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影评是经过glasscandy 的同意,转述出来的,原文在[翻译习作]仲代达矢谈日本电影黄金时代之二十五
《夺命剑》和三船工作室
《怪谈》之后,仲代出演了小林的作品《夺命剑》(67年)。该片的剧本和《切腹》的剧本都是桥本忍写的。《夺命剑》是一部描绘武家社会不近人情的古装片。仲代出演主人公三船的好友,结尾延续黑泽电影风格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决斗。
我应小林的要求出演《夺命剑》。片中我和三船是好友,但最后不得不和他决斗。站在角色个人立场来看,他们之间虽有交情却必须为了藩国决斗,这种情况下让人下不了手。
《电影旬报》也把这部影片排在最佳影片的第一位,我想这个时期的小林处在巅峰期。
制作《夺命剑》的是三船敏郎自己当老板的三船电影制作公司。60年代中叶,电影界因观影人数减少陷入困境,各个电影公司的合同演员要求打破闭塞状态,接二连三地成立了独立制作单位:日活的石原裕次郎成立了石原制作公司;大映的胜新太郎成立了胜制作公司;东映的中村锦之介成立了中村制作公司,还有东宝的三船成立了三船制作公司。
作为演员,三船直到现在都是值得尊敬的前辈。但是他在成立三船制作公司的时候,一直以来和他拍电影的好搭档黑泽对他说了类似“你还是不要当社长了”的话。那是一个影星就只是影星的时代,独立制作公司凭一己之力制作出品电影,对抗电影工业巨头,这点我觉得很有意思。
我还客串过三船制作公司的另一部电影《五十万人的遗产》,该片由三船导演。那部电影让我觉得自己好像被黑泽剧组的工作人员包围着似的,仿佛导演并不是三船一样。我听说连剪辑也是黑泽亲自操的刀。没有给我留下三船是“导演三船”这样的印象。
导演的工作太辛苦。演员要做导演,周围如果基本上是优秀的摄影师,优秀的灯光师,优秀的录音师,优秀的副导演,还要有优秀的剧本的话,才会拍出好电影吧。有很多次有人来问要不要自己当导演,不过这一步我始终没有迈出去。
小林正树的《夺命剑》绝对是不容错过的20世纪最伟大的影片之一。作为一部黑白片,一部1967年的日本电影,一部武士题材的电影,无论从故事,还是从影像风格,都堪称为上个世纪最为优秀、最伟大的影片之一。影片的大全景户外镜头,既是优美风景之“发现”,更是以辽阔、苍茫凸显出整部影片的悲壮。室内或者摄影棚内的镜头,无论是静坐榻榻米上的双人、多人谈话场景,还是打斗场景,均呈现出极为流畅的机位设定与景别转换以及摄影机运动。在这个层面,小林正树的《夺命剑》远超21世纪老谋子的《英雄》《十面埋伏》,甚至李安的《卧虎藏龙》。
而就故事而言,整部影片将反抗精神发扬到了极致。一个类似题材的故事在其他导演(乃至中国导演)手里,一定会为了家族人的命运、为了自己所爱的人的生命而妥协乃至屈服,但小林正树却将伊三郎父子与阿户面对来自君主/藩主/领主的威逼利诱所展现出来的不屈服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伊三郎临死前对尚在襁褓中的孙女的叮嘱,更是一种呐喊。特写镜头展现出来死后的伊三郎怒目圆睁,依然彰显出的是一种反抗精神,一种极致的反抗精神。如果套用福柯的名言——重要的不是故事讲述的年代,而是讲述故事的年代,那么这种反抗精神毋宁说正是导演自己做蕴含的思想。在这个层面上而言,小林正树可谓是一位相当左翼的电影导演。
与1960年代小津安二郎塑造的温顺、谦和的父亲的形象不同,《夺命剑》中的伊三郎作为父亲的形象,体现出的是对暴力/君主/统治者/体制的反抗,以暴抗暴,一己之力来反抗。私以为,伊三郎的形象,也是一种重塑父亲形象的行为。只是这一行为还需要放置到日本战后的历史与文化维度与脉络之中,才能发掘出更多的“政治无意识”。
1、我为什么喜欢伊三郎这款武士 悲情: 不同于黑泽明的椿三十郎或者稻垣浩的宫本武藏,小林正树塑造的武士形象带有“悲情”的色彩,他是以一种充满着守义与誓死捍卫尊严的悲情面目出现的。 尤其结尾处,剑客死在子弹下,倒在血泊中仍不忘孙女小美,“再也不能去江户了,再没人知道你父母的故事了。你长大后,要做一个像你母亲一样的女子,然后要嫁一个,像你父亲那样的男子。”这样的话,太抓女观众们的心了,很难想象浪子如椿三十郎会讲得出这种话来。这段悲戚的话也成了这位武士的绝唱。 悲情的迷人之处在于,伊三郎不是像椿三十郎那样的所向披靡、遇佛杀佛、永远逢凶化吉,他虽然“无敌”但是最终也敌不过强大的藩主。他不甘的倒下,他无力对抗制度,但是,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尽管失败,仍然令人肃然起敬。 惧内: 伊三郎是入赘女婿,二十年的惧内史磨练了他一身忍让的好本领,在母夜叉的管制下,他克制、顺从、隐忍,“二十年来默默忍受每一件事”(儿子与五郎 语),“二十年来一直打拼,保护家族声誉和社会地位”、“除了剑术,一无所长”(伊三郎 语)。 浅野说过,伊三郎是一个无敌的剑客。他当初也是因为剑术高超被岳父相中而做了上门女婿。一个本应血气方刚的武士,二十多年来竟然这么憋屈地活着,实在是小林正树塑造的一个很独特的武士形象啊。(也太符合部分女性观众的某种恶趣味了,嫁人就嫁伊三郎好吗) 反抗(兼回答伊三郎在反抗什么,为什么反抗): 如果说他一直处于屈服状态,那么这位武士是不值得尊重的。及时醒悟、奋起反抗,才让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夺命剑》描写了一位武士的转变,从顺从屈服,到不计后果的奋起反抗,以个人力量去反抗整个封建制度。 使他改变,或者说使他醒悟的,是儿子和儿媳妇的爱情。 他突然了解什么叫做“爱情”,他回顾自己前半生,只有“婚姻”而从来没有过“爱情”。他意识到,“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他自己的”,而他呢,他的人生不是自己的,他将自己献给了失败的婚姻,献给了所谓的家族,献给了藩主,献给了体制。结果到头来什么也没有得到。 是与五郎和阿知的爱情,“给了我伊三郎新生”,让他反抗,让他感到自己“真真正正地活着”。他和与五郎不惜抵死相抗,不单是为了家庭,也是对自己前半生的一种推翻,是对以前顺从的、屈服的自己的一种否定。 老师课上说他反抗的原因是“阿知”和“家庭幸福”,他固然是为了阿知和家庭,但是我觉得他和他儿子的区别在于,后者是纯粹出于保护妻子和家庭,而伊三郎更是为了得到一种“新生”、为了醒悟过来的武士的尊严而奋起反抗、为了真正掌握属于自己的人生。 剑法的奥义和伊三郎的人生历程: 好友浅野几次总结过他的剑法奥义:“敌进我退,敌再进,我再退;但退无可退时,则如山洪奔涌。” 伊三郎“从不主动出击,耐心地等待,直到对方筋疲力尽。”伊三郎坚持的剑法精神,与他的人生历程十分相似,一开始都是一再忍让,但不会放弃,耐心等待,等待出击的机会,最后则如山洪怒吼,剑出鞘,非夺命不可。 他是一名剑客,于是也要用剑客的方式去反抗,以剑客的骄傲之姿来对抗。 2、浅野的形象 一直很留意浅野的出场,他在开始总是以老友的姿态出现,而且他似乎最了解伊三郎,几次对伊三郎剑法的总结都是浅野提出的。 第一次作为伊三郎对立面出现的,是在影片的三分之二处。浅野接到了命令,要他解决伊三郎。浅野是作为同样高水平的武士被派去拿下伊三郎的。但浅野不愿意,他的说辞是出于法理上的,杀掉伊三郎超出了他的管制范围。而他真正不愿意去杀死伊三郎的原因可能是,他和伊三郎是惺惺相惜的朋友,互相了解,互相欣赏。 然而到了最后10分钟处,他不得不与伊三郎狭路相逢,而此时,面对自己的责任,他必须出手拦下伊三郎,不是为了对藩主的效忠,而是尽一个武士的尊严,出于对双方的尊重。“败给我吧”他对伊三郎说,这样可保各自性命。但伊三郎不肯。于是他们都尽全力与对方决斗,一定要尽全力,不然就是对对手的不尊重。 浅野最终死于伊三郎剑下。 “你有与五郎、阿知和小美的帮助,我不可能取胜。快带上小美到江户去吧。”临死前他这么对伊三郎说。他们俩的剑术不相上下,谁胜谁负本来是个未知数,但这次的最终决斗,浅野应该隐隐知道自己是敌不过伊三郎的,因为伊三郎有执念、有不惜以死来保护的东西。 作为伊三郎一直以来的最好朋友,他感受到了老友的这种执念。
( 我有个微信公众号叫“软妹莫爷”,我时不时会发文章,有兴趣的话可以关注看看)
在艺术作品中,当女性高举**冲在前面,其意义显著大于男性。这让我想起德拉克罗瓦的那幅名画,名字不说了,说了怕发不出来。《夺命剑》中的阿市也是这样一个高举**冲在前面的女性,尽管从电影文本的角度看,她的觉醒意识还十分朦胧,但丝毫没有减弱她对周围人的带动作用。
当阿市被强迫嫁给年过五十的藩主后,决心做藩主的“最后一个妻子”,以免其他女性继续受害,她推己及人,展现出“牺牲我一个,幸福千万家”的至善。当她看到新来的女性献媚藩主后,她感觉自己的付出喂狗了,这是典型的“意难平”,随后的爆发展现出她刚烈的一面。就是这样一个至善至刚的女性,用她的牺牲精神和反叛精神引发了后来的故事。
阿市在片中带动了两个人,公公伊三郎和丈夫与五郎。影片着重表现了两个男性觉醒的动机是为这个值得深爱的女人而战,藩主的予取予夺并不是反叛的主因,甚至不是压死武士的最后一根稻草。因为按照武士原有的逻辑,他们要么遵从、要么切腹。反叛之路是在阿市的引导下产生的,先有阿市以拯救他人为出发点的觉醒,才有伊三郎以捍卫自身利益为落脚点的觉醒。
最后不得不说的是,在这个“真情留不住,套路得人心”的快餐时代,看到这样一部鼓励深情的电影,也算是一种安慰。对我而言,至少缓解了情人节的小挫折。
“希望你长大以后,能成为一个像你母亲一样的女人,嫁给一个像你父亲一样的男人。”这句说得太好了。
小林 桥本你们切腹不够还来个夺命剑 还让不让武士活了啊混蛋!仲代达矢在里面跑龙套啊混蛋!
字幕真是太重要了。所有的评论居然没有人谈到重要的背景“御柱节”及诹访神社祭典。桥本忍的叙事自两年前的祭典始,以两年后的祭典终。前一次祭典痛苦的接受阿市,却迎来短暂的幸福;后一次祭典,却是三人的死。而全戏的一段沉闷却杀气腾腾不可忽视的段落,就是在神社祭典的太鼓声中的等待。等待死的到来!这一段太有震撼力了。小林正树无疑是气氛营造的大师。一板一眼,几乎所有画面到处都是条条框框,暗示着日本社会的森严等级;斑驳的树影隐约印在门窗之上,给人十面埋伏之感;最后伊三郎的狂怒,几乎立刻让人想起狰狞的浮世绘……
8,男人活着,不为了身上背负的责任还能为什么呢?结尾的构图惊艳,赴死的武士,风吹麦浪,命运的悲歌
8/10。电影语境的最高峰应该如此:悬疑冷静、玄幽莫测、娴熟精练、刚阳悲壮!缺陷是前3/4铺垫所作的废话太多,导致气氛营造再好也会感到很无聊。光影的设计、镜头角度的调度设置、大量内心的隐喻完全不输《切腹》的精湛,最后大杀阵摆脱了对话戏的冗长累赘,神形兼备一气呵成、压抑释放令人窒息!
武士道的基本精神就是【信义】,路见不平一声吼的未必真豪杰,但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必是视死如归。 争气、不屈、决绝的信义捍卫,大丈夫若能如此岂不快哉!小林正树的《夺命剑》,颇具侠客情怀,这片子充满了对霸权的强烈反抗,对尊严的绝对捍卫,何其决绝,何其壮哉!9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武士电影主题,反叛未必比弘扬更吃香,否则就没有七武士的伟大。相较于传统忠臣藏的故事,小林的两部武士叛逆还是更优在,虽同样围绕幕法藩规或武士道信条展开,但它的叙事冲突集中在海外观众可以理解并移情的普世善恶与伦理,不像忠臣藏那种就连吉良拔刀与否都能成为争议焦点。两部自比,夺命剑虽不及切腹名声响亮,可笹原伊三郎却比津云半四郎感觉更为真实可信,因为藩主逼婚&逼离这个故事为他从隐忍到爆发提供了合理的渐变外部条件, “在对阿市表示支持那一刻,他离开了径道,木屐在精心耙理的沙地上留下一串脚印。他打破了规矩,拒绝保持线上。身处何地,只凭意愿,不鸟领主。”反观切腹,津云在女儿吐血外孙高烧那条线上竟然可以毫无作为,一切交由弱势女婿自行解决?更像为了迁就叙事对比而刻意的暂时性功能隐身。
伊三郎:愚蠢!你现在说这话做什么?笹原家对于你来说是什么?你那些亲戚有什么值得你烦恼?与五郎,你不是决定要坚持自己的立场了吗?与五郎,阿市,听我说:我的岳父很欣赏我的剑术,作为族长,让我入赘他家,但在别的方面,我没有天赋,换句话说,我是个一无是处的人。为了证明我自己,过去的二十年里,我不停地打拼,去保护我们家族的声誉和社会地位,现在我为何如此固执?少不了这残忍的不公,但那只是其一,你们之间美好的爱情,感动了我,超过一切,我的婚姻生活里从没有过一丝的爱情!那么现在,干吧!答应我,与五郎,你永远不会让阿市离开。阿市,你也是,不论发生什么事,永远不离开他。答应我,你们两个!
《切腹》粉碎了武士道 《夺命剑》重构了武士道 桥本忍只用了两部电影就帮助小林正树树立起自己的剑戟江湖 有时间看看冈本喜八
出尔反尔君不君,忍无可忍臣不臣;冲冠一怒为红颜,不争女人争口气。风萧萧兮百草折,此去江户不归路,虽千万舛吾往矣。剑客惺惺相惜惜,不动如山徐如林;十面埋伏莽竹丛,侵烈如火疾如风。小林切腹夺命剑,诉尽武士不平事
末路英雄孤身独斗、重伤而亡,该死的藩主和家老们却依旧活得好好的。看完这部电影,有一种想要“手舞三尺刀,砍死老奸臣”的冲动...
「天羅地網」──這是對此片的最大印象也是最高讚美。建築的矩形物件(門、窗、樑、壁)交織也切割構圖,人物被其網羅不得出路,是視覺的網;幕府的上旨下聽看似有餘地,實則隨藩主扭曲(不許三船違法救兒媳,卻許沖代違法斬三船)是人倫的網,最終再以兩網疊織出僵死禮教的全貌,進而裏外傳神,精采!
与周老师同看;后20分钟节奏有些怪。但在苦闷的此刻观看,非常感动。伊三郎好言安抚儿媳时,走踏象征谨严秩序的庭院砂石,看到此处我就泫然欲泣;而后他捍卫儿辈的爱情,回绝懦弱自私的亲戚们、豪言要直取藩主狗头,自己终于泪水盈眶。三位彼此深深爱护、理解的人,也是无憾的理想之境了。如姊妹作《切腹》一般,以人道主义蔑视森严体制:温和的平凡人在自上而下的压力前,展现如鬼神般气概,光火耀眼旋即熄灭、但曾经有过。鲁迅称道“失败的英雄”“韧性的反抗”“单身鏖战的武人”“抚哭叛徒的吊客”,这里都有(编导,就是吊客吧)。
不仅仅是“士可杀,不可辱”,更重要的是在说真正的“道”。驯服于某个人、某个家族,并非真道,驯服于职责也不是。要守卫的“道”应该是基本的人性,是一个人对自己内心的绝对忠诚。你可以说这是自私,但慑于那个更强大的自私而牺牲自我同样不是无私,而是对真心的背叛。其实这不是悲剧,能有三个懂得“道”致死也不妥协的人遇到,实际上已经极难得了。对于片中退让妥协了一生的父亲,能这样落幕他才算是真正活过。
仲代达矢和三船敏郎的那场决斗,拍出了武侠小说中的意境,依稀看到了胡一刀和苗人凤。决斗前如老友闲坐,麦田里看孩子唠家常;一旦拔刀,生死相对,绝不含糊。这是武士的骄傲和惺惺相惜的尊重。
继[切腹]后,小林正树、桥本忍、三船敏郎与仲代达矢合作的又一部武士片杰作。影片与传统剑戟片不同之处在于,近3/4的部分都围绕着家庭生活及谈判斡旋,最后迫不得已才动刀兵,揭示了德川幕府时期和平表象下的沉闷压抑。另外,司叶子饰演了一个追求真爱、勇于维护个人尊严的新女性。对统治体系的反叛也是贯彻小林正树生涯的关键母题。影片的构图一如既往地精致严谨,人与人之间的相对位置与距离被凸显出来,近似三角形的稳定构图及之后的非平衡、非对称构图都颇有深意,还有高低机位俯仰拍摄间的切换,以及暗示囚禁与混乱的构图。在关键时刻多以能乐与拨弦声效渲染气氛。一个非常规手法是阿市揪打藩主新宠时在多个画面定格与常规运动影像间剪切的蒙太奇,既延长了银幕时间、强化了戏剧张力,亦是对女性自主的着重彰显。片尾依旧悲情。(9.0/10)
同时重看了《切腹》,发现记忆出现与看《让子弹飞》类似的故意遗忘,一点也想不起来女儿和外孙的死,那是在心里不忍也不愿看到的,另一处与记忆有差的是,御家老听了津云半四郎的讲述并没有一丝怜悯,记忆中的动摇是不存在但我想让它存在的。主人公“誓死不从,就是干”,还是能牢牢地抓住我。可多年过去,想法毕竟不同。阿市可以回城里去,忍得一时,择机再聚。而千千岩一家三口的悲剧,很大一部分是津云决策失误的结果。千千岩说了,他教书只养得活自己。虽然他喜欢美保,但他俩组成的家庭是没有抗风险能力的,换言之,在动物界雄性不能筑巢,雌性身体不好,即使去繁衍,成功率也比较低。美保体弱和长期操劳有关,成家后不仅继续劳作(做扇子)、还生孩子、操持三人的家事,负荷加重,老父真不如给她寻个可以让她不再操劳的去处,哪怕做妾,先活下去。
看乱云,司叶子好漂亮!简直是6、70年代的黑木瞳!最让我感兴趣的当然是仲代达矢和三船敏郎的对手戏。似乎三船和仲代合作的片里三船的霸气和仲代的阴沉都能形成强烈对比。他们各自风格变化不大,放在武士片里很享受。这部叙事性很强,三船坚持的理由有点牵强,死时废话多了点,但不耽搁我打5星。
伊三郎因心中坚定的决意而胜,浅野因武士精神而胜。但终因他的愚忠,断送了那孩子离开此地的最好良机。风吹过那漫过胸口的芦苇啊,两个男人在专制的狂风中绝望倒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