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思冥想了近两周,我终于看了这部法国历史上投资最高的文艺作品,名声在外的后新浪潮代表作《新桥恋人》。说我对这部电影有所踌躇是有原因的,一直看不惯多数法国电影特有的琐碎文艺的私人风格,仿佛一些破碎苍白的呓语,看似深刻实际上了无意义。但《新桥恋人》令我有些意外,也有点纠结,总觉得无法单纯地判定它的好与坏,若是这样就辜负导演为这部电影所倾注的精力了。
首先,很多自称小资的观众都说被这段惊世骇俗的感情深深打动了。我倒觉得其实故事本身并无新意,剧情也很平庸:一个富有艺术细胞的富家女失恋,患上了罕见的眼疾,她对生活感到绝望便外出流浪,在塞纳河一座岌岌可危的旧桥上邂逅了同样无所依的流浪汉,从此开始了惊天雷勾地火的互相折磨。这套路都快赶上琼瑶阿姨了。但使我震惊的倒不是情感,而是导演对于边缘人生活真切得令人窒息的刻画,他抛弃了以往影视作品中对巴黎这座浪漫之都的诗意赞颂,转而以压抑的冷色调摄影风格记录了大量令人恶心的场面:收容所里流浪汉的残肢,畸形病态的身躯,旖旎在烟尘中苍白麻木的脸。使我回忆起了左拉和莫泊桑作品的描述,这腐朽的,糜烂而又迷人的城市啊。在污秽之中赞颂爱情,在世界影坛上也算独树一帜。
我欣赏导演卡拉克斯的大胆与特立独行,但他毕竟不是大师水准。本来这样富有冲击力的开篇已经是一个完美的铺垫,之后只要稍加注意就能呈现出不一般的情感力度,但卡拉克斯在构造了一个如此完美的开头后似乎有些精疲力竭,无论是剧情还是人物刻画都开始草率。他们相遇,寥寥数语,男主角开始跟踪女主角,女主角找到了旧情人,谈判不成便一枪结果了对方,随后便投入男主角的怀抱,展开了一场荒唐闹剧。导演通过大量两人独处的场面想表现这种炙热得足以吞噬彼此的情感,但总觉得还是力不从心。男女主角所表现出来的疯狂只是形式上的,依旧不足以动人。
幸好,全剧的高潮出现了,也是整部电影的转折点。男主角发现街头贴满了关于女主角的寻人启事,有大夫可以治好她的眼睛使其免于失明,只要她肯回家。而男主角随即一把火将这些告示全烧了,任由女孩的脸庞在烈火中逐渐扭曲。这时候他的心中存在的已经不再是爱了,爱被异化,变成了一种与吃喝拉撒无异的,人的最原始的本能。
他不惜毁掉她的眼睛,掐碎原本触手可及的未来,只为与其终身相伴。看到这里我已不再对他们抱有温情了,爱的核心在于理解和宽恕,这就是人异于其他生物的原因。而男主角的爱就像野兽舔舐食物,贪婪,不顾一切只为占有。当人性中最美好的温情不复存在,那么执着也只能演变为疯狂,没有包容的爱,必将会走向荒芜。
如我所料,男主角苦心经营的一切并未留住女主角决然离去的脚步,而他也因纵火杀人被捕入狱。两年后两人于新桥再度相见,女主角已产生了要与这样混乱的关系划清界限的念头,恼怒的男主角与其争执,因激烈的碰撞两人不慎掉入河里。我想这时女主角才发现,她已无法逃离这种可怕的情感重量,除非彻底将其粉碎,可她没有这个能力。最终她选择了妥协,被救起后与男主角一起乘船离去,巴黎和往事被他们抛在身后。
虽然很多观众称被他们深深感动,但我始终无法对此产生认同。一是卡拉克斯隔靴搔痒的艺术形式,对情感冲动又肤浅的刻画,既无法使观众产生真切的共鸣,又缺乏触及灵魂的魔力,只是尴尬地悬在半空中,供艺术青年们意淫和遐想。二是我不欣赏他们的极端,亦不喜欢这种刻意的,大起大落的戏剧化人生。米兰昆德拉曾说: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男女主角正是这种轻飘飘的,没有重负的灵魂,他们对生命没有责任感,却又总是在寻找能够使自己更为真实的方式,于是一段剧烈的情感便成为了最好的寄托,他们之间的爱不是自然的力量,而是欲望与矛盾碰撞的产物。相比之下,我永远喜欢淡泊真实的人生,水到渠成的爱与关怀。或许我一辈子都成不了所谓的艺术家,但起码能与这种危险与不安保持距离。若真的有人经历《新桥恋人》中的爱情,那不是早早夭折便是滋生害人的巫蛊了。
当男主挥舞着火把用陆离斑驳的火光将女主照亮时,他是否想到之后也会同样用熊熊燃烧的大火去毁灭女主重获光明的希望呢?
影片的表达非常精彩,镜头语言瑰丽斑斓而意味深长,好几个转场使用了一系列的蒙太奇将人物与场景、故事与情感互相融合。在导演的镜头下,爱情是“梦里梦见一个人,醒来就要去见他”的真挚浪漫,是在国庆的烟花中肆意开枪的乖张诗意,是在快艇的牵拉下逆着飞溅的水花滑过桥洞的激越酣畅,更是无穷无尽的、如深渊般看不见底的疼痛与煎熬。
新桥上的爱人,同时是爱上新桥的人。对男主来说,新桥是温馨的家园,是拥有弱小自由的乌托邦,是唯一的自我。在这个乌托邦里,爱意如晨雾扩散般被放大,阴暗面也浓缩如漆黑幽暗的墨池。汉斯对女主饱含温情,却是将她视为亡妻的替代品。女主学着用她自己的方式去爱着男主,同样也希望将他当做失灵后唯一的依赖——手杖、导盲犬、“我的眼睛”。
当然,男主极其享受女主的依赖,为了延长这种依赖,哪怕他知道女流浪者可能会停经、被强奸、更容易罹患疾病,也要想尽一切办法斩断女主离开新桥的可能性,因为他以为出身高贵的女主一旦重拾光明,就会永远地离他而去。男主好像从未经过社会教化的狼孩、一个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的幽灵,他不知表达也没有安全感,只知道索取爱情,如同溺水之人抱着稻草一样紧紧地将女主捆在身边,然而他又如同酗酒一般对这种溺水的感觉上瘾,紧紧箍住女主不断坠落。
对男主来说,未修建完、遍布建筑废料和生活垃圾的新桥,是他唯一的家园,也呈露着他全部的、支离破碎又荒瘠萧森的精神世界。这里鲜有人来往,突然闯入的女主身着一袭红衣,吸引了他全部的注意力,填满了他灰暗的空白。(而当女主接近失明之时,他也像女主那样身着红衣,也许是为了尽可能的让女主看见他。)他就像黑洞一样汲取女主给他的光和热。也许是从未经过社会教化和关爱,也许是长期在极端贫困痛苦麻木生活下,他的自私显得那么的理直气壮,他为获得爱贪婪而无所不用其极。他把欲望用爱的糖衣包裹着,诱骗女主吞下。男主的顽固和执拗最终换来他想要的,恢复视力的女主在他出狱后与他会面,两人做出了私奔到到太平洋的决定——逃离巴黎,从一个乌托邦到另一个乌托邦。
也许这就是爱情的真面目吧。火焰会照亮你,也会吞噬你,而盲眼的人依然沉醉在灼灼烁烁中,直至燃尽。
《新桥恋人》是我残酷电影的开端。在这之前,我对于这一类电影很难接受,因为那时我对于世界、存在这样的问题缺乏起码的认识,用我现在的眼光看,那时的我简直是一头猪。从《新桥》开始,我开窍了。天空变得惨白,寒风始终狰狞,原来这就是世界的面目。
我自己非常喜欢的一个影评人——《新电影》的赛人同志曾说《新桥恋人》是一部情色片。很有道理。这种对人的孤绝处境的穿透般的刻画力度,是只有情色电影才能达到的,尽管这个片子本身并没有足够多的限制镜头。所谓爱情,其实没有那么多的风花雪月,更多的是猜忌,自伤和互相折磨。参考阿尔莫多瓦的电影,你会看到男主人公绑架女主人公(捆着我,绑着我),或者男人对女人的纠缠骚扰(活色生香)这样的情节层出不穷,然后就是女人奇迹般的爱上了这个男的,以前我是很反感这些的,觉得他每个电影都是重复的故事情节。现在不那么讨厌了,我看到了常规的爱情电影不太涉及的那个领域,即爱情究竟是个什么东西?是什么把两个人绑在一块的?从情色电影的表面看,是性高潮;而其深层,则是一个人内心深处对极端的追求。从这个角度说,那些沉溺性事的情侣是真正喷薄而出的生命,他们离经叛道的行为,正是人性击溃伦理道德禁锢的结果。我们普通人是压抑的,是没有勇气踏出那一步的,因此看情色电影一般不会身心愉悦,反而压抑得不行。我不能说哪一个是真爱,哪一个不是,而只能说情色电影中的爱情更纯粹,更没有禁忌。
《新桥恋人》是更深一层的,这样把爱情拍出来不是为了感人,而是说爱情就如呼吸一样自然而必要,只要是遇上了,这个灵魂就再也忘不掉那一个。为了把她留住,他是什么都干得出来的,在这样偏执的爱面前,不要谈什么法律,也不要说什么爱一个人就要诚实,爱一个人就要放她自由,给她幸福,这一切统统不成立。我不是特别渴望这种爱情,而是渴望这么一种奔放的性情和生命。生命于我们每个人并没有多长久,与其结婚生子,每天过着同样的日子慢慢等死,倒不如找一个新桥一样的地方放任自流,那样活两三年我相信要强过平平常常的一生。
电影结尾竟然有了释放的快感,那艘船驶向大西洋,两个人跟“泰坦尼克号”似的,不过喊的不是“我是世界之王”,而是“让巴黎腐烂吧”。这样的结局也不错,不过要是我来拍,我会安排一个悲剧的结尾——米雪离开之后就再也没有回来,亚历克斯自杀;或者是亚历克斯出狱后的那个夜晚,两个人在桥上相见,亚历克斯不是抱着她跳到河里了吗,就让他们淹死得了。这俩人都活到这份上了,生命还有什么好留恋的?还是死了干净。
自己一个人看,别集体看,不然会有人受不了结果让你受不了。
三年一次,就在今晚。不论貌似团圆的结尾如何安慰观众,其实过程已经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爱的真相便是自私、占有和相互伤害。
梦里梦见的人,醒来就应该去见他。事情就是这么简单。如果你爱一个人,就告诉他:“天空是白色的”,如果那人是我,我就会回答:“但云是黑的”。这样就能知道我们彼此相爱。只能活一次,却什么都不想要,只想和她在一起。
在美國式的佈景上佈滿法國式的骯髒,在法國式的步調下步入美國式的天真--這是我所能想到的,最最糟糕的組合。
病娇爱情故事(偏恶性那种) 也算是法国传统艺能了 枪堵门 放火烧 必须用酗酒和流浪来缓解的失恋 从未爱过你 永远也得不到 高速运动的镜头 癫狂的肢体语言 占有 躁郁 失魂 落魄 残缺 脏乱 在爱的高潮死去 爱就是新桥般不堪的样子
“如果你爱一个人,那个人也爱你,那么你就说:今天天空是白的。然后我会说:但云是黑的…这样你就知道那个人爱不爱你了”风餐露宿也要爱,一起喝到烂醉、河上快艇滑水、海边硬着裸奔…至今看过最代表性“疯狂而又浪漫”的法式爱情。“我教你不用吃药怎么入睡:跟我一起睡”、“这是我们的最后一趟,我们会一直开下去” 爱情就像一道光,在某一瞬间无比闪亮。“梦里出现的人,醒来时就该去见他” 痛苦使我们疏远,但没人可以教我忘记…
梦里梦见的人,醒来就应该去见他
?...??...???
卡拉克斯为巴黎献礼反倒拍出了这么一部脏乱颓的片子,导致和比诺什分手,赔钱后十年隐寂,但这就是他最好的电影,契合了这部的价值观为了爱的可以不惜一切。以前看后就印象极深的德尼拉旺也同场重看并谈及幕后故事,再次看到那灿烂的烟花真是太美了。资料馆25周年胶片。
梦里梦见的人,醒来就应该去见他。事情就是这么简单。
我打赌你不只看一遍。如果只看一遍,你会经常想起它,不能释怀。
卡拉克斯拍出了那份独属于法兰西的决绝的浪漫,痴狂的爱情。天空是白色的,但云是黑色的。在患难与绝望中相遇,一起呼酒买醉,吃一条偷来的生鱼,画一个我眼中的你,在塞纳河的漫天烟火中自由狂舞,喷火,纵火,在烈焰中悲鸣,沉入河底,以铁达尼号的姿势。ps:揭眼罩-鱼,吐火-阅兵蒙太奇。(8.5/10)
这是一段默片式的爱情,有意义的字词都是写下来的,心意用大笑,呻吟和舞蹈来传达。巧妙地借用《亚特兰大号》,将Michel Simon安到Denis Lavant身上。复刻落水段落,却非夫妇照面,将原作不伦的暗流变为正统,所以两人只能驶向大洋。王家卫辩证地继承了Carax的高速运动模糊镜头,将摄影机和人变慢,外界便模糊起来。Carax讲恋爱中的“超人”状态,王家卫讲失恋中的非人状态。此片也构成Pola X和Holy Motors片中的幽灵——不可唤回的爱情。这才是所谓“作者宇宙”,有的星体死去,有的开始燃烧。
从来没有看过这么怪异的爱情电影,第一时间想到的对标作品是高达的《狂人皮埃罗》。真正的爱情电影只能是一个梦,不管是美梦还是噩梦,首先它是一个梦,而电影是最好的造梦机器。在梦里,情绪优先于逻辑。如果不是剧中人把这种感情称为爱,我甚至不知道该如何定义这种关系,它是无法归类,完全超出我认知的。我不知道当初编剧怎么写,导演怎么拍,演员怎么演,观众怎么看。我感到自己的双眼被严重灼伤,几近失明。他们是两个疯子,两个没有未来的人,两个断绝了与世界的关联的个体。他们一无所有,他们面目可憎,他们毫无约束,但他们也有爱的权利,任何人都有,但结果无法保证。到底是女人要的太多,还是男人要的太多?爱情让我们深受折磨,驱使我们做出难以置信的自私的举动。法斯宾德的一个片名,早已为《新桥恋人》写好结局:爱比死更冷。
十颗星。感觉新桥恋人之后其他爱情片都是多余的,这电光火石的爆裂的爱,居然能这么精准又概念化地拍出来。在桥上,在地铁站里,两段天差地别的舞,红蓝白变成幕布。和《亚特兰大号》的对位妙极了,连小猫都复刻了。“我看不到地平线,我的眼睛现在看不到这么远了。但你...你第一次看到海,可你却只看着自己的脚。要回桥上去,我们要回去那座桥。”卡拉克斯太特别,他不像任何人。
放烟火的夜空中欢欣狂舞的一幕太帅了
1991年的一部文艺片,耗资1.2亿法郎,拖垮了三个有黑道背景的投资商。。。于是这个卡拉克斯在接下来的20年,只拍过一部长篇,和两三部短片。。。。。。╮(╯▽╰)╭富小子意淫穷人的爱情
小情小调,小打小闹。
桥上烟花一幕激动人心,但电影整体有种从大格局跃入小胡同的遗憾。
Le jour vint où le ciel était blanc et les nuages noirs 天是黑色的,但云是白色的。历久弥新的桥上,苟活着不败的恋人。大提琴如泣如诉,脚步声阵阵,火焰炽烈,河水冰凉。其实我私下里一直怀疑这样霸道的爱情....而桥上的涂鸦“有人爱你”却是足以打动你心的东西。 (2002年跨年午夜探索影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