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冒险抵押厂拿贷款取巨额订单(玩具行业生产的利润在供应链是很少的占比),只能压榨人力资源压缩成本。 对于原料价格敏感度高,也不会选择低质量的原料。 对于手下的中级管理层,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就拿上半年拖欠工资一说,对于人力资源总监给了一大笔现金,说的是你儿子不是准备读大学了吗?而且也感谢你这时对于工人的安抚,肯定能力并且予以奖励,还关心了下生活) 对于老员工,老板一起食堂吃饭,而且看中老员工在工人中的威望,在实行新的工资调整方案(定额提成降5个点,超额提成升15个点,美其名曰多劳多得而且还能加快生产进度,尽快收回货款回笼资金)时让他们拦着一下,劝着一下,通过帮助老员工的困难,让他们谢谢自己也谢到实处,帮些无形的地方。 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凭借低价优质的产品征服了世界,但是中国的劳动者承担了多大代价,“中国制造”出路何方?(媒体可以问?但噱头来问真的没啥用,还不如给个思考给个简单答案?光是问责问制造工厂有何用,如果能赚利润高的谁想害死人?) 制造业不可能哪里便宜就往哪里转移,“先赚了现在能赚的钱再说”这是很多企业家的短视,对于产业或者国家资源市场没有任何利处。 劳动法保护工人的权益,那又有谁能保护企业家的公平,“经营不善”“社会影响不良”“政策要求转型升级”,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一份世界玩具品牌1亿的生产订单,多少代工厂争着低价去抢,哪怕抵押工厂、偷工减料、克扣工资,把价格压低去抢,尤其外国企业知道僧多粥少,更是如此。自己都这么卑贱,然后政府或者市场一句“经营不善”,媒体和律师争当工人的“口舌”去抨击政府对于“非法企业”的不约束不管控,最终承担的是企业家。当然,电影呈现的乱象非常现实,现实得就跟那段慢镜头一样,城市的每个角落都有进城打工的农民工,他们也有自己的活法,每个人都如此,有黑心老板也有一些坚守初心的老板,他想生产自己的玩具品牌,就是因为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一整年工厂都不好周转,订单有了就铤而走险,在违法的边缘来回试探,初心是中国创造无可厚非,但违法的代价确实太大了,而这没有人去说明作为“世界工厂”的众多民营企业倒闭是什么?是市场监管不力吗?还是政策扶持畸形?还是全球供应链的分工?还是自身企业的发展战略以及风险管控的问题呢?这只由企业去承担,不仅是对企业是毁灭性的打击,对于涉足这个行业的同行企业也是警戒与市场无法健康成长,更是对于国家在这部分资源与市场的拱手相让。媒体发声没错,但也不能片面地看待,既然热点追踪有了,是否连环报道呢?追责到每一方呢?有失偏颇抓住眼球只报市民或者需转移炮火的上层建筑爱看的东西,那就真的是舆论导向了。 三十年来,是made in China,有了一次又一次的经济奇迹。但,主体是国企吗?是跨国公司吗?是垄断企业吗?是无数民营企业撑起的大片天空。我不知道,中国制造还能走多远? 很深刻,很现实的题材。
同步于 公众号 阿蛮杂谈
http://weixin.qq.com/r/ExwaAufEtrrJraNh90kB (二维码自动识别)
从《子夜》到《打工老板》
我大约是在高中从CCTV6上看了这部电影,那时我的梦想是当一名记者,抨击世间所有不合理的事情。这部影片中记者所起的作用令我深思良久,常常社会新闻会发挥难以预料的作用,人民的喉舌是一柄双刃剑,可以救人,也可以害人。作为一名记者应当拥有广泛的社会学和经济学知识,能大约预测自己的报道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及至看《子夜》时,不禁将两本书呼应起来思考。吴荪甫的思想比封建业主进步/开明得多,整顿工厂的手腕狠辣而几乎不讲仁慈,但他的奋斗不仅仅是为了一己之利,更是要发展中国的民族工业,否则他不防将资产投入到地产业中去。
“荪甫,我就不懂你为什么定要办工厂?发财的门道岂不是很多?”
“中国的实业能挽回金钱外溢的,就只有丝!” ---茅盾《子夜》
林大林与吴荪甫都是在黎明前挣扎一代企业家,吴荪甫的黎明是中国掌握了关口能自主制定关税,而林大林的黎明是中国做好原创的文化产业,完成产业升级,将定价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两个作品中的工人也有着相似的境遇,他们的工资深受外部环境影响,其他国家要倾销,工人工资就降低;维爱乐要压价,工人工资就降低。而他们反抗的方法是简单粗暴的罢工,罢工在工厂有结余时有用,但是当工厂本身就危机重重时,罢工只会将他们推向另一个深渊。 倘若达林玩具厂完成产业升级,实现中国创造再加上政府和林大林能够做到合理分配收益,那么工人的待遇才能得到真正的改善。
个人感觉在以往的“中国创造”宣传中,大多数讲的是“创新”如何提高科研工作者的工资和国家的核心竞争力,而很少将和“一线工人”的待遇联系起来,而这才是上亿农民工们的切身利益。如何保证创新的成果不被少数人截留,这是个问题。 近两年来,国产“泡泡玛特”玩偶盲盒甚嚣尘上,单个价格可达几十元,不知在中方把握了定价权的情况下,工人的工作环境是否得到了有效改善呢?将来当中国掌握了芯片生产技术,电子厂一线工人的工人的工作环境是否能得到有效改善呢? 我们应当持续关注这些问题。
影评 资方:在改革开放以来,外资进入中国,利用中国的劳动力优势获取最大利益,而中国在这一过程中逐步累积资本和技术,争取实现产业升级。他们是我们的合作者,有时也是剥削者。 在电影中维爱乐的形象是绝对负面的,它的“薇薇安”玩偶在美国的售价为几百美元,却只愿意给加工厂几元钱,并且设定了非常短的工期。
无疑地,他知道在如此低的价格下,工厂无法为工人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在如此短的工期下,工人必定会长时间加班。但当工人晕倒在车间,舆论哗然时,它又要立一个正面形象:即时解除和工厂的合作关系。并且事后将产品转交给可能更加“血汗”的菲律宾工厂。
老板:相较于众多社会新闻中大腹便便压迫工人的老板,林大林在影片中的形象带着悲情色彩。 他坚韧不拔,从一无所有的农村小伙走来,成为千万公司的老总,拥有了海边大房子;他有抱负,希望能做出一款“中国创造”的产品,把定价权掌握在自己手里;他有责任感,担心工厂倒闭之后工人无处可去;他有手腕,为工人提供免费午餐和海边度假,提高加班积极性;他也狠辣,压低工资,强迫工人加班;
他希望达到和工人双赢的局面:既能够干实业赚大钱,又能为工人提供良好的工作,但这在制造业成本/风险等等上升的情况下是难以实现的,为此他不得不做出许多残忍的决定。压低工资是因为维爱乐给的钱少,强迫加班是因为维爱乐给的工期短。
工人:在影片中工人基本可分为三种,以厂长为首的管理者,老一辈懦弱的工人,和新一辈勇敢的工人。
在许多作品中管理者被描述为“狗腿子”,他们拿着比普通工人高的多的工资,剥削工人从而贯彻落实老板的决定。而在本片中,管理者处于左右为难的地位,老板的要求过于苛刻,又是降工资又是加班,一方面工人会罢工,工作难以执行;一方面良知也使他们无法执行如此严苛的工作决定。林大林多次和管理者说“你的心往那偏的?别忘了,我每年开给你十几万!”
老工人是进城务工的第一代,相较于农村来说,进城务工极大改善了他们的生活,因此他们对老板是心怀感激的。同时他们信息闭塞,不知道不同厂之间的区别,不会轻易辞职。而年轻工人,在他们眼里老板就是压迫者剥削者,为了自己的权益他们会奋起反抗,如烧车抗议/拉横幅等。 影片的开头给了工人的保温壶和保温壶上的两个搪瓷牙杯一个特写镜头,最后导演又给了它们一个长镜头,钉钉当当的敲击声伴随工人拎着家什离开厂子 —— 一无所有而茫然无助。
记者:记者作为人民喉舌,主要任务是揭露社会的不合理现象,从而促进社会发展,实际上记者关于农民工的种种报道也确实促使政府改善劳工权益。 而本片则展现了记者另一面的作用。记者艾晶潜入玩具加工厂,调查工厂的生产状况,工人的工作和生活状况,尽管艾晶有一腔热血但并不急于揭露“血汗工厂”,而是将文章定位在了中方制造业和外资收益 不对等上。可惜后期被另一位记者截胡,报道工人在流水线上晕倒,舆论哗然直接促使了工厂倒闭。
作为知识分子,记者对工人怀有深切的同情,同时这种同情又有点浮在云端。 一次,工人向记者炫耀自己做的工件是工厂最好的,而记者问工人“你知道在做的玩偶是什么吗?”,工人摇摇头,记者说“是薇薇安”,工人握着手里的玩偶念叨了几次“薇薇”。对于记者来说,劳动者不了解自己生产物品的全貌是十分可怜的,这可能意味着劳动者没有创造力,无法欣赏自己的劳动成果。 同时有的记者对于事情结果的考量不充分,推倒一家工厂固然伸张了正义,但是谁来提供新的工作机会呢?
政府:影片中政府但是忙于引进高新技术产业,而几乎放弃劳动密集型产业,如不肯投资林大林,平息不了工人抗议,在工人下岗之后也没有提供妥善的安置。政府的无作为可能是由于政府没有三头六臂,顾及不了多方产业。或者换个角度来说,这正是自由经济下政府应有的表现,让市场淘汰落后产能。但如果政府能够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升级的过程中承担起资源调配的作用,或许这个故事的结尾会有所不同。(不排除该影片弱化了政府的作用)
···
林大林与吴荪甫都是在黎明前挣扎一代企业家,吴荪甫的黎明是中国掌握了关口能自主制定关税,而林大林的黎明是中国做好原创的文化产业,完成产业升级,将定价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 倘若达林玩具厂能完成产业升级,实现中国创造,再加上政府和林大林能够做到合理分配收益,那么工人的待遇才能得到真正的改善。
个人感觉以往的“中国创造”宣传大多数讲的是“创新”如何提高科研工作者的工资和国家的核心竞争力,而很少将其和“一线工人”的待遇联系起来,而这才是上亿农民工们的切身利益。如何保证创新的成果不被少数人截留,这是个问题。···
影片简介
金融危机余波未了,2010年深圳上千家玩具工厂倒闭,剩下的百来家玩具工厂也在压低价格价格竞争仅有的定单中苟延残喘。林大林老板所经营的达林玩具厂已经停工数月,拖欠工人两个月的工资。
此时林大林以极低的价格争取下美国维爱乐玩具公司价值上亿的“薇薇安”玩偶订单,希望能以此度过难关。由于玩具公司不支付预付款,林大林只能抵押工厂支付部分拖欠工资让工人开工。
林大林加班加点希望能够赶工完成订单,但现实却总是与他作对,石油涨价挤压仅有的几百万利润,记者潜入他的工厂揭发“血汗工厂”的险恶,在高强度的加工和恶劣工作环境的作用下工人晕倒在流水线上,律师带领工人开始停工抗议,林大林和他的工人们一起站在了生死存亡的十字路口
记者曝光“血汗工厂”的报道引起了广泛关注,最终美国玩具公司在舆论压力下,宣布因达林玩具厂的不合法经营行为,如超时加班/拖欠工资/损害工人健康等,停止与林大林的合作。
达林公司宣告破产,林大林变卖海边大房子赔偿工人,而工人也失去工作,不知去往何方。全身而退的只有美国玩具公司,它将“薇薇安”玩偶的生产以更低的价格交给了一家菲律宾的工厂。
在与工人的调解庭上,林大林这样说: (视频源于B站,拉到6:35观看 //www.bilibili.com/video/BV16Z4y1s7hM?share_source=copy_web)
“我接受裁决,不过我现在没钱,过些天,我先还800万吧,那是我卖房子的钱,剩下的,只要我林大林还活着,这钱我一定还。 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成了一个黑心老板,我的工厂成了血汗工厂。 去年一年,这个城市原来有一千多家玩具工厂,现在剩下的100家都不到。这时候维爱乐来了,一个亿,这哪是单子,这是救命稻草,工厂抢,维爱乐就压价,工人平均挣五分钱,我挣五分钱。后来原材料涨了,美元跌了,我一分钱都没得挣了。我把自己的厂子都抵押了,后来把房子卖了。为了把自己的损失降到最小,我不得已采取了一些措施。 劳动法,确实保护了工人的权利,可我们拿什么来保护自己,要是工厂都倒闭了,那工人去哪里打工啊。 我本来想,做完维爱乐这个单子,缓过这口气,我就可以开创自己的未来了。(林大林拿出了一个玩偶) 她叫喜禾,是我和我的朋友,我们一起注册的一个品牌。我的这个朋友已经不在了(工厂倒闭而自杀),过去三十年,我们中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这里面一个大旗就是“made in china”,是谁支起了这面大旗?是国企吗?是跨国公司吗?是垄断企业吗?还是千千万默默无闻的民营企业?我不知道,中国制造还能走多远。
这部电影居然是在德国柏林话语电影节的活动看到的,写实的让人心碎,相比这些工人,我想老板的那些无奈更感同身受。身边见过的企业好多是这样的结局,原因多种多样,经济形势,订单量,政策变化,媒体偏颇的报道,银行贷款说不借就不借,企业为了维持运转甚至不惜高利贷...任何一项都够慢慢拖死一个企业,何况要同时面对这么多不确定因素。作为中国人谁不想有良知,谁受的教育是剥削别人?谁不想靠自己的能力自己富了也给别人更好的生活?可这险恶的社会,任何一方都只能或者说必须站在自己的角度,最终逼死一个又一个企业,这里面有外国资本家,媒体,政府官员关键时刻的乌纱帽,还有底层易被蒙骗易被煽动的群众...最终,做实业的都凄惨收场。 这部电影本身来说,比那些什商业电影强上一百倍,至少让我觉得中国还是有人看到了繁华背后的血泪,进步前的黑暗,有思考才会往前走的更稳。
看的时候想到了富士康
很现实,台词也都深入人心。劳动法保障了员工,谁来保障老板,甚至还要限制消费,老板寸步难行,老板要如何翻盘还钱。看着很揪心。这部完全是老板心声。大多数时候老板还不如一个打工的活的潇洒自如。
讲述国际经济危机背景下深圳一家加工厂的命运沉浮,由此可略览改革开放30年来民营企业的兴衰荣辱,中国复杂的雇佣关系和社会矛盾在此可窥见一斑。
我没看过这部电影,是盗号的.............
三星半。世人只知工人惨,难知老板(中小企业)苦,该片为打工老板发声,却并不偏袒之,血汗工厂仍是事实。扎实有力的写实之作,让人感慨。当然,电影只呈现问题,中国制造转型期的致命难题,无解。
虽然语言老派电视化,但是题材相当好。难以定性的现实。
亲戚拍的,刚获得加拿大蒙特利尔电影节最佳男主角,明天(10.21)广东地区上映。
拍的居然特别的好...真正的反应了制造企业的焦虑....
优点和缺点都很突出的片子。
真实,上游剥削下游,下游剥削工人,作为最底端的工人如果反抗就连被剥削的资格都没有了。影片最后,厂子垮了,老两口拖着行李到哪去了呢?
姚安濂演得好,但演得最好的是扮演他手下厂长曹森的演员赵炬,真实生动
……几乎不忍心看下去,很真诚也很无奈的电影
镜头拉回2010年,民营企业的老板在世界金融危机中在生存与道理的边缘如何挣扎着…我感触着,这些镜头如此之熟悉,我也曾经代表着企业一方,在2009年经历着企业一样的出口重创、资金链断裂,上千员工罢工而后仲裁牵厂,代表企业与员工谈判。那一幕幕是如此熟悉,打工老板的心情,我感同身受。中国制造,
为什么觉得记者那么婊呢?
很写实,而且结局不搞什么圆满大团圆,充满了无奈,资本家和工人两败俱伤,但也许他们能过上新的生活。姚安濂饰演的老板可能是最苦逼的,这里面每个人、每个阶层、每个角色各有各的立场和心理,吵架的时候也各有各的逻辑,谁是坏人呢?谁不为了自己呢?资本家真的最大吗,头上还有查税的,还有供应商和客户,一个个可不比资本家逊色呢!都演的入木三分。看到工人闹事也挺爽的,就应该多拍一些这样现实的,黑色的。一个结局是厂子倒闭,听说还有一个结局是重新开张了。我觉得前者好,后者没必要拍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林大林虽然有着充足的理由但仍然改变不了黑心老板的事实。厂长只是在楼道走过啤酒瓶就从天而降,这是非常要不得的行为。
前面一个多小时的时间,看着就像在给民营老板洗白诉苦,把问题往别人身上引;但最后10分钟,胆子有点大,揭示的问题有点尖锐,加了一星。
姚安濂已经炉火纯青,从青红,红色康拜因到打工皇帝,每一部都令人惊叹
虽然电影制作上有些欠缺,但拍得挺真实的故事倒是让我有种「仿佛到曾经路过但没进去过的工厂体验老板与工人们生活」的观感。现实生活中没有的经历,通过电影去了解感受下。打工老板在获得更大收益的同时也承担更大风险,工人们辛苦工作也是为了赚钱过活。老板林大林与记者艾晶在办公室站在不同的立场角度争论的那场戏还挺不错的,道出了老板与工人之间的依赖与矛盾。两者之间的问题长期存在却难以根除。
民营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就是打着爱国主义的旗号剥削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