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的三段回忆

HD中字

主演:康坦·多尔迈尔,露·罗-伊莱科内,马修·阿马立克,蒂娜拉·卓卡洛娃,弗朗索瓦兹·勒布伦,帕特里克·德阿萨姆曹,奥利维尔·雷堡汀,本杰明·思科索,吉勒·科昂,莉莉·塔耶布,提奥·费尔南德斯,安妮·波努瓦,梅洛迪·里夏尔,艾瑞克·拉夫,安德烈·杜索里埃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2015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青春的三段回忆 剧照 NO.1青春的三段回忆 剧照 NO.2青春的三段回忆 剧照 NO.3青春的三段回忆 剧照 NO.4青春的三段回忆 剧照 NO.5青春的三段回忆 剧照 NO.6青春的三段回忆 剧照 NO.13青春的三段回忆 剧照 NO.14青春的三段回忆 剧照 NO.15青春的三段回忆 剧照 NO.16青春的三段回忆 剧照 NO.17青春的三段回忆 剧照 NO.18青春的三段回忆 剧照 NO.19青春的三段回忆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青春的三段回忆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演导俱佳的法国影帝马修亚玛希,继首次拿下凯萨奖影帝奖座的《国王与皇后》,再次和法国名导阿诺戴普勒尚合作《追忆灿烂年华》,饰演人类学家保罗,回忆自己从童年至青年的青春往事。深受楚浮影响的导演阿诺戴普勒尚,以丰富多变的场面调度,带着优雅的法式情怀,深入男女主角缠绵却感伤的爱情,宛如法国新浪潮还魂再现。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爱的旅程致深爱你的那个我绝命救赎晚酌的流派2红河激浪青春夜佰味 第二季舍他其谁壳中少女:燃烧恶魔之椅第29届上海电视节颁奖典礼

 长篇影评

 1 ) 法国新浪潮传统在新世纪的延续

上周末晚上在香港看的Arnaud Desplechin的新作,比我先前预料的要轻松和幽默,感觉跟导演之前的严肃作者电影有很大分别。最明显莫过于剪辑,镜头变得相当短,无疑令节奏变得犹如商业电影般紧凑而生动起来。印象中他之前的作品很多都是由调度复杂的长镜头组合起来的,这一部新作的手法确实让我大感意外,很有可能是跟题材有关。

其次是引入类型片的元素,尤其是第二部分在审讯室里的故事,充满了间谍和悬疑色彩,再加上不断闪回的片段,特定时代的俄罗斯场景也在增强了这种紧张刺激的气氛。

爱情故事那一段果然还是篇幅最长的,尽管还是法式男亲女爱的模式,但导演真挚的表达,以及对那个年代的细节捕捉,均让我看得相当投入,美术布景和服饰充满了令人眷恋的怀旧感。

幽默对白和古典配乐可谓最耀眼的亮点。无论是审讯过程的对质,还是男女主角风花雪月的胡言乱语,都透露出机智的色彩和哲学的味道。古典配乐的运用跟他以往作品中的差不多,都在情节发生转折时准时而至,令气氛和人物情绪得到某种程度上的统一。

两位年轻演员不仅有着养眼的容貌,而且演绎的也相当精彩,尤其是女主角扮演者,那种难以言说的率真气质在一颦一笑间流露出来。

 2 ) FIFF16丨DAY1《青春的三段回忆》:当我坠入暮色之时回望过去,我还能看到那金色的曾经

第16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第1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青春的三段回忆》,下面请看前线回顾过去的中年男人们充满光芒之回忆的评价了!

Prometheus:

关于青春。

盆满钵满赵+:

关于青春简单俗套的一段回忆。

心是孤独的猎手:

从白月光到破鞋的转变,从舔狗到人的心路历程。

RIVER:

嫌弃人家勾引你女朋友,说得好像大叔你没跟别人的女友上床一样。

George:

要不是第三段男主真的是我的菜,真的有点看不下去,美术和摄影尤其难以忍受。

果树:

结尾结得不能更好了。其实故事本身并没有太大的起伏,原本应当惊喜连连的设计被呈现得非常日常与知足。让中年人回过头去看自己的青春,反正更加有意味。

RyanRyqn:

典型法国式的青春片,相比去其他相同类型片子,在结构上分别从亲情、友情和爱情描述童年的各种意外,冒险和悔恨。导演手法很熟练,只是在新意上有所欠缺。

莫扎特仑苏:

时间与意识的交流里,爱情占了青春的大多数记忆。因为爱你,我改变了自己;也因为爱你,我成就了现在的自己。当他们彼此相爱时,甜蜜陷入痛苦的绝境里,好似破碎之花,这样的青春恋曲太令我动容了!

Pincent:

“为什么你看起来如此悲伤?因为我看到了我童年的终结。”“在遇见你之前,我都感受不到时间的流逝。”序幕有那么一些“误导性”,逐步开启缓慢的诉说,追忆灿烂年华总是关于各种裸露的身体。在结尾的段落,各种碎片又重组了,再次证明人物之鲜活、结构之灵光、叙述之热情的重要性。

苍山古井空对月:

开头讲一段冷战时期当“情报员”的往事让我感到有些新奇,后面发展就是青春期常规的谈情说爱、争风吃醋,不过因为把保尔和艾斯特的感情——尤其是艾斯特对保尔的爱——塑造得够极致,才避免了无趣感,而开始年长后对往昔的回溯为影片带来了惆怅与后悔之感,年轻时认为的“正确”、“不得不做”的事情,在往后回望时却又感到充满懊悔,人生难免伴随着犯错与失去。

子夜无人:

首先请停止碰瓷新浪潮,随便拎出几部,《出发》也好、安托万系列也好、甚至是戈达尔那几部短片也好,影像上都比这部要灵动太多,如果这也叫“新浪潮回魂”那可能是“小丑回魂”了。流水账不可怕,这么无聊的流水账就很可怕,没指望故事能有多精彩,但是怎么可以拍得这么没气质?除了结尾对于逝去时光短暂回溯的怅惘被相对提炼出了一些,整部电影大部分时间都像一潭失去流动感的死水,不青春也不逼真。

我略知她一二:

关于青春大概不止这三段无聊的回忆,准确来说那些在你眼中珍贵无比的年少轻狂和时隔多年的热泪盈眶其实都只是自我感动,并没有任何新意,只有冗长的赘述,所有故事情节被华丽的音乐拖曳着徐徐前进,这种虚无缥缈的情感余悸被画中人的几滴眼泪所化解,而风干之后就只剩下了粘稠而糟糕的痕迹。 那些青春稚嫩的面庞千篇一律,只有阿马立克才能燃起消逝已久的爱火,他的每条皱纹都在想你展示着什么才是岁月里的青春,诠释着什么才是正气盛的年轻。

Polaris.J:

第一次看篇幅比重不同的三段式,果然爱情(或者说情感)才是青春最重要的~ 对前两段并无感觉,交代了男主的童年阴影和少年冒险 反映了男主的性格特征。对第三段的情感很触动,这段也最为新浪潮。原来和朋友女友doi的片段focus私处是表明只有性和肉体,并不是完整的灵肉合一。在只能写信的年代相爱好难…… 很喜欢欧洲电影可以把两人做完后自然的裸露拍出来,这样才甜蜜和真实,谁做完会立刻都穿上? 题外话:男主竟然可以在奥赛博物馆工作!!这是梦想中的工作啊!最爱的博物馆!

给艾德林的诗:

假设这真是一段真实的回忆和过往,按照剧情彼此衔接和制约的各个事件排列成序的“文学化”叙述,时间流程定格为一系列时刻,人物心理就必须有流变,当然片子也确实是为了模拟流变,而尽力安排了最起码三个不同叙述者来大段的直接讲述,但压缩为“文字”要点的骨架,朝着预定的现在时目标推进的同时,还一定要联系过去来解释因果,所以从改编方法起始,结构就已经定死了,所谓长篇“小说”就总是要压缩成短篇,甚至内容提要,而又当你想要回看的时候只能靠想象而不是影像,所谓“电影”也就沦为了“区区两小时带你速读普鲁斯特”。

Hethang:

整部电影美其名曰“三段回忆”,实则前两段回忆看来只是用来凑内容的,无论是男主人公的儿时经历还是一段俄罗斯的历险到了后面却只如用过则弃的工具一般变得毫无意义。真正重要的还是第三段有关于女主人公的故事,可是这一段更加让人无法忍受,用极具哲学批判性思维的方式解析法国人这种随意烂漫的爱情方式实在不是一个恰当的选择,由隐忍到爆发的情感呈现模式也着实不能让人接受。一种对于观众来说不甚熟悉的文化氛围如果用对了表达方式,那自然会让观众接受,但一旦用错了方式,便会让观众心里更添堵 就像本片最后所表现的那样,只让人觉得在寒风中瑟瑟发抖而不知所云。难道乱交是你炫耀的资本吗?我搞不明白这种电影有什么好吹的,福茂打发到导演双周做得好罢了。

#FIFF16#主竞赛单元第1日的场刊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3 ) 萨特波伏娃式爱情的追逐与陨落!

本篇与本片看似荒诞无稽,实则希望通过这喧哗这躁乱一探这个人性这个时代的本质:

还在批判我国那些堕胎、校园械斗、校园凌霸?这些对于大法国的青少年们来说也太小儿科了。来看看法国青少年的世界:家暴、离家出走、爸爸逼死妈妈、姑奶奶是同性恋、深入苏联内部“解放人民”、自己的“灵魂女友”跟自己身边所有的朋友甚至表弟都发生了关系、跑去别人家借宿还被对方老婆赤裸裸勾引……这一切都是这部法国电影《青春的三段回忆》的基本情节。看似奇幻,对法国人来说简直不要太稀松平常!

让我们打破电影结构,先来看看片子主角与自己的“灵魂女友”剪不断理还乱的恋爱史。

首先,离家出走很久的主角保罗,在青年时代干了一件很风光很牛逼的事。在还是在冷战时期的当年,他千里迢迢跨越重重铁幕,从法国来到苏联,用自己的护照帮助一名需要逃难的以色列人成功逃走。这一票之后,尚在中学时期的“小英雄”回到法国家乡,重逢了他的“女神”艾思特。


“进入备胎名单”说明要想获得这位女神真的很棘手啊,好在我们的小主角已具有“英雄光环”,“神秘感”傍身。很快,他用他的神秘笑容,迅速征服了“乡村姑娘”艾思特,还告诉她:哥就是爱你的“纯洁无私”。
<图片3>
一夜欢愉之后(什么?你们还想看欢愉画面?),主角全面开启了“作死模式”。他用极为装逼自负地腔调告诉自己的女人:哥要出去闯荡了。哥要去巴黎。哥不要再回到这个小地方了。
<图片4>
任你哭呀闹呀,哥是不会动摇的。(可是!别以为哥君没待过法国,你坐的明明是 RER 城郊特快!北京到天津这一个小时车程你们都不能没事见见面啊!)
<图片5>
也无力吐槽了,静静地看着追求高文艺高境界的两人开启了异!地!互!通!信!件!模!式!

信件中提到的人类学·结构主义·列维斯特劳斯·克拉佐美尼·托洛斯基等咱就不一一普及了……

接下来,主角竟作死地叫女友在自己不在的情况下住进了自!己!家!里!
<图片6>
哦,捎带一提:他们的家庭因为母亲的自杀身亡、父亲的常年消失,已经变成“落难少年收容所”,他把为逃离父母的胆怯小表弟也招进了家里。于是乎,“纯洁”的女友大度地帮助了小表弟开了窍,走向了成年人行列。
WTF?你们都这样了也就别跟我提了,怎么两人都还那么坦诚告诉我!哎算了,哥既然都说了爱的就是你的“纯洁无私”,泼出去的洗脚水难收啊,那就姑且忍一忍喝了吧。人家英国大文豪毛姆在自己名作《佛罗伦斯月光下》不都描写过一般这种只有“真女神”才会具备的“悲悯世人”的“圣母情结”嘛,哥懂。
<图片7>
而且不是还有法国最著名的大文豪大思想家让·保罗·萨特和西蒙·德·波伏娃用一生证明的“无婚姻无关系束缚式自由纯洁爱情观”嘛,哥就是以他二人为榜样的!而且,呵呵,哥在巴黎早就以身作则了。早在你们开始乱搞前,哥在巴黎就已经“被建立关系”了。不行哥得赶紧写信告诉你。萨特不是也说过嘛:灵魂伴侣的准则是,身体再出轨也得保证“心灵不出轨”。
事情是怎么回事呢?哥就是因为在巴黎不想找房子,每天寄人篱下,结果人家女主人硬生生勾引哥:不但在公共场合总无缘无故给我把裙子掉下来,而且到了家里居然所有衣服都能瞬间变光光(情节露骨不忍上图)!
<图片8>
好吧,原来人家男友早知道了,还特别大度让哥在家里住,怎么后来哥的苟且对象还能和“纯洁女友”聊成电话闺蜜,你看人家巴黎人多开放!
<图片9>
所以也就无怪乎后来他们的这种关系渐渐被周围的人摸透,自己“纯洁女友”不断爆出在家乡“帮助众人”的事迹也逐渐逼出了主角可能来自父亲遗传的控制欲,利用一切手段把女友叫来了巴黎,而女友对巴黎也产生了格格不入,两人的关系也再难恢复以往的单纯。而随着主角最好的朋友都成功勾引到了他的女友,最终导致了两人的决裂:看来现实中萨特波伏娃式爱情也真的很难啊。
<图片10>
看完电影的主要情节,我们也基本了解到了主角的青年时代,并且最终明白了为何在他开场时选择逃离法国,自我放逐到异国他乡的贝宁,而关于艾思特的一切,都只能变作“回忆”,深埋心底。在终于洗净铅华后,才敢再次重新踏上故土。
<图片11>
而同样的,通过开头的另外一段童年时代的回忆,我们可以找到主角在青年时代遭遇的源头,那就是来自于他残缺变形的家庭。看着童年回忆的画面,我着实吓了一跳:尚为小孩的他拿刀相向于自己的母亲,表情认真且可怕,警告她别再监视孩子们的生活,而妈妈的表情也那么得诡异,她似笑非笑,仿佛自己也被逼入绝境。很快,我们知道,她自杀了,而这一切的根源,来自那位性格脾气极不稳定的父亲。我们君之前提到,在主角一家兄妹的成长过程中,因为父母的缺失,使他们的家庭没人管束,才造就了很多看似特别的事件,以及我们所看到的悲剧。
<图片12>
<图片13>
而母亲的离去以及父亲的残暴,促使小主角在儿童时代便开始逃离家庭,从此失去了“家”的概念。另外一点则是,他离家出走,寄宿在自己的姑奶奶家,无意中偷窥到了自己的姑奶奶竟与一位同性管理员老奶奶亲热的一幕,也奠定了他对于爱情观的认知:那就是追逐绝对“纯洁”“自由”的恋爱观,自己也把这一观念全情付出到了“纯洁女神”艾思特的身上,可谓爱得越深,摔得越惨。
<图片14>
童年的两件事,就这样为主角保罗的一生种下了两颗种,组成了他的三段回忆。所以,我们也就不再讨巧为这部电影的奇特情节添油加醋了,也不再累赘这位导演悲天悯人及对生活观察入深的“新浪潮”特质了。一切,都在这部电影里可以看到:)


作者:MorpheeZh
链接:http://toutiao.com/i6277201708992954882/
来源:三川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4 ) 对青春的三段回忆

作者:方汉君

阿诺·德里普斯钦的《对青春的三段回忆》(2015),名头响过一阵,但随之似乎又销声匿迹。

马修·阿马立克出演的人类学家保罗·达勒修,也算是卖力,贯穿始终而了无过程,因为过程要留给“他”青春的光景。从鸡零狗碎走向完整,再从完整走向零碎,絮叨不尽,乃至后面话唠的爱情,反反复复,总是无法保鲜,一转身就会变脸,一不快,就会搞翻天,与其说显现青春的热力和躁动,不如说突现了法兰西疾风般的浪漫特质。

所谓对青春的三段回忆,长短不一,并非均匀布局。第一段,三兄妹的母亲,在保罗11岁时自杀,这个篇幅最短。由此,三兄妹跟奶奶更亲密,悄悄话都跟奶奶诉说。身为销售员的父亲,则自我拘役般沉默过活,没有再续弦。童年的阴影如影随行,这自会影响着保罗之后对女生的态度,既犹疑、疏离,又恋母式的依恋及不安。

第二段,回国的保罗,终于向官员吐露内心秘密。1987年,与同学马克前往苏联的明斯克游学,因马克是犹太人,跟以色列特工合作,需解救当地一名犹太学者,保罗自告奋勇,让他们替换了他的护照身份,并让马克对他“拳脚相加”,向苏联警方谎称在博物馆遭到了歹徒袭击,护照及钱物悉数被抢,如愿帮助了犹太人逃往以色列。

这段影片的色调清冷,节奏紧张,意外和悬念,也足够惊悚。那个顶替他身份的犹太人后来生活于墨尔本,当然也死于那里。这一起无妄的政治冒险,只是青春荷尔蒙的作怪,并非保罗实质性的政治理念,或者干脆说就是凑热闹一下,反正年轻就是有折腾的资本,好在没被苏联克格勃抓到把柄,算是侥幸逃过一劫。

而爱情才是影片的真正主宰,如果前两段只是热身铺垫,那最后一段保罗与埃斯特的离合,即是片中最显“新浪潮”特质的篇章。导演声称是特吕福的崇拜者,从中可看出《祖与占》的影子,至少有致敬之意。爱情很好玩,也很受伤。影片中的爱情,更像是一种了无尽头的诉说,而非简约的递进。追忆远逝的青春,皆与爱情相关。青春的本质即是躁动的激荡。

19岁的保罗认识了16岁的艾斯特,爱得如炽如烈。这时的保罗罹患过突发性抑郁症,住过三个月的院。出来后,爱上了亮丽清爽的艾斯特,但艾斯特脆弱多变。保罗去巴黎上大学,跟随贝宁黑人著名女教授贝昂赞研究人类学,算是下了苦功,他只能天天给远在鲁贝的艾斯特写信。

那几年,俩人的这种热恋和等待,只能用文字传递肿胀的思念,见面如山洪爆发的激悦关系,总会在匆匆而逝后,徘徊又失落,甚至歇斯底里愤怒。艾斯特跟好友让皮埃尔给保罗送行,火车远去,伤心难过之余,她只得依偎在皮埃尔怀里,就是如此般分分合合。

艾斯特高考后就在当地上大学,他们一起坐火车到巴黎,看画展,保罗给她诠释画中的爱情,埃菲尔铁塔见证了他们的爱情,但那又怎样,皆匆匆而逝。直到后来尚还在读博士的保罗,因为倾心于研究,不得不远赴塔吉克斯坦的杜尚别,这时的艾斯特忍受不了孤独,又提出了分手,后来便消失于保罗的视野与书信中。

尾声集聚了主人公积蓄的感情大爆发,便觉得顺理成章。重返巴黎后的保罗形单影只,意外地看到了让皮埃罗和他的妻子,老友相见,前往咖啡厅倾谈中。看到皮埃尔现在如此幸福,保罗终于歇斯底里,他指责皮埃尔抢他的艾斯特,斥责他不负责任,咆哮着“你们都偷走了我的艾斯特!”。好像是在说道别人,想必也是他对于这远去爱情的一种自责与愧疚。

当然,这场景搞得对方很难堪,毕竟其妻就在侧。

其实无法自制的艾斯特,孤傲而恐惧,如同她自己说的“你知道我爱你,但你遥不可及”。这才是他们的爱情无法善始善终的根源所在。艾斯特忍受不了哪怕是丁点儿时间的分离,一个特别容易尖叫和惧怕孤单的女生,怨不得别人。

一句话,艾斯特一旦回到孤独,就无以开解。孤单,对于她来说,如同倒立的尖刃,让她芒刺在背,不得安身,她不得不找人晃荡,虽然那不是爱,因为她的确爱着保罗。

同样脆弱的保罗只能找外因,而不能从自身的弱点剖析,他自己途中也游离过,比如跟比他大几岁的学姐吉尔伯特,二人的如潮水般的情事,来得快去得也快,只是艾斯特不知罢了。他的弟妹都不喜欢艾斯特,刚谈恋爱时,艾斯特的前男友找来几个小伙前来报复,打得保罗鼻青脸肿,弟妹俩倒若无其事的看笑话。

艾斯特融入不了保罗的家庭。保罗的妹妹也很自卑,跟父亲说我是不是很丑,为什么没有男生找我。弟弟差点被阿拉伯人骗,无厘头的买来手枪,保罗发现后退还掉。这特殊家庭的关系,构成了法国八十年代青春混合不清的本质,也是他们的青春如怪神乱入的鬼马。巴黎街头或者说法国遍地都是阿拉伯人,从此片中找到了存在的由来和延续。

后来,保罗前往奶奶坟墓前祭拜,转身看到了老太跟他说话,前面的父亲同时在祭祀保罗的母亲,这生死的龃龉,让人有着难以咀嚼的滋味。影片第三段,时有这对恋人对着镜头的倾诉衷肠,这种直接的运用,想来也是够大胆,的确冒着被批的风险。后来,“恺撒奖”提名十余项,终无斩获,是否与这种直接有关,倒不一定,但这种戈达尔式的镜语,已无新意,反而成了一种赘余。

看看保罗的眼睛,即可了然影片的空响回声。在他对皮埃尔发了一通脾气出来时,疾风劲吹,走到桥上,天空飘飞着信片,那是他与艾斯特那几年通信的信笺,也是他俩爱情的灿烂时光,但随风飘失了,不会回返。人类学家的身份只是虚饰,甚至是一种嘲讽。此刻的保罗不但是孤独的,也是虚弱的。他只能依靠幻想来寄托虚无飘渺的情感。

人,一旦祛除外在身份,还原为一个真正本源上的人,形同孤儿,真的什么也没有,即便面对潮起潮落爱情,他们也无法掌控,孩童般淘气,耍脾气,过家家般谈着一场风花雪月般却极易融化成水气的爱情,消融的,便是他们过往的青春,感伤、游荡而凛冽。再度回望,了无所依,一切远遁如烟雾消散的梦。

2016、9、26

 5 ) 浅谈

从开篇的身份危机至结尾处生命存在的确立是三段控制与逃避的青春往事,亲人朋友恋人还有那位“同名”的陌生人交织在主人翁权力话语之中。

保罗童年异化的母爱与缺席的父亲在姑奶奶哪里得到替代,使他伊始遍充满冒险(抛弃)精神与对权力(与知识权力)的敏锐,他的人类学家的身份更是一种客体化人类本身脱离和逃避(背景叙事中也不断重复纸苏联的解体)。

影片的大部分篇幅则留给了恋人艾斯特,或许看着柏林墙倒塌闷闷不乐的保罗之时已经宣告了这段感情的悲惨结局了,挨了顿打后的保罗轻易的将艾斯特视为自己的所有物,甚至“爱人高于生命”判断也是他自己下的。占领控制权的艾斯特最终还是倾倒了,多疑、焦虑怎不让人想起保罗曾经的精神病母亲,当女性放弃身体自我权时,一切便即将结束…

十几年过去保罗重新拾起这段他称作柏拉图式的恋情,将愤怒和懊悔发泄到曾经的情敌身上时,他一点没变,就好似在博物馆欣赏那副他喜欢的意大利风景画时一样——那片废墟的美。当保罗捡起迎面吹来的希腊语《柏拉图》,我想至少他的追忆最终找到了互相存在的印记吧。

 6 ) 青春的三段回忆

演导俱佳的法国影帝马修亚玛希,继首次拿下凯萨奖影帝奖座的《国王与皇后》,再次和法国名导阿诺戴普勒尚合作《追忆灿烂年华》,饰演人类学家保罗,回忆自己从童年至青年的青春往事。深受楚浮影响的导演阿诺戴普勒尚,以丰富多变的场面调度,带着优雅的法式情怀,深入男女主角缠绵却感伤的爱情,宛如法国新浪潮还魂再现。我看过了我看过了

 短评

追忆灿烂的年华

8分钟前
  • 与碟私奔
  • 还行

青春若夏花般绚烂,爱若秋叶般静美。

9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好青春,好作死。有人说男主没有他说得那么爱她,我想了下,爱一个人,很容易陷入“我配不上TA”的状态,要么你会选择逃避,要么你会努力让自己更优秀以配得上TA,所以男主成了人类学家,失去了爱人。

10分钟前
  • 九命猫@victor-eyes
  • 推荐

最喜欢青春期的邂逅,以及永失我爱的追悔莫及

12分钟前
  • 耐观影-Xavier
  • 还行

8.4 如今要彻底打破三幕叙事似乎能做的也只有像这样分章节了,同时还很难保证章节之间或是每个章节内的张力不是持续累加的,还有分屏、直视镜头的独白以及圆形的景框,或许你可以把它视作新浪潮的延续,但曾经的新浪潮从未有过这么好的青春片

14分钟前
  • JoshuaLi
  • 力荐

典型的新浪潮学院派,那点六七十年代的东西,玩的没玩没了。法国人要再这么捧着新浪潮留下的东西,早晚就是自寻死路,毫无活力可言。最严重的问题还是,法国观众仍然吃这套,明明就是用烂的老梗,还能博的一出眼泪来。

17分钟前
  • Danny
  • 较差

青年小哥还不错。没看懂。

19分钟前
  • LoVe
  • 还行

春天我想这样过,夏天我想那样过,秋天,冬天也一样

23分钟前
  • nomad
  • 较差

当一个男人人到中年之后,突然有一天明白了青春的意义,这样的青春片其实很有趣,和中国电影里老男人们的初恋情结差不多,只是法国人这次可以不用在乎三观问题,可以被初恋的幽灵打败,那个女孩从自己生命中消失不见了,自己如今才知道什么叫青春,什么叫遗憾,是什么样的童年经历造就了今天的遗憾。

28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数部作品之后的德普莱钦拍出如此美好的一部青春片,就像是在重新开始。在他看来,童年时代的悲伤,少年时代的冒险,都不如青年时代的爱情难忘,虽然这大概是每个人的故事。“有没有人爱你胜过生命本身?我就是这样爱你的。”尾段可能有点破坏气氛,不过我完全不在意

32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福茂把这部片送到双周就是瞎!就是瞎!这种矫情而不说人话的台词,翻成中文之后,真是太美了,太美了(看英字估计不会给五星吧……)。啊这种蛮不在乎又燃烧殆尽的青春啊!电影化程度很高(啊忽然觉得我是不是没看懂[伊斯梅尔的幽魂]),新浪潮的“陈词滥调”跟冷战之交的时代背景有种极为美妙的共振,啊竟然看出感情来了真是不容易!

34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如流水一样挥霍的逝去青春,述说起来可能如流水账,但其中必有永驻心田的部分。有朝一日涌上心头,才是意义显露的时刻。用中国人的老话表述还是那句话:只是当时已惘然。

37分钟前
  • LOOK
  • 推荐

妹妹分明很好看啊,兄妹两坐在家门口看自己哥哥被揍实在是太好笑了哈哈哈哈哈。

38分钟前
  • 仰望星空不好吃
  • 推荐

开场与《哨兵》相似,视野格局则不同;三段回忆的比重失调,但在最重要的第三环节中,融合进前两段铺设的细节,时间隧道管窥之感;依旧是拿手的碎片式影像,在尾声汇合,那段无可替代的感情,与曾经共同目睹过的柏林墙倒塌一样,是生命中完整无缺的爱与恨。

39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有点怕看青春爱情片了……更像是一部文学作品,无拘束的放肆的爱,自我认知。法式美丽,但不知道看完留下了什么。@Ahrya Fine Arts by Laemmle 04/09/2016

41分钟前
  • 若汐
  • 推荐

怎么感觉像莫迪亚诺的小说,淡淡的忧伤无法抚慰,彷徨踌躇漂泊无依。一生都是沙滩人,穿梭城市与世界角落的幽灵。

44分钟前
  • 小熊QQ
  • 力荐

典型的新浪潮风格,像花儿一样柔软的法国男孩。本来觉得三段回忆都还不错,最后的epilogue一下倒了胃口。大叔,都几十岁了还这么撕?就像你当年没乱搞过一样~

47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还行

年轻演员们都很好,看完想补三小时的正传去。【虽然戏份不多,但我真的好喜欢看到阿马立克啊,已经不知道审美是什么了

51分钟前
  • \t^h/
  • 还行

7.5。永远是在法国片里,浪荡、出轨、分分合合都那么合乎情理又美得心碎。看完太惆怅。

52分钟前
  • 溪 上
  • 推荐

《现代艳情史》前传。不及《五月之后》张扬,又是一个敏感多情的文人在低诉,低诉生活中的性和情爱,青春和家庭。男欢女爱如何长存?捏扁拉长,赋予意义。在巴黎这个孤独世界里,找回自己的认同比找回一段失去的恋情还难。喜欢念信独白,魔幻主义元素和未经电视洗礼的爱书成痴的时代。

57分钟前
  • 克雷蒙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