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热闹不嫌事大没有分辨和思考能力的普通群众,趁机捞一把政治资本谋求连任的警长,闻风而来的各类一丘之貉的新闻媒体,以及一开始以为自己名利双收一心想搞个大新闻的落魄记者。男主从底层做起,拥有敏锐的市场直觉,过硬的文字功底,和各色机构人等打交道的丰富经验,嬉笑怒骂,一切手到拈来,游戏人间,掌控局面,大好前途放佛尽在眼前。 被困绝境被隔绝的里奥,完全相信男主,他说起自己在战争期间的恐惧,恐惧时唱的歌,男主也会说明男主也有类似的从军经历。说起自己对妻子的爱,说起五周年的计划。单纯善良的父母,破败无人光顾的小店,一直想分开的妻子。人生在世,举步维艰,到头来成为别人的棋子还心心念念都是信任和感激。最后忏悔的时候,镜头给到了记者,仿佛在替他说,我犯了罪,请原谅我。 这封面很有误导性,感觉要掐死女主,其实没啥关系。
导演身兼编剧,确实也是功力了得,故事简单流畅,人物鲜明。
特别是男主这个人物,塑造的丰满立体。开场雄心壮志却有落魄污点,第一个进入洞中英勇又果断,调动身边每个人来铺陈故事时洞察人性,设计拖延时间的应救方法可说厚颜无耻,对其他同业和领导小人得志,最后面对农民死亡时良心不忍。。这个人物的前半段,就是典型的美国英雄,靠自己的胆识和双手,创造奇迹。只可惜,农民之死,改变了这一切。
对比之下,其他人物太过符号单薄,警长为了选举可说坏人做到底,对待别人就像他在盒子里玩弄的小蛇;报社的老板就如同门牌上写的“tell the truth”一样,正义凛然,农民的妻子就是渴望去纽约,死去的农民可以说善良纯朴到了极点,到死都在跟男主称兄道弟。这是比较遗憾的点,打了些折扣。
影片的主题当然是探讨新闻道德,不只是是否断章取义,还是捏造事实的层面,男主在片中自己当了导演,给农民和妻子等分配了角色,为了异域风情加入了印第安神秘元素,把自己塑造成了大英雄。这一切都是因为他太了解大众,知道他们渴望怎样的故事。片中大众蜂拥而至,吃汉堡,购买印第安周边商品,甚至坐上了刚刚修建的摩天轮。农民被困的痛苦,成为了看客们的娱乐度假圣地。
有一个看客提出了,为什么要舍近求远的方法去救人,但是很明显大众根本不在乎他,因为大众只想听英雄怎么说,而不是上一次矿难营救失败的looser的言论。记者和警长根本不慌,因为只有成功者和权势者,才有事实的最终解释权,他们说出的故事才是“Tell the truth”。
最终农民死掉了,英雄坍塌了,记者悲愤交加的赶走了所有人,英雄瞬间也被报社解雇,他又成了主编口中那个酗酒的looser,没人想听一个looser讲故事,无所谓他说的是事实还是小说。
这是一部讲述因为一则新闻而害死一条人命的黑色故事。
作为一个新闻记者,Tatum的职业操守就是“Bad news sells best”,他擅长制造观众喜欢看的新闻,如果没有,他也很愿意去制造。然而他也是个落魄的记者,在大都市纽约混不下去后来到边城小镇,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获得了一家不起眼的报社的工作。一天,领导让他去报道响尾蛇的新闻,途中遇到一个困在山洞的小店店主,这时候他看到了这条新闻的价值,于是开始了他的一些列操作。
首先,他说服了受害者,也就是被困山洞的小店店主Leo,让Tatum拍摄特写画面去报道,从中他可以得到曝光让更多人认识他。此时,Leo其实从中获利了,因为他变得出名了。在之后的整个营救过程中Leo都把Tatum当成救命恩人,只是没想到最后害死他的也是Tatum,而且到死都不知道真相。
Tatum说服了他的父亲,让他全权处理整个营救计划,父亲答应了,只是父亲信错了人,整个过程中唯一担心过Leo的人也就只有他的父亲。老父亲不再乎游客的到来能带来巨额收益,他只担心自己的儿子是否可以获救。然而,当营救本身不再成为焦点时,他就只能静静的看着这荒唐的局面,束手无策。
Tatum说服了Leo的妻子,原本打算远走高飞的妻子为了利益留了下来,众多看客看了新闻后来到了这个曾经荒无人烟的小地方,她经营的小店瞬间风生水起,赚的盆满钵满,当Leo死了以后,她就带着钱离开了。拜金女的眼里容不得贫困,丈夫省吃俭用为她买的周年礼物敌不过她用他的性命赚来的一分钱。
Tatum说服了贪赃枉法的警长,与警长做了恶魔的交易。原本一天就可以将Leo救出来的,但是为了延长新闻的热度,他们采取了最长时间的营救方法。警长在新闻中获得曝光有利于选举,Tatum从新闻的时长中获得名利。
Tatum利用这次大爆炸新闻勒索了纽约著名报社的社长,他曾经被这位社长赶走,理由是他睡了社长的妻子。
随着新闻的播报,出于好奇心的观众前来观望,出于工作的各报社记者前来报道,出于商机的小贩、游乐园、音乐人等前来做生意,还有那个前来募捐的基金会。所有的看客聚到了一起,不再是为了那个困在山洞的可怜人Leo,而是为了游玩、为了利益,所有人都忘了那个被困在山洞的人。山洞内的那个可怜人奄奄一息,山洞外的所有人歌舞升平。
最终,长时间的身体与心理折磨,Leo死了。所有人作鸟兽散尽,只有一个悲伤的老父亲走向山洞的背影。
尽管最后,记者Tatum良心发现,为Leo寻找了牧师,亲自揭穿了事实的真相,可是,已经于事无补。一开始,他自以为能够掌控全局,但最终,他害死了一个原本可以挽救的生命。
那么,害死Leo的凶手就只有Tatum吗?贪污受贿的警长,不闻不问的妻子,迫于压力的营救工程师,不也是帮凶吗?
那些推波助澜的观众呢?如果换做以前,我会毫不犹豫的指责他们也是帮凶,但认真想想,他们错在哪呢?错在无知?屏幕前的观众自然是上帝视角可以看穿一切,身处其中的群众可能不知道自己被人当枪使。我好像做不到义正言辞的去批判这些人,因为也可能存在自己也很容易陷入这样的场景,这个电影让我看到的是,当大众都盲目走向一个方向的时候,自己可以稍微停一下脚步,想想自己为什么要跟着走。人多的地方尽量少去,随波逐流很难不变成乌合之众。
比利怀尔德这部《倒扣的王牌》放在如今也毫不逊色,完美地讽刺了新闻业与生俱来的弊病——这是一个以信息传播为目的,却以不择手段吸引人眼球为手段而存在的一个行业。
影片讲述的是记者查克•塔特姆遇到的一起事故,小镇店主里奥被困山洞无法脱身,他一步步收买里奥亲属的人心,勾结警长、救援施工队包工头,将一个小事故包装成全国关注的头条新闻,也变成了一个全国人民热衷谈论和“刷”同情心的狂欢节。整部闹剧最后却以悲剧收场,由于塔特姆为了延长新闻寿命有意拖延救援,里奥在支撑了124小时,离获救仅差12小时的时候因肺炎死亡,人群也瞬间一哄而散。
塔特姆制造新闻的过程一方面把事情搞大,吸引了政府部门的关注和重视,使得里奥有了更快获救的希望,另一方面却也最终谋杀了里奥。
去年获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提名的《夜行者》探讨了相同的话题:新闻在多大程度允许被制造?
特别是在国内,新闻自由受限制各种官方控制内容且不说,即使推崇新闻自由的南方系在新闻道德上也饱受诟病。新闻工作者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在竞争压力下,太容易失去客观公正的站位,而站在为了吸引大众目光的角度去报道——无数的标题党,低俗下流的“小”新闻,制造民粹为了黑而黑。
然而问题的本质不在于媒体其实在于人性,影片中安营扎寨的人群、喝唱叫卖乃至建造游乐场的商人、围观热闹参观“事故”的群众实际上对事情直接帮助不大,只是群众在自我娱乐自我感动而已。而新闻之所以被制造正是在于群众爱看。所以这样看来,害死里奥的不仅仅是记者,背后操纵记者谋杀里奥的力量正是群众。
不爱思考,从众,这是人群作为一个整体的特点。就像平时不是军迷的今天全都凑齐热闹来看阅兵,世界杯时非球迷们也要参一腿来看球,因为不这么做他们就会感觉到自己被人群排斥开来了的孤独。这个特点也导致人群很容易被刻意诱导,他们会相信他们短浅的目光能够看到的,而不是事实真相,因为事实真相往往复杂到需要花费脑细胞去研究和思考。而新闻工作者的大部分工作正是去挖掘甚至是制造这些给他们肤浅的大脑看。
另外说说我看了比利怀尔德五六部片子之后的几点发现:
主角们基本上不是单纯的“好人”或“坏人”,但坏主角最后都会有一个觉醒的过程,比如本片主角塔特姆得知里奥得了肺炎只能活12小时之后,一下子抛掉了自私和贪婪,转而内疚而寻求救赎。《双重赔偿》里的主角也是这样,片尾是杀了女主寻求救赎而死。《日落大道》的小白脸最后也是终于下定决心离开富婆,却最后死在了富婆的游泳池里。这一点有时候会显得突兀,比如本片主角这么自私的人,最后意识到自己谋杀人命之后转变得太快了,完全没有隐藏自己犯罪事实寻求活路的想法,瞬间成圣。
比利怀尔德片中的女人全是渴望逃离丈夫/未婚夫的类型,一见男主角便不能自已,要给家里那位戴绿帽子。估计是比利年轻时受过什么打击,对女人才这么深仇大恨。
“在群体之中,个体把自己隐藏起来,道德责任被‘多数意愿’所置换,群体以大多数人的名义,对道德暗度陈仓。”
这是一个价值固守被群体狂欢肆虐得体无完肤的故事。泰顿是纽约来到小镇的臭名昭著的记者,他的人生唯一向度是发掘可报道新闻的内在价值。在他无所事事之余,突然发生了一起小镇店主里奥被困的事情。他为了满足自己变态的新闻倾诉和占有欲,选择了效果最慢的救援方式,最终造就里奥被困岩石惨死。
这个闭塞不通的地方,因为新闻的价值提升和老油条泰顿费尽心机的宣传报道,由被救援的贫穷之地俨然成为了一个安乐升平的娱乐场,有安营扎寨的记者、募捐基金的志愿者、卖印第安饰品的小商贩、开游乐场老板和各种“热心”的人们。
里奥的妻子全然没有任何悲痛伤感,而是对于新闻价值带来的经济效益笑靥如花,她甚至想利用泰顿到纽约去过新生活,而置对她情深义重的里奥于不顾。里奥赠予她一个皮草围脖,却被想制造更为轰动隆重的规模效应的泰顿试图谋杀。里奥妻子用剪刀刺伤泰顿,泰顿最后亦有反思,待他想救助里奥的时候里奥却已然死去。你不杀伯仁,伯仁因你而死。
道德焦虑的时代隐喻昭然若揭。沦丧的是一去而不复返的精神价值,其实践已然遭遇危机。心悸失常俨然成为影片谋求的一种况味,在新闻业浑浊不堪的现实环境下,若想自救已经成为肥皂泡抑或乌托邦的追觅。置身群体中的个体本身如若没有对抗懦弱人性的能力,只能被喑哑失策的彷徨腐化。泰顿的行为本身是一种对于自身职业操守的亵渎,然而却始终打着“人性”的幌子暗度陈仓。像泰顿这样的人象征着一类人,即是魂灵已然死去而对于自我内在崇高心绪失去体悟的人,而他之所以拖延时间贻误救援最佳时机也是其本身的命定。
追溯的叩问。新闻从业人员的心虚来源于他们日益膨胀的虚荣心和道德沦陷。当个体精神的沦丧演变成集体的狂欢盛宴的时刻,意识中死亡和无法复苏的那部分就已经灰飞烟灭。泰顿首次去看里奥的时候就只为谋求利益的最大化而只给里奥拍了两张相片,然后因为救援的困难而溜之大吉。不负责任的行为和做派正是体现了新闻良知的湮灭。他者的痛苦和生命隐私,都可以成为一种消费对象,从而生发衍化一出歌声银铃声声声入耳,人事精神事事事漠然的群体狂欢,本质上的诳幻即是伟大通灵宝玉的死去,剩下的只有野火中的挣扎和血泪痛楚,与无法惺惺相惜的人类盛宴的两相对照。
影片最后泰顿在小镇老板面前的倒下,正是一种明确的道德隐喻。泰顿的失策与其说是社会进步的产物,不如说是一种弥天大谎之下的自误。媒体伦理和大众文化之间的关系可见一斑。
意识形态极度保守,但不复杂。我确信这部电影将使每个做媒体、公关,以及营销的办公室白领再度自我感觉良好,他们总是十分愿意被提醒廉耻心,这有助于完成自我感动的循环。正是这种道德感,使他们感觉自己与贱民区分开了,与那些文化景观绝对被动的承接者不一样了。电影出色地完成了中产阶级抚慰剂功能。
站在作者立场,这是一部清晰、顽固的道德说教片。身处加州好莱坞,一个消费主义天堂和文化景观生产总基地,一个够聪明的导演也许早晚会产生这些愤世嫉俗的反思。他将环顾包围着他的策展商、出版公司、报社等一众现代资本主义文化装置,然后进行一次最最微末的控诉。
我们似乎看到,有人对社会道德的败坏痛心疾首了,而那些文化装置是罪魁祸首。我们看到,有人在将传统当田园牧歌怀念着,这是美国早期清教徒移民的传统,那时虽然贫穷、落后,传统虽然古板,但却象征着忠贞、诚实、虔信等一切美好价值。甚至印第安人的传统,都比现在的新潮玩意儿更正派,更士绅。
我们还看到,罪责被市场稀释后,将一切都推诿给道德后,愤世嫉俗将无法收场。要避免犬儒化,那个在文化资本上同为弱势的女人,就要被牺牲。她对大城市的向往被彻底污名化,她只有以一个不择手段攀升的乡土淫娃形象出现,男主角醒悟后的崇高化进程才能完成。这是男性共同体的胜利,也是既得利益者的胜利。这是合谋。
这个叙事暗含着这样的观念:一个能在爱情与家庭中安分守己、知足常乐、敬畏传统的小县城人,才是美好而值得歌颂的;而一个贪点心想通过不正经手段发财进入大城市的人,则必死(偷印第安人东西被困的男人),或是道德败坏(男人的妻子)。 所以我说,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绝望与希望都很可笑的龌龊故事。
“最后一分钟巨牛逼。镜头从一般男性高度,降到桌椅高度,再降到地板高度,然后男主角像一座大山一般地倒在镜头面前,绝对堪称影史最牛逼仰拍镜头。”——仁直
Kirk Douglas饰演这种幡然醒悟的浪子相得益彰,此类角色也较为讨巧;现实中每天都发生着这些真实的悲剧,可惜并无一个倒下的记者绽放微光。
8.6《倒扣的王牌》的失败似乎的理所当然的,揭露与讽刺传媒业,扇媒体的耳光结果被媒体扇一道耳光,于是受尽了口诛笔伐;又尽一切所能描绘一群受媒体摆布的愚蠢大众,他人的灾难成了观众的嘉年华,于是票房失利,之后比利怀尔德就再也没有拍过黑色电影了,但看完后没人能忘记柯克道格拉斯倒下的定格
【B-】觉得蛮一般的,所有的剧情编排都太刻意了。凯歌的《搜索》是从这片找的灵感吗?
比利怀尔德绝对是天才导演,让人敬佩得五体投地。每个镜头切换都关联紧密,将故事讲述得简明犀利,还不失去思考空间。老道格拉斯演技一流,很容易看出父子相同的眼神。为了新闻这个题材让我想到了夜行者。
这是我现在看过的怀尔德中最有泄愤欲的一部了,说它是黑色电影,更不如说是纪实文学。五年,十年,五十年,媒体公知与社会的关系从未改变,他们吹嘘,膨胀,自我埋葬。你有亲眼见证过道德崩塌吗?那应该是柯克道格拉斯猝然倒地的模样。
新闻与传播学专业学生必看,自媒体从业者,新闻标题党,内容策划党……统统必看。读者需要,市场需要就是王道?没有新闻,制造新闻也要抢头版头条;没有热点,制造热点也要博取眼球关注。
本该是生死营救却变成全民围观的狂欢,近乎癫狂的黑色幽默背后是现代新闻业无情的本质:没有新闻就制造新闻,眼球关注意味着一切。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这个行业不但没有改变,反而在自媒体和标题党的加持下变本加厉,上演着一幕幕秃鹫饕餮尸体的盛宴。媒体人必看。
一个人的落难,在媒体策划下迅速被开发出观光价值,演变成全国范围的娱乐事件。各方人物在利益驱动下纷纷入场,进入角色,形成一种合谋关系。苏珊桑塔格所诟病的现代奇观社会中,他者的血泪痛苦、乃至生活隐私都成为公众消遣的对象,被大量制造大量消费。比利怀德是预言帝、讽刺大师和专注细节的魔鬼。
洞外嘉年华群相谱&娱乐至死的前瞻图景。比利·怀尔德的妙语连珠与人性的黑暗面构成了荒诞而不无苦涩的反讽。狡诈而野心勃勃的记者Chuck Tatum也成为柯克·道格拉斯演员生涯中最为癫狂的角色。结尾倒地定格很有力度,但其死亡编排得过于刻意了。 | 帐篷与专列 | 我在船上,你们都在水里呢。(8.5/10)
出名要趁人之危,炒作至死方休~
自作孽,不可活!丘克,到了最后热闹是属于那一群披着慈善外衣装出一副热心关怀样子的旁观者们,你什么也没有,是的,作为记者,你制造了新闻,一个引人注目的新闻,并引导着新闻趋势,但是你忘了,一切都是不可预知,一切都在变化,你不能按常理出牌,不能对你做出批判,你的悲剧是新闻体制下的无奈
8/8.5 一人落难万人狂欢 树倒猢狲散的背后是对吃瓜群众 无良媒体 污吏横行的社会的无情嘲讽 科克道格拉斯那一倒象征着媒体的道德素质的破产 怀尔德恐怕早在几十年前就预见到了今日媒体的现状 human interest与tell me truly 和真相相比更重要的是一个吸引大众眼球的big news 正是如此才有今日被媒体牵着鼻子的大众。而又是什么在牵引媒体呢?当人们无法从物质消费中得到满足而陷入精神贫瘠的状态时你我都有可能是下一个深处山洞困境里的那个可怜的人。
本片获1952年奥斯卡最佳编剧奖
这部电影加一部《成功的滋味》,都该是给新闻人梦想最大的打击吧,坏的不是主角,他们只是棋子啊,有利可图时几千人围着转,事情结束下一秒就人走茶凉。现在网络时代大家就点点鼠标分享一下,五十年代的蹭热点可完全不一样,真是壮观啊。虽有心理准备,看到电影里的场景还是吓到咋舌
唯利是图的新闻机制把一场简单的营救变为景观,“谋杀”了一个人,并使美国梦与美国精神在此交锋。比利·怀尔德将一部有着近似黑色电影开头的影片转向了卡普拉式的诘问,游乐场的段落甚至让我想到费里尼。
曾担心会怎样收尾,看到结局由衷赞叹,怀德还未让我失望过。它完美呈现了始作俑者或许会悔过但他造就的世界已与其本人的意志无关的现实。最坏的是世界就是电影描述的样子且看起来它永不会过时,而这个不伪善的结局是对受伤或清醒的人最好的交代。
Billy Wilder对他的主人公真是一贯的立场暧昧,不过这次却又异常的清晰,可能是Douglas人太有“正气”?开始希望他们能让讽刺以闹剧收尾的,可这个三观如此正的结局竟然也收得这么自然不做作。这比后来The Apartment的HE强多了
B+/ 相比人间,地狱似乎更接近天堂。编排确有刻意之嫌,格局的铺开与收拢都略显仓促。然而比利怀德的功力放到六十年后同类题材中依然无可匹敌。群像不可谓不精准,各个焦点的平衡操纵简直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观影过程中最可怕的联想竟然是伍德斯托克音乐节:(
难以想象这是六十年前的电影,片中发生的事情现在还在上演,这也是剧情能够吸引人的地方吧,很难说这种一成不变是源于社会还是人性的本质。媒体是审视世界的双眼,有什么样的社会,就产生什么样的媒体,看到什么样的人性。 比利怀德自编自导的经典黑色电影, 结尾十分精彩,兼具鞭挞的力量和温暖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