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狂想曲之腹黑者的成功逆袭
整个故事前一个半小时主要讲的是穷屌丝A的奋斗史。去工厂由于是因朝鲜人的身份不被接纳,贴海报遇到各种状况被老板骂,被老板辞,被被贴对象殴打;然后就是教堂和身处歌舞厅但志向高远的B,再加上室友C和警察D。故事前半段波澜不惊,没有什么惊喜之处,唯一的谈资可能就是脱北者这个身份。老实巴交的A虽身处污泥但品质意外高洁:痛斥C做坏事偷东西,暗恋B但发乎情止乎礼,积极去教堂做礼拜,爱心泛滥领养小狗,使用笨拙方法帮助陪唱小姐,骂不还口打不还手,虽饱受领导责骂但工作依旧兢兢业业......通过一系列的事情塑造了A好人的形象。
看到这里内心开始犯嘀咕,亲,你的脱北呢,你的敏感点呢,整个一个失望,早知道这样重温一下肖申克的救赎岂不是更好?
之后情节出现扭转了,A终于要开始逆袭了。我认为逆袭的主要标志应该是面对敌对势力的第二次殴打,A开始了反抗。与室友绝交,抛弃B的主动示好.......原来A真是一朵清高的莲花。
最后的二十分钟故事开始发生变化,由于C被追杀不能回家,只能求助于A去取钱。经过地铁站点的那一刻应该是整个故事的转折点,也是A走向成功的转折点。拿着C的钱A最终没有去赴约,而是去买了早已心仪已久的西服与皮鞋,之后就是和B重归于好,过着快乐幸福的日子。
整部电影大概讲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其中有几个要注意的地方:
1狗是电影的一大象征体,前期代表着与A同甘苦共患难的形象,代表着A唯一的朋友,后面我再猜测是不是也象征着A的纯洁(现在想起来,C本来想去卖狗,最后却被告知不是纯种狗无法贩卖,这点倒是有趣),生活终于走上正轨的A,在拿啤酒的途中狗被扎死,在路边默哀了几分钟的A最后还是回到了歌舞厅,此时歌厅的音乐响起。狗的死亡和A的重获新生是不是也形成了某种对比?
2其次就是脱北者这个符号。第一个就是代表着歧视,举个例子就是去工厂被拒;第二个代表着政治身份,由于掺杂着政治导致这个电影就变得有些复杂,C作为脱北者去给高校学生做演讲之后收取红包的镜头,此时脱北者不再是一个被歧视者的身份,而是作为了一种盈利的手段,作为了一个政治筹码,政治都是肮脏的果然没错;第三个就是受害者的形象,A在教堂去忏悔的时候,说到了自己在朝鲜的悲惨生活由于饥饿“杀死”了同伴,B也正是因为这点才回心转意。不妨在想深一点,我想A是不是利用了“脱北者”这个悲惨的形象,编造出这个故事以此获得同情博得芳心?
3再次就是西服。假如没有记错的话,电影应该出现了三次。一次是A作为穷屌丝在门外看,在店里灰溜溜走出去的镜头。我关注到一个“细节”,电影通过展示珠宝,西服以及高富帅似的售货员,通过这些画面强调了与A的格格不入;第二次应该是A玻璃上的倒影和西服重合的画面;第三次就是A“逆袭”成功买衣服。西服代表着什么,其实C的羽绒服和卫衣都是浮云,西服才是王道,才是融入韩国社会的入场券。电影中有一个镜头也印象深刻,A在刚进歌舞厅的时候,导演通过摄影机展示包房内的情景,隔着玻璃里面有一位男士唱着英文歌,据我估计这个画面有十多秒的时间,并且歌词还是重复循环的。所以,我大胆猜想导演是不是想对韩国崇洋这种现象有所表达?B对A西服的夸奖是不是也是暗示呢?
4又次就是宗教。刚开始宗教是A接触B的一个入口,后来又建立了一种联系,之后又是一种平台,通过这种平台A成功的泡到了B。所以就电影来讲宗教不过是一个工具而已,A根本就不信教,或者不诚心信教,除了去教堂,只有一个看圣经的镜头与宗教有关,并且他还在歌厅唱赞美诗!
5最后就是B的世界观了。假如把A定义为一个幡然醒悟的腹黑者形象,假如把C定义为一个一心想去美国的欺诈犯,那么该如何定义B?开始她是一朵白莲花的形象,后来听到了A的忏悔,B就采取投怀送抱的举动成功把到了A。只不过她主观的认为A和她一样,是一个宗教徒。
2 ) 不仅讲述了脱北者的悲惨境遇,也是在讲述个人在社会中的道德困境
一部社会题材的影片,讲述了一群脱北者在适应融入韩国社会过程中的悲惨境遇。全片冷静客观,没有过于戏剧化的情节(说实话,前面大半部分都是在交代影片主人公胜喆的现实遭遇,确实不怎么好看);影片也有许多晃动的镜头,代入感强,现实主义色彩浓重。
在人物设计上,主人公胜喆和其朋友京哲无疑是两个最为关键的人物。同为脱北者,胜喆(主人公)有着似乎不合时宜的是非观,而其朋友京哲则是一个诈骗犯。这种构思让影片添加了实验元素,引发观众的思考。如果他们都不能在韩国社会很好地适应融入,那么到底是社会的问题还是人的问题?
影片的后半段,京哲因为诈骗的事迹败露被他人追债,他想带着所有钱逃离韩国去往美国,约好在某公交站点,让胜喆把这笔钱带给他。让人意外的事情出现了(不过从前面的情节来看,这点也并不能说全然意外,他和京哲的关系已经变得恶化,主已经宽恕并接纳了他以往的杀人罪恶,他不再像以前那么变得畏畏缩缩,开始反叛欺负他的人,等等。这一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设计也让我对导演的编剧能力赞叹不已),胜喆背叛了京哲(或自己不合时宜的是非观),私吞了他的钱并选择”开始自己的新生活“。胜喆拿着那些钱去买了自己一直梦寐以求的西装,理了个发型,也开始与自己一直暗恋的女孩约会了,教会似乎也很接纳他(还有专门针对脱北者的项目),因为女孩的谅解(教会里的告白),他又回到KTV上班了,一切似乎都在朝好的方向发展。影片的最后一幕,胜喆见到了横尸在马路上的小狗(胜喆一直悉心照料并有情感依恋的杂种狗,为此与京哲产生过冲突;看了影片之后你就会知道这条小狗其实是脱北者的象征,此处更直接代表着京哲,我的理解)。此刻,胜喆心中一定充满了惊愕、恐惧与罪责。京哲可能被自己害死了。(胜喆之前境况的好转与宗教是分不开的,而到这里,宗教的形象再次变的无力,主会再次原谅胜喆的所作所为吗?胜喆会重新踏上新生活,远离像之前一样因为杀人而产生的罪恶感?也许,胜喆踏进的,仍然是影片最后的无尽黑暗吧。)
最后胜喆背弃京哲的戏,让影片不仅仅停留在反映社会现实的层面上,达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让影片的意义更具普遍性。长镜头的方式试图让观众跟随胜喆一起思考,思考这一切的合理性(社会与个人伦理问题。为了生存而背弃自己的价值伦理)。胜喆的心不会停止责问,他的背叛行为是对的吗?(他不合时宜的是非观哪去了?)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
”我能活到现在,也是主在保佑我。“这首对主的赞美诗歌听来只觉得刺耳。
3 ) 《茂山日记》
悲催的单纯+悲催的环境=悲催的人生。
影片现实主义味浓郁,但也有不少巧妙设计的地方。
虽然有主题先行之嫌,但“脱北者”这一形象和故事设定并没有过多的刻意形式化和政治化,这是不同于大多数此类题材之处。更多的是人物本身从内到外的一种状态加上偶尔出现的一些“脱北者”命运浓缩,大部分时间就像一个普通底层人生活状态。
其实看这种影片基本都是很矛盾的心态,同情与漠视相互作用着,最终何种视角占上风真是对自我的一种检视。
4 ) 再神圣的赞美诗也唱不出生存者的悲哀
前几天和同事探讨过关于恶劣环境下人的生存本能,今天无意中看到这部《茂山日记》,更是深有感触。男主人公胜喆是一位脱北者,当时在北朝鲜,因为太饥饿和人争抢玉米,结果失手把对方打死了。到了南韩,想重新过上新的生活,但等待他的依然是绝望和疼痛。朝鲜的身份,怪异的发型,沉默的性格,做着最低下的工作,没有朋友不被别人认同。
他的灵魂始终是飘浮的,他也曾经很正直,对练歌房想图谋不轨的客人表示出愚笨的反抗,对同室朋友的诈骗勾当表现出愤怒,可当最后他看到朋友让他拿到手一大笔钱时,他又犹豫了,当汽车经过朋友等待的车站,他选择了躲开和逃离,而是用这一笔钱换下了破旧的衣服,改换了老土的发型,参加了心仪女孩的唱诗班。但这样又能改变什么吗?他的生活就和一条流浪狗没什么区别。当他把流浪狗带回家,抚摸着它的后背,我想他的心里肯定有万般地感慨,同样不能主宰的命运和微不足道,只有流浪狗才可能是他忠实的朋友,也只有这时他的内心才有了一丝温暖。
整部影片的色调都很灰暗,节奏也很缓慢,只有在教会的成员歌唱赞美诗时才有一丝亮色,但再神圣的赞美诗也唱不出生存者的悲哀。宗教和信仰倒底能拯救什么?是麻木的灵魂还是生存的艰难,男主角的命运就是最好的证明。当影片的最后小狗躺在血泊中,他在一旁默默地看着,心中是流血还是麻木,可能更多的是绝望吧。
5 ) 逃北者的疼痛日记
■入评理由:上半年风头最盛的韩国独立小片,拿下了釜山新浪潮大奖、鹿特丹金虎奖等十来个国际电影奖项。
如果严格细分,逃北题材大概是南北题材的一个分支,与谍战片、韩战片等类型并列,而南北题材又是韩片里的专有类型。逃北者,也叫脱北者,是指从朝鲜逃出来的难民,他们的目的地一般是韩国。从极权压迫到民主自由,看上去上好像只有南北分割、一线之隔,然而他们却要绕上好大一圈,承担被遣返的风险甚至贴上性命。2008年有部较多人知道的《北逃》,代表韩国送报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讲的就是逃北后骨肉分离,基本覆盖了逃北的起因经过和事件全貌。
跟《北逃》不一样,《茂山日记》拍得“不怎么好看”,没有那些想当然的通俗情节。它没有讲到惊心动魄的逃亡历程,被提起时三言两语带过,这一部分完全被略去。影片也没有涉及骨肉分离和家庭情感,它就安放了那么一个人,孤零零在一个城市或者一片废墟当中。在《北逃》里头,朝鲜人一到韩国,立马生活大变样了,但事实真是那样么?《茂山日记》的主人公是个绝缘体,与他遭受的身体痛苦相比,心理上的疼痛才是最要命的。
光从外形上来说,来到首尔的逃北者就无法获取认同。影片这样来表现他的存在感,此人穿着老土破旧的衣服,其貌不扬,理了一个“弥敦道9号”的发型(参见周星驰《算死草》),千年不变,怪人一个。尽管有想融入到周围当中,然而面对生存压力和现实的底层生活,他表现得有些麻木和迟钝。《茂山日记》安排了几个有趣配角,有帮忙的警察,有心仪的女孩,还有干坏事的同胞。通过他们与主人公的关系互动,电影进一步解释了逃北者的问题所在。他的生活节奏,始终好像停留在了朝鲜进行时,慢上了许多拍。他有不合时宜的表达,近乎愚蠢的正直,但认真一想,你会搞不懂,那究竟是逃北者的问题还是这个社会本身的问题。
跟一般韩片不同,《茂山日记》没有试图去“表现朝鲜”,主人公分明就是朝鲜的形象化身。反过来,他所目睹的韩国社会怪现象,刷广告和夜生活,看起来倒好像是资本主义的通病了。与不少韩片一样,《茂山日记》也加入了信仰和宗教,可是就连创作者也不大相信,这些对脱北者是否能有帮助。因为单纯从叙事功能来说,教堂圣歌这部分是可以并入到女孩一线当中,用以表现主人公的情感生活。毕竟真要从信仰入手,那么宗教还真不如街边的流浪狗。或者悲观地来说,丧家犬也有乡愁,在狗的身上,逃北者感受到了平等和认同。小狗到来的段落里,电影会出现一些温暖;在狗失去行踪后,主人公也变得无比暴躁。
相比《青春夜行》(同样受到好评的另一部韩国独立小片)的花哨叙事,《茂山日记》显得特别质朴,追求写实。在嘈杂环境和运动镜头的长时间折磨中,《茂山日记》一步步走向了终点。不被认同的身份,夹缝中的生存痛苦,主人公虽然活着,但是他已经死了。许多人等待着电影给出一个关于死亡的交代,然而影片把它省略了。在羽绒服被刀子划破的瞬间,刀子也划在了主人公和观众的心上。然而这般残酷的描绘,始终比不上那个猝不及防的结尾,小狗倒在了马路上,银幕里外都陷入了一种可怕的静默。
凭借不同于前辈们的《茂山日记》,自编自导自演的朴庭凡算是一炮走红了。然而在前辈李沧东那里,他并没有得到期望中的赞许。对方不留情面的说,全片演得最好的演员就一位,就是那条小狗。言外之意也很简单,小子莫要太猖狂,前面的路还长着呢。这不禁让人想起了《艋舺》上映那会,侯孝贤不管涕泪俱下的赵又廷不管暧昧搞基的阮经天更不管超级娘泡凤小岳,他就抓着饰演灰狼哥的导演钮承泽,痛批他演得最烂。其实换侯孝贤年轻时候,他的戏瘾也重的很。【北京青年报】
■一句话点评:一场必然到来的死亡,你可以不知道最后的结局,但是你将会了解到它的中间过程。
6 ) 颂赞全能上帝
动物界存在这样的自然法则,弱肉强食,并依附着这样的规律延续了上亿年。所谓的高等动物,人类呢?其实这样的规律也贯串了整个人类的历史,只是方式不同。从人与动物的赤身搏斗,到人与人的奴役和被奴役,伴随着国家和民族的形成后,这种弱肉强食的规律存在于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人类间的弱肉强食带来了争斗、矛盾、不平等最终带来了仇恨。什么才能使人类的不同找到相同点,也许宗教可以做到,因为部分宗教宣扬的是人人平等,善待他人。当然有些宗教在政教合一的年代里,也成为统治者的统治之道。
恕我对宗教的无知,就像脱北者全胜喆(片中那个憨厚的男主角的名字)一样,我相信在他那样一个意识形态的国家,宗教是不被允许的,即使存在也是相对扭曲的。但你不能一概而论的说他没有信仰,他只是没有宗教信仰而已。他的信仰是什么?我想应该就是坚持自己的做人原则,严于律己,打抱不平之事,从内心相信真和善,并不以物质为转移。虽然过得穷困潦倒,但却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不调戏妇女并也不允许其他人调戏,即使是那样给钱的所谓的你情我愿。他错手杀了人,他叛国投敌,但你能说,他是所谓的坏人?!
作为一名脱北者,他的做事态度,生活方式以及思考方式确实和南面的人是有所差异的,唯一的共同点,可能就是所谓的宗教生活。再加上个体与个体性格上的不同,他与一起住的小偷小摸的"朋友"也有所差异。他身上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却每个星期都会借着衣服去一次教会。他去教会的最初目的,电影开头也有所明示,只是为了那个感觉不错的清纯姑娘淑英(片中名字),甚至当教会的偷窥也满足不了他,他便开始了尾行剧情,最终成功打入姑娘的工作单位,成为了打杂下手。
影片的一个重要转折是<颂赞全能上帝>这首歌的那个剧情,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陪歌姑娘们听到他无意间哼唱<颂赞全能上帝>的状态,就像你在走路的途中下意识一路哼着同样的一首歌,到了KTV你的朋友就不自觉的帮你点了这首歌,估计你还要客气一句,我只是哼哼的,不怎么会唱。你的朋友就说了,那么我陪你一起唱吧。就这样。只是这首歌的情况特殊了点。但无论陪唱姑娘如何嘻嘻哈哈,把一首赞美诗唱得多欢快,这已经不重要了。那个时刻,也许胜喆可能对这首歌以至于信仰重新下了定义。[有兴趣的可以在KTV点这首歌的中文版(我还没试过,因为有段时间不去KTV了),我想就能体会当时胜喆的感觉了。如果难为情,那么就先自己上网搜一下,找一个放松的时刻,静静去聆听这首歌(这个我试过了)。还有,我不是托。]以至于女老板淑英不理解得问他为何这么做,他只是淡淡的说,因为我只会唱赞美诗。也许那个时刻,他才算真正放弃了在北方的做人准则和信仰。当然我可能多虑了,那个时刻他估计也只能这样说。总不见得说,我没有说谎,我不是不会唱其他歌,而是不能唱,要不我给你唱个朝鲜版的<爱国歌>?
确实宗教改变了他,也间接改变了其他人。宗教改变了教会其他人对他的看法,特别是淑英,同时宗教改变了他的信仰。在教会之外,估计没人觉得你可以被关心,没人觉得你可以被帮助,即使有了身份证,成为了所谓的公民。但是教会却做到了,甚至教会宽恕了胜喆人生唯一的两个污点,一是杀人,而是叛国。对于一个不了解宗教的人来说,会产生这样的一个误区。只要我忏悔了,万能的主会原谅我的罪行,我不需要天天唯唯诺诺自己的过日子,我不需要被自己原谅,因为我已经被原谅了。我想胜喆就是这样想的。这就可以解释他为什么放弃了之前的做事态度和方式。为什么,一闪念,在公交车到站前,数了一下口袋中的钱,而后把朋友的钱占为己有。为什么,一闪念,看见自己心爱的小狗被压死,却只是呆呆站立了片刻,没有哭泣,没有失态,而后静静地离开。其实影片中那条胜喆收养的狗细细考虑也意味深长。胜喆的命运和那条狗难倒不是一样的嘛。谁都不知道他从哪儿来。在别人的眼里,他和它只是一个卑微的杂种狗崽子。也许他的最终结果也会像那条狗一样,消逝在忙碌的人群中,无人问津。
导演抛给我们这样一个潜在的问题,宗教改变了胜喆的人生,胜喆在教会得到了社会认同感,并随之改变了他原来的信仰,最终改变了他的做事态度和方式。那么对于胜喆这样的脱北者来说,这真的是他们逃来南面的目的?这真的就是他们想要的生活?
PS:
本影评带有一些主观思考,因为本人对一些事物不是最了解,文章经过一些拼凑思考而成,若有不同观点或是不成熟之处请指教。若拍砖,请轻拍。谢谢
质朴
賤命如狗
所有朝鲜可怜的孩子们啊
狗狗好可怜
你再怎么挣扎 充其量也只能换一种死法 3.5
横尸街头的狗和戛然而止的长镜头
生存者的悲哀,记录片一样,不煸情,不做作.只让你感觉无声的冷...
纪录片感,总以为男主在最后要凄凄凉凉倒毙街头,没想到一个长镜头后此片戛然而止。南韩的路上,北韩人在何方
非常狗日子,不死鸟人生。
不一样的韩国手持风~最后一个镜头真有力度
再卑微的人也有追逐幸福的权利。写实风与脱北者。最后太让人提醒吊胆了,尤其背后的跟拍。
脱北、信仰、单恋、背叛;活着、活着、活着、活着
狗和长镜头
自编自导自演,低成本独立电影佳作
“到底是谁人的上帝”脱北者的身份之惑
一场必然到来的死亡,你可以不知道最后的结局,但是你将会了解它的过程。观看时的星值调整:4星-3星-4星……
没有更好的世界,只有更不好的世界。
是一个无人认同的故事。
自编自导自演,可怜的脱北者
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