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奥到同学家休假,见到了美丽的姐姐玛丽安。为了家庭荣誉和门当户对,玛丽安注定要和休斯子爵结婚,休斯脸上有一块疤很丑,玛丽安根本不喜欢他,但必须听从妈妈的婚姻安排。她和农夫麦德相互喜欢,里奥成了他两之间幽会的信使,里奥喜欢玛丽安,为了让她开心他甘愿成为信使。事情终于败露,麦德被枪杀,见到这一幕的里奥受到创伤,一辈子不敢爱虚度一生。50年后,里奥回到原来的地方见到与麦德长得一模一样的玛丽安的孙子,还见到玛丽安。玛丽安告诉他,孙子以自己的身世为耻,不愿结婚。
在整个故事中,受影响最大的有三个人,麦德死了,里奥终身遗憾虚度人生,孙子不愿结婚。而当事人玛丽安和休斯并未怎样。
受到创伤的并不是当事人,很可能只是相关的旁人。一颗坚强的心很重要。事情的真相可能并不是眼睛看到的那样。
最后的台词很好,玛丽安对老年里奥说的,希望他去劝说孙子不要放弃婚姻,世界上只有一种诅咒,就是失去爱的心。
这部影片根据1953年L. P. Hartley同名小说改编。必须要先吐槽一下影片的中文译名,让人浮想联翩,但其实这是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真正的主角是这个送信的孩子雷欧。
故事发生在1900年的英国乡下Brandham Hall庄园。12岁的雷欧收到贵族出身的同学马库斯的邀请,来到他家的乡村庄园过暑假。马库斯的姐姐玛丽安特别照顾雷欧,所以当她拜托他当信使的时候,雷欧无法拒绝。但是,当雷欧慢慢了解每个人背后的故事时,他也渐渐脱离了纯真的少年时期,走入了成人的社会。
影片原名 go-between本意是中间人的意思,这部电影包含着从主角个人到社会的三层隐喻:
雷欧情窦初开,为了心中女神玛丽安可以赴汤蹈火,更别提送信了。但雷欧整片中其实做了三个人的信使:帮助玛丽安不必说,为了讨她欢心;帮大佃户泰德是因为泰德帮他疗伤,还答应他会告诉他迫切想知道的事;雷欧也帮过来自上层社会的地主休,因为休对他很礼貌地提出了请求。
这个层面上,雷欧除了体会到了少年时期爱情喜悦、酸涩与幻灭,也受到了他们不同的影响。玛丽安是在雷欧的朋友卧床养病后唯一照顾他的人,对他体贴又温柔;但同样是玛丽安,一不如意发大小姐脾气,说出的话深深刺痛了雷欧。而也是雷欧最后发现了她一边准备与休结婚,一边与泰德继续偷情,他们的关系远谈不上传统意义上的真爱,更像是享受当下的快活鸟,让他对玛丽安的美好幻想全部破灭。
泰德的农场永远杂乱,但他对雷欧最为亲和。幼年失怙的雷欧渴望泰德像父亲一样向他传授对女人,对情爱,对性爱的知识,但是泰德自己不觉得能承担这个责任。泰德租用着庄园隔壁的农场,他虬曲的发胡和强壮的身体与庄园人的上流社会格格不入。他家中的摆设乱而有序,从打水到清洁枪支到开车干活都用自己的双手。但是他也同样是个风流的人。他对雷欧充满善意,但也知道自己与这个孩子只是生命的过客。
电影对贵族休的着墨不多,他脸上的疤痕意味着曾经上过战场,他是玛丽安全家预定的丈夫。他代表着上流社会,对人有礼而疏离。在那个只有男人能进的书房,他和玛丽安的父亲三两语之间就决定了泰德的命运。他非常直白回答雷欧的疑问:“女人永不犯错”,暗示在他们的规则中,女人是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的。
影片的最后,雷欧直面自己的女神的偷情场景,虽然于电影是一大败笔,但也回应了这一主线。幻想破灭,少年长大。
雷欧的家境不算好,他虽然与马库斯在同一个学校,但是连夏季西服都没有。他在学校学习了贵族的礼仪,但并不是一个真正的贵族。真正的贵族马库斯告诉他换掉的衬衣扔到地上就好,仆人会捡起来。真正的贵族马库斯的大哥(特别像《哈里波特》里的珀西)解释,他们对泰德的礼遇是因为要与邻居搞好关系,并不意味着他们是一类人。真正的贵族和乡下人唯一的交集不是在镇上擦肩而过,就是在板球赛中打一场,象征上位者纡尊降贵与村民示好。雷欧在庄园中的身份是马库斯的玩伴。马库斯的父母为他置办服装、庆祝生日,有点《红楼梦》接济刘姥姥的意思,与其说出自于认可与尊重,不如说要维持贵族的礼数与体面。
雷欧是他们眼中的野小子,是上不得台面的“魔法师”,就算穿着贵族标配的西服,也会从稻草堆里滑下去,不介意穿梭在庄园与农场、贵族与乡民之间。他与休交谈,对泰德生气。他没有阶级的烙印,但也渐渐感受到作为局外人的身份。尤其是当玛丽安发脾气时的言语,深深刺痛了他的心。他不理解玛丽安的选择,不理解泰德对玛丽安命运的冷漠,也不理解休的淡然。
故事发生的1900年是20世纪的开始,是维多利亚时代的尾声。在剧中可以看到马拉着 “扇叶”收割庄稼,蜡烛、油灯、电灯同时使用。贵族还是有自己的高傲,却也不得不对隔壁的大佃户表示礼貌。里面很多场景,尤其是打板球的场景,放到现在看丝毫不违和,也侧面印证了英国社会的保守。电影尝试把小说中50年后的叙述穿插在电影中,但只是用汽车和老年妆做了简单的区别。小说交代的结尾则更有指向性:玛丽安最后仍然嫁给了休,但生下了泰德的孩子,晚年在从前是保姆住的房子生活。她的兄弟在一战中身亡,儿子在二战中身亡。这部电影描述的是他们贵族生活最后平静的日子,后来的变革,观众们都知道了。
我有幸在超大银幕上看到这部电影4K修复版,陶醉于那个年代用大量的时间和丰富的生活细节铺垫故事,类似于《悬崖上的午餐》预兆不详的钢琴声,以及每个演员恰到好处的表演(尤其是少年雷欧)。十分珍贵的观影体验。然而电影还是有不得不说的三大败笔:一是为了交代故事的结局,玛丽安的母亲,一个老辣的贵族夫人,在最后20分钟像是个不经世事的暴躁主妇,竟然选择在未来的女婿面前退席,拉着13岁的雷欧在风雨中去找偷情的女儿。这不知是小说的原罪,还是70年代观众的恶趣味。二是音效没有得到与画质同等质量的修复,有时过于尖锐或响亮,令人不适。三是为了保留原著50年之后的时间线,穿插了雷欧长大后的情节,但对于主线的映衬有些弱了。
总而言之,属于70年代的佳作,非常推荐!
里奥,难道你不渴望爱情吗
世界上只有一种诅咒
那就是失去爱的心
剧终。
CCTV6观影,截了一段视频,里奥对玛丽安说我喜欢你
“你喜欢找他玩吗?”
“因为我喜欢你。”
“你这么说,我好高兴啊…”
视频地址 //www.bilibili.com/video/BV1eT411g7Fh?share_source=copy_web
以下是凑字数的,
电影里,TED唱完后,大家让雷欧上台去唱歌,雷欧说只会唱《天使永耀公正之光》但这是圣歌(教堂唱合适,酒馆里不合适),姐姐玛丽安说没关系的她会弹。温柔一笑。
不得不承认,如果要入门约瑟夫罗西这位特殊的导演的作品,《幽情密使》比他其他的几部代表作品更容易让人接受。和大量英国传统佳片一样保持着美术上的舒适,以及画面上的雅致精良之外,也因为其改编文本的,情绪足够真挚饱满的故事而满足一定通俗的观看需求。尤其是和罗西的《国王与国家》《仆人》这种荒诞并表达繁复的片相比,本片甚至太商业,以至于符合情人节的档期,哈哈。
在国外的评价中,本片很被人关注的一点便是以“儿童”的视角进行故事的呈现。在《射死一只知更鸟》中,很多观众已经领略到了这种设计的独特性,所形成的特有的戏剧张力。但本片中,这种张力被一种更旷世的悲悯与悲哀取代,儿童视角带给了这个爱情故事更直接的伤心,使得他更被观众所欣赏。
约瑟夫罗西,以及身为编剧的哈罗德品特的精心自然不止于此。回顾往事,作为早年职业生涯因为政治原因而憋屈的导演,罗西在拍摄本片的前后时间有着较为澎湃的,报复性的创作欲望。由于个人独特风格的彻底形成,以及和剧作家品特的亲密无间的合作,让他在创作上面足够的得心应手。从本片画面上完美的,将原著故事有条不紊的输出就可以瞥见导演在创作时的得心应手。
从基础来看,本片身为小说改编作品,小说中很多内部的原作者个人的表达以及侧面观点被创作者巧妙地偷换了。作为有着左派思想和认同阶级斗争的创作者,不得不承认,品特和罗西把自己的很多认同重新整合在了故事里。使其拥有别样的风骨。
原著小说中,农场工人的来访更像是一种单纯的,对以女性生活为主导的庄园环境的破坏,带有一种宗教色彩和性隐喻的质感。对于小孩子对话生活中的大量神秘主义的描写,以及明晃晃地讲述黄道十二宫的段落,更使得故事如同希腊神话,是一种对尘世人生的寓言,一种凝练的小社会点触。
品特天才般的避重就轻,把语境中很多塑造环境真实性以及特殊人物行为逻辑的点保留,但是原来的寓言和宗教的色彩被删除了相当多,人物之间关系变化,戏剧矛盾与权力交接的逻辑变成了阶级上的问题。所有悲哀的点变成了阶级中人物不可逃离沟壑所带来的,贵族的灭绝人性和繁文缛节,小资产阶级的软弱与逃避以及无产阶级粗犷却直接的灵魂的毁灭都使得电影有了别样的悲情。对比原著浮光一样的朦胧,电影则更真实,更脚踏实地的还原一场悲剧的诞生。
当然,光有剧本也不行,品特和罗西的亲密无间的合作更是重要。从开场回忆性质的画外音,点出主角以及叙事中心是谁开始,罗西便开始让整个影像围绕着主角转悠,从不离开,连回忆都是紧贴着回忆里正常的时间和感知拓展。完美贴合本片近乎封闭叙事的整个文本。
与此同时,罗西利用自己老道的经验,将品特原来剧本中很难分隔开的场景节奏重新设计也是很重要的。一开始一整段的入庄园的连贯起来的戏,以及女主玛丽安与男主相互熟识的戏,影像时间上的极其近似,直接让观众理解主要角色并入戏的同时也近乎像是“陪着”男主一样把心思放在了玛丽安身上,再加上后面戏中修斯的戏份突然插入,矛盾和悬疑一下子便抬了起来。有条不紊,才是大师气象。
只是,就我个人,罗西的一些特点,或者说作者性质的特色确实一直让我不喜欢,或多或少太过于私人以及个性了。摄影方面,罗西确实是摒除了电影拍摄中精致的传统,极少的运用全景镜头,并且自始至终尽量保持自然光使得画面有种自然的美感,应该是英伦导演中最早最大胆如此操作的人了。但是他有个缺点便是在运镜方面的严重指向不明,我们完全无法判断他的镜头运动指向在何方,是角色观感的延伸还是单纯的环境镜头,以及在人物运动方面很多时候粗糙的,无法判断人物关系远近和戏剧性变化的运镜也很让人纳闷。当然,后面一场戏的突然爆发,在画面上的张力也足够,但前面的问题却也无法忘记。
在剪辑上,他所展现出的影像构成逻辑相当生硬。除了人物互动的地方,其他一段戏的剪辑完全服务于自己对电影情节进行文学段落复原时候的感触,这一点也不能说不好,但对于影像的流动而言确实生硬了。第一幕的声音设计与画面搭配还好。最后一幕确实没有缓和的感觉,甚至是僵硬地将一系列信息塞入观众脑中,对前面井井有序的情节释出破坏性也大。并且中间一段运动戏份的剪辑也有点流水账,能理解到他想做出纪录片一样的片段,但观众也只能这么看了。在那段戏之前的悬疑铺垫和焦虑,迷惘的主角情绪也被打断了好多。(这也有编剧的锅,但在剧情上的问题其实不算多大)
但总体来说,这依然算是一部相当引人入胜,并且有益于思考的作品。当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优点便是本片的原声很好听,虽然罗西或多或少把这个浪漫的故事在画面上变得有乡土气,但原声依然从另一个角度把一种优美的,轻盈的哀伤传播了出来。与影像之间产生了多元的美感和呼唤,是应该倾心欣赏的。而抛开本片隐藏的批判想法,那种最普世的对悲剧的惋惜和对爱情的渴望,或许才是更大的吸引力。
《送信人》,也被译成《幽情密使》。影片完全Leo视角,所以情节相对简单平静,与之呼应的摄影画面和色彩很美,是旧时光的缓慢流逝。身着Lincoln green的Leo是Eros的化身。绿色象征生命的渴求和欲望,暖风吹过夏天Norfolk郡成熟的大麦平原,绿色的欲望醒了,在草上摇曳,爱不仅在Marian和Ted之间被点燃;Leo也即将告别小男孩的纯真,有了新的烦恼和欢乐,他爱上了美丽的Marian,对男欢女爱之事开始好奇。
有幸观看了这部据说在2021年英伦大师展上许多人都没抢到票并悔恨终生的片子,让我觉得有点意思的部分倒是Leo和Marcus他们两个的不同之处。首先,电影没有正面交代为什么Marcus要邀请Leo回家。影片并没有正面交代为什么他为什么会邀请Leo到家里来做客,我们可以后面再说。
然后影片就开始进入了青春期少男的打闹时刻了,Marcus说他的姐姐Marian非常的好看,接着他们就打斗到了颠茄旁边,Marcus说他有剧毒,这时候镜头就移到了Marian慵懒地晒太阳的场景,这是不是说,姐姐有剧毒呢?
接下来家人一起去游泳,Ted出场,Leo被姐姐换装改造。Leo误入Ted的农场,这时Marcus患上了麻风病,神奇地退场了,Leo由此开始了传信之旅。
其实我在观影的时候的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Marcus在这么一个奇怪的地方患上了麻风病,被得到的答案是或许因为Leo的超能力,魔法和诅咒。让我想到的是原始部落中如果触犯了入会仪式的某些禁忌,就会患上麻风病,而入会仪式就相当于成人礼,所以是不是可以牵强地说,这是Marcus的长大方式,一个青春期cool boy被紧闭在卧室,二门不迈,房间门上还贴着危险,就像颠茄一样。
后面的剧情不再复述,直到Leo的13岁生日之时,Marcus分别告诉Leo:“姐姐和未婚夫明天就要订婚了”、“你知道么,我姐姐给你准备了一辆绿色的自行车作为礼物。”在这里,看似Leo对事情的转变完全不知晓,他知道姐姐和未婚夫情感好像一般般,他知道Marian将未自己庆生,到这里,会有一个表面的印象,Marcus的消息特别灵通,他什么都知道。这感觉就像他知道家里的颠茄有毒,知道衣服乱放就可以,他是这个家里的主人,有着“怎么什么都知道”的令人讨厌感。
但我们细想之下,我们发现Marcus好像什么都知道,但是他又什么都不知道,他邀请来的,两个月以来在家里最好的朋友跑出去给他姐姐送了两个月的信他竟然一点都不知道,他也不知道Marian和Ted的秘密。Marcus好像是躲在门后就什么也看不见了,那么他看不见的究竟是什么呢?
Marcus一家人就餐、出去游泳,总是让我联想到《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所有女性的帽子都非常绚丽、好看,立刻让我想到《日暮》里的匈牙利贵族。而Ted一侧说很田园?倒也没有,他家最“好”的东西就是Ted橱柜里的手帕?我不能说是最好的东西,或者说看起来不应该出现在Ted家里?
愚钝如我,还以为是那类富家女爱上穷小子的狗血戏码,或者我们换个说法,这段恋爱是跨越阶级的恋爱,Marcus看不到什么呢?他看不到这段爱情,看不到阶级间的gap,他也看不到每个人表面之下细微的情感。而每个人有些什么小心思,小九九,Leo已经在这两个月收在眼里了,他知道Marian和Ted的感情,他知道未婚夫对Marian的态度。
其实在这里我们能想象得到,Marian和Marcus更多的是事务性对谈而已,她不会对他吐露自己的感情,他连Leo喜欢Marian都猜不到。我们也可以说,这是Ted的出身阶级让他留意到了更多这个家里发生的事情。而我们回到最开始那个问题,Marcus为什么会邀请Leo呢,我想,这是不是说,Marcus看不到阶级的gap,而学校已经是为数不多的能稍微弥合阶级gap的地方了。
也许对Marcus来说,麻风病是成长,也许不是。Leo问Ted关于成年人的事,Leo时而想知道,时而不想知道,他完全拒绝未婚夫的成人邀请。Leo对Ted说:“我想,会有人教我这些事。”Leo一直在选择谁教自己成长,Ted和Marian从来没有见过面,他们的见面之时,正是他的成长之时,他被Ted和Marian共同教会了成长。
影片一开始说:“Marcus家原本是国外的土地。”Marcus的家就像国外一样富丽堂皇,就像《日暮》里的贵族们,想着过自己优哉游哉的日子。对Marcus最重要的事情是找到一个玩伴,可以和他打闹是最重要的事,Leo变得不爱打闹了,Marcus说他“Little boy”如此小家子气。
罗西+品特的金棕榈,其实跟仆人连续看之后还是觉得那部更好些吧,同样是说阶级差异和打破壁垒的问题,这部因为要用孩子的视角来讲,所以很多事情没法表达得更清晰。当然,一个13岁的孩子不明白富家小姐和农夫为何不能恋爱,他一心只想知道需要做什么才能拥有爱情。导致最后的高潮相当讽刺和残酷
爱与做爱只是信封与信纸的关系,这也是孩子和成人间的区别。
英式贵族大家族,人物角色众多,这是一部围绕古典英式人物关系、状态变化流转的精致情节剧电影。从他们日常生活的琐碎当中抽出一条感情线,眉宇之间透露着情感冲突和情感细腻,以及少许对阶级的批判。从明艳的庄园、乡间风光到结尾的倾盆暴雨下的剧力高潮,电影仍然遵循着英国文学、戏剧古老的传统。然而轻快的配乐让这部关于阶级的“悲剧”爱情故事点缀着轻松愉悦。这个“幽情密使”Leo,正处于青春情感萌动期,对Marian是仿佛初恋一般青涩并付出一切的爱恋。但他同时也是一个“追问”的替身——一边追寻着自己对爱情的理解;一边对Marian和Ted跨越阶级的感情以及对那个时代社会不合理的偏执拷问。Leo也仿佛是一块洁白的遮羞布,当夫人带着Leo当场目击Marian和Ted在雨夜农场赤身交媾,仿佛是捅破了那层电影神秘的窗户纸,看到了对性的赤诚和同一性。
一代人的痛苦迷茫是另一代的警世寓言。卷进庄园畸恋的旋涡,却又被阶级和年龄的藩篱阻隔。到头来观众和男主都是雾里看花,一地碎片,大片留白,非常耐人寻味的视角,Harold Pinter对大家智商情商的尊重让人感动。感觉形式上还可以更大胆些。
💚 Pinter bringing the best out of Joseph Losey
旁观度测幽情的浓密同时充满了童年暑假和旧日乡绅世界的穷极无聊和傻乐子,结合得妙。女主两个对象Fox和Bates是金发黑发对比项,各有特色。开窍了的棕发小男主(就是悬岩野餐的英国少爷)和请他来家里做客的金发男同学也是兼具阶级和心理的对比项啊长得比他成熟却完全还是个傻小孩,他的狗子巨可爱。
故事老套,但视角独特,像是墨丘利的成人礼(字幕不该只翻成水星,也不该把圣经梗的大卫翻成戴维),细节都很有趣,比如送信的手也拿着帽子,生日礼物是自行车(好似现代版凉鞋),餐刀和猎枪在承担情节功能前,先给了特写(就像《白日美人》中的轮椅),当然还有台词的双关意(休那句“把泰德搞出局”)。双线交织的拍法比较隐晦,反而增加对比的趣味(据说是为拍追忆试手),少年对爱的初体验,融合在爱的悲剧里,The Past is a foreign country: they do things differently there. 英伦大师展at天山。
2021055 天山。The Go-Between并不只是男女情爱的秘使,他也在两个阶级的对抗中矛盾摇摆,在孩童与成人的世界里来回穿梭。
也许是文化隔阂,以及时间线跳跃,以及各种隐喻,妨碍了理解,让一个偷情故事显得扑朔迷离,但是其文化背景,以及干净画面,以及稍显突兀的音乐,以及孩子视角,仍留下印象。让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吧,无论阶级、种族、肤色,既然相爱,就在一起,永不分离。
"The past is a foreign country: they do things differently there."
has its flaws, but I guess I'm biased, this is based on one of my favourite books after all, I'm bound to be picky
8.3/10。平民男孩Q在贵族男好友A的邀请下进入他的贵族庄园,并目睹了A的姐姐B、B的贵族未婚夫C(包办婚姻)、B的平民男情人D三人之间的三角恋(B和D相爱,B不爱C)。影片有着充满(古典)英伦田园风情的高水平摄影美术,但作为传统故事片本片在「B和D为什么彼此这么深爱」这个问题上的逻辑写地不够清楚,扣0.5。(?)另外影片似乎试图写Q在目睹了BCD的三角恋后的角色成长,但却写的并不充分,导致这些情节显得赘笔。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wgc_wASagI0/
#重看#3.5;比新版更富古典韵味(深深浅浅的绿太美了),在凸显阶级鸿沟方面也更为强调,传递信息的小男主所置身的中产阶级正处于上流社会和下层农民之间,所谓go-between也是双关;多处细节提现阶级的壁垒,就连称呼“送信人”,休称其为mercury,泰德则直接叫他postman。成人与孩童之间的视角差异,在罗西式的不安配乐中,颇有几分惊惧的元素;时间线有明显跳跃,一直有个背影在大宅前观望——观众会好奇这是谁?以及后来突现的老去时光,在结尾到来之前提前宣布了结局。从男孩到男人的悄然过渡,在这个蒸腾欲望的夏天实现,一个男孩的性启蒙到遽然枯萎只需一个夏天就够了;以孩童的玩笑“诅咒”对应人生晚年感受到被诅咒。
这是一部蛮好看的电影,一个基本完整的故事,出色的配乐,引人入胜的庄园风光与大宅,一个有点像兰波的小男主角。不过这一切都把人引向原著,引向那个著名的开篇,引向故事里所有的细节与枝蔓,体会重温往事时的沉吟、犹疑和苦痛,而这些在电影里缺失得太多。
在异性恋伟大的“禁忌之恋”下,年少小gay就只配当跑腿的🙄 还有发了疯的控制狂阿妈。这种异性恋爱情虽然无果,但最终必定要繁殖后代。神经病阿妈还要逼孙子继续繁殖后代。烦不烦啊?
从现世意义来讲,它就是在讲孩童被成年人虚伪丑恶的一面给侵蚀。所谓跨越阶级的爱情,也并不完全纯粹,所以这个故事的本质依然是孩童被迫面对成人世界的伤感,且这几乎成了伴随一生的痛苦。究其本质,有些人生性纯真而不加一切形式的自以为是,而这,几乎难以被现世理解和接受,最残忍的就在此处。
一个男孩成长为一个男人,只需要一个夏天的时间。孩子动用了自以为最恶毒的诅咒,却都难以抵挡成年人的谎言与虚伪、性情反复与相互利用;孩子眼中的爱是看到你的微笑,成人的爱却只剩下了欲望的宣泄。类似一种成长的心理投射,从萌发悸动到痴迷跟从,最终打破幻想,镜头下用一个夏天的追逐奔跑,演绎了男性成长过程中面临的第一次情感挫折,借文学性的手段呈现的却是最普遍的情愫,用谎言与性破除男孩心头萦绕一生的第一个女人,打破幻想、接受人性的糟糕成了男孩长大成人的第一份礼物。处处“别有用心”的用词,油画般柔和的色调与精致优雅的气质服化,能驾驭而不显矫揉的唯有英伦腔调。
三星半。后半部分剪得非常富有巧思,带出些许感伤的味道。描绘出的炎热的夏日,优雅的乡村风光,主导动机不断地催促那段爱情的发展。只是对情感的刻画依然有所欠缺,实难感受当女主角说出那句敢爱的心。
故事上是个普普通通的故事,没有亮点,孩子视角或许新鲜,但这导致了电影人物塑造趋于平面,因此我并未感受到影片中有多少爱,反而只感受到成人的自私。所以影片最后宣扬爱的意义时,我只觉得荒诞可笑。另,那孩子太蠢了,吐槽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