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演员、好对象、好框架,遇上了平庸的剧本和剪辑。
其实能看出导演想用天马行空的意识流表现手法来穿插展现居里夫人的一生和她的成就为这个世界带来什么。但是很遗憾,剧本太随意了,天马行空变成了不知所云,顶级表演和史诗级的人物都被连累的平庸不已。
该重点展现的没有重点展现:身为女性在科研界遭受到的无视与轻视;与丈夫皮耶·居里如何另起炉灶夜以继日做实验提取镭和钋;私生活不是评判一个女人的最终标杆,国籍、性别都不是。该轻描淡写的却浓墨重彩:舞女、神棍,还有其他时空中围绕“放射性物质给这个世界带来什么”的蒙太奇碎片剧情。这些太跳脱了,虽然最后居里夫人幻觉里走过那个长长的病房将一切都连在一起,但太生硬了,太隐晦了,这种隐晦不是意有所为的巧妙隐晦,而是仿佛导演激动地说“看啊,在这里是全片的高潮!”而我说“啊,我知道你什么意思”却仍然茫然get不到。
如果可以把各个时空中的插曲穿插的更顺滑、更巧妙、更空灵一点,然后调整剧情节奏和侧重点也许会更好。
很可惜,浪漫都刻意展示在画面里。
然而更高级的浪漫应该体现在叙事能力中。
对《放射性物质》这部电影其实一直有点小期待,虽然之前看着口碑一般,但是一来预告剪得有些意思,另一来知道安雅·泰勒-乔伊也出演本片,而个人又是安雅的铁粉。
当然一如口碑反应的那样,虽然本片有些地方还是有一些亮点,可惜难掩剧本的平庸,导演似乎在着力塑造一个真实且复杂的居里夫人的形象,然而毫无疑问这样的尝试并没有太大的效果。
更不要说,安雅直到电影的1个小时24分50秒才出镜,并不引人的剧情便让等待安雅的时间显得更加漫长。
时值居里夫人忌日(7月4日)后两天观看此片
潸然泪下
。。。。。。。
影片的节奏如同潺潺河水
看似平缓却在堆积情感
堆积到要爆发却又潜伏心中
镜头仿佛一张充满了划痕的老照片
却又不吝让人看到当年春光的明媚色彩
虽然是科学家传记
却一笔略过了所有的科学过程
反而是满溢了情感关怀和各种人文探讨
。。。。。。。。
一开始我以为会有很多的渲染
科学家如何褴褛筚路地开拓知识
或者遇到什么问题一个一个解决
然而只是一串数字举重就轻的略过了
4吨沥青矿40吨腐蚀剂400吨水 - 纯手工
看完影片还觉得意犹未尽
可是发现其实已经有近两个小时的时间过去
也许我所期待的记录没有再画蛇添足的必要
。。。。。。。。
这部影片充满了矛盾和对比的手法
首先居里夫人是个科学家片名也充满科学味
却没有过多描述科学本身反而充满了人文情感
甚至还出现了灿烂夏日里居里夫妇裸泳的镜头
居里夫人个性坚强却又极爱她先生
坚定地信仰科学却又寄托显灵让亡夫
和丈夫感情隽永却在丈夫死后爱上丈夫的学生-一个有妇之夫
(那个有妇之夫也不是凡人 是大名鼎鼎的朗之万 也是高不可攀的物理大师 在大家都知道的那张号称“人类最高智慧合照”的照片中 就坐在第一排 就在挨着爱因斯坦 而爱因斯坦对这两人情史的评价就是 “关你们什么事”没错 这个圈子 以为自己年轻美貌会卖弄就能上位的小表砸们 你们真想太多了 牛逼的情人 也必须牛逼啊 此外 他们确实也是真爱 虽然迫于舆论压力两人分开了 可是郎之万因此决斗过 最妙的是 他们的孙辈却结合了 算给各家的老前辈圆梦了)
居里夫人害怕医院
却最终尽力推广战队移动医院甚至亲身走上战场
当然影片中渲染得最多的对比还是科学的两刃
有原子弹和切尔诺贝利带来的灾难
却也有放射性医疗和x光设备
。。。。。。。
科学是严谨的
而人却是感性的
自然是严谨的
而感情却能打破逻辑和常规
技术是中立的
而应用却是有好有坏的
所以科学家不能光有研究
更需要有人性有爱有信念
先有人
再有科学家
再有我们发现和创造的各种科技
也许最开始的灵光只是对自然的好奇
而最终却推动人类的脚步
。。。。。。。。。
帝王之流很容易被遗忘
谁还记得某年某人曾登大位
而科学之名如群星闪烁
永远被世人铭记和敬仰
裴淳华主演的这部《放射性物质》,我几乎是第一时间就找来看了,却断断续续用了将近半个月才看完,观影之后的第一感觉就是:牛逼的女人值得比这更牛逼的电影。
之所以对这部电影如此关注,是因为居里夫人可以说是我儿时的偶像之一。我这人小时候和大多数孩子一样,有那么一点虚无虚荣的科学家情怀,但真正让我对居里夫人肃然起敬的原因,是缘自一本叫做《画说数理化》的书。(以下开始吹水……)
这本书是我八岁的时候父亲买给我的,是一本科学启蒙读物,用章回故事和精美漫画的形式,讲述了古今中外数十位科学伟人的故事。
在这本书中,每一章都会讲述一个科学家的故事和成就,唯独三位科学家用了两章才讲完,分别是牛顿、爱因斯坦,和电影《放射性物质》的主人公居里夫人。
我甚至至今还记得书中有关居里夫人那两章的标题,分别是“奇女子,异国他乡求真理;好伴侣,濡沫相依攻难关”和“愿将事业作爱子,却看名利如浮云”。(是不是听起来有点像《三国演义》?话说小时候标题好几个字都不认识,一个个查了字典反而现在还记得……)
彼时我对居里夫人的崇敬,并不是因为懂得镭元素的发现有多么伟大,也不是因为她是书中唯一一位女性科学家,而是因为书中对居里夫人提取镭元素过程的描写细腻,令人动容。
居里夫人提取镭元素的方法十分原始且“变态”,就一个字——“煮”。她需要将数以吨计的沥青不断地加热、搅拌、重结晶来提取目标产物,这个过程不仅极耗体力,还会吸入大量沥青沸腾时释放出的刺激性气体,这个过程不仅极其漫长,且当时的居里夫人并不知道自己能够成功。
看着书中居里夫人坚实的身影在一桶又一桶的沥青中俯仰穿梭,即使是年幼的我也被那份对真理强大的渴望和无限的热情所深深感染。(吹水完毕…)
当然,长大后自然知道居里夫人是真的牛,她对放射性元素的研究推动了现代物理和化学的发展,她是两获诺奖第一人,且大多数人认为诺贝尔奖成就了居里夫人的长久美名,事实上居里夫人也成就了诺贝尔奖,在她之前,诺奖的影响力并非今日这般举世闻名。
居里夫人不仅是一位执着的科学家,也是一位积极的实干家。一战时期,她停止了科研工作,和女儿一起建立了军用放射中心,利用X光为伤员诊疗,并制造出含有放射性气体的“空心针”来为伤员消毒,作出了巨大的人道主义贡献。
而在此之前,居里夫人早已曾欲捐出自己的诺贝尔奖章来支援前线,也本着科学无国界的态度放弃了镭元素的相关专利。要知道放射性元素所主导的新型化工产业,可以为居里夫人带来无数财富,而她本人一生中曾多次遭遇科研经费短缺的窘境。
居里夫人的挚友爱因斯坦曾这样评价:居里夫人大概是世上唯一不为名利腐蚀的人。
以上啰嗦,除了爱因斯坦这句话,几乎所有我提到的内容,都在电影《放射性元素》中出现了,可见这部电影的诚意和野心,但我为什么仍觉得这部电影配不上居里夫人呢?
事实上我一直纳闷如居里夫人这般传奇人物,为何刻画她的影视作品如此之少?
最早了解到的是1943年的《Madame Curie》,导演是执导过《魂断蓝桥》的茂文·勒鲁瓦,这部黑白电影的完成度已经很高了,片中对于居里夫妇的科学研究刻画得很细致,以至于不少观众看着感觉像纪录片。
到2016年,居里夫人的祖国波兰与法国、德国一起合拍了一部《Marie Curie》,但这部作品似乎把兴趣放在了居里夫人的私生活上,也就是她在寡居之后和亡夫的学生郎之万之间的那段不伦恋情,根本没能全面地看待居里夫人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
人们从来都热爱在伟人身上挑毛病,尤其是情感生活上那些说不清的纠纷,就像看过美剧《天才》后,鲜少有人感叹爱因斯坦对于科学的专注和激情,而更多是强烈谴责爱因斯坦这个大渣男(虽然他确实…)。
再看这部《放射性物质》,它谈到了居里夫妇对于放射性元素的研究,但对于居里夫人艰辛的研究历程,几乎只是一首BGM的时间就匆匆略过了,且实验室道具的摆放实在是不走心,化学专业的我真的没眼看;
它谈到了居里夫妇的爱情,但很显然皮埃尔·居里在这部电影中被塑造成了一个负责提供仪器设备顺带帮忙领奖的工具人;
它谈到了居里夫人对当时法国学界乃至于整个传统社会的冲击,女性在科学领域大放异彩多么鼓舞人心,但对于居里夫人略显骄傲偏执的性格设定,使得影片在女权主义层面少了很多对话和探讨的空间;
它也谈到居里夫人和郎之万的情感纠纷,但没头没尾,画蛇添足,它甚至让本来对通灵术嗤之以鼻的居里夫人,在丈夫离世后转而求助于江湖卖艺的神婆,讲真咱就没有别的办法来表达夫妻情深吗……
更别说广岛原子弹、切尔诺贝利这些历史事件,虽然都和放射性元素有关,但和居里夫人的人生故事放到一起,实在难以形成立意上的互文,除了让影片本就颠三倒四的叙事节奏更加凌乱之外毫无用处。
所以整部电影通篇看下来,可谓看似面面俱到,实则处处隔靴搔痒,没有一处能让观众产生共情的妙笔。
《放射性物质》的导演玛嘉·莎塔琵是一位很出色的女性导演,她于2007年制作的动画电影《我在伊朗长大》是一部女性视角之下的深藏民族情感和政治思考的佳作。虽然《放射性物质》是由小说《Marie & Pierre Curie: A Tale of Love and Fallout》所改编的,但不得不说导演对居里夫人这位科学家的理解稍嫌不足也是事实。
最后,我开篇“牛逼的女人值得更牛的电影”一语,也不仅仅是为居里夫人“鸣不平”,同时也是对电影主演裴淳华稍感遗憾。
抛开影片本身的杂乱无章,裴淳华塑造的居里夫人是一位个性十足的奇女子,无论是在学术观点上的寸土必争,还是在知识产权上的慷慨洒脱,无论是和丈夫之间的点滴柔情,还是钻牛角尖时的针锋相对,都让《放射性物质》中的居里夫人真正地从文献资料的画像中“走了出来”,成为了一个观众能够触摸到的真实人物,裴淳华出色的表演功不可没,如果这部电影本身质量上乘的话,相信至少能够为她带来一个影后提名了。
我至今还记得,儿时小学的教室挂了6位名人画像,爱因斯坦,贝多芬,居里夫人,门捷列夫,达芬奇,爱迪生。
这是我第一次看和上述任务中密切相关的电影,在观看前,我能大致通过曾今阅读居里夫人相关传记了解大概内容。然而看完后,竟然给了我一种惊喜的感觉。
难怪这部电影的名字叫 Radioactive 放射性,而不是 居里夫人。
从那场 火焰之舞 开始,揭示了 放射性 在居里夫妇眼中一种类似的物理现象呈现。
当居里先生握着居里夫人的手,认真的说着,放弃专利让放射性在医疗等各领域发展熠熠生辉时候,镜头一直保持着火焰的明媚跳动。
放射性的发现无异于人类之于火焰的发现,它具有毁灭和文明双重价值与意义。
整部电影导演让居里夫人在电影中得到了时光的力量,去探知她的“孩子”的未来。居里夫妇对专利的放弃,是对人类文明的信任吧。
I'd rather be someone that hope the world is full of light than fears for the darkness out there, wouldn't you? You threw a stone in the water. The ripples, you can't control. There are things to be scared of, but ... there are so much to celebrate.
I hope you're right.I hope you're right.
我想时空的力量,是导演最想赠送给居里夫人的礼物吧。
我们知道居里夫人与她丈夫的重大科学发现,知道她在法国及至世界科学届的名望,但我们对她的性情、她后来对其科研成果对生命造成残害的忧虑和纠结,却知之不多,英语片《放射性物质》在这方面给我们作了补充。 那是一个探索和发现的年代,科学家关注物质成份,用简单的分离法就能提取各种物质,位于较高熔点的镭和钋,通过居里夫妻的艰辛劳动最终被发现。科学一旦有了新的发现,就会被开发成社会生活的实际运用,居里夫妻改变了世界,这些电影都表现的很具体。 然而电影并没有一味正面表现这种科学发明的作用,而是穿插、闪现了后来的放射性治疗仪,还有广岛、切尔诺贝利事件。镜头穿越了历史,纵观放射性物质的发现,以及后来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运用,感到对于人类的影响,怎么有些负大于正、弊大于利呢?电影里晚年的居里夫人也深深地陷于一种悔恨与纠结之中。对于科学家来说,探索欲也永无止境,即使他们事先知道结果,也会侥幸地抱着美好的幻想,免不了踏上征程就无法停下来。 居里夫人有着刚烈的性格,不知道退一步海阔天空,甚至不知道在社会如何与别人交往,一是一,二是二,遇到一点阻力就立马斗争,感觉这是比较典型的波兰女人特点。用她丈夫的话说,就是太关注自我了,不愿意别人拿走自己的东西,不容别人触犯自己。电影也表现了这位值得尊敬但不尽可爱的居里夫人,当然作为一位女权主义者,这也是无可指责的。 一位刚烈、辛辣的波兰女人,当成为居里夫人后,争吵、斗争的焦点主要集中于居里先生了,而正是因为他们在这种单调又波折的关系中生活了许多年,居里夫人后来倍感孤独,电影也生动地表现了这些人性。平凡的生活造就了伟大的人生,科学研究成就并没有使自己更幸福,电影表现了这位科学家的矛盾与纠结。
伊朗女导演拍摄的科学家居里夫妇的传记片,女演员很精彩地再现了伟大科学家居里夫人的性格和情感。但编导将科学发明之后,一个世纪来放射性物质带来的各种灾难过多地穿插在主叙事之中,图解科学发明的正负使用,占用了过多篇幅,消弱了对主人公传记刻画的丰满度。摄影、美术还原时代气质出色。
3.5星。以为是妮可。
主線拍的很文藝我很喜歡,但突然穿插一些未來科技發展的閃回畫面實在是太糟了,完全打亂主線的節奏和氣氛的古典感。但是瑪麗真酷啊!無懼種族歧視和厭女的社會,放到現在還是很前衛,太愛了!Rosamund Pike也演的很好,加一星吧(另外原來居里夫婦跟跳舞的Loïe Fuller有交集啊,真是神奇
2.5 | 导演想要表达得太多,以至剧情混乱,画面生硬得不和谐。人物传记类电影还是欣赏只单纯描述这个人一段时期、一件重要的事情。
再一次,好角色和好演员碰上了庸剧本。
中规中矩
这部评分建议8.0
给裴小姐一个最佳女主角提名不过分吧?
女geek的传奇一生。chernobyl又乱入了。
传记片向来难出彩,尤其还是传统配方:把居里夫人的科学世界和日常生活打散开,再组合穿插,过去现在未来,交互剪辑。伟大头脑带来的荣光与痛苦做引,站在丈夫身后的失落,家庭的琐碎,面对人性的执着善良都在,看起来拍得很努力,但还是没有主线,走马灯式的回望免不了变流水账,保险又无趣,很难让人有更深的震颤(超现实表达尤其无语)。好在裴淳华的表演很加分,姐是真厉害,年轻时热情聪明,年老回忆时沉重,演起来却轻盈,剧本拖后腿太可惜。
就这?最大的篇幅给了和朗之万的婚外情,还穿插了跑题的广岛核弹和美国治癌。导演倒也是很想讲女权,但是诺贝尔颁奖礼上女性带头起立鼓掌也太做作了(如果不是事实的话)。可惜了这些女演员,每一个我都挺喜欢的。居里夫人本人绝对tough fighter。
等待了1个小时24分50秒后,终于等来了安雅。剧情总体来说非常平庸,导演似乎想用一些未来的片段来说明放射性物质的的利害两面,然而无论是核弹还是切尔诺贝利,其实和居里相关性没有那么高,而且全片还是不乏打拳的嫌疑。
居里夫人和丈夫一起探索科学前沿的故事,他们的爱情也是一个重点。皮埃尔·居里死后对居里夫人的打击还是挺大的,她经历了一段彷徨无助的时光。一战期间,她和女儿一起用X光机在前线帮助了很多受伤的士兵。问题在于,居里夫人得诺贝尔化学奖的事怎么也应该提一下吧,毕竟是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世界第一人。另外,导演可能对化学也不太了解,居里夫妇俩做试验得到放射性元素的过程本应是这部电影里最精彩的部分,但导演加快了这部分的进度配合着一首BGM就过掉了……第三,电影穿插着很多段其他时空关于放射性元素的故事,广岛原子弹,癌症的放射性疗法等等,导演应该是想表达放射性物质本身没有对错,主要还是看怎么利用这个意思,但笔墨过多,让我产生了主角不是居里夫人的感觉。最后居里夫人当年提纯获得的氯化镭只有微量,不是电影里这样的一小瓶。
TIFF P&I 爱了爱了 塑造出的居里夫人形象还真挺符合我的想象 摄影美学和配乐都能把颗粒的放射感和前沿科学的未来感给传递出来了 除了有些台词意图太明显外 希望有好票房
头重脚轻,独自研究-相知-相爱-合作的前半段更加紧凑而有凝固力,后面又是走马观花的讲完居里夫人一生,始终觉得淳华值得更多更好的角色,在这个角色上也值得更好的剧本。广岛核爆-切尔诺贝利的视点切入有对科学更加纵深的讨论,但作为传记片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观感的抽离。
玛利亚居里,You changed the world. 但这好像并不是女权主义者们想看到的那种剧情。O(∩_∩)O
淳华真的很稳,上乘的角色驾驭能力稳住了人物的整个脉络,但导演为了适应时下话题,讨论女性主义和科研的伦理等议题,进行了未来闪现和一些意识流的场景表达,展现得太花哨了一些,和主线剧情也不太融合,很难让人有深层共感,让全片作为人物传记包袱很重,有点可惜
万用辐射家庭日常品,通灵会信仰之必要,移民寡妇名流寻欢所遭受媒体社会世俗之歧视,还有时不时超现实穿越科学双刃剑造就的未来景象;手法挺花哨,成品很无趣,导演以前明明用自我经历改编创作过伊朗政教合一前后女性视觉的优秀作品,塑造这位百年前女科学家却充满了各种俗不可耐的刻板印象,居然能把原子弹和切尔诺贝利的锅都扣在居里夫人脑袋上,感觉造就偏见的知识壁垒要远远高于性别壁垒
裴淳华女士放佛都没走入歧途,与劳模一样。个人能力出色,表演细腻。但也都是一水儿的大女主,坚韧的女性。演来演去无区别无突破。
居里夫人是两届诺贝尔得主,一个多么传奇的女性人物。按理来说,拍出来的电影应该会非常不错。但可惜的就是导演把这么好的一个题材给拍成了平庸的流水账电影。没有任何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