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曾经历婚姻的人也可以对婚姻有所感悟和理解。婚姻不是一本难念的经,而是一个每个人读后都可以有不同领悟的爱情故事。故事的结局是美好还是黯然,往往不取决于写故事的人,而取决于读者自身的理解。而我,也是这个故事的读者,而我始终相信,任何故事都会有一个好的结尾。其实…我这段话的意思其实是想表达:作为从小在单亲家庭成长的孩子,父母就是这个爱情故事的缔造者,短暂的婚姻破裂后,这个爱情故事看似以一个悲剧性的结尾收场…但三十多年后再看,这个故事其实拥有一个很美好的结局:父母对我的爱丝毫没有减少,我也因此比很多同龄人成熟的更早。而最重要的是,我本身就是这个故事最好的结果❤️
才6.4分吗,这部电影我看过好多遍。
《give it a year》的意思是,再试一年。
如果那种感觉还没找回来,与其勉强在一起互相看不惯、互相撒谎、为了维护诺言而强求,还不如互相说真话:我够了,分开吧。
你不敢说这句话是因为你觉得我受不了这句话,但其实我多希望你先说出来,因为我早都受够了。说出来的那一刻,你发现你其实等了好久,我发现我超级开心。
天长地久?不不不,够了。
这电影表达的心智很成人,态度很诚恳。
必须要说的是这部片男女主角有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双方都拥有足够的婚后社交,所以分手时突然断裂的亲密陪伴感很容易被立刻对接上的异性社交无缝替换,所以这种分手并不痛。两人也没有分手就绝交的心态。
这种分手没有相爱相杀的内耗过程,这不简单,这需要成熟和诚实的心智。
国内两性关系在面对这种事件往往陷入痴男怨女的相爱相杀,按心理学观点这是高度缺乏社交网络的二元关系造成的,是一个巨婴化的恋爱状态。男女找的都是照顾自己的“妈妈”,而照顾我的人(“妈妈”)要和我分手,就等于婴儿的世界被毁了,对婴儿来说既然世界毁了,那就索性毁掉这个世界。于是痴男怨女相爱相杀。
国内常见的两性关系套路是互相要求另一半远离异性社交,将两个成人强行拉进一个二元关系状态(母婴关系状态)。互相对彼此进行降维打击。做一个笼子一起钻进去。
所以这部电影的两性关系在国内绝大多数两性关系模型中都无法套用。心理学界认为国人的集体心智水平是6个月左右,心理成熟度和社交依赖度决定关系的状态,这部电影被打低分,也许是年轻的豆瓣观众接受不了真正的成人世界吧。
扩展阅读:
//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review/10220169?dt_dapp=1
本文由一万帧电影公众号(tens-frames)原创首发。
我有一个朋友,八三年出生的,如今算下来也已经有三十四岁了,未婚。其他身边的朋友早已经结了婚,生了子,唯独他还在单身。我问他,现在有对象了吗?他含含糊糊的,既不承认,也不否认。当时我好像挖到了什么天大的秘密一样,追着问他,那你什么时候结婚呀?女朋友哪里人?他的回答却有些出乎我的意料。
他说,哪里算得上是女朋友,只是凑合一下吧。我记得,我的这个朋友曾经在感情里受过特别严重的伤。多年前,他谈了四五年的女朋友,怀了同事的孩子。于是他现在对于感情就是这样一种态度:凑合吧,谁知道以后会怎么样呢。
但我坚决反对感情中的所谓“凑合”。世界上的人那么多,还没有一个你的真命天子/女吗?今天给大家介绍的这部电影,探讨的就是有关爱情中这样一个话题:如果你发现你和一个不适合的人在一起,你会选择凑合下去,还是继续追求真爱?
一年之痒
I give it a year
《一年之痒》是一部英国电影,由丹·梅泽尔指导,萝丝·拜恩、拉菲·斯波主演。女主角萝丝·拜恩曾主演电影《遇上1967的女神》,并凭借此片得了第57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而男主角拉菲·斯波曾经于2004年出演过著名电影《僵尸肖恩》。
《一年之痒》,顾名思义,讲述了一对新婚夫妻经历一年之痒的故事。拥有雄心壮志的女强人奈特与仍在艰难奋斗的苦作家乔治一见钟情,在交往六个月后闪电结婚。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们的婚姻却在短短的一年之后出现了裂痕。事业心极强的奈特无法忍受乔治在她工作时言语轻浮地打扰,而乔治则一直被困在他的写作瓶颈中不见起色,两人矛盾渐渐激化,就在此时,乔治的前女友克洛伊再次出现。另一方面,奈特又受到了经纪人盖的强烈追求。最终,两人还是没有抵过一年之痒的诱惑,各自奔向了自己的婚外情人。
其实影片刚开始的时候,我天真的以为这又是那种“拯救婚姻”的俗套剧情。无非是一对夫妻遇到了婚姻问题,中间经历了一系列变故,最终发现彼此是真爱,明白了爱情真谛的故事。但是当我看到《一年之痒》最后二十分钟的时候才明白,这个电影根本不是想象中的那样的。如果说前者的套路是“鸡汤”,那《一年之痒》一定是“毒鸡汤”。
这个世界上,哪有那么多天合之作?恰好你英俊潇洒,恰巧我貌美如花;正如你温柔体贴,正似我贤惠淑良。我不能说这样的爱情没有,只是很少。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会有自己的想法。世界上也不存在第二个能完全明白你心思的人,你妈都不能,你去要求另一半能?
婚姻经历了激情期,到了平淡期,无非是能不能忍受另一半的问题了。能不能忍受,源自于最初的爱。我承认,婚姻到一定阶段很可能会磨平了最初的爱情,只剩下亲情。但是亲情也不意味着无条件的忍让啊,最终反过来还是要依靠最初的爱情。没有坚实的爱情做基础,婚姻只会剩下煎熬。
就像《一年之痒》中的这对夫妻一样。他们其实真的不适合彼此。一个女强人,一个男作家。他不喜欢她唱歌总是唱错词,她不喜欢他整天瘫在家里的沙发上。他不喜欢她鼻子皱起来的样子,她不喜欢他的爸妈。那你要问了,既然这样,当初又何必要在一起呢?
因为他们当时爱上了“陷入爱河”的感觉。所谓的一见钟情,就是看见彼此后,心砰砰跳,脑子里拼命闪过“我的真爱出现了”这样的念头。但是他是谁?他是做什么的?他什么性格?一概不知。最初吸引彼此的,无非是对方的相貌和气质。具体合适与否,他们并不知道。而等闪婚之后,他们才发现,彼此是真的不合适。
那么我想问,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作为人类,作为有思想意识感情的人类,应该怎么办呢?也许有了孩子之后,他们就会选择默默忍受,度完此生。所幸,他们还没有孩子。就在两个人为谁该去倒垃圾而吵架的时候,女主的上司对她展开了疯狂的追求,男主的前女友也从国外过来了。于是,两个人自然而然的,同时“精神出轨”了。
一开始,他们还对这种出轨保持愧疚的心理。他们试图挽回这段婚姻,甚至阴差阳错地安排上司和前女友约会。而当上司和前女友真正在一起,谈了恋爱的时候,男女主角心中的醋坛子又打翻了——他们决定离婚,找回自己的真爱。影片就是这样靠剧情的反转,产生了非常荒诞而幽默的效果的。
如果按正常的世俗道德观念来看这部电影,你恐怕会被气死。“简直三观尽毁啊”、“什么道德观念”这样的评论层出不穷。我在这里必须要声明的是,我绝不提倡婚内出轨的行为。但同时,我们也需要把现实生活与电影区分来看待。电影只告诉你这样一个故事,它不会告诉你“你应该怎样做”。每个人的人生是不一样的,电影只负责给你讲述一个不一样的人生。
在这部电影中,另外存在着这样一对夫妻:他们会彼此辱骂、拌嘴,恨不得手撕了对方。但是他们也深深享受着这个过程,总在吵完架之后还能若无其事地亲亲嘴。你说他们在吵架的时候难道是假的生气? 并不是啊,他们是真的看不惯对方。但是因为有爱的存在,他们才能一次次原谅对方,包容对方。要我说,这才是真爱。
英国电影啊,总有它独特的东西。那种英式冷幽默,不是别的国家能学来的。说了这么多,你要是还不能接受这样一个故事,不妨从电影是在批判“现代人冲动闪婚”这一主题出发来看。
如果喜欢,就当做勇敢追求爱情的主题去看待吧。
整个故事都建立在很无谓的基础上。把两个完全不配的人拉进婚姻,然后大半时间导演都在享受看他们偷情的乐趣。如果说这是讽刺现代人闪婚的问题,那么相互厌恶的夫妇不也热恋七个月,跟心灵伴侣也是相识不久或旧情难以维系。笑话趋于低俗,哪怕明妮·德里弗和杰森·弗莱明配戏出彩也无力回天。
有笑点,其实导演还是有想法的,对于一段彼此都认为不合适的婚姻是否该继续坚持,而如何界定这个“彼此都认同”的点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
现实里又有多少婚姻可以重来?
略微有点反传统爱情喜剧。玩得很嗨,轻松浪漫剧
狗血的结局。。。
很英国!
生活悲戚居多,所以喜剧才会好笑。任导演再自大也不敢说现实中能有如此冷静分手、如此巧合能同时再找到真爱的实例,所以剧中才颠倒两者顺序罢?!荤段子冷笑话、性感内衣两人穿,加星。
没见过这么欢天喜地离婚的。4个男女的故事。
1年还是2年,如果什么都看不惯,什么都要指指点点,缺乏必要的妥协和包容,那么只能一个人生活了
还可以,BEYONCE IS MY HUSBAND那块笑了...
男主他那傻逼兄弟挺可爱的哈哈= =the terrible two
好就好在最终谁也没勉强 选错了还可以重来,但是生活总比喜剧残酷多了
英式幽默,片中伴郎和男主的家庭很出彩。。。
看过一个佟大为的访问:记者问他婚后如何抵挡外遇诱惑。他平静地答,“待开始时的新鲜感过了,后面的过程其实都一样。” 我相信,他能想明白这一点,就能控制住99%了。嫁人一定要嫁给真爱。可问题是,真爱到底是像磁铁被吸引过来,还是在我们人生结束时才能被筛出来呢?/BTW,那套内衣的确挺美的!
Very British!笑点很多,影厅里笑声就没断过,但是有些没get到point...配角们的吐槽都亮瞎了啊哈哈哈哈!台词真是太贱了,只有节操掉光的基岛人才写得出这种毁三观没下限的剧本!Stephen Merchant就是个毁气氛的贱人哈!有多少人在面对Will you divorce me?的时候能高兴的说句Yes啊!!
飞机上看的,结婚伴郎说来的目的是有机会fuck伴娘来着,结果是2个小屁孩伴娘........只记得这一段了
尴尬喜剧之最。。。哈哈哈,bitch。。。
就是个大笑话,还是个冷笑话!
扯
英式幽默美式笑料嫁接 加一星给编导婚姻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