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桂河大桥》,Apple TV提供4k dolby vision/atmos版本。
此片最神奇的是力压《十二怒汉》《控方证人》拿了1957年奥斯卡最佳。
第一次注意到真有这桥(虽然不是电影里那座)是在Jack Whitehall的作死旅游节目里,他和毒舌老爹——一76岁英国老头儿——乘坐从曼谷去新加坡的Orient Express经过北碧府。
电影历史背景来自二战时死亡铁路——曼谷到仰光的泰缅铁路,对人物做了很多艺术加工。
三位主角,日本军官是战争机器下被洗脑的螺丝钉,崇尚命令和服从以及丛林法则;英国上校一股贵族范儿讲的是尊严和原则还带着迂腐(很像the remains of the day里的达灵顿勋爵),深信“人如果没有原则,那只是野蛮不是文明”;美国兵狡猾务实冒充军官贿赂看守,讲的就是个黑猫白猫原则反正无关大局时少谈大义多谈利益,从战俘营溜走跑到锡兰就开始泡女兵,但关键时刻还能认清大义充满英雄气质。
电影前半段印象平平,不过快结束时一段台词给升华了不少。桥修好那天傍晚,夕阳西下橘色阳光透过东南亚丛林洒在大桥上,英国上校趴着栏杆望向河面自言自语感慨人生,日本军官站在身后听完,第一次从脸上露出属于“人”的困惑和反思。
I've been thinking, tomorrow, it will be 28 years to the day that I've been in the service.28 years in peace and war.
I haven't been at home more than 10 months in all that time.
Still, it's been a good life. I love India.
I wouldn't have had it any other way.
But there are times when suddenly you realize you are nearer the end than the beginning.
And you wonder, you ask yourself, what the sum total of your life represents, what difference your being there at any time made to anything, or if it made any difference at all, really.
Particularly in comparison with other men's careers.
I don't know whether that kind of thinking's healthy, but I must admit I've had some thoughts on those lines, from time to time.
战争的本质是毁灭,这两位携手创造并刚赞叹完大桥“a beautiful creation”的人,这辈子都耗在了毁灭上,立意不局限于单纯的“反战”,那时那刻嘴上说着“it’s been a good life”的上校,不知心里到底在想什么。
另外,《让子弹飞》里黄四郎剿匪前主席台上踏步时的波基上校进行曲《colonel bogey march》,就是来自此片。
不好看,英国人的主旋律片。
情节很扯,日本人叫英国战俘修桥,他们就是不修,日本人没办法,就放任他们,结果他们才修。
日本军官作为刀俎,却软弱得一塌糊涂。
英美佬明明是战俘,为鱼肉,却都被塑造成HERO牛气哄哄的。
这片子太迎合英美观众,考虑到拍摄时间为战后不久,也的确可以理解,很难美化日本人,但是过度的美化英美人也失去了本该有的平衡。
我热爱印度,我不可能从头再来 但是,有时候 突然你会意识到你到了军旅生涯的尽头 而你感到彷徨 你问自己,整个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如果那时那样做又会有什么差别 ——Colonel Nicholson在桂河大桥上的感慨
电影《桂河大桥》讲的是,在日泰同盟期间的1943年,日军强迫英军战俘修造一座跨越桂河的大桥,以贯通曼谷和仰光,便于进一步军事扩张。
在影片一开始,一批穿着破烂的英国军队在上校尼克尔森(Colonel Nicholson)的带领下,迈着整齐的步伐,口哨吹着《布基上校进行曲》,被日军羁押到第16战俘营。作为战俘的指挥官,斋藤上校(Colonel Saito)上台讲话提到了重要的三点: 1.英军战俘将要修建一座跨越桂河的大桥; 2.军官要和士兵一起干活; 3.逃跑是不可能的,所以没有铁丝网,没有围栏,没有望哨。
最后斋藤上校引用山下将军的格言“在工作中寻求快乐”,指的是日本陆军上将山下奉文(General Yamashita),他在1942年2月以三万兵力战胜有着八万兵力的英印部队,迅速占领新加坡,因此获得“马来亚之虎”的名号。对英国人来说,失去新加坡是他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经历的最灰暗的时刻。用丘吉尔的话来说,这是“英国战争史上最大的一次灾难,最大规模的一次投降”。
在当天晚上的军官会议上,尼克尔森就提到他们是当时在新加坡被俘虏的,给影片的大背景做了很好的注释。
尼克尔森是一名典型的英国绅士,一个在印度服役28年的军人。他有着自己作为军人的组织和原则,散发着军官的人格魅力,到达营地的当天晚上就组织召开军官会议,确认了几点: 1.否决詹宁斯指挥官(Jennings)的逃跑议题,不仅因为逃不出去,而且违反战争法。 2.工作照常开展,我们是战俘,我们没有权利拒绝劳动,但要让我们的人感觉自己是战士而不是奴隶。
尼克尔森在影片中代表着文明的一方,坚持“没有法律,就没有文明”,拿出《日内瓦公约》第27条“交战国可以雇用战俘去做他们合适做的工作,指挥官除外”,反对斋藤要求军官劳动的命令。
尼克尔森经过一日的暴晒,被日军毒打后关到了烈日下的铁皮屋——称之为“闷室”,在斋藤三番两次地劝说下,还是坚持自己的原则,还威胁要把斋藤的行文写进报告。斋藤也是受上级命令完成任务而已,工期太紧要利用每一个劳动力而已,在5月12日之前完不成的话就得切腹自尽,捍卫武士道精神。
建桥工程开始一个月后都毫无进展,斋藤着急了,换自己来指挥也不行,最后还是认输,让尼克尔森来指挥战俘。全体英军上下欢腾,抬起他们的上校呼喊道“He's done it! He's done it!”只留下斋藤在小房间里哭泣…
建造桂河大桥自从尼克尔森的团队接手后,在选址、作业分配、分工细化、工作量都提出与之前日本工程师的不同之处,工作开展迅速,大桥已初具规模。以尼克尔森为代表的英国方,不仅在科技工程上,更是在精神和肉体上战胜了以斋藤为代表的日本方。
桂河大桥逐渐变成了尼克尔森的人生意义,采用榆树桩是希望大桥能像伦敦桥一样屹立六百年,千古流传,梳理铭牌是希望将来过桥的人们会记住它是由一群英国战士,甚至是在被俘的情况下修建的。
在影片最后,另一支英国小队受上级命令,来炸毁桂河大桥。年青士兵乔依斯(Joyce)告诉他这是英军的命令时,尼克尔森问自己 “What have I done?”,战争就是这样残酷,让一个恪守原则的老兵怀疑起自己。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在战争中,艰苦创造出来的工程却能被有预谋地炸毁,在生活中,努力争取奋斗却毫无结果还是一事无成,这或许就是导演大卫·里恩想告诉我们的,关于战争我们还要学习很多。
亲切的桃子,2018年12月2日
以史为镜,虽然更多的展现个人,但透过人物也可以感受到二战的死亡气息。
真.史诗片,观感好过更有名的《阿拉伯的劳伦斯》,姜文的《鬼子来了》俘虏变主人的创意居然来自这里,一比方显相形见绌。它的包容性来自咏叹人性有共通的同时,也承认了各种价值观无法彼此理解的永恒宿命,那些丛林中摇动的杀机,夕阳下桥的剪影,单论视觉也是终极杰作
“完成这座桥的不是一群奴隶,而是一群战士” 更喜欢前面英俘跟日本军官对峙戏,无比精彩。在有限的12周里,如何让沦为俘虏的战友不虚度时间、意志消沉,而是有事可做、还受重视、有成就感…如何把被俘虏局面扭转为平等甚至俘虏别人,军民同乐,这是这部战争片最魅力的地方。《鬼子来了》灵感出处
个战俘营。出于战略需要,日军将在缅甸与泰国交界修建一条大桥,同时希望战俘营里战俘出力,但英
战争吞噬了内心,疯狂代替了理性,但经典叙事节奏下这深刻的主旨又显得亦庄亦谐,主角们的刻画丰满立体,几个重要配角的安插也极其到位,环境与人物之间相互映衬,共同谱写出无序的史诗。
作为战争片,主题很深刻,取景很精致
我一度想睡去……
被大大的震撼了,深重的主题,尖锐的形而上冲突,精美的取景,个性化的人物刻画,结尾处令人惊悚的人性抉择与情节高速紧张,实在是一场华丽的史实级电影。
【B】哎 我果然还是不喜欢大卫里恩,不过最后的三十分钟真是棒啊。
片長稍長,但是整部片結構完整,現在看來仍然是十分優秀的電影,片中的字幕與配樂很有那個時代電影的風格。電影中沒有正反雙方,三位不同國藉的軍人形象各具特色,一改反戰電影的沉重主題,在張弛有度的情節中發人深省,思想尖銳深刻的同時亦是一部極具藝術性與觀賞性的佳作。
尼科尔森痴心搞建设,沃顿上校怒毁桂河桥--桂河大桥劳伦斯的救赎。我以为尼科尔森是心中自有金蝉脱壳妙计,没想到真的是傻逼透顶,真是别具一格的反战片。与其说是批判战争的残酷与荒谬,不如说是大卫里恩花了那么多钱就是为了开个黑色幽默的玩笑,狠狠地嘲笑迂腐的英国军官。胶片质感极好,末尾剪辑牛逼,有一半功劳是前面平平无奇的铺垫。
David Lean的master-piece之一。换作是我,或许我也会去建那座桥,或许我也会不顾一切去炸那座桥。人性在特殊时刻的转变和扭曲,这是自我与自我内心的角力。反映出面对战争不同国家不同人之间的文化差异和思考方式的区别,以小见大,点线面皆窥,不可谓不恢弘。
看了以后特别感慨,但是拍的很有画面感
可见,大卫·里恩真的是个很注重细节的导演,言语表情、场面调度、动作设计......都是尽量让故事向真实靠拢。有两场戏很喜欢:追杀日本士兵和结尾炸毁大桥;没有刻意地戏剧化设计,没有配乐的渲染,但仍然能通过写实的呈现,让观众揪心接下来的事态。不过,这样的故事、节奏于我还是有些闷的。★★★☆
大卫·里恩拍的大远景在五十年代必是无人能敌,这也估计是最早能彰显现代大片范和史诗气质的电影之一了吧,不过整体古板、专场生硬,本质上甚至不如同时期很多反转小片吸引人。最后三十分钟比前两个小时的总合还要精彩。★★★☆
生动且趣味十足,除了日本长官太流于表面,其他人物的塑造完全符合了我的预期,结局误打误撞晕倒在了引线启动装置上是最好的安排,正如英国长官因为所秉承的principle让他已经忘了自己是谁,自己究竟干了什么,若是关键时刻幡然醒悟来个最后一秒营救反而失去了启示性。
挺怕看这种片,看完后总有点莫名的伤感
大卫·里恩“史诗三部曲”首篇。叙事克制,节奏平缓,高潮和结局那一跌造就传世经典。人物刻画极为生动细腻,三位主角分别代表了英、美、日三个民族的典型性格。以飞鸟空镜头始,以飞鸟空镜作结,似乎在嘲讽“你们这些愚蠢的人类,瞎折腾了大半天,到头来一片废墟”,疯狂而荒诞的战争。(8.5/10)
战争电影拍到这份上,也算是极致一景了。就算是一部东南亚风景片也不为过。战争场景考据、两位军官和一个二等兵军痞的对台戏,几个配角的刻划:甚至日军死者的刻划,无不显出大魄力。印象深刻的画面有三个,一影片开始时的大场面,二杀死日军时惊起的群鸟,三发现桥直到火车坠入河中。三主角象征三国家
8/10。美国人刚登场在铁道旁一根根树立十字架并受贿开病假,暗示死亡结局也讽刺了牺牲的无意义,斋腾对竣工的迫切心情与工程建设上的无能成反比,铺垫英国长官造桥不惜动员病人的高效,高潮处炸火车伴随士气高昂的口哨进行曲解构了英国长官的虚荣,破坏小队与巡逻兵的遭遇战对丛林鸟群的拍摄呼吁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