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日本人和中国人之间的交流通过翻译,翻译的语音语调很不舒服,有时候剧中部分又会没有翻译;2.推理上肖忆是会日语的,类似于日本人之间对话的处理,此部分直接用中文取代,但说话的声调,尤其是小百合和肖忆之间的对话,让人感觉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引进的台湾片;3.诸多剧情的不合理,如闪红石作为劳工营中一名女性,可能出于创作艺术的考虑,但那么长时间不被发现,甚至于被日本人保护,到被发现时也没有另作处分实在不合理;爷爷快要不行了,肖忆还在慢悠悠的调查取证,尽管过程中和爷爷电话交流了几次,但临了也没赶上送走爷爷也没给到爷爷想要知道的消息;劳工营里刚开始对劳工紧张和残酷的手段,在后面的剧情中明显缓和减弱;明明知道肖汉生几个人在图谋暴动,却只为了找到主使而迟迟不采取行动;肖汉生和闪红石在地震中明明有机会干掉日本兵包括山花隆美,甚至直接趁此机会直接暴动,却反过来还救了他们……4.结尾部分的处理太过草率简单,爷爷突然转性让之前对外孙的帮助前功尽弃,而没有一点过渡处理;两个年轻人在一起不是完全不合理,,到处理的手法太过简单,使得感觉犹如狗尾续貂。最后感觉豆瓣得分那么高,主要是基于抗日题材没有被拍成抗日神剧的原因吧……
看到27集,看不下去了,觉得恶心……
冈田怎么可能只输给周尚文半目?他的手段,他的行径,即使他再聪明,再有军事天赋,也不可能跟周尚文在同一水平上。如果说周尚文是围棋专业选手,冈田顶多算个中级玩家,上不得台面的。以至于一开始我就没有对冈田报任何幻想,结尾也不相信他能和盘托出,一身轻松地走在樱花树下。
从小时候开始,就会做一些有日本人出现的噩梦。留学时也曾遇到过日本同学,虽然面上总是和和气气的,到底心里还是别扭的。曾经问过一个朋友他会不会有类似的感觉,他说没有。不知是不是我太敏感。
冈田在剧中,或许是最大的反派吧。文章开头我说被恶心到了,就是因为这个角色。或许因为民族对立情绪,增加了我对他的反感。后来想想,冈田身上的“恶”,又岂能说仅限于这个二战日本军官,或者出于对日本人的恨意,说存在于日本这个民族?明明每个民族都有,明明每个人都有……
绝望之余,想到这部剧带来的唯一慰藉就是教会我面对“不正义”的事,如何用所谓“正义”的方式还击。
p.s.20集往后太过拖沓,除了结局其他都是快进看完的(结局也快进了不少……)。本来就有吊人胃口的嫌疑,结局又没有出人意料,这就很不友好了好嘛……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君君电影院],ID:TVwanda
君君之前安利的韩国电影《军舰岛》,初步揭开了中国劳工被日军虐待的神秘面纱。
(之所以说初步,是因为真实情况比电影还要凄惨得多......)
出自《军舰岛》
很多人留言说,直到看完电影才依稀知道了这段“劳工血泪史”。
也有人告诉君君,关于这段历史,早在十几年前,国内也曾拍过一部电视剧。
的确,我们并不是没有揭露这段罪恶往事的影视作品,只是知道的人太少了。
今天,君君就来聊聊这部国产良心剧,但愿可以通过它让更多人深入了解这段血泪史:
《记忆的证明》I 2002
不同于“手撕鬼子”、“手榴弹炸飞机”等抗日雷剧,《记忆的证明》完全是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的。
它讲述了二战时期,中国战俘和劳工被抓到日本某小岛修建工程,期间受尽虐待的故事。
豆瓣评分高达8.9,但标记的人只有一千多个,甚至有很多人并不知道它的存在。
其实,不论从表演的走心程度、题材的新颖度、还是真实事件的还原度来看,这都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国产好剧。
如果让我只安利一部抗日战争剧的话,那无疑就是它。
还记得君君之前提到的《日军铁蹄下的中国战俘与劳工》这本书吗?
全书如实记录了1000多万中国战俘与劳工及其悲惨的遭遇。
而这部《记忆的证明》,基本上就是对书中内容的影像再现。
中国战俘与劳工
二战期间,日军对中国战俘和劳工的所作所为,一共分为四个阶段——
骗工强征,押解运输,虐待压榨,卸磨杀驴。
骗工和强征
劳工们从哪来?
一是骗工,二靠强掳。
手段"文明"点,日军头目会在中国大街小巷贴满招工启事,上面写着诱人的待遇和福利。
战乱年代,许多人吃不饱饭,一家老小等着被养活,壮劳力们四处找活无门,看到这样的启示很难不动心。
然而,一旦去应征就等于踏进了地狱。
刚开始几天,日军为了安抚人心,会顿顿白面馒头伺候着,目的是让你死心塌地相信招工的谎言。
等骗来的劳工够数了,立马断水断粮,用大闷罐车集中装箱,送到各个地方挖煤或者修建军事要塞。
这是骗工,至于强掳,那就更不用说了。
男人们在路上走得好好的,会被突然冒出的日本鬼子强行掳走,哪怕是八九岁的小孩也不放过。
这些人中,有的是出来找活干等着养家糊口的;有的是出来给母亲买药的;还有的只是刚好路过......
被掳走的绝大多数人,从此再也没能见上家人一面。
劳工中除了普通老百姓外,还有一部分是八路军战俘和国军战俘。日本对这些人恨之入骨,对待他们也尤其残暴。
就这样,靠着各种抢骗掳手段,一波又一波的中国人成了日军的阶下囚。
押解和运输
劳工们一般会被日军押到两个地方,一是东北三省,二是日本某个岛。
押到东北的劳工,一般采用闷罐车,类似集装箱,四面不透风,一车可以塞下上百号人。
路上不给吃、不给喝、也不给上厕所,只是偶尔开门放个风。
如果是夏天,路上被闷死、热死、渴死和饿死的人不计其数;到了冬天,光是冻死的人就占了一半。
死掉的劳工会被日军就地丢弃,很多人的尸首被野狗啃得连骨头都不剩。
押到日本的劳工,全部被关在轮船底部的货仓,同样是四面不透风,几百人挤在一个狭小的空间,没有吃也没有喝。
那些饿死病死的人,会被日军直接丢到海里喂鱼。
倘若遇上大风暴,货仓浸了水,日军会毫不留情的密封所有货仓,让劳工们自生自灭。
虐待和压榨
侥幸到达目的地后,劳工们要像畜生一样经过重重检查和消毒,一旦发现有病,一样要丢去喂狗。
检查合格的劳工,被编号组队。
为了防止鱼龙混珠和逃跑,日军在每个人的右臂上都烙上了印记。
“吃”
每人每天吃一个窝窝头,一碗棒子面。
哪怕不干活,这点东西也根本吃不饱,更何况他们每天还要干极其繁重的体力活。(口粮被监工层层克扣,所剩无几)
日本鬼子还有更绝的一招,那就是逼着小组比赛干活,干得好的小组可以获得另一组的食物当做奖励。
说白了就是用饥饿逼迫劳工们自相残杀,最后日本鬼子坐收渔翁之利。
“穿”
每人在工地领一身薄薄的劳工服。
这些衣服要么是从死人身上扒下来的,要么是不要的破布烂衫改造的,冬天也是如此。
没有衣服穿,身体稍微差点的人会被活活冻死。勉强活下来的人只能捡一些树叶麻袋裹住身体御寒。
“住”
劳工们住的是十几平米的大通铺,小小的空间往往要被塞上几十上百人。
晚来的劳工连大通铺也没有,只能自己挖些坑洞,在里面铺上稻草,将就着住下。
通铺也好,坑洞也罢,都是冬冷夏热。
爬虫、跳蚤、蟑螂、蛇虫鼠蚁到处都是,有人在冬天被活活冻死,也有人感染上疟疾和瘟疫,痛苦的死去。
“干”
每天,劳工们天不亮就要起床,每日要被奴役18个小时以上,稍有懈怠就是一顿毒打。
因为吃不饱,劳工们没有力气干活,总是抬着抬着就被石板砸断腿。每当这种时候,不给医治不说,还要挨上一顿鞭子。
“虐”
日军虐待劳工和战俘的手段极其残忍:灌辣椒水、人体过电、冰冻活人、狼狗掏腹、细菌试验、活体解剖、活人靶子......
惨绝人寰,令人发指。
对于那些实在扛不住而逃跑的劳工,一旦被抓住,下场只有一个,死无葬身之地。
不仅自己要死,小组的人也要受到牵连:
(吊起来活活打死)
(被四周电网电死)
“卸磨杀驴”
为了让劳工尽快完成工程,在他们集体罢工或者反抗时,日军都会都会欺骗他们:
“干完活立马放你们回家。”
而实际上,不仅那些带头闹事的劳工要被杀死,等到工程全部结束,所有的劳工都会被集体团灭。
或就地活埋、或全体枪毙。目的是防止劳工泄露军事机密。
整部剧中,如此苛刻的劳工制度、悲惨的俘虏生活、日本人的残暴、劳工们的谋反与失败,都被展现的淋漓尽致。
其中,战争的残酷、人性的复杂也被更加真实的展现了出来。
这就是那段被尘封已久、几乎要被时间掩埋的真实历史。
就像慰安妇事件、“731部队人体实验”、南京大屠杀一样,“劳工事件”也一直是日本政府企图掩盖的历史真相。
但事实就是事实,无论你怎么掩饰,怎么否认,依旧铁证如山。
从《东京审判》到《二十二》到《731部队的真相》再到《军舰岛》.....
越来越多的影像资料将一段段罪恶的历史清晰的展露在世人面前。
出自《二十二》
而15年前的这部《记忆的证明》,与其说它是战争片,倒不如说是反战片、半纪录片。
它不像抗日雷剧一样,把战争演绎得如同过家家一般幼稚。
它不仅揭露了日本罪行,而且也告诉我们,在战争的洪流里,每个人都无法逃避,而战争带来的只有苦痛与悲惨。
如今,与其日复一日重复播放那些抗日雷剧,倒不如多给这样的国产良心片腾些地儿。
让新时代的年轻人也更多了解、并牢记这段过往。
尤其是在今天这样的日子——“九一八”86周年纪念日,希望这样的血泪史能被每一个中国人铭记。
回复电影名,在线观看!
历史的车轮无声碾过, 记忆的绳索仍是一片鲜红, 黑夜降临, 众生皆在, 你眼中的白月光, 映照着别处某人。 眸子里的星辰, 早已被眼泪冲刷成痕。 难寐啊, 既非故土之奴隶, 又穷极耻辱。 恍惚之间, 家乡就在眼前, 妈妈端着香喷喷的饭菜, 梦中慈祥注视。 美好这个东西真的存在吗? 还是只有永恒炼狱。 且看人性这个东西, 到底是散发光辉, 还是在揭示丑陋。 也许, 信任可以打破, 诡计也能拆穿。 但人心, 比鬼更甚。 那段沉重, 不许忘, 也不能原谅, 更不可成为那样。 因为吾辈子孙, 来自千年华夏, 习诗词歌赋之美作, 享琴棋书画之风韵, 御笔墨纸砚之精粹, 结天地人和之善缘。 这样的民族, 孕育的精神, 休想用简单的伎俩来妄图征服。 感谢古之先烈, 今之美好, 我们永远记得以和为贵, 也将誓死不忘犯我必诛。
自认为最高级的战争片的主题应该是反战,这部小时候看的电视剧总是被自己拉出来看了一遍又一遍!即使已经是马赛克的画质,也不能掩盖这部作品的优秀!很多人对段奕宏的印象源于也止于士兵突击和我的团长我的团中带着痞气的军官!但不知道他在二十多岁的时候就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国民党儒将周尚文!“战争不属于人民”……我的团座
其实现代部分的戏更有意思一些,除了两个小年轻,其他日本人的演技都不错,还算合格地表现日本这方老兵的众生百态,而过去这部分的演员演技太良莠不齐了,老段话剧腔太严重。另外那个韩国人演的角色的智商太令人着急了。
2014-11-22 其实应该好好看看的……结局是毛?毛?
这么冷清,看来央视的人气不行啊。不过段奕宏演的军官是超帅啊!
在我还电视的时候觉得最好的有关抗日战争的电视剧没有之一。撇开"政治正确"这一点不谈, 光有 "你永远都不懂得人民战争。" "因为战争根本不属于人民。" 这两句对峙就够出彩了。
生灵涂炭的民族耻辱史,活灵活现地展现在面前,重温民族的痛史,警醒和鞭策
高中时代教育频道播放,当时还不认识什么明星,具体细节也想不起来,唯一留下的印象就是:好看,扣人心弦!还记得当时的《上海电视》和《新民晚报》都有评论为神马中国人设要用个韩国人来演,也是一时热点了。
zzh事件发生后想到了小时候看的这部剧,在我看来这部是央视当年抗日题材的一个特例,他太真实,太压抑,选题又太少人了解,是多数人不知道的抗日战争。 db很多人都大赞那句,“你根本不懂什么叫人民战争”“因为战争本就不属于人民”,充分表现了当年(或者现在依旧是)的豆瓣是多么的小布尔乔亚的无病呻吟,我看来这句话正是说明果党失败的原因,虽然我很喜欢老周,但这句话他不该跟老萧说,他该去问问那些俘虏他的日本兵,为什么把中国普通人民拖入一场战争…该去问问后面他饰演的团长,为什么上峰要抓壮丁把人民拖入战争,该去问问他淞沪会战的好同僚飞将军孙元良,为什么强抢女学生,把人民拖入战争…然而最终老周也逐渐认同的老萧的主张,并且认同战俘团结起来组织暴动,我想那些推崇这段对话的人,大约是不愿意谈论后面这些情节的
当年看时候,还觉得挺好的,立意挺新颖的,后来看了五十年代的《桂河大桥》,突然好想问编剧,你是不是借鉴的有点过了!段奕宏的儒雅还是很让人难忘的。
创作前后历时近5年,当然留给观众的印象和影响更会远远超过这个数字。 PS: 矢野浩二帮了中国影视业不少忙。
看完之后,我决定再也不买日货了。
说它是一部抗战片,不如说是一部反战片。一直觉得在中国,真正宣扬反战思想的片子,其实不多。当然它的精彩之处不仅在于反战的主题,更在于塑造了一个个典型又生动的人物形象,各色各样有着不同背景和经历的人,在面对或者回顾同一个事件的时候他们的一言一行,展现众生百态。
没有脸谱化的角色,故事太惨烈。老段真绝色!李光洁在里面真好嫩…裴秀彬居然会中文(配音大概是赵岭老师)。减一颗星是因为时空穿插这个点没有把控好,两边的交叉过于频繁,导致剧情严重割裂,情绪刚培养好呢,就又转场了…实在是出戏。
萧汉生(共产党):你根本就不懂什么叫人民战争! 周尚文(国民党):因为战争根本就不属于人民!
2011-8-30,三星改四星~至今没看到结局
小时候看过感觉挺震撼的,现在才发现韩国演员裴秀彬居然是主演之一
不记得剧情了……只记得小时候暑假在电视中看到,被惊着了……阴郁的氛围……又害怕,又想知道这些人的结局
杨阳拍摄的比老陆川靠谱多了
很小时候看过的,我印象里最好的日本相关历史电视剧前三名,不管是剧情还是演员。记得有一个矢野浩二在房间里,听一个姑娘唱樱花的镜头,感觉我这辈子都忘不了。
我们记住那段历史是为了避免历史的悲剧再次发生让人民远离战争 就像周尚文所说的那样“战争根本就不属于人民”,但绝对不是为了把老一辈的那段仇恨延续下去!个人评价:8.7分
气氛压抑,对待中日之争,既有情怀也有胸怀,故事和立意都是稀缺类型,但我对剧情走向提不起兴趣,4集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