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非常现代。大量的手持特写镜头,包括表现战争的硝烟。
电影从一场足球赛开始,仿佛就是战争的预演,他们即将开赴苏丹。
和科尔达老版电影很不一样的是,这时哈利的父亲还没有去世,因为他提出辞呈,哈利的父亲不认他了。
哈利跑到埃及黑社会的细节。会吹口哨的女人,跳肚皮舞的佳丽。有人体曲线般优美的沙漠。在一对老黑共度良宵之后,哈利发现他落单了。这些情节在老版中都没有。
但他们用的红颜色军服,这是历史的正确。如果你看祖鲁这部电影,英国军在1915年之前穿的都是红颜色的军服。
他混到了黑人的女人堆里。有点像遮蔽的天空里的情节。然后在英军那里被人当成间谍。表现军官在帐篷里的活动,帐篷已被风吹得一起一落。而哈利和黑人在山洞里过得像个原始人,一起咆哮。
完全是后殖民主义的思想,他们肯定不止是和平主义者,反战主义者,而且根本认为殖民战争是不义的行为。
导演 Shekhar Kapur曾说过,这种东西方的对抗,当时的马迪Mahdi可以说是统一了苏丹诸部落的人,从他们的立场考虑,他是一个英雄。而戈登将军虽然被广泛讴歌,却只不过是埃及请来的雇佣军,因为媒体对政府施压,才又派了一支援军。 他的背景选择的不一样,其战争是戈登在苏丹国的探险 Gordon Relief Expedition (late 1884 to early 1885) in Sudan, 英国军队的任务就是要去解救他General Charles "Chinese" Gordon。老版是1890年代的后期战争。
战争表现得非常宏大,当地的雇佣军,黑人Abou Fatma帮助了哈利。阿布战役Battle of Abu-Klea使用了英国军队的四面为合法,表现出了辉煌的气势,但那时也是第1次英军被攻破。
虽然我希望他能凭着对Ennis的演绎而成为比Adrien更年轻的影帝,不过他的电影里最喜欢的还是The Four Feathers,喜欢独自去向大漠深处的Harry。
不过他再也没有机会去当一次影帝了,Harry可以在尸骨如山的战场回归,但是他再也没能从自己的公寓里醒来,生命轻得如同一片羽毛,高高扬起飘向天堂。但愿那里一如Ennis和Jack想象中的样子:it might be some place where the bluebirds sing and there's a whiskey spring.
晚上看了张碟:美国影片《四根羽毛》,有一种近期观影少有的感动和凝重。故事的背景设置在19世纪末期的所谓“新帝国主义时代”,英国与殖民地苏丹发生战争。来自英国本土的一只部队在出征前,一名军官辞职并因此收到了来自三个最要好的朋友和自己未婚妻Rethn(?)的四根白色羽毛,在当时的风俗里,这表达了他们对他懦夫行为的轻蔑。为找回尊严和自我,这个英国人独自前往苏丹,在一次惨烈的伏击战中和随后的战俘营里救出了自己的朋友,凭借自己的勇气重新赢得了尊敬和爱情。
影片的主人公Harry是个贵族军官,因为父亲是名军人才加入军队,而内心从未真正喜欢。终于当战争真的来临,他因为恐惧而选择辞职。并因此而被家人和朋友视为懦夫。在我看来,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勇气,承认与面对的勇气。检视一下他所处的时代,维多利亚女王当政的60年里,帝国的思想已经完全深入进了全体英国人的心里,而在上流社会,为女王和帝国作战更是“每个男人所能做到的最光荣的事”。在这样强势的话语背景下,再联系到Harry的军人家庭出身,他坦率的说出自己的恐惧就更需要极大勇气和决心。即使是在未婚妻认为他是因为她而做出决定的时候,Harry也没有选择采纳这个显然是更容易被社会接受的理由,而是直接的告诉了自己的爱人:“不是因为你,是因为我害怕。”做个诚实的人是需要勇气的。
那么然后呢?承认恐惧是逃避责任的理由吗?滑铁卢战役中,Willington公爵指着自己军队中一名士兵大声的对身旁的军官说:“看啊,那是个多么勇敢的士兵!尽管他脸色吓得苍白,却仍然在勇敢地冲锋着!”不知道恐惧时的勇敢只是“无知者无畏”,借酒壮胆式的豪情也只是一时的血气上涌。在影片中,最终促使主人公走上自我救赎道路的,是作为一种道德存在的外在压力和内在召唤。在这个过程里,他仍然是恐惧的,在战俘营里,他对自己的土著朋友Abou说::“我没有活下去的理由,我依然恐惧。”Abou回答说:“恐惧永远存在。” 但对于尊严和光荣的渴望使他坚持,行动的意义也从洗刷耻辱(退回那四根羽毛)发展到找回自我。当Harry从战场回来,见到Rethn,她主动向他要回自己送出的那根羽毛,Harry回答说:“那不是我回来的原因。”此时的Harry已不再需要去向别人证明自己的勇气,他已向自己证明。
在这个过程里,有两点很值得注意。第一,作为外在压力存在的是道德,而非法律。记得曾和一个热心NGO事业的朋友聊天,她坚持认为应该为诸如在公交车上要主动给老弱病残让位等行为立法;而我则表明:法律只能用于惩恶,而不该用于扬善,因为那样做将极有可能导致对私人空间的过度侵入。影片中上级军官在收到辞呈后虽然愤怒,但也只是命令Harry立刻离开军营,而非以法律的名义强制他留下。这是对个人选择权的承认,Harry有权选择退出,不论理由为何。第二,既然道德是非强制性的,那么它要真正发挥作用,就必须应和个体的内在召唤,换言之,该道德是内化的。光荣与尊严从来就是西方古典语境中常见的词汇,作为一种先验的存在而赋予个人行为以积极的意义。电影〈角斗士〉的开头,罗马骑兵在冲锋时高喊的便是:Roman Glory!反过来,如果道德的内涵是一种虚伪的崇高,则必行之不远,行之不久。王小波在一篇文章里曾提到,他总结多年经验,发现自己所生活的世界里就存在两种人:给生活写脚本的人和按照这个脚本生活的人。显然在这样的世界里,道德不构成一种内在召唤,因而也不能给人以行动的勇气。
影片中还有一位重要人物,Harry的好友Jack,一直暗恋着Harry的未婚妻Rethn却只能接受现实。在影片快结尾时,Jack向Harry坦言,他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只是想去向她证明自己是名更出色的军人。此时,他表现出了和Harry一样的勇气,没有选择给自己的行动赋予更合乎时代背景的宏大意义,直面了自己军服下的“小”。
有意思的是不论是Harry从做个逃兵到找寻自我的转变,还是Jack在知道是Harry救了自己之后毅然决定解除和Rethn婚约的举动,影片都没有刻意的去渲染其思想变化的过程或是“狠斗私字一闪念”的复杂自我斗争,显然是将这种行为背后的道德基础视为理所当然而无庸质疑,而这正是道德在人们心中深刻内化的体现。
与这种有明确道德指引的勇气不同,影片中另一个角色——一个来自奴隶部落的土著人,也就是前面提到的Abou身上则表现出了更素朴而本真的勇气。Abou在沙漠中遇到了濒死的Harry,认为这是God的安排,便对他的生命认真地负起责来。从给英国军队报信,到把Harry从战俘营里救走,Abou无不表现出了巨大的勇气和力量。从影片中,我几乎找不到任何解释他行为的现实理由。在影片的结尾,他和Harry分手时,Harry问他将来如何打算,Abou的回答自己要去做“Whatever God has chosen for me to do”. 我不清楚导演是否在暗示Abou这样的勇气背后存在着宗教信仰的力量,但这种勇气的表现无疑是自发而非自觉的,也因而更加神秘和迷人。Abou起初并不能理解Harry的行动,不理解他在已经证明自己不是懦夫后为什么还要舍身犯险的营救一个极可能已经死亡的战友,只能迷惑的说一句“You English walk proudly on the earth.”。 而在目睹了Harry的坚决和英勇后,Abou显然是接受了这种比自发的勇气更伟大的来自道德召唤的勇气,最终帮助Harry和战友一同逃脱。这种文明勇气对原始勇气的胜利在很多反映希腊罗马时代的电影里都有表现。〈罗马帝国衰亡史〉中,来劝降的罗马军官因为内心坚定而高贵的信仰,在受到火烤的酷刑时尽管痛苦万状却始终不发一言,终于感化了顽固而勇敢的日耳曼蛮族;而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更是报着向世界传播希腊文明的愿望开始了他遥远的东征。
一个烧脑的好作品,足够考验每个人思想的深度,这主要得自于原著作者的灵魂高度。首先应该了解大英帝国的武力扩张的历史,一部血淋淋,践踏着大半个地球贫弱民族(其中包括中国)侵略成性的血腥历史,是以他人的屈辱换来大英帝国的无限荣耀。作品虽然表面虽然是已主人公以不畏生死以求证实自己的尊严,但更深的内涵更在于表明非正义的侵略行径不但是有违人类社会的基本道义和发展趋势(大英帝国VS苏丹马赫迪王国势力悬殊的战争最终以英国惨败告终就是很好的证明),也是以牺牲普通英国民众的个人幸福为代价。国家的利益之上,最终应该以正当道义为准绳(譬如我们的抗美援朝)。侵略和压迫其它民族,换取的只不过是大英帝国统治阶级的利益。而其中授予军人的荣耀,不过是为其卑鄙自私的丑行盖上一块光彩的遮羞布而已。所以,原著作者的真实内涵足够深。只要我们对自己提下这样一个问题,主人公为何决意辞去军职?片中已经表明不是为了未婚妻在一起的个人幸福,也不是他真的贪生怕死,否则就不会有后续的独自出生入死的经历。这不单只是自身求得道德救赎,坚持自己价值选择,更是对大英帝国所谓荣光的本质怀疑。历史终究说明了一切,大英帝国的荣光不在,以强凌弱不是万能上帝的旨意,人类的尊严和荣耀终究要来自自身内心的良知!
一个出身贵族的年轻军官,有着自己的理想和对现实世界的理解,却必须履行军人的义务——即便与他的价值观有冲突。主人公哈利,刚刚和心爱的凯瑟琳订婚,却要被告知参加一场远在他乡的战争。他自己告诉凯瑟琳,他参军是因为父亲,而他并不愿意去打战。当然不是懦弱,而是因为他认为这样的战争和牺牲没有意义。正如后来他在和那个黑人奴隶在晚上聊天时黑人所说,如果是懦弱的人,谁会穿越沙漠?在面对可能的无意义的牺牲时,他决心退出军队,去守护他的现实的幸福
但是,现实是残酷的,大英帝国几百年培育起来的尚武精神和对帝国(女王)的忠诚,是不容任何质疑的。它的表现形式便是荣誉,将荣誉(勇敢、忠诚、团结、战死疆场……)看做高于一切。哈利的选择,在社会看来,只能是荣誉的反义词——耻辱,是勇敢的反义词——懦弱。他知道无法得到上司的理解,所以他宁愿离开,但是让他伤心的是,他也同样无法得到他心爱的凯瑟琳和他的朋友的理解。他收到了4根羽毛——来自他最好的三个战友和他的未婚妻。这是他无法承受的耻辱,他要去捍卫他的荣誉,证明他不是一个懦弱的人。
所以,他的折腾是一个有思想的年轻人的痛苦,是理想与现实世界的巨大鸿沟,他试图去回避,却最终要以更大的代价去弥补。与得知要打战时兴高采烈的战友不同,他的回归不是因为对女王的忠诚,不是对帝国殖民政策的重新认同,而是希望再次得到朋友和爱人的理解,哪怕是牺牲生命,但决不能在误解中耻辱的活着。
所有人都有着同样的境遇:一个国家的价值观对年轻人的强大影响。也许你有自己的思考和认识,也许你不认同国家——或者说政治家们的政策和作为,但是你无法脱离这个社会生活,你无法无视你的父母、你的朋友、你的爱人对你的态度。你太在乎这些,在乎你的友谊、爱情,在乎社会对你的认同。当他们都无法理解你的时候,你又如何去对抗整个社会的力量?这是电影给我最大的思考。当我们对社会的理解与大多数人有所不同的时候,又有多少机会去坚持自己的态度?思考是一回事,但实践又是另一回事。很多情况下,我们不过付出更多一点代价。
友谊与爱情,两个战友,最好的朋友,爱上同一个女孩,但并不是嫉妒与勾心斗角(换了我们的电影就似乎只是这样),而是互相尊重,是衷心的希望凯瑟琳的幸福。在炙热的情感中,同样闪烁着理性与友谊的光芒。我相信这才是真正的爱。
这部电影,优雅的贵族生活、血腥的战争、令人感动的友谊、甜蜜而微妙的爱情、残酷的殖民统治、落后而野蛮的原始奴隶部落,都在一部电影中交集,而四根羽毛,一个年轻人在理想与现实、友谊与爱情中的艰难抉择,是值得细心去品味的。
价值观混乱
看了好久了,才知道那是大名鼎鼎的希斯 莱杰
越后面越好看
沙漠搏斗很精彩啊~
希斯·莱杰最帅气出演的一部影片,也是他最好的影片之一。虽然跟《圣战骑士》票房形成反差,但是,这部电影与票房无关。减一颗星,是因为后段爱情冗长。“我别无选择,因为上帝把你放到我面前。”
虽然它并非十分出色,不过作为一名观众,我看完之后觉得有些心痛。
和Eli一起看的 看一半睡着了 电影好看 但实在太累
没看明白那个奴隶是为什么要帮哈利,仅仅是神的旨意?
价值观一片混乱,垃圾剧本。Ledger很瘦……我就是为了看帅哥。
勇气 友情 信心 还有我哭得痛快淋漓
一个有关尊严的证明自己的故事,图比!The dance好听
服装真漂亮
一个人如果拥有这么一个朋友,他是幸福的。
每个人每时每刻都会恐惧,不要想着去克服它,而该勇敢面对。
Hello, I miss you more than you'll ever know.
价值观一片混乱!! Heath Ledger不留胡子时那个惊艳,Kate Hudson好可爱的说。
希斯莱杰很帅 坑爹的是为了解维多利亚时期去的 结果 觉得跟血钻差不多 给我的感受。
cc太搞笑了
我喜欢的调调,那是就喜欢那忧郁的男人,莫名其妙就死了。
The Four Feathers 1939 BluRay Criterion Collection 1080p AC3 x264-CH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