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长大的小孩,对两份杂志应该不陌生,一份叫《飞碟探索》,还有一份叫《奥秘》,里面描述了大量关于不明飞行物UFO的故事。UFO这个缩写,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可能不是那么熟悉了 ,而在我小的时候却如雷贯耳。而且很多人信以为真。
说来有趣,我国的飞碟热从八十年代初才开始,而这之前,我们跟UFO是绝缘的。这一年发生了什么事情呢?改革开放了。据微信公众号“大象公会”的文章介绍说:“1978 年11 月,《人民日报》与《科学画报》分别刊登了介绍西方 UFO 之谜的文章,强烈冲击了刚打开国门的中国人,中国的飞碟热由此兴起。”
而这之后就一发而不可收拾了。甚至于,来自西方的飞碟冲击引起了民族主义情绪。还是来自大象公会的介绍:“1980 年 6 月 5 日的《北京晚报》出现了《“飞碟”崇洋吗?》这样愤恨的标题,质问 UFO 为什么只出现在外国。”然后中国人与外星人的“交流”就开始“超英赶美”了。
不仅目击UFO的人次直线上升,而且还发生了很多奇葩的事情,比如有人声称与外星人发生了心灵感应,还有人声称被外星人给绑架了,甚至有人声称被外星人强奸“借种”了,看来他们并不明白生物学上的生殖隔离现象。而且神奇的是,被“借种”的往往是男性。这倒也好理解,男性被“借种”无法查证。
我试图理解这些人的主张。或者,他们把声称被外星人绑架当做是一种出名的捷径,到后来骑虎难下就只好死鸭子嘴硬了。又或者,他们的精神出现了某些问题,产生了幻觉并信以为真了。最后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他们真的见到了外星人了。本着科学的态度,咱们也别把话说死。
实际上在整个20世纪的后50年,飞碟热是席卷全球的。这和那个年代科技发展和冷战背景有关,人们既看到了人类登陆月球的壮举,又在冷战的阴影下强烈缺乏安全感,多种情绪交织在一起,有人就投射在了关于外星人的想象和探索之中。而这其中,大导演斯皮尔伯格的影片《第三类接触》,成为了这类想象的集大成者。《第三类接触》是我看过的最另类的科幻片了,斯皮尔伯格用近乎于写实的手法,把人类对UFO的种种想象都给编进了这部电影里。
影片分成了三条线索,军方、一个电工家庭、一对母子。先说军方,斯皮尔伯格迎合了阴谋论者的想象,军方实际上对外星人光临地球是知情的,但他们对社会封锁了消息,因为他们希望独占高科技。这种阴谋论在美苏争霸的时代非常有市场,似乎谁能和外星人取得联系谁就能赢得冷战的胜利。
在影片里,为了封锁消息,军方不惜伪造了一次毒气泄露事件,清走飞碟预计降落地点周围方圆200公里的居民。美国科幻电影中经常这样刻画军方的形象,比如在电影《独立日》里,当整个世界对外星人入侵一筹莫展时,美国军方最神秘的51区却早在多年以前就捕获了外星人并加以研究。
而第二条线索,那个电工,声称自己与外星人发生了心灵感应,而他和“同行”们一样,受尽了周围人的白眼,包括家人在内,每个人都把他当成是疯子。的确,他身上所展现出来的狂热和执着,谁看了都害怕。但在影片里,他被塑造成一个觉醒者,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强烈好奇心和使命感,让他最终跟随外星人离开了地球。对我们这些“无知者”来说,他或许是疯子,但对他自己来说,却是求仁得仁。而这个勇气,也让影片里的法国科学家感到羡慕。
而影片里真正有趣的一条线索,却是那对儿母子。儿子是个三岁的可爱小孩,他代表了被外星人“绑架”的群体。而影片最精彩的地方,正是小孩被“绑架”的情节。外星人来到了母子俩居住的房子外面,母亲徒劳的锁上了所有的门窗,然而这些门窗又怎能拦住外星人,光芒透射进来,让屋子亮如白昼。
影片里,面对门口的外星人,小男孩和母亲的反应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母亲被吓坏了,歇斯底里,而小男孩则一脸兴奋,把外星人当做是某种大玩具。最终,母亲没能挡住小男孩被外星人带走。而这之后,她儿子被外星人绑架这件事成了新闻,她也成了众人眼中的疯女人。
我之所以喜欢这段情节,是因为我觉得它表达了斯皮尔伯格自己的态度。在观影的过程中我们自然会产生疑问,斯皮尔伯格自己相信外星人吗?而这段戏似乎给出了答案,起码他的态度是开放的。斯皮尔伯格用成人的恐惧和孩子的快乐作对比,或许想告诉我们,被成人世界禁锢和驯化后,我们已经失去了最初的想象力和好奇心。
斯皮尔伯格或许是世界上最有童心的导演,在几年之后,他拍出了不朽名作《E.T外星人》,把自己所有的纯真和对童年的热爱都倾注其中。而今年,他又向世界奉献了《头号玩家》,这是送给全世界宅男的礼物。所以对于外星人,我想他是宁可信其有的,而且还充满了美好的想象。在斯皮尔伯格的镜头下,外星人往往可爱、友善,而这恰恰是孩子眼中的外星人形象。
能用孩子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这是怎样的奢侈啊?用我们的老话来形容,这叫做不失赤子之心。而正是这赤子之心,支撑斯皮尔伯格拍出了那么多举世闻名的杰作。他的作品里充满了想象力、儿童般的纯真以及对这个世界巨大的悲悯。不如此无以拍出《辛德勒名单》。
在《第三类接触》这部电影里,有个令人惊喜的友情客串,那位法国科学家的扮演者,是法国大导演特吕弗。在一次访谈中,他这样表达对斯皮尔伯格的敬意:“常常有人问我,我是否想对我的同行斯皮尔伯格提些意见或发表些评论。答案是不,决不。我希望做他眼中的理想演员,从不抱怨,从不提任何要求,也不提任何建议。我就按照他的要求去做。当他喊‘停’时,我像世界上所有演员一样,把目光转向他,看他是否满意。”
看到一些他人的评论,可以说其加分项包括1、拍摄时间非常早啊;2、在当时来讲特效好啊;3、导演个人名头屌啊;4、有奥斯卡奖项加持啊。然而在我看来,1跟2只能说“哦那么我可以考虑原谅一下他”,3跟4却只能说“哦interesting”。
一部电影,不论你是在什么条件下拍,都应该遵循基本的“讲故事”的原则,因为你是在给观众呈现一件他们未必熟悉的事情,有一群他们未必熟悉的人物在做一些他们未必熟悉的任务。电影中的人物背景、人际关系等等只能通过“故事”来传达给观众,如果在故事情节的处理上忽略了观众体验,那么很大概率下观众将会是处于云里雾里的状态,说白了就是不知道你在干什么。本片中斯导实际上就是在演绎着这样的一个错误。我们可以梳理出三条主线:1.科学家在寻找异象答案;2.电工受到异象干扰抛家弃子;3.单亲妈妈追寻儿子的下落。
先说第一条。影片并没有着重突出科学家的背景,甚至也没有去着墨于科学家克服困难破解密码的过程,这就意味着片中将会把他们置于一个“被动角色”的位置。实际上这样的安排本身是没问题的,如果说科学家并不是掌握情势发展的那一方,那么观众自然会相信“另有高人”了。而另一方面,从故事情节上来说,这些科学家与军方的合作方式倒是更令人费解:在没有论证任何充分性or必要性(或者说没有把这两性展示给观众)的情况下,为什么要大规模疏散人群?为什么疏散时使用的借口如此显然是不堪一击的?(戴个防毒面罩就能忽悠到绝大部分人?excuse me?)既然要假装正经,美国军方对道路的封锁怎么会漏洞百出乃至无人看守?军方直升机巡山时居然无法发现并驱逐两名手无寸铁的平头百姓?这一切问题都是令观众出离情节的点,完全无法达到使观众跟着情节走的目的。如果说导演本身没有这个目的的话,那么请问电影是拍来做什么的?
再说第二条。这位电工的奇遇和他一家的命运应该是本片比较着重的部分。一个原本和睦欢乐的家庭,在男主与异象偶遇之后逐渐离心离德,这是很能抓住观众情感、引起共鸣的点。然而奇怪的是,导演似乎并没有打算在情感上与观众进行哪怕有限度的交流,男主在妻子发怒之后曾经一度为爱所动要回归正常,却终归败在了异象之下,做出更加疯狂的举动,导致妻子带着孩子出走。这样的结果相当于宣布“亲情的失败”,我相信这在大部分正常人的观念中应该都是难以接受的,换句话说,正常的观众在看到此处时就已经会自觉不自觉地把男主归类于“非己”而摆在价值观的对立面了,这恰恰意味着主角对观众情感的背叛,主角不明不白地成了一个不是反派的反派。至于后面这电工还主动出轨去亲吻那位单亲妈妈这样的戏份,此时的观众已经完全成了站一旁看热闹的围观者,而绝不会有代入感。
最后说第三条。如果说电工这个男主成功“转型”到了观众的对立面,那么对于观众来说情感上还有可能进行代入的主要人物就只剩下了那位单亲妈妈。毕竟有人对亲情不管不顾、抛家弃子,那么相比起来这位为了寻找儿子而决意闯入禁区的母亲形象似乎立刻显得高大丰满了起来。然而不知是当时的斯导太过幼稚亦或是我还无法get到他的点,影片后半段对这位母亲的呈现却是越来越令人摸不着头脑。一个两三岁孩子走失了,作为正常的母亲而言,不知道他现在何处,甚至不知道他的生死,那种情形下母亲所想必然是孩子,而不会是去看飞碟——我相信这也是人之常情。再加上作为被动角色的科学家们在遇到外星人登陆之时所显示出来的拙劣的沟通技巧,观众有理由相信接下来的情节发展可能会是这位母亲勇敢地站出来尝试去与外星人沟通,主动救出自己的孩子。结果却令观众掉下巴:在仍然不知道孩子身处何方的时候,这位母亲居然悄悄地躲藏在了岩石后面观看飞碟表演,并且还在情到浓时与那个出轨的电工接吻了?EXC. ME?
如果说人设和情节都是败笔,那么相比之下节奏的冗长可谓是令整部电影的荒诞意味更显突出——时不时陷入惊讶不能自拔的演员们张开大嘴呆滞地瞪着天空,这几乎就是影片结束后观众对电影中大部分人物最深刻的印象;而在这些导演本意为激起观众好奇心的位置,却由于情感代入水平低下而变得索然无味,观众唯一能够期待的不过是接下来飞碟出场如何通过特效去闪瞎眼球罢了(而导演似乎是有这么个想法)。至于各种电影常见的伏笔、曲折之类艺术手法则基本没有见到,例如说前半段飞碟经过之处要令玩具自己发动、令各种金属器无端晃动,这些事件会勾起观众好奇心,但是剧情最后也没有给出任何说明;又如电工与一家子分开之后家人会不会最后回来找他,她们的下场怎样,相信这也是观众比较关心的问题,导演却将它们一股脑全丢给观众自己去猜想。如果非要用一句话来评论这部电影,我想应该是这样:当演员们不在目瞪口呆的时候,那么就一定是观众们在目瞪口呆了。
又或许这恰恰就是剑走偏锋的斯导所设想的效果?
影片结尾的时候,当外星人从飞碟里面徐徐的走出来,猛然间唤起了我童年的一段记忆,十几年前有一次我一个人在家中看电视,当时电视机里面可能就是在介绍这部拍摄于我未出生前的电影,那个外星人的模样从此深深的印刻在我的脑海里,过了这么多年,我才真正观看到了这部影片,不觉有点感叹岁月穿梭。废话不说了,说说我的一点感受。
首先这真的是一部“大”片,说它是大片,不是单单因为场面宏大,时间很长,我想,这可能是包容了许多人类情感的片子。当人们面临远超过我们人类个体所力所能及的范围的事情时,普通民众是显得那么脆弱和渺小,那些我们所未曾承受过的事物来到了我们的生活中,结果很可能就是影片里表现得那样,我们的小小生活根本经不起这样的冲击,变得一团乱麻,我们毫无能力抵抗它。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作为一个人所迸发出来的那种归属感和好奇心(这里用好奇心有些不合适,但是我找不到更合适的词,来表达那种对未知世界的向往和渴求),这无疑是一种人类本能中的最可以激励人的一类,而且这毫无疑问也是充满温暖的情感。影片的主人公是小人物,你很难想象这样一个电工可以在alien类型的片子中充当主人公,但是通过平凡的人们,才能更真实的体现人之本性。说到底,这部关于alien的片子,实质是在表现我们人类自我,而且导演的目的性相当明显和强烈。其实,说了这么一大堆,不过我觉得我不可能把这部片子说得很好,这部电影如此之“大”,我的人生经历相对于人类的本质简直是银河中的一粒尘埃。但是即便这样,我也可以多少体会到一些东西,很感谢这部电影,在如今每天浮躁的生活中,我们确实需要像凝视那些霓虹而又温暖的飞船灯光一样,静静地凝视一下我们自己。
斯皮尔伯格比较被低估的一部科幻片,可能由于同年星球大战的出现。大银幕修复版看日格蒙德的摄影就值回票价,好莱坞灯光照明运用的教科书之一。高级阴谋论和对未知神秘的营造氛围最后还是落在了导演的一颗童心上,不惜撕碎美国固有的家庭至上价值观,自己理想中对事物的追求即别人眼中的疯魔,一帮科学家看到飞船仿佛见到心爱玩具的大男孩,德莱弗斯把成人的另一面演得浪漫又励志。而特吕弗的角色靠翻译才能深度交流凸显人类不如外星人DJ的意念和威廉姆斯的旋律来的简单。失踪人口的安排真是让人感动,想象力和呈现在那个年代大约仅次于2001太空漫游和飞向太空了吧,对之前这两部也都有一些小致敬,还影响了后边诸多同类型的降临式影片。资料馆4K。
特效即使在今天看来依然震撼,仅凭这一点就足以称得上经典。但不得不说这个故事真的很难看,冗长乏味到了极点。
【B】①只靠几个电子灯光就能表现外星人入侵,真省钱②《独立日》《超级八》偷师N多,但无论是JJ还是埃默里奇,都没能拍出撕皮包令人肃敬又不安的神秘感。③一群外星人,大老远跑来就为了和地球人开一场迷笛音乐会,和通过精神匹配约到一个炮友,这是什么主义?这是浪漫主义。
77年电影,难以想象,科幻电影里程牌!!音乐没有想象中的震撼,不过这是斯导第一次与John Williams合作,以后经典,镜头给我震撼..斯导自编自导!!!..对生命的未知探寻,就像男主角一样疯了一样去探寻答案,斯导就是如此,斯导外星控!!..很奇怪,为什么外星人要抓了那个小孩,那么快又放回去,有的又抓了那么久才放
3.5。如果《2001太空漫游》关于未知,那么《第三类接触》便关于求知。被低估的部分另当别论,但外星人与人类相对而笑的情景在我眼中绝对是一抹败笔,它宣示着斯氏纯真里那份无法摒除且不自知的廉价:当友善成为谜底,对友善的期许便不再迷人。
1.虽然前面都是为了最后的20分钟做铺垫,宇宙飞碟出现很震撼,但整体而言,个人觉得过于冗长;2.反套路,没有冲突没有矛盾也没有所谓的英雄拯救地球,有一场不像交流的交流,那这确实是极可能出现的一种交流模式,假设真的有外星人造访地球;3.最后感谢外星人特地从光年之外赶来为人类除害,带走了一个抛妻弃子的渣男。
为什么所有有关外星的电影都是他们比人类智慧先进呢,就不能人类更相对高级吗 什么时候能拍个人类去拯救外星人的电影啊
from "invasion" to "encounter"。奇觀與天啟的見證過程(如何一步步繃緊觀眾神經和心理),Jaws,Jurassic Park。宛如《十誡》的宗教體驗,撫慰被The Exorcist嚇壞的美國人心靈?
让人捉急的电影,铺垫十分的长且烦躁,最后还无任何惊喜。算是圆了那些有飞碟梦的美国人的梦想吗?特技挺棒,故事太无趣了。
看《降临》和《你一声的故事》时我就想过,如果剧情成立,为什么不能先通过单纯的音节或者声音,音乐切入,而非要故弄玄虚的建立在沃尔夫假说上。不过话说回来,我似乎看到了中国科幻片的一条曲径:大场面大调度你拍不出来,那完全可以走《降临》这样的软科幻啊。《三体》还是交给好莱坞吧。
又是不一样的外星人片, 斯皮尔伯格的视角就是不一样,当年我还不懂,后来在电脑上特意查了什么叫第三类接触。
该片在当年的颁奖季中被卢卡斯的星球大战全面压制,最终只拿到当届学院奖九项提名中的一项摄影奖。史皮堡用一个简单的故事佐以视觉奇观鼓励处在冷战核战争阴影下的人们克服恐惧、积极探索、大胆交流、追随本心,而同样拥有绚丽磅礴的宏大场面的星战终究不过是古典戏剧的老调重弹。
七十年代的斯皮尔伯格拍的也是宗教电影,科幻的终点就是神学,从《第三类接触》到《降临》,就是从西方的太空交响曲转换到中国的书画语言。
在如今每天浮躁的生活中,我们需要像凝视那些霓虹而又温暖的飞船灯光一样,静静地凝视一下我们自己。
最出彩的是John Williams的配乐。有点照搬大白鲨成功的模式,烘托群体气氛直至高潮一触即发,但故事人物单薄,节奏也太拖,很难说要不是配乐经典,有谁看到最后还能保持惊喜
为何评分这么低?相比较星球大战这种宇宙战争等同乡村械斗的电影,这部早年的科幻片对不可知论的影像化表达可谓登峰造极,真正有寄蜉蝣于天地的壮阔之感。
微火慢炖型,几乎没高潮,沉闷易入睡,但表达的寓意值得褒奖,印象最深的还是在家堆屎和五颜六色的幽浮
神棍片。。。
戈达尔看了这片一定又痛骂一顿特吕弗了吧
事实证明斯皮尔伯格真的不适合自己写剧本,本片不论整体来看还是单拎一段都非常雷,越到后面越无法入戏,倒跟设定过不过时没有关系。其实能看得出70年代人们的恐惧和倾向逃避的心态,但这样一个故事真的没法撑起这些想法啊!尤其结尾,配合着JW雄壮宏伟的配乐,真的忍不住笑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