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民族总在关注自身的精神状况,或许是由于冷战带给他们的伤害太过于严重。洗脱了冷战带来的身体伤痛和物质影响之后,精神显然并没有完全解脱出来。七个故事,社会异化、人际关系疏远、信仰崩塌、是非颠倒、独立思考能力减弱、知识辨别能力不存、历史价值否定,正是不顾一切的革命带来的后遗症,精神建设几乎没有。小阿列克谢日耳曼一贯冷冽的影响风格,刺痛了俄罗斯社会的薄弱点,也带给我们对现实处境的思考。他们的历史,也许我们正在经历。
第65届柏林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奖
泛东欧地域的电影多以隐喻集权统治的母题为主,其中往往借由超现实、荒诞、形式主义、构建伪乌托邦来表达。《电子云层下》也是这样一部拒绝文本表述的电影,利用象征性的影像展现碎片式的符号,信息量很大也很散乱,其中可以挖掘一些可见的意向。
1、《美国众神》&《安珀志》
<图片2>
尼尔·盖曼和泽拉兹尼都是大名鼎鼎科幻小说家。尼尔·盖曼凭《美国众神》双获雨果奖、星云奖,书中的主角遇见了北欧、埃及、斯拉夫神话中的众神,神们以普通人的姿态出现,同时也受到电视之神、信用卡之神、汽车之神等现代化神格的冲击。泽拉兹尼的《安珀志》中设定了宇宙间只有一个实体:安珀,其他世界都是实体投射的影子,其中也包括地球。
《电子云层下》中出现了云层中类似LED投射的广告。面对体制变革后的俄罗斯、经济全球化(片中出现了旅游的中国人、日本企业),就像科幻小说中提到的后现代迷失的社会、虚无投射的影子世界。
2、迦太基古城遗址
<图片3>
“迦太基”在腓尼基语中意为“新的城市”,遗址位于突尼斯首都突尼斯城附近,,由善于航海与经商的腓尼基人建立,在全盛期曾控制了西地中海的贸易,后被罗马灭亡。
《电子云层下》中雪原里散落的巨大雕像寓意旧苏联体制、思想的遗留,导演用迦太基(新的城市)比喻俄罗斯废墟中的希望。
3、索尔仁尼琴
<图片4>
索尔仁尼琴被誉为“俄罗斯的良心”。其长篇巨著《古拉格群岛》描写了苏联集中营中奴隶的故事。但前苏联并没有古拉格群岛,索尔仁尼琴把整个苏联比作海洋,海洋上处处皆是监狱和集中营的岛屿,用以批判集权统治。
《电子云层下》中男人问年轻女人是否知道列宁、索尔仁尼琴是对俄罗斯过往的一种反思,记住历史并带着批判的目光我想这就是电影作者的意图所在。
4、大天使米迦勒
米迦勒意为“如同神一般”,他是伊甸园守护者,也是唯一提到的具有天使长头衔的灵体。对于罪恶他抱持着绝对的否定与无情的歼灭,是“绝对正义”的化身。片中这个细节或许是在暗示俄罗斯人应保有的思辨意识和正确的历史观。
5、马列维奇&彼得罗夫·沃特金·库兹玛
马列维奇,俄罗斯至上主义奠基人,倡导立体主义和未来主义。他否定了绘画中的主题、物象、内容、空间之后,简化成为了最终的表现,人们的意识在接近于零的内容之中。
彼得罗夫·沃特金·库兹玛代表作《沐浴中的赤兔马》也是形式主义、象征主义的风格。《电子云层》下提到这两个艺术家和片子的超现风合和极简风(反全球贸易、反资本商业)符合。
<图片22>
6、摩尔风格
摩尔人,北非的阿拉伯人,自公元八世纪起,统治了安达鲁西亚地区(欧洲南部,与非洲仅17海里)近达八百年。 摩尔风格建筑特色包含不加装饰的拱顶、简单的圆拱马蹄型,或是拥有繁复装饰的拱型、有亮丽釉彩的青花磁砖,以及阿拉伯文或者几何图形的装饰。
<图片20>
PS:亨利·斯宾赛·摩尔,英国雕塑家。以的大型铸铜雕塑和大理石雕塑而闻名。也是超现实主义、高度精简、抽象风格的艺术家。
<图片19>
7、彼得潘综合症
彼得潘综合症是一种心理疾病,指情绪化、没有自制能力,不能独立思考、承担责任的幼稚状态。《电子云层下》中提到2017年是俄国革命一百周年,然而一切并无变化,这个特殊设定的未来时间节点也在提醒俄国不能沉溺过去、止步不前。
抠了一些细节可能对这部闷片理解有点帮助吧。下图这个放在头上的佛像看起来有点像弥勒佛,弥勒是世尊释迦牟尼的继任者,也就是未来世界的佛祖,和本片的科幻未来风有契合。算开个脑洞,就说到这里,不再过度解读了。
片子的摄影应该是2015年最佳了,截图如下:
<图片11>
<图片12>
<图片16>
原文见公众号【七寸丁/ nail-7】
自己的书、影、音备忘站,槽点密集、脑洞乱开、逼格还是要追求的。
BTW:有趣,是打败无聊的艺术。
<图片23>
长按关注公众号
▼
<图片24>
俄国革命已过去百年,所有人在期盼一场大战。巴别塔上空有显像杂志的电子云层,塔下是彼此擦肩迷茫的走肉行尸。端坐在列宁的手臂,聆听戈尔巴乔夫的演讲,有人在留恋斯大林的美好,有人开始为希特勒平反。反正不是葬身在时代推土机下,就是在命运烈火中自焚。穿越去见过去的自己,拖着钢架走马在荒原。
解体后的苏俄又被全球化浪潮下裹挟,曾经的那些文化逐渐被淡忘,年轻人对未来迷茫,又忘记真正的历史,走向虚无主义。苏俄就是迷雾中若隐若现的烂尾大楼,电子云层下,大厦将倾
🔹siff2019🔹缓慢移动的镜头中不断有人物走进画面又离开,每个人似乎都肩负着诉说一段历史的使命。阴沉的天空和弥漫的雾气,来回出现的庞杂的意象符号,晦涩的政治隐喻,七个章节,最终拼凑成一段完整的史诗,我不了解他们的历史,但我能感受到它的厚重。(上影节第一睡,睡了20分钟)
“我在这里丢了一个耳环,一千年后,一个考古学家将发现它,为此他会写篇论文,获得教授职称,然后和自己办公室的女助手搞在一起。”
七个看似断裂的章节贯穿俄罗斯的前世今生,旧国阴影盘旋,个体被包裹在末日荒原的雾中风景中;冷冽画风既具现实主义色彩,亦不乏神启般的超现实因素,浓重云层下拓展丰富的时空;海边场景与列宁雕塑实在太有安哲味道了,美指一流。
神经病,还好当年没在柏林电影节看这部。
“看我们是怎么溜这匹马的。” 异乡人、继承者,长梦、旧梦,未来总是无法摆脱历史。画面真是太安哲了!
今年柏林首部最具大师相的电影,七段寓言,由一座废弃的摩天大楼,连接起俄罗斯的过去现在将来,虚构的梦境与凛冽的现实,自负泰坦的富豪困惑的中产与掌间挣扎的平民,其中繁杂各异的人物细节在故事里草灰伏线相互流转,在一片雪雾,在精致镜头与优美配色中,历史的埋葬现在的挣扎未来的虚无全部展现。
故事情节就算了,这对白是在说人话吗?——除非导演想表达雾霾和粉尘已经把俄罗斯人的智商全拉低了。苍白的呻吟我不埋单...
仪式感+高逼格,氛围很足,但依然对俄罗斯片无力。(前排的人全程戴着一顶毛绒帽子挡视线,我还奇怪邻座怎么一点意见都没有,转头一看发现她睡过去了。不过还好没多久前排的人也睡过去了。)
和他爹的[上帝难为]很像,你要花很长时间才能搞清楚导演的意图,看懂故事的关联性,明白电影的主题,几个章节独立展开很像读一本文学著作,台词的风格很像。俄国十月革命的一百年后,时代再次处于混乱的边缘,带着强烈的后末日时代的科幻色彩,就像一本现代俄罗斯社会的控诉书。★★★★
人们在原野上不断以再造新世界的名义拆拆建建。一边是历史的幽灵回访现实或者说一直与现实共存,另一边是记忆的迅速改写。结尾或许是强行乐观的乐观吧,否则呢?
6/10。跟[利维坦]一样揭示俄国社会现状的窘境,人物服装与景物上大量运用灰白营造抑郁的情绪,各种空间结构来增加构图的广阔感,抢劫捅人或枪支暴力等血色都掩盖于一团雪雾之下。不过前者有强拆的戏剧张力支撑、主题明确,本作则情节和人物间缺乏必然联系,每章的不同乐器、雕塑构建出影像的符号迷宫。
今年最晦涩的电影之一。1.雾气弥漫的荒原,老旧驳杂的摩天楼,俄罗斯的前世今生与未来。2.处处可见安哲之影(移动长镜,开放时空观,环境描摹,声画关系,列宁像等),色彩极美,大量长焦和移焦镜头使迷蒙的雾霭时刻笼罩着时空。3.高度文学化和符号化,荒诞的行为与超现实手法。4.金属马与广告灯箱。(8.8/10)
泥还是去写书吧
#2022.01.14南京俄罗斯科幻电影展#这部电影看完后总体感受:懵懂~我似乎能够感知到主题,即对苏联巨变解体以及今全球化,消费主义兴起这个背景下,不同个体下的感受和理解差异巨大,对未来俄罗斯不确定性充满了消极与迷茫~另外,结尾一个主张留下建筑的女主,一位出生新时代下,受到消极悲观主义影响的小姑娘一起拉着钢丝马前行,没看明白~另外片子一个尚未完成的大厦象征苏联伟大过去,以它的拆卖留等,附近商厦的建立等引发了不同的讨论和思考等。片子中符号和象征意味太浓,意识流方式的表述,各个个体之间的对白并没有如我想象中带入太多情绪情感和逻辑,七个故事之间也没有太多明显关联,全程有种浓浓抽离感,思考的没法着力的无奈感,在思考与观看之间飘忽不定,不过,长镜头与摄影真的很喜欢~片子想要表达的似乎好多
荒凉的末世画卷,冰冷的不止钢筋水泥,还有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所有人都在困惑,所有人都在寻找,有的寻找一个人,有的人寻找一个真相,有的人则是在找寻新生活的方向。幸运的是,有几个人找到了她们想要的。
比他爹要稍微亲民些,不过这爷俩也真是……
极其寓言化,录音机、外语、漏水天花板、枪、梦……所谓的未来,在能见度极低的雾与雪中,任一群台词生硬晦涩的人念诵着。有关于政治、社会、人类困境的映照,嵌套着文学、美术、雕塑、音乐、隐喻等强烈的逼格形式。有些拒人千里之外之感,反正无意交流。知道厉害,只是并不喜爱。章节数果然凑到7。
#柏林电影节#肯定是没有完全看懂的,但当片尾,那匹马开始缓缓移动的时候,我流下了这次电影节第二滴鳄鱼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