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莉现实的愿景》既以形式致胜,又有丰富的内容。电影将爱德华•霍普的13幅画作立体化、具象化,发扬光大,排成13场时间连续,人物贯穿的戏。美国画家爱德华•霍普,应该算是欧洲印象派潮流后期的抽象画法,他的作品常常都是长线条和大色块,强烈的光线和色彩对比,强烈的光与影,以及鲜明的透视关系,基本上是表现街景、酒馆和居室的,反映中产阶层的寂寥生活。
电影所取的13个场景具有画家作品的显著特点,简明的立面处理,浅褐色的楼房,淡蓝色的天,室内中绿、粉绿背景下暖色调的人物。故事象是发生在舞台上,远离社会现实,恰好地表现了中产阶层对平和、安逸的追求。去年有一部用梵高作品风格进行处理,表现梵高本人经历的电影,梵高那种零散、有时还绕来绕去的笔触,转换成动态的电影,让人看得实在是头晕眼花。这部《雪莉现实的愿景》颜色雅致,节奏舒缓,太有文艺范儿了。
故事时间跨度从二战开始,然后是东西方此起彼伏的冷战,战后美国的反共运动,直到黑人反种族歧视、争取人权的斗争。国际形势风起云涌,世界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而雪莉为代表的中产阶层却在回避这些社会现实,画面与画外时事报导内容,也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中产阶层内心在抱怨,外表在回避,幻想与现实在他们心里反复交替,最后仍采取一种躲避与及时享受相结合的生活态度。不要问今天或明天会怎么样,冰淇淋在盘子里就要及时享用;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不如躲避在阴影之中,沉睡在梦里可能比醒来要好;……这一切应该与爱德华•霍普的作品风格相吻合。
今天都说要扩大中产阶级的规模,提高中产阶级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度。但我总感到中产阶级的最大特点是求稳,中产阶级规模越大,社会就越稳定,其作用自然就发挥出来了。从电影后面的发展来看也很积极,有些正能量,雪莉赞同人类享受同一个空间,所以说回避也好,空虚也好,自我欣赏又自怜惜也好,都不影响他们对社会稳定和和平发展的追求和向往。从这点看,爱德华•霍普早就开始表达一种社会理想和社会力量了,向大师致敬。
趁着黑夜,躲进你的影子里
随着你的脚步
你的影子来到了窗前
窗前的倩影,是你
并非他人
是你
别开窗
闭上眼
———————————————————我当时不知道我未来要说出来
把我眼前看到的化为言语
连接我的眼睛和大脑、舌头
但我若是把眼前的景象化为言语
一切就会改变
眼前所见再也不会一样
———————————————————
他能看到的最后一样东西
是太阳
——————————————————— 中场休息
仿佛突然从梦中惊醒
怎么会醒来就毫无记忆
不知道是谁、是什么、从哪里来
没有过去,没有朋友可以问
只是个没有过去的躯体
———————————————————
史蒂夫躺在我身边
我听到他呼吸
我闻到他的气味
对他有记忆
想象
或许是那个房间、那些家具
整个环境在保有这些记忆
很庆幸我明天要搬走了
———————————————————
坐火车旅行
宛如活在梦中
往来各州之间
过去已逝
未来尚未发生
遥远的一道亮光
其实在梦中谁也看不到太阳
只是意识到远方有更亮的光
———————————————————
其他旅客
和我在同一个时空、同一个梦境
如此靠近,却又如此疏远
———————————————————
这部电影以绘画为基础有着极致的美感,我更想把它当成一部美学的实验性作品。与韦斯安德森不同,画面没有强调对称性而是三等分点的妙处,再加上添了酸奶般的色彩在夏天看格外清凉。但这种清凉也只是外部的,越看就越能感受到它一直透露着的一种忧伤气息。电影的故事性不强,在时间轴的顺势转动中缓慢流转。色彩以红绿为主,一直保持着一种画面的平衡,里面考究的构图可以运用到平时的每一次摄影中。除画面外,Shirley的内心独白也一直饱有文字的美感,上面截取了一部分,留给自己时不时看一看
1942年,珍珠港事件的第二年,爱德华·霍普画出了那幅最著名的《夜鹰》,金鱼缸一般的酒吧暴露在深夜黑暗的街角,每一个观众都是这个世界上的窥探者,也许不止是酒吧中那几个人的孤独,也许是整个美国对明日的未知。那酒保,一身水兵服。
《雪莉:现实的愿景Shirley: Visions of Reality 》用霍普的13幅画作跨越了从1931年8月28日到1963年8月29日的欧美时空,奥地利导演古斯塔夫·德池很节制的,没有拍出那幅《夜鹰》。而是将霍普画中的种种孤独化为一人——Shirley ,也许是车厢中的乘客,也许是旅馆中默念 Robert Desnos诗作的旅人,也许是电影院中的领位员,也许是报社主编的秘书,也许是大动荡大萧条又或大繁荣时期中的anyone,也许是女性,也许可以模糊性别而将最后一点光线投射到每个观众的内心。如她在剧中所说的“她的哲学”:“不要问为什么或未来会怎样,冰激凌还在你盘子上就及时享用。”
拍这样一部片子向霍普致敬,没什么好挑剔的,布景也许并不很难,因为霍普的画作本身就有极强的舞台感,像一个个风暴眼,画面越是宁静,观众可以感到那窗外、林中、画外的紧张感越强烈。也有人吐槽剧情的浅淡,但我觉得如果在画家之外,导演去强加叙事,反而不够高级吧。
今年在上博看到了《夜鹰》,又看了劳伦斯·布洛克组织霍普粉作家群写出的《光与暗的故事》,正好又断断续续重读十年前的老杂志《万象》第十卷,封面也全是霍普的画作。巧了,管他呢,先把冰激凌吃了再说。
正如海报所展示的那样,电影中的场景皆是对爱德华·霍普十三幅经典画作的复刻。但《雪莉:现实的愿景》绝不只是做到了致敬。
以霍普为代表的垃圾桶派绘画与本片这类实物摄影在视觉呈现上最大的区别在于:霍普通过纸笔来描绘社会,而导演古斯塔夫需要用一砖一瓦来拼砌和重构这个想象中的真实世界。
这个世界以霍普笔下之画为框架,又辅以新的叙事与展开:电台中世界历史背景的流淌、雪莉作为虚构主人公的剧情线索、固定机位下画面中元素(人物&物品&色调)的运动与变化,乃至“画框”随镜头变焦而产生的缩放与画面聚焦对象的被动引导。这些都是本作以摄影的“高维”表达力,对绘画这门定格艺术进行的“升格”创作。
如果看过电影幕后,你一定会明白为何古斯塔夫只有在深耕建筑学与摄影绘画多年后才敢于涉足艺术电影范畴中这一复刻与创新并存的题材;你也一定会对这部影片的细腻表达与其背后所兼具的严谨以及创作团队在“拟画”摄影这一全新领域所做出的无畏探索而肃然起敬。
My…好喜欢这样的风格!
和《寒枝雀静》一样很独特,一切形状、光影、颜色,基础而纯净,给人冷静疏离的质感。缓慢地推拉摇移,好像是导演要求我们和他一起看,近乎scrupulously。
像远观一场戏剧,但又完全不像。
对一般观众,或许掌控力是不牢的,但对于强审美的观众,他们大概会自愿地下沉入影片以被掌控。
看到霍普的画作被还原的那一瞬间(演员终于走到那个被计算好的位置然后静止时)简直是!!我的天哪!高光的快乐时刻。太喜欢霍普了呜呜呜(虽然说最开始了解他是从手机壳上,感谢机械复制时代)。
出其不意地制造小高潮。奇怪的是她的身体并没有激起我的欲望,反而是她的面部,比身体更富有表现力。虽然,她的神情、身体和声音从头至尾都是富有张力的、紧张的。
看电影那段,现实和电影台词中的互文简直太棒了。
没想到电影场景之后真的做成了展览,确实很适合做成展览哇w
技術是做得充足,畫面也很美。只是在叙事上成為了女生的喃喃喃自語,厭煩,但其實這部電影crossover得算是有新意、心思。劇本三星,hooper一星。共四星。
1.一个又一个固定长镜头让我们窥视着雪莉的一举一动,自然的/闲散的/性感的种种模样,再通过雪莉的独白窥伺着她的内心与想法,一个普通的女性赫然纸上;2.巴黎旅馆的第一个镜头,灯光、色彩和背景音便彻底征服我了;3.似是静止的画作,亦是变化的生活空间,时间在期间流逝。
画面太美了,一点也不真实,Edward Hopper的色彩搭配美绝了。(尽管如此剧情一塌糊涂。)
对Vintage的喜爱无法抵抗
一開始不得不為燈光佈景神乎其神的精確而讚歎,等新鮮勁一過就掩飾不住影片的空洞,不加詮釋地將Hopper的畫照搬還原只是技術流本身就缺乏創意,硬要把畫面串成一個故事,還要加上大段抒情獨白,更是毀滅性的破壞,幾乎與Hopper作品的意境背道而馳,越到後面越是言之無物純粹在拖時間。
是精致又美丽的,置景与布光都相当讲究,开机前的工作量必然非同一般,然而对Hopper作品里光影及情绪的捕捉,远不如Richard Tuschma致敬Hopper的摄影作品Hopper Meditations,有趣的是Hopper作品里的女性,本质也是其妻子常年作为其模特的内在缩影,这也让Shirley一角的构成,蒙上了更具传奇色彩的意义
对Hopper还原度简直神了。用力平均,欠主次详略区分,PPT感也是这么来的吧。
Edward Hopper是一个很贾木许的画家,人与人的疏离是充斥在他画作永恒的主题。把独立的画串成完整的故事,以Shirley视角见证了美国时代变迁, 这部片比真人表演加个Prisma滤镜的挚爱梵高完成度高多了
精美绝伦的幻灯片。
因为爱德华霍普看的,很喜欢他的《夜鹰》同样是特殊时代背景下通过一个小人物的缩影描绘历史航线,律动的人物和静置的背景看似疏离,却也能通过精巧的构图形成拉扯。不过即使疏离又怎样呢,在整个世界纵深发展进程中,我们都只是局外人,大环境所造就的人无法割裂或驳斥与世界的对辩,但到最后总能得到一个解释。看他的画时,你能感觉到那种快要溢出纸张的孤独和寻求认同,于是我对这个结局很满意,想起诺神的一个开头,“你在等一辆火车”,一辆通往未知世界却使人怀有无限憧憬的火车。每次低迷的时候,第一艺术或第五艺术是最好的解药
流动的画展,美而无用。电影区别于画作,是因为它除了视,还有听,它不必在一帧之内讲完故事。霍普的画作变成摄影作品的同时,竟然从寂寥的美国生活变成了朝鲜苏联东德式社会主义风格,秩序井然又麻木。
天啊,为是那么我会好喜欢?!和豆瓣的口味第一次有了如此大的分歧,哎~~~~~~
(1) 副标题visions of reality+大量的内心独白对应着Hopper的艺术是内心生活的外在表达的理念。(2)很好地还原了Hopper画中的场景,包括对长腿的迷恋,阳光、窗户、影子和色调都很准确。(3)虚构的叙事是弱项,全片更像13段会动的instagram。(4)8月28日的选择=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讲话日期
独坐蹙娥眉,凭栏海风吹。人美画也美,画在人已非。
还原太美了,笔刷都看得见哈十三。
画面真的好舒服,没有字幕一直平仄仄平地讲话根本就很难听进去好吗!喜欢表现形式但不喜欢叙述的形式。散场后遇见一朋友,他第一句话就问,“睡得还好吗?”
1.如果这不是电影而是十三张照片的摄影展,我觉得非常不错。2.这导演专职做电影美术师会很有前途。4.Edward Hopper善画美国民众生活,越平凡越柴米油盐越有Hopper的情调,导演把女人的小生活换成了大历史,幸或不幸?3.老头子Q&A时讲话非常肉且没内容,导演性格在自己的电影上倒是表现得很好。
3.5
通常我们会在喜欢影片之后才去关注幕后花絮导演访谈或者热门影评之类。但也有一种电影是你对它本身没有太大兴趣,只是好奇为何要这么拍?
哎⋯⋯局外人应该沉默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