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聚焦于儿童成长的影片在各大电影节上都有所涌现,如《何以为家》讲述了黎巴嫩贫民窟内的叙利亚难民儿童、《佛罗里达乐园》展现了寄居在汽车旅馆里孩子们贫乏的生活、《系统破坏者》《标准之外》刻画了福利机构介入下具有暴力倾向或自闭症的儿童……
在2021年戛纳电影节亮相的电影《童一个世界》同样值得关注,它讲述了校园霸凌与暴力行为在儿童中的传递机制。《童一个世界》为女性导演劳拉·万德尔(Laura Wandel)的长片处女作,她于1984年出生,这部作品获得第74届戛纳电影节费比西奖——一种关注单元奖,提名一种关注单元一种关注大奖。
影片以女孩“诺拉”的视角展开,作为旁观者,她亲眼目睹哥哥“亚伯”受到更高年级学生的种种霸凌行为:他们把尿撒在亚伯身上、将他头摁在马桶里、让周围同学孤立他等等。即便这样,她仍遵守和哥哥的约定,不将这一切告诉给家长,原因很简单——一个爱告状的孩子不仅证明了自己的懦弱,同时还会遭受更严重的欺负和孤立。
作为一部聚焦校园霸凌题材的电影,《童一个世界》的突破之处在于主角视角的呈现方式上。影片大量地使用浅焦和手持镜头跟拍女主角诺拉,即使影片中的人物往景深处运动,画面仍不作虚实焦的转换处理,只有诺拉所关心的事物才会转化为实焦——这代表了她真正看到和在乎的东西。这样的处理方式,巧妙地将诺拉的内心世界视觉化:大部分时候,她都拒绝和外部交流,缩在自己的小小世界里——由浅焦所形成的视觉分离线,正是她所期待的一个透明保护壳。因此,通过这样的处理方式,观众能很清晰地看到诺拉最在意的两件事:第一,哥哥受人欺负;第二,新朋友对她的议论。
此外,诺拉的脸承担了情绪的叙述功能。影片不使用任何配乐,加重了影片的严肃性和压抑感,导演并不希望去引导观众的情绪,而是让观众自由地观看、思考。同时,大量中近景对准人物脸部的拍摄方式,充分地捕捉到了诺拉所有细微的表情和动作,这已然是影片情绪的视觉体现。
《童一个世界》的英文名叫“playground”——“操场”。导演对影片叙事空间的选择有着严谨的考量:教室、操场、泳池、餐厅、厕所。影片所有的情节都发生在灰蒙蒙的白天,消失了的夜晚和生活场所无疑抹去了主角喘息的出口,从而加剧了压抑的氛围。在这几处叙事空间中,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操场”。
操场是这几个地点中唯一的露天场景,它同样是一个微型的社会。每天的课间活动,让全校的孩子能够自由地在操场里聚集玩耍。在应该释放孩子天性的空间里,滋生的却是以强欺弱的暴力倾向,而这一切在老师眼里可能只是同龄人间的小打小闹。不起眼的角落里,充斥了对于力量和年龄的崇拜,小群体的拉帮结派和闲言碎语也发生在幼童的世界里。
导演曾在拍摄本片前对校园操场观察了几个月,她发现,在一个操场上,每个人都试图占据自己的位置。童年是我们第一次发现与他人关系的时期,我们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和接受构建了我们的内心世界,这往往决定了一个人成年后对世界的看法。因此,导演认为,在校园里除了学习和写作之外,最重要的就是探索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诺拉受不了哥哥一次次被欺负,选择了告诉父亲,家长和学校的介入让事情出现了转机。高年级学生向亚伯道歉,但我们看到亚伯并没有如释重负。如他所料,第二天他就再次受到了欺负,并被所有人孤立。影片的后半部分,我们看到和亚伯玩耍的是一位更为弱势的男孩——他长着一头卷发、有着不同肤色,尽管亚伯并不在意这位“新朋友”。影片结尾处,亚伯甚至和高年级学生一同在操场欺负他。
诺拉和亚伯所接触到的是一个不讲正义和善良的世界,在这里,只有无尽的欺凌和嘲弄,这直接影响了亚伯对世界的认知:只有与“坏学生”结伍一同欺负别人,才是保护自己的出路。于是,影片完整地呈现了校园暴力机制的传递:在没有老师和家长的关注和正确引导下,变恶似乎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只有去欺负别人,才可能不会被欺负。
兄妹俩的关系也在这种暴力的传递下发生变化。在影片开头,兄妹俩互相拥抱、共同抵抗,希望与这个世界尽可能少地产生交集,但逃避并不能解决问题。随着哥哥一次次被欺负,妹妹的人际关系也受到影响。因为有这样的哥哥,她也遭到了歧视,无法参加新朋友的生日会。随着兄妹俩的关系转向敌对,妹妹也开始欺负同龄人来宣泄自己的不满。当影片结尾处妹妹看到哥哥欺负别人时,她还是上前阻止,从后背抱住了哥哥,用力拉住正在慢慢走向歧路的哥哥。
尽管这样的结尾处理看起来不够“狠”,没有在残酷上画一个休止符,似乎想给观众留有一丝希望。但我们仍可以看到相关教育者和家长在整个事件中的缺席,以至于不谙世事的孩子们只有通过互相安抚和拯救才能逃离走向邪恶的道路。
《童一个世界》将学校和家长的形象呈现为一种无力和被动的状态。首先,亚伯的父亲在诺拉揭发真相之前并没有观察到孩子的异样。其次,在诺拉向老师说明学生的霸凌行为时,老师慢慢吞吞地前去处理,仅将它归为孩子间的调皮和玩耍。而唯一和诺拉产生心灵交流的年轻女老师也将要离开这所学校,诺拉问她:“你们为什么什么都没做?”老师答道:“因为有时我们也不知道怎么做。”此外,老师还说:“我们并不是每次都能得到别人的帮助。”通过这些对话,校园霸凌与整个校园系统、家庭对青少年关注的缺失联系了起来。
在这些霸凌行为的背后,还隐藏着诸如种族歧视和偏见的问题。一位几岁的小女孩认为,踢足球的人都是种族主义者,因为他们都自私自利;亚伯第一次欺凌的对象是一位不同肤色的小孩……通过孩子幼稚和无知的行为背后,导演显然具有挖掘社会问题和深层系统的野心。
作为一部长片处女作,《童一个世界》体现了导演过人的视听意识和电影天赋,但更重要的,是那颗敏锐洞察现实、深具关切儿童的心。
作者:长颈鹿
©《童一个世界》(Playground,2021)中国大陆地区独家版权方
主要是为了标记。
我想试试这样能不能标记哈!在刚刚我想标记这部电影,然后发现标记不了。直接给豆瓣投诉了。这是真他妈耽误事儿啊。
主要要从教育问题下手,男孩子从最初的小白羊变成了恶龙是理所当然的,是他变成政治化的一个流程。因为他只有成为了欺负他的孩子,他才能活下来。
人类是愚蠢的,但凡有两个以上的人类就会划分出小团体,互相敌对。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有宗教法律的原因。
人很难摆脱环境带来的影响,即使是小孩也一样。
整部电影给人一种,落水的人不会游泳、无法自救,只能用尽全力的扑棱,在挣扎中逐渐沉入水底的无力感。
除了施暴者外没有人有错,只是面对低年级校园暴力时,目击者、老师、家长,似乎不知道还能做出怎样更好的处理方式。
孩子之间也有社交圈,也有人际关系,也讲面子、有自尊、会踩低捧高。
校园是一个完整的小社会,不比成人世界简单,孩子在校园里所要承受的生活压力,也不比成人在社会中承受的少。
儿童还没有健全的心智,也没有人教他们如何与人交往,就被直接推入了团体中,野蛮生长。
有人能融入的很好,成为受欢迎的一方,也有人会倒霉的碰上坏同学,而遭遇伤害。
受害者在比起身体上受到的虐待,似乎更害怕被群体排挤。挨打、被骂,至少还和他人有所联系,能感受到自己是群体里的一部分。即使这是最糟糕的关系链接,却也能滋生出一份畸形的安全感。
敢去捍卫自己,敢去说不,谁欺负自己了就马上还回去,是每个人出生时的自带模式。但却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人际关系的影响,生活的打磨,这份原始的自我保护机制被限制在了体内。
刚刚入学的小女孩都知道向老师求助,去自我保护、保护他人。可年长的哥哥却做不到了。人在进入团体后,就必须面对复杂的关系,而处理的好坏,仅凭运气和天赋。
孩子的善与恶,是最简单、直白,也是最伤人的。单纯的恃强凌弱,单纯的踩低拜高,不带任何目的的去欺负弱者,这份最原始的劣根性,在低年级的校园环境中看起来,格外残忍。
劳拉·万德尔的这部令人揪心的处女作讲述了一对兄妹在校园欺凌方面的不同经历。
比利时导演劳拉·万德尔(Laura Wandel)的处女作《童一个世界》(Playground)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去年以《世界》(Un monde, a world)的名字在中国上映。两者的意思是一样的。英文片名精确地指出了影片的大部分发生地点;让法国人感受一下这对兄妹的故事。他叫阿贝尔(阿贝尔饰),比七岁的诺拉(玛雅·范德贝克饰)稍大一点。她刚到他们的小学,因为不能和他呆在一起而心烦意乱。她了解到,这里适用的规则不同。在课间休息时更是如此,当亚伯努力保护她不受欺负时,他反而成了目标。
明显的祖先Wandel手持的自然主义是另一个对比利时的兄弟姐妹,让-皮埃尔·达内卢克和(罗塞塔,两天,一个晚上)。但在满是孩子的走廊里,她的v<s:1> ritos比达登兄弟严肃的道德故事更令人兴奋。我们中的许多人会在孩子的眼中发现一些疯狂的普鲁斯特式的东西。这只会加深对阿贝尔欺凌的情感影响。然而,诺拉很快就适应了,成为了一个快乐的友谊团体。可怜的,闹鬼的亚伯现在真的很尴尬。这就是童年的动力。但是,镜头中那些注意力过于分散,无法注意到即将到来的危机,也不知道该如何应对的成年人呢?
除了达登,一个有用的参考可能是csamline Sciamma 2021年的杰作《娇小的妈妈》。你甚至可以把《童一个世界》称为西阿玛魔幻现实主义微缩版的悲哀的社会现实主义同伴。两部电影的时长都是72分钟,完全相同。看着他们背靠背,一个被蝙蝠侠困住的熟人还会再呆半个小时。但你会看到更丰富的故事情节。万德尔的电影太痛苦了,不能称为儿童电影。
但孩子们会认识到真相和它的复杂性,这无疑是最高的赞扬。
手持、低机位拍摄的长片,正适于真实感、灰色氛围的营造,非同寻常。开篇诺拉第一次面对偌大操场茫然无助的长镜头、诺拉的平衡木长镜头,堪称经典。
小学校园就是真实社会的缩影。弱肉强食、地盘、从被欺凌到欺凌,感情的破裂及和解,管理者的温暖无奈和机械无情……打架和欺凌不难区分,难的是人心。小女孩诺拉的幸运,是遇到了一个温柔有爱的老师。她甚至承认大人有时候也不知道该怎么做,与诺拉建立共情。她给诺拉的每一个拥抱都是在给孩子的心灵健康续命。当然还有诺拉那个善良的、一直在帮她的小伙伴。
整个观看过程非常压抑、着急、愤怒… 从受害者到施暴者也就是一瞬间,但又不仅仅是一瞬间,童年尚未发育成熟的人格会成长为什么样子受到太多因素影响,而这些因素往往都是来自于外部。回想学生时代每个班里都会有那么几个欺负和被欺负的同学,也许是你也许不是,那我做了些什么呢?作为旁观者的小孩子能做些什么呢?而所谓的成年人应该做些什么呢?单说我个人的回忆,彼时我内心是非常反感欺凌这件事的,虽然我没有被欺凌过也没有欺凌过别人,我是真的有为那些弱小的受欺负者感到悲伤,我很同情他们,但我什么都没有做过,我与这两种人都保持着疏离的关系,我不知道该怎么做,与其说不知道,也有一些害怕的情绪在里面,害怕被讨厌,害怕被欺负,害怕未知的一切可能性,我选择远离和逃避,不嘲笑参与也不阻拦,到现在我都很想知道曾经那些被欺负过的同学怎么样了,那些经历有没有对他们造成实质性的负面影响,没有答案,因为我发现恰好是那部分同学消失在我的生活中了….
这次平遥国际电影展中忙于陪同、参加老影人们放老片、对话等活动,没有看几部电影,这部比利时女导演的处女作是其中最让人惊艳的!导演极端地始终用近景、特写紧紧盯着一个六、七岁刚进入小学的女孩子,从她的视角表现世界、透视人生;儿童们玩耍的操场(playground 是原英文片名)竟然成为了人类世界的精彩“缩影”,孩子们的小小世界里的欺凌及背叛,竟让你看得心惊肉跳!导演对生活的观察,以及电影表述把控之功力实属难得,很值得观看。
视点非常集中,就是小女孩的各种心态与感受,将所有注意力都放在女孩身上,并不想浪费时间在其他枝节与人物,反倒让影片非常成功且有力量。
@第五届平遥电影节卧虎单元短小精悍,小演员的表现很惊人。一片操场,一个微观世界,是玩乐的场所,同时也发生着暴力,是孩子口中埋了很多小孩的地方。和主角一起进入电影,以她的视角去看去听,还原童年的恐惧;巨大的学校里拥挤着孩子们,大人只有暂时的在场;哥哥由受虐者变成施虐者,俩兄妹从亲密到破裂再到和解的拥抱。几次拥抱,珍贵也无奈。导演在映后说这个作品用了七年,五年都放在了剧本上,对学校和操场的观察探寻之路是漫长的,想探究孩子最初被扔到学校尝试融入的瞬间。
技术上非常难实现,却几乎做到了天衣无缝。探根究源式的剧本写了五年,像是一次深刻的社会学调查。
这个把我看得可焦虑了,生怕小孩手重把其他小孩弄死了。七年时间创作,这个女导演花了五年时间写剧本,实际是做社会调研,观察大量儿童,与他们相处,力求真实,探索暴力成因。试镜时七岁女孩说我要把全部生命献给电影,导演看到她那股劲儿,就她了,她真撑得住大量面部特写。
1.与孩子等高的低机位、浅焦、手持摄影、跟拍、女孩的限知视角、达内风格,风格鲜明但并不让风格喧宾夺主。2.比校园暴力更触目惊心的是受害者向施暴者的自然转化。作为一个比喻,校园的沙坑埋了很多孩子的尸骨绝对成立。3.海报上的拥抱是好结局,但我更喜欢哥哥转身前妹妹从背后紧紧抱住他的那几秒钟。4.记住女孩的这句话:“你从不为自己挺身而出。”
摄影机的义务:看那些我们视野之外的、故意忽视的、和目睹过无数次早已经麻木的。
70分钟讲完了人是怎么变成社会人的。拥抱可以暂停时间,但什么也改变不了。
3.5 长片处女作,72分钟。摄影机放低,浅焦,手持,跟拍,儿童视角。当校园暴力不再试图充当原生家庭或其他社会问题的背景板,导演把笔触都放在介绍“校园暴力”本身的游戏规则、运转机制与竞争关系,铺陈暴力游戏各个环节中的角色,日复一日的微妙变化就这样蔓延开来——失控的余音。喜欢妹妹读诗、游泳、吃午饭的闲笔,兄妹的关系还是应该再细腻一些,结尾的拥抱才能更足。
不挑观众的那种片子,导演的厉害之处是,并没有刻意的追求风格,而是将风格和内容完美融合,镜头将校园霸凌事件中的小女孩全程的排除在校园人际关系之外,用摄影和声音去还原小女孩的旁观和感受,展示校园这个微观小社会里受害者的传递。
导演并没有想深入探讨校园暴力这个社会议题下的复杂成因,而只是用小小的切入点,一次受害者向施害者的转变,就成功展示了结构性的恶。大人只有蹲下才会入镜的孩童视角,真真切切地把女孩困扰的内心世界剖开来,让人看着揪心且难受。
在操场后的沙坑里藏着无数孩子的尸骨,那是一个比大海还要深的沙坑,而大人们只是让我们远离它。拥抱你,孤独这两个字,在我们的世界里,出现得太早。
全程手持近景跟拍无配乐,包括题材在内都挺像达内的。校园是唯一场景,不允许家长进入的规定除了调解介入的一场戏外形成几乎完全的儿童社会,操场如同丛林,某种层面上是比成人世界更残酷的法则与暴力。浅浅泳池已足以引发恐惧,孩童心中埋葬女孩的沙地之下有如海深,那“海有多深?”,比泳池深“大概400倍”。以一个拥抱裹缠起渐露的利刃,终究还是选择了相信柔软。
每场戏都在传递同一个讯息,疲惫。
“我们不能一直用别人想要的方式帮助别人”
中近景镜头之下提供了某种达内式的受限视角,在Nora的周围发生虚化。杂多的声音无法辨认,还原为一种具身认知,令观看者回到某种童年恐惧。片名英文Playground,法语名Un Monde,操场成为一个关于欧洲,甚至是世界的隐喻,在影片中充满某种现实的潜能,指向当下炙手可热的议题,例如种族主义,以及Nora,Abel父亲的失业等等。而暴行总是发生在画面之外,观看者无法观看,一如孩子们无法真正理解究竟为什么发生。
同样是儿童电影,还都来自比利时,只有把它和"亲密"比较才能看出后者有多特别。面对儿童世界的残酷,如何编织一张温柔的网,网住那些已经蒙尘的细小灵魂,甚至连他们犯的错也一并原谅?这很重要。仅仅展示残酷----那是大人的视角。
其实是把成年人世界的人际社会缩小在了孩童层面来隐喻表现。情面难却的男性迷失在弱肉强食的残酷游戏中自甘堕落,体恤入微的女性挣扎于云泥殊路的置酒高会里奄奄一息。通篇在校园取景不但未被局限,反而影射人性方方面面。放开了讲,学校像不像牢笼?孩子像不像囚犯亦或兽类?温暖的拥抱逐渐感化偏执的死心。怼脸特写把小女孩的表演发扬光大。简单、纯净、有力量,你要不说,我真会以为这是达内兄弟的新作。
情绪是饱满的,但感知是单一的。
虽然全片只有70分钟,但以《索尔之子》式的低机位手持浅焦跟拍让观众彻底带入到了孩子的视角来观察校园暴力,并且不露声色的把一些社会议题涵盖进去,可以说非常惊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