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见的沙俄军事电影,而且是关于“十二月党人”的故事。 很喜欢这部电影。 一群沙俄贵族军官,在反击拿破仑时去了欧洲,受到先进政治观点的熏陶,打算改变沙俄的政体——发动政变。 结果大家都知道了,他们的政变因为太脱离人民,只依靠军人,而且有执行时过于仓促,领军人物临阵脱逃,对于政变时沙皇镇压的残暴和血腥程度没有做好准备等因素,政变失败了。 但他们的行为真的太纯粹了,真的只是为了心中的理想去实践和牺牲。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叛离了自己的阶层,甚至在与亲朋战友有政治观点冲突时仍然义不容辞。 他们是贵族高级军官,他们本可以继续享受荣华富贵,却愿意为了农奴的解放和推翻沙皇的暴政而牺牲生命。除了政变时战死的,沙皇判绞刑的,剩余的大部分参与者最后都命丧西伯利亚。 也正是这样的高尚和纯粹才受到了列宁的高度赞扬。 电影里的军人都很帅,军装非常漂亮。在广场上被炮击的时候,为了军人的荣誉一动不动十分震撼。 最让我唏嘘的是,电影结尾回到他们进军巴黎之时(也是电影开场第一幕)。军官们个个意气风发、年轻有为、朝气勃勃,他们本可以选择与沙皇喝香槟,但他们选择了另外一条更伟大的道路。
某后花絮
有趣的是,电影拍摄于2018年初在莫斯科开始。 影片在圣彼得堡,别尔哥罗德州和加奇蒂纳拍摄。 为了在别尔哥罗德州拍摄影片,建立了一个电影村,共有22栋房屋,一座寺庙,水井,蜂箱,棚子,桥梁。 此后,在那里成立了民族志博物馆,电影公司“电影总局”将建筑物捐赠给了当地政府。
由于这部电影是在19世纪初期拍摄的,当时side角和胡须风靡一时,因此化妆师必须制作数百个不同的样本,以确保每个演员都拥有正确的色彩。 制服用金肩章是手工制作的。
一年半的时间,整个生产过程都记录在一部360度的Samsung 360 Round相机上。 这是俄罗斯电影界的首次此类体验。
了解俄罗斯电影很有趣。 在计算机图形学的帮助下,圣彼得堡于19世纪上半叶重建。 为了拍摄,精确地复制了1806年的12磅大炮,用于与拿破仑的战争,然后在起义期间在参议院广场上使用。
电影中叛军团的旗帜正好重复了叛军的标准。 至少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才能手工制作一张画布。
在圣彼得堡参议院广场拍摄最高潮的场景期间,天气很冷-空气温度降至-24°C,由于湿度高,感觉像-30°C,所以脸红和红润的脸颊和鼻子因寒冷而变红不化妆。 演员和临时演员用保暖内衣抢救了自己,并在两次休息之间在车辆中进行了预热。
俄网影评:
Pumgo
2019年12月29日02:34
上帝拯救国王?
"救世联盟":上帝拯救沙皇。
你知道吗,我出生在大多数十二月党人服苦役的城市--在彼得罗夫斯基扎沃德,现在俄罗斯地图上叫彼得罗夫斯基-后贝加尔基。特鲁别茨科伊、伏尔康斯基、安年科夫、卢宁、戈尔巴乔夫斯基、别斯图热夫夫妇、穆拉维耶夫、雅库博维奇、奥博良斯基等人都曾在那里居住过。他们的妻子来找他们--特鲁别茨科伊、安年科娃(格布勒)、沃尔康斯卡娅......。
从小到大,Decembrists都是超级英雄,也是在无人问津的时候敢于表达自己观点的拼命三郎(连他们这样的高人也不例外)。独一无二的黄金青年,在战争结束后,突然决定不仅仅是喝香槟和开派对。美丽的疯子,他们先是为祖国而战,然后在祖国中与制度作对。
我是一个易受影响的人,当我在参议院广场上看到起义后受惩罚者的名单,看到佩斯特尔原创的 "俄罗斯真理",看到穆拉维约夫-阿波斯托尔的 "宪法",看到囚服、笔记和素描......这些人让我的土地名扬天下。我从小就对他们怀有巨大的敬意,我不在乎他们是否被灌输了价值观--我绝对受益于这种意识。
然后 "救世联盟 "在电影中出现了。完全清楚,现在俄罗斯不会上映任何一部同情政变策动者的电影。很可能会有一部亲政府的宣传片上映。尽管如此,我还是去了电影院:毕竟这个主题对我来说很亲切,我心爱的圣彼得堡的风景,我需要自己客观地评价这部电影。
在我内心--一个骄傲的小姑娘,为德胜门派,她被人吐槽:根据电影制片人德胜门派--愚蠢而嗜血的大佬,短视而无聊的梦想家。没有说他们为了什么而战,但有人努力暗示,好像他们只是想要权力和暴力。对俄国真的存在农奴制以及农奴制是怎么回事,以及他们在军队中服役25年(!!!)的事实一无所知。但导演和制片人显然对未来的尼古拉一世充满了同情--他们让他变得平静而悲伤,非常理智和仁慈。这就是尼古拉斯,当地人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帕尔金--因为他喜欢用棍子打人的形式来惩罚他!他的名字叫帕尔金。
超怪异的音乐选择:巴斯塔的 "Sansara "是什么鬼,在一部关于Decembrists的电影里?而 "鹦鹉螺 "的 "水上行走 "之所以被插入,是因为有穆拉维约夫-阿波斯托尔? 疯狂的配乐,说实话。第一频道真正的商标无味。
哦,恩斯特先生和克拉夫丘克先生,我真希望有一天你们会为你们在这部电影中传达的信息感到羞愧。对于那句愚蠢的忠告 "我们的国王最清楚,呆在自己的位置上喝香槟,你们也是聪明人,看着学着叛逆者和自由思想者是怎么发生的"。我讨厌他们下垂的方式,坑了一个失败的故事,但还是试图改变事情的好转。他们是如何把战争英雄和开明人士(天知道,俄罗斯需要这样的英雄)变成了拿着枪的抽搐、过气的时髦人士。他们不是超人,但肯定是个性突出的人。
P.S.从技术角度来说,顺便说一下,这部电影还不错,看起来很贵。拍得很壮观,服装也很好(不像是对面工作室里缝制的),演员们在视觉上坐在角色里,好像很合适。我很喜欢看那些穿制服的帅哥(尤其是伊戈尔-彼得连科)。当然,剧情像一只亢奋的山羊一样蹦蹦跳跳,不熟悉历史的人很难跟得上,但不知为何,剧情很有活力,不枯燥,没有拖泥带水。演技也就那么回事。多莫加洛夫-米洛拉多维奇不错,其他老派演员也不错。彼得连科是一爱一。年轻人出场平淡而悲怆,而普里鲁奇尼则用疯狂过度--佩斯特尔当然不是个简单的人,但也没那么疯狂。
我还是重看《迷人的幸福》吧。
10分之4。
《救国同盟》单从影片来讲,算是把故事讲全了。12月14日的起义,交代的明明白白。但是观影过程前期确实迷迷糊糊的,大抵是俄国的名字太复杂以及历史点不太懂,所以很多梗是看另一版的著译才明白的。看完还觉得不够又看了B站的十二月党人纪录片,补充了一些细节。写一下我自己的想法。
这件事过程是,俄国贵族中一些进步的军官,在外出学习或者作战中,学习了到欧洲的进步思想,并且看到了俄国农奴制的弊端,想通过改革来挽救国家。他们主要分为南北两个协会,两个协会都有各自的规章制度,关于解放农奴后的土地革命也有不同见解,因此平时并不会过多沟通。在最后起义时,南方协会找北方协会谈话,但北方拒绝了并打算独自行动。这部影片的主角就属于南方协会。救国同盟本打算在71天的阅兵仪式上动手结束沙皇生命,但是日子还没到,沙皇就提前下线了(有传言说沙皇没死,只是远居他乡,所以台词说“听说拿破仑的墓里只是他的替身”)。因为亚历山大一世没有子嗣,所以皇位应传给他的第二个弟弟康斯坦丁。但是康斯坦丁为取一名女子答应了不再继承皇位,而且本人好像确实在外地活得挺开心的,所以亚历山大一世写了密诏让三弟尼古拉上位。但是突然辞世密诏不为人所知,所以兄弟俩推脱了好久(谜)。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同盟措手不及,但是他们决定铤而走险把握机会。为了支持协会运动,军官中有人贩卖军服赚取私利被沙皇发现并处理,也就是片中的“我们暴露了”。此时一部分人已经开始变心,不再支持革命。尼古拉推脱了一会也发现不对劲啊?这群人要趁机上位,推翻王朝。于是尼古拉决定继承皇位,而同盟此时则打着康斯坦丁的旗号逼迫新皇下位。顺便一提电影还提了一句口号:为了宪法。但是士兵中很多人不知道宪法是什么,他们以为是康斯坦丁的妻子名称。就这样到了广场宣旨的那一天,本来同盟中决定刺杀沙皇的人临阵脱逃,但是箭在弦上,很多军官还是组织起了反叛军。他们企图通过震慑以及喊口号的方式逼迫沙皇下位,不流血完成革命。当然起义那天也有不少军官有想法有能力杀死沙皇,但谁都没开一枪。直到最后沙皇调来5辆炮车,也才结束了起义。广场上死亡人数成百上千,但是大多数还是平民百姓。此时我们的男主还没抵达战场,战役已经结束了。他在半路上,连希望的影子都没看到就送到了断头台。
即使战役声势浩大,但是大部分的官员都没有判处死刑,而且新皇查了几日就决定结束调查。抓来审讯的官员牢房里住的也很好,比青年公寓好多了,还有书籍可以看。也诚如电影中展示的那样,尼古拉一世也看到了农奴制的弊端,上位后对国家各个方面也进行了改革,而且一生再没有动用酷刑,是一位开明的君主。但是上位时的这场变故在他心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阴影,所以也非常多疑。从帝王的角度来说,即使你刻苦勤勉改革弊端,但是本质是变不了的。个人的宪法永远无法为自由铺路,封建的主义永远禁锢自由的灵魂。所以救国同盟知道即使尼古拉能对话能改革,但是沙皇的项上人头就是最大的谎言。从农奴和士兵来说,他们摆脱了低下的身份和残酷的刑罚,这是最大的成就。但是压迫依旧在,承压最重的人,也就越有反抗的意志,加油,十月革命等着你们。最后令人唏嘘的十二月党人,即使这场起义失败,他们毫无意义也是英雄,一群能够看到他人疾苦,并愿为他们呐喊奔走,甚至背叛自己誓言的贵族,为人人自由,与公平正义,放弃昔日荣辱的英雄,值得被我们敬佩。但是失败也是肯定。首先,鞭子打在士兵身上,饱受饥饿的是农奴,看到却无法感受到,这使很多军官有喊喊口号的勇气,却没有开枪射击的决心。其次,虽然他们也有很多上阵杀敌,但为的是国家和自身的荣耀,而这次他们面对的,是世世代代决定守护的权利,是见面就得弯腰的帝王,所以自己高声呼喊,只听别人的赞扬,放弃自己的理性思考,来掩盖心中胆怯。最后吧,不论南北方协会,没有明确的领导和计划,土地纲领也是纸上谈兵,起义当天大家纷纷有事当鸽王,在场的军官也不敢乱动,被抓了供出来的名字滔滔不绝,希望不流血不战争,不想背负弑君的名声。这些军官的顾虑太多,所谓犹豫就会败北,就是这个意思了吧。害,果然挨打了不能指望别人,自己上去打一拳,才舒服。
以及最后,俄国军服和景色是真的挺好看的哟~
绝对满分啊!这是支由一批具有民主思想的贵族青年和知识分子领导的起义队伍,就是后来被列宁高度评价为“俄国第一代革命者”的十二月党人。他们是俄罗斯的英雄。十二月党革命中六位青年将领,有枢密院院长的儿子,也有前皇家近卫军司令的儿子,本质上他们自己就出身沙皇统治阶级,但是他们还是想革了沙皇,这一点很难得,但是他们手段太简单了,仅仅3000守备近卫军和20000武装民众就想逼宫,干涉沙皇继位以至于推翻沙皇,最终被新任沙皇尼古拉派9000(步骑分别是6000和3000)皇家禁卫军镇压。其另一部分900驻军在乌克兰响应起义,立刻被沙皇乌克兰军团镇压,史称十二月党革命
这部电影是讲十二月党人革命的,画面很好,到处都是大长腿的俄国军官上演各种制服诱惑,难免让人荷尔蒙爆棚,后半段的战争场景拍摄的也非常逼真。
从电影的角度来说,是非常不错的电影,但是从政治意义上来说,我觉得和历史是偏离的。
电影的主旨是,贵族放弃了自己的特权,为了把权力赋予给人民,和沙皇开战,最后失败并牺牲的故事。
但是,这个视角和真实的历史事件可能存在出入。
真实的历史事件,为什么会发生,为什么会结束,可能需要我们更仔细的探讨。
君主--高级贵族--低级贵族,它们的利益在当时是不一致的,十二月党人所拥护的君主立宪最大的受益者是低级贵族。《1640年英国革命史》这部书很详尽的描述了英国君主立宪的那一段历史,国王和小资产阶级之间矛盾不断,而大资产阶级在中间首鼠两端。如果碰到一个英明的君主,他们就和君主一起开心的剪小资产阶级的羊毛。如果君主让人不能忍受,他们就和小资产阶级一起高喊“平等、自由和宪法”。这部电影也一样,如果没有遗诏,老大康斯坦丁也想争夺王位,那么这个革命还有胜利的可能。可惜,康斯坦丁无意于王位,所以,议会选择了尼古拉。
另外,对于年轻贵族的革命,究竟是想把权力赋予给人民,还是想把权力赋予给自己(贵族阶级),我觉得更可能是后者。也就是说,电影最后所说的人民,可能并不包括农奴。而不是像某些人谈的那样,自己掘自己的坟墓,为了把自由和平等带给所有人。骑士精神很让人向往,但往往是戏剧效果多于实用效果。俄国的近代史,风起云涌。即使100年后,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中,对解放农奴仍然有保留,有犹豫。
影片中的人们为自由而战,为真理而战。但是,真理和自由不会赋予你胜利的保证。
为了胜利,人们永远需要更多的准备。
对于真理,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定义。
但是,这是不错的电影,至少比国内很多刻意讨好观众和好莱坞的大片好太多了。还是值得看的。
很难说我对这部电影是推荐还是不推荐,一方面优秀的题材与精美的服化道共同绘制出了血与雪交融的凄美,另一方面政治上的幼稚描写又让影片的深度对比十二月党人的诉求低了一筹。
以谢尔盖彼得洛维奇为首的青年军官受到法国大革命等进步思潮的影响被一笔带过,简化成了年轻时与拿破仑的一句对话。对于十二月党人君主立宪制,废除农奴止的诉求也完全没有展示,士兵们(与历史上参与革命的民众)的支持从由于废除农奴制变成了减少服役期的虚假允诺,一场理想主义的革命至此被书写成了请客吃饭式的宫廷政变,废除尼古拉一世拥戴虚空的康斯坦丁。
悲剧是打碎美的东西给人看。缺少了十二月党人的理想主义之美,最后广场上用胸膛迎接炮弹的悲也少了几分情感。十二月党人的伟大在于出身于这个封建专治的既得利益者阶级,却提出了废除这个制度,确立宪法,解放农奴,行君主立宪这些会让俄罗斯强大却不会给他们带来更多个人利益的诉求。他们可能幼稚,组织混乱,充满幻想,却也为了理想毫不犹豫,冲锋陷阵。而特鲁别茨科依,才是真正的我们大多数,有着变革的渴望,但当鲜血真的飞溅到脸上,才意识到我们没有革命的勇气,只能等待沙皇垂怜的“对话”。
故而我不喜欢最后的结尾,谢尔盖与新老两代沙皇举杯共饮。诚然如电影所述,沙皇亦有自己苦衷,或懦弱或无力,最后废除农奴也离不开亚历山大二世。但当沙皇拒绝宪政和解放农奴时,他就已经站在了人民的对立面,这场战斗便是革命,而革命不是请客吃饭。
太美了…彼得堡
视角偏狭,立场含混。革命不是病毒,专制(即便冠以“开明”二字)才是。
结尾的假结局复活蒙太奇形式万用不腻就好像南山部长,没有准备充分的政变也只会是叛变了
俄罗斯现在的意识形态真的很迷
把革命的对象(尼古拉一世)轻易地从身边放走,乖乖在原地等着被炮击,队形乱了之后就群龙无首溃不成军……近卫军不是再搞革命,这是在玩过家家
2.5 结尾有点感人,加半星。批判它站在反动立场上的也太高看它了,这片有什么立场啊,就是凑一堆演员,想到哪拍到哪,非要说体现大漩涡里的人性吧,那表现得可太失败了。这不如高尔察克呢,那部再反动好歹还占个观赏性。导演下部拍个悬疑片吧,没准能拍出点花来。🙄
沙皇拒绝改革残酷灭掉了理想主义的贵族的柔性叛乱,最后被军工资本家逼下台,被布尔什维克杀全家也是报应。
配乐,剧情连贯,特效,相当不错
优点:十九世纪的圣彼得堡每一帧都美的和画一样。火药与硝烟,空心方阵,拿战时期战争的完美表现。缺点: 细碎的情节,有时候无聊的让人想睡。 单薄的人物塑造,出场的很多,但是没有细节的表现,让人看了就忘了。感受:如果你是和我一样带着对十二月党人的憧憬来看这部片子的话,你一定会失望。导演试图用一种所谓的客观的视角来叙述事件的经过,所以没有很明显的英雄,当然也没有故意的反英雄。但是,但是,看着看着就让人很不开心。尽管知道这些年毛子一直在为沙皇洗白,尼古拉一世也比同时期中国君主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但是!电影拍得可是十二月党人啊!尽管他们有着种种的幼稚病,但是他们确实是最纯粹的理想主义者了。导演表现他们的幼稚太多,理想太少,不免让人试图揣测他的动机。
尼古拉一世曾问普希金如何看待十二月党人的叛乱,普希金答:“我想我会站在起义军那一边,陛下。”十二月党人最大的问题在于他们认为革命是请客吃饭。贵族的脑子里对于绞刑和西伯利亚没有概念。而且对于推翻之后怎么重建也没有概念。有想法和热情是好事,但最好先思考一下。否则就是白白流血,什么也改变不了。尼古拉一世压根也不会听你们的。
烈士造反者通常都不爱具体的人。他们也有爱,爱坚执的原则,也爱人,爱抽象的人。所以烈士造反者并不忌讳屠杀,甚至是大屠杀,因为他们在宏大理想中试图缔造的那个世界远比一切具体的人和现实的人来得重要,为了这个世界的图景,一切具体的人被碾成齑粉也在所不惜。最后一部分扳回来印象分。只是造反者在煽动底层普通人去当炮灰之前,务必高尚善良一点吧,实打实地告诉他们会有的残酷后果,而不是只空口许诺好处,真正的自由是能清醒明智地选择并坚守自己的选择,那么即使为此而死他们也是自由的,而愚蠢的人得到的只是忽悠而不是自由,当然投机者要的也不是自由,而是好处。
制作很精良,每个画面都很宏大,很美,配乐也很燃,但是画面的剪辑略无语,特别是时间过渡的剪辑,太生硬了。再开说说剧情方面,十二月党人起义,他们背叛了自己的阶级,想要推翻专制统治,虽然失败了,但是那种无言,勇猛,无畏却是令人震撼。“每个人都想要自由,但却没有人愿意付出代价”还有就是,可能我俄语不到家,后面没看懂,他们被处于绞刑,然后谁把绳子搞断了?他掉下来回想以前的快乐时光然后咧?
最后几处冲锋的场面看的我真的很难受,战争、死亡、理想、国家,最特别的在于救国同盟这一群军官群体的描绘,即便是戏份不多的几个也仍然展现出十分鲜明的形象。俄罗斯民族的精神真的很纯粹(不是说善的纯粹,而是所有的情感都带着一股莽劲儿,这一点在其他俄罗斯文艺作品中也非常突出,真是神奇的民族。
皇帝孤身单骑面向叛军与其对话。炮兵不肯点燃引线开炮镇压。缺乏缜密的计划,广场溃败草草进攻要塞。人民也不了解这些青年意欲何为。狂人以为永远改变了俄,在我们俄罗斯,谁不认为自己是拿破仑?尼古拉一世成为被侮辱与被损害的角色,展现另类美感。旁白宛如科教片,展现主创电影语言的贫乏。配乐过于现代,失去贵族悲剧感。片尾梦回巴黎举杯香槟像是一种和解。
8分。我对那个排队枪毙的时代真的是毫无抵抗力啊~故事让我想起了秋瑾,想起了黄花岗,所不同的是俄罗斯的十二月党人更多的其实是旧秩序的得利者,他们自己革自己命的气魄值得钦佩,但可惜他们只有热情与热血,却缺乏隐忍与决断,事不机密又没发动群众,最终空留余响,也间接导致了俄国的问题只能通过彻底的颠覆才能解决。俄罗斯对本片真是下了血本啊,人物还是道具都精益求精,看得我心潮澎湃,赞叹不已。
画面很美
老阴阳人了,全片都在阴阳怪气十月革命(滑稽.jpg)
史詩。
预告片几个简单的镜头,就让人们对这个民族肃然起敬。没有空洞的口号,没有撕心裂肺的呼喊,是克制,是激情,是隐忍,是牺牲,是对自由的向往,是无数默默无闻的人无私的奉献,革命的意义在于推动历史向前,让人们朝着更加光明,自由,平等的美好世界前进。“人们都向往自由,却没有人愿意为此付出代价”
7.5/10 这片比看之前预期的要好。之前看的不少批判点(立意模糊、抹黑十二月党人等等)并不认同。要说缺点就是线络有些散,角色塑造并不亮眼,以及审美上和剪出来的宣传片不是同一路数。最后的绞刑,响起的确是胜利的轻松配乐,男主在死前记忆回返一切的开端,这片的结尾单独值半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