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他家的路上栽满桃树 桃树旁是石块垒起来的墙 千百年来如此平静 外人中只有骑士和迷路的十字军来过 农民在这里种葡萄,种木棉
十三世纪玻璃被制成瓶子 那些受罚的意大利工匠永远不许离开岛屿 医生学会输血是在十七世纪 第一例开颅手术发生在七千年前甚至更久 由巫师在河边独自完成
我说出这些是在二零一七年 除此之外,我羡慕一个中年男人和他的院子 他长满黑胡须,院里有几株杂树 风吹着树,他穿着牛仔裤 生活在遥远的六十年代 看上去很纯真 并且没有孩子
2017/7/20
那个矮小健壮的男人倚着墙
那不勒斯的海盗在剥豆子
他们在院子里挤出蟹黄和牛奶
说来惭愧,这是我第一次看塔可夫斯基的电影。而且不是他真正意义上的电影。只是关于他的一部。我有时候庆幸,我看了那么一点东西,就有如此的创造力,如果我看了更多,去思考的更多,岂不要……
我一边看这部片子一边打下这些字。我已经被里面的镜头语言触动。说实话,这些镜头很硬,真有点“雕刻”的意味。但我想说它更接近“凿”这种感觉。我不太在乎它讲了什么,这种感觉,对我,我觉得很好。伟大的导演一定不会把目光只寄于故事/谈论,他们应该像一位艺术家,一定会去探索影像的本质。而这部片子,我看到了。把一个个空镜头和旁白接起来,控制好节奏,并且做到言之有物,并不容易。就像这个世界上的女人,漂亮太容易了,但眼睛里有内容,就难了。电影是这样,艺术也是这样。
我随便的根据几个镜头写了开头的几行字。只是我那一刻的感觉。应该也算雕刻那一刻了吧。说来好巧,我也会在美术馆旁边的三联书店的二楼……雕刻一下时光。但我第一次去的时候,觉得这个名字真矫情。就点了一壶矫情的挪威森林。不过有“情”终归是好的,有时候也需要“凿”一下,去一去矫饰。
还有,严彬老师评论里的诗真不错。看到里面的“樱桃树”,我去年夏天也写了一首“樱桃树”。樱桃树和椰枣,总让我想起残垣断壁,夏天,还有美丽油亮饱满的约旦女人。
I don't know what a house is Is it a coat? Or an umbrella if it rains? I have filled it with bottles,rags,wooden ducks,curtains,fans It seems I never want to leave it Then it's a cage That imprisons whoever passes by Even a bird like you,dirty with snow But what we told each other Is so light that cannot be kept in
以上摘自原版字幕。
此诗可视作对电影的隐喻,与塔可夫斯基在片中说的“cinema is an art that can cover everything”不无暗合。
对与安德烈·塔可夫斯基了解得并不多,目前只观看了《伊万的童年》&《小提琴与压路机》。但是,仍旧能感觉到电影中的诗意。
看塔可夫斯基的电影,与大多数观影体验不同之处在于,不用去步步跟进故事情节的发展,而是用双眸去感受画面的情感。
《小提琴与压路机》拍摄于1960年,在B站可观看,据弹幕介绍是处女作,也是塔可夫斯基的毕业作品。影片像一首诗,讲述一段年龄差异的友谊。电影不会引起人们内心的偏向,也没有正派反派之分。它只是很安静的在那儿,表达者它想说的一切。
《伊凡的童年》于1962年发行,讲述的是战争中一个名叫伊凡的孩子。黑白的影片画面,并没有影响到它吸引人的程度。反而是因为黑白的画面,让人更觉经典。画面就像一张摄影作品,每一个角度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剔除了彩色的影像信息,观者的感受可以更加集中在主体的内心世界。
因对导演之名早有耳闻,所以买了《雕刻时光》的纸质版。今天观看的是,与此同名的纪录片。多少还是有些启发的,虽然现在这些启发只能是在脑海中。不过,我是相信聚沙成塔这类言论的。
在纪录片中,我察觉塔可夫斯基本人的话并不多,尤其是在众人谈话之时。但在几段独处的对话中,感受到他追求的自由和永恒。就像他在书里也写道“真正的艺术家永远都在追求永恒”一样,类似的话坂本龙一先生也在《终曲》中提到过。
纪录片中的一首诗,有点荒诞的日常趣味。(自行观看)
纪录片本身信息量并不是很大,很多镜头也非常晃,可能是手持的原因。画面较为模糊,个人认为如果想观看,可以开倍速吧。不过,还是建议看书。
今日就先寥寥作下初步介绍,因为书还没看完。他的电影以及他对艺术的看法,有一套自己的逻辑和理论,我相信等看完再认真写会比较有意思。
由于塔可夫斯基的电影都是充满诗意的,所以今天临时自撰一首简短的文字。
(非常个人化,可以略过。)
光
是方向
是归宿
摄影/电影/日出/日落/路灯/烛光
爱
是共情
是分享
彼此/大众/自然/存在/共生/主义
您
是意外
是秘密
月光/潮汐/铠甲/软肋/梦乡/遐想
人间共话
悲欢共渡
给狗子。
如果想看《雕刻时光》书籍,可以公众号后台回复“雕刻时光”,即可获得PDF。
公众号:闪闪是一只野兽
牛仔衣,牛仔裤,塔可夫就像司机。长镜头,小时光,背心短裤吃西瓜。
080714找死我了豆瓣这个称呼。碟上明明写着雕刻时光。。。。作为一个新导演入门者,力推。拍电影要献身,你是属于它的,但它不属于你。拍电影要在精神上负责。
本片是渗入塔式电影的一个契机……
poetic cinema表情包出处!皮皮虾!看起来好甜的大西瓜!问答对谈很多都是书中内容,一段给年轻电影人的话听得我热泪盈眶...真的是...你塔是世界上最圣的圣人了,崇敬。最后吹灭蜡烛、方言读诗也有点想哭,想重温《乡愁》了。
买《牺牲》时赠的这张碟,跟书对照着看。很不错
最后十几分钟的长镜头,我看了很多遍,因为总是走神,那种安宁的静谧让我想要躺在你的怀中,堕入充满你的迷人梦境中。
老塔的电影观:我不是反对流行,我只是讨厌商业电影。
摆拍好明显,好刻意。塔氏营销👍,我是他的颜粉!
塔还会说意大利语。
我看这部的原因之囧。我本来是想看《成事在人 Invictus》,结果阴差阳错的下了这一部。。看到一半多是觉得不太对,重新在豆瓣上查了下才发现下错了。Orz
“你应该把自己献身于艺术,你属于电影,而不是电影属于你。”
這不就是別一部Nostalghia嗎~
收录于乡愁的DVD花絮中
好像不應該上來就看這部
直面大师
客居他乡的老塔,身在曹营心在汉啊。导演学着塔可夫斯基的镜头拍出了极强的间离感,让这个为老塔拍摄的纪录片多了几分做作的感觉。
很有味道~
高中那会儿根本就不知道塔可夫斯基是谁,没听说过【乡愁】,也没读过那本《雕刻时光》,只是在一本杂志上偶然读到这个名字,印象中有种朦胧的美感。其实在看过这两人的作品之后,才会更能了解这部纪录片里随意的对话,思想真妙,可以随意驰骋,只可惜生命对于时间总是太短。★★★★
“不要区别对待电影和生活。”没想到老塔会那么欣赏安东尼奥尼的电影美学。一个国宝级编剧,一个国宝级大师,你们所相互诉说的,如此明亮,以至抑制不住。 老塔敏感又美丽的诗性,才是一只监禁不住的鸟。
研究老塔的必看之作。老塔和托尼去选外景。最终那地方是托斯卡纳的维尼奥温泉~可惜所谓的完美3DVD套装版中,字幕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