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想起了南京大屠杀,还有张纯如。但是电影给我了另一个视角,一场原告与被告之间的法律审判,确实对于本案子来说,不能用历史幸存者和正确的历史观来辩,法律的审判有规定有界限,英国和美国的审判法庭也不同,律师最懂怎么赢得本案!女主的经历和脾气性格注定需要与律师团队们有时间磨合,有互相理解的时间。 对于所谓“历史学家”们,有的可能真的讲述的不是真实历史,因为谁也不知道真真确确的历史,也确实,按照自己心里的想法去研究的历史学家,有可能是带有“标签”的,我觉得写有影响力的书籍的人需要客观真实的去撰写,而观看者也需要客观的看待,不要人云亦云,不要一味地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上高中的时候,一位坐在后位的男同学喜欢希特勒,平时也在看有关他的书和传记,我积极的跟他说希望他能参选共青团员,因为当时我是团支书,但他跟我说,他绝不加入团入党,希特勒是永远的信念,我大为震惊,基于尊重,未做评论,不知道他现在还这么坚定么!
有人说历史是个小姑娘,任由后人打扮;于是什么是历史的真相变得世人总有那么点质疑:是真的吗?
是的,我们需要辩证的看待别人的观点,即使对方是权威;但我们也不能怀疑一切、否定一切;毕竟大部分都是事实。
如果对方只是满足一下自己的小聪明,比如:你怎么知道美国人上月球了?我确实无言以对,但我也不需要和对方辩驳,因为无论是否都对平凡的我没有什么影响。我保持沉默,但相比平凡的“小聪明”,我暗自选择相信权威。
但对一个自身就是权威(或潜在权威),他能否屈从压力或自身的小我而zhuan造历史呢?那就看他的人品了,比如这部电影的欧文,比如历史上一些前皇帝的史官!
“逻辑”,本部电影双方律师的来回折腾就是智力的PK,很多时候魔鬼比智者更狡猾,其实法官很难,因为魔鬼的逻辑也是正常的逻辑!所以需要法官的逻辑是公正的。看下来,我的感觉是辩方的逻辑找到了欧文逻辑的过失,也是小聪明,但这个时候他是不能自圆其说的,但他依然不认为自己是错的,但他承认这个官司他输了(也是法官最后问的那句意味深长的话)。
想来每一位观看本片的中国人会与片中犹太人一样纠心,二战过去也不过半个多世纪,纳粹当年对犹太人的迫害在某些人的骨子里居然是死无对证、捏造的历史,而且能够成为知名"历史学家"的论著公开出版。坚信这就是铁一样历史事实的女主因为“诬告”莫名成了被告,最终采用旁敲侧击的法庭辩论艰难地赢得胜利。 可以说这场官司几乎就是近些年"南京大屠杀"中日争议的另一翻板议题。 铁一样历史需要铁一样的证据,仅仅靠冲动、感性的认知去重复那些年的遭遇,在对手面前只会遭到更大的羞辱,本片也是对中日历史问题纠纷的一个极好的案例借鉴,大家在为美化侵略,否认战争罪行的日方大量所谓"历史真相"书籍感到愤怒的时候,我们除了口诛笔伐,是否为日后寻找历史真相的人们留下了哪些亘古不变的铁的证据和历史事实。 若干年后的今天,面对历史,女主团队选择让参与者和亲历者旁观,这是面对未来的非常理性的正确选择。 本片只是基于一场曾经的官司记录了这一过程,除了冲动女主和冷静律师的不俗演技,影片本身并没有什么特别出彩的地方,也许是导演的个人认知或顾忌没有让影片思想性上有更高的提升与深层次的探讨,但能给观众呈现这样敏感的话题就值得多加一颗星。 感性的认知热情并不能赢得历史真相,理性的应对才会让历史真相多一分后人的尊重,一味地谩骂和无知的暴行只会让对手更加狂喜,赢得更多的受众,在民粹烈火复燃的未来,历史会面对更艰难的挑战。
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今日,央视六公主放出了《否认》。而我有幸观看,赚足了我的眼泪。 非常有质感的电影,角度新颖,抓人眼球。女主冷静智慧且有毅力,是个无畏的战士,不愿意做懦夫,是我非常欣赏的女性类型。整个片子直戳人性与历史痛点,发人深省。 心怀热情并不能拯救历史,拯救历史需要冷静的头脑。剧中女主痛苦、痛哭、自我怀疑。。。。。可是,理智对待才是无奈的荆棘中开出的滴血的玫瑰。理智与勇气的平衡,才能维护这脆弱的一切。头脑,永远是个好东西。 法庭辩论前在奥斯维辛大本营证据搜集时平静的陈述,竟让人感到窒息。“懦夫只有在感觉安全时,才会威胁他人安全。”但即使这样,理智也想让他们放弃。。女主对于纠结是否要幸存者出庭,也是情感与理智的直接搏斗。 最终法庭上震撼人心的辩论,女主艰难的取胜,都令观众明白了这一切的来之不易,值得珍惜。 最后我想说,历史是事实,而不是观点。“在神灵的翅膀上,让众生得到安息吧!”
第三场的庭审戏非常的精彩。而对于言论自由的讨论也很有意思。
欧文起诉黛博拉诽谤的目的是希望借此通过法院庭审证实大屠杀是犹太人的谎言,为了能更好的质询和羞辱幸存者,他亲自上阵给自己辩护。而他觉得黛博拉方的辩护策略应该是,召集一批大屠杀幸存者出庭来证明大屠杀。而自己只用通过抓到这些幸存者的一些小错误不断放大并羞辱,打乱幸存者的逻辑,进而推论出大屠杀是犹太人制造的谎言这个结论就可以了。
但欧文没有想到的是,黛博拉的律师们采用的策略是引欧文进圈套,在欧文不擅长的地方让欧文犯错,来证明欧文是个歪曲历史的历史学家,不给他羞辱幸存者的机会。
第二场庭审时,欧文质询作证的历史学家,他即开始用自己常用的手段,将别人引入到自己的逻辑圈,抓到证人建筑还原图中的一处不断攻击证人,并以小错误直接否定大屠杀。
而第三场庭审是重头戏,查理质询的突破口是毒气室门上的窥视镜,希望以此证明欧文在大屠杀问题上不专业还喜欢乱说,所以欧文本就不是个客观的历史学家。
开局查理以集中营二号火化场的一号停尸房残骸中的木头上检测出了氰化物为引子,欧文应该觉得查理依然会在集中营杀人毒气室是否存在这个所有人都关注且不断论证的问题上跟他纠缠,他很轻视这个问题,因为他伪造的历史中对这个情况早就编织好了一套故事线索,他觉得这个话题可以让他一路顺下去证明杀人毒气室不存在-->大屠杀犹太人是谎言。所以他很干脆的承认该房间是给尸体消毒的毒气室。发现欧文上钩,查理马上转移话题问到给尸体消毒的毒气室门上干嘛要安装玻璃窥视镜,这个问题打乱了欧文的阵脚,这是他将杀人毒气室歪曲成给尸体消毒毒气室的伪造历史中没有编的一条故事线,死尸是不需要监控的用不着窥视镜,所以他只好急中生智说此地是空袭避难所。而早已布局好的查理则步步为营,继续质询欧文的荒谬处,二号火化场的一号停尸房真的有两种作用吗?党卫军营地距离此停尸房2.5英里,空袭时还没有到避难所就炸死了。而如果说是给尸体消毒的,既然马上要烧掉尸体,就可以清除掉虱子等病毒,干嘛还要消毒?查理一系列的质询让该房间的两种作用都说不通了,完全打乱了欧文早先编排好的故事,欧文被逼到自己的底线,承认自己由于不是大屠杀的专家所以不是特别清楚。而这正是查理想要的,他接着质问欧文既然不专业干嘛要跳出来乱说,所以欧文根本不是个值得信任的历史学家。
这是一部传记类的电影,本以为我会昏昏欲睡地扫过这部电影。但是首先当女教授黛博拉提到没有任何历史照片、影像证明过“dts”这件事,使我引起了兴趣。接着那位否认“ncdts”事件的“历史学家”还对女教授提出诽谤诉讼,于是让我对最终的结果非常的好奇。再就是快速而密集的台词,一直紧紧地抓住了我的关注。于是,我现在竟然在认认真真地看这部传记类电影。
1、影片进行到20几分钟的时候,女教师前往英国找到了一位律师。这位律师是一个团队一起合作来打这个案子。但是他在处理这个case时对女教授说的一句话,令我非常感动。因为按照常规,被告一定会寻找相关的犹太人出现在法庭上去反驳那位否认dts的欧文。但是律师不愿意看到这位否认者在大庭广众下对着犹太证人大声辩论。这会对犹太人们产生极大的伤害、侮辱等,他决不同意这样做。他用极快的语速说:“我是不会允许的,我不允许……。”嗓音并不大,但是超级得有魅力且强大。
2、迷雾朦朦中的奥斯维辛,电影快速而明亮的色调忽然在此处变得晦暗而无声。一大片迷雾朦朦的开阔地,在茫茫的大地上,只有昏暗的几盏路灯。排列整齐的营地和灰蒙蒙的大地融为一体。阳光不知道是被厚厚的云层还是迷雾重重地隔开,于是这里的画面是冷漠而郁郁的。集中营里堆积着成千上万的破旧的鞋子、眼镜、提包等物品。
传记电影,还通过实地地拍摄让我们再一次直面人性的残酷。德国人在战争结束前一周把二号火葬场摧毁了了两次,为了销毁他们曾经所作所为的证据。
3、法庭开庭后第一天的顺利和第二天的波折让这部影片的冲突抑扬顿挫。而法庭上黛博拉的隐忍和庭后与律师团队的争论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最后感慨一下影片中黛博拉找到的律师团队真的非常棒,不仅的合作价值是魅力无限,辩论者和辅助者都光彩熠熠。其中辩护律师的一些台词很令人感动。“我心里感到极度的恐惧,要是我被命令,去做今天我们看到的一些事情的话。我也会同意的,因为软弱。这个世界满是懦夫,而我一直有着这样紧张不安的感觉。”是啊,人只有感受到自己还是会懦弱的,软弱的,才会对世界有所敬畏。
btw:日记做观影笔记的时候被锁了,原因不明,于是把其中的一些词语改成了拼音首字母,不知道是否能通过。但是这样一部好电影值得更多的人去观看。因为他们就这样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也通过很多的调查查证,这是我们走向民主应该学习的。
cctv6在这个时间播放这部影片,总觉得有点深意。一方面值m国大选,另一方面隔壁东瀛新首相上台。追逐真相总是令人无奈,这过程的艰辛更是没有巨人的勇气则不能承担。而那些否认者们最后依然会冷嘲热讽,逍遥自在,那么追逐真理会不会归于西西弗斯的无意义呢?对于逝去的亡魂,我们也只能做到这些了么?
好一出恶人先告状。不尊重历史真相的人也不会尊重法律判决,无疑,最后的结果证明了这点。被告需要自证清白,而诬告者不在乎输赢,他的目的是自我宣传,吸引臭味相投的极右翼分子的注意。记住,与恶人打官司,讲究策略,据理力争,绝对不要感情用事。团队力量大,有能力的话一定要请一流的团队!
補mark。高於預期。一場場的法庭戲真是精彩~女主乍看有些自大偏執,而真理有時雖未必越辯越明,但無論如何,能有上場對陣的機會,能有那麼一部分人,在大家茫然向前走時依然執著於挖掘歷史真相,已經是值得擊掌讚歎的事。
有些电影真的是不能当电影来评价的
对海报脸盲,看了正片才发现那不是凯拉奈特利啊!故事本身格局较小,而且女主存在感较低,大家均衡演出,算是一场不错的群戏。
中规中矩的流水账剧情片。诚然,对“犹太人大屠杀否认者”的批判是显得很正义,但展现得很是浅薄。对英美法律体系的区别,大屠杀否认者的逻辑动机与心理等都没有进行深入挖掘。完全“一边倒”。重要的法庭戏也有点拖泥带水。女主又圣母又作死,让人心生厌恶。两星半
非常直截了当直戳痛点的片子。连Holocaust都有人否认,并且还言之凿凿不以为耻,更不要说生活中那些微不足道的事情。 Andrew Scott演得律师非常干练冷静,不会让人觉得他还是那个Moriaty。 Mark Gatiss串了一个研究奥斯维辛集中营毒气室的教授,东欧口音挺逗的。
一个强大、自信、包容的社会,有容纳异见者的广阔胸怀,哪怕他的异见是多么的无稽。因为有错误才能证明出正确。只有一种声音一定是错误。
充分展示了何为法律的逻辑
剧情平淡,一般。女主好漂亮
对于篇幅的精准切分为影片加分不少,开篇用最简洁的冲突段引出之后的控诉,然后就是导演把“好钢”都用在法庭交战这把“刀刃”上的出色调度,蕾切尔·薇兹、莫娘等一众演员带来了极为沉稳冷静克制的表演,和胜诉那一刻情绪的释放形成了绝妙对比。心疼蒂莫西·斯波,可能又奉献了一个最为人讨厌的反面角
因为题材而多给一颗星,人类的残酷和无知近在咫尺,万不可忘记,有一种电影的意义就在此。
首先,这是真事,世纪初一英国蠢货历史学家否认大屠杀发生过,并把指出他是“大屠杀否认者”的对方告上法庭,结果决定大屠杀是否发生过这事最终成了法院决定的一件事;这事荒唐十足,却就发生在21世纪初;如果一个人真的相信自己所认为的,并表达了这些观点,是否应该支持?在这件事上,答案是否定的。
大屠杀电影中,这部也算角度比较特别。以否定的推翻为引,以审判与辩论为索,不加诸受害者视角,所有的被害情绪宣泄点到即止,强调克制,关注逻辑,同样也能把故事讲得非常有力。
也许法律会被人为操控,但历史并不任人打扮
今早刚看了一个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遗物堆积如山的短视频,晚上就看到了这部电影。有时候捍卫真相的道路是无比艰辛的,这也让我想到了霓虹国篡改历史教科书的行为,借用女主角的一句话“对于否认者我无话可说,我只想对幸存者和遇难者说,历史终将会被铭记,你们的声音终将被聆听。”
奥斯维辛又落雪了,春意渐近雪水滴答消解不了对亡灵的哀悼,否认案的意义是让理性之光融化冷漠的积雪。那个从床上爬起来的律师男友抱怨着对大屠杀的厌倦,让往事过去并不是遗忘它,更不允许被诋毁。审判不是疗伤,而是还以幸存者尊严和最大程度的慰藉。你的手臂没有编码,则永远无权否认那场地狱屠戮。
题材自然是好,David Hare这一次有点搞砸了。叙事平铺直叙没什么技巧,人物演绎相对平淡,女主角的内心和个性塑造较失败,改编成舞台剧或者迷你剧或许更好。奥斯维辛一段最好。
剧情平淡只因尊重真人真事。美国大选后看这片分外有感——我们这辈子总会遇到这样的bully,他们傲慢偏狭、满嘴谎话,但总能得势。我们要做的不是沮丧或愤怒,而是默默做好自己的事。女主做得最好的,就是在法庭上始终不置一词:她把这个工作交给了律师。莫娘带队的老中青律师团太棒了!
虽然台词密集冗长,但其实反而不觉得节奏拖沓,情绪很集中。Tim Spall不愧戛纳影帝,为这个角色暴瘦,演狂傲、极端、狡猾的边缘人格演得丝丝入扣。在大屏幕上看到AndrewScott真是开心啊,虽然他总是演配角,但还是觉得他演技特别好,有技巧而少匠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