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认为这是一部儿童题材的影片,多数情节让你会心一笑,你就以为看到了美好。诚然你体会到了纯真的欢愉,但“或许情况比你想象的要糟”,因为成长过程中免不了的阵痛,会突然出现在生活中,让人措手不及。随着年岁的增加,好象明白了一些事,但始终明白不了我们是如何明白的,我们说我们不解人生。
“或许情况比你想象的要糟”是片中的小男孩英格玛喃喃独白的第一句,他没预料到太空狗莉佳被送上太空却被饿死了,一场美妙的神奇之旅出人意料地变成了小孩心里的一个悲剧,稚嫩的心灵开始意识到命运是捉摸不定的,于是他学会坚强地面对妈妈的疾病。
他也有条心爱的小狗,他视狗同妈妈一样重要,但他必须承受妈妈和狗都死去的苦涩命运。他能明白太空狗是被做实验的科学家害死的,但妈妈和他心爱的小狗的死呢?因为不懂,所以不信。但天真阻止不了残酷的命运,情况比他想象的更糟。
残酷的真相不宜出现在小孩子的面前,妈妈每次咳血都把英格玛赶得远远的,随着自己病情的加重而孩子无人照顾,于是把英格玛送到小镇上的舅舅家。祥和温馨的小镇,人人快乐健康,这里同妈妈身边是两个世界,一个沉郁痛苦,一个阳光明媚,英格玛在这里尽情享受成长的乐趣,如同上帝总是眷恋悲惨的人。
任何伤痛都是对生命的体验,随着成长终究会变成沉酿的回忆。
1
根据雷达尔Jonsson的半自传体三部曲的第二部小说改编的。发生在1958年至1959年的瑞典。
12岁的英格玛(安东·格兰泽利乌斯)老惹麻烦,困扰着他的母亲;
英格玛不知道他的母亲实际上是病得很重。J妈其实很暴力。
当他和他哥哥有时被送去和亲戚住在一起。英格玛和他的舅舅冈纳(托马斯·冯·布隆姆森饰)和妻子乌拉(基基·朗德格伦饰)在山猫地的一个乡村小镇上开始了他们的生活。
2
在城里他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萨加(梅琳达·金纳曼),一个和他同龄的自信的假小子茜卡,喜欢上他,并在拳击比赛中让他的求胜心爆棚。
更古怪的是弗兰森(马格努斯·拉斯克)一个不断修理屋顶的人,和阿维德森先生(迪德里克·古斯塔夫森)
一个住在楼下的老人阿维德森,让英格玛读内衣目录给他听,发挥出了广告的文学价值。我也是笑出了泪花
后来,英格玛与家人团聚,但他的母亲很快病情恶化,住院治疗。他和哥哥去城市和他们的叔叔桑德伯格(莱夫埃里森)住在一起,但他的妻子认为这个男孩调皮讨厌。母亲去世后,他被送回山猫地。
在此期间,阿维德森先生去世了;冈纳现在与一个希腊大家庭共享这座房子,房子太拥挤了,他让Ingemar和老Arvidsson太太住在一起。
3
茜卡和另一个女孩为英格玛争风吃醋,他开始像狗一样吠叫。她把他带进拳击场。在比赛中失利后,她赌气告诉他,他心爱的狗(他以为是在狗窝里)实际上被安乐死了。这件事,连同他母亲的死,对他来说太过分了,他把自己锁在了冈纳后院的一个小木屋“避暑别墅”里。
当英格玛隐居在这里时,他想起了他母亲的死,他的狗,和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
在整部电影中,英格玛一遍又一遍地告诉自己,情况可能更糟,他重复的几个例子有:一个在田径比赛中走捷径的人被标枪打死,
还有几次关于狗莱卡的故事,这是俄国人送上轨道的第一个生物(没有任何方法让她返回轨道)。这个显然是最重要的,配合定格的星空画面。总让人想到圣诞节。
影片的结尾是瑞典英格玛·约翰逊和美国弗洛伊德·帕特森之间著名的重量级拳击锦标赛的广播。约翰森获胜后,全城都欢呼雀跃,但现在和好的英格玛和茜卡却在沙发上一起睡着了。
4
定义童年的电影
昨晚看了电影《狗脸的岁月》,关于童年的,我很纳闷,人家瑞典人对小孩子的教育怎么就可以那么变化多端?不像中国,充其量只能在家里帮着做家务,然后意淫,以为这就是自己的童年趣事。电影里,英玛可以跟舅舅谈论小镇上胸脯最大的女人,可以说自己已经有了爱情,可以看艺术家画人体像,可以不用一味地学习而去球场参与大人的足球比赛……这些事在中国你想都不用想,因为它们统统是毒瘤,但问题是,人家英玛照样茁壮成长,并不比中国的小孩思想污浊到哪里去。
我平平淡淡过了二十二年,没干过什么出彩的事情也没被什么出彩的事情干过,高中时随波逐流买过几张福利彩票,因此成了高中生为社会福利事业做贡献的一名生力军。所以,我老在想,在过去的二十二年里,我究竟有些什么特别遭遇呢?然后意外发现还真中过一次特等奖,就是小学时好不容易到手的一把玩具气枪。这件事十一月十五日的博文《破灭》里讲过了。
当我兴冲冲地从五毛钱的食品袋里抽出那张印着玩具气枪的卡片时,觉得那时候的世界美妙无比,远比现在的要丰富。我可以扛着枪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遇佛杀佛见鬼逮鬼,虽然那把枪连刚出生的婴儿都能随意把弄,但我就是觉得它高大威猛,必须扛着才能走路。
如《破灭》里所说,用那把枪我顺利地打死了一只鸡,这也是我干过的为数不多的出彩的事情之一(如果它算是出彩的话)。后来它就被老师没收了,理由是没有理由,总之老师说虽然你上课没玩,但你下课玩了,在学校,你除了玩书本玩作业本玩铅笔,玩其他任何东西都是十恶不赦的。会影响自身的学业和学校的教务。于是,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了,在这个世界上,生而为人,除了玩纸制品再玩什么都算犯罪;现在成年了,连玩纸都不行了,总而言之,不管你怎么玩都属于耍流氓的范畴。
幸运的是,那把枪不久之后又回到了我手里。因为班主任是我妈妈的牌友,我也不知道究竟是在哪一次牌局后究竟是为了什么班主任要将枪还我,我只记得拿着枪的同时手头还多了本习题册,说是每天晚上要检查我的习题情况,而她们就在外屋霹雳啪啦得打开了。包括我妈妈在内,她们都觉得这对我的学业有裨益,只要学好了,也能为考大学打下最基本的基础。但她们都不知道,当时我对她们谁谁谁糊牌了而谁谁谁赖着不给钱更感兴趣,记得比什么都牢固。
小学毕业会考前,全区举行摸底考试,我的成绩是数学100语文89,老师的评价是,这样子别指望上大学了。然后妈妈气得脸色酱紫,抄起扫把就追了过来,说是不打不成器。可我觉得很冤枉,为什么学完《董存瑞炸碉堡》后写读后感就必须歌功颂德,将新中国成立人民走向幸福的社会主义康庄大道的成绩全归给他?为什么我学完这篇课文后就不能写自己很受感动,泪流成河?所以,至今我都特想为当年语文89分的成绩平反,使它能够沉冤得雪。
这就是我小时候接受到的教育,它存在很多很多不合理的地方,放到几何学里来讲,就是:教育只允许我们成为正方形或者长方形,至于圆形菱形三角形等,那都是不被教育所接受的。你可以在当时就觉得很悲哀,也可以在很多年以后才说出来,就像我一样,但你还是得仔仔细细地上学认认真真地回家,然后考上不大不小的大学,去接受从正方形到长方形任意转变的教育。
现在我大学也念玩了,按照当年老师和其他教育过我的人的说法,现在应该是这个样子:衣饭不愁,以车代步,衣锦还乡,群众拥护。而现实情况却是这个样子:我不愁食物,衣服尚且够穿,比北京周口或者云南元谋的人类强一点;出门可以将自己折叠起来也可以下载个软件把自己压缩一下,然后去顶着司机的漫骂和催促并冒生命危险挤公交车;我已经两三年没正正经经回过老家了,今年清明节回去时差点没找着家门,爸妈全在外地姐姐家,四周漆黑一片,对门的狗恨不得把我当夜宵吞了;家乡的人认识我的不多,在家时我就不大出门,现在岁月流逝,彼此变化太大了,也不知道究竟谁该去拥护谁了。
说句良心话,我也不是在这里责怪谁,毕竟人要走的道路别人也不应该来承担些什么。但我们应该要明白,从小到大的教育到底坏在哪里?比方说,这两天网上的一则新闻,郑州两万大学生参加招聘会,硬是把现场的电梯给踩变形了。我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但有朝一日,估计连大学校门都会被踩塌了去。而不幸的地方就在这里,因为大学生本人都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是破坏公共财产的一份子。这个疑难还是留给教育专家们去解答吧!
本片荣获1987年丹麦影评人奖最佳欧洲影片奖、1988年波士顿影评人社团奖最佳外语片奖、1988年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1987年西雅图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1986年瑞典金像奖最佳男主角(Anton Glanzelius)和最佳影片
最让我惊叹的是那些举重若轻的会意,毫无疑问这是一场献给成长的礼赞。痛楚、疑惑、孤独,释放得晶莹剔透;差点被小男孩追忆的那幕无声慢镜杀死,似乎伤口与温情从来未曾站在河的两侧。
8.1分 影片有些地方看着让人眼泪打转,但不是落泪的那种悲伤,这种淡淡的点到为止的悲伤感或许就是导演所追求的。看着一点也不无聊,一儿童天真的眼光和心态去审视这个世界,观点独特。
瑞典电影像那里的天气一样内敛
成长来得太猛,谁也无法逃避。美好的小镇,眼眶很湿润
童年就是这样似曾相识模糊不清,充满奇思异想喃喃自语。
成长就是从小JJ卡在瓶子里再拔出来,用布束慢慢长大的乳房那一刻开始
我要离开这个无聊的岛 地球的那边有个富丽的群岛 美丽新世界没有我们这种狗脸 狗脸的岁月啊 没有人可以停止成长 单纯的阿呆心里很不明白 年轻的身躯为何要有这么大的梦想 狗脸的岁月啊 属于我们的梦都要飞翔
"我喜欢看星星,边看星星,边想心事。我想让妈妈的病快点儿好起来,那样的话,我就能让我的小狗莉佳在屋子里到处跑了,那样也不会打扰到天天躺在床上看书的妈妈。妈妈总是需要安静。所以每当我想跟妈妈说说话的时候,她都会用一本厚厚的书把自己的脸给遮起来,那些书太厚了……
非常温暖的片子,久仰大名,但由于汉化的电影名实在缺乏吸引力,让我到今天才终于遇见了这部电影。从故事情节到演员的呈现而言,都是一部佳作。英格玛调皮的性格,柔软的内心,传递着一个纯真的童年。父母缺席的人生,他如何用小小的身躯对抗世界的孤独。我喜欢电影中英格玛对宇宙的畅想,他心中对狗至始至终的爱,以及他不断强调“比较是很重要的”,用比较来突出“本来还会更差的”,以此来劝慰自己面对人生,这是小小英格玛的哲学。影片中亲情和友情都是亮点,舅舅一家给英格玛带来了家的温暖,足球队的伙伴们一起拳击、一起坐宇宙飞船,平淡的生活,在四季的轮换中被感情包围。此外,故事中也讨论了爱与成长,男孩对成熟女性的好奇与情愫,青春期懵懂的生理改变。最后,永远在房顶上敲钉子的方松,只要他一直敲下去,生活就永不停歇,不是吗?
《狗脸的岁月》是瑞典电影,在中国东北人常被嘲讽为瑞典人,这部电影倒的确勾起了我这个“瑞典人”的童年记忆。电影很灵光,像孩子一样轻盈,有幻想中流浪的气质。孩子梦想的飞船总是在他想要逃避现实的时刻出现,这是对他长大成人方式的一剂推动力。有人迫切成长,有人逃避成长,但成长不会因为你的态度就姗姗来迟。后来他再也没有家,所有的爱都是寄人篱下。对于孩子来说,这是伤感的一段童年回忆。
后悔这么晚才看到这部片。用不一样的角度讲童年、童真、童趣。离开母亲和失去最爱的小狗后,本应是灰暗的童年却展现出更加有趣的另一面,小男主仰望星空时的内心独白,以及几次与母亲在沙滩边嬉戏的画面,仿佛看到了《四百击》的影子,小男主笑起来的嘴角像极了梁先生,以及,喜欢里面的舅舅和小女主
我的焦点一直在小男孩前额的头发上怎么办!还有后面像小狗一样,萌死了!
非常好的儿童、成长题材电影。有温馨,有温情,有残酷,有悲伤。也有性和喜剧、爱与真情。不虚伪不做作,儿童视角非常出色。虽然男主角长了一张不可爱甚至有些欠扁的脸,但还是成功塑造了小男孩的角色。买面包机和听球赛的情节都很动人。对比自己的童年,顿时有种"我那些年都TM干了啥"的感觉…强烈推荐
我想给六星!!!!温情路线的电影里 这个片子的小故事 和小情节 真的是我看过最充满爱 最生动 最亲切的了 ! 无限美好的治愈系啊 我梦想着的自己想要去拍的故事 就是这样的故事。
那香蕉怎么办 总得有人运香蕉吧
能够让人心融化的儿童成长片。明明童年很苦,明明失去很多,他却依然过得很快乐,观众也看得很快乐。童心啊,真的就像那只被送上太空的狗...
实事求是的说,如若我有个很吵的会烧掉一棵大树的儿子,我也会头疼。然而英玛始终是个很有爱的孩子,逃避妈妈病重的事实,会买圣诞节礼物给妈妈。都是因为他对妈妈的爱。会在夏屋里哭泣,说要对妈妈说不是他害死她的,说明其内心有这样的内疚。本片以比较轻松的方式在说这个会被大多数人排成惨兮兮的悲剧的故事。中间很多地方会让人发自内心的笑。那个足球女孩是真的很帅气诶。
岁月它长了一张狗脸说翻就翻。
小孩的眼睛就像浩瀚的宇宙般清澈而玄妙,长大的过程更像是把自己往越来越窄的空间里塞。北欧的冰雪、玻璃工厂、夏屋、足球、以及悠扬的民歌,让整部电影像一部真实的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