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看一半的时候俺恍惚间以为是BL剧了- -
Melody好像懵懂梦一场
青梅竹马的........明明是男一跟男二.....
XD好吧偶是进来找打的
2 ) 十岁的时候 我喜欢一个男孩
十岁的时候,我喜欢一个男孩,我从来没有告诉他。我也不能告诉我妈妈,她说早恋不是好事情。你知道我有多羡慕melody有个男孩爱她。
16岁的时候,我喜欢一个男孩,我告诉了他。可是我还没来得及早恋他就不见了。你知道我有多羡慕melody能听到喜欢的人说我也喜欢你。
后来我长大了,我再没有机会喜欢上一个男孩,再没有机会早恋。 这时候我想起一句话,年轻真好,还能感受爱的刺痛
3 ) Melody影片分析
由艾伦·帕克编剧的本片,主要讲述两名早熟的小学生谈恋爱,并且谈婚论嫁,由此引出不少趣事,是少年电影中一部十分着名的代表作。导演华里斯·赫辛颇能以清新手法表现出自然成为青少年观众最喜爱的电影那份不成熟的恋情,趣味性高,马克·李斯特、翠西·海德、杰克·怀德三位童星亦十分讨人喜爱,Bee Gees的插曲也悦耳动听。
通常,很多人都听说过、看过法国03年的《两小无猜》,但是看过这部英国71年版的《两小无猜》的人相对少了很多,不过后者丝毫不比前者差。总的来说,这是一部相当浪漫的片子。一部好电影总会带给人一些感慨,而这部电影给我们带来的,是我们童年的回忆,是我们童年时候那一丝丝青涩的情愫。通片没有一个长镜头,但是依然丝毫不减叙事的流畅性与假定的真实性(事实上并不真实),实现这一点,Bee Gees契合的经典配乐以及小演员们毫无痕迹的表演功不可没。将故事化与浪漫化抽去,这部影片展现的是孩子与老师、家长的冲突,是新一代人与老几代人的冲突,是反叛传统的萌芽与传统的冲突,冲突通过早恋,甚至早婚建立起来,最后由一次私奔和秘密结婚引发高潮。
这种类型的片子,实际上绝大部分的导演最后都会回到真实,让现实的力量无情的把他们拆开。这部片子的特别之处,就在于直到最后,浪漫主义的基调没有丝毫变化。一切不可能的在这部片子里面都成为了可能,比如反叛传统的萌芽与传统的冲突,萌芽往往被扼杀;早婚、私奔此类行为的“得逞”。可是,故事这样安排并没有给人丝毫虚假之感。因为,这其实是我们每个人的向往,也许我们以前也做过这种事,可是被父母或者是学业的压力破坏了,而我们都希望自己能够和片中的男女主角一样幸福。当我们看到这样开心的结尾时,我们早已经把不真实当作了真实,或者说,我们会想:这个时候还去追究真实与否还有什么意义呢?他们幸福,就足够了。导演最高明的一点,在于巧妙的把真实融合在了浪漫之中。比如女孩的家人知道她想和男孩结婚时对她苦口婆心的劝说,他们提到了人生的难料以及可能出现的种种悲惨情况;比如电影的最后虽然是两人在一起了,但是一年之后呢?十年之后呢?五十年之后呢?这些已经超越了电影所述的内容,但是对于他们两人来说,是终将面对的,尽管我们已经对他们的幸福很满意了,这些是导演的留白。经历过恋爱的分分合合的观众们,都知道这样的恋爱的不可靠,可是在观影的过程中,我们实际上已经进入了男孩与女孩的角色,他们成为了我们。这就是电影的奇妙之处,当我们全身心地投入电影之后,我们也就成为了电影中的角色,他们有一个幸福的结局,我们也会感受到和他们一样的幸福。
举个例子,以下节选一段影片的台词:
Melody: [reading from a tombstone] "Fifty years' happiness." How long's fifty years? ((读自墓碑上的文字)“五十年的幸福。” 五十年有多长呢?)
Daniel: A hundred and fifty school terms, not including holidays. (一百五十个学期,不包括放假。)
Melody: Will you love me that long? (你会爱我那么久吗?)
Daniel: [nods affirmative] Mmm-hmmm. ((肯定地点头)嗯)
Melody: I don't think you will. (我认为你不会)
Daniel:Of course. I've loved you a whole week already, haven't I? (我当然会了。我不已经爱了你一整个星期了吗?)
这段台词充分表现了两名小主人公的天真以及对爱情的乐观。我认为这段对话十分可爱,但是在可爱之中又引发了观众对他们的将来的想象,我敢说,观众很大程度上是悲观的,我看到这里,不禁叹了一口气。类似的场景有很多,表面上看,导演的确是浪漫地叙事,但是我们只要稍加联想,便能把现实与影片联系起来。导演并不是说谎,他只是没有把残酷的现实表现给我们看罢了,这是选择性的表达。一般的观众就看看浪漫,而资深一点的影迷能看到导演隐含的悲观主义,也许这样就叫雅俗共赏吧。
影片运用了象征手法。比如,学校建立在墓地旁边,并且学校和墓地的镜头总是连着的,象征着学校对萌芽的扼杀;一名学生长期研究土炸弹,并且最后爆炸成功了,炸的是来“追捕”学生的家长的车,象征着新一代对传统教育的反抗(通过炸弹),并且最后取得胜利;两人在等候艺术团面试合奏“两只老虎”的时候,被正在面试的老师打断,象征着传统势力对早恋的干涉。另外,导演也常用伏笔手法,比如拉丁语老师拿来打学生的屁股的布鞋,为最后鞋被学生拿到了,反而被学生追着打埋下伏笔;一名学生研究了几次土炸弹,一次比一次成功,为最后完全研制成功并炸掉男主角母亲的轿车埋下了伏笔。
下面说说影片的蒙太奇运用。在本片中,蒙太奇的使用和其他影片都不太一样,因为这部影片有8段MV式场景。所谓的MV式场景,就是背景音乐连续放了一整首有人唱的歌,而电影里面的真实声音往往被消除掉了,从而使得这一段场景很像MV的场景。通过蒙太奇来组合这样的镜头就需要有一种生活化的风格,给人的感觉就是每当有人声的音乐响起,影片就开始展示一段生活,展现一种情怀,Bee Gees的歌让我听起来感觉有一种复古怀旧的风格,可是毕竟已经过了差不多40年了,当时的人听这些歌的感觉应该和我现在听的感觉完全不同了,类似于我们现在听流行音乐的感受吧。这样的蒙太奇的运用有好有坏,好的刚才说了,坏的在后面再叙。还有两个小孩翘课约会的时候,课堂与两小乘坐的火车之间形成了平行蒙太奇,以及最后婚礼与慌忙朝婚礼奔来的老师与家长组成交叉蒙太奇等。
影片剪切也别具一格,总的来说是具有强烈对比性以及顶真性的。学生研究土炸弹失败,引发其他伙伴的嘲笑,笑着笑着,镜头突然切到一群晚宴的成年人(男主角父母及其朋友)的大笑,给这些成年人的都是特写镜头,而且迅速在不同成年人脸庞之间切换,结合优秀的演员们夸张性的演出创造出一种丑陋感,并且这种皮笑肉不笑的笑与学生们不带任何态度的天真无邪的笑形成对比(笑的顶真);这个镜头在海滩享受浪漫约会的男女主角,下个镜头已然站在校长办公室里,二人世界时无拘无束的感觉与在校长办公室的不自在形成鲜明的对比(男女主角的顶真)。
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令我十分难忘。两小驾着车,沿着铁轨走向远方,此时镜头缓缓上升,给了一个大远景。也许在目光所能及的范围内,和平安详,没有任何阻碍,可是到穷目光所不能及的远方有些什么,谁又能知道呢?此时打出字幕,”To love somebody, love Melody.”,我想,没有比这更完美的结尾了。
最值得分析的场景:
1. 墓地。影片中出现过4次墓地的场景,可以说墓地是贯穿整部影片的一个线索场景。如前文所说,墓地总是和学校结伴出现的,它的第一重意义就在于象征学校其实和墓地没什么分别;我还注意到,4次墓地场景,第一次是单纯拍墓地,第二次是几位小女生在墓地意淫一个海报上的明星,第三次是男女主角的第一次约会,第四次是他们想结婚遭受外界的重重阻碍时,小男孩揽着小女孩躲雨(此时雨水和泪水已分不清了),这几件事(除了第一次)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不被家庭、学校所容许,而这些事竟全部发生在墓地之中,这时墓地,本该阴森恐怖的地方,反而成了孩子们的天堂,墓地反而比看似神圣(中间还有一段校长领唱圣歌的场景)的学校更加接近天堂和爱(那个相爱五十年的墓碑),这也就是墓地的第二重意义。
2. 男主角第一次见到女主角的时候,女主角正在跳舞。镜头先是给了全景,亦即一群小女孩在跳舞,之后镜头缓缓推进,直至女主角的中景,最后到特写,此时画面升格。女主角的舞蹈动作充盈着一种美,这种美是脱俗的,令男主角心动,更令银幕前的我心动。有很多现在已经四五十岁的男子,当他们也是十一二岁的时候,为银幕上的Tracy Hyde深深倾倒,这种惊鸿一瞥,也许真的一眼万年。同时也令我想起《美国往事》中Noodles偷看Deborah跳舞的那一段。《两小无猜》在《美国往事》上映的十几年前就已经创造出了如此浪漫。
3. 如前文提到,男女主角合奏“两只老虎”,此时镜头处于平视,一个全景,男女主角分别位于左右。然而当男主角被音乐老师支开的时候,镜头角度变为了仰视,此时左边的男主角已经不在,突然男主角拉的大提琴滑倒在地上。这两个镜头十分微妙,由平视改为仰视。后面的仰视镜头,似乎是摄影机掉到了地上一样,摄影机虽然对女主角是仰视,但是当大提琴落到地上之后,对大提琴却是平视,而大提琴,代表着男主角,此时男主角已经被支开了,我们可以把大提琴的落地看成男主角此时的心情顿时落到了低谷,同时,男主角(大提琴)的视角对女主角是仰视的,也突出了女主角在男主角心中的地位的崇高与圣洁,同时,摄影机也是导演以及观众的视角,导演在我们心中也创造了女主角的崇高感。各种意象之间的联系以及象征的运用使这两个镜头所蕴含的东西十分丰富。
4 ) <Melody>
有关年轻的没有坚定的单纯的爱。
男孩子有可爱的自然卷、豆子眼和年糕脸,那样稚嫩天真。女孩子亦是清醇美丽的,黑色的眼、微卷的长发。两个孩子相爱。
他们坐在墓地里,分享一个苹果,读墓碑上的字。女孩说:“will you love me that long?”。男孩说:“of course,i have loved you for a week”。
他们不说喜欢,他们说爱。
这确实是爱,那么那么干净的爱。
即使大人们语重心长地强调,你们太年轻,这不行,他们依然要在一起。他们要结婚,他们相爱,所以要在一起,他们不认为有什么错。
喜欢两个孩子在雨中顶着包,依偎在一起的镜头,脸上因为迷惑而带着些许忧伤。
喜欢男孩和女孩牵着手,眼中盛满了幸福的样子。
喜欢女孩子提着金鱼罐子走啊走。
喜欢男孩在街道上跑来跑去。
喜欢这样简单的旋律,Melody。
5 ) 最初的感动
年少时的情感,真挚单纯,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在绿叶交错的墓地中缓缓成型。
她说,他们有50年的幸福。50年是多长?
他说,50年。很长。算上假期,有150个学期吧。
你会爱我这么久吗?
会吧。我已经爱你一星期了。
从小孩子口中听到爱这个字,总觉得有些傻里傻气。可他们是认真的。他们翘了课去海边玩耍,他们说想要在一起,说,结婚吧。可什么时候才能结婚呢?现在不可以么?
他们被老师批评,被同学嘲笑。可他们说,我们是真的想结婚。为什么不可以?我们是认真的。他们用自己可爱的方式坚持,在铁路旁的废墟举行婚礼,有朋友见证。他们说,I will。
也许这个结局是最好的结局。随着那个手工炸弹把小车炸毁,孩子们嬉笑跑开,赶来破坏的老师四散逃窜,而Dany和Melody则在铁轨上踩着小卡车向未知的远方前进。镜头拉远,两个小小的身影努力的踩着车,就像正在用力坚持自己的爱和承诺。
很多时候可能我们必须经历过很多事情之后才会明白爱是什么,有猜疑,有嫉妒,有现实的盘根错节。然而在这里,两个10岁的孩子让他们的爱情滤尽所有的杂质,把清澈的泉水呈现在人们眼前。在他们的心里,爱就是这么简单,你爱我,我也爱你,那么我们就在一起吧。这是一部不属于成年人的童话,但是如果你愿意找回最初的心境,那么请不要用现实社会的眼光来看待它。请记得,开始的时候,我们都是那么的懵懂,单纯,勇敢。
如果你不愿意,那么会心一笑就好了。
6 ) 岩井俊二说他喜欢《两小无猜》
他说初二的时候看过,很讨厌,后来二十多岁,又变得非常喜欢这部电影。为什么会有这种事呢?这就是主题“青春期过后……”
岩井俊二1975年第一次观看《两小无猜》,“那时我青春期正过一半,校园生活中最难以忍受的就是跳集体舞。和女孩子手拉手真让人害臊,太难为情了,太不好意思了,这种事情绝对讨厌。”
几个青春期的男孩子凑在一起,有人问道“喜欢的女孩子是谁”,早熟的家伙会两眼发光,大胆的说“我喜欢小芥”。而有所欠缺的家伙则轻描淡写的说“我喜欢及川”。。欠缺派完全欠缺青春期的焦躁不安、心慌意乱、不耐其烦和亟不可待的冲动。这家伙,不禁让人觉得“青春期对他而言没必要存在”。目睹这家伙不知为何和班上第一美女及川芥一起放学回家的情形时,都气的撞到了杂货店门口的游戏机上。
《两小无猜》里丹尼尔就是典型的欠缺派,当时的岩井俊二看丹尼尔和美乐蒂笑嘻嘻的手拉手,背叛了昂肖,是个典型的没出息的可怜虫。男人和男人交朋友,女人和女人交朋友,这样就可以了。暗恋对象及川芥偶尔请他帮忙,一起去取讲义,即便是回教室的那几分钟,也够让人沉浸在喜悦之中了。青春期里有这些就足够了。可丹尼尔却享受着放学后的约会,逃课去旅游,最后两人还举行了婚礼,坐上手推车去了远方。尽管他是欠缺派,初中生岩井俊二也不能原谅丹尼尔那种任性的暴举。就这样,《两小无猜》被贴上了特大的“最讨厌”的标签。
然而,经过岁月的流逝,已然经历了约会,关于性的整套的成人仪式。于是再次观看有了完全不同的印象。
放学后的约会,逃课去旅游,结婚典礼,搭乘手推车去远方都成了逝去的风景,想实现却无法实现的梦想。
如果可以回到那个时候……但真的实现了会则么样呢?如今已是不顾颜面的大人,再回到那时的教室,会则么样呢? 想必会对喜欢的女孩说“今天你好可爱啊”“放学后一起回家吧”“这个星期天一起去旅游吧”。。。内心不再存有青春期的羞耻了。丹尼尔就是混入儿童社会里的成人。当我们成年后,完全站在了丹尼尔一方,会支持他,甚至教唆他做点不好的事情。在成人世界里,先于友情考虑女人是很自然的。
“我喜欢上了《两小无猜》,其实背后有着自己已沾染成人气息的背景。”岩井俊二如是说。
但是于我,2011年十八岁第一次看《两小无猜》,之于岩井俊二时隔上映四年看这部电影,我是在时隔四十年才第一次看,感受不同。
十八岁时,我觉得这是小孩子间单纯的喜欢。喜欢美乐蒂像喜欢变形金刚一样。青春期的羞耻大概是想到朦胧的性爱而为自己可耻吧,我感觉丹尼尔是完全没想到而轻描淡写的说要和美乐蒂在一起那么多个学期。这与岩井俊二认为的“丹尼尔有着大人的心思,自然的考虑女人”有很大不同。。所以,岩井俊二先生能拍出众多人喜爱的电影,而我只能看着《花与爱丽丝》崇拜他。
此致,2013年6月30日,二书库。
melody问大人的那些问题,谁也回答不出来,头痛得趴在桌上哭了。我们也曾是这样的小小少年,关于爱,也许一生不得其解。
喜欢男2号!
我的青春从爱你开始
他们不知道他们的爱情是否能够有50年那么久,也许他们甚至不知道那是爱情。然而他们看见彼此时眼中闪烁美丽的光芒他们一起跳舞,用大提琴和长笛配合起稚嫩的旋律,他们逃课去海边~多美丽
没有一种爱恋该被扣上“为时过早”的帽子而扼杀,正如寒冬里的迎春也有绽放的理由,那就是“我愿意”
除了初恋,还是一部反成年的电影,将各种成年人丑恶化,结尾的大战就更鲜明了。韦斯·安德森说他的《月升王国》就有受到本片的启发。既有可爱的女孩,还有一个贴心的死党,真是美丽的童年。总有些不经意的镜头,记录式的,好像偷拍,反而更有味道。Bee Gees的原声串起的电影。
比某同名电影那可是好得多啊.
逃课去游乐场或者是海边显然是最好的恋爱方式,与心爱的人一起冒险会更爱对方。看到一半才意识到这不是两个小男孩的爱情,靠,晃范儿啊。
安德森的《月升王国》就受了这部片子的启发吧,好纯粹,好欢乐。什么时候才能结婚呢?要长大才可以吧。可是大人们的感情都很悲惨啊,我不知道,大概他们在长大的过程中就开始厌倦对方了吧。Grow-ups are misery. 这部电影在七十年代初拍出来,就有了格外的意义。反成年反教条,反束缚反体制,影片里的学校和学生们让我顷刻间就想起了《操行零分》,还是孩子们有活力啊,能攀爬就不好好站着,能跑来跑去就不安分走路,能动手动脚就不乖乖坐正,比起《月升王国》里对称狂似的雕琢,这部影片的镜头语言真是质朴又原始。昂肖被丹尼重色轻友抛弃了好可怜啊,其实丹尼非常敏感细腻,洞穿一切,昂肖却是个钢铁直男,怕是要晚好些年才能开窍哈哈哈。PS.老电影的配置就是高啊,连配乐都是Bee Gees.
纯净又烂漫的那段时光剪影,会扎得长大后的你满身窟窿,无地自容
可爱的初恋片,小男孩小女孩都太美型了~“50年,就是150个学期~我当然能爱你那么久,我已经爱你一星期了!”最近老看这种呢,我这把老骨头!。。。开头半小时我还以为是GAY片,强烈鄙视自己。。不过男二号很有摇滚朋克范儿啊!结局太劲爆了,哈哈,音乐真美好!第一次跟Betty隔空看片\(≧▽≦)/
比那部法国的好看多了!
Melody问五十年有多长啊? Dany说除去假期有150个学期那么长。 Melody问你会爱我那么久吗?我不信。 Dany说当然,我已经爱你一个星期了。
艾伦帕克操刀担任编剧的作品,一如既往地反对体制反对束缚反对死板的教条。全剧轻松诙谐,男女主人公不顾学校家人的反对,也不怕同学的嘲笑毅然决然要结婚,并且决定私奔。理想主义,不去想他们后来会不会死在现实里头,总之在结局时是欢乐一片。特别是众老师抓学生的那场戏真是笑到爆了。OST是亮点
最爱看小孩子的电影!但我喜欢的不是小男主角和小女主角,而是小男配角。这孩子朝天鼻,大眼睛,纤细高个,嚣张叛逆淘气,有着英国下层工人阶级的优秀品质~非常英伦饭儿。这小孩叫JACK WILD,还主演了《雾都孤儿》。我有《雾都孤儿》的存货,但不知道是不是他那版。。。
五十年的幸福。 五十年有多长呢?一百五十个学期,不包括放假。你会爱我那么久吗?我当然会了。我不已经爱了你一整个星期了吗?
英国版《小情人》。两者相映成趣。但,泰国的《小情人》共鸣更多。
男二号在走廊里喊着丹尼的名字,但是丹尼一直没回头,跟着melody走了。看这个镜头的时候有些伤心
清新愉快的儿童爱情片,配乐很恰到好处
“五十年有多长啊?”“除去假期有150个学期那么长。”“你会爱我那么久吗?我不信。”“当然,我已经爱你一个星期了。”太美好的青春,太动听的配乐,太温馨的电影,太愉悦的观影感受。爱⋯没有什么为时已晚,更不会有言之过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