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二战临近结束时,纳粹军队在波兰东部建立了三个关押死囚犯的集中营,其中一个就叫索比堡。另外有一个集中营发生了集体逃亡事件,因而看管索比堡集中营的官员发誓决不让这种事情发生在索比堡集中营。在这个充满酷刑的集中营里,逃跑却是唯一的出路。而更为严峻的是,如果有一伙囚犯逃跑,德国人将屠杀掉相应数量的囚犯。任何一次较大规模的逃亡将意味着负责的门卫和德方的政府官员性命不保。一个死囚犯却在这种看守异常严密的集中营里……
1987上映的英國電視電影《逃離索比堡》(Escape from Sobibor)即講述的是發生在此地的越營事件。
印象特别深刻的画面:
1.在电影里,我们看到党卫军军官如何以近乎虐待狂的快感进行残酷的惩罚,大多的犹太人在到达不足数小时后中被骗去“洗澡”--意味着他们被毒死然后被焚烧,那天空中升起的巨大黑烟是对犹太人不断被谋杀的可怕提醒。当他们得知自己的亲人被送去所谓的洗澡,原来是死亡时,他的演技展示出的哭是那种不出声音的难受,简直溢出了荧幕。
2.当母亲为了保护孩子宁死不屈时的神情与残酷的法西斯高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枪声之后,孩子的哭声也停止了,当下一个镜头转向了所有的犹太人的神情,静静对视、难受无法言喻,之后的全景它们还是得做自己要做的事情。无奈的没有办法,因为它们知道冲动的反抗遭受的只是死亡罢了,只有等待只有活着才能复仇。
3.第三个深刻的场景,是逃跑的13人当中要选一个拉垫背的,不然法西斯的高官就选出50个无辜人将其杀死,他们不得不挑选着自己最亲爱的朋友或最亲的人,当一个年迈的老父亲拉住自己儿子的时,我看见他那种颤抖的手和绝望的心情,实在太让人难受。
4.当高官让所有的人都看着不允许闭眼不允许低头时,几个近景将人们的害怕、无奈等心情放大,那个女人的痛苦和害怕,那个年轻女孩在枪响的那刻抓住旁边男孩的手,这些反应太过真实,太孤立无援了太害怕了,等等画面小小的细节,让我感觉如此的真实。
5.当他们分拣犹太人行李时,毛绒玩具洋娃娃的脸与他们所带的照片带的信件画面不断切换,我的难过到了极点,想起了电影开头的孩子与妇女--到达索比堡的数几个小时后就被残忍杀死。
6.最后的一个画面是大家集体逃跑的画面搭配的维纳斯森林音乐,把人们奔向自由推向高潮,但是有些人依旧纹丝不动害怕的原地祈祷(可是结局的他们也并不好,第二天全部被杀)。那些跨越雷区努力砸烂铁丝网拿着武器一路反击的人,它们只为寻求活着出路,有些人勾住了裙子,有些人满手鲜血,有些人摔跤了等等。通过景别的切换搭配着音乐让人无比的激动,这是自由者的呐喊,是对强权的反抗,对活着的勇敢。
他们让世界记住了曾经有这么一段不容忘记的历史。
背景补充了解(维基百科):
與其他許多納粹集中營不同,作為最終解決方案最致命階段——萊茵哈德行動的一部分,索比堡是為了專門消滅猶太人而修建。絕大多數囚犯會在抵達數小時後送往毒氣室殺害,只有極少數被迫充當協助營地運作的奴隸勞工的人得以倖免。據統計大約有200,000至250,000猶太人被殺害於索比堡,這使得它成為繼奧斯維辛-比克瑙,特雷布林卡和貝烏熱茨之後殺死猶太人第四多的滅絕營。
索比堡以1943年10月14日發生的囚犯起義而聞名,這一事件通常被描述為納粹滅絕營有史以來最成功的起義。亞歷山大·佩徹爾斯基(Alexander Pechersky)和萊昂·費爾登德勒(Leon Feldhendler)制定的反叛計劃涉及兩個階段:在第一階段,囚犯團隊將在分散的地點暗殺所有值班的軍官。在第二階段,所有600名囚犯將集會進行唱名,並走出大門。但是,起義並未按計劃進行。這次行動是在幾名黨衛軍軍官還活着的時候被發現的,囚犯最終不得不越過鐵絲網圍欄逃脫,並在重機槍火力下衝過一個雷場逃脫。即便如此,仍有約300名囚犯從營地中撤出,其中約60人倖存下來,直到戰爭結束。
逃离索比堡:首先这是一个真实的1944年的二战历史。 发生在波兰,大三集中营之一的索比堡集中营。 里面进行灭绝犹太种族的可怕罪行。 影片依然是幸存者目睹的惨状写成的记录。和大多数迫害犹太人的影片一样,讲述犹太人在集中制被迫进行残酷的体力劳动,吃着最差的食物,集体进行毁灭。 灭绝营工作的部分人知道这里纳粹杀人的真相,有些人却不知道,知道后,没有不伤痛唔觉,嘶喊着为亲人复仇。 于是他们从很久开始就开始着逃跑的计划。 对于刚从火车下来的人,完全不知道这里进行各种可怕行径,他们的想法就像天真的孩子,认为只要乖乖地,就能活命知道战争后,有些幸运儿会被接待他们的人提醒,当被问到会什么技能时,一定要确切的告知纳粹,会! 因为他们知道,没有技能的人,都会被以洗澡的借口进行毁灭。 刚来的集中营的人,都会被集中起来,被纳粹高官训话,拉一堆死人过来,对犹太人宣讲,这是逃犯的下场,以此从心理震慑有逃跑想法的犹太猪。 试图逃跑的人,需要经过雷区,没有被炸死的人,抓回来不仅仅接受死亡审判,还要找一个人陪葬,拒绝后果,就是死亡的代价成倍上升,人们不情愿的选上自己的亲人朋友,密友,提前和上帝见面。 活着的人,依然由里昂秘密带领大家筹划逃跑计划,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像他求救,以求逃离死亡。 经过逃亡失败死亡陪葬的把戏后,他们觉得所有人都不能落下,所有人集体逃亡。 里昂和几个内核一起讨论分享最好的逃离计划,一直没有进展。 随后,转机到来,一队犹太籍苏联士兵战俘来到营中和他们分配到一起,中尉萨沙是个聪敏,思维缜密,勇敢的队长,和里昂他们取得信任后开始讨论更好的逃跑方案。 最终,他们决定逃跑时间在白天四点,先干掉纳粹党卫军,瓦解集中营的大脑,破坏集中营的供电,通信网络,不能向外界求援,让剩下的乌克兰卫处于失序状态,进而溃逃。 计划前的几天,纳粹头目三人坐着吉普车离开集中营,这些,更有利于他们计划的展开。 虽然经历了计划实施当天就有两车纳粹到的危险,但他们只是短暂停留,于是计划推迟到第二天。 今天和平常没有两样,里昂,萨沙按照计划相继把纳粹骗到衣房制鞋房杀死,甚至去到纳粹办公室进行复仇计划。 由于一个纳粹头头一直找不到,被落下了,事情败露,屠杀开始,里昂,萨沙于是跳上长桌,向众人宣布,今天是逃离的时刻,号召大家奔向自由,除了一些麻木的老人依然站在原地,其余的人往四处逃难,逃离的武装部队越来越壮大,和党卫军乌克兰卫兵展开逃亡对峙。 人们为了生存,为了应该享有的自由,不顾潜在的敌人,四处奔跑,即使身边就是敌人的步枪对准,前面就是雷区,依然追求着此刻的逃亡,他们深知,这次计划大逃亡,如果失败,遭殃的所有犹太人。 于是,这场伟大的逃亡,600人,超过了300人逃离索比堡,进入森林,他们分布世界各地,有的为了抗争继续战斗,有的加入战斗,有的继续逃亡。 影片后段,让我体验到心颤,不时为这些可爱的人捏一把把汗,末尾,他们表现的求生欲望,让我佩服尊敬,不再像动物一样被乖乖制服杀死,而表现了一个人的样子。 世界本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这是狭隘的种族歧视,这是不健康的纳粹思想,人人生来平等,拥有各种权利,不是别人赏赐也不是靠争取来的。 不能因为一个国家野蛮落后,或者一个种族没有国家而把他们定义为低种族,因为上帝从来没有赋予各个人种有阶级之分。
看得我很緊張,比Prison Break好看多了,而且這是真實事件!
历史剧就该有这番深沉的味道,能完全融进去的
越狱题材,可能有些审美疲劳了,观影体验不佳。
拾遗补漏
看过无数遍!
For freedom!
老人和儿童被直接送去煤气施毙;暴虐杀人不眨眼的纳粹军官;逃跑失败不得不选择自己儿子殉葬的父亲;还有最后在枪林弹雨的奔跑中倒下的人,除了冷气,没有什么其他的感受。假如,强者不悲悯,弱者不勇敢,这个世界永远无解。
充分感受到现在生活的幸福及来之不易
震撼了一回
索比堡的非德籍看守很多都是乌克兰人。而带领犹太人起义逃脱的是苏联红军战俘。
身后是子弹,脚下是地雷,每个人都不顾一切地往前跑,奔向自由奔向希望印象深刻的是,逃跑被抓回来的13个人,每个人必须选一个人跟他们一起死,如果不选,就要由纳粹选50个人,13个人与50个人的抉择。把这部和纽伦堡的审判对比看,恍若隔世。。在这个灭绝集中营里,一个人几个人一群人甚至是一堆人,可以如此轻易地被踹进死亡的熔炉,剩下被囚禁的那些人,要不停徘徊在死亡绝望的边缘。而法庭的审判却如此艰难,每一方都带着无奈,带着自我,带着委屈,可是,无数悄无声息死亡的人,该如何诉求……
让我看得起了一身鸡皮疙瘩,心理的恐惧超越了生理的,相比之下辛德勒的名单还早着呢
勉强及格。这片子真是集中了英国人的认真和呆板,倒是挺尊重口述历史的,片尾放出几个真实原型的后续经历,之前集中营的生活应该也是按照他们的描述来展示,这个索比堡本质上是个大焚尸炉,人运到了就毒死焚烧,只有裁缝、木匠、金匠等专业人员才会活下来工作,场面铺的比较大,群演有数百,有好几个展示分拣台长度的横移镜头,也有个集中营题材几乎必备的群裸场面,可惜是远景。集中营里党卫军、乌克兰雇佣军和犹太管理者的生态也有一定介绍。镜头谈不上有什么设计感了,以基本的交代剧情为功能,演员的表现普遍比较生涩,唯有那个爱慕苏联军官的女人从他腋下钻进钻出的动作有一丝活泛。存活的犹太人在迎接每一批即将死去的同胞时,会挑出合眼缘的偷偷告诉他们装专业人士来活命,这也是种自发的基因筛选了。导演对气氛紧张的段落不做过于戏剧化的营造
幼儿时期观看,细节已忘八九
我很振奋!
看过好几遍
超好看,十多年来看过许多次。
最后奔跑的镜头太感人了。我并不是一个认为生命多么宝贵的人。但这种对生命的执着,对自由的渴望。背后是枪子,脚下是地雷。每一分钟都有人倒下。但就是那么心满喜悦的往前跑去。在背景音乐的鼓动下。我哭了。
无惧死亡,向着自由飞奔。最后一段高潮惨烈却激动人心。这段历史承载了太多的血与泪,这段奇迹也终将被后人铭记~
看到最后数百人冲向森林那一幕,真的有种想哭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