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M独家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老港正传》:两代人的草根史诗 □文/火神纪 什么人如果要说香港电影已死,那么应该好好地看看这部电影。在这部电影里,我们可以看到一种精神,一种决定了香港电影曾经崛起并且一直持续发展的精神。 也正是因为这种精神,决定了香港电影不可能死去。电影是许多人的精神食粮,而其中大部分人可以被归结为草根。最具香港特色也最有生命力的也正是这种发自于草根也崛起于草根的人文底蕴。 在近乎最绝望的时刻,这部代表着这种草根不死的强烈欲望的电影,让我看到了某种希望。 ——火神纪。题记。 穷人家的孩子是否会早当家呢。这并不是一个有趣的论题,相反,这是一个沉重而颇具悲情味道的命题。这是一部让人伤感的电影,从一开始就曾经承诺给我们一个美好充满希望的结局,可是电影却到了结束也忘却了给我们兑现。 我们可以去斥责这部电影的主创班底如此残酷地剥夺了我们最后有关美好的所有幻想。然而我们也会明白,很多时候,现实的确不如我们想像中的那么温情,比他们更残酷的现实总会迫使我们去接受所有我们也许不愿意去接受的所有一切,然后我们才会勇予接受电影里所赠予我们的一切。以及,我们将开始勇于承认这种不完美的圆满。 月亏自盈,世界自古以来总是充满着许多并不完美的圆满,而只是有学会去接受并且欣赏这种不完美的圆满,我们的人生才不至于遍地的惨淡、绝望与愁苦。人生的幸福与否,也许只是取决于这种对不完美的妥协和对人生的态度罢了。
如同许多充满了美好幻想的电影一样,这部电影开始在一个充满了梦想和追求的惨淡现实中。贫苦的生活和富庶的精神支撑着整整一代人不停前行的步伐。对我来说,不论是老港还是忠仔,他们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两代前辈了,和我有着代沟和隔阂的祖辈和父辈。我们是被童话里的公主和王子以及幸福的美好结局喂养大的一代人,他们是吃着地瓜稀饭就着咸菜长大的两代人;这也许也就是我们和他们最大的不同吧。 物质富足了,可是在精神上来说,我们显得如此贫瘠而苍白。我们永远也无法理解祖辈们对于理想的虔诚和忠诚,我们也永远理解父辈们从不曾停歇过的打拼与奋斗。而却是因为祖辈的革命和父辈的勤劳和刻苦给了我们富足的现在。我们生于和平年代成长于幸福年代,不识愁苦地生活至今;啃着面包喝着可乐搅拌着咖啡的生活还将持续。我们永远也不会知道祖辈和父辈们那些我们从小听到大的老掉牙的忆苦思甜的故事里究竟有着多少血泪和凄苦,以及多少希望与快乐。 电影为我们保全了这一切;这也许是最值得庆幸并且叫人欢欣的。我们不想再听爷爷和父亲讲他们的故事,不是因为我们不想知道,不是因为我们真的就无法理解;更多的是因为我们面对他们的时候更多的是一种愧疚和因为传承上的断层而变得更加苍白。岁月给了他们淡定的语调来讲述这些看似已经波澜不惊的岁月,那个时代在他们以及我们看来,都已经是远远逝去不再来了。 其实,我们依旧还想知道,他们永远也不曾提及的或者不愿提及的那一切,我们想知道,也想记得,就算我们也不会过着像他们一样的峥嵘岁月了。因为我们至少不曾从苍白堕落到平庸,所以在我们眼里的他们,祖辈和父辈的精神总是在一直鼓舞着我们,激励着也感动着我们。也许,只是因为我们还没有找到我们自己的梦想,还没找到属于我们的时代精神。 他们总是很单一而且单调,同样的梦想支撑着同一辈人一起前往奋斗。我们却相反,我们绝对是五花八门而且各自独立;相比之下,生于80年代的我们也许最缺乏的就是他们普遍存在的那种时代的凝聚力。因为独立,因为特立独行,因为个性,因为我们都是被幸福和美满奶大的一群人。
电影开始在40年前的祖辈最值盛年的青春岁月。他们曾经有过的梦想是祖国的统一,是社会主义好,是为社会主义建设不遗余力地贡献自己所有的一切。他们单纯而且高尚,圣洁而且务实,崇高而且正直,而且他们永世不曾再更改过自己的志向。很多崇高的情感我们只能在他们身上看到。 父辈们出生在30年前的艰苦时代。他们没有了祖辈的单纯和崇高的理想,物质生活的提高让他们开始有了一些更无味的玩乐,于是他们开始寻找一种属于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 时代在前进,生活方式以及生活理念也在不停地改变。与时俱进的是生活在大时代背景下的年青人们。祖辈单纯和崇高的理想在父辈们那里已经找不到任何共鸣的着力点了,正如父辈们对着聚敛财物以保障自我的那种看似平庸其实务实的理想在我们这里找不到任何共鸣一样。物质生活的提高以及全民经济的发展会让当下的年青人慢慢地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属于时代的理想。 电影正是通过一个最普通的甚至有点贫苦的家庭给我们塑造了祖辈和父辈的某个典型。而这部电影更出色的地方是,定位于香港的草根阶层,以小见大地用窥一斑见全豹的手法给我们描绘了40年来香港整个大时代的变迁和发展。从祖国统一,从改革开放,从经济发展,从观念转换,从保卫钓鱼台,从香港回归,从金融风暴,到经济复苏,到sars的非典,到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草根阶层的反应其实就是整个香港的大部分人的反应,这就是最真实的生活。 祖辈们的理想是走路到北京,在天安门广场上拍一张相片回家装裱起来;父辈们永远也不会忘记一夜暴富以及追求更富足的生活。所有的这一切在大时代里显得如此平实以及让人感动。为了他们的理想,祖辈们为了工作可以忘却了所有一切,为了他们的革命理想可以忽略了身边最亲最爱的人,而父辈们做起了所有一切可能通往富足生活的工作并且不停地寻找一条通往理想的路途。 时代会造就英雄,时代也会挫败英雄。老港终其一生最终依旧没有能够实现他的理想,忠仔的第一桶金掉到海里去之后也没有挖到他的第二桶第三桶金,这就是残酷的现实。电影里的最后,老港寄望于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可以当义工来到北京,忠仔最终放弃了充满无数希望的经商之道成了一名务实的打工阶层,电影没有给我们最后的绝望,因为他们都还活在希望里。 时代造就英雄,但不可能每一个人都是英雄;时代也许更需要像老港和忠仔这样的草根阶层。只有草根才能最终创造出英雄。离开了草根阶层的烘托其实没有英雄,如果每一个人都是英雄,也许英雄也就无所谓是英雄了。 英雄造就草根阶层的梦想。而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梦想,草根阶层也就具有了最强大也最可怕的生命力了。老港在他的理想破产之后抱着爱妻最后的那封绝笔遗书哭得惊天动地,最后和忠仔一起相拥而哭,在我看来,这是草根阶层里最平实也最感人的一幕,也是两个男人相对无语梗噎,对爱人的愧疚以及理想破灭后的救赎。 也许可以说,这是近期我所看的电影最让我感动的一部。一部向香港回归10的致敬之作,一部反映了香港草根阶层最真实的电影。因为同样生于草根,这样的电影足以引发大部分人的共鸣。祖辈和父辈都将在这部电影里看到他们自己的影子,而我们,所看到的是我们对祖辈和父辈的无限追忆,以及对那个时代的无限崇敬。 两代人的草根史诗,香港草根里一个看似落魄却依旧生机盎然的英雄史诗。在那个年代里,也许,每一个人也都足以被称为英雄的。就算多少还有点落魄,就算多少还有点无奈。我们亲爱的祖辈和父辈们都曾经历过像他们一样的困惑,而我们,足以对那个时代徒有悲叹,徒有哀伤和追忆罢了。 黄秋生表现淡定,毛舜筠在父子两代间的起到了沟通与磨合作用,而郑中基的表现也可圈可点,莫文蔚则给这部电影多少漫上了一种清新温情的味道。不论是在演员方面的表现还是电影的剧情编排和镜头驾驭上来说,这部电影让我们看到的,是香港电影不曾覆灭的希望以及前路坷坎却依旧光明的荆道。可以说,这是近期香港电影中最深沉也最值得一看的电影。
2007-7-4;丁亥年丙午月己亥日。
附注:电影资料扩展链接。 ■片名:《老港正传》、《老左正传》 ■译名:《Mr. Cinema》 ■导演:赵良骏(Samson Chiu) ■主演:黄秋生(Anthony Wong)、莫文蔚(Karen Mok)、郑中基(Ronald Cheng)、毛舜筠(Teresa Mo) ■类型:剧情、喜剧 ■片长:107分钟 ■地区:香港 ■语言:粤语 ■发行:银都机构有限公司 ■上映:2007年6月21日
》 一不小心就十年了,记得香港回归的那天的假期有小雨,朦胧无谓的欢乐还藏在某个神经元里。一不小心被《老港正传》揪了出来,跳进郑中基的形影不离的黑色帆布袋里摇晃。晃过67暴动、81股灾、97回归、03非典。在影院的角落里掀开《巴士奇遇结良缘》《少林寺》《混在北京》《红高粱》……。谢谢赵导演这两个小时光影的记忆之旅,这份致敬的礼物让人动容。 “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小学的歌声里飘出来的是一篇篇真诚而无知的新生。对于老左的《歌唱祖国》,对于他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钟熟悉会让人不自紧盯会心一笑。作为放映员的老左(非《天堂电影院》里的那个慈祥伟岸的老头,也非《电影往事》里的他爸,更非《最后一场电影》里的那个最后的牛仔大叔),二十个‘远视眼’的老左。他的爱遍及周围的朋友同事;大陆的亲人;山区的孩子。对于眼皮底下朝夕相处的老婆儿子的困境只能视而不见。直到老婆撒手人寰,儿子的失声责骂。才知道原来自己所有无私奉献的爱,源自——这个被自己理所当然的牺牲的家。自己的无私的本钱是老婆一点点的节省出来的。自己只是个“取款机”而已。于是乎泥巴说,这个男人肆无忌惮的捐赠、无偿修理、借款给逝去的朋友的儿子深造的心理根基除了我们伟大的党的无私精神,就是他自己在潜意识里相信老婆是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他没想到这宝藏有被掏空的一天。所以当这一天到来时所造成的打击和自我的反省促使了他理想主义价值观的崩溃。当香港真正回归的那一天,面对记者的话筒,已经无语。只能用自己的退休金去支持儿子的股票,弥补那份迟到的责任。 “儿子,这世界最大的广场在哪里?” “中国,天安门广场。” “终有一天我们会在天安门光上拍照留念的。” “但我更想先去美国的迪斯尼。爸爸” 这就是6-70年代出生的香港小孩,这个时代受着中英双重文化浸泡的香港人的草根代表——港菜阿忠与左派爸爸的对话。郑中基出演的阿忠把其港人坚忍不拔乐观热情的表达的很是深刻。无论是就读左派学校而无法找到工作、英文不好不能继续深造、被‘贾秘书’所忽悠、游戏厅被公安查封、在公路边叫卖T恤与莫文蔚门户不对的爱情。都在围绕着港人一种在四小龙时代的遗留基因积极乐观。特别是郑中基的出演为这个角色的顽强和乐观抹上几笔黑色幽默后,那种笑得发酸的感觉在你把我的心底泛滥开来。眼泪在笑声还没退却之前在眼眶和鼻腔里游行示威起来。 这本注定是一个小人物的悲剧因为献礼片的缘故,导演很可爱的就把希望寄托在08的奥运上。看来导演并非放的催泪弹,只是让你的泪腺稍稍激动点到为止。作为《金鸡》的导演善于温情伤感、细腻刻画的赵良俊风格是一个很正规正矩的延续。这样的风格既没有《一一》的彻底,也没有《甜蜜蜜》的幸福。他只是在把十分平静的生活烙上时代的痕迹,把悲伤圈养在永不破灭的希望里。撩动着观众那颗日渐麻木的心燃起点点希望的火焰。祝福昔日东方之珠的明天更加美好。 泥巴的房子 http://niba5.badoo.com
香港电影中对大陆的新的眺望
感觉有点演过了,不过还是挺感动的
令人觉得酸涩的。。。。香港主旋律电影。
有历史感 还是不好看
不比每当变换时强多少。但是演员好。
其實是「回歸十週年」紀念。拍左翼不拍右翼,那是人在屋簷下。
不痛不痒!好多历史史实未能起到点睛的作用!
套路戏,样板戏,猜得到每一段的结果。
老套,但朴实
不知道为什么,我对于那个叫郑中基的男人总觉得怜悯,他总是那样,无辜但是又有点可恨的谋杀着我的同情心
抱歉没看完
皺紋就是特權! 問我——黃霑!
政治.信仰.人生.
浓缩就是精华,只是这次有点糊;片子开始情节有些混乱,中后篇开始好转,只是人物形象的设计让人疑惑
香港回归前后一代港人的经历与情怀。个人感觉,对于大陆主旋律思想的强调有些过度,显得不太真实…但电影对于时代背景变迁和主要人物的经历故事刻画很细致,小细节动人。。。于是最后我又飙泪了。。。ps:电影中的电影《顽主》、《红高粱》…三星半
存在这么老一辈人,10·1看这个真凑巧
郑中基 ! 还可以啦
政治味道太浓了
12.5
几乎没看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