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破坏了什么系统?这个欧洲福利制度的结晶,电影中出现的儿童救助机构中的每一个人,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把她送到哪里?哪里可以收留她?心理医生明知药物治疗会给本尼带来后遗症,但她没有停止,把选择的权利不负责任的抛给了孩子的母亲,因为她的目的是制止本尼应激性精神障碍的症状,而不是治好她的心灵。巴凡女士的和蔼可亲,但她为本尼做的所有事似乎都只是在为她找下一个住所,她在会议中坐在主席的位置,意味着她完全可以为治疗本尼破一次例,让她在救助机构住下,但她最后却还是把本尼打包去了非洲。我们看到她面对本尼母亲放弃孩子的行为后的无可奈何。现实是,她真的就像电影里那样在墙角边一坐不起,反而还是要本尼安慰她。米查曾对本尼说“你的年龄越大,管制的力度将会越强”儿童救助机构的存在似乎只是去管制儿童,在一次又一次的收留、抚慰、驯化儿童后,我们可不可以把这样的程序看做是对待儿童的另一种冷暴力。你没有机会选择是否和妈妈住,你也没有机会选择寄宿家庭,儿童救助机构用最温和和冷静的态度,一次又一次浇灭了儿童内心狂躁的火苗。当我们都以为再这样的压制下变得温顺的儿童是真的从善了,有谁会知道,他们会不会在成年后迎来下一次的爆发。
教育与系统是否适配?开头就有埋下伏笔,当医生问本尼以后想做什么的时候,本尼的回答是“教育家”。本尼在学校接受的教育,完全是与她的自身情况不匹配的。本尼的情况,甚至是与一整个福利系统不匹配。所以与其说是破坏系统,不如说是适应系统,以自己的方式纳入本身就不属于自己的环境,这样想来,撞的头破血流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成长环节出现了那些角色?首先是米查,作为第一个走进本尼内心的成年男性。在森林疗养的时候将他们的关系误解为《Leon》,但其实本尼对米查的依赖只是缺乏父爱和友情的体现。再有就是本尼对母亲的态度。从本尼的成长经历来看,她的母爱是缺失的。得不到的母爱让她珍惜也让她仇恨。她对母亲又亲又打的态度一点也不让人疑惑,最令人感到当头一击并对本尼产生共情的一刻是当母女关系出现矛盾和僵持时,最先放手的竟然是人母。
最后是导演通过影像表达的一些絮语,一些模糊、零碎的女性意识。从儿童救助机构的男女比例,到本尼第一次以暴走的形式出现在观众眼前时,与之撕打的男生,然后是母亲的男友…可以看到本尼作为儿童,也是作为女性所面临的男性凝视。导演想创造的系统破坏者,不止是儿童,更是女性,撕扯社会的古老原则。
手持镜头尽显真实感,也像本尼一颗跳动、躁郁不安的心。诺拉芬沙伊德用最柔软地色彩,讲述了一个最残忍的故事。小萝莉的演技全程高能。
我看到的是,一群没有资历陪护和治疗精神病患者的“好人”和“儿童机构”从头到尾在做一些无用功,Benni倘若在更早的时候(她妈妈说幼儿园就开始了)就接受正规有计划的心理治疗和疏导,不会继而演变成这个样子。说什么“不够年龄”去某些治疗场所,将其妖魔化,想“用爱发电”,认为她只是“失控和发脾气”,纵容她做出的极端举动(她在溜冰场打了那孩子后,那老阿姨不仅没跟她阐明道理而是告诉她那孩子没事了,还马上转移话题给她庆生,她自己便也表现得毫不在乎)。结果就是愈演愈烈地在她闯祸后用更极端的手法去控制她,到最后还不是眼不见为净地把她送走。
导演并不是想反覆用同一个手法去“恐吓”观众,而是作为没有自控能力的精神病患者,她的世界就是这个样子的,时刻都充满了不确定性,她所有激烈的应激反应都是出于自我保护的极端本能,她的童年一定不止是“被纸尿裤捂住脸”那么简单,这是长期的虐待和不被重视造成的心理问题,从很多细节(记忆片段闪进梦境里导致尿床、每次被吓醒都要有人陪才能睡)可以看出她其实很想感受安全的依赖,可是片中所有的人都辜负了她,又或者是她一直都不被理解,更得不到一直以来亟需的帮助。
Benni的童年是不幸的,懒惰成性的无能母亲连在怀孕期间都是Benni在伺候她给她做鱼条吃,反推一下她小妹妹的年纪,Benni照顾怀孕妈妈的年纪应该才五六岁,那就是她的垃圾男友们或者根本就没关心过她。
母亲频繁更换男友,不去找工作反倒是赖着各色垃圾伴侣,分手后被赶出住处只能再找下一个人“寄生”,那她的家庭地位一定是处于弱势的,从她另外两个小孩身上有伤就能看出他们也是从小遭遇家暴,而且什么样的家长会把年纪那么小的孩子单独留在家中?弟弟暴力抢夺遥控器的行径是家长教的,像她男友回来后只顾着看电视让Benni滚开一样。
弟弟出现了精神问题不是Benni带来的,是原生家庭带来的,她母亲的执迷不悟,不责任,愚昧无知,将会继续伤害那两个小孩。就连Benni都清醒地知道弟弟妹妹应该看动画片而不是暴力恐怖电影。
这部片让我想起了《何以为家》,生而不养就是虐待,可能不久的将来,弟弟妹妹也会像她那样,一跃而下。
她能破壞一切外在系統對她的束縛,卻始終逃不出更為隱秘的內在系統——本能的渴望被愛。
她的陰影,只是來自於母親的一時疏忽大意嗎?不,是母親對待她的方式讓她不由自主的學會了怎麼樣做才能繼續好好被愛的模式,形成了另一種飲鴆止渴。
她不斷地暴走,不斷地反抗外在的一切,不斷地自我傷害,可以看見,幾乎她的憤怒是她母親極度懦弱的反面,只不過也許她母親的憤怒是以另一種方式呈現——懦弱、反复無常、飄忽不定。一個可以在她親自送走女兒的那一瞬間還是對女兒說我愛妳這種鬼話,混餚女兒的認知,然後轉過身舒舒服服過自己的生活,繼續把自己包裝成受害者的迫害者,還能充當好人,這手段也是足夠高明的。所以就算她說她跟她男朋友分手了,會把女兒接回家,就在大家都在皆大歡喜的時候,她突然改變了主意,女兒再次暴走,調解員也在這個時候崩潰了。我在思索,她崩潰的原因是在於看見自己的高興其實並不單純還是在於原來噩夢遠沒有結束?仔細想想,能把女兒丟給機構自己逍遙快活的人,當她說出要接女兒回家這種話的時候,就需要忌憚三分。人性裡頭的幽微複雜,連紙上的承諾都能作廢,口頭承諾更是過眼雲煙。如果她真的愛女兒,就不會只是輾轉各色男人,而是在女兒出生的那一瞬間,養家糊口會是第一選擇。
如果不是,說著我愛妳卻幹盡傷害妳的事情,這不就是渣男的手段嗎?怎麼到了母親這裡就可以變得高尚了?
母親不是免死金牌。
如果她能認清真相,在母親多次的反复無常裡,看清母親不再是唯一的幸福可能,必須自己開始艱辛的一步一步,走出自己的人生,對母親的溫柔毒藥說不要,當她被陪讀帶到森林裡,她會認出,沒有母親的愛,她自己也能過得很好。而那些不知名的爆炸式的憤怒,也許會有更大的出口。
在調解員最大限度裡的幫助,她也可以經由自己走出生活的泥潭。不會在誰對她多一點的傾注裡、關懷就陷進去而無法自拔進而糾纏,而是認清這些都將是過客,自己才是最重要的掌舵者。
只是,每一次,當母親對她投向溫柔的目光,她都義無反顧的投降了。
一如外人對她每一次的傾注、關懷,都被她變成了另一種引火自焚的方式,更快速的隕落。她不懂,為什麼每一次都對這種有毒的溫柔鄉投降,但每一次她都會為之奮不顧身、飛蛾撲火。縱使只是片刻安寧,能夠安撫她心底的黑洞,她在所不惜。於是那些過客都被她當成救命稻草一般緊緊抓著,甚至她會用盡各種方式去留住他們,包括傷害自己,或者就算對方只是一名小小的嬰兒也寧要佔為己有,堅決不會放走。
縱使後來都一一失敗了。
然而這一點,不正是複製了她母親的行為模式嗎?
只不過她母親用的是懦弱,而她使用了暴走。
所以,她失控的憤怒只是病情的症狀嗎?
不,也許正是來自於她對她自己的憤怒。或正是一種可以得到母親更多關注的手段。
更確切地說,這憤怒背後更多的是說不清道不明的恐懼。恐懼母親再次拋下自己,於是用恐嚇的方式試圖阻止母親。
然並卵。
也可以說在某種程度上,這種憤怒還加劇了恐懼本身。
於是每當夜半尿床,她都需要更多更大的彌補來安撫自己。
就像一個口子,經由大量的外來的力量瘋狂的左右拉扯,漸漸形成越來越大的坑,而這種拉扯是會越來越上癮的,就在這種毫無停下來的跡象裡,這個大坑終於進化成黑洞,裡頭還像上了發條的抽風機狂暴地吸走了所有陽光氧氣溫暖,最後只剩下陰暗潮濕冰冷,令人奄奄一息。
而她的恐懼,也已經在外在的各種碰撞下變得越來越巨大,直到她自己再也無法扛住這股強大的黑暗力量。
所以她只能用最笨拙的方式發洩出來——只要外界稍有一個不善良的眼神、話語、舉止,都能立即點燃她失控、怒火的炸彈,燃爆全場,令在場所有人目瞪口呆、受傷。
沒有一個人,可以站出來引導她。因為她的存在就像揭開了所有人都不願意去正視的一口煮著發出惡臭味爛粥的大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虛偽與陰暗,誰也別說誰。
也許最合適對待她的方式,不是告訴她沒事,也不是一切都會好起來的這種鬼話,而是告訴她,現在就是這麼回事,現在就是這種鬼樣子,妳母親就是不要妳了,妳母親就是沒能力再把妳帶在身邊撫養了。
妳暴走也好,發瘋也好,這就是事實。
只有妳自己才能決定以後的一切是將繼續更加糟糕,還是可以慢慢好起來。
妳可以自己決定在這裡自己想辦法克服生活中的種種挑戰然後計劃去過自己想要的生活,比如好好上學直到成年不想呆在這種只有傻瓜才會待的地方了,就自己去森林裡獨立過生活,也可以決定現在就去別的地方比如肯亞看看這個廣闊的世界。
沒有母親,妳不會死的。因為這個世界很大,很大。有那麼大的世界等著妳長大,只要妳還有一口氣,為什麼不想辦法靠自己活下來?
妳可以繼續戰鬥。但不是向這個世界去戰鬥,而是向妳自己的心魔去戰鬥。在妳最恐懼最恐慌無措的時候,學著自己安撫自己,不再奢望誰來替代這個部分。
反正妳的母親就是沒辦法再給妳所謂的愛甚至就是將會不停的拋棄妳不停的不要妳不停的放棄妳,妳是繼續無限期的憤怒到老到死到發瘋到變成終身廢物還是要想辦法自己愛自己自己不拋棄自己自己要自己自己不放棄自己,隨便。
反正這個也真的是他媽的巨艱難。
妳可以摧毀一切外在的系統對妳的束縛,但妳是不是要認出還有一個更為隱微的內在系統——本能的渴望被愛,不再不知所以然的一直在這個系統裡兜兜轉轉,自己走出自己的路?
隨便。
何为爱?何为恨?爱何故?恨何由?
何以长恨复相思?
开篇中的这些问题,影片中的女主角本尼以其极具个人色彩的方式做出了她的回答。
按照我以往的行文习惯,影片内容此处不作叙述。如有对此小文有兴趣的仁兄,还劳请诸君自行观影。
或许是因为我本身职业的缘故,所以在影片中所关注的角度也一向是侧重于影片人物的心理及其经历。此篇也不例外,对于本片的“系统破坏者”本尼的过激行为及其似乎被注定的命运,又让我产生了想要说点什么的想法。
首先,本尼是个与众不同的孩子。因其患有某种精神疾病,会经常愤怒、失控、伤害他人。所以她不能融入家庭、集体和社会。她在人们眼中是一个不安定因素,像是一颗不定时的炸弹,每分每秒都有可能发生难以预计其毁灭程度的爆炸。成年人因害怕而逃避,同龄的孩子们则不同。孩子们还不懂得“责任”两个字的含义,也不知道“后果”两个字的沉重。在孩子们的眼中只能看到本尼的特立独行与不合群,所以他们并没有选择逃避她,而是选择了另一种更为激进的方式——排挤、欺负和嘲讽。
人们看到的是满身是刺本尼。人们以爱之名,企图通过一些人为的手段来剪掉这些刺,从而让本尼变回(至少是看起来像是)一个正常的、普通的、能够遵守系统规则的孩子,过上相对正常的生活。人们尝试通过医疗、教育、更换寄宿家庭的等等手段来剪掉本尼身上的刺,然而结果却是将这些刺变得更加锐利了。因为这刺的尖锐会刺伤自己,因此人们又选择了回避。人们始终都只愿意注意这些尖刺的存在,然而却从来没有人愿意关心这些刺究竟是怎么来的。
“我恨你!”是本尼使用频率最高的一句话。她用她的“恨”来回应这个世界和她身边的每一个人。她以拒绝、辱骂、咆哮、暴力和各种极端行为去反抗和破坏一切系统规则。她看起来是一个糟糕透顶的不和谐分子。然而这样的一个本尼却有着一个看似简单,但对她而言却永远也无法实现的愿望——回家。
如果说电影《北方一片苍茫》所讲述的是一个寡妇在大雪天里找房子的故事,那么《系统破坏者》所讲述的就是一个小女孩儿坚持不懈的为自己找“家”的故事。
一个恨恶一切的本尼,她的行李里却装着厚厚的一摞相册,每一本相册就是她曾经寄宿过的一个家庭,里面有她的经历、她的童年和她的“家人”。因为本尼的斑斑劣迹,她已经辗转了很多个寄宿家庭,她曾经被这些家庭所接受,然后又被这些家庭所抛弃。她每天都对着各色人等歇斯底里的吼着“我恨你!”却从来不舍得把越搬越多的“家庭”相册丢掉一本。她独自承受着一次次被抛弃的伤痛,她用她的尖刺将一次次被撕裂的伤口隐藏起来,却从未真正怨恨过、报复过那些抛弃了她的人。
一个拒绝一切的本尼,她却极为渴望得到别人的接纳。她的拒绝,不过是为了要抢占在被别人拒绝之前先拒绝别人的先机,因为如果这样大概心里就会少难过一点吧。站在台前念作文的她,时刻关注着同学们的反应,稍有不对便会打击到她,她便会选择以愤怒的方式退却、逃避、回击。如果遇到有人嘲讽她,她便会失控的对其大打出手。直到她遇见了赢得了她信任和依赖的校卫米查在她想退却时给予了她一道鼓励的目光,她才第一次念完了她的作文。其实在她的尖刺之下,隐藏着一个敏感、脆弱、自卑、渴望被接纳、被鼓励、被陪伴的小女孩儿。
一个习惯以暴力回击的本尼,却从未伤害过唯一给予过她陪伴的米查。患有本能性恐惧症的她,却接纳了米查的孩子在她脸上随意抓摸,甚至在遭到米查的拒绝和抛弃时,她也没有选择伤害这个孩子分毫。
本尼,系统破坏者,精神疾病患者。其实相比于这样的表述,不如说她是一个被世界抛弃的孩子和一个心理疾病患者来的更为贴切。作为本尼本身来说,她或许从来没有想过要从冲破什么。如果说一定要有,那就是冲破阻拦她回家的障碍,冲破她注定要被被抛弃的命运而已吧。
本尼总是大声的喊着“我恨你!”其实她从未怨恨过任何人,无论是抛弃她的妈妈、抛弃她的寄宿家庭、抛弃她的米查,她都不曾真心怨恨。她所恨的并不是这些人,而是所有拒绝她的、不信任她的感觉。所以她会一边歇斯底里的咒骂着,另一边却又满怀希望的期待着。她一边怨恨着,另一边却又思念着。本尼以她独特的情感方式和激烈行为表达着她的爱与恨。
本尼在遭到拒绝之后,便会选择踏上下一段“回家”的旅程。回家找妈妈、牛棚、米查家、梦里的狗窝、天空。她看上去总是在以极端暴烈的方式横冲直撞的破坏着一切固有的系统规则,但其实她不过是想找到一个“家”而已。可惜的是,最后却连天空也抛弃了她。
究竟是破坏者,还是被抛弃者,也许从来都只是一个角度问题。
我喜欢下载电影,动不动就从字幕组网站上下几百部电影放在移动硬盘里,梦想有一天能看完。这会导致什么问题呢?下载的时候我知道这部电影是讲什么的,等我半年后的某一天终于打开它,其实早就忘记了它到底是部什么电影了。
比如今天我想和大家聊的这部德国电影,只看名字似乎更象某款烧脑动作片喜欢起的,然而内容颠覆了我。
什么是系统破坏者?系统,在这里也可以解释为规则。我们每个人从随意哭闹和大小便的婴儿成长为知道如何使用厕所、知道如何开启学习能力,进而从家庭走入社会的每一步,都和它息息相关。我们的某些行为在一定年龄段是正常的,并不会成为一种对系统或规则的破坏。但这类行为持续下去,会导致一个人难以适应社会正常的生活,难以和他人建立正常社交互动,并形成心理障碍。
本尼,本片的主角,是个九岁的女孩。她患有我们称之为破坏性行为障碍的心理疾病,表现为对任何规则的破坏性,还有对他人的严重攻击行为。她辗转于德国的各类儿童教养院,因为行为乖张,经常被教养院拒绝。
破坏性行为障碍是以儿童为主要诊断对象所得出的,他们在其他孩子都可以进行自我控制以完成某些行为的情境中无法做到对自己行为的控制,冲动、自毁、攻击他人等等是他们的典型表现形式。它有两个分支,一个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多动症,另外一个是品格障碍。
自我控制是一种能力,在人的早年可以慢慢被发展起来,然后我们就可以进入幼儿园和学校。如果这部分能力因为种种原因被阻滞了,无法正常发展,不但进入社会系统会出现严重的不适应遭到社会系统的拒绝,也会导致这个人的学习能力发展缓慢。对有此类问题的儿童,如何战胜这种心理障碍,是他们巨大的挑战。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需要成年人的帮助,也需要社会愿意为他们这种孩子付出巨大的耐心。德国在这方面做的非常不错,在本尼身边,有她的辅导员,还有各种持续就她的问题进行商讨的各位教育领域和心理领域的专家们。她只是来自贫穷家庭的普通孩子,她的母亲是个虚弱的、不负责任的母亲,亲生父亲根本没出现过。但人们没有放弃这个孩子,一直就她的问题在努力。
此类行为障碍的孩子,也很难和其他同龄人进行正常的互动。影片一开始,本尼就和孩子们吵起来了,并激烈的攻击他们。老师们赶紧将他们隔开,本尼还是愤怒的用工具砸门。
社工和她交流,告诉她,她需要停止这样的行为,不然就要换教养院。本尼说,她想回到母亲身边。可是,她的母亲根本不想她回去。然而她那个虚弱的母亲却从不告诉她这点,甚至一度还表现出愿意改变自己,重新找份工作并打算接本尼回家的意向。然而,这只是母亲的一时兴起,很快她就象以前一样,继续逃避本尼。
本尼只会通过愤怒来表达自己,也会转换成逃离教养院后的短暂快乐。她没有办法恨她的母亲,于是把对母亲的恨全部投射到想帮助她的社工身上。她的智商完全没有问题,为了偷到商店里她喜欢的一个包,她将某个顾客的很小的孩子推倒在地,引起混乱而将包抢走。为此,她没有任何愧疚,反而是得手后的沾沾自喜。因为很难告诉她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和她讨论这些只会招致她的撕打和唾沫。
我们认为有这类问题的孩子,和他们的家庭是分不开关系的。很多孩子搞破坏是因为他们以为这样可以得到他们想要的,而在家庭中也往往成功了,父母的妥协强化了他们这一行为的合理性。当父母希望孩子能去做些什么,而他们不想做的时候,他们也会通过破坏和攻击行为来迫使父母放弃对他们的要求。从心理上,这是对孩子破坏行为的奖励。这种情况在家庭中可能还未必特别凸显,等孩子进入幼儿园或小学就会带来许多问题,因为学校是需要孩子有一定服从性的。当这类孩子继续希望通过破坏行为来迫使他人,比如老师的妥协而失败后,这对他们就会形成困扰。
本尼的母亲没有稳定的收入,和不同的糟糕男人交往,生了三个孩子,本尼是最大的那个。有一次本尼又从教养院偷跑出来,回家看到弟弟和妹妹窝在沙发上看色情电视,家里一个大人都没有。这个时候,本尼变的和之前的她完全不同。她告诉年幼的弟妹,不许看这种电视,给他们换到动画频道。然后给他们准备吃的,虽然冰箱里几乎空空如也,她也努力弄了点食物给他们吃。
母亲回来了,本尼很高兴的上去拥抱母亲,母亲也亲切的回吻和拥抱她。但母亲的某任男友突然也走进了房间,本尼立刻本能的退了一步。行为是一个人最真实的体现,特别是这种下意识的行为。而且本尼也让这个男人离自己的妹妹远点,似乎这个男人做过些什么。当她坚决要求这个男人离开他们家的时候,母亲只能用为难的表情告诉她,对方要在这里住几天。
本尼本身就有破坏性行为障碍,那个男人对她也毫无耐心,她愤怒的拿起一个雕塑就狠狠砸向母亲。接下来是一片混乱,男人把她塞入了壁橱,一直到警察出现,又将她带回了教养院。无论她在壁橱中如何哀嚎,请求母亲放她出来,都无济于事。就象影片刚开始的时候社工说的,每次她回到母亲身边都是同样的情况。
但我们也可以看到,当母亲之后告诉本尼自己和这个男人分手了,找到新的工作并可以很快将她接回去时。本尼兴奋的把刚买好的薯条全部推倒在餐厅的地板上,然后跳上桌子发疯似的跳舞,母亲根本没有阻止她这个行为。餐厅的服务员皱着眉头打扫卫生,而母女就纵容她——一个已经九岁的女孩——用明显不合适的方式来表达快乐。甚至,母亲还牵着她的手用鼓励的眼神看着她站在餐桌上跳舞。
对孩子的纵容和爱无关,和父母自身的虚弱感有关。而对孩子而言,无法建立良好的和他人沟通的正常渠道,会让他们很难发展出友谊这个东西。更可能,存在这一类问题的孩子在成年人后会出现反社会行为。因为人格的发展是连续的,早年在应该发展许多正常的能力的时候,比如爱的能力、自控能力、社交能力、学习能力的时候受阻带来各种生活问题,之后从这些问题里恢复是不容易的,需要人们付出巨大的代价。而这些发展性适应的受阻,又会导致他们的学业被破坏,使他们成年后也很难象其他同龄人一样获得一份工作,这又给他们适应社会带来许多困难。
以上种种原因还不是本尼变成今天这样的根源,我们发现,遭受虐待的儿童发展出破坏性行为障碍的比例是相当高的。从本尼对母亲男友的那急速退后的一步可以看出她在母亲的各种男友当中遭受过什么,她的养育员和负责她这个项目的社工都知道,本尼不能被碰脸。据本尼的母亲说,因为她在婴儿时期曾经被尿布糊住了脸。显然,专业的工作人员并不相信,一次糟糕体验不会让一个孩子在九岁还为此奔溃。本尼对于被碰了脸后的反应是极度的尖叫,各种闪回的画面。从跳跃的画面里,能依稀看到一个纹身和一些让人害怕的碎片。这是属于本尼的被深深压抑的恐惧,也是导致她无法象正常孩子一样生活的原因之一。
当一个人总是遭遇身体上的体罚、各种虐打的时候,他们也会对别人做同样的事情。
本尼在新的教养院遇到了她的陪读,一个看上去三十岁左右的男性。当他在楼下打电话,并愤怒的踢旁边的植物时,本尼从他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陪读也是心理工作者之一,他们为本尼这样的孩子不但提供教养院,还有专门的辅导员,以及为了让她的学习跟上进步的对他们实行特殊教育的老师,以及陪读人员。
Gewalt,本尼的陪读,之前面对的都是男孩。的确,破坏性行为障碍的多发人群一般是男孩居多,比例甚至远超女孩。一种可能性是男孩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本来应该得到鼓励的一些行为,比如勇敢、无畏、行动力等被病理性的夸大了,男孩的这些行为在传统上收到奖励的可能性是比女孩更大的。另一方面,男孩受到体罚的情况也比女孩更多,故此他们更容易对其他人做同样的肢体上的破坏和攻击行为。Gewalt之前应该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所以他会通过拼命捏自己的手来控制自己的愤怒。当本尼指出这点的时候,他告诉本尼,控制愤怒是一种能力,难道你想让自己的愤怒随意发泄,然后得到一个不可收拾的后果吗?
愤怒的发泄当然会让一个人觉得很爽,尤其是别人会对自己的尖叫和摔东西妥协的时候。但并不会让你和别人的关系变的更好,更不会让你的生活变的更好。
所以,Gewalt相信本尼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所有她身边的心理工作者们都相信。故此,他们才愿意为这个孩子不断努力,希望能够改变她。
当本尼提出一个企图打破规则的要求时,Gewalt通过游戏让她学习如何和规则共处。社会规则不是只具备惩罚性的,甚至惩罚只是其中的很小一部分。它让我们每个人可以顺畅的和他人相处,并在其中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同时得到回报。
在得知已经没有新的教养院可以收留本尼后,Gewalt决定冒险一试,毕竟他在这个孩子身上也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他把本尼带到森林里,一个没有电、没有网络的地方。他们需要通过自己砍柴生火煮熟食物,也需要向农场主讨牛奶做早餐。
本尼没有经历过这样的生活,或者说,没有和Gewalt这样的人相处过。Gewalt对她的各种撒泼打滚根本不妥协,无论本尼用什么难听的话骂他,他也不在意。同时,他让本尼承担力所能及的工作,并信任她可以完成。当农场主说本尼是有病的孩子,他气的紧紧压住自己的手掌才没让脾气发作出来,这些本尼都看在眼里。
Gewalt有天早晨叫本尼起床,开玩笑的把毛巾扔到她脸上,引发了本尼的创伤后应激反应。本尼大声尖叫,Gewalt过去紧紧的抱住了她。不管本尼怎么在他耳朵边失控的嘶吼,拼命踹脚,Gewalt都不放手。他就这样死死的抱着本尼,在她耳边不断的说“对不起”,一直到她安静下来,虚弱的瘫倒在他怀里。
Gewalt并不是完美的。当本尼尿床了,希望能和他一起睡,他粗暴的把本尼赶了出去。但半分钟后,他就缓过神来,可是本尼已经在树林里跑没影了。幸好,她在森林里过了一夜,早晨去了农场主这里。不情不愿的,本尼被Gewalt拽出了农场主的屋子。在那之前我们只在她被母亲的男友关在壁橱里的时候,才哭过一次,那次哭也更象一只困兽的哀嚎。而这次,本尼居然跟在Gewalt身后委屈的抹眼泪。虽然很委屈,但也会紧紧跟着他回家,因为她知道这个人真心的爱她。
在给孩子制定规则的过程中不可能没有冲突,而冲突也并没有那么可怕。虽然我们每个人都是学习做父母,面对冲突我们也会有自己的情绪,有些时候处理的并不好。但孩子都知道最爱他们的人,就在哪里,并不会因为和父母有冲突而让他们感受到巨大的挫折。
Gewalt将本尼的破坏力,通过更合适的方式流淌出来。他带她在田野里狂奔,让她拆掉废弃的木屋,一起听摇滚乐一起疯狂摇摆。我们都有破坏性,这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个部分,就和我们具备爱的能力是一样的。破坏力可以转换成一个人的突破精神,攻击性也可以成为创造力。当它们有了能安放的地方,被扭曲的情感就能疏解,本尼就可以哭着对田野呼喊“妈妈”。
本尼很想永远和Gewalt在一起,甚至在两周时间到了后,通过自残拒绝回到教养院。无奈,Gewalt只能打破设置带她回了自己家。但这也是暂时的,最终她还是要去面对自己的生活,也许没有Gewalt的生活。
一切似乎开始走上正轨,Gewalt觉得自己打破了设置,对本尼的情感卷入太深了,希望可以退出本尼这个项目。她的辅导员同意了,但同时他们也协商了如何就本尼的情况做好后续衔接工作。
本尼去了新的家庭,之前她曾经在这个家庭里待过一阵子,感受很好。他们也带她去溜冰、学习拳击,在课堂上她已经能完成写作的学习了,并在老师的鼓励下将自己的文章念给同学听。
当所有为本尼的改变而努力的心理工作人员和社工们坐下来,就本尼回到母亲身边进行协商的时候,本尼的母亲迟到了。这是个明显的回避行为,显然母亲并不急着想接她回家。果然,母亲哭丧着脸说了一些理由后,面对本尼愤怒的指责,她逃开了。
本尼的辅导员,这个一直对她付出了许多耐心和爱的社工追了出去,询问本尼母亲突然变卦的理由。最后,甚至请求这个虚弱的母亲,哪怕亲口告诉本尼现在无法接她回家,亲口告诉她而不是这样突然说个“不行”就跑开。结果,这位母亲居然直接从辅导员面前逃走了,连重新走进会议室面对本尼的勇气都没有。
我想,泣不成声的辅导员难过的是为什么这样一个好好的孩子,要遇到这样的母亲?为什么他们都愿意为本尼的情况而努力,本尼的亲生母亲可以如此轻易的抛弃孩子?但人生没有为什么,世界本来就没有公平可言。特别是因为你摊上一个糟糕的原生家庭而迷惑的时候,这种疑问是无解的。
本尼马上就出事了。
她故意拿走和她一起生活在寄养家庭的小男孩的冰激凌,并在小男孩无意中碰到她的脸时,她将所有的愤怒都发泄在了这个无辜的孩子身上。
不得不赞叹一下德国的社会保障系统之完善,看起来他们在一个孩子身上可以花费那么大的精力,但我认为是值得的。所谓少年强,则国强。未来是属于他们的,只有我们的孩子们心理健康了,才能更好的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带给一个国家更长足的发展。同时,专业人士的团队协作也的确能发挥很好的作用,在无论孩子还是成人的心理疾病上提供更全面的帮助。
最后本尼的结局怎么样?这里我就不想剧透了,或者说其实也并不存在什么结局。这是部没什么跌宕起伏情节的小众电影,也许在刚开始观看的最初十来分钟你还会觉得厌烦,觉得本尼是个可怕的熊孩子。但我相信,细细品味,那种从心底升起的悲伤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裹挟你,让你最终带着复杂的感情看完整部影片。
非常写实的一部电影,却并不是纪录片那种过度真实的表现形式。真的建议心理咨询师们都找来看一看,相信可以对破坏性行为障碍的孩子,有更多的了解。
想加入影心理读者群,请联系平台助理微信:xinliwanka,通关密码:我是读者。如果觉得我们的文章还有些趣味,或许还能给一些提点和帮助,欢迎点赞转发,或打赏支持主创。想跟进一步了解主创,可以关注微博:心理咨询师贾睿。
还没看时以为是科幻异能轻松的类型,没想到是现实向的致郁题材。有一点震撼,在欧洲福利制度下,想让每个人都拥有正常人应当享有的权利,当面对像benni这样的system crasher就产生了矛盾。她不能抑制住自己的愤怒与暴力倾向,就算她本性善良也会被误认为是一个坏孩子。虽然每个人都知道应当善待她,像正常人一样对待她,但就是无法克制住自己用异样的眼光看她。母亲因为无法控制她而感到害怕将她扔到教养学校,教养院因为无法控制她而想让她转走,医生因为照顾别的病人更重要将她注射镇静剂后放在一边。大人们都尝试着像接近正常人一样接近她,但仍然无法抑制住自己心底的恐惧和厌恶。小孩子则直白许多,在benni失控之后就会开始嘲笑孤立甚至欺凌她。benni只想和自己的母亲住,但因为母亲的恐惧被推开,接着又被每一个教养所推开。有评论说自己不圣母,刚开始想拯救她,之后因为她一直在伤害别人而想将她关起来。可能因为我是infp的关系对我来说更多的反而是对这类弱势群体的思考。而benni的刻画像是将一个人,或者说是我的负面情绪全部夸张并具现化。在被嘲笑时想把嘲笑的人的脑袋摁下去,被拒绝时想要砸东西,看见讨厌的人在家想将他打出去。这一系列的行为其实都是人负面情绪的缩影,只是正常人会控制情绪而她不会,所以她表现出的行为让所有人感到恐惧。也因为恐惧所有人开始将她边缘化,将她隔离,而还是个孩子的敏感的她也因此通过极端情绪的宣泄来引起人的注意。她的歇斯底里何尝不是每个人心中负面情绪的写照。
很唬人,但其实一惊一乍多过扎实的人物。导演完全抓住了观众的心理,每过十几分钟就给出一个炸弹,但连环爆炸后,这个女孩和她家庭的形象依旧是单薄的。
山一国际女性电影最后一部。电影没有宣传用药物治疗精神病,首先这一点很好。导演不断在用视听语言让观众感受到那种暴躁感,紧张感,并且也留给观众喘息的机会,这种体验感很不错,各个人物生动形象。摄影调色很好,看得很舒服,ost除了有些时候的音乐的使用过了一点,其他时候都挺享受的,最后20多分钟个人觉得是个败笔,对主角的处理的方式不是很好,野性可以归于自然。入围个人今年十佳之一。
现在的处女作完成度真的都不得了。摄影剪辑声音表演都非常过硬。不过硬伤也是非常明显。导演既没有在社会层面去真正直击这个“system”,也没有像《妈咪》那样从私人情感的角度去深入表达。(家庭线的位置有点尴尬,功能性更强)(观影过程中我一直在cue妈咪)说到底本质上是个奇观展示片,而且有点长,并且结尾没处理好。前半段有几个瞬间让人感觉即将进入另一个层面,但最后发现是false alarm。尽管如此,技术层面的执导做得的确是不错,尤其是剪辑以及对整体节奏的把握。这个女导演换个好剧本应该会效果很不错。
电影是对现实剪辑,导演单一重复呈现这种极端情绪及其后果,只表明了导演创作立场既不是社会的也不是病理的,而只是利用这种极端情绪作为一个剧作麦高芬,操纵和支配观众(等同于一颗希区柯克定时炸弹),即使社会层面建构不是全然空洞,但导演显然更在意如何剥削这种情绪与观众的感知和情感做廉价交易。
自然父母并不能给子女超自然的影响,完善制度也无法给孩子最完美的保护。本该属于森林却被丢入城市,试图钻进狗窝却被混入人群。是照顾婴儿的天使,也是虐待大人的恶魔。是引发救赎幻想的孩童,也是瞬间就能发疯的野兽。被小宝宝摸脸的瞬间,忽然止住了狂躁。耗尽所有人的心力,终于能抱着独角兽飞起。
太cool!一个喜欢猫头鹰的小女孩 常玩被人追的游戏 只是想多点在乎与陪伴。观看时 喉咙总是哽咽 看见小女孩在树上一直喊妈妈、安慰坐在地上哭泣的教导员 泪奔。忘不了本尼在雪地里奔跑 转身看着停下来的米夏 她知道他放弃了。我以为这是个拯救故事 但并不如此 映后和制片交流 问为什么是这样的结局 他说 最开始就不想设置为被拯救 因为就算电影中被拯救了 现实中也不是这样。拍摄3个月 剧本打磨了很久 整个用了七年时间。#22 SIFF 科技影城
SIFF. 疯狂的萝莉:狂暴之路。
还蛮酷&感动的。9岁小女主是一名system crasher(具体是什么病谁懂可以科普下),无法适应任何社会运转规则,连亲妈都不敢和她一起生活,具体表现是极度暴躁、易怒,满口脏话,受惊会厉声尖叫,具有攻击性。但内心里她就是个脆弱柔软善良的小女孩,十分渴望被爱,却因为生理病症无法获取别人的信任。对生母、不同岗位的儿童护工等成人群像刻画也很真实生动,没有把谁刻画成圣母。小女主年纪这么小就挑战难度如此大的特殊病人角色,很了不起,拿影后都不意外。女导演叙事细腻,剪辑干脆利索,就是结尾半小时稍微有点拖,能看出导演也不知该拿这个小女孩怎么办了...只能开放性结局了吧,哎
导演和小演员都生猛极了。青少年儿童成长家庭教育问题,导演首发复杂而多变,常有不可思议之举动,小演员的表现力惊炸!摄影和配乐加分不少。只是似乎没有欧洲与中东局势问题来的更具威胁性。屈居银熊。
影后。Nina Simone粉色点睛 (和奶哥小笔记上写满了新学到的脏话 edifying doch
以“蜻蜓点水”都不足以形容的电影。有没有人能告诉我柏林的选片门槛到底低到什么程度,这种东西都能拿奖?简直丑闻。导演利用一个小女孩天才般歇斯底里的演技,做些最浮于表面的廉价视听情境创作,从而把人物本身奇观化。这种观念和表达,蠢度满格。
極難得的在電影主角身上看見了我自己。
#69th Berlinale# 主竞赛。史上最年轻柏林影后应该基本稳了(没得好可惜!!!),最佳处女作和鲍尔奖都很有竞争力!!!小女孩的爆发力和准确度都让人惊叹,而导演对德国儿童社会福利系统的观察理解极为准确,更可贵的是这些细节信息既有效地转换为剧作,同时又有助于塑造人物,几个主要人物的细节准确,逻辑让人信服,并且足够复杂。摄影和音乐也属上乘。这部片子可能真的是从Generation拉上来的,但是占了这么一个好位置(去年这里是[女继承人]哦,必定有所斩获!
系统救不了问题熊孩子,因为系统本身就是构立在normal之上。这么简单的道理为什么不能延伸出更多关于弱势个体的思考?
试听和剪辑做得很好,但整个影片都没让我弄懂作者的态度。创伤是一回事,但除去创伤之外女主得到的爱不是更多吗?她宁愿一次次伤害所有爱她的人还是拒绝变好,我又凭什么理解她?
0.5 / 前半段观感还略有起伏,后半段就真的是愈发图穷匕首见坐实一星了。无论对“系统”还是“破坏”都毫无想象力。创作者要么是无法把握作品内虚构与现实的浮动关系,要么就是只想通过各式看似无序非理性的精密算计以及孩童的身份对观众进行绑架。请问导演真的有在构建情境吗???请问真的关心镜头下的人物吗???
明显是在德国传统的“问题电影”框架内游走的《系统破坏者》却规避开了几乎所有的俗套。显然作者有着她的社会学兴趣,但这种兴趣没有变成居高临下的道德话语,相反她的电影富有体恤精神,对她的所有角色都充满理解。于是你无法预测电影的走向,充满目的性的“这有一个问题,需要这样来解决”式的剧情线完全缺位,取而代之的是强烈的当下性,观众和角色一起被关在电影里宁静、暗潮涌动和激烈的场景里,这就是这部电影情感力量的所在。现实主义的悲剧往往表现在,每个人都尽职地完成了他的任务,每个人的缺点和局限都可以理解,但结果依旧是失败。这种系统性的失败是无法用社会讨论来解决的,这也是为什么这部现实主义电影最终不落脚于解决问题,而是展现整个系统里无论大人孩子在这问题前的无力感。
叙事风格很东欧(罗马尼亚气质?),非但不像看前传说的那么难看,反而很好看。小女孩出色的表演,开放探讨的议题和结局,不过它依旧有个相似毛病:像这样社会学意义较深的“特稿”类电影,尤其需要避免重复堆砌一些相似的细节,因为这样显得不够干脆,也削弱了整个片子的力量。
#2019SIFF 无法认同是一种酷甚至只觉得小孩太可怕了。
執行誠然不差(金髮無眉小女孩的表演能量極強,對愛與安全感的需求有力且說服,宛如炸彈般的存在,如拿東西砸媽媽與後來拿刀那兩段簡直slasher亂入!溜冰場那段也嚇人),可是真的欣賞不來這種情緒轟炸片⋯反覆驚咋與歇斯底里,難受當藝術,原始當真誠,所形成的無奈與不舒服迴圈,而且片長近兩小時⋯不能說完全沒有社會學意涵,但看到最後只覺得夠了,一種當代所謂藝術電影裡的feel-bad movie既視感(但此片在德國電影獎大獲全勝,是否有某種屬於當地的刺點?)。末段技窮,感覺是不知該怎麼收了,湊一下人犬對視及《跳躍吧!時空少女》式破玻璃停格開放收尾,拉拉逼格。如何回應或放到德國新電影裡的那些理性秩序外的瘋狂與畸零邊緣人,Herzog,Fassbinder,一層捏扁而硬的純情緒感知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