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分
fashion porn 加女性黄片,这导演去拍全年龄版x-art一定非常牛逼,整个电影超级意识流,光和几何图形用法非常超前。
整个片子非常的禁欲,冷淡,疏离,给人很强的隔阂感,尤其是摄影师,像一个宗教仪式的祭司一样,他拍摄前的化妆如同施洗行礼,对肉体的保持崇高的敬意,所有的心理活动解构,外化重组。人被打回动物的原型,充满原始与自然野性。
男性的冷漠和神秘才是对异性最大的性吸引力,权利和对美丽争夺是欲望膨胀的浅层表现,只有解除更深层的束缚才能表达真实的本我。喜欢与尸体接吻和吃点尸体的部分故事,看起来非常像抽象的荒诞故事片,所阐述的心理却非常具象,人对美的追求是相同的,在渴望达到极点,所想要的结果就是与美的统一(包涵或相融合为一个整体)。
形式感很强,非自然灯光,框取,几何排布,人物站位,镜中人,抽象画面,图形构成等非常抓人
蛮北欧的,整体削弱故事的叙事严密性,用意识表达出女性导演在人类关系和社会学哲学的思考。
这片子表面拍了个危险关系的故事🤔
当一个物体被吸入一个黑洞时,它被其强大的引力捕获,加速并最终穿越它的事件视界,也就是那个黑洞中引力大到逃逸速度正好等于光速的地方,而在事件视界的后头,是人类物理无法观测的界域,是无尽的黑暗,物体或被强大的引力撕碎,或继续加速冲向死去的恒星核心。
NWR的电影《霓虹恶魔》正是一个美丽而危险的黑洞,而我们观众和艾丽·范宁饰演的Jesse则在电影中穿越了这个黑洞的界限。形式主义是NWR的显著象征,也是批评者群起攻之的理由。用形式主义给NWR里标签确实没错,但我们面对他近几年的几部作品:《亡命驾驶》、《唯神能恕》、到这部《霓虹恶魔》,我们必须问,当一个电影人如此一往如前地去突破形式的极限时,事实还是如此么?毕竟,没人能看见事件视界里面的任何东西,尤其是无理的批评者们,他们看不到NWR在电影浮华表面下所打造的世界。
在《亡命》中,这种趋于形式的苗头才刚刚开始,从几个特定的镜头和场景中显现出来;到了《唯神》,则是肆无忌惮的玩耍着灯管和暴力,缓慢的节奏与冗长的情节几乎到了做作的境界;而《霓虹恶魔》呢?或许一开始也是这样,几个模特老手在一场陈词滥调的霓虹派对上,聊着新来的女孩的父母在哪,有几个男友,以及她有多么美,似乎像打量一个外星人一样;当一个模特说“派对上会有场节目”,接下来NWR就给我们看了一场奇怪的捆绑表演;旁晚,男孩带着女孩去穆赫兰道上看洛杉矶的夜色,说着励志片似的台词展现远大理想;新来的模特去试镜,并谎称自己已经成年,果然“一举成名”,其他的女孩流着嫉妒的眼泪;花盆砸向玻璃制造了一个蛛网似的奇观,而Jesse注定会踩在玻璃上...... 一切都特别令人不舒服地在所谓现实逻辑中运行,而在“爱乐之城”浮夸鲜亮的颜色中更显得老套,以此也好让反对者钻空子,但NWR管不了这么多。
所以我们不妨说,这只是物体被黑洞彻底捕捉前的最后挣扎罢了:主角的父母和年龄不再被提及,竞争不再存在,直到我们彻底脱离所有的现实逻辑。我说的正是Jesse,以及所有观众们穿越“事件视界”的那一刻:Jesse的走秀。在影片的导演评论音轨里第55分钟(戏剧性的试镜后,Jesse的摄影师男友Dean来到她家)开始,NWR自豪地说这是他和配乐师Cliff Martinez合作的最长的一首音乐,长达17分钟。虽然电影里这段音乐一共只有10分钟,但贯穿了三个片中最重要的情境转折——坠落的开始,未知的开始。Martinez为本片写作的音乐可以说是这几年来出现的最好的电子配乐作品,毫无疑问与影片大量的缓慢推镜头一起增加了另一重仪式感。
《霓虹恶魔》或许是NWR节奏最好的影片,这种作着场于场之间桥梁的音乐在此功不可没,甚至到之后彻底接管了影片的所谓叙事。音乐开始前,Dean带着鲜花来到Jesse的旅馆房间,Jesse晕倒,此时影片首次展现了它的标志性符号——“霓虹恶魔”,三个蓝色倒立的霓虹三角形,显然,导演故意在此放置了这个符号,预示着它的归来。回到配乐,这首确确实实长达10分钟的音乐在缓缓进入着,从Dean对基努·里维斯饰演的邪恶旅馆老板的对峙开始,我们已经从背景开始听到它,但也不算很明显;接着音乐渐强起来,将电影接入到时装秀中,直到把Jesse送入三角形的抽象“入口”中,最终完成她的蜕变。
“时装秀”一幕是如此震撼,几乎是成为了一部科幻片,NWR根本不屑于制造一个所谓真实的走秀节目——模特、观众、媒体、掌声、突如其来的名利带来的刺激和危机;我们必须理解到此时一切真实都不再成立了,而NWR的天才在于他将这些复杂的种种现实因子都浓缩到了一个人——艾丽·范宁,和两组看似抽象的图形——“霓虹恶魔”之间那几分钟的视觉对抗中。不再需要主角繁复的心理斗争,不再需要啰哩啰嗦的絮语,这些我们都看到过了,现在一切只有电影,只有影像:我们看到蓝色变为红色,范宁的脸从天真和惊恐,到达了彼岸的那种自信甚至自恋,与那着魔似的眼神。仅仅如此,就是这么简单,自恋之花在她的体内现身了。而当音乐停止的那一刻,静默的力量是如此强大,我们已经来到了新的界域,Jesse穿着新衣来到帷幔的另一边,俨然已是另一个人。
到了第三幕,当影片落脚至几位角色的最终对决时,我第一次看到了真正自由的NWR。在他的妻子拍摄的纪录片《我的人生由雷弗恩执导》中,我们看到彼时正在拍摄《唯神能恕》的那位抑郁紧张的NWR,但那已经是历史了。正如Jesse,他彻底拥抱了自己的自负(2011年的《亡命驾驶》获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将NWR送上了知名度的巅峰)与自恋(2013年《唯神能恕》中首次全力绽放的风格化NWR遭到的两极评价),真正自如地释放了自己的形式美学。
这次,2016年,他把自己名字的简写像D.W.格里菲斯做的一样,直接印在自己电影的标题字幕之下(如果这是一部需要字幕卡的默片,或许情况会更像一些)。他制造封闭的平行时空,让新模特变身“外星入侵者”,电脑制造的血浆和月亮挂在银幕中;他杀死主角,并让其“精神”被遗传并作为炸弹埋藏;他选择让音乐成为影片真正主体的声音,甚至不再有任何真实音效,同时台词数量也变成了寥寥几句。这并非说NWR已经把影片拍成了默片,而是实实在在建立了一个新的世界,在形式主义到达极限并穿越了事件视界后,NWR创造了一个新的现实主义,而我们有理由去相信他的世界。
我觉得《霓虹恶魔》不算一部难懂的电影,却看到各种误读。不少人说主题是时尚圈宫斗(一脸问号)然而这不过是极度弱化的故事线。物化女性这一贯穿始终的主题再明显不过,甚至通过一句台词直白地说出来:“你想说内在美更重要?但是如果她长得不美,你甚至都不会看她一眼。”这个主题作为社会问题太普遍,值得一拍;然而其中道理又太浅显,撑不起一个复杂深刻的故事(因此有人说其试图模仿《穆赫兰道》,绝非如此。)导演巧妙地选择这一主题来尽情发挥其艺术风格。很多人认为剧情和台词太差,然而我却很欣赏这种极度弱化故事的处理,甚至认为这是一部几乎不需要台词的电影,一来这主题不必言说,二来这种处理与“物化”本身相匹配(语言是精神的表达)。简单的主题反而给艺术表现腾出极大的发挥空间,导演通过各种方式由弱到强反复重现同一主题,于是一个个丰富的镜头就像一个系列的画作般逐一呈现,观众仿佛走进带着一丝恐怖色彩的画廊,四周还环绕着出色的配乐。
1,从电影院出来的感受是:虽然蛮烂的,但也并不是那种“还我票钱” 的烂…… 2,对白极弱…观众数次笑场。导演你不要自己写剧本了,请个专业编剧吧。 3,故事真的很像李碧华或者亦舒暗黑系短篇小说。就连对白也蛮像的——放在纸上意会还行,念出来就要笑场。 4,Elle Fanning傲娇地说“她们都想成为我”,观众全都笑了。 5,其实还蛮喜欢这种“人吃人的社会,啊真的吃了!”的梗——是的大家都讨厌的后半段我觉得还蛮喜欢的,反而觉得前半段的一些隐喻和细节过于直白和老套了,多一点subtlety会更好。 6,任何人掉到游泳池底都不会掉成一个那样的造型……导演真的是为了画面美不顾一切了。 7,但是画面真的是好美啊……
在写文章之前,先表明我的立场,我给4颗星,不是因为我觉得这影片多好,而是我觉得它还不至于烂到只有及格线。所以给个较高的分数平反一下。 电影跟时尚,是我最喜爱的两样东西,我没有专业地学习过电影,所以写影评,我不是很在行。但提到时尚,即便我也没有系统地学习过时尚,但它实在肤浅得好理解,所以我还是有很多话可以说的! 很大一部分人都觉得自己理解时尚,觉得自己时尚达人,走哪都是时尚、时尚、最时尚的fashion一哥(一姐)。然而,并没有太多人理解时尚,起码连时尚最重要的部分——High Fashion都没有听说过。如果不是刘雯参加国内的综艺节目,很多人都把超模等同于林志玲那样的存在。影片所涉及到很多的模特圈的高淘汰率、高级成衣t台秀、Steven Klein的美学风格、早期时尚的奢靡,显然指的就是High Fashion。 那么,我就来谈谈影片与现实中时尚(High Fashion)的差距。 首先从“美”的角度来。 影片太过于形式主义与标签化,几乎所有的角色、台词等都有其象征意义。这个“美”也是一样。比如那个设计师说的“Beauty is everything”。但显然理解得生硬与不深入。即便时尚再怎么肤浅、即便有些设计师成天嚷着“要美!要美!要美美美!”,但他们做的不是追求无聊、俗套的美,而是像艺术家一样,对“美”的开发,对不同形式的“美”的开发,只不过他们还要求要有时尚度。模特,也一样!High Fashion所选择的模特是为高级成衣设计师与摄影师服务的,她们并不像林志玲、Miranda Kerr等商业模特一样完全符合所有人都认可的“美”(当然部分模特横走于High Fashion与商业之间,这点不深入探讨)。以下这两位IMG模特经纪公司星探的回答,要比成天嚷着“美”的影片,更好地阐述了什么样类型的模特更适合High Fashion↓
也因为如此,High Fashion行业,顶多也就发展了几十年,已经开采了无数与众不同的面孔↓
这么多不同类型的脸,又有几位跟大众定义里的“美”是有挂钩的,这也不关乎东西方审美误差。中国人总是太过于把High Fashion的审美当作西方人的审美,事实上,外国人也普遍认为范冰冰美过吕燕,也没有太多外国人会看着海报上的模特说,“天啊!她的雀斑好美啊”、“这牙缝美呆了”、“这脑门大得跟外星人似的,真酷”。但在High Fashion行业,缺陷会转化成辨识度,成为你称霸秀场的利器。
而这么多类型的模特里,颜值最高的当属仙模等一大波美颜模特。但此类型的模特通常巅峰也过得比较快,一阶段之后要么不再出现在秀场上,要么转型,前往代言美妆等商业广告上。
如此,纯天然、性冷淡的面孔真的想不出到底会在现实中有什么威胁性。 既然High Fashion不能作为所有人对“美”的追求的代表,那那一句“My mother used to call me dangerous”到底什么鬼?我不确定导演是否是想讲一个关于“美”的寓言。如果是,那么披着时尚的外衣,未免有些不适合。 其次,谈谈“吃人”。 上面已经讲了,High Fashion行业的喜新厌旧、追求新面孔,与模特的高淘汰率。影片索性就以“吃人”来表达这一主题。但事实要远比影片更残酷。职业模特就好比职业运动员。15、16岁走在路上,被星探挖掘、培训,不能像其他妙龄少女一样想吃啥就吃啥、熬夜玩乐,还要去练习舞蹈、做大把运动去保持自己的肢体柔韧度、协调性、肌肉紧实度等以获得拍照时候动作的流畅性、快门节奏的掌握等等等等,还要看很多书、很多电影、很多艺术,去了解摄影师、设计师的创作意图。之后就供给摄影师、设计师、知名杂志等选择。条件好的、够努力的、运气好的,自然会被挑中,但成千上万的女孩里面,往往就出那么一两个。很多人做模特,付出的努力也够多,但一直缺乏一个机会,不知不觉,努力几年之后,就已经过了当模特最合适的年龄。你辛辛苦苦为之付出了自己的青春,等到你30左右的时候,却要叫你靠另一种手段谋生。这行业的残酷与竞争之大,远不是你吃掉一两个新人,就挽回得了的。 不过,我也很佩服导演选择讲述“吃人”这一章节。特别是影片里面出现了“美洲狮”这个意象。近几年,随着城市不断地扩张,美洲狮的栖息地已越来越少,美国不断频发美洲狮出现在郊外的事件。模特的生存状态就好比现在的美洲狮,栖息地等资源被瓜分的,得不断地竞争、厮杀才能获取更多的资源。我们的主角其实早在追梦的路上,就已经掉入“狮口”。 最后,我来说一点时尚行业的现状。影片其实一直都有影射时尚圈“恋童癖”的一面。时尚行业正式被蒙上“恋童癖”这一骂名,始于超模Gemma Ward、Lily Cole等引领的娃娃脸时代。
但即便如此,时尚界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搜寻更嫩的面孔,那些在MDC Top 50榜单上的模特,很多也才97、98年出生。
Chanel 2013春夏广告启用了16岁的Yumi Lambert与15岁的Ondria Hardin。
另外,时尚圈开始呈现新一股新趋势,那就是以“肯德基姐妹花”为代表的众多星二代、模二代、富二代、网红以及部分明星,开始进军时尚界,有限资源进一步被搜刮。因为这堆星二代模特里,很多硬件、实力都不及训练有素的模特,却因背景与在网络享有的曝光率,抢走了许多模特的饭碗,许多人已开始认为“超模时代没落了”。
时尚圈对稚嫩血液的加速追求、超模时代的没落与网红时代的崛起。High Fashion模特这个行业将会更加腥风血雨。总的来说,High Fashion对于电影创作来说,还是一个蛮值得取材的领域。不过即便再怎么肤浅,离大众离得太远,阐述起来还是会相当费劲、晦涩。导演或许想借由时尚与模特阐述一个关于“美”的预言,但我想说他选错了题材,这是一个不懂时尚的导演拍出来的时尚作品,整个故事就没法让人太信服。网上有关于它的太多理解都存在误差,也就说明了影片的这一缺陷。 Ps:本文章所提及的模特行业仅指HF模特行业,不适用于商业、淘宝、车展等其他一系列的模特行业。
艾丽范宁犹如夜间都市的霓虹灯一般流光溢彩,这个都市有多繁华多浮夸,背后就有多悲哀多压榨!
艾丽范宁来到洛杉矶,年轻貌美、活力四射的她渴望成为一名模特。她的纯洁与热情使她大获成功,也激起了其他他人的嫉妒和垂涎。 影片以一个模特寻梦的好莱坞故事,用近乎变态的光影描绘出模特圈背后的黑暗——掠夺,嫉妒,残酷。片子的空洞和呆滞犹如模特的脸庞一样,尼古拉斯浪费了艾丽范宁那美好的肉体!
我不排斥极富形式和神秘色彩的电影,甚至常常为其吸引,但这部从剧情到视听语言其实都挺保守,角色也十分空洞。当代艺术有个最大的特点是对空间的浪费——展览馆偌大的空间里只放个破碗都会不停有人上前驻足沉思。这是作品和空间的共谋。雷弗恩用缓慢的影像把“破碗”艺术放置在了银幕上。
我觉得雷锋导以后拍的片子人物都该设置成哑巴,这样就可以专心看他装逼玩视听不用忍耐他的人物讲傻逼中二台词了。Cliff Martinez吾爱这次配乐又炸啦
从《遁入虚无》开始,每年总有一两坨美丽的屎。
首先惊艳了下,小范宁是怎么萝莉变麻豆的?!霓虹灯管爱好者温丁拍了部霓虹恶魔,将迷幻嗑药美学彻底玩嗨,视觉系,电子乐,诡异笑点,邪魅狂狷。前半部极美,颇有林奇+塔西姆辛范儿 ,可后半段太诡异了,跑偏成cult恐怖片,女女歼尸菜刀互砍呕吐眼球什么的,结局更是全场WTF。可我还是喜欢啊哈哈
EXO ME????一副老娘不会轻易狗带的样子结果还是轻易的狗带了
把装饰、音乐像奇观一样放在一起,也是一种导演技巧;空洞浮夸本身也是一种美学风格。
“洛杉矶娱乐业人吃人”这件事的粗暴展示。看得出来很想模仿穆赫兰道的感觉,同性情谊、梦境、幻觉等等,但不太成功,主要是没走心啊,因为更多的时间他还是留给了自己最爱的夜店灯管和配乐。尤其最后二十分钟感觉雷弗恩直接放弃了,类似于“反正故事也讲不好了拉倒好了我要做我自己”…
故事零分,其他一万分!!!
搞评论的人真是要多读书、看报,交往各种阶层、各种职业、各国各种的人。不然人家满银幕的内容你看自己肤浅看不到,还要怪人家空洞。
鲁迅把人吃人写在书上,柯南伯格把人吃人拍的像日常,雷弗恩把人吃人拍在他的红色灯管里。全片观感就如同全片的情节走向一样:大多数时候沉浸在成功(牛逼的影像)里难以自拔,到最后再一起吐出来……
视听盛宴形式主义杰作,灯光、色彩、音乐、摄影、氛围、情绪都可以单独拿来说,唯独故事不值得吧啦,天枰座NWR爱形式主义爱到中毒了,一定要好看,一定要漂亮。这样的导演再多一个就俗,少了就寂寞,也需要一两个执拗人,执拗地只拍自己认为对的电影,让喜欢的人喜欢得要死,不喜欢的人不喜欢得要死。
“灯管派”风格发扬光大之作,建议下次取消台词更能登峰造极;如磕迷幻药般的电子配乐炸裂,几何线条深度强迫症。
看完彻底理解为啥这片在戛纳被喷成渣……要说温丁电影化的程度那自然是极高的,然而这稀烂的剧情……根本就没想费心思圆场只顾凹造型了吧。剧场观影效果极好,目眩神迷;不少地方集体笑场;大银幕虽好,真是觉得剧情太慢太慢太慢……撕逼戏要是有[小时代]一半热闹就好啦!
纯洁心灵·逐梦演艺圈
还是太保守了,没有全片一直飞。遗憾的是竟然没玩的太嗨,虽然有些部分仍然很疯,但一回到剧情,那些特别俗套又装腔作势的对白就让人无聊。要从头飞到尾多好,反正我也是听原声看灯管的。
一流画面四流故事。
风格辩护一切,豁免一切,它把读者封闭在纯粹形式主义的奴役中。前卫的导演就是用于以一种风格代替另一种的并无任何增益。在戏剧艺术中,风格是一种逃避的技巧。——罗兰·巴特
华丽的恶心。他不是在拍电影,他是在作法,演员、道具、色彩、音乐是他的法器。Cliff Martinez的电子合成器用得太骚了。Elle Fanning太可爱了。
求求雷弗恩多花点时间琢磨怎么摆灯管,千万不要自己给自己写剧本,每次角色一开口就从迷幻视听大片瞬间变成国产惊悚的水平,看得观众对必须不笑场说出"my mom calls me dangerous"这种蠢台词的范宁妹妹深感委屈
彻彻底底黑Elle Fan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