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美仪器好高级, 场景布置的也是有点诡异, 突然间出现蟑螂这些奇奇怪怪的场面
💁好像人换个发型衣服,角度 感觉就好看起来
💁演员受伤太正常了, 这就是工作吧
💁导演这么钢的吗、这样带入情绪的, 不过这样才能演的好
💁这个按摩有点恶… 我知道是有的,心理有点不接受
💁3p的画面也是比较刺激 很色情
💁我感觉台湾电影好色q 女同 男 都是挺开化的
💁女主穿紧身衣库,在这个头发,好像特工啊
💁我也好想去看看现场电影是怎么拍的, 感觉挺有趣的
👀是不是有时候记忆比较美化一点, 其实现实是更加残酷的
👀有人觉得kiki和那个抢角色的女配有点像吗
选角提出过分的要求, 其实也是有自己发挥的空间, 不用演的太肮脏吧, 而且本来演员就演世间百态的,所以应该接受各种要求,也是一种突破, 去尝试不同的人
怀揣明星梦的女主角终于得到一个在谍战片里演女一号的机会,谍战片里的台词也暗合现实中女主角的心境:我实在受不住了,他们不止摧毁我的身体,他们也要摧毁我的心。带我走,到哪里都可以。只有跟你在一起,我才会有自由。我爱你。而男主角的回应更像是来自于这个世界的回应:我没办法,我们走不了,我也爱你——可这个世界不爱我们。
逃无可逃,退无可退。这个世界是个大监狱。它困住了我也困住了你。无论戏中还是现实都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欲拒还迎,退步不成进。对自己扮演的角色、此处与彼处、艺术作品与现实生活也千头万绪、暧昧不清。因此焦虑,因此虚无。
文|十二辰子
赵德胤的影像总是潮湿的,带着东南亚特有的黏腻。这位在缅甸出生,台湾长大的华人导演,一直以来都将摄影机对准底层,更准确的是东南亚华人与移民。人物回到他们的出生地,而当地人又想离开。即使在这部类型化的转型之作中,赵德胤也没有抛去一贯的社会议题——从穷或为钱所困来表现社会的不公平。只不过这次是借由Me too运动,将曾经以来华人的身份认同转变成女性的身份认同。
如果将Nina Wu的故事进行结构会发现在悬疑片剪辑的复杂外壳下,故事实际非常简单(且现实)——由赵德胤御用吴可熙扮演的女主Nina怀揣着演员的梦想,在一次与经纪人的会面后终于得到了电影《蝶恋》中的主角,代价是她需要在电影中有一段全裸的床戏。这段演戏经历中的不愉快与家庭的变故给Nina带来了精神上的折磨,Nina开始无法分清现实与回忆……
1.螫人的蜥蜴
乍看之下故事与《未麻的部屋》极为相似。同样是讲女性在面对权利不公时的遭遇待遇,但叙事的处理方式《灼人秘密》显然简单直接了许多。如果将电影分为两个部分,我们会发现,前半段戏中戏的处理将矛盾集中在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问题,在职场上的男权压迫(无论这种压迫源于何种理由),后半段则更加戏剧话的解释了矛盾和焦虑形成的原因。这也造成了两部分其实是断裂的,剪辑风格甚至加剧了这种断裂。有一点值得强调的是,在大多数人将故事按照《未麻》解读为人格分裂时,赵德胤其实是不认同的。那么在此,我们也试图按照赵德胤的原意进行梳理。
显然,不论是在《未麻的部屋》还是《灼人秘密》,男与女的“交易”离不开“性”。《未麻》中的偶像就是一个被外化的意淫中形象。而当偶像的“性”被亵渎时,神性也就被破坏。这不仅关系到粉丝对其的认同,也关乎她对自己的身份解读。而Nina实际是依靠“性”,困扰Nina wu的并不是创作过程中的献身——她完全可以安慰自己理解为为艺术的牺牲,而是一种自我意识的矛盾。她想要成为偶像,但“性”成为权利交易与她上位的一部分,是她的污点与噩梦。这种代入也影响了对她自己的判断。所以在其被男性权利压迫的时刻,她才会怒喊。“性”在导演前作《再见瓦城》中曾出现的巨大蜥蜴,爬行着占有女人的身体。这一个惊艳的意象在开头起就笼罩着《灼人秘密》。这次它匍匐在被光映射的灯罩中,潜行,纠缠女人的前行。——它不止摧毁了她的身体,也摧毁了她的灵魂。
2.女性的三位一体
尽管赵德胤在采访中反驳了人格分裂的说法,但如果我们将三个女性角色投射到现实世界,三者所代表的才是一个完整的“她”。“她”可以是压抑的,被压迫的,被欺辱的,但同时她也是反抗的,好斗的,激烈的,前进的。部分教徒将“圣子”的地位置于“圣父”之下,就如同影片中Nina的主导地位与另外两位似投影般的女性。宋芸桦与夏于乔在面孔上的相似程度,困扰了观者的解读,也困扰了Nina的自我认知。两个人代表了Nina的两个极端面,一个是极度压抑,另一个是欲望的投射。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纯女性的电影。它借着Me too的社会议题,讨论的是女性在社会中扮演的真正角色。不只是女性之于男性,而是女性之于女性。女性在自我认知上的矛盾与出路。然而她的呈现方式是与《未麻》相反的——未麻曾经一个完整的女“神”,她所呈现的梦境的混乱实际是为现实的跌落找到开脱。而Nina就和导演前作中所有小人物一样,是底层的。所以她不得不洗清道路上的污点来她想为自己建立“神性”。
一个有意思的点是,困扰Nina的1408号房间是不是借鉴了史蒂芬金的小说《1408号幻影凶间》,原本故事中最为精彩的片段是当男主试图从窗子试图逃离这个房间的时候,却发现整栋大楼只有这一扇窗子,也就是只有这一个房间。而相对应的《灼人秘密》中这个房间成了Nina噩梦的根源和臆想的开始,也是Nina想要逃离却不得的地方。
3.自我推翻
《灼人秘密》如同《未麻的部屋》的结尾,未麻与留美在追逐中反复实际是人格的分裂(即使现在这个人格到底属于谁还存在争议)。我们甚至始终无法得知哪部分是真实,哪部分来自于虚幻,真实的部分和虚幻的部分占比又分别是多大。即使最终呈现的方式有所不同,但两者都在欺骗与逃避的阴影下建立了女性的形象,这正是对现实中性权利不等的映射。
也许是想彻底与纪录片决裂,这部电影的成片显得过于概念。“诡异”成为了曾经“写实”的对立面。经过《冰毒》与《再见瓦城》在剧情片上的尝试,《灼人秘密》完全放弃了过往即使在剧情片中都存在的纪实风格。而由女主角吴可熙担任编剧,故事在现实与回忆与臆想之间相互纠缠。可以看到赵德胤在这次尝试中的野心,他想要呈现的不仅仅是女性自身的认知问题,甚至延伸到家庭矛盾、女同、以及他过去非常擅长的外乡人的迁移与融入。 随着这部新作《灼人秘密》入围今年戛纳一种关注单元,欧洲三大电影节已经全部留下了赵德胤的足迹。从纪录片《翡翠之城》到纪实风格影像《穷人,榴莲,麻药,偷渡客》,再到《再见瓦城》、《冰毒》的商业片尝试,赵德胤在转型这条路上走的平稳,且未失去自己独特的风格。《灼人秘密》是赵德胤一次勇敢的尝试,虽不完美,但证明了其在类型片探索上的可能性。
首发于公众号:深焦Deepfocus
本片是有着“缅甸侯孝贤”之称的赵德胤导演的第五部长片,但从片子整体来看,赵导与侯大师还相差了很远。豆瓣5.5的评分也算得上中肯。正常故事片的剧情,非要套上一个悬疑片的架构。片子所呈现的出来的效果,也显得苍白,混乱,生硬和乏力。一些镜头的运用,看得出导演还是很有想法的,但运用的并不流畅。
我看本片从一定程度上讲是冲着女主角吴可颐来的,据说她还是本片的编剧。可是不知道是哪位给她设计的这个发型,真心说既显老又显丑,完全没有了「血观音」中棠宁的风情万种。不过话说回来,她在几场戏中戏里的表演还是可圈可点的。
另外,影片结尾的设计还是有一定加分的。
影评 高分电影推荐 国产电影推荐 国产电影悬疑 悬疑电影 台湾电影推荐 赵德胤 宋芸桦 吴可熙
赵德胤(MiDi Z),1982年12月18日出生于缅甸,祖籍江苏南京,导演、编剧,毕业于台湾科技大学设计研究所。
2018年2月,执导纪录片《十四颗苹果》;5月,担任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奖评委。9月1日,凭借《再见瓦城》获得第58届亚太影展最佳导演奖。2019年4月,其执导的电影《灼人秘密》入围了第72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
第四届澳门国际影展,赵德胤和陈可辛一同担任华语竞赛单元评委,我们专访了导演,聊一聊影展评委经历和新作《灼人秘密》。
黛:您觉得这次澳门国际电影节的质量如何?
赵:我觉得这一次澳门国际电影节,国际竞赛单元选的电影,第一个很多元,不管从故事方向、议题、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文化,我觉得很多元;第二个整体的资源非常好。大家很多都是第二部电影(参赛),我是第一部电影,但是我觉得一半以上在技巧上、品质上非常成熟,都看不出是新导演。
黛:展映单元的片子您有没有去看一下,有比较喜欢的吗?
赵:没有机会去看,因为这一次我们的评审所有的时间几乎都在看电影,看完电影之后,大家还需要花一些时间讨论交流,所以相对时间比较紧一点。
黛:会去跟这些青年团做一下交流沟通,给他们一些指导吗?
赵:没有,因为当评委不适合去跟入选的导演交流,但第一个是没有时间,这次整个行程是没有时间去跟其他的电影人交流。
黛:以评委的身份参与这次的影展,之前是自己的竞赛作品展示,感受上有什么不同?
赵:自己作为一个去被评选的电影导演,跟自己作为一个去评选其他导演的电影评委,刚开始是有一些不一样,但是最后的感受是一样的,因为都是学习。不管你是去当评审看电影,或者是你的电影拿去展映被别人评选,我觉得都是去交流——学习不同的人、不同的想法、不同的意见,这对我们拍电影来说是很必要的,毕竟电影是一个集大众之力完成的作品,它需要碰撞、需要火花、需要交流。
黛:从《冰毒》《再见瓦城》到《灼人秘密》,影响风格上有很大变化和创新,是什么原因进行这样的尝试?
赵:我自己是随遇而安的,意思就是说遇到什么样的限制,就在限制下去挑战、突破、学习。至于刚好有机会,比如说特别是《灼人秘密》做一个电影的故事也好、题材也好、风格也好,是一个全然有别于我之前而做的尝试。
我觉得主要还是来自于女演员吴可熙写的剧本,因为毕竟不是我原创的,那是一个非常女性、非常敏感细腻的、一个女演员的故事。对我来说,就是一个去学习、去尝试的机会。
作为新导演,有机会去改变一下自己对电影的做法,我觉得那是很好的,因为我们还年轻,不需要先下定义说自己这一辈子只拍什么电影。而且其实也都还不一定了解自己到底能胜任哪一种电影,或者是哪一种电影更适合自己,所以我是全然开放地去学习电影,只要有机会,我觉得任何电影都不排斥。
黛:从女性视角拍摄metoo题材有没有什么难点与心得?
赵:我觉得我视角的转换难度不大,因为毕竟不管是主人翁,或是女生或男生,不管是从女生的观点去看这个电影,或是从男生的观点去看,相对而言它就是遵从剧本里面的描述;但是如果叫我去写这样一个女性视角的剧本,我肯定写不出来,特别是女演员是一个极其敏感的艺术家。
在拍摄上我觉得视角没有难度,诠释没有难度,难度还是来自于怎么样去讲一个复杂的故事,而且是在一个相较我之前比较大的团队,下面很多部门也是第一次合作。因为是在两个月之内拍摄电影,大家密切联系得像一家人去凝聚力量来完成一件事情,首先你得让大家信任你、得会沟通,我觉得这些东西反而难度比较大。
黛:在《灼人秘密》这个剧本的基础上,您有加入一些自己对这个事情的看法?或是做出一些改动吗?
赵:通常我对每一个剧本的做法都是:第一个他要落实在我们所谓的世界上每一个地方的普世价值,这些在剧情上做了一些改动;第二个就是说它要落地化,比如说整个电影是在台北和台中拍,它就要体现北部跟中部的城乡差距。
因为整个《灼人秘密》讲的是一个来自乡下女孩到城市追求梦想的故事,所以必须把城乡差距拍出来……我会做一点像这样的改变。她来自于哪里相对造就了她现在的这些痛苦?还有在城市的梳理。
黛:影片中有诸多小符号,比如女主角相似的脸,门牌号和小说原著,影像细节和片子本身形成一种关照,这个算导演的迷影趣味吗?可否具体谈谈。
赵:其实整个剧本在我看到的时候,它的初稿就充满了创伤症候群者,他们创伤后还活在创伤那天晚上的世界,所以创伤症候群的这个女主,有些时候基本上是痛苦、虚实不分的。
我们利用了她所经历的时间、地点、声音、人物、实物、甚至颜色,来暗示整个电影的叙事是虚实交叉的,可能电影刚开始,故事就结束了。这个人已经去了影展变成了大明星,但是她在她的噩梦里面永远反复地经历她未成年前试镜的侮辱、还有性侵……种种的痛苦,让她又重新打破时间的顺序。
我们跟着她重新从零开始,从一个默默无名的网络主播,变成了出名的女演员,但是在变成女演员的过程中,她其实是受到了侮辱跟伤害,但是这些伤害跟侮辱她不能讲出来,所以整个电影她用各式各样的心理感受到的、眼睛看到的……来暗示观众整个时序是错乱的。
整个电影是在讲这个人的创伤,但是同时又跟着这个人重新游走在她创伤里面。所以比如说她在某个场景看到某个昆虫,别人是看不到的,只有她自己能看到,这个东西也是我们在做剧本前调的时候,在做一些创伤症候群者的访问时,从他们的举止里面、反应里面所捕捉到的一些信息,让这个剧本扎实地连接到真实的状况。
关于颜色的使用,因为整个电影里面有戏中戏,是关于拍电影中的电影,关于一个女演员,她作为一个艺术家创伤、创作的旅程。我们在电影世界看到很多大导演拍摄关于创作痛苦的电影,比如说费里尼的《八部半》,特吕弗的《夜以继日》,还有《冥王星时刻》,但是我们很少看到整个创作的旅程。
电影诞生是由一个女演员的角度来看的,它好玩在当你看到演员的表演时,我们觉得这个演员也痛苦,也疯狂,也情欲,觉得她演得很真实,但同时我们也意识到她演这些疯狂跟痛苦的背后,其实她必须要身心付出代价,痛苦这个东西是不是会对演员的某些身心健康有一定的影响?
而作为一个导演跟创作者,我们去把演员的痛苦真实的逼出来,用的方法到底是什么?这些东西都是在这部电影里提出的一些问题跟讨论,我自己看到这个剧本的时候就觉得非常原创,非常大胆,甚至我们在剪接的时候,我就觉得这是一部会冒犯一半人的电影,是两级化的电影,但是我觉得它很值得去做。 特别在华语片,我觉得它是一个好玩的题材,至少对我个人来说是没有尝试过的东西,它有可以学习的地方。
黛:吴可熙的表演某种程度比较夸张,是否刻意为之,演员调度上做了哪些功夫?比如那场学狗叫的戏。
赵 :我觉得整部电影的表演对我来说,还是遵循我们的讨论——电影刚开始故事就结束了,我们其实是跟着一个人受伤的躯体去感受他痛苦的过程。一个人在噩梦之间反复游走又醒过来的这种张力、痛苦、压力……使演员的表演必须在那种紧绷、痛苦、疯狂的状态中。
她的时间顺序不是生活化地叙述一个人从零到成功的过程,她要学习一些变化,在不同职业作为网红、或面对家人、或面对朋友、或面对不同的东西……但是那些变化相对于看的人来说,整部电影的痛苦是会被放大的。
大家可能觉得100分钟里面的痛苦就是100分钟,当然如果数学跟科学的去看,其中的30分钟是没那么痛苦的。这也是好玩的,我觉得一部电影中所谓的这些痛苦的表演若是感受太强烈,会掩盖所有关于不痛苦的那些感受的细节,因为整个电影的结构,它的结尾都是会让某些人是坐立难安的。
黛:您毕业于台湾科技大学设计所,出生缅甸。成长学习经历对您的拍摄创作有何影响?
赵:我自己学的设计是工商业设计,我从高中就是学美工的,美术对我的影响非常大。因为从我第一部电影到第五部电影,之前都是两三个人拍摄的,每部电影成本就在差不多四五千美金以下,并且在缅甸限制性的电影拍摄天数少。
而电影是一个科学的东西,它不是说拿一张纸出来画一画就能够完成的,它需要器材、需要剪辑、需要各式各样的专业来完成,我学习设计的背景刚好对色彩、对影像有某些基础,所以我现在拍电影的好处就是说沟通很快。因为我自己就做过美术、做过服装、什么都做过,所以当跟每个部门沟通的时候,可以在限制下,有很精准的色彩计划。
比如说《灼人秘密》就有一场戏,只要呈现60年代的建筑,但是我们又要讲究虚实不分,不想把50年代做成都是旗袍、都是那种古色古香的建筑,所以就得去找实景来打造。
我们可能没有钱在摄影棚盖整栋楼,所以我们就盖一片,它是一个平面的,当镜头拉出来的时候,才看得出来;在特写的时候,会觉得是在另外一个世界。这些东西是很精确的,需要美术去做,但是美术也不会想到,可你作为导演,必须想到我为什么知道这些细节的落实和执行,那是因为我就学这些东西。
黛:看到您在戛纳和昆汀有很好的互动,一起看了《南方车站的聚会》,他还来看了你的电影,可以分享一下细节吗?
赵:那一次是看刁亦男导演的电影,刚好他坐在我旁边,然后跟我聊了一下,当时他也在一些报导上看过我们的电影。主要是他在做的《好莱坞往事》是关于一个电影中的电影或者演员,我们的电影是关于一个电影中的电影,还有女演员……
所以相对于他做研究,会时常看到我们的东西,所以他就好奇,他来看了之后刚好我们住同一个旅馆,每天早上会稍微聊,他是一个对电影知识非常渊博的导演。
然后《灼人秘密》到现在为止,我想不管是影评人或是一般观众,很多人还是有很多疑问的,但他可能是少数的、唯一的对整部电影都没有疑问的人,因为他会在每天的聊天中来给我拼凑说是不是这样?所以他是看得最准确的,而且他也只是看一遍,所以他的观影是很细腻的,他的电影知识很厉害。
黛:您后面还想尝试怎样的题材和内容?
赵:我自己对电影的态度全然是一个只要有机会去尝试,任何电影都不排斥。因为我相信你只要诚实面对自己的情感,努力的去做,我觉得做任何一种电影;商业电影、主流电影、类型电影,或比较更小众的艺术电影纪录片……
其实都会一样,它都是能展现你诚实的情感、你的价值观、你的家庭背景、你的根源、你的文化的。所以我其实不会限制想象自己会是哪一种导演,或是拍哪一种电影……因为你都需要去学习,开放的学习。
专访导演赵德胤:演员也痛苦,也疯狂,也情欲_腾讯视频
采访:刘小黛 拍摄:荼白 编辑:Daisy
添加微信号paokaishubenxbb加入全国影迷群
赵德胤(MiDi Z),1982年12月18日出生于缅甸,祖籍江苏南京,导演、编剧,毕业于台湾科技大学设计研究所。
2018年2月,执导纪录片《十四颗苹果》;5月,担任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奖评委。9月1日,凭借《再见瓦城》获得第58届亚太影展最佳导演奖。2019年4月,其执导的电影《灼人秘密》入围了第72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
第四届澳门国际影展,赵德胤和陈可辛一同担任华语竞赛单元评委,我们专访了导演,聊一聊影展评委经历和新作《灼人秘密》。
黛:您觉得这次澳门国际电影节的质量如何?
赵:我觉得这一次澳门国际电影节,国际竞赛单元选的电影,第一个很多元,不管从故事方向、议题、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文化,我觉得很多元;第二个整体的资源非常好。大家很多都是第二部电影(参赛),我是第一部电影,但是我觉得一半以上在技巧上、品质上非常成熟,都看不出是新导演。
黛:展映单元的片子您有没有去看一下,有比较喜欢的吗?
赵:没有机会去看,因为这一次我们的评审所有的时间几乎都在看电影,看完电影之后,大家还需要花一些时间讨论交流,所以相对时间比较紧一点。
黛:会去跟这些青年团做一下交流沟通,给他们一些指导吗?
赵:没有,因为当评委不适合去跟入选的导演交流,但第一个是没有时间,这次整个行程是没有时间去跟其他的电影人交流。
黛:以评委的身份参与这次的影展,之前是自己的竞赛作品展示,感受上有什么不同?
赵:自己作为一个去被评选的电影导演,跟自己作为一个去评选其他导演的电影评委,刚开始是有一些不一样,但是最后的感受是一样的,因为都是学习。不管你是去当评审看电影,或者是你的电影拿去展映被别人评选,我觉得都是去交流——学习不同的人、不同的想法、不同的意见,这对我们拍电影来说是很必要的,毕竟电影是一个集大众之力完成的作品,它需要碰撞、需要火花、需要交流。
黛:从《冰毒》《再见瓦城》到《灼人秘密》,影响风格上有很大变化和创新,是什么原因进行这样的尝试?
赵:我自己是随遇而安的,意思就是说遇到什么样的限制,就在限制下去挑战、突破、学习。至于刚好有机会,比如说特别是《灼人秘密》做一个电影的故事也好、题材也好、风格也好,是一个全然有别于我之前而做的尝试。
我觉得主要还是来自于女演员吴可熙写的剧本,因为毕竟不是我原创的,那是一个非常女性、非常敏感细腻的、一个女演员的故事。对我来说,就是一个去学习、去尝试的机会。
作为新导演,有机会去改变一下自己对电影的做法,我觉得那是很好的,因为我们还年轻,不需要先下定义说自己这一辈子只拍什么电影。而且其实也都还不一定了解自己到底能胜任哪一种电影,或者是哪一种电影更适合自己,所以我是全然开放地去学习电影,只要有机会,我觉得任何电影都不排斥。
黛:从女性视角拍摄metoo题材有没有什么难点与心得?
赵:我觉得我视角的转换难度不大,因为毕竟不管是主人翁,或是女生或男生,不管是从女生的观点去看这个电影,或是从男生的观点去看,相对而言它就是遵从剧本里面的描述;但是如果叫我去写这样一个女性视角的剧本,我肯定写不出来,特别是女演员是一个极其敏感的艺术家。
在拍摄上我觉得视角没有难度,诠释没有难度,难度还是来自于怎么样去讲一个复杂的故事,而且是在一个相较我之前比较大的团队,下面很多部门也是第一次合作。因为是在两个月之内拍摄电影,大家密切联系得像一家人去凝聚力量来完成一件事情,首先你得让大家信任你、得会沟通,我觉得这些东西反而难度比较大。
黛:在《灼人秘密》这个剧本的基础上,您有加入一些自己对这个事情的看法?或是做出一些改动吗?
赵:通常我对每一个剧本的做法都是:第一个他要落实在我们所谓的世界上每一个地方的普世价值,这些在剧情上做了一些改动;第二个就是说它要落地化,比如说整个电影是在台北和台中拍,它就要体现北部跟中部的城乡差距。
因为整个《灼人秘密》讲的是一个来自乡下女孩到城市追求梦想的故事,所以必须把城乡差距拍出来……我会做一点像这样的改变。她来自于哪里相对造就了她现在的这些痛苦?还有在城市的梳理。
黛:影片中有诸多小符号,比如女主角相似的脸,门牌号和小说原著,影像细节和片子本身形成一种关照,这个算导演的迷影趣味吗?可否具体谈谈。
赵:其实整个剧本在我看到的时候,它的初稿就充满了创伤症候群者,他们创伤后还活在创伤那天晚上的世界,所以创伤症候群的这个女主,有些时候基本上是痛苦、虚实不分的。
我们利用了她所经历的时间、地点、声音、人物、实物、甚至颜色,来暗示整个电影的叙事是虚实交叉的,可能电影刚开始,故事就结束了。这个人已经去了影展变成了大明星,但是她在她的噩梦里面永远反复地经历她未成年前试镜的侮辱、还有性侵……种种的痛苦,让她又重新打破时间的顺序。
我们跟着她重新从零开始,从一个默默无名的网络主播,变成了出名的女演员,但是在变成女演员的过程中,她其实是受到了侮辱跟伤害,但是这些伤害跟侮辱她不能讲出来,所以整个电影她用各式各样的心理感受到的、眼睛看到的……来暗示观众整个时序是错乱的。
整个电影是在讲这个人的创伤,但是同时又跟着这个人重新游走在她创伤里面。所以比如说她在某个场景看到某个昆虫,别人是看不到的,只有她自己能看到,这个东西也是我们在做剧本前调的时候,在做一些创伤症候群者的访问时,从他们的举止里面、反应里面所捕捉到的一些信息,让这个剧本扎实地连接到真实的状况。
关于颜色的使用,因为整个电影里面有戏中戏,是关于拍电影中的电影,关于一个女演员,她作为一个艺术家创伤、创作的旅程。我们在电影世界看到很多大导演拍摄关于创作痛苦的电影,比如说费里尼的《八部半》,特吕弗的《夜以继日》,还有《冥王星时刻》,但是我们很少看到整个创作的旅程。
电影诞生是由一个女演员的角度来看的,它好玩在当你看到演员的表演时,我们觉得这个演员也痛苦,也疯狂,也情欲,觉得她演得很真实,但同时我们也意识到她演这些疯狂跟痛苦的背后,其实她必须要身心付出代价,痛苦这个东西是不是会对演员的某些身心健康有一定的影响?
而作为一个导演跟创作者,我们去把演员的痛苦真实的逼出来,用的方法到底是什么?这些东西都是在这部电影里提出的一些问题跟讨论,我自己看到这个剧本的时候就觉得非常原创,非常大胆,甚至我们在剪接的时候,我就觉得这是一部会冒犯一半人的电影,是两级化的电影,但是我觉得它很值得去做。 特别在华语片,我觉得它是一个好玩的题材,至少对我个人来说是没有尝试过的东西,它有可以学习的地方。
黛:吴可熙的表演某种程度比较夸张,是否刻意为之,演员调度上做了哪些功夫?比如那场学狗叫的戏。
赵 :我觉得整部电影的表演对我来说,还是遵循我们的讨论——电影刚开始故事就结束了,我们其实是跟着一个人受伤的躯体去感受他痛苦的过程。一个人在噩梦之间反复游走又醒过来的这种张力、痛苦、压力……使演员的表演必须在那种紧绷、痛苦、疯狂的状态中。
她的时间顺序不是生活化地叙述一个人从零到成功的过程,她要学习一些变化,在不同职业作为网红、或面对家人、或面对朋友、或面对不同的东西……但是那些变化相对于看的人来说,整部电影的痛苦是会被放大的。
大家可能觉得100分钟里面的痛苦就是100分钟,当然如果数学跟科学的去看,其中的30分钟是没那么痛苦的。这也是好玩的,我觉得一部电影中所谓的这些痛苦的表演若是感受太强烈,会掩盖所有关于不痛苦的那些感受的细节,因为整个电影的结构,它的结尾都是会让某些人是坐立难安的。
黛:您毕业于台湾科技大学设计所,出生缅甸。成长学习经历对您的拍摄创作有何影响?
赵:我自己学的设计是工商业设计,我从高中就是学美工的,美术对我的影响非常大。因为从我第一部电影到第五部电影,之前都是两三个人拍摄的,每部电影成本就在差不多四五千美金以下,并且在缅甸限制性的电影拍摄天数少。
而电影是一个科学的东西,它不是说拿一张纸出来画一画就能够完成的,它需要器材、需要剪辑、需要各式各样的专业来完成,我学习设计的背景刚好对色彩、对影像有某些基础,所以我现在拍电影的好处就是说沟通很快。因为我自己就做过美术、做过服装、什么都做过,所以当跟每个部门沟通的时候,可以在限制下,有很精准的色彩计划。
比如说《灼人秘密》就有一场戏,只要呈现60年代的建筑,但是我们又要讲究虚实不分,不想把50年代做成都是旗袍、都是那种古色古香的建筑,所以就得去找实景来打造。
我们可能没有钱在摄影棚盖整栋楼,所以我们就盖一片,它是一个平面的,当镜头拉出来的时候,才看得出来;在特写的时候,会觉得是在另外一个世界。这些东西是很精确的,需要美术去做,但是美术也不会想到,可你作为导演,必须想到我为什么知道这些细节的落实和执行,那是因为我就学这些东西。
黛:看到您在戛纳和昆汀有很好的互动,一起看了《南方车站的聚会》,他还来看了你的电影,可以分享一下细节吗?
赵:那一次是看刁亦男导演的电影,刚好他坐在我旁边,然后跟我聊了一下,当时他也在一些报导上看过我们的电影。主要是他在做的《好莱坞往事》是关于一个电影中的电影或者演员,我们的电影是关于一个电影中的电影,还有女演员……
所以相对于他做研究,会时常看到我们的东西,所以他就好奇,他来看了之后刚好我们住同一个旅馆,每天早上会稍微聊,他是一个对电影知识非常渊博的导演。
然后《灼人秘密》到现在为止,我想不管是影评人或是一般观众,很多人还是有很多疑问的,但他可能是少数的、唯一的对整部电影都没有疑问的人,因为他会在每天的聊天中来给我拼凑说是不是这样?所以他是看得最准确的,而且他也只是看一遍,所以他的观影是很细腻的,他的电影知识很厉害。
黛:您后面还想尝试怎样的题材和内容?
赵:我自己对电影的态度全然是一个只要有机会去尝试,任何电影都不排斥。因为我相信你只要诚实面对自己的情感,努力的去做,我觉得做任何一种电影;商业电影、主流电影、类型电影,或比较更小众的艺术电影纪录片……
其实都会一样,它都是能展现你诚实的情感、你的价值观、你的家庭背景、你的根源、你的文化的。所以我其实不会限制想象自己会是哪一种导演,或是拍哪一种电影……因为你都需要去学习,开放的学习。
采访:刘小黛 拍摄:荼白 编辑:Daisy
和赵德胤前作截然不同的当代表达,一个残酷的名利场世界,充满高饱和度的令人不安的色彩,戏里戏外精神的分裂与影响,躁动不安地蔓延到银幕之外。吴可熙从演员到编剧的成长,令人惊喜。不过表演上,还是略缺层次,后半段有拖沓之嫌,如果更集中地讲述娱乐世界摧残人心的残酷,会更有力。
[3.5/5.0] 吳可熙吃水餃時,看到人家跟導演說她沒考到潛水執照要找替身,的風雨飄搖聲(類似船桅的嘎吱)、在家看到宋芸樺煮水餃噗通聲。
问题同样多到可怕的表演就不提了,吴可熙这个剧本太土太幼稚,像初级影迷或电影学生聊以慰藉的“笔记本涂鸦”,那些一眼就能看穿的对几位名导和名作的挪用,因熟悉而烂大街的,因过时而无活力的,都凭借创作者(除了吴这里很大成分也包括赵德胤)自以为新鲜高级的架构而被引入影片做着无价值填塞,观众早已洞悉一切,翻着白眼看编导自嗨,几层情节嵌套除了短暂的迷惑与失败的对仗外,仅满足了初级入门创作者(这就跟赵德胤真没多大干系了)最常见的一种错误欲望:用一个简单且只有自己觉得牛逼实则本身没别的了只得靠此撑门面的不堪一击的表皮花招来蒙骗心中对整个叙事的布局期待,而这也是这部愚蠢电影的问题根源。
其实夏于乔是不存在的,她是吴可熙幻想之中从宋芸桦身上分裂出的另一个人格。又或者说宋芸桦和夏于乔两人都是不存在的,她们是从吴可熙内心幻想出的一组对立的镜像的分裂人格。这才是影片的“灼人秘密”。
#BIFF 三星半。吴可熙根据哈维·温斯坦的经历写作了剧本,使电影的整体感觉有别于Midi Z的前作,但风格的延续仍依稀可循:(主观)声音的处理,动物的意象作为心理投射等。Nina Wu和素芬的名字即有多重身份感,而Les的人设加强了角色的合理性,心理惊悚的部分融合(主要依靠戏中戏/梦境/幻觉)得无缝些就更好了。
3.5 吴可熙的剧本建造了一个如迷宫般的叙事结构,首尾回环,需要不断正推、倒推和留心细节才能发觉无数隐藏的蹊跷,比如那袭早在前半部就出现在照片中的蓝色长裙。但问题在于具体情节时而用力过度,时而羸弱,打磨得不够。视听上有大量浓墨重彩之笔,配合暧昧、支离的心理分析,与迷宫结构达成了出位的效果。宋芸桦×夏于乔的选角太绝了,很好地诠释出了影片的创意点,可惜戏份太少。毋庸置疑是赵德胤目前最差,它在美学与主题传达指向性上是如女主角一般分裂的,一旦想要兼得,就只能导致卯足了劲却失去一切。只能说编剧和导演都处在不太适合自己的领域,即便再努力,也很难有突破的。
适合拍成短片 或者动画片
无情绪动作,小王子狐狸,无常游街,非人之犬,1408,梦魇轮回;形式大于内容的演艺圈剥削片,还成
吴可熙的表演可以入选迷惑行为大赏
没有之前作品的灵气,显得笨拙生硬。电影质感更浓烈,戏剧冲突更明显,但是情感却缺失了
吴可熙看似夸张的演出,女2与女3相似的面孔,整体相当明艳的production design,共同构成了一部极具风格化的作品,赵德胤标志性的对主观声音的利用与长镜头调度也再次大放异彩。不过虚实之间的切换还可以做得更顺畅一些
3.5 前半截特别好,后半截相对差。有点遗憾的是,面对这样一个电影体制,赵德胤看似是要做出反抗,但他还是反被这种体量的制作驯服了。对人物内心恐惧的探索使他成功丢掉了他所熟悉的生活和行动,如果丢掉了初心,再见瓦城可能就是他的终结。
用《穆赫兰道》和《未麻的部屋》的方式,讲女性追逐演员梦的得失,并对受“Me Too”发酵的电影工业提出控诉,用现实与梦境交错表现。这片好玩的是用“Kiki"和“3号”外貌上的相似性,来分别代表主角妮娜的过去—演艺事业的初心(小王子),和未来—潜规则的误入歧途(言听计从的狗)来做镜像化的勾连。尼娜夹在中间是现在(被小王子驯服的狐狸),同时狐狸外形又与狗类似。想法有趣,可惜部分现实与梦境交错的时刻没有掌握好衔接与节奏,中后段尼娜回乡的段落也有点多余。
5分,相比之前的赵德胤,这部明显更戏剧化了,包括整体美术设计,风格也偏心理惊悚片,有几个长镜头还挺有意思的。前面电影部分的互动更好,讽刺且有力量。电影拍完之后的部分,其实有点乱了,人格分裂和幻想部分,都没那么顺。
7/10 女性主义题材,女主/编剧吴可熙非常的勇敢。用了很多的大特写,拍得她很不好看,也许是刻意为之的、被“逼”出来的效果。影片里有很多值得玩味的桥段和细节,放在一起又显得有点凌乱。不过还是很值得鼓励,虽然完成得并不完美,但还是有趣且有戏的。看的是结局秘密揭晓的那个现实版版本,太赤裸裸,不够高明。或者也可能是为了让观众也能在大屏幕上体验被潜规则了一次。如果是拉拉情节的结尾也并没有很想看,觉得这对拉拉不是很搭。一层一层揭开秘密的过程很爽,期待最后还有一些秘密之外依然不够透明能抱有想象的朦胧感。视听棒。忽略所有的低分——有时候觉得写影评的人有些悲哀,当创作者在尝试新的创作不管会否成功,影评人只会毫无作为的坐在那里高姿态的叨逼叨。戛纳前北京私映。05/06/2019
赵德胤离开故乡,还是不太灵呀,是老侯看错人了吗,再见瓦城、灼人秘密都好做作,吴可熙是导演的爱人吗,这张苦情脸这么拼,就差全果出镜了。赵导可能还是继续拍缅甸比较好,像陈英雄一样,至少拍一个认真的故乡三部曲,再去玩其他。
在电影节看电影最大的感受就是华人演员的表现都太弱了,还是华人的生活就是如此无趣,无法滋养一点给表演艺术?影片既不精致也不放松,越是紧绷绷地傻气地让观众别走神,越是无法赢得观众的认可。
一个字:乱,想要的太多,轻重颠倒。采吴可熙的时候,听她讲metoo、演员行业乱象,没想到成片内容更复杂,还有同性恋情和人格分裂。影片用很多隐喻和鼓点来烘托惊悚气氛,但手法并不高明,不断的故弄玄虚,到谜底揭开的瞬间,已经让人很不耐烦。如果不是片尾标导演赵德胤,还以为是吴可熙拍的。
(纯吐槽)不喜欢,太可怕了,辣眼睛...开始冲着MeToo题材和吴可熙编剧来看的,结果发现就是个噱头,全片充斥着笨拙的末流电视剧手法,比如表现吴可熙有个前男友就是给他发语音留言说你好吗然后朝镜头展示手机合影?学生拍作业都不会这么生硬吧?前半段还能当新喜剧之王看看,后半段完全乱了,家人各种狗血遇灾,一会乡下一会台北,一会又冒出个拉拉(是的吴可熙跟宋芸桦有床戏),看扯远了就打个电话叫回来,你到底想拍什么啊…主线的“一个R级女演员的自我修养”也讲得没头没尾,3P五连拍和学狗竞选角色我笑了,其他都好无聊啊,拜托不是瞎插几个幻想镜头就黑天鹅了。赵德胤让我好失望啊这次。
台湾女孩,被缅甸男孩守护到学狗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