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承阿巴斯、年仅26岁的伊朗新锐导演莫特扎·法什巴夫首次执导了《叹息》(又译《带阿夏回家》《无声的旅行》2011)。小男孩阿夏的父母因一次深夜争吵,双双撒气出门,不幸遇到了车祸,双双身亡。而留守在家的小阿夏一无所知。第二天,只能靠手语沟通的伯父伯母,开着车接他回德黑兰。令他俩头疼的事有很多,一是如何告诉阿夏这个不幸的消息,二是如何让阿夏有个好的归宿。为此他俩喋喋不休又争吵不断。
一路还遇到因车祸堵车、无油和修车等挠头的事。有趣的事,阿夏坐在另一辆车中,反而得到了一丝宽慰和缓解。这位有趣的中年男人爱好音乐,临别时还特意赠阿夏一张CD。
伯父母至今没孩子,生怕有25%的聋哑遗传率。于是伯父想收养阿夏,偏亲伯母不同意,这似乎有点不近人情,但正因为爱得越深伤害也就有多深。其实从他俩争吵不停的手势中,阿夏早就知道父母双亡的消息。最后,痛苦的阿夏逃到了火车隧道,伯母着急的前来寻找。
聋哑人的交流方式,对于一个孩子的爱,虽然搞得鸡飞狗跳,逗趣十足,却是真切和深情的。这无声的旅行,爱意满满,或可影响孩子的一生。影片虽然只有85分钟,观众也没找到想要找的答案。这种开放式的结局,想必观者至少不会担心阿夏的无落。作为一名如此年轻导演的处女作,无论如何都值得赞赏。
2013、1、23
《无声的旅行》中,最无声的就是小正太。你们大人自己都照顾不好,自己都不了解自己,都如此矛盾、自私、怯懦,凭什么能照顾好我呢?而我为什么要让你们照顾呢?寄人篱下很不好受吧。我不说话,我沉默地躲在黑暗的山洞里,让我带着我的孤独和命运自生自灭吧,或者,呜呜而过的火车可以带我去往新的世界。 每一个小小的少年,都藏着一个大大的宇宙,他们敏锐地捕捉情感,犀利地洞察世界,悲慽地接受无常,坚强地做着自己。他们什么都懂,只是他们藏在心里不说
《无声的旅行》中,最无声的就是小正太。你们大人自己都照顾不好,自己都不了解自己,都如此矛盾、自私、怯懦,凭什么能照顾好我呢?而我为什么要让你们照顾呢?寄人篱下很不好受吧。我不说话,我沉默地躲在黑暗的山洞里,让我带着我的孤独和命运自生自灭吧,或者,呜呜而过的火车可以带我去往新的世界。
每一个小小的少年,都藏着一个大大的宇宙,他们敏锐地捕捉情感,犀利地洞察世界,悲慽地接受无常,坚强地做着自己。他们什么都懂,只是他们藏在心里不说,因为,“你们这群混蛋没救了!”
4.5. 画面和声音的结合和处理都很聪明的导演。结尾的空可乐瓶好像阿夏~ The man and the woman are husband and wife in their real life. They are both visual artists, but this has been their first time playing main roles in a film.
面对悲剧最凄惨的方式,莫过于假装自己什么都不知道
看得我很累 不喜欢这种无聊的电视
电影院第一排仰头看完,后面坐得全是伊朗老头老太太。导演亲到现场,非常年轻就接到了伊朗电影的脉络,回来的路上跟室友聊到中国的非现实电影,恨铁不成钢
佩服伊朗导演,总能在最具地方人文特色的情景中拍出最普适的情感和社会关系。他们对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句话的认知,已经远远超越了我们
灵感来源于导演的一次行车经验:穿过隧道,面临漆黑一片的景象,往往大家的谈话会被打断。//整体概念值得玩味。片头以黑幕(黑夜)的“看不见”制造“不在场”(电影中的父母影像是缺席的)。紧接着我们得知这对争吵的父母已经车祸身亡。而后开始是大远景,汽车在蜿蜒曲折的山路里反复行驶(阿巴斯的行车理论:封闭空间的车内具有无限戏剧能量的开发)。视觉上体现汽车的渺小,人的渺小。另一对夫妻(阿夏的伯父伯母)依旧在“谈话”,而见不到“人”。只能听到人声(其实没有声音,只有对白),未见人影。后来我们得知伯父伯母是聋哑人(沟通障碍/人的疏离),他们在商量如何交代阿夏的生活,最妙之处在于,阿夏竟懂得哑语。大人总以为小孩子什么都不懂,其实他们并不傻。
本来应是个感人的故事,却让人在烦燥中度过。太注重形式了,反而忽略了对故事与人物的挖掘。就如阿巴斯的《希林公主》一样,仅靠声音与表情,是无法支撑起一部电影的。
画面,构图不错。确实有一种像是在看阿巴斯电影的感觉。
设定有趣、场面衔接也用了心,开篇是黑幕+对话,接着是一个小男孩,然后马上就进入公路片,然而只有风和汽车发动机的声音,字幕一直不断。全片都在做形式上的变化,包括声音环境的变化,都在场面调度上竭力显得不单调。长镜头果然是师从阿巴斯。
《无声的旅行》小男孩阿夏的父母因一次深夜争吵,双双撒气出门,不幸遇到了车祸,双双身亡。而留守在家的小阿夏一无所知。第二天,只能靠手语沟通的伯父伯母,开着车接他回德黑兰。令他俩头疼的事有很多,一是如何告诉阿夏这个不幸的消息,二是如何让阿夏有个好的归宿。为此他俩喋喋不休又争吵不断。设定有趣、场面衔接也用了心,开篇是黑幕+对话,接着是一个小男孩,然后马上就进入公路片,然而只有风和汽车发动机的声音,字幕一直不断。全片都在做形式上的变化,包括声音环境的变化,都在场面调度上竭力显得不单调。长镜头果然是师从阿巴斯。从最开始构思了情节大纲,到如何延伸出整个故事,还是要好好考虑的,结尾的隧道和最后的无声,男孩茫然无措的看着外面,戛然而止的结局和生活。
3.5;典型的阿巴斯系习作,调度和声画方面的处理均显用心,同时也不无刻意之嫌;真相的揭示残酷而无声,隧道一段好评。
《无声的旅行》中,最无声的就是小正太。你们大人都照顾不好自己,都不了解自己,都如此矛盾、自私、怯懦,凭什么能照顾好我呢?而我为什么要让你们照顾呢?寄人篱下很不好受。我不说话,我沉默地躲在黑暗的山洞里,让我带着我的孤独和命运自生自灭吧。每一个小小的少年,都藏着一个大大的宇宙,他们什
学生作品,JUST A IDEA罢了。考虑到了形式上的突破,但把握不了人与人之间的细微关系。一个仅仅四岁的小孩儿在知悉噩耗的时候能够并且有必要具备如此强大的坚忍吗?
大雨.无声旅途.无声吵闹.孩子在看,雨刷的基调。谁说建立关系需要口头的沟通。
《叹息》大部分时间处于沉默之中,但它并不缺乏冲击:话语与黑暗以及路经的车辆能够轻而易举将其淹没,尖锐的家庭冲突可能随时出现。大远景、调度及一些关于"生命"的意象似乎留存阿巴斯的影子,但某些运动镜头却似乎意在远离这种风格。它关于一个男孩的成长仪式,唯一的问题在于它的到来是否为之过早
流水线模版化批量生产后,高仿品也可以拿去获奖
从最开始构思了情节大纲,到如何延伸出整个故事,还是要好好考虑的,结尾的隧道和最后的无声,男孩茫然无措的看着外面,戛然而止的结局和生活。
很伊朗,很少的角色演出一大串家长里短。一路上遇到的人都能看懂手语也太巧了吧,算是一个bug吧。按照中国的习惯,应该某个时刻两人求助他人,这时阿夏充当翻译,三人在一起互相帮助,大圆满。
不动声色的炫技。场与场的衔接处理上很讲究,声画关系做的很聪明,与影片所要讲述的“沟通问题”凸显的淋漓尽致。作为26岁的处女作相当惊艳。78分
这张海报有意思。电影镜头的取景构图设计和摄影是优点,可惜缺少了一点打动我的力量。不过作为26岁的导演处女作值得期待未来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