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urel这个角色的故事太传奇了,可能使这个形象缺乏生活气。当然,如果是回忆角度的叙事,这样的安排还是合理的。 Kevin为了赶上孩子的出生,耽误了整个剧组的拍摄,从温哥华赶回LA。支撑他做出这个决定的信念源自父亲Jack:他希望自己像父亲一样,将自己的爱乃至生命都倾注到家庭中,因此他不能容忍自己错过孩子生命的起点。如果是以前,我可能会觉得他不够理智,毕竟他在电影拍摄的前五分钟贸然离开,耽误了剧组上下几十号人的准备。但站在女权主义的视角去理解这个情境,作为恋人和父亲,他有绝对的责任陪伴在Madison身边。此时Madison一个人带着肚子里的双胞胎进入医院待产,比预产期提前了整整六周。
因为生育,女性被束缚在母职的各种规定中:她们需要忍受分娩的阵痛,需要承受生育造成的身体损害;除此之外,和孩子之间身体联系让她们自然地产生一种责任感,出于对自己孩子强烈的爱,她们往往选择为家庭做出让步和牺牲,她们暂停自己的事业,牺牲自己的才华与精力。但很长一段时间,社会并不认为这是一种牺牲。母职的规定曾一度被认为是天然形成的,女性几乎没有任何选择的自由。(当然有人会说,你大可选择不生育?但在目前的社会阶段,家庭依然有着重要的作用,大部分人往往很难承受家庭缺位的那种孤独和空虚。不生育的选择其实对很多女性而言是没有意义的。)因此,无论是生育还是不生育,都应当给予充分的资源倾斜和保障,才能平衡母职带来的不平等问题。(母职的话语建构也是一个有趣的问题,可以在未来阅读相关书籍时多加思考)
当Kevin告诉导演Foster自己的未婚妻提前待产时。Foster的第一反应是“恭喜”,而不是担忧Madison的身体和精神状况。这或许是一种观念的传统和惯性:大部分人认为生育是一个女人的本分,因此她承受的痛苦都是理所应当的,她的伴侣大可不必为此分担。不是所有人都像Jack,Kevin和Randall那样将恋人和家庭看得极为重要。但是,对男人而言,恋人从怀孕到分娩的整个过程就是这一年的头等大事,在分娩的那一天不顾一切地放下工作奔向医院就是他的本分。但往往大家把男性的本分看作道德感,将女性的道德感贬低为本分。于是,对男性的最低标准转化成了道德上的赞美:他本不必对这件事这么上心的,他真是个好人!
一眨眼,马上第五季了。第一季的温暖至今记忆犹新。一个好的爸爸,真的可以治愈一家人;妻子、儿女们。在世界上最穷困的非洲马里,每周一更的期待,让我的时间充满温暖。转眼回国三年多,生活改变了好多,日子越过越好,事业家庭都走上了快车道。这季前半程的时候,我已在伊利诺伊了吧,第六季前半程,我估计顺利回国,更美好的生活也就来了。
这篇本想叫“困兽之斗”,最后觉得锋芒太强,和Nicky的悲伤温柔有点违和。
之前提到的Sally故事线终于来了,只可惜又是一个爱而不得的记忆爱情故事。
Jack建议弟弟离开家庭,找个所爱之人,独自生活,而后从Nicky的神情中得知,缺有一个能让Nicky如此娇羞甚至出现了「小可爱酒窝」的young Lady。
Sally,乐观,开朗,快乐,自由。
面对Jack的牵线搭桥,直言大可不必我可以。
再勇敢一点点,就和你牵手。Nicky应邀搭乘Sally的珍珠号去赏月,这一天的月亮平平无奇,可能只是想和你在一起的投其所好的借口吧。只是,first date就道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为这段两情相悦的爱情,无情地立下一个flag。
喜欢你看月亮的时候其实在想我,憧憬的能在自由辽阔的农场照顾动物其实仅仅是想和你在一起,所以为何不依靠指路的夜灯,在约定的十一点,携手飞驰,奔向未来呢。你说好,所以我相信这辈子可以继续做想做的一切。
然而午夜十一点,敲响门的不是你,被劝离的也不止珍珠号。你没来,那我们之间算什么。
十一点前的Nicky若有所思。
他看在眼里的是母亲握着父亲的手,仅仅本集,这就已经是第二次。
「我在的时候,他对她好很多」,那又叫我如何安心地离开,去追求自己一个人的幸福,却要同时牺牲另一个所爱之人的平静。也许Jack能够这样,我真的努力过了,但却还是做不到,因为我和Jack永远不一样。
还会有这种怦然心动的爱情么?
和Sally在一起的时间,是整部剧中Nicky笑容最多的阶段,他不再郁郁寡欢,不再若有所思,不再自我封闭,他热情的拥吻,主动的接触,真心的欢笑。可即便如此,他还是那个NIcky。「格格不入」是他一生的顾忌,因为自己的性格,因为自己的装扮,因为自己的喜好,因为自己的犹豫,因为自己的不勇敢。
曾经他将对生活的不满练成子弹装枪上弹,扫射进伸出援手的Jack胸膛;然后将这份愧疚化作惩罚自己的泥沼,忍受重温噩梦的刑罚。
「我毁了他的生活么?」,「我会毁了他的生活么?」,我那改变不了过去的无力,永远变不成你对美好未来的希冀。
所以我只能将我们之间所有的美好回忆,都锁闭在那只铁盒,而随着铁盒里面回忆的越来越多,它也成了禁锢我的枷锁,逐渐让我寸步难行。
可即便如此,我从未忘记你曾经说过的「明信片的约定」。
没有了我你的生活会好么?
Kevin新生儿的洗礼会邀请,彻底改变了Nicky的生活。当然,更为重要的是,有人用他的名字给自己的孩子起名,而这个人,是Jack的儿子。
然后他开始学习网购,拿出自己已经尘封多年却不明觉厉的设备,手工雕刻精细的摆件,并完成鲜活的颜色,这是「Nicky叔叔」送给小天使们的礼物,一想到这里,就浑身都有力量吧。
不仅如此,为了保障家人的安全,接种疫苗,定期核酸检测(对,身后那个捂脸的Kevin就是此刻广州人代表,简直是一语道破,广州加油!)。
只是,那精心制作的「可爱狗狗」和「宇航员」摆件,先是被无情地撕扯掉了「有完美三角的包装纸」,然后因为登机液体限值要求被指出不得带上飞机,最后则在Nicky情绪激动手忙脚乱中化为乌有(下图第二张是本集最美镜头)。
看着两个摆件坠地破碎,还有抱头拍垃圾桶的Nicky,觉得心都要碎了。
为什么我的人生要经历如此疯狂~
而看过这一切插曲后,再去体会Nicky到了Kevin家之后说的那句「这不算什么」,简直就是泪腺暴击,这可能就是男人最后的倔强吧,即便经历了万千险阻,也不愿意在所爱之人面前娓娓道来。(思绪跑到海贼王,承受了大熊暴击后卓洛的那句「什么都没有发生」)
还是不能空手来,哈哈哈~所以带了两本自己最爱的小说,《陷阱》、《造雨人》,这个也挺有意思的,不求宝宝们现在就能感受到礼物的快乐,日后慢慢品味也挺好。(加入想看书目)
躺在床上的Nicky越想越觉得自己是不是还是冲动了,所以就给Cass打电话,这份奇妙的友谊也很有趣,经过对方的崩溃治疗法后,Nicky终于鼓起勇气来到这两个小天使床边,走出了禁锢自己多年的封步之牢,即便这段台词,没有任何鸡汤,但是看得时候却还是忍不住想要流泪,是时候原谅自己了。
画地为牢的木栅,正是乘风破浪的竹筏。感觉我们似乎走过了Nicky的一生,这一生多破折,多苦难,好在最后这份月亮般的温暖,终有所依。
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层城。
开头和结尾的这首叫做《Lonely people》,出自 America(亚美利加合唱团)1987年发行的专辑《America's Greatest Hits - History》,仔细听一下歌词,this is for all the lonely people/this is for all the single people,就可以感受到这首简直是为Nicky量身定制,中间的歌词You never know until you try说的不正是他嘛。
专辑中的 A horse with no name和I need you也喜欢。
中间Nicky和Sally赏月时还有一首叫做《darling be home soon》,来自The Lovin' Spoonful, 歌词中有一句是「It's OK to shoot the moon」,也是和本集主题紧扣了。这首歌有一种奇妙的力量,会给我一种Sally的到来是将Nicky往人生的正确方向上引领(be home)的感觉。
除此之外,说道月亮的话,让我至今难忘的还有S4E5 Jack和Bec厨房打鸟的《Who Hung the Moon》,这首简直是神仙BGM,放在剧中画龙点睛,淡淡的忧伤,停不住时间流逝的脚步,耐听的很,强烈推荐。
It's really been a long time.
这段时间真的可以说在很努力地陪孩子了,他两岁多了,开始知道电视和电脑的乐趣了,所以不得不非常克制自己用电脑的时间,养娃的确辛苦,但是总是会有偶然的惊喜时刻,让你觉得,一切都美好的不行。听过太多大道理,正在尝试用学习如何成为一个好爸爸的时间,去摸着石头过河在磕磕绊绊中建立良好的父子关系,小时候的陪伴重要又短暂,经常当你意识到的时候,才发现已经错过了。
新手妈妈实在太难了,但是新手爸爸也没有好到哪里去,因为很多时候,他们还没开始做就已经失去了参赛资格,很多事情在宝宝眼中都是妈妈专属,而这自然是母亲努力的结果。
木子在这一段时间有很多次崩溃时刻,虽然没有下面这样,但是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有一阵压力大到辞职申请都写好了,她工作太辛苦了,因为她太像把工作做好了,不像我,从开始就认识到,哪有什么快乐是从工作中获得的呢,除了领工资。看着原来那份不服输的劲,渐渐成为她的枷锁,悲从中来。
后来慢慢好了,大部分来自于孩子的治愈,小部分来自我的陪伴,从去年11月开始,每个周末木子和我都一起带孩子出去逛公园,现在已经把广州的大小公园逛的差不多了(距离太远的实在还不行),在这段时间了,我们越来越像是队友,越来越能够合作共赢,也越来越能够分担带娃的艰辛,带娃这事,就是要参与进来,否则沟通起来永远是不对等的。慢慢地,我们也开始露出如下的表情,对,就是一次次惊喜地发现,孩子怎么可以这么天真,又这么有趣,微风佛面,远离纷扰啊。
带娃过程中有太多的「决定时刻」了,而决定越多,分歧就越多,都不用婆媳关系火上浇油,单是妻子和丈夫都有数不尽的意见相左。木子产后五个月就回去上班了,后来有段时间,儿子晚上想找爸爸妈妈玩,但是木子白天背着各种吸奶装备又工作又挤地铁,急需睡眠,所以会把卧室的门关上,有时会在卧室里面听到儿子在外面委屈又失望地拍门的声音,然后我们只能安慰自己说,孩子总要慢慢长大的,心中的滋味,不言而喻。时至今日,儿子晚上已经习惯和奶奶一起睡,即使我们换上他喜欢的工程车、消防车的四件套,也很少能够留住他一起睡觉的心了,在他最需要陪伴的时候没有付出,最后就只能接受这样的结果,他只是小,又不是傻,木子总是这样说,是啊,他什么都知道其实。
戒夜奶的时候也是如此,我们无数次像是Jack和Bec一样暗下决心,就是今天了,今天即使他再怎么哭也不行,一定要让他忍过去,一次两次就好了,总是要有个过程的,哪个孩子戒夜奶不是哭出来的。
但是真的实施起来真的好难啊,他怎么可以哭的那么伤心呢,是不是现在还不是the best time,他还小啊,脾气还那么大,动不动就哭的哑声了,会不会气坏了啊,感觉时间已经过去了一个世纪,哭声余音绕梁,但是一看时间,才过了5分钟,深刻感受到他身上的痛苦,会那样无限地在我身上放大,也就自然体会了电视剧中常说的那句,恨不得刀子割在我的身上啊。
后来儿子和我的关系好了些,能够和我单独玩一阵了,从那之后,每个周末都会在儿子醒来之前来到他的床边,然后在他醒来之后和他说说话,读读故事,偶尔还有看下斑马AI的课程(不要因为他小就觉得还早,他有兴趣的时候,记单词记得比我快多了),希望能够尽量延迟我和他单独玩的时间,这样木子就可以再多睡一会,毕竟,懒觉已经是她成为妈妈之后,余下不多的爱好了。
明明他当时那么邋遢,满面油光,但是当他口中说出那句「我来」的时候,还是觉得那是我听过最美的情话。
儿子现在几乎十一点左右才睡,这之后的时间才是真正属于我和木子的时间,我们会小心翼翼,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偶尔也会吃一个自嗨锅,已经算是最奢侈的体验了。开始的时候,我们和大部分家长一样,希望他白天可以多睡会,不知道是因为想要更多的私人时间,还是真的认为睡觉可以有助于他更加健康的成长,晚上睡觉之前也会读故事给他听,好担心每次都通过读书让他入睡,长大后会不会一看书就困啊,哈哈哈~
「手法专业」这里简直太有共鸣了,我们还没有车,两个人都有驾照,但是都不喜欢开车,没错,就是对自己的深度不自信,只有在带娃出去娃,中午娃睡觉的时候,我才会觉得有一辆自己的车是一件很棒的事,除此之外,我真的非常不想有自己的车。有一次我们在儿童公园,儿子在我的肩膀上睡着了,我们带了野餐垫和毯子,一切准备就绪之后,才发现把他从肩膀上转移到毯子上并非易事,当然,前提是不让他醒来,我的天,真的太难了,第一步先坐下,第二步,换手,免得放在毯子上的时候自己的手拿不出来,第三步,渐渐放平自己的身体,四地步,快准狠把他放在毯子上,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轻拍以防止他醒来,最后成功放下的那一刻,我和木子简直比发了年终奖还开心,这种喜悦是没有孩子之前无法体会的(毕竟,大人根本不会因为如何躺在垫子上而劳心费神),虽然后来儿子也只是睡了半个钟左右就睁开眼睛,一副我是谁我在哪的神情。有的时候还会存在其他情况,如如何从出租车上抱着娃下来而不吵醒他,这个真的有点难,很少成功;还有就是下出租车的路上睡着了,在爬完楼梯到家后如何把他放在床上,没错,就是这些本来不是问题的事,当你肩膀有一个孩子的时候,就成了世界难题,哈哈哈。
而以上还只是满足孩子的基本需求而已!他还要学着自己走路,吃饭,上厕所,和小朋友交流,交换玩具懂得分享,「他可以的,他一定可以的」和「孩子是不是还太小了」之间的纠结简直是家常便饭,看着他的一个小小进步有多让人开心,守候这个进步的点点滴滴就有多动容,记得儿子第一次成功独自爬上一个圆环形的攀爬网的时候,我和木子高兴地简直像他拿了奥运冠军一样。
我会时常想作为父亲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是不是应该铁面无私,像山一样值得依靠少言寡语,但这实在不是我的style,我可能只能在他耳边轻声细语,然后说一些他根本不愿意听的话吧。
但是偶尔,也还是会觉得他生活的太幸福了,是不是应该创造些苦吃一下。开始学习走路的时候觉得他不够努力,开始学习吃饭的时候觉得他实在太懒,但是最后他还是自己走路,跑的飞快,也能够自己用勺子吃饭了,是不是我们做父母的太“鸡”了,对孩子有了揠苗助长的期望呢。
当然,目前的这些还都只是成长必备技能,后面他要选择自己的爱好,要好好读书,这可比现在选择自己喜欢的车车衣服困难一百倍,那个时候,还能觉得「不急,时间还来得及么」,那个时候还能稳坐钓鱼船么,「健康快乐」的KPI是不是很快就会被「好好学习」取代呢,我不知道,我只希望以后我的儿子愿意努力,不虚度光阴。
而我们所能做的,是给予孩子比他们相信自己更加强烈的支持和鼓励,放大他们的每一丝优点,让他们拥有能够勇往直前的自信和力量。
至于怎样到达自己的目的地,孩子有自己的方法,最好的成长是让他们成为自己。
希望以后可以从儿子口中听到,「今天的老爸也是我最爱的那个呢」。
WOW,成为杰出,随着年龄的增加,我已经越来越不敢想这件事了,因为觉得它和自己真的渐行渐远。我实在太普通了,可能去世之后人们只会说「这个人,还挺有趣的」,仅此而已。
有了孩子的确会让自己的时间非常受限,上班回来他会去公交站接我,然后楼下玩一会,上楼吃饭,给他洗澡,家人排队洗澡,和他玩一会,看着他睡觉,时间就差不多要到十一点了,我开始理解傅首尔说的那些挑灯写稿子的岁月,因为真的没有自己的时间。(下面这段谈话真的会让我觉得有趣,毕竟,Randall可是有三个女儿好么)
会时不时开始思考,是自己变得更好重要,还是儿子变得更好重要。我依然觉得自己要成为一个有趣的爸爸,或者有所长的爸爸,儿子才会有所模仿,有所标榜,沦为陪伴的工具人,最后只会将陪伴变得廉价,但是,目前这段时间,时间真的少的可怜,我知道为了他我需要变得更好,但是,我也更需要睡眠和休息啊。
Randall的话,让我想起高中时看过的一篇英语美文,其中最后一句就是这样说的:
It’s true: If the dream is big enough, the facts don’t count.
这句话说得真好:心中有目标,风雨不折腰。
可是,比目标更重要的,是去行动啊,也许还有,失败之后,被别人、被自己原谅的机会。
我会希望他可以像下面这样,吾日三省吾身,认真对待生命的每一个今天。
却又不希望他为世俗名利所扰。
希望他可以永远记得自己从哪里出发,为什么出发。
也希望永远有人觉得他是「最棒的」,这个可以有,毕竟至少还有我。
好了,先到这,Kate故事要上线,愿所有人都被温柔以待。
这是我成为新手爸爸的第28个月,感觉这一集就是为新手爸爸而拍,所以,将这一段时间以来的感想写在这里简直再合适不过。
在刚得知自己即将成为人父的喜悦平息之后,直到宝宝出生的待产期是最容易擦枪走火的,而且是越来越剑拔弩张,因为产妇的行动越来越受限,产检的频率越来越高,个人焦躁的心情有时也会止不住地冒头,每个人都知道这个时候丈夫的陪伴至关重要,但是又要生活,又要陪伴,很多时候就是难以两全,能陪伴的时候尽量陪伴,不能陪伴的时候也不忘支持,孕期是婚后两个人感情的第一个考验,很多感情裂痕也是在这个时候蠢蠢欲动,物质基础虽然重要,但是家之根基才是重中之重啊。
然后一声啼哭,宝宝来了,各种脚印、胎毛诸如此类的花式迎接接踵而至,新生命的到来振奋人心,Toby依旧是世界上最bling的老爸。
然后新生儿的照片开始出现在以你为中心的各种微信交流群,各种鼻子像你、眼镜像你、笑起来像你的喜悦信息纷至沓来,让你切实感受到这个孩子身上流着你的血液,这个孩子成为了你最亲的人。Beth的这个真是神总结,感性的人们就是随时游走在哭和笑之间啊。
这一波喜悦对旁观者可以持续到第二天刷朋友圈为止,而对于新手爸爸和妈妈也许只能坚持到孩子的第一次哭闹。Why,what happened,Whats wrong with you?是不是饿了、冷了、热了,是不是肚子不舒服,这个小疙瘩是不是黄疸,便便这个样子是正常的么……诸如此类,一瞬间,你之前二三十年所学的任何东西都和这个小小生命的需求格格不入,当然如果你学习的是婴幼儿护理,那么恭喜你啊,你可以亲身验证下学校教授的内容是不是具有可操作性。
不仅如此,在接下来的时间,宝宝晚上会每两个小时醒一次,吃奶奶,然后好一点十分钟左右睡着,然后你刚入睡,下一波就来了,诸如此类,你都不明白,为什么他刚来这个世界几天,生活规律就可以如此完美,然后你就白天上班晕沉沉,晚上睡觉一阵阵,精力实在难以支撑;而母亲在这个阶段一方面探索如何良好地照顾自己的宝宝,一方面还要接受各种妈妈群里面的种种比较,如果这个时候还有婆婆或者妈妈掺和进来,她们的确可以帮助分担很多,但同时却也是新手母亲情绪低潮的潜在隐患,而且很多事情并没有谁对谁错,只是习惯不同或者观念不同,就已经如此无解。
所以新手妈妈在宝宝出生到重新工作的这六个月,是产后抑郁的高发期,尤其很多妻子处于爱不想和老公分享太多,或者分享之后事情也无法得到解决,久而久之就不再分享,看着孩子一天一天长大,生活仿佛看不到边,自己仿佛和孩子捆绑在一起,不仅如此,还要顾及宝宝各种忌口,吃吃不好,睡睡不好,无人理解,无处发泄,对,就是下面这个表情。
开始的时候只要吃饱,睡好,就基本搞定了,虽然会起各种疹子,会从出生的白白嫩嫩,变成一脸的小红疙瘩,但大多数时候他就躺在床上,晒晒太阳,so,还可以。
开始的时候白天睡觉的时间还长,后来慢慢需要陪伴的时间持续延长,会爬了,会走了,要防范的危险更多了,需要的东西也更加深层次了,根本不知道他为什么哭,你问他,他也说不明白,然后又因为你没有及时理解到他的意思变得更加难过,然后就哭的更加声嘶力竭,久而久之,只要孩子一哭就手足无措,甚至心烦意乱。两个人都会开始思考,怎么了,是不是我们从最差的一届学生,变成了最差的两个父母。
最初的六个月,因为爸爸总是白天出去上班,所以孩子对母亲的依赖性明显更高,对,就是传说中的「父亲还不如一个奶嘴」阶段,这个阶段母亲很艰难,需要关注到关于宝宝的一切,筋疲力尽应该是每天的生活常态,一个是带了一天娃的身心俱疲,一个是上了一天班的头晕目眩,这简直是最难相互理解的顶峰了,而孩子的不配合工作就是每一场战争的导火索。所以这个时候,帮不上什么忙的爸爸,就去干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吧,给老婆准备点喜欢吃的水果酸奶,体贴地揉个肩捶个背,给宝宝煮煮奶瓶,跟进好奶粉和纸尿裤的存货,宝宝对你还很陌生,但是也要记得时刻露个脸啊。
有了孩子还想要二人世界,痴心妄想,想要单独呆在车里,太乐观了,负责任地告诉你,几乎不可能单独呆在任何地方(自由放养当然除外~)。
好啦,困难就说这么多吧,应该也够吓人的了。
带娃难,大家都知道,然后呢?孩子们不都如期长大了么,是啊,不然呢。重要的是这个过程中亲身参与者的感受,孩子是否尽量快乐地长大(多少人用一生的时间为童年疗伤),母亲是否觉得这一路以来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父亲是否能够在众多的焦虑和纷扰中逐渐明白自己顶梁柱的身份并不仅仅是负责经济来源即可。十年后,孩子都会长大,父母都会变老,但是这期间发生的事情,却可能改变之后的所有。
在这里,想要郑重其事地说,当老婆用这种眼神看向你的时候。
她其实最想听到的并不是「我注定是一个好母亲」,这一点她有别的选择么?
她想听到的是「不用担心,还有我,我们能行。」
母亲上班后,是培养父子关系的最佳时期,因为这个时候,爸爸妈妈两个人都开始白天不在家,孩子对于母亲的依赖会相对降低,父亲可以努力争取孩子的喜爱,方法无非是多陪伴一起玩玩具,睡觉前一起读故事书,还有一个秘籍,哈哈,周末爸爸妈妈休息的时候,比妈妈早起,一方面让孩子醒来的时候可以先看到爸爸,然后尽量陪伴玩耍直到妈妈醒来,不仅多了父子时间,而且可以让母亲有更长时间的睡眠时间。别问,问就是吵架之后总结的。
不仅如此,还要做好外出长时间抱着孩子的体力准备,和准备宝宝出门所需108件东西的超强收纳能力,适合自己和孩子相处的模式,用以中午母亲想要休息一会,自己可以单独搞定不求人。总之,最重要的就是养成自己一个人也可以把娃带好的核心竞争力。
一岁半到两岁的这段时间是我和木子吵架的高峰期,无数次,大大小小,激烈的或者暗流涌动的,其实最后总结的无非就是Jack下面的这段话,如果你足够在意的话,就会处理的比现在好很多,很多时候一定是因为你把更多的时间给到了带娃和产后夫妻关系保持之外的事情,才会导致家庭氛围不良。
不要害怕犯错,母亲并没有天生的带娃技巧,只是尝试了更多,或者总结了更多,或者找寻了更多的途经去了解,如果你在一次次的跃跃欲试时因为害怕停住了脚步,那等待你的只有后面无尽的后悔,越是不勇敢走出这一步,就越难跟上后面的旅程。
说了这么多,重点当然不是抢占母爱比例,OK?而是努力分担带娃过程中本就属于父亲的应尽义务,如何让老婆省心,让孩子开心,这不才是最重要的事情么,担子总是压在一个人的肩上,总有一天会迎来那最后一片雪花的,有了孩子之后,需要的不再是一味的陪伴,而是给力的战友,只有能够分担彼此的苦难,才能携手迎来更有希望的未来。
你要拼尽全力让她记住此刻的美好,而不是之后的一地鸡毛。
然后你就可以笑着对别人说。
这一切,都是运气。
带娃嘛,不过如此。
希望我们都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好爸爸,好丈夫。
这一集有被Madison杀到,无论是劝退狗仔的从容机智,还是选择开车的合适担当,以及最后一人带娃的淡定沉稳,什么拴住一个男人的胃,直接带好他的娃啊!
有一说一,经过这一集,我只认Kevin和Madison这一对了。
第三张的Madison简直美爆。
这是什么神仙选角~
已经可以感受到,明年的大结局应该就是这里了吧,皮尔森一家的叶茂枝繁(Randall口中的branches)最后的聚首。
好啦,今天就到这吧,晚安。
上一次追this is us还是从印度回来疫情刚开始的时候,一晃三年,不知不觉,陪伴了五季的剧也来到了最终季,一切都在慢慢走向谢幕。
这个剧特别神奇的地方是,导演不断的把结局提前告诉你,而你却不会因为预知了结局而有丝毫的扫兴,这一家人滴滴点点的爱恨与羁绊,在这个漫长的故事里娓娓道来。
不得不说,这部剧的编剧真的是细腻,我甚至觉得自己所有内心柔弱的部分都被他拿捏了,让你在合适的时候哭,合适的时候笑,最后合上电脑,嘴角还留一丝上翘,鸡汤界的天花板,折服。
我会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么爱这部剧,这算是成年人的童话么?这些故事是击中了我们还是唤起了我们对自己人生的审视?
我常跟别人安利这部剧的一句话是,它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我的家庭观念。这么说不算夸张, 具体的说,这个故事给了我诸多的心理暗示,它在我一步一步展开人生的过程中,帮我树立了一种非常正向的生活意向,让我既能共情,又能期望。
反过来想想,相比于跌宕的剧情,大部分的生活是多么单调和简单,不加修饰。可能这也是我们需要被这些温暖的鸡汤治愈的原因之一吧。
还没看的人我只想说第二集高能and the new big three is coming新的this is us!same birthday!
真的是计划赶不上变化哈哈哈,之前一季画下的大饼如今好多都因为新冠变了,所以第一集剧情非常稳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这季真的追的很疲软,感觉这剧真的越来越不好看了,打算弃了
Beth对Randall说,你生来就带有悲剧色彩,但是正是悲剧成就了我们的生活。或许这就是this is us真正的魅力,它会把现实的残酷和生活的悲剧全部呈现在你的面前,但是又不忘记给你新的力量面对生活。
上来直接新冠和暴力执法事件,让人措不及防,而为竟然还和剧情融入的这么好
第三季就不看了,但给五星是必须的
皮尔森榨泪机回归了 第一集Madison说怀了双胞胎的时候我的眼泪就止不住了
这两季编剧诈尸未免太多?不过各阶段的选角真神了!为什么从人物的童年期、青年期再到中年期都那么像!一直觉得就人物弧光而言,Randall就人物深度+角色改变上都是最核心的主角,而这一季终于给了他一直以来他需要的答案,从最开始他就在寻找的答案,他终于找到了:他的多愁善感来自父亲,他的完美主义来自母亲,对于很多观众来说一定会批评他不够感恩或太矫情,因为他们永远想象不了身份和肤色的界限在美国多么明确,对这种需求自己要一辈子半藏半掩对个人的消耗多么大。编剧对于Kevin的人物塑造太厉害了,并且前后高度一致,他的一生都在模仿父亲,可是生活却并不会因为他的理想而成为理想。我们都是他,因为一个人根本讨好不了全世界。每次听到Joni Mitchell的歌都暴哭,跟剧情融合得太好了!
每年生日的时候都会更新这个剧,真的是很好的礼物了☺️刚打开几分钟居然和疫情相关,我的眼泪又开始了
疫情,BLM,糟糕的世界需要这碗熬了五年的鸡汤。“你给我的每一手牌都是垃圾,但我仍旧在努力,这么多年了,努力在做正确的事情。”
结束吧赶紧的
这一季播出的时候我应该在纽约了吧。 2020.10.29更新:纽约去不成了,在家里看呢,被前两集的立意震撼到了。 2021.5.26更新: 无了个大语,剧都播完了人还在国内。虽然我也很喜欢Madison但是我感觉和Kevin还是结不了婚,那个5年后的片段M可能是作为Kate的好友出现。Kate和Toby能离婚也是没想到,唉。
看到第二集Randall和Kate说的关于作为一个白人家庭的黑人的感受时真的哭湿枕巾,作为一个在西部地区长大的同性恋,无比共情Randall当下的心情,每一天对于自我身份的认同,挣扎,渴望诉说又害怕别人的同情,更害怕对方因为无法感知自己的情绪而内疚,害怕收到回应也害怕没有回应。新一季着眼于疫情下的Pearson,在他们的矛盾与温暖中探索疫情对于整个社会的影响,编剧的功力实在是强
我的防自杀清单里第一条:this is us没追完
刚看完第一集,天呐,哈哈哈哈,编剧简直紧跟实事,新冠肺炎,以及…我无法呼吸了这个视频。先给我哭!!!!!!
越来越烦randel。这个randel和双胞胎的矛盾,莫名其妙。zzzq真过了,那从小到大都一起长大,你难道看不出双胞胎对black的态度吗?对你真的就是亲兄弟一样,没谈这个话题就说不尊重客观事实,可如果谈了呢?是不是也会给你造成balck一直被qs的印象。让你和其他人同样无差别的长大不好吗?
别谈太多政治,安心讲感情好吗?
从第一季追到第五季了,还是没找到那个能和我一起看这部剧的女孩
一直都无法理解凭着情怀打五星的人。
开局新冠和“I can't breathe”紧跟时事,可能这是属于老美文艺界的社会责任感吧。别的剧是在挖坑填坑,这部剧永远是在留扣合扣。上一季尾闹僵的两兄弟短信的措辞太真实了…不知不觉又是一年生日,又是电影感十足的一集,五星已经成了习惯。虽然有受疫情影响戏外停工戏内改剧情的因素,但皮尔森一家的生活我就追到此为止了吧。
Pearson一家又来拯救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