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1>
上次这么卖力荐剧还是在2010年,当时看完《波士顿法律》,各种抓耳挠腮,个中微妙处恨无人可以分享。
于是逮着机会就向周围朋友安利,然而应者寥寥。
极少数点开了,受不了开头短平快的节奏和纷杂的叙事线索,没看完第一集就点了叉。
时间一长,我也就耸耸肩接受了——人生就是这么寂寞如雪呗!看个美剧,在现实中也找不到同好。
这已经是我第二回写长文推荐《Mad man》(广告狂人)了。上回写完《一人是一座岛》时,《广告狂人》还剩全季的最后几集未播。
前段时间终于把结尾几集看完了。总算各人的因缘际遇都有交待。连Peggy都有了情感归属。
编剧其实早安排好了那么一人。只待曲终人散之时,在灯火阑珊之处将其拎出来凑成一对,而且一点不突兀。
共事十年以上还能互相欣赏的异性同事可以直接去领结婚证了吧?
<图片2>
当年讨厌Don讨厌得一度弃剧。有人把Don从第一集开始的情人捋了一遍,真是一项浩大工程。丫就是广告圈的种马!
可是结尾处,当他坐在麦肯巨大的环形办公桌前,周围一色衣冠楚楚,和他一样谈笑自若,万物皆备于我的创意总监们,Don眉宇间的落寞无处可藏。
看到这里,我又心疼得不行。没办法,谁让丫天生自带男主光环。
在麦迪逊大街混迹了几十年,男女之间那点事,谁睡了谁,谁和谁在一起了,谁和谁分手了,大概是最不能算事的事了。
如同每一场宿醉,天一亮,自动痊愈,打针吃药都不用的。再见面,彼此还能默契地揭过不提,依然是合作无间的Partner。
麦肯最终收回了Sterling Cooper公司的独立经营权,将所有人员打散收编自己麾下。
一时间,新旧交替,人仰马翻。原本自己一亩三分地里,杀伐决断任我行。到了人家屋檐下,少不得雌伏在大机构僵化机械的制度和流程之下。
旧时同事们各显神通想尽办法在新公司里立住脚根。Don依然被麦肯的大老板们施以青眼,表面上光鲜如昔,内心却早荒芜成了一片盐碱地。
十年间,原本在麦迪逊大街有自己一席之地的Sterling Cooper公司几经合并收购,几次命悬一线,始终能保有自己的title,这回算是彻底终结于此。
创始人Cooper斯人已逝。
Sterling这个老浪子的心气情怀也散落成渣。
顶梁柱Don对职业生涯心生厌倦。
<图片3>
麦肯巨大的会议室里,满屋子都是和他一样的创意总监们。会议主持不再是老搭档Roger,侃侃而谈另有其人。别的创意总监阐述自己手里头的Case,他不过是众多旁听者中的一个。
往常,不管是会议开到半截还是行至尾声,当Don想说点什么的时候,他必定先掸落手中的烟灰,猛吸一口,微蹙眉头,然后自信而强势地对整个广告从创意到执行来一段盖棺定论的conclusion。客户听了心满意足,下属听了心领神会,总之皆大欢喜。
这一刻,坐在麦肯的环形会议桌前,Don看上去有些孤单,有些隔隔不入。职业困境是一方面,生活也深陷泥淖。
女儿无意间撞破他和楼下邻居太太搞外遇,第二次婚姻即将到头,……
Don绝对不是《广告狂人》里面第一个试图从东方哲学和宗教里面寻找出路的人。Sterling Cooper早期有个copywriter中途跑去当喇嘛了,后来在小酒吧里还和旧时同事偶遇一场,自此消失在众人视野。
公司创始人Cooper在办公室里悬挂着日本触手系卡通色情画。连日常习惯都向东方人致敬——所有高管进入他办公室必须脱鞋。
作为潮流文化和消费文化的缔造者,麦迪逊的广告人审美高于一般普罗大众,这一点毋庸置疑。当上帝也无法将他们从迷途中指引出来的时候,他们只能转而求助于中国的孔子和老庄。
<图片4>
结尾处,Don和一群像他一样迷失的人,避世在一个很偏僻的村庄。每天在悬崖边打打太极,练练瑜伽。
当一群厌世者围坐一起,看上去像是吸毒者的互助会,Don糊里糊涂地参与了他们的讨论。在这群衣着邋遢的失意人群中,他这个来自曼哈顿的精英男士看上去依然那么格格不入。
直到一个叫做莱纳德的男人站了起来,对大家说:“我一直活在角落里,习惯了被人忽视。在办公室里,人们从我身边走过,从不正眼看我。我回到家,看着我的妻子和孩子,当我坐下时,他们根本懒得看我一眼……”
听到这里,唐抬起头来看着他,莱纳德继续说:“我曾经做过一个梦,梦到我在冰箱里,有人过来关上了冰箱的门,周围陷入一片黑暗,每个人都自顾自地吃着饭。然后门开了,我看到每个人都在笑,不过他们依旧不正眼看我。接着门又关上了,灯也熄灭了。”
其他人听完这番话一脸淡然,惟独Don哭得不能自持。
这个梦既是隐喻也是现实。当男人像冰箱一样供养着家人的生活,殊不知真正家庭的天伦之乐正在远离他们。
女儿Sally撞破了自己的奸情,父亲的形象跌破谷底。第一任妻子在电话那边一脸厌倦:请你不要再打电话来。
所有血缘羁绊和情感牵连的亲人都离他远去。
天朝其实也一样。男性在家庭中的角色日益边缘化,父亲在子女成长中长期缺位,留下一地鸡毛的婆媳关系和长大后指责原生家庭的子女……
一如冯唐所说:周围男性怎么看和美好生活没有关系,刚升VP的全副心思想升MD,刚升正处的全副心思想升副局,挣了几百万的想挣一个亿,挣了一个亿的想到创业板上市产品卖到美国去,一腔驴血,一脸大包……
再看看我周围这些二十出头的男人,单向度的价值取向。一眼即可望穿,少了回味咂摸的空间,一如这十年间广告设计风潮的变化——日趋扁平化。
一切向“钱”看,你我都是时代裹挟的风和沙。不是说“一腔驴血,一脸大包”的价值观不好,而是少了一些“人之所以为人”的可爱和可敬。
《波士顿法律》也好,《广告狂人》也罢,打动我的不过是职业与操守、信念与理想所折射出来的男人情怀。
都说现在已经进入了“审美的母系时代”,时代要求男性剔除几千年文化基因里面的“直男癌”因子,补充一些“性情营养”。
微博上有女生说起感性男人:有才华的、内心纠结的中年男人,都是重大自然灾难,到哪毁哪,所过之处、寸草不生。
确实是这么回事——如果一个四十多有才华的男人,还没世故浑噩成一座空壳,内心还常纠结之处,绝对秒得你渣都不剩。
我身边很少这样的男人。如果你们身边恰好有,记得告诉我。
<图片6>
个人订阅号:溯洄而上
寻找气质相近的朋友
作为一个着力塑造的家庭主妇,betty在剧中的打扮明显区别于其他女人——其他上班的女人(她老公的情人、同事,她独立抚养孩子的邻居)和其他主妇(老是来串门的她的邻居好友)。
宽边发带、公主一样的蓬蓬裙、天使一样的薄纱睡衣,那向内微弯烘托出精致小脸的发尾、淡金的发色、温婉的小领、走来走去蓬裙擦过椅子如端着轻梦的姿态,充满一种古典优雅的洋气,像印在古典版画广告上的那种美人儿。
这样的形象是否是50年代末理想主妇的完美典型?
在剧集开始之初并没有交代男主角的已婚身份,而是描写了他约会的一个女人,靠画商业画养活自己,不计划、不做饭,好象对什么都满不在乎的嘻皮艺术家。然后是男主同一公司的职业女性,穿合身的职业裙装,妆点得一丝不苟,虽然在职场处于弱势地位,但仍试图在规则下努力找到自己的位置。在男主一天繁忙的工作与交际之后,第一集行将结束,随着下班回家上楼的一长段相对单纯的情境加上音乐的铺垫,一只纤手拉开台灯,现出家的真貌——秀美的主妇卧在床上波斯猫一般慵懒地睁开眼:”我给办公室打过电话了,他们说你走了。”原来男主竟然不是黄金单身汉!原来他老婆是这样一种小甜甜风格!他弯腰,她欠身,两人拥吻,她告诉他烤箱里有盘吃的——经过一整天征战的深夜,有人等,有饭吃,夫复何求!
但是,经过这么多铺垫抖了包袱的第一集居然都是假象!和betty的淑女洋装一样,她洗衣服、做饭,照料两个孩子,凡事听丈夫的,不管家庭财务,表面上是个典型的小女人。可是她莫名奇妙地手抖出卖了她,事实上她焦虑深重,气压阀高危,无法对任何人倾诉,甚至需要去看心理医生。
男主角反复强调“我一直以为人们是不开心才去看心理医生,但我看看你,看看这些,看看他们……”他认为他供养着她在大房子里生活,不用操心物质,有两个活泼的孩子,没有不开心的理由。然而他深更半夜才回家,或者干脆不回;回家要么带着工作,要么带着香水味,要么累得不想关注她;不对她打开心防,甚至连出身都不肯坦荡告诉她。她提醒他教训一下调皮的孩子,他不愿意责打,她总觉得不够力度,其实她责怪的不是孩子,而是他对家庭的关心不够。她提醒他坐下来,抱抱她,在后来大部分出镜的时候都是叨叨着一些琐事抱怨,几乎让看客都厌烦了,男人累了一天,怎么就那么不懂事?男主有天就说了,“你像个小女孩”。
betty有一个被压抑的人格,她回答男主的话时都是微笑着,说“of course",背过身又成面无表情的失心人,很气愤了,却又像鸵鸟一样躲起来不发泄。在每天重复的单调主妇生活里,她害怕自己越来越失去光彩,怀念过去被人追求的日子。以至于在和心理医生的倾诉中,她总疑心男人们看着她、对她有意思;因为单身女邻居的性早熟小男孩倾慕,明知道不对,还是给了他一缕自己的金发;对来家里作客的丈夫的上司不自觉地眉目传情,表现出崇拜来吸引他;得到一个作为丈夫跳槽诱饵的模特机会雀跃万分,反复说着自己早前是个模特。性,成了她压抑之后幻想的东西。她每天等待着丈夫回家,脑海里从早到晚都是性事。她又是个高贵的主妇,所以在不自觉地勾引上司之后拒绝他,对偶尔来家的空调推销员抱有好感又及时抑制,贴住震动的洗衣机幻想和他做爱。她的压抑与爆发也成了此剧的冲突看点之一,比如第一季第9集的精彩结尾。邻居威胁要杀掉咬伤他的鸽子的betty家的大狗,女孩儿深夜噩梦找父母哭诉,betty对丈夫说交给她谈免得伤了和气,第二天一早,却是在悠扬歌声、蓝天白鸽的晴天风景下,美国甜心叼烟眯眼的举枪猎杀。
《广告狂人》的细节和拿捏情绪是非常精道的,几乎没有用力过猛的时候。举第一季13集的两个例子。她的好友邻居跑来哭诉丈夫有外遇,问她该怎么办,“我以为你知道该怎么办”“我?我怎么会知道?”她抬起眉毛问道,好友也直直看着她,“我不知道”。显然,她的邻居是觉得她丈夫有外遇的,但她看上去还是不知情的无辜者。稍停送走邻居,她支开女佣,拿出一封没拆开的电话单藏起。待到丈夫回家,又以朋友遇到外遇为由来质问丈夫,看看她的问句,她分明一清二楚!
“九点半了,你干嘛不在城里过夜?”
“她应该给他下毒。一个人怎么能这样对待自己的爱人?这样对待和自己共同生儿育女的人?难道这些都无关紧要?”凝视丈夫。
当丈夫回答“谁知道人们为什么这样做?”,她盯得眼眶要恨出火,气愤得胸膛起伏。
可是到底不愿意承认现实,将疑心的电话打过去,发现丈夫原来是打给自己的心理医生,顿时松了一口气。
尽管第一季的结尾,男主角因为贩卖放映机时播放家庭照片的创意感动了自己,终于放下工作全家一起去旅行,但是最后他坐在楼梯的长镜还是给第二季留下危险的伏线。可以想象,在下一季,将眼看着betty这个绝望的主妇崩溃。
————————
《广告狂人》有一个扎实的剧本,演员也不错,虽然最出彩的是男主角这个中年危机男,但是各个主要角色都多面而丰满:因为男主的嫉妒把别的男人送的电视一把推下窗的老情人;妩媚的S身段享受美女特权的公司调味品;有品位有坚持差一步还是做了小三的商场女老板;油滑的不想吃软饭却不得不吃、卑鄙下流却是情势被逼的客户经理……就连只露过一两面的古板学究形象的女调研员也给人留下印象:从不微笑,习惯用数据和佛洛依德说话,除了性别没有明显女性气质,汇报时还要强调自己的博士身份。
而秘书——后来的文案Peggy,与剧中女性的价值观完全不同。她不依附于男人,尽力做好本分,朝着目标努力。她也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一夜情之后,并没有纠缠已婚男,而是默默承受痛苦。在第一季中,她的故事还没有完全展开,留下很多伏笔,期待下一季的精彩。
我不能理解的是,为什么在第一天下班后的晚上就接受了油滑的Campbell,他第一次与她见面甚至是很轻佻地说话。虽然剧集里把他定位成一个在未结婚前对女性很有杀伤力的男人(可是明明一眼看上去就另人生厌!),但是毕竟是第一天的同事,完全没有美好的情感铺垫,何况他星期天就要结婚。难道“我今晚想见你"”我必须见你“这样的调情话,杀伤力有那么大吗?
而且到要生产的时候才知道自己怀孕了,简直让人难以相信!50年代末妇女的生理卫生知识这么薄弱吗?
这个剧集还是不错,毕竟人家获得了艾美奖,剧情也是写得丝丝入扣,但是要看完它是不容易,因为它本质是在宣扬虚伪、出卖、偷情、不忠、冷血,你可以看到人可以无耻到对此津津乐道,享乐着高质量的物质生活,可是看看这些广告人的灵魂是如何的丑陋和空虚、阴暗、愁苦,它讲的是一个关于不快乐动物的世界,它也不能传递给人快乐。
全剧骨子里弥漫着一种复古与闷骚的气质 男主角很棒很棒 极有怀旧影帝风范 布景和摄影也很舒服 故事属于慢热型 在最后几集一一铺陈开之前的多个伏笔
看前面每一集都想雄心勃勃地说,i envy men。越看越只能抱头鼠蹿地庆幸:since born of a fe, i envy myself for living in this era...跟她们相比,主妇们好意思称绝望的?把人类看出这种X光效果,编剧没得抑郁症我不相信
慢热却让人牵肠挂肚。
很多人从各种角度评论它,只不过谈来谈去都是细枝末节;其实,这部剧集背后隐藏着的是美国保守主义的幽灵,他在向各位讲述他崩溃的过程。
美好的六十年代
广告不是重点。少见的,严肃的社会分析正剧
闷骚,慢热,但却又很精致,看得人有点累...
看了很多美剧 但是很少看到这么精致的。还有就是很喜欢60年代的服装和感觉
这剧里的女人,除了peggy,每个都很有味道很漂亮
關于廣告界的“狂”沒怎麼看到,倒是各种戀情占了較大分重。P.S:每一集的片尾曲都很好聽。
我喜欢复古,那时候女人不会太瘦,生活节奏不会太快,做广告是一种艺术。只可惜,那个时代太不尊重女性,让人很不舒服。好在可以看到她们慢慢苏醒的样子。
妈的真的不能看评论,三百多个人赞剧里的女的除了peggy都很有味道?第一波女性进入职场,Peggy意义重大,你还要评论她们的长相?着墨这么重在她克服性别不平等在职场上升的历程,被历史抛下的Betty最后下场凄凉,你最后就看出了一个Peggy没味道???她味道可大着呢🙄
前台清晰虚拟的鲜活人物,后台模糊现实的历史背景,却能做到完美交融,前者的每一步都映衬着后者,后者又给了前者行走任何一步的理由。细腰蓬裙一条条的换,牙白衬衫一件件的穿,刚没杯底的酒浆一杯杯的饮,指间斜起的烟草一根根的嘬,六十年代的纽约就完完全全展现眼前,带走你对现在世界的一切留恋。
摸鱼时看了两集实在看不下去了 这些人到底是在装什么逼啊 啊啊啊啊 啊啊啊 我再也不摸鱼了 真是太难看了 我再也不摸鱼了
最后,他(她)们全得肺癌挂了
事业上春风得意 生活上一败涂地 无论男女 私生活各种放荡不羁
把那么多尖锐的话题隐藏在看似无比温润的表面下,合适的内容出现在合适的平台上,极致微妙之美。
一共开启了三次才得以最终看完的一部剧。配乐细节选角化妆...有很多可以赞的地方。可是最欣赏的还是这部剧在女权兴起这一大背景下做出的女性群像。January Jones,Christina Hendricks还有Elisabeth Moss三位高超的演员打造了一副最美也最可看的画面。连只是来客串的Allison和Darby也是。
后面的看不动了。。。
单就一季而言,对我吸引力不大,并未能脱离60年代主题的巢鸠,无非是布景、服装和历史上的著名广告创意。人物展开颇为缓慢平庸,直到最后一集,真正的序幕才终缓缓拉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