一场打斗,更多的是白狐、金锁潜入藏经阁,与同样为盗经书而来的张诚那一场场你争我夺,虽然收敛起了刀光剑影,毫无凶险残酷之气,但在胡金铨标志性的京剧节拍之上,三人翻转腾跃之轻灵,局促空间内调度之巧妙,剪接节奏之有致,把京剧舞台上的杂耍妙趣搬了十足十,也终把武术与舞蹈、电影与舞台的结合推至完满。结尾,文安与白狐外逃,物外法师的侍女们如天女般从天而降,用彩绳将白狐重重围住,有人评说此场打斗远不如[侠女]中的竹林戏,此言不差,就惊险程度而言,其甚至不如[大醉侠]、[龙门客栈]、[迎春阁之风波]等片的高潮群斗,但这里的打斗意不在刺激感官,而在于描摹动作、造型之美,及佛法教化之意,此中境界与寻常招式已不可同日而语。 二说静。胡金铨赴香港地区后,第一份工作就是在印刷厂校对佛经,自此建立起有关儒释道的理念,从[大醉侠]始,胡金铨就试图在电影中加载自己的宗教信条。前作[侠女]结尾,锦衣卫刀刺圆惠大师,大师腹流金血,身后映现佛光,虽有了一缕禅机,但斧凿痕迹未免过重,[空山灵雨]中没有如此神迹般的禅意,而是在现实凡俗中阐释玄虚佛法,用欲望映衬无欲。那群整日吃斋念佛却贪慕权利的僧俗人等,在物外法师不戒荤色却深明佛法面前,上窜下跳如跳梁小丑,结局不是枉自徒劳,就是自取灭亡;慧文、慧通、慧思三个弟子的佛法考试,映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禅理;法师把衣钵传于半路出家的流犯,则取自五祖弘忍法师传位于六祖慧能的典故。[空山灵雨]的佛性建构绝非无懈可击,但这个源自《蒋平捞印》一类武侠小说、盗印的京剧故事及《杨乃武与小白菜》中杨与财主斗智的通俗故事,因求禅之意而在一片刀光剑影中卓尔不群,把文人武侠带入了出世的至高境界,而胡金铨毕生对东方武侠美学的追求,就在[空山灵雨]的弃武求禅中圆满。然而,[空山灵雨]真正精妙之处,其实并不在如何出世,恰恰在于那些极其入世的事态人情,如居士与将军人前道貌岸然,背里狗苟蝇营,如惠通与惠文满口佛法禅思,面对浴女却心神不定,种种世俗细节中暗藏讥讽、妙趣丛生。胡金铨在经营玄虚高深境界中,仍能捕捉世俗人心的细腻动静,实属不易。 只可惜,[空山灵雨]把文人武侠推至了巅峰,却也打上了休止,这一场山雨过后,胡金铨也恍似穷尽心力般枯竭,再逢甘泽已是二十年之后的[卧虎藏龙]。 原文刊于《香港电影百年》
北影节放DVD版本令人窒息 满屏的划痕 从右往左读的字幕 可悲的分辨率 而且还删了26分钟左右 开场剪得乱七八糟 动作戏有很多处也被剪得不连贯 胡金铨最为人称道的动作设计和氛围营造毁了大半 不过居然还是非常喜欢 可惜了一部五星片
空山不见客,但闻灵雨声。东方有禅意,最爱胡金铨。
武学和禅学确实是我们特有的。 配乐挺系统了,就是有点用力过度,确实让人出戏。。。继续陪导演补课。。。。。
胡金铨新武侠开山之作,影片中的山水意境和佛法禅思相得益彰。借佛寺衣钵传承之事表现人性善恶,寺庙如江湖,有人就有纷争。三个徒弟打水预示佛性一场极其精彩,一个善假于人,集众人之力得清水,机心也;一个善假于物,以纱滤得清水,术心也;一个心清水自清,心如明镜,不惹尘埃,接近禅心大成。住持最终选择外来人物邱明,因其佛缘慧根最深,能做到心不随境动,念不随怨转,善与慧相连。普通人无法做到不增不恨,无怨无悔,但确实可以放下执念,心平气和一些。
绝作,除了完美还是完美,从此成为胡金铨和徐枫的铁粉!古韵盎然,气象非凡,真正的古典东方画境,禅意佛理为骨,世情人心为肉,戏乐建筑为血,功夫动作为皮。尽管人物众多、背景前史厚繁,编排却毫不杂乱,节奏紧凑,张力贯穿始终,同时各方面都是点到即止,留下绵长余味。剧作与人物完整度远胜[侠女][龙门客栈]。斗智斗心胜于斗力,动作戏精炼短促,到高潮才得见招牌式的腾跳跃升疾速连剪,而序幕里那段探路偷盗,着实令人心跳过速:轻快跑动,小心四顾,凌厉的剪辑与远近相间的构图,再配上急促的鼓点与梆子,将声画空间运用到了极致。不少隔着门洞纱帘或被松枝树木遮挡的镜头。迷宫般的寺庙,一如迷失的人心。秋日枫林,雾气缭绕,阳光透射,溪水淙淙,天朗气清,树影掩映。PS:极美片名恰呼应片头雷雨书卷credits与空山赶路蒙太奇。(9.5/10)
手法和音乐的确很牛,剧情也太差了吧
120分钟4K修复版蓝光。既非空山,亦无灵雨,酒色财气,贪嗔痴恨,哪有无价之宝,所有物与人都有价格,与《山中传奇》套拍,取景于韩国各地,譬如海印寺、良洞村,将军竟然穿龙纹服,韩国片方找了囚犯当群演演和尚,正好是光头,胡金铨当年不能去大陆取景,否则会被台湾当局封杀,
北影节你居然放渣画质阉割版...“那我这趟不是白来了吗?”“嗯,我看是白来了”
这穿蹦跳跃、闪转腾挪配合锣鼓点真是过瘾。你来我往的空间使用像极了京戏的《三岔口》。胡导演的禅意世界。
【台北金马影展展映】空山非空山,灵雨不见雨。贪欲难消解,禅意味更浓。武侠、喜剧、禅学皆备。意外看到曾去过的济州岛天帝渊美景。在让人无语的北影节删减版后,终于得见台湾最新修复的4K版。然因素材捉襟见肘(原底片素材只有90分钟,其余画面扫描自翻底片甚至拷贝),导致修复效果未能尽如人意。无法统一的色调、画质相差甚远,甚至有马赛克来遮掩素材的字幕。实在遗憾。三星半
三个备选人去河边打水的段落极富诗意,整体氛围设置非常好,有静气的同时还有趣味,演员的表演也都可圈可点。不过对争夺《大乘起信论》的双方动机没有解释的特别好,使得一开始彬彬有礼的暗中斗法转变为争锋相对的你死我活时有些裂隙。
很多跑步镜头,以致我感觉看完后可以立刻模仿徐枫在片子里的跑步姿势;很多关于位移的镜头,比如上山、在寺庙里明地暗地穿行、上下楼梯和房顶等等,还有最后很多番茄炒蛋尼姑兵(?)从天而降,刷刷刷,刷刷刷,感觉武侠片里很多这种天上下人的镜头,甚至看似有点先锋,不知有何相关研究。像一出充满经典角色的政治闹剧,又有一种戏曲感,人物身份正邪靠扮相和面相判定,黑衣与白衣,贼眉鼠眼与浓眉大眼,前者就没有当领导的命。
所谓的禅意就是像气质一样难说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有禅心,片子就充满禅意武道,你无禅心,说是普通的武侠片说不定你还嫌节奏慢。说白了也是双标的一种。
三弟子慧思宅心仁厚,道法自然,却为何也不能承袭方丈衣钵?善与恶的比较只是世俗的成见,而善与善之间,即他和慧明之间如何作出取舍,这或许才是理解空山灵雨禅学意境的密钥。
抽丝剥茧的前半段和勾心斗角的后半程,既有武林也有禅境。传统武侠的艺术气息真是和片名一样:空山灵雨。
相当精彩的群像,相对于场面调度,胡金铨的选角能力有点被忽视了。和《侠女》相比,第三幕的超自然成分虽然大大降低,依然是靠宗教力量的“神迹”来解决矛盾,大概是胡的个人信仰所致。
意境完美之至,如今满目天马行空飞檐走壁武侠魔幻,再体味胡公的旧式武侠,方觉大师之诣,磅礴大气,五体投地。
不是空山——满庙各怀鬼胎的僧人俗士——亦无灵雨——除非「雨」指那惹来「风雨」经书?反正题目不是虚晃一枪就是反讽性的。吴明才饰演配角金锁(表面身分是书童),一出场就无比眼熟,像谁?居然是像常石磊。围绕一部贵重经卷的争夺铺陈故事,是很完美的类型电影,可惜表演腔太重了点儿(当时电影工业的弊病积习)。台湾电影资料馆的修复版,不知何故水准欠佳,一帧帧紧接的画面色调出入很大。令它至今值得一看的始终是胡金铨的才情学问。(on Criterion Channel)
只有90分钟,画质还这么差,咋回事?
某人说卧虎藏龙行云流水,充满了中国哲学灵气,哼!丫显然没看过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