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聚焦美国社会不可忽视的现实问题——儿童领养,虽然逃不脱家庭类喜剧的常规套路,但切入视角独特,是一部诚意满满、会让观众笑中带泪的好片子。
导演希恩·安德斯作品不多,但在喜剧电影领域并不是新人。他在《波普先生的企鹅》和《冒牌家庭》中担任编剧,也是《恶老板2》和《老爸当家》的导演,对于喜剧片可以说驾轻就熟。
男主角马克·沃尔伯格与导演希恩·安德斯在本片中已经是第4次合作了,而二人合作的上一部影片《老爸当家2》让马克获得了第38届金酸莓奖最差男主角的提名。这也是《速成家庭》上映之初并未得到太大关注的原因之一。
女主萝丝·拜恩是名副其实美貌与实力并存的女演员。21岁时她就凭借《遇上1967的女神》在威尼斯电影节封后,还曾两次提名金球奖最佳女配。不过更多的人熟识她则是因为她在《X战警》中扮演的CIA特工莫拉·马克塔格特——X教授年轻时的爱人。
本片中,马克与萝丝饰演的皮特和艾丽是一对从事房屋装修设计的中年夫妻,因为忙于事业,他们年过四十仍没有孩子,从而萌生领养儿童的念头。
心动不如行动,执行力超高的夫妻二人立马去学习了有关儿童领养的一切。经过一番全面的理论课程培训,一场尴尬的公园亲子速配,夫妻二人与拉丁裔三姐弟——丽兹、胡安和丽塔组成了临时家庭。
不得不承认,公园真的是速配圣地,难怪国内相亲角也都设在公园里。
尽管社工已经给皮特和艾丽打足了预防针,可是喜当爹妈的夫妻二人最初并没有在意。但“亲子蜜月期”过后,三个孩子的问题逐渐露出端倪。
和社工说的一样,小女儿丽塔习惯性大吼大叫、暴力抗争,儿子胡安脆弱敏感。皮特和艾丽迎来了不断升级的家庭问题并为此焦头烂额。接二连三的摩擦与磨合中,夫妻二人与两位小朋友的关系日渐亲昵,也收获了他们人生中听到的第一句“爸爸”和“妈妈”。
相较于两位小朋友,正值青春期的丽兹明显更加难以接近,而叛逆期青少年的典型问题她也一个都没有落下——这也是青少年不受领养家庭欢迎的原因之一。从养父母对弟弟妹妹的教育和照顾方式,到丽兹自身的衣着打扮和社交圈,任何问题都可以引发她与养父母的激烈争吵。
为了与丽兹更好地相处,艾丽和皮特不断向她抛出橄榄枝。
发现丽兹头发打结时,艾丽主动拿出梳子为女儿梳头,几个微小的动作和表情,将母女二人之间微妙而小心翼翼的关系刻画的淋漓尽致。
丽兹与艾丽大吵一架后,皮特没有不问缘由的对丽兹进行惩戒,而是将她带到自己正在装修改造的旧房子里,让她尽情打砸、肆意发泄。
几场冲突后,丽兹终于展露出自己柔软脆弱的一面。然而每当养父母以为破冰成功时,下一秒她又会生硬别扭地将养父母推开——她始终不认为自己被爱着。在辗转多个寄养家庭后,丽兹认为领养只是成年人为了满足自身虚荣心而做的慈善,并不是真心爱自己。
她也对养父母发出过灵魂拷问:你们为什么要收养我们?
这让艾丽一时语塞,不知如何作答。
与此同时,姐弟三人的亲生母亲也从监狱获释,这使得丽兹开始期待回到亲生母亲身边。出于私心,养父母为保护孩子而产生的过激言行,被丽兹断章取义地陈述给法官,皮特和艾丽也因此失去三个孩子的监护权。
但最终丽兹等到的却是社工带来的坏消息——她的生母还没有做好抚养三个孩子的准备。而失望透顶的丽兹面对这样的情况,再也无法强装坚强。
这时,艾丽和皮特回答了丽兹之前提出的问题,借此劝回了丽兹。
纵然三个孩子身上被贴着拉丁裔/待领养/吸毒母亲等标签,对于白人中产家庭来说,领养他们似乎意味着一种政治正确。
但对于艾丽和皮特而言,孩子并不是用来满足虚荣心的符号,他们真切诚挚地付出爱,也如愿收获了孩子们的信任和爱。
尽管有网友说这是一部宣传领养的公益宣传片,但是导演想做的并不单纯是站在世界中心呼唤爱。
为什么要领养孩子?
领养之后该如何与孩子相处?
这是导演抛出的两个问题。
皮特和艾丽所从事的房屋装修设计职业是很巧妙的设定。
提出领养孩子这个问题时,夫妻俩站在亟待翻新改造的旧房子里。这象征二人即将打碎现有的生活模式,迎来新的挑战。
艾丽向丽兹抛出的第一根橄榄枝,便是让她决定自己房间墙壁的颜色。而丽兹用黑色墙壁为自己构建出一个封闭的天地。
艾丽与丽兹激烈争吵后,皮特带丽兹旧房子中一通猛砸以宣泄愤怒。事实上,丽兹用叛逆不羁的行为破坏自己与养父母的关系时,也是在宣泄自己自幼压抑在心中的委屈和愤怒。
丽兹提出想见亲生母亲时,正满心欢喜为墙壁贴瓷砖的皮特和艾丽停下了手中的工作。
本以为即将完工的房子,竣工时间又变得遥遥无期,新家庭也面临着还未真正组成就要散伙的危机。
片尾,一家五口从窗明几净的新房子走出,去法院办理正式领养手续。与新房子一同落成的,还有这个全新的家庭。
对房屋进行破碎与重构的场景贯穿整部影片,这也是导演想告诉观众的:对于领养家庭来说,爱与被爱都是一个破碎和重建的过程。
艾丽和皮特打碎的是他们熟悉的二人世界。
生活中从此多了满屋乱丢的臭袜子,地板上擦不干的水渍,没完没了的争吵和数不清的拥抱。
而他们重新搭建起来的,是纵然琐碎凌乱,但充满爱的新生活。
丽兹打碎的是她用来自我保护的外壳。
长期的寄养生活让她习惯了弟弟妹妹监护人的角色,坚强成熟却也难以信任别人,这是她的生存方式。
在与皮特和艾丽的相处过程中,她越来越叛逆不羁。表面上看起来没有最初那么温和妥帖易相处,但事实上,她表现的越发像个普通的青春期女孩——她在找回孩子的身份。
而她重新建立的,是被爱的自信。
《绿皮书》中,托尼给妻子的信中这样写到:你有时候让我想起一座房子,房子里所有的灯都被点亮,孩子们在里面欢笑打闹。
新家庭的组建从来都不容易。领养就是在反复的破碎与重建中,搭出这样一座爱的房子。
一个高中女同学,上学时我们一致认为她是幸运儿(那时还没有锦鲤那个词),没事就会在上学路上捡到钱那种,但是多年后的一件事,让大家转变了看法,开始相信“能量守恒”这个定律!
而让大家转变看法的这件事,就是我这位同学发现自己无意中发现自己是现在的父母认领来的!其实上学时我们就发现她和她妹妹长得一点都不像,但是没有人往那方面想,因为在家中,她经常“欺负”她妹妹,而且父母还偏袒她多一些!由此也可以看出她父母真的没把她当外人!
事情刚发生时,她难免会有些无法接受,而且还一度想找到自己的亲生父母!但后来想到亲生父母不要她,现在的父母又对自己这么好,又何必再去找他们呢!家庭又再恢复以往的平静!
从上面的故事中我们看出来,中国的对于孩子的认领一般会基于以下两个原则:
1、孩子越小越好,至少要没有清楚的记忆!
2、整个家族对此事隐瞒,甚至不惜以搬家为代价!
这样才会让孩子在以后更好的融入这个家庭,不会辛辛苦苦抚养成人,而孩子最后去和亲生生父母相认和回归那个家庭!
而电影中的家庭竟然一次认领了三个孩子,而且最大的孩子竟然已经是15岁的少年,这样的事情在国内简直就是不可想像的!
而最小的孩子也是一个典型的熊孩子,闹起来让你抓心挠肝!亲生的况且让你受不了,更何况是认领的!
只能说真心认领孩子并且能爱他们的父母,都是天使!
真实故事改编。温情催泪,没有血缘的亲情也可以无限伟大。故事里的老大表面坚强实则脆弱,她有个矛盾体,照顾弟妹时展现出超越年龄的成熟稳重,但凡是涉及到生母,她就展示出自私不可理喻的一面,那是因为她更渴望生母的爱,不想承认一次次被生母抛弃的现实。故事里最伟大的是养父母,一下子收养三个兄弟姐妹,已是苦难重重,姐姐还是个已经青春期,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叛逆人。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事情,这对养父母做到了。他们想过放弃,想过妥协,但他们没有,为了给孩子们最好的未来,他们努力拼到最后,即使被伤害也选择原谅,选择重新接纳,让孩子们有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家。
昨晚上看的,今天来留个爪,电影质量不错啊,评分不应该这么低的~
美国这种体制才会出现这种故事吧,真人真事改编的,说实在,我做不到这么伟大,一领养就三个,这得付出多少心力୧😂୨
电影节奏流畅,演员演技在线,特别是妈妈跟养女,喜欢她两对峙的戏,女主几次的吵架戏都特别有爆发力,哈哈,台词功底挺好的,不过我好像没看过她其他的戏~
很喜欢憨憨傻傻的二儿子,太逗了,二儿子和小女儿才是领养的好对象啊,哈哈哈,小小的人儿特别好哄~~
这个世界上有速成套餐,速成咖啡,速成模板,我们似乎对速成这个词有刻板的印象,认为速成的东西总是不太好的,总缺少点什么,特别是当关于家庭这样一个敏感的话题的时候。
速成家庭这部电影实际上是一部披着喜剧外衣的伦理片,它展示出了收养家庭最真实的一面,这并不好笑,甚至有些沉重,因为很多时候它意味着麻烦,容忍,责任,和爱。
当没有了血缘这个牢牢的纽带捆绑,家人们又该如何相处呢?
Ellie和Pete夫妻俩看上了一套有四个卧室的房子,可是他们没有孩子,对于只有两个人的家庭来说,这个房子有点大了。他们抱着试探的态度来到收养所,在了解了孩子们的遭遇后下定决心要收养一个孩子,成为一对速成的父母。
他们遇到了一个酷女孩Lizzy。
Lizzy是个十五岁的青少年了,她还带着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两个人的照片就像是可爱的小天使,让人第一眼就难以拒绝。就这样Ellie和Pete便开始了同时跟三个孩子相处的日子。
这个突如其来的五口之家,热闹,混乱,鸡飞狗跳,却又小心翼翼,彼此客气。原生家庭可以肆无忌惮开的玩笑,在这里都属于禁忌,所有为了孩子们所做出的努力,往往也都显得刻意。
弟弟胆小且不动脑子,惹了祸第一反应就是惊恐地道歉,妹妹简直任性到极点,除了薯片不吃任何食物,一言不合就会发出尖叫。而Lizzy也正到了叛逆的年龄,更何况经历过多次的收养,她早已不能再轻易地信任别人。
尽管Ellie和Pete做了充分准备,但生活一直得不到好转,整日他们都要筋疲力尽地周旋在三个孩子之间,这让Ellie感到绝望又后悔。她不得不思考,自己当初的决定是为了这些孩子,还是只是为了让自己的良心好受一点。
就在夫妻俩提出想要放弃时,家人朋友们不约而同松了一口气的态度惹火了Ellie,愤怒中的她立刻收回提议,决定收养到底。
因为她意识到,在自己的心目中这些孩子早已去掉了标签,变成了熟悉的家人的存在,她不允许有谁妄加评价自己的孩子。
但看似只是赌气的决定,谁又能知道其中要承担的责任有多大呢?
收养家庭总会比原生家庭有危机感,因为他们都是有选择的。选择陌生人成为家人,住在同一间屋子里,关爱他们,保护他们,对他们保持亲人间亲密的感情,这并不是一件可以速成的事。
Ellie跟Lizzy爆发了几番争吵,Lizzy一气之下冲出家门,正在夫妻俩上前拉扯时,弟弟被打钉器弄伤了脚背。几人顿时慌了神,Pete冲过去脱掉外套裹住弟弟的脚,把他抱起来就上了车,在开车驶向医院的路上,Lizzy看到Pete一直在轻声安慰着弟弟,“你很勇敢,你做得很好。”Lizzy感到羞愧,一直以来只有自己才能照顾好弟弟妹妹的想法终于被这场小意外打破。
正在一切好转时,Ellie撞见了Lizzy在厕所拍裸照,她的男友是一个喜欢未成年,喜欢拍色情照的变态,两人盛怒之下冲到学校狠狠教训了一顿这个已经20岁的年轻人,直到警察赶到,把双方都送进了局子。而这时Ellie跟Pete才记起来,弟弟妹妹两个孩子还被留在车里。
剧片在这里发挥了快节奏的优势,冲突起来得快又下去得快,用一种诙谐的镜头转换将其中暗藏的沉重一笔带过,但这也确实给观众减轻了许多压力。
三个孩子的妈妈回来了,她似乎改过自新,变成了再正常不过的单亲妈妈。她会定期来看望孩子,而每次来Lizzy都会表现的异常兴奋。看着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场面,Ellie和Pete仿佛变成了插足别人家庭的第三者,自己含辛茹苦,到底不过是给别人养孩子吗?这种委屈让他们心生退意,特别是看到Lizzy脸上的笑容,那种原生家人与生俱来的羁绊,是别人再努力也替代不了的血浓于水。
法庭宣判三个孩子的抚养权重归亲生妈妈,终于一切努力即将变成回忆,他们要面临分别了。Lizzy兴冲冲地拖着行李出去迎接妈妈,却看到车上只下来了收容所的两位管理员。他们的妈妈并没有赴约,因为感到对自己羞愧,甚至不敢来见他们。
极度失望之下,Lizzy崩溃着跑了出去,Ellie和Pete追在后面,担心的表情溢于言表,此刻他们俨然更像是孩子们的亲生父母。
Lizzy之前问过Ellie为什么会收养他们,在那份在法庭上没来得及说出的宣言书中,Ellie写道,这并非偶然的选择,而是命中注定,Lizzy他们就像是自己人生中的缺口,当自己找到了他们,这个缺口便被填补上了。
这应该是亲情所能表达出来最浪漫的方式了吧。就如同那天早晨Ellie给Lizzy梳头时Lizzy忍不住的眼泪,两人尴尬的轻轻拥抱,还有最后弟弟妹妹不经意间叫出口的dad和mommy。这个世界其实并不复杂,你的爱和真诚,总有能传达到的那天。三个孩子能遇到Ellie和Pete,又何尝不是得到爱的填补,重新变得完整了呢?
这个故事改编自真实故事,就说明世上还是有很多人,找到了一生中的那个没有血缘关系却永远也无法分离的亲人。
如果说原生家庭比收养家庭更牢固是因为它的不可选择性,那收养家庭的牢固则在于在历经种种选择后,依然不肯放弃的那份来之不易。是陪伴产生了亲情,而这份亲情因为再磨合中所经历的种种艰辛变得弥足珍贵,也异常坚定。
如果你也对看书看电影写影评这些感兴趣,欢迎来加入我们【不正经评论家】(目前已进行到第5期),详情请点击本人主页或私信。
到今天为止,《速成家庭》豆瓣标记人数仅为4500人,冷门吗?非常冷。如果不是这次机会,我可能会过几个月才会发现这部豆瓣7.6分的“喜剧片”标记想看之后就束之高阁,在我如海洋般的想看片单里被遗忘。至于原因,我想可能与宣传海报上浓浓的烂俗气质喜剧片气质脱不了干系,看之前我觉得上限至多就是另一个《冒牌家庭》。其实这是一部立意非常深刻的电影,如果当初宣传的时候加上“领养”“真实改编”这样的标签,我想关注度应该会高很多。 影片主人公彼得和艾莉是一对典型的美国夫妻,崇尚自由和二人世界,以至于到了想要孩子的年纪才发现自己会不会太老了,故事很快的进入主题,夫妻二人被领养网站上的孩子们吸引,决定领养三个西班牙裔原生兄妹。我想如果不是因为真实事件改编,老美应该会安排一个亚裔青少年,十岁左右的黑人孩子,再加上3-5岁的白人孩子来强行政治正确。(开个玩笑,扯远了) 剧本可以说是俗套却又扎实,在喜剧外壳下轻松地展开“领养”这个命题,剧情推进节奏恰到好处,二儿子胡安和小女儿丽塔因为彼得和艾莉无微不至的呵护接受了这对夫妻是他们新父母的事实,大女儿丽兹也在慢慢的对这对父母打开心扉,最后的剧情就是亲生母亲出狱,马上就要夺走抚养权却在关键时刻掉了链子,彼得和艾莉用爱感动了对他们充满戒心的丽兹,俗套却又温馨催泪。 这部电影总在不经意间煽情,上一秒笑完,下一秒却想哭,叙事平缓却又直击人心,总能抓住你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世界上没有一种爱是不需要培养的,何况是临时组成的非原生家庭, 毒鸡汤里总说,世界上没有无条件的爱,没错,世界上许多的爱都不是无条件的,友情和爱情,但是亲情不可以,父母对于子女的爱应该是无条件的,这也是非原生家庭最大的问题,本就被抛弃过,内心极度脆弱的孩子,又如何去信任自己的养父母,相信他们是无条件的爱自己而不是为了让自己的自我感觉良好。这也是原生和非原生家庭最大的不同,没有血缘的支撑,如何让非原生家庭也拥有无条件的爱。然而就像我们看的所有烂俗爱情片的剧情一样男女主都是通过不断用行动,语言,真情去让对方信任,信任彼此的爱。而彼此在这个过程中反复验证,直到建立起安全感,信任彼此。相信彼此的爱是真爱,可以在任何情况下不会消融。没有前提,不抛弃不放弃,直到永远。彼得和艾莉正是用这样的方式,赢得了孩子们的信任,包括戒心最重的丽兹。再冷若冰霜的外表,内心总是炙热的,只是没有人来融化这个女孩因为这世界对她造成的伤害而建立起来的保护层。记住,真正的爱是没有前提的。 这不是一部鼓励成立领养家庭影片,电影处处在告诉你领养家庭的不易以及孩子对养父母的不信任所造成的隔阂。这部电影鼓励的是了解到领养家庭不易之后仍然想为之努力的父母,毕竟,家庭可以速成,感情却不能。
节奏很奇怪,什么都没讲明白。。。觉得真正被领养的孩子看到这片子不会喜欢吧,就像春晚强迫喂食亲情孝道一样。。。
比起领养一个孩子这种艰巨的任务,我决定先买一个Tangle Teezer的梳子致敬一下……
找不到扣分的地方 特别是对我这种被家庭蹂躏透了的人 马克他俩真的是理想的夫妻 对外人大吼时候对对方说话都是温柔的 打架一起打 丈夫主动帮助化解家庭矛盾 一起做家务 无条件支持自己妻子的决定 非常棒了
真的就是大型领养宣传片,这些孩子们真的太可怜了,看得哭出一公斤眼泪!电影院宣传板旁边还有本州adoption组织搭建的宣传台,不少看完电影的人都在咨询……真是厉害了…………
我居然浪费了2个小时来看这个............我才真该哭
搞的我这辈子都不想要小孩子了
又是一部暖到不行的温情片,在各种小幽默的同时,则是一波又一波催泪弹。可能确实老了,现在不是特别能扛住这种温情电影,各种被感动。故事并不高级,却足够触但你内心最柔软处,人物设计也很好,两个单纯、善良的傻白甜。几处转折也不那么硬,是可以接受的。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逐渐试探与学习,让他们学会爱。有时候,我们确实很需要这样温暖的电影。
影厅里大多是和我一样的中年男女,看完走出来看见大家都在抹泪,这明明是个喜剧啊!整个观影过程大家又笑又哭的,有时候是笑着哭😂。我旁边的印裔女孩也是一个人来看,和我一起笑着哭(这边很多印裔都是寄养家庭出身)。对于我这种出身于单亲家庭的感触更深。这是一对父母通过“考试”领养三个熊孩子的故事,在我看来他们比很多亲生父母更有资格当父母。Mark Wahlberg真的很适合扮演这种搞笑慈爱的父亲,他反恐片我反而都不喜欢。
影片过了一半,我还是没有明白这对夫妻俩为啥会选择领养小孩,所以最后的那段煽情于我来说完全失效,我没看到片中所传递的那个为人父母需要的ready moment(不论是生育还是领养)。以至于这一家人里所遭遇的种种问题,换做是一个普通的原生家庭,一样不会少,在这里只是再加入了一些原生家庭的孩子曾经面临的阴影而已,还都是以不痛不痒的方式来解决。我觉得这个片子有句台词很对,所有人都太自我感动了。这样一个话题,可能不管怎么样都很难处理得面面俱到,所以估计也只能以这种放大对立的插科打诨的方式来模糊焦点了。两个年纪小的孩子,有看到任何mental growth吗?Lizzy最后的转变,有任何轨迹可寻吗?我反正是没太看出来。片尾的大量照片倒是提醒了我,如果拍成纪录剧集可能会更具社会意义吧。
马克沃尔伯格就只能演喜剧片里的老公和动作片里的警察两个角色。
家庭轻喜剧,取材真实,怪不得能找到这么多情感冲突点,就是太话唠,,,PS:叛逆少女女主可演阿丽塔?
很好的一本美国儿童领养手册,大爱无疆。
风格感觉略左翼,完全没被催出泪,反而皱酸了眉头。太童话了不太现实。现实九成是到第二幕就收尾,法官直接把他们发配回福利所,然后男女主默默分手
今年看过的最正常的家庭喜剧,哪怕非正常家庭;欢笑中带着泪水,在处理三种不同的青少年成长阶段和烦恼中,观众可以从中得到共鸣。
把this is us用几季来讲的故事线浓缩成2小时的糖浆......小孩确实是讨厌的生物。
题材很棒,是个真实动人的故事,领养前中后会遇见的问题都以各种不同形式提出来了,但看完更不想要孩子了怎么破……
太好看了,简简单单但是超级感动,马克沃尔伯格和罗斯拜恩都喜欢得不得了。
喔唷,沃尔伯格居然演了个不是发生在Boston的故事
主流的合家欢喜剧片,很多地方都是强行控节奏,独立电影看多了,不太适应这种明摆着处处算计你的商业片。★★☆
套路化喜剧带来了意外的感动。可能真的到这个年纪了,看领养电影都会又哭又笑。为人父母不应该是心血来潮,爱没有血缘的孩子注定不容易。其实世界上哪有什么速成家庭?都是用爱小心翼翼的融化坚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