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十五岁的年纪,谈论青春,似乎显得有些矫情。秋天深了,夜晚总是来得早,雨水快要下穿整个城市。我住在郊区的五楼,雨滴声像催眠的小夜曲。身体是疲倦的,像插在花瓶中的月季花。丹丹童鞋推荐一部叫《头发乱了》的电影。起初,我对这个影片名是不感冒的,以为是一个很试验的电影。但当开头钢琴声伴着女孩的对话响起时,我的心好似被什么抓住了。我知道这是我要找的影片,怀旧的青春。我试图从以下几个关键词带着大家进入这个影片:
一、1968年的保罗·麦卡特尼:温柔的安慰
《头发乱了》的开头以女孩的声音伴着钢琴曲《Hey Jude》开始。1968年,披头士乐队核心成员之一的保罗·麦卡特尼给约翰·列侬与前妻生的儿子Julian写了这首歌。那时,Julian五岁,保罗·麦卡特尼二十六岁。他担心孩子会在不幸婚姻的阴影里受到影响,于是写了这首很励志的歌曲送给五岁的孩子。一个年轻人写给孩子的歌,里面充满了关爱。里面有一句歌词唱到:Take a sad song and make it better 找一首哀伤的歌把它唱得更快乐 。这样轻松舒缓而美好的旋律正好契合电影《头发乱了》的主题。童年的几个小伙伴在钢琴和卡带机旁听着《Hey jude》,一下把我们拉入到怀旧的年代。该歌曲的选择无疑给影片增分不少。
二、北京胡同里的旧口哨:怀旧的声音
影片在钢琴曲《Hey jude》之后,出现了一个背着吉他走在夕阳下的年轻姑娘,她是叶彤。紧接着就是从北京胡同里传出的几声清脆口哨,那是小伙伴们吹响的,小女孩回头了。口哨把时间拉回到童年,拉回到天真无邪的过去。但,口哨也意味着过去的一切都已经成为过去,再也无法复原,那些曾经单纯的孩子在青春成长的过程里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有成为警察的卫东,从监狱里逃出来的雷兵,离了婚的卫萍,发了小财的迟萱。而叶彤从广东考回北京的医学院,却发现曾经那些东西都变了。旧口哨代表单纯、美好的过去,也衬托出无奈、迷茫的现在。
在我的童年经验里,男孩子的口哨代表着一种懵懂的呼唤,一种爱意的表达。但当叶彤在车站吹摇滚乐手彭威送给她的口哨时,却无法吹响,只有喑哑的嘶嘶声。这里就已经暗示,叶彤所深藏的那份童年美好记忆在青春成长里已经荡然无存,只剩下失落与惆怅。这就好比过去男孩子给女孩送八音盒,若干年后,女孩在箱子里偶然间翻到这个八音盒,奇怪的是只能发出嘶嘶声,完全听不到当初那动人的《献给爱丽丝》了。那么,那些懵懂的、单纯的记忆在如今看来是越加的伤感。物是人非,物非人非。
三、1994年的超载乐队:咆哮的青春
超载乐队是中国摇滚乐队里的一朵奇葩。1991年9月,高旗从呼吸乐队中退出,组建超载乐队,当时主要成员为高旗(主唱&吉他)、韩鸿滨(吉他)、赵牧阳(鼓手)3人,贝司由零点的王效冬担任。以后的两年中成员不断变更,如张炬、曹军、胡小海、翁金海、讴歌、欧洋等都陆续为‘超载’演奏,直至93年,李延亮 、王学科、王澜的加入才令高旗和韩鸿宾构成一阶段相对稳定的阵容,并于96年录制出版了第一张专辑《超载》。96-97年又有一段成员变更的时期,至97年年末才确定阵容:吉他手李延亮 、鼓手王澜、贝司手欧洋。
1994年,电影《头发乱了》收录《梦缠绕的时候》和《重访陈胜吴广》作为片中的插曲,高旗以外的超载成员参加了该片的演出。在影片里,超载乐队的成员在北京胡同一个小破屋里演唱《梦缠绕的时候》,他们摇晃着身子,长发在音乐的节奏里疯狂地甩动。屋外是不同的人群进入到摇滚的氛围里,陶醉在音乐中,难以自拔。我在边看的时候,被90年代的摇滚乐队震撼住了,这才是原汁原味的摇滚,这才是咆哮的青春。高潮的时候,乐手把衣服脱掉抛到空中,梦缠绕着的时候,我无法再退缩。
我觉得,现在看这部《头发乱了》的电影,简直是在重温90年代中国摇滚乐队的精神。魔岩三杰、鲍家街42号乐队、指南针乐队、子曰乐队、穿山甲乐队、夸父乐队、做梦乐队、轮回乐队等等,这些90年代耳熟能详的乐队给中国音乐注入了新鲜而青春的血液,以不同的形式展示了摇滚的魅力。但在新世纪后,中国摇滚死一般沉寂,市场经济以及国家政治层面的因素,中国摇滚再也无法咆哮。幸好还有草莓音乐节、草原音乐节等等,让中国热爱摇滚、热爱音乐的年轻人找到了组织,找到了青春咆哮的平台。
狂热、纯粹、咆哮的90年代摇滚一去不复返,这就像影片中一场大火把他们排练音乐的破屋烧的精光,钢琴、吉他、贝斯、大鼓等都在火中化为灰烬。这把火也把摇滚、咆哮的青春烧没了,只剩下迷茫与痛苦。这把火是有象征含义,这同时也意味着把叶彤和乐队快乐的生活彻底破坏,美好、狂热的日子终将走向平静和孤独。她,叶彤注定要来了又去。
四、长发飘飘的年代:梦中的情人
头发作为身体的一部分,在心理学上往往代表着情欲。但在少年的世界里,它意味着单纯、美好、迷人的情绪。中学时代,总有一个白衣飘飘的长发姑娘从你的窗前走过,她那么优雅、忧郁,她简直是上帝创造的独一无二杰作,是一件只能用来欣赏的绝世陶瓷。 她的长发撩拨着少年懵懂的爱情和对女性过于夸张的想象。想象中的女人是完美无瑕,用今天的话来说,简直就是女神。在影片里,叶彤无疑是青年人的梦中情人,白裙子、长发飘飘、一张幼稚清纯的脸,背着一把木吉他,还在毕业联欢会上,唱了一首代表青春的摇滚歌曲。一个典型的文艺女青年。
之前我一直在想,导演高虎为什么要取这样一个影片名。在看完整个影片后,头发几乎成了贯穿整个电影的一个意象,电影里反复出现长发甩动的特写镜头,叶彤的长发飘飘和摇滚乐手彭威的长发飘飘。头发象征着可贵、美好、梦幻的青春,它的每一次甩动都传达给我们青春多好。影片拍摄地很华丽,把头发被风吹动的那种华丽丽的感觉很好地取景下来,让我仿佛坠入到头发飘动和音乐沸腾的青春里。
梦中情人们,当你们老了,请再唱一首老歌,我无法退缩,你就是我唯一的爱。
五、城市的推土机:破碎的记忆
在影片里出现好几次推土机的镜头,画面到处都是废墟。老胡同在城市的推土机里夷为平地。那些他们所住过的、深爱的胡同一去不复返。这不得不让我想起唐代诗人崔颢那句诗: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在影片里,不仅仅是居住过的胡同一去不复返,更加令人伤感而悲凉的是那些美好的东西一点一点破碎,这里面包括单纯的童年、快乐的伙伴、美妙的音乐等等。他们再也回不去了。雷兵死了,卫东受伤了,摇滚乐手彭威走了,叶彤也要悄然而伤感地离开这个城市了。
还剩下什么呢,只剩下一轮血色的夕阳和超载乐队的《梦纠缠的时候》。
但,幸好导演给我留了一点美好。保罗·麦卡特尼的《HEY jude》在影片的末尾再次响起,与开头形成呼应,完成一次音乐的循环,也给美好的青春画上一个并不算漂亮的句号。
凌晨两点,雨水还没有停歇,似乎要下一晚上了。屋外静得很,我打开音响,超载乐队的《梦纠缠的时候》像一条美人蛇缠绕着我的身体和灵魂,我在咆哮里想象出一种生活,它也许属于过去,也可能暗示着未来。
该影片讲述了女主人公彤彤,从广东回到儿时的家乡北京读书,并见到了儿时的玩伴。他本以为大家会像小时候一样,却发现此刻物是人非。
该片用个人化叙事,大量使用纪实和自传的叙事框架,勾勒了80年代的回忆图景。影片中充斥着大量的摇滚乐,节奏强烈,充满左倾精神的摇滚乐,诉说着那个时代青年一代反叛,无拘无束,玩世不恭的精神心理。在时代巨变的洪流里,儿时的玩伴处境天差万别,甚至变成了仇敌。女主角彤彤所代表的边缘人物,叛逆青年却一直迷惘,反叛,彷徨,游离于主流之外。除了女主人公以外,女主人公爱上的摇滚乐主场,热爱的摇滚乐队,也在偶然和必然中走向了消亡和毁灭。
城市的主题:影片把城市推向了银幕的中心,把城市的人,城市的形象,城市的故事空前的放大。传统胡同里面的一成不变和代表现代的摇滚青年一代矛盾冲突不断。第六代导演在这儿也是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形态变化的及时表述,同时勾勒出了凝重而又苦涩的社会现实。
拼贴式的影像风格:或许是生活在电影,电视,广告,新媒体混杂并重的影像时代,管虎所代表的第六代导演的影片中充满了复杂的语言元素:纪录片式的凝视,mtv式的快切,以及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影片中摇滚乐演唱的时候,不断快切到主人公所经历的故事,有矛盾,冲突,争斗,医院,观众的表情等等。这样复杂和难以定位的视听语言,充满着后现代的杂糅倾向。
乱的不仅仅是头发,还有生活的一地鸡毛。乱的除了摇滚的躁闹,还有男男女女肆意生长的情愫,以及随着时代解放也被解放的荷尔蒙。我大概是很难摆脱主观视角去看电影,在看电影时我依然是普通观众读故事的心态,喜欢胡乱分析,连接不到一点专业知识。
有点羡慕这几个疯癫的家伙,明知可能没什么好结果,还乐于架子鼓和吉他的摇滚世界,那么不顾一切,就像小说里讲侠义的少年。用剧中姑娘一句话说“那时候整天傻呵呵的,就知道高兴”。
印象最深的一场景就是:偏蓝色调里,少年们在昏暗室内裸露上身,他们缺乏锻炼和日照,他们皮肤苍白,没有肌肉线条和力量。但是他们的歌声如同嘶吼,将心中所有的不快融在愤懑的摇滚音乐中。外面的人闻声而至,阳光黄灿灿的印在他们裂开的脸上,那是沉闷的生活中最简单质朴的笑容。
记不太清楚了,不过电影制作的时候好像是摇滚乐盛行的年代,老一代摇滚人骨子里和黄金一般闪闪发光的东西简直迷人,可又没法说清楚那到底是什么。记得大三的音乐史论文里,我还曾经写过关于摇滚乐分析,摇滚不死是一定的,但是现在确实有所缺失,那股劲,那个味,就是不对了。
追寻戏跟闹着玩一样,大头永远不会理解那身警服对卫东意味着什么,所以他们不会再当兄弟。(其实有很多穿着警服的人,也不理解警服到底意味着什么)。所以社会的进步需要批判,需要有人牺牲,这种牺牲并不是指生命,而是某些情感或者诉求之类。
当她穿牛仔服和红色卫衣带着黑色墨镜穿梭在人群中,我明知她是唯一主角,还是觉得她就像是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的人,那种有点高傲有点漂亮,穿不同寻常的衣服来武装自己的女生,特别,但很常见。她和混混,和警察,都是暧昧而已,或者说混沌的青春里给无聊学业生活的佐料,把女孩抱坐在钢琴上,是模仿了《风月俏佳人》吧?有点不记得片名了。混混对姑娘,警察对姑娘,都根本不是爱情,一点甜蜜的样子都没有。至少看到47分钟时我还是这么想的。
好吧,懒惰的我要睡觉了,今天就看到47分钟,明天会看完,看完也不想补写什么了。因为总的来说不是很喜欢,大概是不符合我的观影习惯,太乱了。太暗了,看的眼睛疼。还有这个配音,我吐。还有啥来着,反正引起诸多不适。
习惯了平淡乏味的生活,总希望有一些变故和意外发生;一旦意外真的出现,才发觉自己原来无力承担。看电影是一个办法,在电影中体验另一种激烈人生,从黑暗中出来,照旧可以过回自己安稳的日子。就像是一股流泉,在山谷间无忧无虑地流淌,偶或出现的瀑布险滩,水花四溅,自有一番诱人的野趣;但又不同于江海的凶险,流泉依旧是流泉,生活依旧是生活。
从广州来北京念大学的女孩叶彤就像是这个瀑布,在别人和她自己的生活之流上激起了不小浪花。在北京的这个小胡同里,她度过了童年时代,如今,当年的朋友均已长大,有的经历了婚变,有的做生意发了财,有人当了警察,也有人成了逃犯。本来她想重拾童年的温情,在生活中找回一点可以称为意义的东西,可她却见证了警察和逃犯的刀枪相见,友谊的断裂,一个她不敢接受的爱情的萌生,经历了另一段没有结果的爱情。
故事是以叶彤的视角展开的。开始的时候,她是一个服从父母的安排,放弃喜爱的音乐而考入了医学院的乖女孩,但她心底还是隐隐希望在北京会发现另外一种生活,钢琴和尸体的巨大反差使她对摇滚乐队的喜欢顺理成章。乐队歌手彭威那种刻意的反叛形象,恣肆张扬的生活让她着迷,她以令这些摇滚青年惊讶的热情投入乐队,很快成为他们的一分子,靠做生意的伙伴的帮助,在胡同里找了一个排练场地。她经常逃课,和乐队一起排练,也开始了和彭威的恋爱。虽然她心里也清楚,这不会有结果,可她就是喜欢这样的生活。一个刻意安排的情节也许能反映叶彤骨子里的激情和叛逆:在病房实习时,她偷偷关掉了一个植物人的输液管,漠然地看着他死去。是摇滚唤醒了她体内潜伏的叛逆精灵,她明白自己要的是一种有生命的激烈人生。所以,发现彭威另有情人其实并不是他们分手的真正原因,她知道自己仍然爱着彭威,可她不会再把自己附属于彭威。
叶彤还必须面对另一种含蓄的爱情:当了警察的伙伴卫东的爱。这是由青梅竹马的兄妹情谊发展而来的爱。卫东不理解她的人生,但尊重和呵护她,在邻里对乐队不满时,他利用自己的身份给他们解围,温柔地劝叶彤珍惜机会好好用功,给她从起火的仓库里抢回吉他,甚至终于爆发了一次,为了叶彤和彭威打架。叶彤如果是一个平常的女孩子,也许会接受这份正常而温馨的爱情,但她的人生绝不会圉于此,她已经不能承受这份爱。在一个仿若回到童年的夜晚,他们彼此奉献了自己,对叶彤来说,这是出于感动,也是告别。几天后,她申请退学,只身离开了这个城市。与来时一样,孑然一身,背着吉他,手提行囊,仍然没有找到她想要寻找的东西,但她起码知道了自己不想要什么。在儿时伙伴的口哨声中回眸的一瞬,长发在风中纷纷扬扬,迷茫和坚定奇异地混合在她的眼中。
这是90年代初的电影,十年之后,叶彤的迷茫和激情仍能深深地打动我。青春的冲动和无奈是如此的相似,我们退缩了,回到了正常的生活轨道,而叶彤也许仍然在深深地迷茫,也许,消泯了激情,在另外一个城市过着和你我一样的人生。
现在看这部电影,会有许多的不足,比如用摇滚和胡同的对比对主题简单而符号化的阐释,略显生硬的表演,导演试图在一个多钟头里让我们接受太多的内容:发黄的画面和卫东的父亲传达的怀恋气息,小巷和摇滚代表的两种文明,摇滚音乐和北京街头市井生活的对切,老外的身影,纪录片中的“文革”,也都承载着大量社会和历史的气息。它们在电影中简单地堆叠在一起,几乎成了另外一个不容忽视的角色,反而削弱了青春和寻找的感染力,影响当下的年轻人对它的理解和喜爱。其实这一直是中国许多年轻导演的通病,在主题、题材、技术或形式方面总是有太大的野心,破坏了真正感动过他们的朴素的东西。这就是为什么当代题材的作品比起80年代来数量增加不少,但像《小武》那样打动人的却不多的原因。不过,管虎的这部作品我仍会打一个高分,看得出他在画面和情感上尽力真实的努力,时代风景下的迷茫和冲动在他的镜头下还是具有足以动人的力量。
电影中我最喜爱的一个片段却属于卫东。临走前的夜晚,叶彤在医院的楼下给卫东打电话。放下电话,卫东下意识地看向楼下的电话亭,四目相对,两人的内心突然被一束神秘的光照亮了,卫东不理医生的喊叫向楼下冲去,叶彤径直跑上楼。他们牵着手,又折向楼上。整个过程,他们没有说一句话,脸上洋溢着幸福安详的微笑,在迷宫般的楼道中欢快地奔跑,把医生撞到一边,快乐得像回到了童年时代。然后,在楼顶的平台,相拥看城市的灯火。
为什么激情和另类的人生一定就要用摇滚来诠释呢?还是多用镜头看看周围的人,一个平凡的人在一刹那间的飞翔会有多么灿烂迷人的光芒。
高旗和超载啊…女声是田震吧 雷到心里去了 想起娄烨苏州河了
如果没有超载的音乐,这片子也就值2星
后面拍的不错!整个结构太散了!画外独白效果太差了!
意识流加上mtv手法 对不起我还是要以现代的眼光来看这个作品
很難找的一部電影,裏面超載的歌極其經典~
又见耿乐
《老炮儿》前传。胡同里的年轻人,每天都说北京又变了,好像这世界只允许他们自己改变。
造作,想当然,夸张得假,太把摇滚当回事,表现出来,摇滚就很拧巴,不是那么回事儿了。
海报跟周迅似的
剧组有几个鼓风机?
对于耿乐、孔琳这些长成这样子的演员真是无论如何都喜欢不起来。张嘉译那时候还叫张小童。本来还想看看90年代的北京,画质实在太糟,基本等同于废片。那时玩儿摇滚的今天看来真是蠢得可笑。
青春
这片子太不务实了。观众关心你们唱什么歌么?演到40分钟才有个疑似上床。。。结果还未遂。社会主义下小警察抓小逃犯的那种破事还配世界名曲。导演大概全部心思就去琢磨怎么拍演出,怎么把观众和北京市景剪进去,怎么拍耿乐的前后左右摇头眨眼甩头发了,但是这个,真心不重要。
现场配音版的《祖先的阴影》挺牛逼。男主好像还演过《北京乐与路》,算是老外最喜欢的样子。。感觉文青的生命历程就是第六代挨个每一部片子都看一遍,从北京你早撸到北京杂种。。从德州巴黎到戏梦巴黎。。直到有一天你和姑娘一起躺在床上,连着说了十次“看过”。俩人对着对方的皱纹相视而笑。
“你怎么还听这种音乐(郭富城)!”文艺女青年啊……
看过没什么印象。
其实挺散也挺肥皂剧的,耿乐跟个天山童姥似的十年不变还是内德行,北京乐与路只不过小残了一点儿,内容挺傻可是内容本身很是迷人。
野人也有爱!野人也有爱!野人也有爱咿唉咿唉咿唉………
我所看的第一部管虎,当时还是在镇宇买的牛皮纸袋装vcd~喜欢这部电影兼怀念彼段时光~
基本上就是个长篇MV。管虎处女作。每个导演都是这样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