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很早以前《第十放映室》做过一期关于法国电影的专辑,还记得里面的有句话好像是这么说的:法国的电影同样带有法兰西民族的个性,处处流露着浪漫的气息和人文的思考,并永远显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在明媚的午后阳光下,欣赏一部浓郁的法国文艺片,就好像坐在街边露天咖啡馆品读一篇美丽的散文。而我,只是无意间在一个夜晚与《与玛格丽特的午后》相遇了。
文艺片不需要后期的电脑合成技术,不需要演员们吊上威亚飞檐走壁,它只需要缓慢舒适的叙事、应景应情的音乐。当然,作为一部温情浪漫的电影,要是镜头中有和煦的阳光或者润泽的小雨,就更加带给观众画面感了。
影片中的主人公沙兹(中华语言果然要比最美丽的法语更加博大精深,神一般的音译——“傻子”)是一个肥胖、邋遢、不会读书、不善表达的小人物,长期与其他一帮小人物混迹于小酒吧,他有一个爱他善良一面的客车司机女友,也有一个带给他生命却未曾给予他足够关爱的母亲。无欲无求、无惊无喜中,沙兹就这么不明不白的度过了50载光阴,直到那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在公园的长椅上,他邂逅了95岁的玛格丽特。
对于95岁的玛格丽特,才50岁的沙兹的确跟所有年轻人一样迷茫。关于19只鸽子的名字,关于随意乱起的自己的名字,名字标签的主人的来历,话题就是这么一步步打开,哲学的思考也是一层层的深入,包括我们的生命在内,我们创造的一切是美丽追求后得到的结晶还是一次次的意外之获?
自己的母亲无意间的怀孕诞下了沙兹,而沙兹与玛格丽特的相遇也是例外。童年的沙兹是不幸的,从小没有父亲的榜样指引,还因为身材肥臃脑子也不够机灵而不被母亲喜欢,在学校也受到老师的嘲笑······不知道是不是得罪了上帝,沙兹就这么在自卑中一天天长大,他甚至不懂得人际交流的艺术,在朋友想要自杀和因失恋痛苦时,他总找不到正确的话题和方式,反而使场面更加尴尬难堪。
沙兹又是幸运的,这么一个老大不小的下里巴人也有一个懂得欣赏他的善良的女友,并且让他在步入衰败的老年之前遇上了精神不衰的玛格丽特。
沙兹问过女友到底喜欢他什么,像他这么一个人,不会阅读,不会写字,没有专业技能,但女友回答说,你有爱就够了!这么浪漫温馨的答案对于天朝人民来看是多么的假大空,但在一个充满爱和自由的世界里,这一切其实是如此自然。在天朝眼里,法国的优雅是红酒、是香水、是皮包;但真正在法国,优雅首先表现在谈吐上。沙兹绝对是谈吐上的失败者,但一个不优雅的人并不等于他不善良。我们不是要寻找优雅的绅士,真正首要的是寻找一个善良的灵魂,从这点来看,沙兹的女友是个极其聪明的女人。拥有这样一个女友是沙兹的福气,所以不要去想那个从未照顾自己的父亲,想想身边有这么一个关心自己的女友是多么幸福的事情。
故事没有交代沙兹如何认识的女友,但与玛格丽特的相遇真的就是一场意外。这个年老瘦弱、被侄儿送来养老院的文艺女老师给沙兹上了一堂深切的人生阅读课。
读书在学生时期曾给沙兹带来噩梦般的经历,所以沙兹从来都不知道书中会有那么多知识和动人的故事,而孤独的老人玛格丽特也正好需要一个虔心的聆听者。读书是一个人谈吐的表现,读过什么样的书,就会拥有相应的谈吐能力。
阅读,也是力比多和攻击性的双重升华。当沙兹尝试用书中学来的语言与那些屌丝朋友交流时,很明显那群屌丝朋友在表现出惊讶之余有更多的羡慕嫉妒恨。“是做爱而不是搞”,在肉身的快感体验中又升华了精神上的满足。
阅读同时也是倾听,读着作者写出的故事,是倾听着作者的诉说,沙兹能做一个好的聆听者,为什么不能做一个好的品读者。善良的沙兹自然拥有丰富细腻的感受能力,只是这些感受能力被童年时的责备所压抑,他感受不到母亲的爱,感受不到父亲的存在,所以他以为自己更感受不了冰冷的书本里的世界。当遇到玛格丽特老人播放的有声书吧,这种倾诉的渴望被潜意识里的自己感受到,这种感觉就像睡在温暖的摇篮里,听妈妈讲那些动人的故事,沙兹从小缺失的母爱在这一刻得到弥补。
终究是年龄太大,沙兹尽管努力练习认字,但也已度过了学习技能的最好时光,字典对他来说太困难也太无趣,里面全是晦涩的字母排列和毫无感情的注解,比起玛格丽特的朗读片段,这本厚厚的字典有太多多余的文字。玛格丽特没有因为沙兹无法练习识字而沮丧,相反更加注重去挑选那些生动有趣的片段读给沙兹听。于是,一个人的阅读变成了两个人的互动,阅读与聆听之间,两个人都感受到交流和想象带来的快乐。
突然看得太清楚能够看到更多的美好,就也会看到一些不曾注意的瑕疵。在沙兹这个年纪,倒还是过的糊涂一点比较轻松,但有一些瑕疵还是照亮了会比较温暖,比如他与他母亲的关系。
从心理治疗的角度,与玛格丽特的邂逅还修复了沙兹和母亲的原生家庭关系。在影片末段,当沙兹发现母亲孤独一人死在荒凉的阁楼里,还是留下了伤心的泪水,而在料理母亲的后事中,他也才发现母亲隐藏着的无法正确表达的对他的爱。虽然我们在影片的一个片段中看到了母亲为保护儿子将男友撵出家门,也得知母亲在生病前就早已靠打工攒足了钱为儿子买下了房产,但她依旧是一个不会照顾孩子、不会表达爱意的母亲,其实母亲要是如此憎恨这个儿子又怎么会在没有父亲的情况下生下他呢?不会表达的母亲教出了一个不会表达的儿子,所以一切的亲情也只能在无言中表达了。
最后的时光,最后的阅读。玛格丽特那么脆弱衰老的身躯却蕴含着生命的光辉,只是玛格丽特的白内障和家庭经济条件已不允许她继续留在这这个有书读的养老院了。沙兹理解老人的沮丧和痛苦,就像他可能再也听不到她的朗读一样。沙兹为她送花、制作拐棍,并尝试自己读一些短篇的诗歌、小说,虽然他的口还是那么不听使唤,但他还不想像失去母亲一样突然又失去这么一位重要的老人。
这个世界最美好的情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可以是直接的畅快,也可以是含蓄的沁人心脾
间接表达是含蓄的爱,“我不讨厌它”就是“我很喜欢他”,之前的沙兹在朋友圈中就是说话太过直接而不被讨好。母亲对沙兹的爱始终隐藏在含蓄中,女友对沙兹的支持体现在含蓄的行为中,玛格丽特对沙兹的接受表现在含蓄的交流中。而沙兹呢,他对母亲、对女友、对玛格丽特、对生活的爱不也是含蓄的吗?虽然他口口声声抱怨母亲不爱他就不该生下他,虽然他一直自卑不敢与女友去生下属于他们的孩子,虽然他一直在玛格丽特面前表现的足够自信,虽然已年过半百的他就没有感觉自己有过轰轰烈烈的经历。而故事的最后,他轰轰烈烈了一回,在没有任何证件许可的情况下从养老院接走了彷徨中的玛格丽特······
关于爱的故事并不只有爱情,甚至没有“我爱你”,但我们仍然可以相亲相爱。含蓄的爱,更加柔情。
午后之后为夕阳,时光匆匆,语言承载的情感有限,所以爱的表达是含蓄的。而你,读懂过他(她)的心吗?只要用心感受到,希望和爱,永远为时不晚。
我们的诗人说,好的长篇小说,构建了一个世界,怎样的世界呢?人们愿意居住进去,可以诗意栖居。有玛格丽特的世界,无疑就是这样的世界。居住进去,想一想,玛格丽特正在晴美的阳光下读书,或者热尔曼正在温柔的臂弯里打磨手杖,也该感动了。这个九十五岁、与鸽子同名的存在,在呼啸的汽车上叫喊着你这是绑架时,欢乐而烂灿。往后的某一天,依然憨胖的热尔曼也许会给玛格丽特读到“如果你驯养了我,我们就彼此需要了。”他又该闭上眼睛,想到,哦,我绑架你的那一天,正如小狐狸驯养小王子的那一天。我们的生命短暂而又期冀着浓烈,能被驯养的旅途,就是安稳了灵魂的旅途。让我们被驯养,被书驯养,被善良与温存驯养。
坚硬而又多日的无情,被拿到留赠字典的热尔曼轻松撞碎。向来偏爱留存了温情与人间值得的电影,那些号称为提出问题或引起公众关注,而一片绝望的影片,愤怒而难以自恃。我不觉得在今天的人世间,至少是中国,这样的影片能让人认识到问题,能让人变好。昨日看《少年的你》,即是此种感觉。我不知道这位导演对校园暴力有多少十分深入的了解,但我确信这种影片传达出来的黑暗远多于光明。一些细节无疑是好的,但整体的黑色氛围令人想去死。(如此说来,岂不是很“好”的电影?)就像北大女生自杀的事件一样,真的让很多人冷静起来了吗?除了泛滥的同情,可能给更多人提供了教材。《少年的你》不也是吗?那样的老师我想信有,那样的同学我也想信有,可我不相信那样的老师和同学会凑到一起。
当然,这些都产生于“想”,就无法排除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也可能是自已太不相信其他人,我们的大众大多数是好的。在这样的时间,这样自己和自己玩,觉得酷冷无情。病毒在大地肆掠,安然躲在一角,看电影,看书,有什么用呢?北野武说“灾难并不是死了两万人这样一件事,而是死了一个人这件事,发生了两万次。”同一个民族的那么多人,被“关押”在不同的地方,冰冷而凄凉。谁也不确定明天还能不能看到自己的爸爸,妈妈,或者是儿子,女儿。这些人里头,有还在吃着奶的小婴儿,有也许刚刚谈了恋爱,有一个可爱的女朋友或男朋友的青年,有肚子里怀着小孩的母亲,也有辛辛苦苦才挣扎到晚年的老人。他们被隔离,恐慌而又无助。就是这样,却在网络里看见了不同版本的“正义”视频,用方言骂人用普通话说中国加油。“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如果这话今天说,不知道会被打死多少人。
祈求一切都被原谅,祈求我们,都相亲相爱。
(芷宁写于2013年10月7日)
在影片《与玛格丽特的午后(La tête en friche)》里,和大鼻子杰拉尔·德帕迪约演对手戏的老太太吉赛勒·卡扎德絮在出演这部影片时,已经几乎一百岁了,在此,不得不为她那如水过无痕般的精彩表演喝彩。而她饰演的孤独老人玛格丽特的出现,则像是上天给予从没得到过母爱和家庭温暖的老实人热尔曼一个补偿。片尾,因为费用问题,已经转到一家便宜而简陋的养老院的玛格丽特,被热尔曼偷偷带了出来,而热尔曼想要照顾如祖母般的玛格丽特的愿望,则让影片闪烁着美好的人性光辉。
可以说,这是一部散发温暖与温情的电影,而这种温暖不是突兀的出现,而是静谧地流淌在影片中的,仿佛润物无声的丝丝小雨,带着美好的气息,有着最单纯的愿望,不刻意做作,安静地到来,悄悄地抚慰着人心。而影片的景物色彩也带着令人舒服的暖意,很多场景虽然设置简单却温馨暖人,特别是供人休息的公园长椅,显得朴实无华毫不起眼,却在午后的暖意下,令人观感良好,一如片中的人物和故事。
菲利普·拉金说过:“你的父母把你的生活搞得一团糟,这也许不是他们的本意,可结局注定如此,他们不但把自己的过错传承给你,还会为你专门加上几项。”片中的热尔曼有着不幸的出生和成长期,即便在长大成人后,依旧生活在他那简单粗暴的母亲的阴影和控制之下,在他粗劣单调的人生中,遇到像玛格丽特这样文雅多识的老人,仿佛是最美好的善缘,无关其他复杂的内容,只关乎人类最基本的关心和爱心。
午后公园石椅边的偶遇后,玛格丽特便定时给大老粗热尔曼读书,如加缪的《鼠疫》,将文明之光一点点输给热尔曼那还没来得及开发就已经荒废了的心脑。玛格丽特仿佛是开启热尔曼人生另一扇窗的使者,她让热尔曼有了发现自我、并接受自我的认知和勇气。玛格丽特还有着丰富的阅历和善感的心灵,她仿佛一个低调的哲人,总说出贴合心境的话语,如“衰老,尤其对他人而言,是种负担,不过,岁数大的好处在于,即使烦恼,也持续不了太多的日子了。”再如,得知热尔曼的不幸遭遇后,玛格丽特宽慰道:“如果一个人童年时没得到足够的爱,一切都还等着被他发现。”也体谅道:“漠不关心是最糟糕的了,尤其作为母亲。”
可以说热尔曼的人生有很多不幸,不知所踪的父亲、怨气冲天的母亲、总嘲笑挖苦他的小学老师,而且他因为阅读障碍被众人歧视继而失去了接近人类精神财富的机会。所幸,天性善良的他在陌生人那里得到了久违的慰藉,有时候的确可以“期待陌生人的善意”(语自《欲望号街车》)。何况他还有个善解人意的女友,虽然他的开智进行得晚,但进行得好。
杰拉尔·德帕迪约饰演的热尔曼,有着一种蠢蠢的可爱,反衬出老奶奶玛格丽特充满睿智的可爱。首先,热尔曼在外形上就给人醒目的感觉,和娇小的玛格丽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德帕迪约还演出了这个几乎文盲的可怜人的头脑简单四肢发达以及良善淳朴。在片中,德帕迪约的眼神是单纯的,在和玛格丽特接触、接受到文学的逐渐熏陶时,他眼中又闪着隐约的快乐,在自己能力不及无法使用字典时,又表现出孩子气的一面,当得知玛格丽特的眼睛将失明时,他难过惋惜,而当自己决定为玛格丽特读书时,表情又是那样笨笨的可爱。
片中,默默无闻的热尔曼总偷偷在英雄纪念碑上刻下自己名字,让观众对他这种想要获得认同感和存在感的内心渴求感到疼惜,而玛格丽特则是让热尔曼的内心充实、获得存在感的引导者。片尾,热尔曼开着车带玛格丽特回家时的旁白令人感动——这不是一场平凡的相遇,除了爱与温情,没有其他的形容词,她以花为名,活着文字中,在缠绕的形容词中,在草长莺飞的动词中,有些人以刚挣脱,她却以柔胜出,穿透我身,直至我心……关于爱的故事里,并不只有爱情,有时候甚至没有一句“我爱你”,然而我们相亲相爱。
在爱的故事里,并不只有爱情,然而我们相亲相爱,这是一种至美的情感。
(杂志约稿)
http://nicolew.blog.hexun.com/89886648_d.html一个老的只剩下一把骨头的老太婆,瘦的像只水晶做的小鹿,又像一只披着羽毛的鸽子。一个肥胖的被嘲笑的,从小就觉得自己智力低下,爹不亲娘不爱,只能做着最底下的劳动的男人,一辈子都不会想到自己读了上完大学读完博士都一辈子没念过的加缪吧。我们以为自己就这样了,母亲不疼爱,也从来没有受到过关注,被人骗,被嘲笑,肥胖,生活总是波澜不惊,可是事情从在公园里遇见那个老太婆的时候就开始变了。我们开始思考为什么自己得不到母亲的爱,我们说并不是每个人都是爱的结晶,有些人只是一时痛快的恶果,我们知道女朋友的名字是茴香的意思,并且开始感受到作者写的那个孤独的小女孩的孤独感。我们开始变化,自己也不知道这样的变化是好还是坏,我们开始说,原来的自己迷迷糊糊,蠢蠢笨笨,不用想太多,也很好这样的话,我们还回去字典,开始与这样变化了的自己对抗,可是,不管是我们自己还是朋友们,都更喜欢变化之后的我啊。那个读了一辈子书的老太婆,总是笑着宽容的看着我,她竟然笑着跟我说自己要瞎了,就快看不见了,也没办法给我念书了,怎么会有这样的事呢,她要是看不见了怎么办,她是世界上最需要眼睛的人啊。
法国人的电影都是这样平淡却叫人欲罢不能,基本上靠对话撑起来的电影,要做到什么样才能叫人毫不停歇的看下去呢。又怎么会看不下去呢,当男主人公嘟嘟囔囔的自说自话,当老太婆狡黠的眨着眼,即使他们说的是西红柿的三种品类也叫人停不下来啊。学会爱需要读多少本书呢?很多很多,就像那个老太婆,一本都不用读完,就像大胖子,他们是同一种人,同种类的人最终会找到彼此并且相爱,不管他是不是念不下一个完整的句子,也不管她是不是95岁。
是书让人发现爱,是爱让人找到书。
其实最伟大的是“茴香女士”!是他包容了日耳曼的“蠢”,是他爱上内心纯良柔软的他!
非常好看,关于阅读关于文字也关于温情,清新美好。电影中仅有的三段音乐,一段是男主角母亲去世,证明了亲情;一段是男主的女友怀孕证明了爱情;一段就是最后男主和玛格丽特重聚,证明了人间温情。
“这不是典型的爱情故事,但爱和温情都在那儿。她以花为名,一生都在文字中徜徉。形容词环绕于周,动词像野草一样疯长,有些令您不快,但她却温柔地植入了我这块硬邦邦的土地和我的心。”
阅读让世界柔软,生命变无知为智慧。最后的五分钟,决定看完不删了。
“总有一天会在母亲的坟前像被一条抛弃的野狗般哀嚎” 这部分太戳泪点了。Gisèle Casadesus真是一个美丽温柔的老太太。
最不靠谱又最浪漫温情的典型法国片
她的名字是玛格丽特,意思是雏菊,父亲不识字,写错了,写了两个t,母亲决定不改了,他们都喜欢这个名字。她送了一本字典给他。他想查迷宫没找到,接着他查了玛格丽特、安妮特(他女友的名字)和日耳曼(他的名字),以及番茄。他种的番茄有好多种,牛排番茄、黑克里姆番茄、马尔芒德番茄、圣皮埃尔番茄、钟星番茄。字典上只有椭圆番茄。他还给公园里19只鸽子取了名字。玛格丽特给日耳曼读了加缪的《鼠疫》和罗曼•加里的《童年的许诺》。日耳曼给玛格丽特读了苏佩维埃尔(不知道是哪本)。日耳曼在文字里领悟了爱。关于爱的故事,并不只有爱情。
她教会他阅读,他给了她一个家。有时候,这种柔情超越爱情而存在。
看哭了…… 想读很多书,想治愈童年,想真挚地爱,想优雅地老去。
结局的绑架太可爱。
你甚至可以在电影中爱上阅读
这个老太太的演员真的95岁了……
在文字中相愛
在82分钟的电影里,还能把大段大段的时间让渡给书本,这就是法国人的奢侈。
一部典型的女性电影。女性电影讲的是女性的童话,因为几本书改变了男人的生命,完成了救赎,所以重新有个家就是这份救赎的回馈。比较起《刺猬的优雅》里面的门房老太,我更喜欢玛格丽特,不抱怨不忿恨,平静接受一切变化,享受阅读和生命。我想像她那样精神丰满。就连法国农夫都说得出极富诗意的句子
家庭教育很奇怪,此男没有成变态,还是个好大叔
你的三明治看上去总是很好吃。你想试试嘛?这一次我想尝尝
这不是一个爱情故事,只是一个和爱有关的故事,关于两颗孤独的心彼此倾听,相见恨晚。老龄文艺女青年总是特别有爱,或者像李沧东的【诗】里那样让人伤不起,或者像法国人这般可爱迷人。导演在家长里短中不经意间就放大了那种法国人特有的幽默和细腻情感,感情便氤氲开来,一切是那样美好温馨。★★★★
真美好啊,在那么零碎短暂的阅读午后延伸出的友情。法国人多可爱啊,突然想到大鼻子中年丧子,白发人送黑发人,但塑造的角色永远那么乐观热爱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