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笼,本是驱散黑暗的明亮,却成了飞蛾扑火的诱饵;大红,本是大吉大利的祝愿,却成了阴森狰狞的血舌;家庭,本是和睦温馨的栖息之所,却成了勾心斗角的杀戮之地;雪地,本是纯洁祥和的平静,却成了上演死亡的布景;戏子,本是优雅唯美的象征,却成了世俗宗法的牺牲。所有的反差,度量了一个深渊,一如片中“老爷”的面目身影,难见其形。
张艺谋最喜欢大红色,《红高粱》是血红色的高粱,《黄土地》是穿大红衣服的翠巧,前者表现一种原始而热烈的生命力,后者表现落后婚俗体制下的逃脱。在这部《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张艺谋仍然使用了大量的红色,与前两部影片不同,该片更强调一种色彩的对比——用灯笼的大红色与大宅院作对比,用燃烧的火焰与大雪作对比,用后期颂莲身穿的大红衣服与初来陈家时的白衣作对比。鲜明的对比带来强烈的反差,反差使得这种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变得格外强烈。有矛盾必然有冲突,在封建体制的重压下,颂莲完成了由反抗到妥协再到精神死亡的转变,究其原因,还是封建社会的落后愚昧。张艺谋试图用色彩和构图来加强影片的悲剧感。
色彩
全片共有四种大的色彩基调
[img=1:C]
[/img]
前期颂莲刚入陈府的暖色调。
大红色调
[img=3:C]
[/img]
阴暗冷色调
三太太死后的全白色调
分别暗示了:1.颂莲初入陈府仍然有反抗心理,没有被体制同化。
2.颂莲逐渐被同化,开始争夺点灯的机会,参与到太太间的斗争当中。
3.颂莲认识到陈府是一个杀人的囚笼,然而无法逃脱,悲哀。
4.全片的高潮,三太太被杀,丧葬般的白雪既是同情,也是对落后体制 的控诉,颂莲的反抗精神彻底死亡,疯了。
色彩的强烈反差
灯笼红与阴暗囚笼的反差
此时颂莲初入陈府,围墙将几点象征着反抗的灯火牢牢困住,无处可逃,因为继母贪财,将颂莲送入囚牢。
[img=6:C]
[/img]
颂莲的白衣与囚笼的反差
颂莲还未参与到太太们的争风吃醋当中,仍然“干净”,保留有人性。与后期假怀孕时的无所不用其极形成对比,与二太太的蛇蝎心肠形成对比。
灯笼与囚笼的反差
灯笼在哪,老爷就去哪。颂莲认清了二太太真面目。颂莲开始参与斗争了。
色彩鲜明的红鞋与白裤的反差。
不停搓动的双脚暗示性欲。哪房点灯,哪房锤脚。不仅是对锤脚的渴望,更是对权力的渴望。颂莲堕落的开始,先从脚开始。
光与牢笼的反差。
光明出现,爱情萌动,生活还有希望,大公子飞浦唤醒了颂莲的情感。
红与白的反差
红白黄,极具视觉美感。体制下的小人物在烈火中死亡。
[img=11:C]
[/img]
灯笼与牢笼的反差 反抗的白衣与死亡的白衣反差
叠印,很明显的今昔对比,一个极具个性的少女终于难抗重压,人性泯灭,精神死亡,在牢笼里只能不断徘徊,找不到逃生之路。
灯笼象征着生机,也象征着反抗。刚开始,颂莲的生机在自己身上,后来转移到老爷身上。灯笼变成一个空壳,红色还亮着,人却死了,反抗的火焰也灭了。鲜明的红色成为讽刺,让这出悲剧更加可悲。吃人的社会。
构图
影片的摄影师是赵非,拍摄过《让子弹飞》和《紫禁城》,与张艺谋,陈凯歌和姜文有过很多次合作,摄影水平很高。本片的拍摄手法很有张艺谋的风格,方方正正的构图,极有纵深感的取镜,很贴切本片的主题。早在《黄土地》里,张艺谋就有过构图的大胆尝试——将地平线拔高,黄土占据了绝大部分的镜头,人物被挤在地平线与天空的夹缝里,显得格外渺小。为的是体现大地之广漠,人们生在黄土里,死在黄土里,世世代代都在这块土上生存。而本片构图多采用轴对称,陈府的大院拍的方方正正,屋内屋外都是整整齐齐的,就像陈府那些个看不见的条规条例,森严不可触碰,权力都集中在统治者老爷手里,女人下人都给老爷服务,“人和鬼就差一口气,人就是鬼,鬼就是人”,在这里,人活得没有尊严。
影片构图的另一个特点是极强的纵深感。
一层套一层的房子,一层厚比一层的牢墙。人物被压迫在逼仄的空间里,无法逃脱。
影片很好地利用了乔家大院的屋顶。张艺谋没有将人作为镜头的主体,与《黄土地》类似,导演把更多的空间用来塑造环境,表现一种“牢笼感”。上图为三太太屋顶唱戏。
死人屋。
剪影,夕阳。象征生命凋落。
这个镜头与《霸王别姬》里批斗会一幕如出一辙,都是透过火焰去表现人物。相反的是,《霸》表现的是段小楼不堪重压的崩溃,《大》表现的是雁儿宁死不屈的决心。雁儿是陈府封建家族制的牺牲品,渴望做太太,敌视颂莲,最终却死于自己的执念。
大红灯笼,不过是陈老爷囚禁女人的工具。老爷给你吃饭的权力,给你锤脚的权力,给你使唤下人的权力,却剥夺自由,泯灭人性,看得顺眼便在门前点一盏灯,看不顺眼就把你吊在死人屋,少女变成太太,太太变成鬼魂,一辈子守着头顶一方天,永远出不了那道大门。影片特意虚化了老爷的造型,没有给正面的镜头,多是靠背影和画外音进行刻画。意图明显,除了陈老爷,还会有李老爷张老爷,还有千千万万的老爷,都在杀人。归根究底,还是封建社会的大问题,不从根本上改变社会,女人还是踏不出牢笼。
以上。
电影有个地方改编得特好。颂莲是自己提着行李箱来陈家的,不像是新太太进门儿,倒像是新人入职报道。
陈家就是个体制内的职场。有行之有效的考核机制:点灯、吹灯、封灯。有奖励机制:锤脚权、点菜权。
点灯的太太才能锤脚点菜,不点灯的太太下人都欺负她。
颂莲说,老爷要去谁屋就去谁屋,干嘛还费劲点个灯呢。这是还没上路子的新人的想法。点灯其实比老爷来还重要,点灯是点给全体太太看,是对太太们的持续驯化,只有点灯成为太太们人生的唯一追求,老爷才能成为她们人生的唯一中心。
一次只能点一个院的灯。点灯导致竞争,竞争引发监督。
点灯的最高级别是点长明灯。长明灯就像终身教职,所以颂莲不惜用学术造假(假怀孕)骗取之。其实只要逃不出体制,有没有孩子,日子都是一样的。三太太虽然心有他属,还得坚持摆出争宠姿态,因为光有孩子不能保证她在陈家的地位。可她和颂莲都输在忘了陈家监督机制的存在。
越下层的人越渴望点灯。三太太和颂莲还偶尔表示出对灯的不屑,雁儿却把灯偷点在屋里,点在心里。
颂莲入职一年,已经懂得用“陈家规矩”整雁儿了,她在一年里完成了体制化的过程。
灯是陈家这个帝国持续运作的核心制度,有了这盏灯,老爷什么也不用做,就有人争着伺候,就有人自觉钻研伺候技术,互相监督效忠诚度。锤脚点菜是制度的两翼。所以老爷意味深长地说,锤脚,你慢慢的就离不开它了。
老爷从不露面,这个设计也特别好。就像1984里的老大哥,老大哥是不需要出面的,他一直看着你。
看完了《妻妾成群》马上看了大红灯笼高高挂,前者细腻的文风在头脑里还犹未散去,后者阴森的场景就把我拉回了现实。
张艺谋在大红灯笼高高挂里对《妻妾成群》的原著做了几个改动,凭记忆记录如下:
1、原著开头的颂莲是被抬进陈家的,且是陈家花园。而在电影中颂莲是自己走进陈家的,而且从头到尾并未见陈家花园,有的只是冰冷的灰色的山西大院。
2、原著中颂莲是齐耳短发。电影中巩俐进门前是两条辫子,进门后则是跟大部分太太一样把头发挽在脑后。我个人认为苏童的齐耳短发更能表现女学生颂莲的学生气的稚气未脱,跟那个年代的一般少女有很大区别。
3、锤脚和挂灯笼的细节都是原文中没有的。想必是为了表达封建家族的礼数和刻板,张艺谋特意加入的元素。
4、颂莲入门后去拜见祖宗牌位和各位太太时,原著中是陈佐千也就是“老爷”领着的,而在电影中是管家带着颂莲。这一点上虽然无伤大雅,但原文中苏童的意思是想表达出一开始老爷对颂莲更多的宠爱,这样才能跟后面老爷的冷淡做对比啊。电影中老爷对颂莲态度的转变表现得并不是太明显。
5、原著中后花园的紫藤下有一口井,这个被电影中的死人屋所取代。这里是我对电影的改动最不满意的一点。在原著中,苏童几次让颂莲走到水井边去用井水照镜子,每一次颂莲都感觉到“坚硬的凉意,像石头一样慢慢敲她的身体。”而这个应该是作为电影手法最难表现的,所以张艺谋将紫藤架下的变成的“房顶上的屋子”,这样颂莲便没有井水来诉说心事,没有在井边的遐想来推进故事的发展。有的只是冷冰冰硬邦邦的一件上了锁的石屋,颂莲也只是好奇,并未对自己的命运产生任何的“预感”。
6、二姨太卓云的一对女儿,电影中只有一个女儿。
7、老爷大寿一段删除,增加了颂莲为了重获老爷欢心假装怀孕一段。同时改变的还有丫鬟雁儿的死因。原文中是因为颂莲在厕所中看见诅咒她的草纸就强迫雁儿吞下草纸才能息事宁人,雁儿随之患了恶疾至死。电影中为使故事更连贯避免累赘,添加了颂莲假扮怀孕被雁儿发现告诉卓云,卓云拆穿颂莲,老爷大怒,颂莲也将雁儿私自在房间里挂红灯笼做太太梦的事情揭发,雁儿被惩罚至死一段。这里应该是电影跟原著相比改动最大的一个部分。
8、颂莲跟大少爷飞浦的一段暧昧不明的情感在电影中个变现得有点莫名其妙,电影中颂莲跟飞浦只见过两次,一次是听飞浦吹箫,一次是颂莲过生日时喝酒,第一次颂莲只跟飞浦说了一句话,看不出一点别的意思。而第二次两人就直接开始打情骂俏了。中间省略掉的恰恰就是最能表现两人情愫萌生情节。包括说飞浦的朋友顾先生跟飞浦暧昧不明的关系,和跟颂莲暧昧不明的关系。在电影中都没有表现出来。
9、也是我很不喜欢的一点。在电影中三太太梅珊的丑事是颂莲在发酒疯时无意揭发的。而在苏童的原文中送颂莲跟梅珊说完一句“你要小心!”以后梅珊就被发现了。我理解的是,苏童原文中的那句“你要小心”纯粹是颂莲出于善意的提醒。她已经看出来了大宅门中的阴风邪气,梅珊起码是个把情绪挂在脸上的人。她不希望她出事。可是电影中安插了颂莲“酒后吐真言”一段,使颂莲的善意荡然无存,颂莲也应此并且背上了不可言喻的罪名。这或许就后来颂莲发疯一点上更说得通,却是违背了作者的本意。
10、原著中颂莲最后一直重复说她不跳井。在电影中,颂莲什么也没说。
我喜欢苏童,在别人说他是郭敬明写法和安妮宝贝写法的开山鼻祖之后找到的原因。
妻妾成群有几乎所有封建大家族一夫多妻体制题材故事的缩影,电影中淡化了男人的存在,是女性之间的明争暗斗更加浮于故事之上。
随后想说的是,巩俐年轻时真的很美。
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是导演张艺谋1991年的作品,影片是根据苏童的中篇小说《妻妾成群》改编的,在继承和发扬原著的主旨和风格上,又贯穿张艺谋独特的视觉效果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反映了“一夫多妻制”的封建家庭内部互相算计,暗斗的人生景象及相应的生存原则,女主人公颂莲是作品的核心人物,本来受过教育的她,在陈府这样一个阴森恐怖、勾心斗角的生存环境当中,为了能有一席之地,个性逐渐扭曲和变形。而最终导致颂莲和其他太太,甚至丫鬟雁儿变化的罪魁祸首就是陈家的老规矩。这是一群被规矩束缚的女人,这也是一群牺牲在封建社会制度下的女人。整部影片拍摄的环境非常单一,就是陈家一个大宅院。但是拍摄环境的单一并没有埋没这部影片细腻的情感以及所想要表达的思想。
(一) 色彩与构图
在本片中红、黑、白、蓝四种颜色交替使用。大红,本来是大吉大利在中国被认为最喜庆的颜色,在这里却成了一种束缚,一种压迫。黑,最深沉安全的颜色,却笼罩上了一层黑暗的封建势力。白,那么纯洁透明的颜色,却上演了人世间的世态炎凉,成了死亡的舞台,如此的凄凉。蓝色象征着封建社会的凶残和黑暗,大红灯笼总是被深蓝色的砖瓦墙所包围封闭,也揭示出作品的主题,所谓红色喜庆的背后,实质是被落后的封建思想所束缚,广大被压迫的女性最终不能逃脱悲惨的命运。构图方面,大俯拍机位形成的屋檐相连的封闭式构图,长镜头和固定场景的应用,主观镜头,近景、远景的交替使用和夸张的对比手法,都使得这部影片蒙上了一层快要窒息的感觉。
(二) 音效与音乐
影片中采用的是交响组曲,音乐的基本素材取自京剧西皮流水的引子加工而成的“循环圈”,以五个乐章的女声合唱的无词歌、乐队、京剧打击乐的另类非常规组合,音乐在思想性和艺术性方面超出了影片,达到一种新的境界。开篇便以戏曲开场,营造一种浓厚的历史氛围,密集的鼓声,首先就把观众带入了本片的节奏。另外,作为本片其中的一条老规矩“锤脚”的声音,也间接的被导演当作了电影的配乐,锤脚的声音响彻陈家宅院内外,一方面是让没有被老爷点灯的太太们听,表达一种在这个院子久了如果不能被锤到脚欲望难忍,一方面是让观众听,在听锤脚声音的同时,去观察每个太太的内心活动以及想法,把观众带入导演所营造的意境当中去。一开始的迎亲的乐曲,萦绕在整个大院的锤脚的声音,梅珊的几个空灵的唱段,处处都透着悲哀与凄凉,预示着不可避免的悲剧。影片最后迎来了下一个夏天,三太太已经被逼死,四太太颂莲也已经疯了,五太太又将迎来这样的命运,灯笼又要被挂起,此情此景又将会上演,影片在女生哼唱,加上深沉的大提琴伴奏和锣鼓声的欢快声中结束,更加深刻的表现了人物的悲剧命运。红灯高挂,宿命已定,她们不过都是他人眼中的一场戏,曲终人散。
(三) 拍摄手法上
整部影片运用最多的就是象征手法,整部影片中一直没有出现春天这个季节。导演或许想要告诉我们,这些女人没有春天,她们永远活在萧煞的季节里。没有阳光,只盼望着红色的灯光,永无出头之日,从开头就预示着,这是一个会以悲剧作为结束的故事。所有的场景都是在那一座大宅院里拍摄完成的,它就像是一个大大的牢笼,每个太太还有雁儿的喜怒哀乐,都只能在此地抒发宣泄,而导演的用意是这些女人永远都无法逃脱这个牢笼,永远都不能摆脱这封建社会残酷的制度。三姨太出去了,但并没有拍摄她在院外的场景,而她的结局就是被人绑着回来,逃出这个牢笼的女人,有的只是悲惨的下场。这便是导演的用意所在。那房顶上徘徊的四太太,渴望接近天空,这也是自由的象征,然而她却在房顶疯掉了,因为那座死人屋也在房顶,最接近天空的地方,也是最接近天国的地方,更是最接近悲惨下场的地方。自由,对这个大宅院的每个人来说,都只是奢求,他们不能拥有,因为自由是他们人生的“绊脚石”。对这些封建礼教的牺牲品来说,死也许是离开这里的唯一方法,也是最终的救赎。“在这个院里人算个什么东西,像猫像狗像耗子,就是不像人。”新太太依旧还是来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她们有的不是幸福开端,而是悲惨的结局。
影片的结尾很有震撼力并且让人深思,夜幕里古老的四合院在红灯笼的映照下不正像是一个牢笼么?疯了的颂莲则在这牢笼里不断的游走,镜头不断后移,颂莲愈发的渺小乃至不见,普天之下不止这一个牢笼,也不止这一个受困之人。值得注意的一点,老爷在整部影片中都未以正面示人,导演这样安排也许是表现王权的威严,等级的森严,剥削和压迫来自于无形而并不是某个人,在它的面前你抬不起头来,甚至不敢正式它的脸,这正是自由的丧失,人不成为人的一种悲剧。
看完影片我们还在为剧中人物的命运而感叹和挣扎,被“挂灯笼”、“捶脚”、“吃饭”以及阴沉的陈家高宅压得透不过气来,我们也在电影传递给我们的批判中进行着深深的反思……
以前的娱乐活动还是少,才有了大红灯笼的悲剧。换这会一个太太给台电脑上个网。谁管你老爷来不来啊
不太喜欢这种单纯描述一个人怎样被“封建礼教”玩坏的过程的电影,主题一开始就很明显,过程也比较平淡没啥惊喜,除去牛逼的电影拍摄手法,牛逼的配色,牛逼的演员之外,这种电影拍的意义是啥?
小時候,你看電影,只是看,很多電影,你長大后,應該再看一次。
工整对称的画面美学,本身即像封建宗法所谓的规矩。 符号隐喻多得不寒而栗。国师那时的叙事真是简洁啊,好多内容直接就用红灯笼和梆子声交代了。
张艺谋颜色运用的巅峰之作。
人走茶凉,吹灯拔蜡,非疯即死。这电影真是完美,赞叹一下。。何赛飞真不错
那个从未露面的老爷真是设计巧妙~~
今晚在资料馆再看这部电影,张艺谋拍出了中国电影史上最伟大的恐怖片,具有中国特色的恐惧,不需要怪力乱神,在这个据说有五千年辉煌文化的国度里,最恐怖的正是它引以为豪的所谓仁义道德,透过大红灯笼的血色光,伴随着京剧唱腔,那股子恐怖直达内心,吃人的礼教,在它之下逃不出去唯有屈服或发疯死亡
太爱那悲凉的气氛了。尤其是清晨三太太在屋顶唱戏,美到极致了!
捶脚那个性寓意太浓了。监制是侯孝贤。
私以为这就是一部真正的中国恐怖片,“封建”二字即其心脏。前三分之二尚有扭捏,不料最后开挂,完美的镜头调度与变味的京剧乐里应外合,把一切推向真相解放与心理失控的双重高潮,就此羽化登仙。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张艺谋超脱国师之名、作为世界级导演的疯狂。比《活着》牛逼,不出意外是他巅峰之作。
以前说“有人管是一种福气。”估计现在说“有人日也是一种福气。”应该没有人不答应。院里的人所有的高潮都被两个字——锤脚所隐喻了。个人认为这是张艺谋艺术成就最高的一步,无论是从画面、配色、故事构架上来讲都堪为经典!挂灯笼的那个镜头好侯孝贤,后来发现监制就是侯总的哇~
张艺谋没给最大的爷一个正脸镜头,这才是谋子最棒的片。
严重推荐外景拍摄地乔家大院,大家有空去玩罢~
大太太甘于沉寂二太太活得太累三太太通透了了仍是戏散曲终空繁华一场四太太清高拿劲儿迫从流俗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要了又止于落目该出招时不出招不该出招瞎得瑟害人害己纠结矛盾不知惜命疯有可缘 雁儿最可怜 心比墙头瓦高命比灯笼纸薄 败在倔强毁在看不开 深宅大院未必封建云云 不过缩影尘世冷暖罢了
旧中国里,究竟还隐藏着多少这样的人性扭曲?记忆最深的是那锵锵的敲脚声。
大雪纷飞没古城,深墙大院要掌灯。三妻四妾死人井,疑是红颜殒葬声。
张艺谋代表作,威尼斯银狮奖。①极具形式感与象征性,幽深闭锁的深宅大院,点灯吹灯封灯,锤脚点菜;②批判传统封建制度,男权至上,勾心斗角与相互算计;③浓烈的色彩,从红艳灯笼到阴森诡异的黑灯笼,从暗青砖墙到皑皑白雪;④点题的京剧唱词和飘渺配乐;⑤结尾的抽离与叠化,没有春天,只有宿命与疯狂。(9.0/10)
8/10。出嫁时颂莲故意与迎亲的花轿背道而行象征读书人的清高,刚开始嫌弃捶脚这种权力的符号但逐渐因为虚荣参与权力争斗,高墙大院的对称构图吞噬了颂莲的本性,老爷烧掉遗父的笛子也一种吞噬(自由),初夜老爷离开后她举着灯照见镜子中本性扭曲的自我形象;死人屋和借酒成疯背后隐藏的恐怖韵味很独特。
这片之后让我对总是满脸笑意过分热情的各种阿姨十分抵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