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水形物语》拿了奥斯卡最佳影片,关于它的争论就没停过。
反对者说,它纯粹是因为政治正确拿奖,有刻意迎合之嫌。
支持者则认为,它将两个孤独灵魂的相互慰藉,塑造得无比动人。
不管怎样,挟四座奥斯卡金像奖之势,3月16日,《水形物语》终于正式在中国大陆上映。
先说院线体验,因为删减的关系,四个字:惨不忍睹。
但是,即便没有删减,这部奥斯卡最佳电影的故事、逻辑都有问题,实在有点水。
《水形物语》在视听方面,可谓做到了极尽完美。
基本上,它能够在一切你能想到的技术项目上获得高分:灯光、摄影、布景、音乐、表演……
电影刚开头的画面,极尽光影变换,充分表现了水的温柔梦幻之美。
托罗原本计划的开头是水中巴士站,但由于不愿完全用电脑动画实现这一效果,实际拍摄时便改为了水中卧室。
凭《水形物语》再夺奥斯卡最佳原创配乐的亚历山大·德斯普拉,也非浪得虚名。他为电影做的配乐,的确做到了他自称的“从遥远的水边隐约传来的歌声”的效果,朦胧而纯美。
德斯普拉此前曾凭借《布达佩斯大饭店》首夺小金人。
在色彩上,《水形物语》更是极具托罗特色。不仅色彩鲜艳,还有着丰富的隐喻。
比如说,很明显的一点是,女主角最初全身上下都是一袭绿色。
这也是电影中实验基地的主色调,感觉死气沉沉。
随着女主角渐渐陷入爱情,她身上的红色就越来越多。
发生某种关系后,女主穿上了红衣。
同时,红色也用在了电影院上。
在影院装饰上,托罗大量使用了红色。
红色象征着爱,也象征着托罗对电影的爱。他在多伦多电影节上,就说过:“那时我想拍这部电影,既关于爱,也关于对电影的爱,而这两者对我来说别无二致。”
但是,托罗对电影的爱,我们可以从完美的视听语言中感知。
而《水形物语》的爱情,却很难感知。
在接受《综艺》采访时,托罗说:“我想要创造一种新型的‘美女与野兽’的关系。但公主并不完美,而野兽也不需要化为人形才能得到真爱。”
也许可将《水形物语》视为暗黑版《美女与野兽》。
托罗试图讲一段真正的跨种族恋情,这在题材上,本就是很有勇气的选择。而且,作为一部典型的黑童话电影,《水形物语》中的男主是这位。
长得和《地狱男爵》里的鱼人差不离。
因为黑童话电影传播的是这一理念:不完美的人也有爱的资格,而且这种爱因为没有先决条件,反而更为真实。(详见:《水形物语》这样的黑童话才有爱)
《水形物语》里对爱的诠释,就是两个不完美的个体遇见了彼此。
托罗说:“这是一部关于爱,爱他者,勇敢面对异类的电影。”
女主为什么爱上鱼人,在台词里说得很清楚:“他那样看着我。不在乎我的缺陷和不足。他看到的是我最真实的样子。”
电影为什么叫“The Shape of Water”,直译“水的形状”。这是因为,水无形却又无处不在,象征着爱与理解。
因为鱼人,女主获得了她想要的爱与理解。
打手语阐述心情的这场戏,情绪几乎要溢出屏幕。
然而,这只是女主单方面的脑补。
有一个片段,女主在幻想中唱歌,并跳起百老汇歌舞的情节。
唱的曲目,是1943年的奥斯卡最佳原创歌曲,《你永远不会知道》。
“你永远不会知道,我有多么爱你……”
紧接着,她在幻想中起舞。
与她共舞的鱼人,此时无比像个人。
这支舞来自1936年的电影《海上恋曲》。
幻想结束后,对面的鱼人毫无反应。
就这么呆萌地看着她。
很明显,在女主的心里,她所爱的鱼人,仍然具有人的灵魂。她也是在这种幻想中,获得想要的理解和爱。
而鱼人并没有给予女主她想要的反馈。
电影里的“异类”鱼人,并没有成为女主所幻想的“人心怪物”,而就只是个怪物。
首先,鱼人在片中,从未呈现任何“人性”。
最体现这一点的,当然是某个性质极为恶劣,场面极其血腥的“重大刑事案件”。
这一幕大概会引起很多“猫奴之怒”。
此外,鱼人的一系列动物式的举止,也令人玩味。
比如随手就抓伤恩人,受惊就四处逃窜,还不死心地企图和猫玩。
这一切的都表明,鱼人自始至终都只是一个有一定智商的怪物,不会符合女主的幻想。
看这纯洁无辜的小眼神。
对于这鱼人来说,女主也只是一个主动接近他、照顾他的人类。
影片的最终,女主与鱼人幸福生活在一起,并非直观的表现,而是通过旁人的叙述,而叙述者明显带有主观的“希望他们幸福”的愿望。
我们常见的爱情,哪怕是黑童话里的爱情,双方都会有明确表达爱慕之情的互动,并相互获得满足。
而《水形物语》里,并没有。女主的爱是单方面表达并自我满足,而鱼人是否真的爱慕女主,都难以确认。
这种爱情或许会让观众难以共鸣,毕竟,普罗大众很难理解,反而有可能觉得这种爱情很水。
比如有观众就这样评价。
观众并不会普遍具有导演所希望的接受力和理解度。
但这只是思维的差异。
《水形物语》真正的水,在于故事和逻辑。
众所周知,托罗极度痴迷怪物,爱怪物爱到每部电影都要有怪物(详见:《水形物语》导演专拍怪物片,这三部最好看)。
这次拍《水形物语》,是致敬《黑湖妖谭》。
《黑湖妖谭》中让托罗心心念念的一幕,搭配的是惊悚氛围的配乐。
也有弥补童年遗憾的意思。
《水形物语》寄托了导演对“怪物和女主终成眷属”的心愿。
《水形物语》的情节非常简单,一句话可以概括:哑女清洁工与实验室的鱼人相爱,经历种种磨难后,哑女救出鱼人,并成功逃脱追捕,他们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
这个简单的故事与多部电影撞梗。
比如,1984年由朗·霍华德执导,汤姆·汉克斯、达丽尔·汉纳等主演的《现代美人鱼》,就和它撞了。
《现代美人鱼》的情节是,男主爱上被实验室研究的美人鱼,良心未泯的科学家帮助艾伦从实验室里救出了美人鱼,从此他们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一人一鱼,隔着玻璃相遇。
人鱼与男主在水底接吻,使他恢复呼吸。
《现代美人鱼》评论区也有类似观点。
还有比《现代美人鱼》更像的。
《水形物语》的关键情节,即清洁工与实验室的异类相爱,进而用洗衣车将它运送出去,就有一模一样的对应。
而且Let Me Hear You Whisper里的女主角也上了年纪。
托罗说过,《水形物语》的这一灵感来源,是小说家丹尼尔·劳斯(担任了《水形物语》的执行制作人)的建议。
丹尼尔·劳斯曾推崇过保罗·津德尔的作品,而Let Me Hear You Whisper,正是保罗·津德尔的剧本。
要说这些都是巧合,那只能说《水形物语》的情节过于俗套了。
在整个观影过程中,基本上看见一个人物出场就知道他接下来要干什么,看见一个场景就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毫无惊喜,毫无意外,看得人直打瞌睡。
唯一不同于一般套路的,可能就是导演在影片中插入的符号化表达了。其中最关键的一个,是“重塑上帝”的主旨。
而“重塑上帝”主旨的植入,反而更妨碍了故事的深刻思考。
先说明一下,什么是“重塑上帝”。
托罗在电影中,埋了大量线索,试图颠覆“上帝人形论”。
反派最初自信满满地说:“你该不会认为上帝长(鱼人)那样吧?”
反派坚信“上帝人形论”。
结果到影片结尾,他也对鱼人承认:“你真的是神。”
鱼人是“神”的暗示,还体现在影片的诸多细节中。
女主住在电影院上,而影院一直放映着圣经史诗《路得记》。
女主房间的窗户,也是典型的教堂式风格。
《水形物语》还大幅借鉴了圣经史诗《参孙和达莉拉》,达莉拉剪掉参孙头发,让他失去力量,而参孙在最后出于对上帝的信仰,重新取得力量,战胜了邪恶。
反派曾引用这个典故,表达对自身道路的坚定不移。可最后他却失败了。于是整个故事就成了《参孙和达莉拉》的反转。
很明显,《水形物语》里,鱼人才是真正的上帝。
这带来了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影片有极多逻辑硬伤。
光“为什么都能愈合热武器造成的伤口了,前面还被反派搞得各种惨”这一条,怎么圆都圆不过去。
有请导演解释一下。
这个问题,相对第二个问题,还不算严重。
第二个问题是,电影想要表达对所有边缘人的关怀,却并不成功。
电影里最最边缘的鱼人,却被升格为神了。
这简直和《黑豹》那种“为了表示我们不种族歧视,而对黑人进行极端迎合”的行径差不多。(详见:不服来辩:黑豹也是种族歧视代言人)
《黑豹》刻意迎合黑人群体、标榜黑人至上。
我们并非不能想象一个黑人占据主导权的世界,但至少得基于他们真正的努力和奋斗,展现出他们的美好品格,这才是对黑人群体的真正关怀。
而如《黑豹》所表现的,天上掉一块馅饼,固然补偿了弱势群体,但却显现出了傲慢。甚至电影从头到尾,都散发着“担心黑人没文化看不懂,所以特意弄蠢一些”的气息。
《水形物语》的问题也在于此。
当托罗把“重塑上帝”的主旨塞入电影之后,所谓“边缘人物的联盟”也就被打破了。因为,当一个被压迫的异类,直接升格为神的时候,我们根本无法有任何代入感,也无法将心比心。
别说无法对异类有共鸣,甚至无法对片中所有被“压迫”的边缘人物有共鸣。更别提去理解造成边缘人群的深层次问题,去思考性别族裔不平等问题的根结所在。
还有,当“上帝”从白人变成了鱼人,这不过就是对旧秩序的伪反转。
颠倒旧有的惯例,并不意味着电影讲述了一个更大的真理。它只是颠覆了好人与坏人的角色,而并没有改变任何东西,更没有重塑整个世界的秩序。
生而为人,我们想要平等相处,最好头上没有一个上帝。
回首整部《水形物语》,视听极美,隐喻深厚,对老电影的致敬也比比皆是,还大胆地试图描写异类与人类的爱情。
可惜情节太俗套,逻辑有硬伤,隐喻反而妨碍了表达。这让《水形物语》获得奥斯卡最佳电影的理由更令人生疑,政治正确,显然是它最大的砝码。即便到最后,连它试图表达的对边缘人的关怀,都变了味道。
文/罕须竹
本文首发于公号:架空(ID:jiakong2017) ,聚焦科幻、奇幻、悬疑、惊悚四大领域,欢迎关注。
文|饱饱
从威尼斯到颁奖季,吉尔莫·德尔·托罗的《水形物语》一路以来都备受关注。陀螺用近乎复古的语调温柔地讲述了这个关于人鱼恋的童话寓言,也成就了2017年最美的电影之一。
陀螺的电影向来以暗黑烂漫的童话风格著称,打小就对各种怪物情有独钟的他,总是将怪物作为其片中最为重要的主角。从《潘神的迷宫》、《环太平洋》到《猩红山峰》,陀螺一直游走在商业制作和艺术电影之间。这部《水形物语》,也成为他导演生涯评价最好的作品。
连续拿下评论家选择奖和金球奖最佳导演,手握导演工会奖提名后,陀螺离奥斯卡又近了一步。他在金球奖的发言无比真挚:“在过去的25年里,我带着自己的情感,亲手打造了一些奇怪的小故事。这些电影,这些奇幻故事也拯救了我的生命”。
陀螺在《水形无语》中传达了一种纯粹的魔力,仿佛带领我们从他的大制作电影《环太平洋》和《猩红山峰》脱离,重新回到《鬼童院》、《潘神的迷宫》这样更具工艺性的创作时期。这是一部浸染了复古电影魔力的黑暗童话,带给观众如水般质感的画面。这种独具魅力的特质,结合了1960年代道德腐败的美式人像和第三人称讲述方式,向我们讲述了一个爱和友谊的简单故事。
在众人无察觉的情况下,陀螺植入了60年代早期的社会现实——人们对于非人类的有限包容性跟对同性恋和黑人近乎一样。无论是电视里无意间闪过黑人暴乱的镜头,还是研究所惨无人道的施虐,都勾勒出冷战时期的恐怖氛围。
片中主角,莎莉·霍金斯饰演的哑巴清洁工Elisa,她的生活总是与周围保持着疏远的关系,唯一密切的只有她健谈的同事Zelda。她的楼上还住着“渴望出名的艺术家”Zelda,同性恋身份的他也正因为莫名的丑闻丢掉了广告策划师的工作。
无论是哑女Elisa、黑人同事Zelda、还是同志身份的好友Zelda,他们和人鱼一样,其实都是被主流社会所排挤的异类。而陀螺墨西哥裔的身份,也让他深刻了解到被排挤的滋味。带着对现实的美好憧憬,陀螺将自己的爱倾注到电影里这些弱势群体的角色中。他们互相报团取暖,共同抵抗世界的黑暗。
尽管Elisa的听力健全,但她不能说话,只能通过手语与他人交流。作为一个孤儿,她与他人的大部分互动都依靠直觉和感官。当Elisa第一次见到人鱼时,她感受到的并非恐惧,而是同理心。她没有仇恨和恐惧,而是选择用爱去包容这个跨物种的生物。
《水形物语》的美,另一方面得益于团队超高水准的场景设计。在《猩红山峰》之后,陀螺再一次展现出对于这种哥特式恐怖画面的深刻理解。这种夸张的元素设计和负担过度的情节似乎压制了故事本身最真挚的情感,使角色的平面化更加凸显。然而,通过团队耀眼的制作和优雅的造影艺术,再加上一线级别的卡司阵容,反而使故事呈现出了天使和恶魔的两面性。
陀螺导演总是擅长用简单的颜色搭配出电影的主视觉,正如《猩红山峰》中大量血红色元素的运用,《水形物语》选择了水蓝色作为主色调,将绿色阴影做了最大限度的使用。影片的开始被幽暗的蓝绿色充斥,然而随着女主与人鱼感情渐渐升温,陀螺选择用温暖的红色进行搭配。从高跟鞋到大衣的选择上,都能看出女主心境由孤僻向明快的转化。
Elisa与人鱼在水中交欢的一场戏可以说是全片的高光时刻,泛着波光的水下镜头与欢快的配乐碰触出极其梦幻的质感。这场戏来自于1954年的怪兽电影《黑湖妖谭》,其实《水形物语》的故事灵感也完全来自于此,用陀螺自己的话说:“这是我见过的最诗意的画面”。
类似于迷影元素的致敬梗在片中不算少数,陀螺不但肆意地运用了60年代的设定,还借鉴了50年代的恐怖电影和30、40年代的电影配乐,使电影本身有了史诗级别的基础。这些植入使观众可以更好地与故事和角色产生共鸣,而并非单纯的东拼西凑。
人鱼从家里逃跑的第一件事是去电影院,此时影院放映的电影是《路得记》(1960),同期放映的还有一部《狂欢节日》(1958)。
由于女主哑巴身份的设定,陀螺为这个角色加入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歌舞段落,让其形象更加鲜活。而片中非常重要的一段幻想舞蹈也都是向歌舞片黄金时代的致敬:《海上恋舞》(1936),《百老汇旋律》(1940)。
值得一提的还有莎莉·霍金斯的演技,她在本片中的哑女形象极富说服力和感染力,无需台词,仅通过她的手语或者一个眼神,就足以展示角色的充沛情感。无论是面对阴谋的果敢,还是面对爱情的直率,你都能感受到这个少女心角色投射出的温暖与力量。
如果说之前的陀螺是血腥奇幻,我给《水形物语》的关键词则是柔软。这个长不大的孩子用他最赤诚的童心完成了对爱的探索,而你只用点开播放键,就一定能深陷于这片温柔。
· THE END ·
这是“不散”的 第 540 期 文章,想跟着一起跳。
本文由微信公众号不散(busan-movie)原创首发,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没做任何功课,只瞅了一眼海报,直接看的。观感十分一言难尽,看了这边和imdb的评分我更迷茫了。可能是我年纪轻轻的却老了,已经无法欣赏童话,可能是我太刻薄和薄情不能充分的感同身受。 全片画风一如既往的精致和艺术,可是故事主体,人物,和主题的表现方法,都不是我的菜。有人说尽管老套却好看,我觉得尽管视觉不错,但故事太老套。看了不到20分钟就预感到整个故事线的情况下,真的没法如何沉浸。很多比较刺激的元素,性和暴力,也比较生硬,看的时候十分出戏和不舒服。
男女主的爱情……如果这种在我眼里是走投无路别无选择的选择是爱情,那便是爱情吧。或者换个说法,开头对两人处境和初遇的表现和渲染没有说服我。两人初遇时,女主一眼爱上了男主,我一眼觉得这个眨着无辜又水汪汪大眼睛的生物像个可爱又可怜的小狗,片子后半段里像个智人,当然,结尾告诉我们,这是个神。这么一个从头到尾没有多少深度,只是头顶闪烁着“我是异类”的没有多少人类气息的男主,还搭上了一个跟他几乎一样“单薄”的充满着少女幻想的女主,确实是童话故事了。那成人的部分在哪呢?就是各种血腥到让我不安的折磨画面和直白到让整个影厅回荡着轻笑的成人情节。前者尤其不喜欢,此处不做回忆。
至于故事……一切为结局服务,抱着看童话故事的友好心态,看下来没有让我想当场吐槽的点,只是味同嚼蜡而已。一众配角,每个人头上都挂着闪亮亮的标签,十分简明直白。当然,片子花了篇幅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是丰满的人物,都有自己的故事。然后呢?并无卵用,主线依然是主线,他们就像圣诞树上挂着的装饰,一看就是装饰,装饰拆下来,还是那棵看了二十多年的树,还是死的/假的。
现在说主题。老实讲,看片子的时候,由于当时十分无语,并没有深思主题。过来豆瓣扫了两眼评论才知道,哦,这是说边缘人物,说孤独人物的。嗯……若是前者,那确实够边缘,一个看上去智商大约在哈士奇和智人之间徘徊的神和一个工作多年的纯洁的单纯的的充满美丽幻想的女人,加上他俩的爱情,每一个都够边缘。若是后者,对不起,作为一个还算孤独的人,我没有看到和感受到任何共同点。我不认为主角是哑女,配上低微的身份,同性恋男闺蜜,黑人,就是边缘人的故事了。我也不认为全世界就男主一个人长那样还被一群科学怪人折磨就是孤独人的故事了。这片子只是拿一个边缘人和一个孤独人讲了一个童话爱情故事。
综上所述,个人观感,故事无聊,爆点(色情和暴力)生硬,人物脸谱化,主题浮于表面。当然优点也是有的,美工特效服化道很好,男主作为一个野生puppy很可爱,女主一碰男主男主就浑身闪光那块儿挺喜欢。
建议,要给自己充满“童心”和“怜悯”,或者谈一会儿恋爱再去看,不然可能就会像我一样,脑子刚经历过前一晚的王者荣耀,一周的论文,和生活琐事,不太能转的过来这个弯儿。当然,如果你本来就很浪漫很感性很敏感,直接去看吧,你可能会喜欢。
补充,这片子本身我是想给三星的,及格,但是里面的暴力镜头实在太不舒服,加上其他不满,一共扣一星。
《水形物语》可与《潘神的迷宫》一起,并列为吉尔莫·德尔·托罗最好的电影。
它拥有精巧的情节、层次丰富的解读空间、风格化且优美至极的视听体系(摄影/配乐/服化道)和足够丰沛的情感。
对电影史大量经典作品的“戏仿”,仿出了片中所呈现的复古包装,而私密的情感,则真正使其变得温柔唯美。
从影片形式上,《水形物语》通过对三十至五十年代的好莱坞歌舞片、五十年代的奇幻恐怖片、六十年代的史诗片和冷战谍战片等多个类型中,既有的惯定程式,进行类型戏仿(包括戏内人物以动作进行二度戏仿),从而获得了一种怪异而又自洽的趣味。
这种迷影的趣味,搭配冷战的时代背景、重塑神话的故事内核,靠爱情童话的润滑剂,进行层次间微妙的堆叠,令情节中原有逻辑硬伤的结疤,都显得非常有趣,且能在导演的逻辑中得以自洽。
电影中如此多私密的,关于伤痛、恐惧与治愈的情感,来自于托罗本人的经历。而这也是使得《水形物语》诸多表达得以成立的核心。
国内不少影迷,反复在说这个故事单薄、无聊。
其实在我个人的观念中,故事简单或复杂都不意味着什么,这只能提供最表面化的故事直观体验(即“单薄而非厚重”),况且通过丰满简单框架中的叶脉、“叶中见树林”的创作方式正是近几年奥斯卡的一个风向标。《月光男孩》与《水形物语》的成功都说明了这一点,非要冠上形容词,我宁愿写“轻巧”。
导演在片中设计了大量的符号细节,铺排其现实意义的深广。《水形物语》在社会议题的处理上,是相当突出的。
当用看待童话故事中正派的思维,去思考人物的行为时,我们会发现,这是一个关于不被关注的底层边缘人民“沉默抗争”的故事。故事里孤独的哑女、被开除与排斥的同性恋者、只有无趣家庭生活的唠叨的黑人大妈都以各自的方式维系着自我,在关键时刻都做出了坚定的选择。
这也是亚马逊流域神话中,一个分支的“民间讨论版”。片中重塑了一个更接近“上帝形象”的角色本身。
与此同时,它还在传统的人物关系和影片主题中隐藏了“身份与宿命”(艾丽莎骨子里的人鱼基因,奇异的出身、预知下雨与最终长出鱼腮的互文)、“身体与沟通”(手与嘴、联结与呼吸以感官→感知的方式参与叙事)等复杂的设计。
更为隐藏的一个部分是,如何看待童话故事中反派人物的思维,去对影片进行解读。
迈克尔·珊农饰演的反派,虽然有着标准童话式反派人物所拥有的一切(出场方式、表演方式以及最终的结局)。
但通过解读“水鸭色(没有主见与常识)”、“享受沉默做爱(渴望单向不接受沟通的权威)”和其对上级臣服的关系等细节可得知,他的罪恶实际源自于本能化的无知与恐惧,以及对真实自我的不坚定。
这个反派人物形象,通过其余更多的支线人物与事件,连出了一大片广阔的社会体系与体制。
无论是想把鱼人和间谍毁尸灭迹的俄罗斯探员、甜品店的销售员,还是凶狠的将军、广告设计公司的上级与那位平时沉默却在关键时用言语背叛的黑人丈夫,都被这份因不理解事物,所生出的无知与恐惧所控制,从而丧失了“沟通”的能力。哪怕他们会说话。
于是,这部电影真正所要讲的社会议题,并非只是传统意义上的“社会因无名的恐惧而孤立边缘人群→边缘人群联手进行反抗”。
它所要讲的是,上述这一过程之下,边缘人群在孤独中,战胜社会上无名的恐惧,用沉默(无法发声)的方式,去默默地反抗。
这份似乎没有逻辑,却必然在沉默的沟通中瞬间产生的爱情,拥有着巨大的力量,让一切都溶在水的包围里,无处遁形、无以发声。
二刷后更新
今天去影院二刷时注意到了一个细节:
艾丽莎看电视时看到种族游行活动,画家迅速换台到《康尼岛》,并说“这才是真正好看的。”表达自己完全不关心时事和社会变化,只想回到过去的心理。
这个仅几秒钟的细节铺垫了之后的几个情节点:
一方面,是画家的画作屡次被毙,因为公司选择“更代表未来的绿色”与“更代表当下的摄影”,生不逢时;
另一方面,是鱼人站在空无一人的电影院里看历史片,当时因种族游行/电视问世,老题材和电影院已无法吸引观众。
这也是这部电影想说的又一个话题:
我们要如何看待“未来、当下、过去”的关系?“不公正的未来”,是否会对人作恶?
我所指出这个细节的原因是:《水形物语》如果像很多人所言一样,是ZZZQ的产物,那么编剧一开始就不会这么去编织这个细节和铺陈它之后相应的暗线;更不会在表现政治话题时,选择时代哀愁的视角,来阐述以上几个主题。
当然,如果在国人眼中,时代哀愁也是ZZZQ,那无话可说。
太难看了,所有角色都是脸谱化,别说我看不懂,我看懂了,不就是想贬低WASP么?不就是证明自己极度“政治正确”么?里面绝对的反派就是个纯种参军的异性恋美国白人男性,次一点的反派是个移民的异性恋白人异性恋男性和黑人男性。正派人物无外乎是语言功能障碍的白人女性、黑人女性、同性恋白人男性和一个异形……这些和纯种异性恋白人男性不太一样的人。诚然他们应该受到重视和获得同等权利,但是并不等于要矫枉过正地贬低另一批人。片中为了拯救一个不知来自哪里的怪物,而杀死一个无辜的尽忠职守的美国保安又是平等的体现吗?就像在奥巴马当政时期,一个偷渡来的非法移民的补贴居然高于为一个国家辛劳几十年的白人养老金一样可笑。如果说你们要的是社会的平等,可是,这难道是真的平等吗?这不过是少数人的暴政罢了~
《水形物语》给我的观感有些说不上来。
一方面,它的布景、灯光、色彩令人折服,确实非常美。包括各种道具细节和一些戏份的构图。这些美术视觉方面的优点,将氛围渲染得非常好,营造出冷战下的美国景观。
另一方面,在这种华丽气质下,其故事却显得平庸,主题也流于表面。许多人冠以“暗黑童话”之称,却没让我领略到其中的过人之处。
吉尔莫·德·托罗一直被誉为鬼才导演。他那处名叫“荒凉山庄”的家,藏品过万,是所有宅男的天堂。他与小岛秀夫(《合金装备》系列制作人)的亲密关系,被影迷和游戏迷津津乐道。他对怪兽和B级片的情结,仿佛也拉近了与影迷的距离。他有拿得出手的作品,曾经惊艳世界的《潘神的迷宫》,也执导过《环太平洋》这样的大片,更炮制出邪趣十足的漫画电影《地狱男爵》。他是“墨西哥三杰”之一。
说实话,我更喜欢电影之外的他。
很难说这样一位受B级片、Cult电影影响如此之深,对怪兽如此情有独钟的导演,为这些艺术门类的发展做出了多大贡献。我认为,《潘神的迷宫》至今仍然是他职业生涯完成度最高的作品,而《地狱男爵》则是最有趣的。以至于后来的《环太平洋》,《地狱男爵2》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自不必提《猩红山峰》了。
每次陀螺出新片,我都报以无限期待,皆因其口味确也是我的菜。但在期待之中,又少了几分热情。因为看他的电影,很少有真正过瘾的满足。遗憾的是,《水形物语》并没有改善这种感受。
影片刻意用单调的色彩烘托孤独、阴暗、潮湿的氛围。墙壁、服装、家具、汽车以及人鱼的皮肤,全部是蓝绿色调。也使得影片其余部分,因爱情和死亡而出现的红色格外显眼,犹如《辛德勒名单》中的小女孩。
蓝绿色彩占据影片的泰半视觉,中间偶有琥珀色进行平衡。而这些色调,又被分为好几种层次。比如汽车的水鸭色,比如人鱼皮肤的冷青色,比如糖果和果冻蛋糕的翠绿色。影片传达给人的感受是,大面积选用蓝绿色,是在营造一种深海的氛围。而深海意象最适合表达孤独、神秘和浪漫。
布光也体现了制作团队的心思。无论是夜戏中极其富有设计感的灯光,还是幻想场景中美轮美奂的光线变换,都成为定格影片基调的关键一环。尤其后面发生在滂沱大雨中的一系列事件,光影所渲染出的黑色电影风格非常到位。
除此之外,配乐、表演、服装道具等做的都很精良。饰演人鱼的道格·琼斯已经与陀螺合作多年,《潘神的迷宫》里潘神和眼魔的扮演者就是他。本片中的人鱼,大部分时间以结合特摄和化妆的实体模型,由演员穿在身上表演。
但脸部的细微动作,比如眨眼,以及水下游泳,都需要电脑特技去完成。实体模型保证了人鱼皮肤的质感,同时还含有某些B级电影的特征。要知道,本片的灵感正来自于B级片《黑湖妖谭》,陀螺欲借此片以对前作进行“拨乱反正”。
而《水形物语》更印象深刻的一种拍摄技巧是“Dry Forwet”,即湿片干拍。也就是说在陆地上模拟水下环境。通过滤镜、烟雾、灯光、鼓风机和威亚等手段,后期再用特效加工,让角色如同在水中表演一样。这样避免了摄影机的某些风险和难题,也能让演员长时间睁开眼睛,并且不用考虑呼吸问题。
除此之外,本片中大部分镜头都有一种淡淡的迷离和悲伤。阴暗的光线,低饱和度的滤镜自然是其中重要的视觉构成之一,而对景别的选取也是关键。电影大部分时间都在室内完成,虽然有些室内场景的空间很大,很有老式科幻片的味道。因此它看起来不那么像常规的室内剧。
女主角艾丽莎的家是一个小的空间,显得逼仄而无助。他的邻居画家亦是如此。两个人经常在一起聊天,吃甜品,看电影,是整部影片着重情感塑造的部分。而场景转换到囚禁人鱼的研究所后,一阵强烈的复古科幻风扑面而来。无论在哪里,影片都是以中近景为主,尤其在主人公的家中。而27MM定焦镜头所提供的广角画面,每次出现都能起到画龙点睛之意。
话说回来,无论《水形物语》的影像质感多么优秀,技术层面多么高超,它在核心层面带给人的感受仍然是欠缺的。保守而俗套的叙事,令这个被以各种形态无数次讲述的故事,并未焕发出新的光彩。即便是极度讲究的光影和视听,也没有辅助叙事更上一层楼。影片就像一个偏科生,无限地去追求光、景、道、演、乐,却对主题及文本等“软件”上缺乏打磨,最终丢失了震动人心深处的力量。
影片带给我的乐趣都是文本外的,有些甚至脱离了本体。比如人鱼的造型,直接就让人联想到了地狱男爵的好伙伴亚伯·萨平。甚至当艾丽莎一行人将人鱼偷回家后,几次泡在浴缸里的场景,都让我联想到了豚鼠系列的《下水道人鱼》。还有彰显迷影情结的《海上恋舞》、《路得记》和《百老汇旋律》等。可这些趣味并未与影片的叙事文本有机结合起来,显得较突兀,对整体水准的提升收效甚微,有点本末倒置。
电影拍摄是一项团队工作。一部影片是否优秀,关键在于各素材的组合,无论是画面、声音、还是艺术风格。完成度便体现在这种整体性上。从1990年开始,大众电影的重心逐渐由制造并保持“故事”,部分地转向了制造并保持“兴趣与悬念”。从“讲什么”部分地转向了“怎么讲”。本片即是这种趋势下形成的某种状态。
然而,叙事永远是关键,这并非说明所有影像故事都要遵循三幕、四幕、五幕剧的范式,都要有鲜明的起承转合。重点在于对情节和情绪的表达。泰伦斯·马力克曾经在古典叙事的规范内拍出过《细细的红线》之类杰作,同时也在形式主义的道路上走得很远,创作出恢弘灵动的《生命之树》。这些都是高超叙事一锤定音的成就。
有些时候,我们会被表演、音乐、美术等次要部分所吸引,因为这些跳脱出了影片的叙事主体,成为高光之所在。这当然意味着某些方面的成功,却也暗示了整体性的不完善和割裂感,难言电影本身的胜利。有时,优秀的演技和风格化的摄影能让电影起死回生,却也让演员、场景设计、摄影师的光芒盖过了导演和编剧。不过《水形物语》远远没到“死”的地步,而技术层面的出色,仍难掩盛名之下的略微失望。
其实很少在豆瓣上主动写影评,喜欢在微信上写。但是最近会把微信号里的文章转过来些。微信号:论戏书影(PictureWriter)
成人童话、暗黑趣味、政治隐喻、考究的细节,以及浪漫的点睛之刻。但是怎么说,没有太打动我。或许这就是童话的两面性,有时候你觉得它包含一切,有时候却觉得,啊,这真的是个被讲述了千百遍的故事。
Love is about two weirdos cuddle each other
一部包含一切的童话,最浪漫的大概是“我的伤口变成了和你一起呼吸的器官”。
分明是又一部【色,戒】。把一出并不新鲜的三级成人童话拍的如此梦幻美妙,很了不起的创造力(女主公车上倚靠窗伴着雨滴哼出主题曲旋律一镜,很迷醉)!PS,怀旧电影、黑白歌舞、宗教色彩、苏俄冷战情结、中女裸露、已至治疗脱发的神力……这些元素似乎都是冲着六十几岁白人(奥斯卡评委)去的吧,你厉害!
1.又名《鱼生,请多指教》《人鱼情未了》,讲述佐德将军大战海王的故事。2.“活得不如鱼”系列。3.撸猫,可能导致脱发;吸猫,使你更加强大。4.猫吃了那么久的鱼,是时候还债了。5.室友的内心是崩溃的,同居多年只被当成朋友,结果鱼人第一天来就和女主滚床单。6.女主和鱼人滚床单不会被鱼鳞刮出血吗?
老套的魔幻人兽恋故事竟然获得去年的威尼斯金狮大奖,实属意外。导演陀螺(以《潘神的迷宫》获过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提名的墨西哥导演)类型片的纯熟技能和精彩的表演及视觉制作,当然值得夸奖,但即使增加了冷战时期的政治时代背景,也无法掩盖其内涵的平庸与单薄。
一个哑巴孤儿,一个单身没伴基老头,一个身处敌营苏共间谍,还有一个牢骚满腹婚姻不睦中年黑人妇女,都是孤独的人,聚在一起却创造了一个奇迹,促成了一段凄美哀伤的爱情神话……也就只有陀螺能拍出这么个阴森冷峻、诡异残忍外表下包裹着人性温暖、向往爱情美好的动人童话,简直浪漫死了……
原来你是神明,是卒千年的磐石,身负治愈的魔法,甘为我脱鳞;原来我是水滴,是旦夕间的蒲苇,装着满腹的爱意,却不能发声。你带我沉入湖底,浮动的水草都藏着魔法;我把浴室灌满水,楼下的剧院都渗出爱意。原来儿时脖颈上失声的伤口,竟是爱情的信物。孤独的我注定与你相认,教我用心说话,用鳃呼吸。
导演怎么最近总拍这么…额…复古的本子?全片最感人的是那个毛子科学家,那才真的是大爱
非常陀螺的一部电影:怪兽的、怀旧的、迷影的、略暗黑童话的。
鱼人落跑后第一件事居然是去看电影。陀螺这次真是太浪漫太柔软。
感觉吃了一颗糖霜包裹的空气,视觉太沉而内涵不足,跨物种的感情线产生基础根本没有铺陈好就开始瞎煽,各种强行插入的迷影梗更是尴尬得没眼看(歌舞那段简直莫名其妙)。陀螺恶趣味性暗示还是无处不在(剥个鸡蛋剥得那么色情),Sally Hawkins这个纯洁和肉欲一体的角色真好。
跨物种畸恋与冷战幽灵,带着托罗标志性的暗黑系画风和对人类的反复诘问:究竟谁才是怪物?丑陋的究竟是外在还是内心?莎莉·霍金斯表演太温暖了,而且完美诠释了片名:爱就像水一样有着万千形状,也许你触摸不到它,但它会温柔的包围你...
温柔至极的浪漫主义之下对欲望、血腥和暴力的展现起到了调和作用,制作上低调呈现了好莱坞最顶级水准,翻身的企图心体现在创作思路,叙事显仓促但也有整合社会边缘群像的野心。欣赏其作为好莱坞商业主流电影对女性性欲直接且正面的刻画,女主一上来就自慰其实挺大胆的。
我也愿意敬会治脱发的怪兽为神
是有多么童心未泯、浪漫至极的人,才能写出这样一个“所有的边缘人拥抱在一起就能对抗黑暗的世界”的故事呀,真的很难很难不被感动。鱼兽是个象征,他是个神秘生物,但更是一个代表着电影里出现的哑女、同志、黑人、女人的鲜活的人… 这样说来,角色脸谱化是难以避免了,但爱情实在是太美了,哭崩
女主的部分像韩国电影,反派的部分像90年代的好莱坞,其他部分像动画电影。
怪物吃掉了一只猫的头,我不开心(。•ˇ‸ˇ•。)
很多人评论说,为什么总是“美女与野兽”,就不能拍个“帅哥与母兽”吗?我记得聊斋里就有类似的故事,说一个商人出海经商,误入夜叉国,侥幸未死,还娶了个母夜叉,并成功生出一对小夜叉。现成的故事,就看有没有导演愿意拍,拍完送去威尼斯,没准又是一头金狮。
更像一个童话,一首诗歌,一篇散文…“我感觉不到你的形状,你围绕着我,你的存在使我眼中溢满你的爱,使我内心柔软,因为你无处不在” 迈克尔·珊农就是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