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合书《与神对话》服用更佳,想抽空再品两遍再来评,第二次有想再品一遍的冲动,第一次是挚爱梵高,好像有点慢慢爱上哲学,艺术之类的电影,这部的感觉就像上了一堂教授的哲学课,还配合有声有色的画面,这种结合方式仿佛让观影者以上帝视角观看,没有太多刻意的渲染更在意故事自带的意境,每句台词不只是台词,带有太多心理活动要用心感受,话语是最无力的,光带着脑子不行,要用心感受思考的片子
从哪儿开始讲起好 是挺深刻的电影 哲学讲师的老头有两段演讲 真的是难为字幕组的童鞋了 一般像这种看起来一个个小故事不同的家庭 他们之间都是有联系的 哲学讲师不幸的遭遇 遭遇起来都那么富有哲学意义 对于“哲学家”来说即使是遇到了悲剧 遭遇了不幸它也可能是“完美”的 K这里面表现的很好 那种对生活感到绝望通过自残得到心理上的一些慰藉 但是又想获得帮助 那种挣扎的感觉演得挺不错 如果有小说的话 应该刻画得更深刻
蒂姆·布雷克·尼尔森的《钝感之爱》(2015),值得玩味的片名,连同影片所呈现的点面人事,让影片确有钝感般的渐入魅惑。人,有时是够迟钝的,尤其是对于自己的亲人、爱人或者友人,哪怕一声“谢谢”,也想不起来说。这种木然,源于钝感的理所当然。
潜意识一旦酿成惯性,钝感便不可避免。当然,还有一种钝感,并非只止于钝,更多的是无感。这牵扯更多的现实情境,比如身份、地位和利益,那又另当别论,与影片所传达的钝感旨意无关。
当亚当告诉老父亲沃尔特,妻子吉尔患了卵巢癌,不久需要手术,老头心头一震。多少年来,他疏忽了对于老伴的关爱。身为教授的他执教大学34年,决定退休后,好好陪伴她。
退出大学讲坛的最后一天,他激情四射的演讲,深深打动他的学生。离开大学一身轻。他照常去花店,跟店主说,你还不知道我的名字吧,我叫沃尔特,给我一束百合花,40多年前,我向老伴求婚就是百合花。
没想到,一转身,他遇到了刚从戒毒所跑出来的乔,拦着他希望给他点钱吃饭,老头微笑地给了他。等老头走开,卖花的小伙对乔说,老头真是个好人。乔瞪着他离开。接着,老头看到一个黑人拦着一对小女孩,老头说你不要拦着她们,别把孩子吓了,我给你钱。
黑人接过钱后,老头满溢着幸福的面容,往家赶。真是世事难料。没曾想,临到门口,那个黑人突然冒出来要抢老头的钱包,并狠狠地用刀刺向老头。听到老头的惊呼声,乔跑过来解救老头,却也被黑人刺了几刀。
这惊呼声,惊动了楼上的人。这时,正跟情人幽会的萨姆,听到求救声,遂跑下楼,打911,一同送老头与乔到医院。这便是影片一头一尾的情节,影片采取倒叙,娓娓道来,芜杂有序,渐入人心。就好像现实中身边的人事。
萨姆漂亮的妻子莎拉,带着一对女儿。他总是说在上海出差。可妻子跟女友梅里迪丝说,我不大相信萨姆在上海,因为我在北京呆过一年,他每次电话里传来警车声,更像是在纽约。但她又不知道萨姆到底在哪。她只有偷偷地喝闷酒。
有次她送一对女儿上学,大女儿说因为爸爸不在,你就偷偷喝酒,是吗。说得她无言以对。等小女儿下车走开,萨莎流着泪说对不起,妈妈喝酒是不对的,请原谅我。大女儿非常懂事,难过地说,妈妈原谅我。
正由于老公萨姆对于妻子是钝感的,他才会厮守着33岁的情人。他说我不想回家。她说不,你必须回家。有一次,二人在花市闲逛,差点被手拿平板照相的小女儿碰到,吓得他逃之夭夭。
当他经历了急送老头到医院那一夜后,这个清晨,他打电话给妻子莎拉,说想回家,但妻子说不,我不知道你在哪里,我也不想你回家。妻子的拒绝,让他的钝感有了如钝击般切实的回响。
同样,亚当在照顾妻子吉尔前往医院做手术时,他们必须安顿好这一对偷偷吸食大麻的子女豪尔和艾米。因为他们跟父母关系,一直处于疏离紧张的状态,他们对于父母的钝感已近冰点。
当亚当召集懒洋洋的他们过来,要说一件事时,他们都不想听。只有说到你们母亲患了卵巢癌,这对子女才被击醒。儿子说是晚期吗。女儿瞪了他一眼,问妈妈是真的吗,然后抱着妈妈说对不起。
因为病患,激活了亲情,并让亲情从钝感中解放出来,这确实是亲情中的不幸,但总比无感的好。当吉尔顺利地做完手术出家那一晚,亚当又接到电话,说是父亲被人刺伤躺在医院。他带着母亲玛莎来到医院。萨姆对着他们说我就是那个报警人。
老人玛莎拉着萨姆说,当时老头说了什么。萨姆说他要送你一束百合花。那还说了什么。萨姆想了想,哦,他说别忘了白菜地。老人猛然一醒,对着儿子说,那是多年前在蒙大拿生活,种了一块地,疏于照顾,忘了浇水,种的白菜蔫死了。没想到这么多年,他还记得这么一件小事。
老头退出讲坛前,觉得有愧于老伴,而现在,老伴又觉得愧对老头对于她的深情。这种觉悟,难道非要死到临头才醒悟吗。但人生有时就是这样。因而,死亡并不在于死者,而在于让生者悔悟。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
老头依然在重症病房抢救,可谓奄奄一息。亚当的儿子主动出来要代表一家去探视爷爷,亚当和妻子都点头。豪尔带着奶奶来到重症病房,面对插满了管子的老头,血浓于水的亲情,如激流般不息奔腾。这种布满亲情痛苦的印记,想必会影响豪尔的一生。
片中另一个饶有滋味的角色,便是克里斯汀·斯图尔特饰演的女研究生,她孤僻独立,按老教授沃尔特的说法这孩子聪明但害了病。的确,她凌厉的眼神,让人难以靠近。有一次,一位男生移动椅子发出响声,引来她的质问,结果没想到那位男生泼口大骂,“婊子婊子”的,让她无地自容。
沃尔特看到她手臂和肚皮上的伤痕,难过地说,你为何要这样对待自己呢。她颤抖地说只有痛感,才让我感到还活着,我爱上了一个女生,但没得到她的回应。老师还能说什么,希望她能重新振作起来。之后,她看了心理医生,似乎作用也不大,她依然寻求着身体的痛感。与其说这让她感觉活着,不如说是心灵的一种深重钝感。
黑人乔,本是一个高材生,因沾染了毒品便不能自己,他的好友黑人律师杰弗里一心想挽救他,几次送他到戒毒所都被他挣脱跑出来。这次,再次跑出来的乔,在大巴车上抢了钱包后,便遇到了买花的老头沃尔特。沃尔特是影片一根轴心,四散开来,与其相关不相关的,直接或间接的机缘巧合,都跟他联系起来了。这是影片难以确切把握又极为精妙之所在。
当乔从戒毒所要跑出来时,杰弗里正在法庭参与一起案子的审理。之前,他跟同一起案子的对方女律师瑞秋,在电梯有了一段激吻的庭前戏。控辨双方律师照理应是钝感的,却因为感情有了实感。但第二天,杰弗里从报纸上看到了乔被人刺死的消息,震惊不已,停下车呕吐不止。杰弗里一直希望乔能安心在戒毒所戒毒,出来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他在电话里鼓励他说我爱你。
这种友情之爱,却无法让有钝感的乔真正的认知到自己。只是说到了最后,他勇救老头时,才显现他醒悟后的钝感,他对凶手说再捅几下,正好……一个觉得对社会无用的人,最后所说出的痛感之语,足够惨淡。
想起老头沃尔特跟老伴一块儿散步时说的,“婚姻就像是把手伸进蛇窝,结果却抓出一把鳝鱼”。人生何尝不是这样呢。想的和做的,永远不会一样,也不是同一个水平,结局也就迥异,这便是钝感的人生。只有当人事触及到生命的本质,那一潭池水的波澜,才会有清澈及流淌的意义,这便是不息的人生。
2016、7、27
不知所云,我竟然全部看完了。
The crowd is untruth.
“I am not for this world.”心疼你K又演边缘少女T-T
充满哲学的电影,能学到不少知识。
今年看过的最好的电影。越是普遍的人生貌似获得越高的快感和认同,伴随着傲慢和张扬的幸福;相反,作为个体的人却因为和社会的格格不入而总是孤独的。既厌恶又病态的嫉妒,这或许就是未被符号化的原子个体吧。
郁闷的生活电影,探讨什么是生活。不错,很多熟悉的面孔
人生在世,各自挣扎
出轨的中年男人挂了电话在清晨的寒风里叹了口气,归家的老年男人带着送妻子的花遭遇意外,青涩的少年男人初尝禁果完成了成人仪式。关于爱,有人背叛、有人坚守、有人好奇,这城市是废墟还是天堂?有人用毒品获得超脱,有人用自残证明存在,有人用酒精麻痹自我,片子温吞,生活却是一把钝刀,凌迟爱情。
爱死这部电影了,居然一直没标Anesthesia。里面那位教授让我想到y老师,小k的角色也有点像我。
World Premiere@tribeca2015 多线群戏蒙太奇,充斥着纽约人自以为over-educated的人生感悟和心灵鸡汤。抛出来诸多问题,答案却好像没有讲圆。剧本还是挺硬伤。
说教式的饶舌早已过时 但偶尔接受连绵不断的台词刺激 事关尼采和瓦格纳的冗谈 显然是必要的 运镜时的对话感 很多时候都处理得相当妙 只可惜整体情节安排上太过牵强 不够自然 联系花店开头想结局 竟联想到焦土之城 稍微好评的原因 是看到沃特森时 想起了杀戮战场 眨眼多少年了
结局呢?走丢了?
中产嗷嗷叫的人生困惑
全篇的靈魂都是教授的那些話
太过于做作的电影了,一些心灵鸡汤式的东西,却被导演捧为至宝。导演有太多想表达的思想了,可惜又有浅层次。本来有着不错的故事底子,却又没将故事讲好。
今年最喜欢的电影。我想说的话被克里斯汀那姑娘咬牙切齿地说了。。。沃特森老爷爷说出了我攒不出来的妙语。。。
有一个人很喜欢讲耶稣,有一天他被打死了。
豆瓣难道不喜欢这种装腔作势的片子吗?不是很懂你们文艺做作又善变的品味。
非常中产阶级思维的一个本子。从故事上来讲,很自作多情;从叙事上来讲,还蛮打动人。适合深夜的时候看一看,但不值得dwell on,因为每个角色都少了点finishing touch,对比起来《断线》《向日葵之夜》之类的完成度就要高得多。
作者强烈的表达欲让这部电影被架构成跟Crash一样的结构,开头高潮插叙之后的建立段落因缺少合适的引入点显得十分混乱,剧本还是有一些料的,它注重于展现各个角色间关系之间的微妙细节或者是强烈对比,比如功成身退的哲学教授与堕落颓废的毒虫之间的关系就是其中最有趣的一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