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结局后背发凉,很难想象在一起十四年的另一半,其实一直是在演戏,这太让人恐惧了,亲密关系本该是提供温暖和爱的地方,但剧里却充满了虚伪。这让人恐惧,也感觉到失控。
脑中一直盘旋着两个问题, Grace是怎么被骗的,又是如何醒悟的?花了几个小时大概再过一遍时,我才明白,我到底想干嘛。我大概是想从剧里得到一些启示,找到一些避免这种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
喜欢小说的名字,You should’ve known,这应该是对 Grace说的,这个名字更给人希望,好像在说, Grace本来是可以知道的,但是因为某些原因,她最终才知道。这也会给观众希望,你看,只要你不要像 Grace一样做睁眼瞎,你就不会遇到这样的事。但我仔细体会,好像事情不是这样的。
Grace作为一个训练有素、从业经验丰富的心理治疗师,为什么可以被Jonathan蒙骗这么久?第一个原因是Jonathan真的演得太好,太真了。剧里的Jonathan确实比较极端,他除了有自恋、反社会人格外,还具有很高的智商和情商,他可以成为一个专业的儿童肿瘤医生,并且非常了解人的心理,甚至玩弄别人的心理。在儿子抱怨小提琴老师认为自己很菜时,Jonathan可以三言两语安慰儿子,说练习小提琴是儿子和音乐的关系,跟老师无关。在 Grace得知Elena死亡惊慌失措时,打了N个电话求安慰,其实可以看出, Grace其实是习惯在自己脆弱时让Jonathan陪伴的。在 Grace已经知道Jonathan出轨后,依然可以说服 Grace帮他找律师、出保释费,Jonathan在海滩别墅和监狱对 Grace说的话,主旨就是真诚道歉,自己是无辜的,孩子不能有一个杀人犯爸爸,他太知道 Grace现在需要什么了。扪心自问,如果我有这样一个丈夫,出现这样的事情,我其实不能保证不会被打动,那时我也希望Jonathan不是真正的犯人。第二个原因就是 Grace太渴望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了,当我们太希望一个愿望成真时,就顾不得让愿望落空的信息了,人们只能看见想看见的。 Grace其实从一开始就隐约地感觉到不对了。Jonathan从拍卖会上离开后, Grace在窗边复杂的表情,在家里床上等待Jonathan时回忆Jonathan温暖地对待儿童病患时的场面, Grace可能从此刻就已经在给自己洗脑了。她太想要美满幸福的婚姻,以至于出现反面的线索必须马上用丈夫对病患的温柔互动来掩盖。
Grace又是如何醒悟的呢?主要靠的是对孩子Henry的爱。在第四集的结尾,在Jonathan对 Grace远程勾勒一副美满幸福的画面后, Grace与Jonathan再次做爱,对Jonathan的信任已经基本恢复。回到父亲家,发现一夜没睡的Henry,这时 Grace才知道,原来Henry在学校见过Jonathan和Elena,并且Henry因为没有告诉母亲深深自责,他对于Elena的死非常内疚。 Grace因为Jonathan明明知道Henry知道了,但却没做任何处理感到失望和寒心。这是第一个重击。接着, Grace从Jonathan母亲那里得知,因为Jonathan的过失Jonathan四岁的妹妹车祸而死,但Jonathan却没有丝毫的内疚和悲伤,这时 Grace本来就快放弃对Jonathan的幻想了,另一个重击接踵而至,从Henry的小提琴袋子里找到了凶器,Jonathan的反应让 Grace彻底看清了他,Jonathan怀疑是Henry杀死了Elena,这让 Grace相信了Jonathan母亲说的话。后面的检方律师与Jonathan的对话应该也给了 Grace一些启示,在Jonathan看到Elena死亡后的第一反应是开车远走,并且在路上把衣服送去干洗, Grace听到这里表情是震惊的,常人做出这样的举动,更何况Jonathan还声称深爱Elena。最后, Grace在决定放弃Jonathan前与Henry的谈话也值得一提,她问Henry,是否想让Jonathan回到家庭,Henry说我想先听你的回答, Grace说,我想给你最好的安排。这时, Grace大概下定决定倒戈了吧。她真的知道怎样做才是对孩子最好的安排了。
本来我看第一遍是对 Grace有批判态度的,怎么她就不能早点发现呢,明明那么明显为什么还执迷不悟呢?但是在我看第二遍时,我突然觉得,其实 Grace已经做得够好,已经够清醒,至少她在最后做出了对孩子最好的决策,其实这需要很大的勇气,她放弃了她追求了十多年苦苦经营的幻想和愿望,而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甚至在情况更加明晰的时候也无法放弃。
愿我们不会遇到Jonathan这样的人,也愿我们在追求泡沫似的幻想时,能具有不输于 Grace的放弃的勇气!
诸多地婚姻当中,真正和谐、平等和均衡地关系几乎是不存在的,总有一种微妙的奴役存在着,甚至有一种食物链存在着,总有一方处于被奴役、被压榨和被啃食的地位。
在《大小谎言》爆火之后,妮可 基德曼又一次出任制片人和主演,和HBO合作,启用苏珊娜比尔和大卫凯利担任导演,推出迷你剧《无所作为》,并且妮可还亲自演唱了片头曲。
在第一集的前十五分钟,我以为这就是个《我是个妈妈,我需要铂金包》之类的剧情,上东区富有家庭的婚姻、子女教育、事业的冲突和矛盾而已。可没想到,进度条到第18分钟,突如其来的美女祼体吓我一跳,好吧,HBO,不愧是你。
《无所作为》目前更新到第三集,从第一集开始,节奏和叙事就非常抓眼球,那段小提琴的BGM也是太带感了。
说说这剧吸引我的点吧,在《大小谎言》中,妮可扮演的是一位高知女性,却深陷在丈夫的家暴中无法脱身,一次次被家暴,一次次又被丈夫的祈求、温柔、爱抚所打动,一次次想离开,一次次又觉得自己没有选择和力量。这种变态和扭曲的爱,蒙蔽了曾经是律师的她的心智,让她觉得可能没有谁的婚姻是完美的,为了孩子选择将就,最终是通过四次心理咨询,心理医生让她逐步地看清了真相,接受了现实,放下面子和虚荣心,开始一步步进行自救。
而在《无所作为》中妮可扮演的是一位心理医生格蕾丝,她曾经挽救过许多人的婚姻,她能够在谈话中直中靶心,一针见血的指出当事人情感模式中所存在的问题和背后的行为逻辑,从而让她的客户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内心和情感误区,将一团乱麻的感情生活逐步理顺。
多复杂、多难搞的婚姻迷宫,其实都有着相对应的情感模式。
一对同性恋人来找她,解决的是其中一方总是出轨的问题,格蕾丝在与双方交谈之后,指出,一方总是出轨,并且还总是容易被伴侣抓包的原因是:出轨方享受被伴侣发现的感觉,因为这是一种较量,为的是向对方证明,你并不能掌控我。此话一出,一方拂袖而去,出轨方乖觉的坐在沙发上表示,医生你真厉害,直切要害,我们的情况就是这样的,现在我要出去安慰一下他了。
而另一个女客户则歇斯底里的抱怨着自己的丈夫昨天晚上冲自己发了多大的脾气,而她怀疑丈夫有躁郁症。
格蕾丝斟酌许久,才缓缓地说出:这是你的第三段婚姻,你平时是我认识的人中最有判断力的人了,你会至少试20双鞋子,才会选择一双,你选择染发师甚至会做背景调查,你选择我,肯定也对我做过背景调查,但唯独对于恋爱这件事,你一旦遇到让你动心的男人,你的那些判断力就消失了。记得你上一次来我这里,我们本来是要谈谈你的第二段婚姻,但那天我清楚记得,你是飘着进来的,一直在兴奋地跟我谈起你刚刚认识的这个男人,也就是你现在的丈夫。也许并不是你的丈夫一定会有躁郁症,也许是你的情感模式出了问题。
真相往往残酷到让人难以接受,所以人们付高价请心理医生来告诉他们实话,但往往听到真相后又气愤到不愿相信,不愿接受。宁肯指责是心理医生不够专业,比起承认自己的无能、失败,还是指责他人更容易一点。
看上去多复杂、多难搞的婚姻迷宫,其实都有着相对应的情感模式,很显然格蕾丝是非常擅长找到那把钥匙的人。
这里必须得赞扬下女神的演技,在《大小谎言》中,她是湾区慵懒迷人的全职太太,她是需要心理医生指点迷津的那个人,在心理医生指出她和丈夫之间是否存在家暴时,她仍然逞强的不愿承认,认为她不是弱者,她也还手,只是之后粗暴的性爱让她难以接受。在真相面前,妮可扮演的瑟莱丝特紧张、抗拒、痛苦,不愿承认自己是受害者。但最终,在咨询师的包容下,她回顾了他们的婚姻历程,意识到这就是家暴。 然后,泪流满面,几近崩溃。 哭着说不止一次强烈地想要离开佩里,但当真的想到分开时,心里却是撕心裂肺的痛。以前我不觉得妮可的演技有多好,但正是这段表演征服了我。
而在《无所作为》里,她又化身为纽约客,她是心理医生,是观察别人,给出别人建议的那个人。妮可扮演的心理医生的感觉仍然非常到位。可能因为妮可基德曼的父亲本身就是一位精神科医生,也是一位大学教授,她的父亲曾经为很多人做过心理辅导。所以妮可这几年参演的美剧都有着心理学的背景和元素。
什么是纽约客?正如剧中一个精英律师妈妈的说法:这可是纽约,在纽约却不忙得要死是种罪恶。
我们以为多大的罪恶,不过是一个底层的年轻妈妈在送完儿子上学后,坐在学校对面的长椅上发了一会儿呆而已。而这被纽约上东区的精英妈妈认为,你看她既没有拿本书,也没有忙得团团转,而只是干坐在那里,真是罪恶。
纽约上东区的家庭,每个人都忙碌有序,见缝插针,多线程处理各种事务,但还保持着光鲜体面,每个人的压力都很大。
我们是否都生活在自带滤镜的泡泡里,而有些真实的事却被我们自动忽略了
上东区的富人家庭,自然夫妻双方的工作都很体面,格蕾丝应该是从小过着小公主般生活的那类幸运女孩,自己是小有名气的心理医生,丈夫乔纳森是一位儿童肿瘤专家,儿子上的是需要考量和筛选父母收入、家世、职业和教育经历的私立名校。
一个是心理医生,一个是儿童肿瘤专家,这意味着两人的工作都是压力极大,对身心和情绪稳定都有极大考验的工作。
乔纳森每天面对的都是身患癌症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对于他们来说,医生是像神一样的拯救者。而每个医生都想尽全力去救治自己的病人,但最终的结果也往往是无力回天。乔纳森会参加自己每个病人的葬礼,参加自己病人的葬礼,会是种什么样的心情,可想而知。
在外界眼中,乔纳森是位极有爱心的医生,他富有同情心又幽默,不是那种冷冰冰告诉孩子父母,你的孩子会死的那种医生,也曾登上过著名杂志。专业、敬业、富有爱心,这也是格蕾丝对丈夫的印象。
所以,当丈夫回到家中,情绪稍有波动时,格蕾丝是很体谅和照顾丈夫的。
但在同事的眼中,乔纳森却是另一种模样。他喜欢并且非常享受被小病人的父母当成神一样的存在,他享受着这些人对他的迷恋、崇拜和瞩目,这在某程程度上助长了一种极其不健康的自恋和膨胀,于是,当一个七岁小男孩的年轻、美貌又脆弱的母亲出现在他面前时,他出轨了。无论是职业规范、道德还是婚姻,他都破了忌,犯了错。
格蕾斯作为一个心理医生,所具备的职业素养就是能够倾听、观察她的客户,并且无论对方是怎样的人,她都要接纳对方并与之共情。这样长年的职业生涯使得她看上去非常的善解人意,无论对方多么不合群,她都能够找到一个合适的理由去理解对方的行为,使对方放松下来。
所以,当一个格格不入的闯入者埃莲娜到来的时候,即使其他的妈妈们都表现出了疏离和不可理解,格蕾丝仍然释放了最大的理解和善意,甚至当埃莲娜在健身房的浴室故意一丝不挂的祼体出现在她面前时,她仍然保持着克制和礼貌。
我并不是说格蕾丝有什么不对,而是一个人的心理能量是有限的,有时候过于善解人意和体谅对方,反而会给自己带来很多的麻烦和痛苦。
比如,格蕾丝对于丈夫的理解是:他和原生家庭不睦,小时候养狗造成了创伤,每天的工作压力极大,病人的死亡也是一种创伤和濒临崩溃的体验,这些都使得她对丈夫充满了怜惜和爱的光环,而忽视了很多本应引起警觉的真相。
而乔纳森却对妻子的软肋了解得更加精确,他知道说哪些话会逗她开心,说哪些话能够马上让她对自己怜惜,甚至在当他被作为杀人嫌疑犯抓起来之后,他仍然能够牢牢抓住如果儿子有一个杀人犯父亲,这对孩子将有多不利的影响,而让明明已经知道他出轨,并且还在外面有一个私生女的妻子心甘情愿的拿钱出来为他请最好的律师,搜集各种证据来辩护。
并且,丈夫还能够利用格蕾丝和父亲之间的隔阂,顺利向老丈人借出巨款,既能瞒住老婆,还让老丈人感激涕零,感谢女婿给了他一次帮助女儿的机会。这可真是扮猪吃老虎啊。
即使曾经的朋友 、自己的父亲,乔纳森的前同事都在提醒格蕾丝,不要相信他,远离他,保护好自己和孩子,而格蕾丝仍然执意地相信丈夫,是那个女人在纠缠他,或许是那个女人有强迫症,她疯狂的爱上了能够拯救自己孩子的神,所以干出了很多疯狂的事。
心理学上认为,当遭遇伴侣背叛之后,会产生几个阶段:悲伤、愤怒、否认、恐惧、适应、孤独、友谊。
在最初的悲伤和愤怒过后,因为被背叛的情绪实在过于痛苦,而人的心理机制又非常的巧妙,它只让我们感受到自己能够承受的痛苦,这样我们就不会崩溃,难以承受的痛苦就被放在了“否认的袋子”中,要等到我们足够坚强,能够承受这份痛苦时才会被释放出来。
你看,即使是心理医生,也仍是凡人,只不过,作为格蕾丝,她应该会对自己的情绪和心理有洞察力,相信在以后的剧集中,会有她慢慢走出来,认清真相的剧情。(当然,如果编剧安排是她有人格分裂,是第二人格杀人的话,那就是另一种剧情走向了。)
《无所作为》值得一看,如果说硬要挑女神一点毛病的话,唯一美中不足的地方就是女神可能针打得稍有点多了,侧颜无敌,非常美,但就是有点僵了,甚至有点影响到她的微表情了。
很多剧迷跟我一样喜欢看悬疑剧
因为悬疑剧
就是高智商的观众与编剧的一场博弈
为什么说Franklin是整个剧作的钥匙呢?
不是我提前看过原片,而是我读得懂镜头语言
把这一集写老头的所有的戏串起来
大概可以拼出一个很重要的前情剧情
Grace的父亲是一个无比肮脏的商人
他的财富来源很可能裹挟这一个巨大的阴谋
或者说
命案
他曾经在婚姻众无数次出轨
最后他杀了自己的妻子 Grace的母亲
童年的Grace很有可能目睹过命案
是黑人律师帮助老头颠倒黑白洗刷了罪名
老头得以留存自己的财富和名声
但是老头最爱的女儿因此留下了巨大的心灵伤口
为什么这样预测?
Franklin多次出现的美术馆很重要
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要把很多场对话戏放在这间美术馆呢?
我本来以为是大都会 纽约嘛 最重要的美术馆
但是我从那幅特纳的作品看出来原来不是大都会
是第五大道与第70街交界处的Frick Collection
这座美术馆就是收藏夹弗里克本人的豪宅
他是一位商业巨贾
曾为了利益与另一位商人朋友反目成仇
他的一生为了利益作出不计其数的伤天害理的事情
残害无数家庭 可谓劣迹斑斑
是19世纪美国资本家的典型
最终他捐赠了自己的豪宅 捐赠了自己生平所藏
博以历史留名 想用艺术洗去自己的罪孽
如果说到这里你还不认为Frick与Franklin之间具有某种影射关系
那么我告诉你 这位收藏家的名字 叫
Henry
还与剧中Franklin的外孙同名
这部剧有对美国资本主义发端的反思与批判
利益与金钱至上的观念为整个社会的堕落留下了祸根
恐怕比一个悬疑的外壳
更值得深思
猜错你打我脸好了~
具体解读看视频吧~
最终信息量在第六集爆炸,
Grace的庭上大反转,与之对应的Jonathan庭上的表情变化;
Jonathan带走儿子Henry车上一路的情绪转变,到站上桥佯装跳河引来Grace那一刻的表情变化;
路上一段一段的回忆事发当晚的真实场景,我几度不得不暂停缓缓,演绎的实在太真实了…真实到让人难以接受,真实的感到害怕这个人…
最后Grace到身前径直带走儿子头也不回后,Jonathan的怒吼与完整展现恶人一面
太精彩了!
岁月带给休叔的除了皱纹最重要的还是神演技啊!
还有妮可和老爷子的台词功底,太扎实了。
片中再次出现的两段音频,一个是妮可打给911在庭上被播放出时,另一个是老爷子跟妮可说“人性与兽性”的区别那段话在妮可脑海中重现时,
即便只是音频,没有演员的表演与之匹配,你还是能够真切的感受到那层层递进的情绪,和慢慢爆发出来的节奏。听着太爽了!
最后,冷静下来之后。你不免在思考:他真的爱过他们吗?又或者是他只是爱那些爱着自己的人的样子。这同样也是来自休叔自己的发问。
二刷之后其实更能够跳脱出剧情设置的“猜凶手”的游戏,而开始关注剧中体现的各种关系:
Grace与父亲,和她童年的认知偏差;
慈善小组成员们,所谓上流社会之间的暗流涌动;
Elena先前的刻意靠近,是因为羡慕他们的生活?还是真的爱Jonathan?
而Elena又是那么的不了解Jonathan,以至于赤裸裸的挑战他的权威;
对于Jonathan来说Elena是否就如垃圾一样可以随意丢弃,这又是否跟他们的社会地位悬殊有根本关系。
这些太值得人思考了。
最后,自恋型人格障碍这个词深深的刻在了我的脑海里。
敢问,在你的生活中,任何一项关系里,你敢保证,自己从未接触过自恋型人格,甚至受其“虐待”吗?
好了,我需要再看一遍四个婚礼一个葬礼来挽救一下休叔在我心目中的可怕形象了(来自真实被角色吓到的内心os…
曾凭借瑞典电影《更好的世界》斩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电视剧《夜班经理》获得艾美奖迷你剧集最佳导演的苏珊娜·比尔这次和开发了许多经典律政题材电视剧的大卫·凯利合作,带来了本该在2020年5月上映的HBO迷你剧《无所作为》。苏珊娜导演的电影和剧集往往都非常注重风景和色彩的运用,如同舞台剧的布景一样,为她要讲述的故事设定一个基本阀值。这回她带领我们领略了冬季日里泛白和夜晚泛黄而又暧昧的纽约,似乎在提醒我们,这繁华如出城市背后的种种,大概都只能一笑而过。
这部剧讲述的是弗雷舍一家的故事,格蕾丝是一名时薪不菲在纽约上东区执业的心理治疗师和身为肿瘤医生的丈夫及一个喜欢拉小提琴的儿子生活在纽约市区的一幢大房子里。佛雷舍一家的生活看上去如同冬季白天的纽约一样,简单、幸福、纯粹、不时有意无意地向外人展示其无懈可击。然而,这脆弱却又略显乏味的表象之下,就如同华灯初上的纽约一样显得暧昧又充满骚动。儿子学校四年级转来的新生母亲艾莲娜如同夜里向上飞升的烟火一样,冀望以其短暂却明亮的一瞬揭开这暧昧的假象。她就向一个炸弹一样,袭向了格蕾丝的上层生活圈。她在这所学费50000美元一个学年的贵族学校,如同一个入侵者,给了那些名门贵族们一瞥下层人民生活的机会,如同格蕾丝的名媛朋友所说:“谁会在送完孩子上学后,有空在校门前瞎坐呢?这操蛋的可是在纽约!”
艾莲娜短暂的出场时间,将情节推进的急转直下。先是在学校慈善晚宴的筹备会上当众喂乳,虽然格蕾丝感到不舒服却说不过是一个母亲在喂小孩罢了。接着在运动馆的第二次相遇,艾莲娜一丝不挂、落落大方却又略带挑衅的站在格蕾丝面前,让她显得局促又不安。然而第一集的最后,艾莲娜死亡的消息瞬间将一切带进到一场漩涡之中。格蕾丝被逼不得不直视这个生活入侵者和其可能给她生活带来的影响,她开始焦虑的寻找她那个声称去外地参加研讨会的丈夫。
格蕾丝身为心理咨询师在谈及两性关系时,认为人们对于他们卷入的情感牢笼是自投罗网。因为他们在交往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忽略或者逃避了伴侣身上的某些特征,换句话说,对于伴侣是个什么样的人,其实大家心知肚明却又无所作为。你从一开始就知道,他是花花公子、他手脚大方、他自满自大、从你们的第一次交谈、第二次约会时,你心里就明白了。但是,随后你却会下意识地说服自己,忘却那些你对他的评判并以经过更长时间的相处,你比之前更全面地了解他而作为有力的论据。
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是不是也时常这样。你第一次和房东聊天,就明白他其实是个难搞的人,却因为找房的压力和随后几次的见面而说服自己,他大概也没那么糟糕?你第一次和雇主聊天,就明白这家公司并不适合你,却因为担心再也找不到更合适的而鼓励自己这家公司还不错?你第一次和那个人约会,就明白你对他其实并没有什么兴趣,却因为年纪和条件而告诫自己不能眼光太高?
随着丈夫的失踪,他和艾莲娜死亡之间的关系以及他那不为人知的一面开始慢慢示人的时候,格蕾丝也不得不问自己这个问题:“是不是,我自己一早就知道他是个彻头彻尾的伪君子,而我却有意识地忽略了他的这些特质呢?”格蕾丝在纽约长大,家庭条件优越,孩子的贵族学校费用由其父亲承担,她的生活经历就建立在这些稳固而又坚硬的金钱关系中,她一生都在享有特权的状态下生活,然而关键的是这种享有特权的状态让她很难意识到自己真的在享有特权。在这种稳定而又积极的世界观中,她们会倾向于将自己目前的生活状态归因于是其自己努力而来,而其他人要么是不努力、要么是不聪明、要么是没眼界、所以他们没办法过上富足的生活。吊诡的是,格蕾丝似乎从接触到艾莲娜时就明白,这个女人会给自己的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破坏、这个女人所处的生活状态并非一个她不够努力就能解释,然而她却选择一再地忽视这些细节,从而劝慰自己。
导演在接受采访时说,对一本好书进行电视改编最为重要的是得在原作基础之上进行适当戏剧化改编。这样可以在保持原著精华之上但是却又有独立的意识表达。所以这部剧虽然是对《You Should Have Known》的改编,但是在其人物设置和核心表达上都有所变化。苏珊娜想通过格蕾丝的故事来探索,如何讲述一个混乱不堪的故事。如何讲述一个充满困惑的故事。如何讲述一个噪杂喧嚣的故事。如何讲述一个即使你一直以为生活在其中的世界崩塌了,而你却要继续正常或假装可以正常生活的故事。讽刺的是,这些故事并不只是故事,而是你我生活在其中的现实。
如何讲述好一个混论不堪、噪杂喧嚣、乐此不疲的故事?环顾一下四周、偶尔看下新闻、不时刷刷网路?比戏剧更为荒诞的现实不会让你失望。美国作家乔纳森在他的作品《纠正》里最后如此写道:“然而在他咽气之后,她对着他额头轻轻一吻,随即与丹尼斯和加里出门,走入温暖的春夜。现在她觉得什么也不能扼杀她的希望,无论什么。她已经七十五岁了,她将开始改变自己的生活。”
大卫·凯利几年前就买下来原著的改编权,但是因为原著缺乏影集所需要的情绪冲突而先改编了两季的《大小谎言》,然而原著里对曼哈顿上层1%人群的锋利笔触让其久久不能忘怀。当他向导演交出第一集剧本时,剧情的走向可以偏剧情也可以偏悬疑。而导演青睐对“我到底能相信谁”的追问,于是剧情走向了悬疑风格。然而,太阳底下无新事,大多数人看完首集后即使猜不到结局,大概也都有其内心笃定的剧情走向。虽然导演极其老道地用蒙太奇及手持镜头极力想增加剧情的悬疑性,而这种过度地细节镜头运用也时常会让人略感厌倦和丧失耐心。重要的并不是在于他值不值得你相信,或者说不是在于他做没做。说实话,重要的是你自己。而更为重要的大概是希望在不久的一天,你能走入温暖的春夜,而不是在七十五岁时。
更新(以下有结局轻微剧透):
上面的影评是基于第一集及原著的情节基础之上而写的。HBO虽改编较大但核心未变,也印证了导演接受采访时所说的既保持了原著的精华同时也有了不同的表达方式。最后亨利和格蕾丝背对乔纳森的呼喊,头也不回时,算是点题。评论区蒂娜的评论视角独特,观点深刻,谢谢大家!
周末花了一天的时间一口气追完了妮可基德曼和休格兰特联手合作的新剧《无所作为》。作为一个很久没有追剧的中年妇女,挑选此剧出于两个简单的原因,一是本人与剧中Grace同职业;二是年纪越大越偏爱老戏精之间的精彩“飙车”。果然看完之后没有令我失望,意犹未尽回味良久。(友情提醒,此篇文章有剧透)
此剧的故事梗概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一位有着20年临床训练的心理治疗师Grace如何一步步否认、怀疑、识破和揭发同床共枕17年的肿瘤科医生丈夫Jonathan其实是一位具有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谋杀犯!
美剧的脑洞之大总是能超乎你的想象。男女主角一个是哈佛毕业的临床心理医生,一个是受人敬仰爱戴的儿童肿瘤医生。无论是拯救人的精神还是拯救人的躯体,充满光晕效应的职业形象都被抬下神坛。揭开华美和伪善的面具,每个人都逃不过各自命运里暗暗明码标价的劫难。
此时很多人会不免好奇,在最后一集被Grace精心引爆出的“自恋型人格障碍”是一种什么疾患?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是一种什么样的人能够具有如此巨大的“吸引力”和“摧毁力”?
简单来讲,“自恋”其实是一种从极端自大(外显浮夸型自恋)到极度自卑(隐性脆弱型自恋)中间包含着健康自恋的连续的谱系。自恋型人格障碍者是长期处于这个谱系的两个极端的人。本剧中的Jonathan属于高功能浮夸型自恋障碍患者。在现实生活中,浮夸型的病理性自恋者一般来说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自我夸大自视甚高,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天之骄子。
2.很难共情同理他人,很难真正发展深刻依恋的亲密关系。在关系中容易对他人工具化利用。缺乏反省和内疚。
3.对来自他人持续的关注和赞美成瘾。
4.自我特权意识,需要享受他人没有的特权和关照。对环境有强烈的支配领导欲。
5.对来自外界的批评会产生极大的羞辱感或愤怒感。
而我所说的高功能自恋型障碍患者,是具备这些特征的人同时拥有很高的智商和社会功能,或身居要职或名声显赫。唯一的区别在于所有这些光鲜亮丽的头衔,显要的权势,完美的伴侣和孩子,都是他们用来增强自我崇拜自我沉溺进而继续自我膨胀的途径而已。所谓“我爱你,是因为我更爱我自己。”
在第三集里,寒风瑟瑟中的Grace在医院附近和丈夫的前同事的对话陡然生硬和突兀地把我们拉出幻想进而看见一个更真实的Jonathan人格。很显然在别人眼里,丈夫毫无悔改肆无忌惮的行事作风和Grace心里如菩萨一样善良温暖的英雄形象是南辕北辙的。
只是,我今天想谈论的重点不仅仅是科普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类型和特征。(更多对此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查阅创建自体心理学流派的美国自体心理学家科胡特的书籍。)接下来,我更想试图靠近Grace,这位受过20年专业临床心理学训练,有着敏锐洞察力分析力和反思力的心理治疗师,为何她全部的关于“读心”的十八般武艺在一个爱的人面前武功全废。
让我们拉回到第一集,听听她在面对她的律师来访者强迫性重复的婚姻困局时做出的精辟分析:“我很少见到有比你更谨慎的人。你会至少要试20双鞋子才会选择一双,你连选择染发师前都会做背景调查,你选择我也是一样。但唯独对于恋爱这件事,一旦有一个吸引你的男人出现,你所有的这些特质都会消失”。
这段话看似在分析所有被爱情冲昏头脑的女人,实则已经在开篇为整部剧做了一个巧妙的伏笔和点题。抵消(Undoing),在精神分析的语境中原义为一种防御机制,是以象征性的反向行为来抵消已经发生的无法接受的或痛苦的事情。这个抵消,在本剧中可以理解为Jonathan杀人之后做出的种种或拙劣或高明的粉饰和掩盖。但我个人认为Undoing同样也可以放在女主Grace身上诠释。
为了证明和洗刷丈夫的清白,她用尽全力去寻找证人,嫌疑人,律师,丈夫的同事,被害人的家属。合理化丈夫出轨的动机,向父亲寻求经济支持,强化被害人的人格及精神问题,不放过一点蛛丝马迹。
她为所爱之人抵消“罪过”,一如她在面对父亲坦诚自己从未忠于母亲时错愕的否认,“不,在我的童年记忆里,你们不是这样的,你不是这样的。”
还有什么比猛然发现自己几十年里都活在不真实的幻想中更当头棒喝的?我以为的父亲不是我回忆中的父亲,我眼里的伴侣也不是我想象中的伴侣。所有前半生搭建起的富丽堂皇的人生宫殿顷刻间下沉。这个极端夸大版的中年危机如海啸一般将她吞没。
坦诚地说,谁的这一生不是借助几个“101种防御机制”苟且而自洽地活着?否认也好,投射也罢。退行也好,隔离也罢。然而讽刺的是,一个天天和别人的防御打交道懂得恰当好处地面质和澄清咨客粉色泡泡的人,最后却毫无防备地同时面对人生中两个重要理想化客体的双双崩塌?
实际上,我并不相信一个生活在父亲不断出轨母亲郁郁寡欢的家庭里的孩子对此是毫无察觉的。更何况她专业的职业素养已经毫无悬念地证明了她对人和对关系具备某种天赋式的灵敏“嗅觉”。所以更具可能性的解释是,她很早就借助某种强大的幻想“否认”了那个显而易见在风雨中摇曳的脆弱不堪的家庭关系,反而“建构”出了一个并不存在的恩爱模范的父母婚姻。无独有偶,我也并不相信她在整整17年的婚姻里从未发现过枕边人异常的端倪,(比如他很早就和原生家庭断绝了关系)因此她可能采用了同样的防御机制“故伎重演”,一直选择性地“提取”着对方尤为高尚美好的形象。
有一天你不得不承认,人生中最强大的PUA有时不是来自他人,而是来自你自己。
褪下职业的光环,Grace和所有其他在爱情中智商极速下坠的女人一样自我迷失。在高度卷入的情感漩涡之中,当我们把所有脑海中对完美伴侣的期待投放到某人身上,当我们如此渴望他人来填补和圆满有缺失的自已,我们惯常具备的中立客观的认知力、识别力和判断力是被“刻意”削弱和休眠的。因为深入骨髓的爱,我们会无意识地“帮助”对方去塑造一个“他还不错”的形象,“积累”过往所有他“发光”的证据,甚至不断为对方出现的显而易见的“异常行为”做掩饰和合理化。 我们太容易在情感世界中戴“有色滤镜”,美化和维持,忍耐或相信。
可能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人在一段已经没有未来的伤痕累累的关系深渊里持续耗竭着迟迟不肯放弃,甚至在“施受虐”的循环中死守阵地;而有的人在失去恋人后长久地陷入对昔日爱人幻影的追思沉溺中不可自拔。实际上,当我们在无法掌控的现实里不断受挫而无力解决,当我们被限制在某个体系或某种关系的牢笼中无法动弹,当我们深陷某些极端情绪的魔掌而无法挣脱时,幻想,就成了我们精神的伊甸园和灵魂的避难所。我们可以在幻想中自由奔走解开枷锁透支欲望获得控制实现梦想,我们也可以使用幻想将岌岌可危的自我紧紧包裹得以逃离和躲避现实的糟粕和残酷。
不必怀疑,也不必羞耻。如Grace一样,几乎所有人都在成长过程中的各个阶段频繁地使用过“幻想”或“理想化”这样的心理防御机制。我们的一部分幻想会随着正常的社会化进程被不断打破和修正。而另一部分---陪伴我们很久很久保护着某些“创伤性体验”的幻想则往往坚不可摧铜墙铁壁。
写到这里,我突然涌现出一个幻想:尚若能一辈子活在某些美妙的幻想里不被叫醒,是不是也是一种幸福?
只是,时间总是比真相更残忍。人过中年之后,你会渐渐发现在漫长无限的时间轨道里,你可能突然在某一刻被一个命运的长矛随机射中,幻想的内核裂开破碎,伴随着腥风血雨的自体坍塌和自我重建。别担心,时间迟早会推你成长。
很多年之后,你可能终究会承认:你的父母并不相爱;你的家族重男轻女;你的孩子和你一样正在走向平凡;你痴迷的那个男人不会为了你和太太离婚;你为之倾尽所有的女孩可能从来没有像你爱她那样爱过你;你年少时为之夜夜买醉要死要活的爱情其实早已千疮百孔;那个用极端热烈的方式靠近你捕获了你身心的人最后同样用极端冷漠的方式从你的世界里消失。以及,念念不忘,可能没有回响。。
于是在某一天,你回头看见地上散落着满是幻想的碎片,闪闪发光余温犹存。别犹豫,请和它们一一拥抱和一一道谢吧。这些曾经镶嵌在你柔弱躯体上的片片盔甲,一直一直忠诚着“保护”着过去的你,那个自卑的虚弱的依赖的渺小的饥饿的你,那个看不见自己活着的光芒的你。你要相信,在鼓起勇气忍受剥离每一片幻想的阵痛之后,你一定会看见属于你自己的全新的更强韧的皮肤生长出来。
如Grace,如我,如他。
如一同获得新生的,你自己。
看完E01,叙事冷峻,表演厉害,铺垫到位,看预告片预测后面几集会高走,希望它能成为爆款
妮可基德曼是真的美,休格兰特是真显老
第一集觉得是休格兰特杀的,现在看了第二集觉得极大概率是妮可基德曼杀的。发现自己深爱的丈夫出轨事实、深谙人类心理盲区的资深女心理医生。她太有动机和优势了………最后,就这?
It's always the husband.
这部剧最精彩的并不是剧情吧,而是借外公之口道破了所谓男人的本性,自大自负又自恋的男人是真的不能要,这是骨子里的东西是改不了的,休叔渣男本色出演了,因为他现实中也如此的渣,所以毫无表演痕迹
剧本好的。但妮可的脸现在哪儿哪儿都不对劲,感觉医美过头了,特别是嘴巴,动态表情不自然,已经影响她的情绪表达了,直接导致演技降星,看着不太舒服。
stop paying that much attention merely on Hugh’s wrinkles please. people age! Is it really that hard to cope with?
除了老爷子 和 律师 全是蠢货
这明显比大小谎言那种美剧好多了。节奏快,没有唠叨,悬疑点很清晰。
大小谎言2.0既视感
如果你身边突然出现一个年轻貌美的女人,忽远忽近若即若离,似有心事欲说还休,视线总是越过人群落到你身上,一丝不挂地出现在你面前,甚至主动吻你,恭喜你,那不是因为她喜欢女人看上你了,那是因为她和你丈夫有一腿。
编剧如果一直在线这部剧不会扑,第一集真的太吸引人了。 Nicole的脸稍微有点僵影响她演戏做微表情,Hugh曾经的英伦大帅哥啊现在真的老了身材也走样了。
法拉的镜头实在是太少了!!!
渣休仿佛一生都在等待这个角色,演出了渣男的云淡风轻和机关算尽,但是冷漠有余自恋不足
两性关系,先知先觉及时止损-现实感觉,后知后觉深套割肉-假装幻觉,不知不觉是蠢接盘-蒙在鼓里。。妮可总是演艺精英女性啊,讲女性故事,市场需求
谋杀Dua Lipa
没人管管了吗?这什么译名?
一个不会老,一个老得快
剧名Undoing是心理学术语: “抵消”。 是弗洛伊德提出的人的心理防卫机制中的一种。指的是用一些象征性的行为来抵消已经发生了的不愉快的事情, 来排除心中的内疚/罪恶感。
真·无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