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要有朝气,非要有朝气蓬勃的青年人不可。但青年之所谓爱国,可不是仅仅有一腔热血便可以的。皇道派青年军官的这次二二六兵变,虽打着尊皇攘奸的旗号,抱着爱国之心,而实际上确是把国家放到火上去烤。
历史大背景下日本正处于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之中,青年人面对困境全然不知从宏观经济上找原因,政策上寻求解决,只一味的指责贪官污吏,实在是可悲。自以为爱国便是对的,全然不知道如何去爱国。小山六之助脑袋一热,照着李中堂就是一枪,结果呢?为了维护日本的国际声誉,伊藤博文只好少向大清要了一亿两白银。安重根脑袋一热,照着伊藤博文就是一枪,结果呢?日本国会中最重要的一位反对日朝合并的重臣被他亲手打死了,朝鲜也只好为他这一枪亡国了。新文化运动时青年头脑一热,更是差点连汉字都废了。
所以呢。爱国是对的,但一定要讲究方式方法。不要中日一有矛盾就上街砸日本车,就叫嚣着要跟日本打仗。兄弟,那车中国人买了就是中国的啦。你砸了它赔的是中国人,日本人可一点不受损失。中国经济飞速增长,日本经济衰退,你非要跟他打什么仗呀。这时候不发展去打仗?你不是日本的间谍吧?所以说,于是一定要想一想,切莫抱着爱国之心干了损害国家利益的事。至于那些只是打着爱国旗号过过瘾的人,还是闭嘴的好。
一开始也没拖沓,说了几句理想就开始动手干了,出了事上边很快就定性为叛乱,叛军内部开始煎熬,又是断粮又是撒传单又是广播招降,军心动摇非常严重,这时候坚定和不坚定的就有分歧了,不坚定的想投降,坚定的想继续硬抗,少数投降的人让剩下的人更加绝望,最后全都投降了,最后的结局都是死,个别人还懂得事先选死法,饮弹的,水果刀剖腹的
总评二星3分,只讲了事件,没讲明事件的起因和后果
在技术上影片是十分成熟的,镜头、叙述、台词、配乐也是精雕细琢。尤其是影片前面部队刺杀内阁大臣的情节,军队行军与大雪天相搭配,颇有美感;再加上煽情的配乐,那些兵变军官好像背负了挽救天下苍生的历史使命,让人肃然起敬。
尽管他们干的都不是人事。
就剧情而言,这是一个不及格政治历史片。
首先,视野狭小。仅把目光集中于兵变的四天里,侧重于表现兵变时天皇、军部、青年军官三者的态度与冲突,对兵变的原因和结果一笔带过,没有深入探讨。使得展现的兵变局限于所谓“尊王讨奸”的表面印象中。
其次,感情戏多而杂。电影在三十分钟后掺杂了太多的感情戏,似乎是想把兵变军官塑造的人性化。但这是失败的,目的不仅未达到,反而令电影后半段显得无聊。
最后,篡改历史。导演似乎十分同情这场法西斯运动,也同情天皇。可二者根本不对付。天皇是知道并明确反对兵变的,根本不是影片所说天皇直到事后才知道兵变;而这些青年军官虽然号称救国救民、荡除财阀,可又推崇对外侵略。本质上与他们所反对的统制派是一路人,是法西斯分子。豆瓣里还有些人同情他们,说他们有胆量、有担当,“一个个都是那么帅”,可真是笑死了。
不知我等是狂是愚,唯知一路奔驰,这倒是日本从明治维新以后一直到2战战败的真实写照。
所以看日本人那种对自我的催眠和YY,那种无知者无畏的忠心和忧国,代价是全民的空前灾难。
我记得我们中学历史课本对于226政变的描述是: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1936年的二二六兵变。这次兵变中,日本军部法西斯专政建立起来,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
《有一类战犯叫参谋》对226有个较比详细的介绍,有兴趣的可以看看,基本上,226就是日本军国主义灭亡的催化剂和加速器,从此日本的战车就加快马力直奔地狱而去~
http://book.qq.com/s/book/0/18/18605/74.shtml
“不知我等是狂是愚,唯知一路往前奔驰”,愤青误国啊。五社对青年军官们饱含同情,把自己习惯的侠义精神投射到军人身上,虽然也未尝不可,但是问题是全片只见热血,缺乏深入。在昭和年代刚刚结束的时候,拍这么一部反映失败的“昭和维新”的片子,情绪很容易失控,也算情有可原。
尉官们,又到一年一度天诛的时候啦~这片看看颜值就够了……“国民苦不堪言,你们家人也一样吧?在满洲战线的士兵,他们的妹妹要卖身来换饭吃,老农种出来的米,自己也吃不到,百姓没有工作,他们捱饥抵饿,疲惫不堪。”
氛围烘托得不错,相信史实还原度也够,想买本相关著作读读,去仔细了解一下。
本片几乎全部有张力的情节都集中在前30分钟,结果剩余80分钟几乎都是在缺乏冲突的情节中度过:高层的扯皮、政变军官日渐士气低落与生硬的儿女情长闪回镜头;完全可以增添皇道-统制两派斗争的铺垫,将政变情节后推至影片中后段(这样也不至于让政变军人显得是群无脑招核马鹿)。至于本片隐含的历史观,没什么好说的
开头由黑白转换至浓烈的秋色。
美术配乐优秀,故事没头没尾的,估计也是为了讳尊绕开了一些东西。本木雅弘内敛隐忍,像脆弱易折的花,加藤雅也时刻处于一种狂热殉道的边缘,这两人美得突出。中间很多描写青年士官人性化的段落都很刻意,特别是大家挨个回忆家人的片段,多了感情就乏了。不熟悉这段历史,只说电影的描写,士官们对天皇有种热诚天真的爱,东京的雪景+青年士官的鲜血,塑造的感觉有一点点像大众文化印象里的新选组。(介于本片对于挖掘日本糊逼帅哥的贡献,打个五星)
《日本帝国的毁灭》第一章就讲二二六兵变所以想起来这部老电影。摄影和调度一看就很五社英雄。果然五社英雄擅长女人戏,里面最动人的部分还是感情戏。还有就是这个军官真的好帅啊~全程盯他~想起《忧国》里的武山,三岛由纪夫写的就是他本人了吧~
过于平铺直叙,缺乏对个体人物心理、动机、矛盾的挖掘(不是说有个cp就可以了的)。
全片从叙事到镜头,从台词到人物情绪,包括插叙点的选择,都十分工整,能看出导演的功底。不过,整体都显得生硬,事件的白描+情绪的堆积,看不出起兵者意志的坚决,对天皇的死忠大概意在说明本片是日本的主旋律,这些都造成了观感上的不流畅,跟兵变本身一样注定是一场虎头蛇尾的失败。
要是成功了呢
昭和维新. 其实“昭和维新之歌”的歌词,用在现世华夏也是合适的,屈原在哪里?
五社英雄是歌颂女性的。即使二二六如此男性主宰的题材,他仍然拨出相当的镜头与篇幅去表现被突袭内阁女眷们的勇敢坚毅(阻止,打电话,掩护藏身,愿随夫同亡),以及突袭军校家眷们的美丽贤淑。兵变年轻将士也被美化,不知我等是狂是愚,唯知一路往前奔驰!雪夜锄奸的某些情景高仿忠臣藏?当然这两个故事都属于那种日本以外的海外观众普世价值伦理之下很难理解的:忠臣藏暂且不表。二二六号称为民锄奸,并要天皇主持公道,可所谓奸臣都是天皇合法认命的……天皇凭什么是对的?
忠实再现,不拖沓
拍得很浮面,没呈现出日本政治、社会、军队派系的各种矛盾,只死盯那群既狂且愚的尉官,视角狭隘空洞,完全看不出历史全貌。真希望有一天能看到以“秩父宫亲王图谋篡位、裕仁气急败坏”为主轴的“二・二六”故事,一定有趣得多。
6.5,处理得比较浅,五社英雄基本不是站在批判者的角度来拍那次兵变,所以电影总有一种烈士扼腕的壮烈感,千住明的音乐也太煽情,差点就被感动了
昭和維新の春の空 正義に結ぶ丈夫が 胸裡百万兵足りて 散るや万朶の桜花
《226》是一部非常值得一看的历史题材影片,无论是对于日本历史感兴趣还是对于戏剧性故事情节感兴趣都值得一看。回顾历史,才能避免重蹈覆辙
阵容强大。“我等不知是愚是痴,但知一路狂奔向前”,兵变军官忧国忧民的演说和对家庭儿女的眷顾颇为动人。三浦友和怀念家人的一刻我甚至小小期待了一下山口百惠……结果并不是。
不知我等是狂是愚,唯知一路向前奔驰!开篇雪夜兵变的影像很有美感,3星半。
日本的土味Nazi活动,1868埋下的地雷,虽然爆炸的晚,但终究是要来的。愤青本身不过是炮灰,不过伊拉个所作所为,自然是把日本引向了一条不归路。当下日本欢喜强调其中的“平民反抗”成分,颇有不少二次元宅男和小将对此进行缅怀;在S台面虽然上将其定性为法西斯,但在诅咒之余,不少品客和星海众,倒也对其中的“朴素爱国情感”惺惺相惜起来,评价也“日趋正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