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泽明用一件警察手枪失窃的案件,勾连起了战后日本的底层人民的生活之苦。
1.一种命运,两个人生
小学时候哥哥曾经问我一个问题:“你相信命运吗?”
我说:“我相信努力得来的命运,命运本来就有,但只有努力才能达到。”
也许我们曾有璀璨光明的未来,但某条岔路上的行差踏错,最后走上截然相反的人生。
小学一二年级时,家里贫穷,我曾经染上过偷窃的毛病。直到有一天,我被发现,小卖铺的婆婆满大街追着我赶,知道羞耻,从此再也不犯。
后来的我曾经在想,有没有那样一个时刻,一旦走错了我就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
这个问题于很多人来说是高考,但对影片中的主人公来说是参军复员回家时,背包被偷。到底是什么样的社会才会偷复员军人的背包?嫌犯堕落的原因是如此难以反驳,就像当今社会上的许多人,他痛斥这个社会的毛病,但还是做伤害社会的事。
虽然嫌犯最后10分钟的时候才第一次露面,但黑泽明早已经让嫌犯的形象生动细微。他住在姐姐的棚屋后,一个残破到只能放下一个床铺,成人杂志和烟的居所。
青梅竹马的脱衣舞娘看上橱窗里的华贵到他们永远卖不起的水晶裙子,这才有了第一次抢劫。
“那种东西就不该放在橱窗里,放在橱窗里就只会让人动歪脑筋得到它。”
青梅竹马控诉消费主义社会的残酷。华贵的水晶裙子闪耀得让人眩晕,女人不停地旋转“好快乐,好快乐”。她的工作是穿着清凉的衣服跳舞给客人看,在家她穿上华服第一次给自己看。
但警察和嫌犯也遭受过同样的命运,复员回家的路上,他的背包也被人盗窃。当时他也愤怒、迷茫,那是他全部的身家。可是他走上和嫌犯截然相反的道路。我们曾经如此相似,在命运的分岔路口走上了完全不同的两条道路,此后渐行渐远,直到我成为良犬,你成为野犬。
影片最后,警察和嫌犯在泥地里厮打,终于嫌犯倒下,警察也累得趴下,两人一同喘着粗气。小径上传来孩子纯真的童谣,嫌犯哭到皱成一团。他也曾对世界怀着美好的期望,天真如稚童。直到走入成人世界,童话破灭、仅仅活下去就要耗费全部力气。我怎么变成这样一个人了?
2.东京“热”
黑泽明从影片的一开始就渲染一种天气炎热的氛围,仔细看看你发现几乎每个场景都有流汗的镜头、室内场景都又带不走热的风扇。黑泽明就这样通过一种炎热的环境,衬托人物的焦躁。
一直到一场暴雨倾注而泻,影片达到高潮。
可仔细看电影的人会发现,身为案件中心的警察几乎一直穿着厚实的西服,他也不曾表现出炎热的样子,一滴汗都没流。这是为什么?
人在高度紧张时,是忘记了凉热的。警察一直处在深深的自责中,所以外界再炎热,他也感受不到。老刑警中枪,他痛苦哀求老刑警,你不要死啊!你不要死啊!坐在楼梯上楞直等着结果,感觉不到睡意,自然不懂睡觉。
而老刑警却是对整个环境感同身受,警察逼问不了的嫌疑人,他用轻松的方式和女人套出话来。紧张的5万人棒球赛,他能想出吸引犯罪嫌疑人出来的方法。办案要的是冷静,抽离自身的紧张,感受发生的一切。
而最后也正是年轻警察第一次放轻松,观察整个环境的细微变化,才找出了真凶。
3.美丽的梭罗河
影片出现了大量的配乐,比起第一部电影《姿三次郎》自然是成熟了许多。
在歌舞妓厅外面传来美丽的梭罗河,一首十分小资情调的歌曲,映照在底层人民摩肩接踵的闹市,有“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之感。
高潮结尾,嫌犯对警察开枪,射中了警察的右手。此时隔壁的别墅传来的一阵悦耳的钢琴声。别墅里的富太太看了看窗外,觉得是自己误听了,回到房间。
资本主义对平民的痛苦毫不关注,他们只顾在橱窗里放些精致的衣物,遥遥扫一眼穷人的痛苦,便安然睡去。可那些得不到的痛苦,真实的发生在平民心中。
黑市交易枪支用米票支付,穷人连饭都吃不饱,弹钢琴的是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富太太。
4.星空与番茄
“好久没看过这么美的星空了!”
小偷大姐大躺在露台上,仰望星空。我不知道黑泽明这个镜头的含义,我只是被其中的诗意感动,再慌乱的时代、再卑贱的人,抬起头就能看见星空。当你追逐地下的六便士时,有没有机会看看天上的月亮和漫天星辰,惊心动魄的美。
第二个被枪杀的人是个太太,丈夫回家发现出差前院里的番茄还是青的,回到家番茄却那么红,可此时他的太太已经被人杀死了。
丈夫无法接受鲜艳火红的番茄,把它砸烂在地上。镜头给了地上的番茄一个特写,被毁掉的人生。
《项脊轩志》有言:“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多次低视角特写嫌疑人脚部镜头
黑泽明果真是电影技法的大师,保持嫌疑人的神秘性,几次出场都只特写嫌疑人的脚。像希区柯克的电影,恐惧是你在等待惩罚发生前最恐怖。直接放出嫌疑人的面部,他就成了一个活生生的人,只特写镜头他还是象征恐怖的符号,神龙见首不见尾,你永远抓不住他。
最后,看这部电影会看到很多电影的痕迹。《杀人回忆》、《寻枪》都从这部戏得到了灵感。
1.热
全片大部分时间角色都在流汗、擦汗,拥挤的夜总会、公交和棒球场等等元素,让隔着屏幕的我都能感受到天气炎热。热让人烦躁不安,但办案有条不紊的佐藤警官像一丝清风一样,与我们能够与不安和烦躁的情绪抗争。直至雷暴雨来临,冷热相争。
2.战后日本
战争以后,人们就像失去了信仰,生活没了方向。但是,同样被偷装有所有财产的背包,主角和犯人走向了完全相反的道路。是世界让人变成这样?或许只对了一半?
3.视听
水龙头、锤子、雷电,无处不在变现着烦躁、紧张、不安。
适度的纵深镜头让我们快速理解空间和人物关系。
妻子在院子里种了番茄,丈夫出差前番茄是绿的,回来时番茄变红了,而妻子却被枪杀了。这一段很动人,但是如果不是只用台词和夸张的表演直白地讲出来,也许效果可以更好。
临近结束时雷暴雨把所有人的情绪都拉到了顶点。最后主角没有武器面对持枪的犯人,琴声响起、中断、再响起,简直是神来一笔。
三船敏郎就是注定为黑泽明所生的演员,不知道是否可以这样说。但总之,三船敏郎的角色,恰好诠释了黑泽明本人的个性和人生观,而三船的演员之路,也是由黑泽明开启的。 看三船的角色,基本上都是那种耿直鲁莽却心地善良的憨直人。这一次看的《野良犬》,自然也被打上了诸如此类的黑泽标记。 最适合这一性格特点的诠释,或许本人也是如此的三船,正是上天赐给黑泽明最好的另一半,完成自己艺术理念缺他不可。 看八卦,1969年,三船敏郎婚外情爆发。不知之前还是之后,黑泽明与他矛盾纠纷,第二年,黑泽明企图自杀。两个人的人生,竟也以这样奇特的方式纠结着。 我不由得想,如果少了两者之一,或许都成就不了这一系列光彩夺目的大师之作吧。随说句,不知是不是没了巩俐的一根筋,张艺谋的作品就没有了主心骨。 这部《野良犬》是黑泽与三船的初期作品,两个人都是初生牛犊不怕虎,跃跃欲试。之前有个泥醉天使,这里还是个执着的发狂的人。 黑泽这一类的大师,对于艺术都是这样拼了命的。看三船的警察,丢了枪之后,不住的忏悔,不停地找寻,没有一刻松懈,热切的眼神,急迫的神情,匆匆的脚步,想起的,确是艺术来不得半点虚假,要不得半分虚伪,非全情投入不可,人生也是,而大师的成就的真谛都在于此呀。 总之,是被深深地打动了。是为其诚,是为其狂。有了这样的人物,电影也就活了。 相信看完电影后我们都忘不了三船的眼神。那是导演用特写曾反复打量过的。镜头充满怜惜,而那主角却紧张极了。三船的眼神特写,却未免是他有些刻意做作的地方。 最喜欢的表演是与疑犯在树林里对峙。中了一枪之后的三船,眼神忘我,冷冷内含光,加之僵直的躯体,斜楞着逼近,倒真有如僵尸复仇。演员早物我两忘,灵魂出窍,只记得眼下这个是自己一生一世的对头,其他全不顾,还真让人倒吸一口冷气。这个表演是非常精彩的。 黑泽驾驭节奏的功力早年就已不俗。至今看来仍觉得目下的许多侦探片未脱此窠臼,只是刻画人物方面完全不及黑泽。黑泽照样借着剧中人之口向丢枪警探说出:你上司不会开除你,他这个人心很好的,就是话说得不好听。这一类最为黑泽喜欢的直肠子。其他还有勤勤恳恳,却又谈笑风生,完全不似传统的志村乔般慈父型警探。 大师们总是会把一个新奇的世界带给我们。突然惊醒我们。除去那些人物,结尾处两个人扭打后,累得躺倒在地上,一个只顾着喘粗气,却为了抓住犯人而心思宁静;另一个却透过四周半人高的野花的花瓣,看见炫目的阳光,而终于抑制不住地放声哭泣,可谓声嘶力竭,哀叹一切不可重来——没这个来得那么震撼。而导演呢,他给“坏蛋”一个舞台,这是他的勇气与眼光。 另一个富于梦幻色彩的场面,是和偷枪的女扒手,在夏夜的木台子上,在度过了紧张的追踪,酷热难当的旅程之后,两个人以这样奇怪的方式共处——女扒手被他打动,拿来啤酒给他喝,告诉他去找枪贩这一线索,然后就在他身边躺下,两个人,竟一起去看漫天的星斗。 想起这是60多年前的星夜,当然会有莫名的感动,那时的星空,星星大如斗、且密布。回到现场,一个猫和一个耗子的和平共处与浪漫之约——与恋人去看星也未必好过此时吧。那感动还要更加大一点。是想到这样场景的导演。 或许这就是大师吧,他的悲悯从一开始就不曾少却一点。
黑泽明的剧本极为扎实,拥有一切必要条件并会拉伸内涵,这是他成功的必要条件。他的作品就是电影拍摄模版。
桥本忍和三船关于坏人的一场辩论中三船认为战争使人变成野兽,使得全片的悲剧有所指向,提升了本片的内涵。
设置三船跟疑犯一样退伍后行李被窃,展示了人生两种转折,有戏剧性,也借三船为人物平添了同情感,使人物的疯狗行为有了《小丑》般的生长动机,使得疑犯立体丰满。这就是好剧作。
既然枪一直在做恶,那最后一次就要做大恶,已完成三次原则。再次感慨黑泽明的剧本。
“社会是不好,但归咎社会而作恶更不好!”
“但坏人才丰衣足食,是胜利者!”
提升全片的一句台词文眼。
全片始终沉浸在一种炎热烦躁的氛围中,对气氛营造很有用。
前景设置一个吹口琴的人,就灵动起来了。
三船可怜兮兮在门外坐着等,观众就容易共情。
不幸能锻炼人或毁灭人。你愿被毁灭?
计较过去不如防范未来。
像她这样敏感的女人最顽固,问歪了就像石头。
腐肉会生蛆,世上没有坏人,只有坏环境。
“疯犬只往前冲不后退。”暗指日本帝国主义。
好的第三幕不仅仅有必然的毁灭,要有巧合掺杂在里面增加困难度,以提升戏剧性。
真的很奇怪,明明完美符合剧作起承转合,可就是让感觉不到而看得津津有味!
最后的镜头:二人本是同根生。
我以为自己看电影变浮了,只是电影不够好!
笔记:
《野良犬》的故事包容了日本战后社会艰困的民生状态和惶惑的人心向背。黑泽明用寻枪事件,完成对日本社会的现实解剖,其社会主题与他的电影故事一样丰富复杂深邃,而且有诸多的人生蕴涵。
三船和疑犯,并蒂双生,一个成为疯狗,一个成为良犬。
背景:二战后的日本,作为战败国,战争带给普通民众的只有贫困和饥饿,社会的贫富差距极大,绝大部分人都在贫困线上挣扎。但除了贫困,更大的创伤是在心理!
影片的一开始,我们就看到一个个西装革履的警察从靶场归来。紧接着,镜头跟随男主青年刑警村上来到一辆挤满人群的公汽,突然在人群下车的时候,他意识到枪——一把曲尺被偷了,这段与小偷之间的你追我赶,也让观众看到了到时的日本街道,虽然是黑白电影,随处可见的电线杆,街道两旁简陋的房屋,还有路上的尘土飞扬。
男主村上,第一时间就向局里报备,他是个热血青年,丢枪之后,不断自责,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而上司中岛却不紧不慢的告诉他,遇到此类事要去找谁,寻求谁的帮忙,淡定的中岛与焦急的村上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而给村上提供帮助的扒手组组长市川,也同样稳重,一步步引导村上,带他找到当时车上的女扒手阿银。
村上也通过自己锲而不舍的跟踪,得到了寻枪的一点线索,扮成落魄的军人去闹市区转悠。
这里的镜头虽然漫长,但带给观众的紧张感却丝毫不减,一面是村上迫切的眼神,一面是街上涌动的人群,时间紧急,村上更急,但线索不会自动蹦到他面前,只有耐心等待,在无比的焦虑中等待,村上还是做到了。
只是耐心在与对方交换手枪和配米证时,消耗殆尽,女中介人话还没说完,就被鲁莽的村上抓住了,这位热血青年毫无技巧的盘问没有得到任何结果,同时还漏掉了当时在现场的女中介人的同伙们。
上司中岛一面指出了村上作为新手警察的不当,一则不应该当场抓住女中介人,二则告诫他做警察不要太过于神经敏感,同时秉公减了他三个月的薪水。
期间,村上通过弹道鉴证科,得知最近的一次劫案枪支就是他的曲尺枪,自责纠结的心理又上来了,冲到上司中岛那去辞职,中岛顺势引导他不能被丢枪一事打垮,要把这次丢枪事件追查到底,并推荐给了他第二位大神佐藤探长。
佐藤游刃有余的盘问方式,同时也耐心的教导村上抓人的失误,村上在他的帮助下,一步步接近事情真相,本多—阿清—春夏—最后锁定持枪人游佐。(此处省略一万字......)
当最后村上抓住游佐,并和游佐躺在草地上大口揣起呼吸的那一刻,对于彼此都是一种解脱,村上终于放下了心中的石头大舒一口气,对前辈们有了交代,对自己也是一个圆满的完成任务,而游佐再也不用东躲西藏,拿着不正当的钱,借酒消愁,麻痹自己,其实他也知道自己正在滑向深渊,但没人帮他,正好村上出现并抓住了他。
警察局的前辈们在无形中给了村上很大的帮忙,没有口头的说教,而是用实际行动带着村上,用他们几十年的工作经验,言传身教这个时刻紧绷神经的青年警察。
片中炎热的夏天让观影者一直跟着角色处于焦虑之中,不停的出汗,不停的用手绢擦拭,空气中总有窒息的感觉,让观众一直跟着角色着急,虽然知道最终会找到枪,但这个过程却是无比煎熬。
“没有坏人,只有坏的环境。”村上的这句话,可能就是当时战后日本普通民众最真实的写照吧,无可奈何,却又无法选择。
战争的后遗症是巨大的,渗透战后的各行各业,单纯地去评价好人和坏人,显得很苍白,所以导演也没有说教。
但导演黑泽明还是积极引导观众向着积极的方向前进:不要总被消极的情绪主导,陷入而不能自拔,警察村上虽然抓捕了游佐,但依然怀有同情的心理,总是以同理心去看他,觉得他不是穷凶极恶之徒,而导演也通过佐藤之口“正是由于你的曲尺让我们挖出了更多的手枪”、“看看窗外吧,想想还有多少善良的人会被游佐那样的人夺去性命”,来引导这位经历过战争回归社会的青年,不要总是陷入过去,而是放眼现在,活在当下。
生活予以苦难,要报之以歌!
Ps:1.49年的片子,一点都不落窠臼,镜头感和剪辑极其流畅,大师级。
2. 人物极其饱满,透过黑白电影看那个时代的人,还是同样的人性。
3.片中的罪犯没在战场送命,却还是最终崩溃在社会之中。
4.导演对于人物情绪的把控,具象描写和抽象表达登峰造极。
热天午后丢枪事件!从影片18分钟起至第26分钟止,片中的三船走走停停,以一双野狗般的眼睛为观众展现了战后日本的众生相,街道破败,道德沦丧。三船行走中加入了《夜来香》与《梭罗河畔》的配乐,使得该片段成为电影天皇早期作品中不可多得的诗意画面。失枪的刑警便成为无尊严的弱者,战争遗毒甚深
一个人的遭遇折射战后日本,一把枪的下落牵动数个人的命运,满目疮痍仍满怀希望。
找枪其次,二战后的日本底层众生与心态才是重点。摔烂的番茄,滴在白花上的血,闷夏暴雨次日的蓝天,黑泽明是有多想把这片拍成彩色的啊!中国出生的三船在二战中屡当逃兵不成差点自杀,跟舞女对视那一眼的悲伤太直接。再残破的世界,腐坏的社会,受伤的过往,人还是能选择自己的道路,以良知,以希望
【中国电影资料馆黑泽明影展】4K修复版。借由“寻枪”的故事而展开一幅生动的战后日本百姓生活画卷。警察、扒手、流浪汉、皮条客、舞女、上班族、旅店老板...从主角到不起眼的小角色都活灵活现,颇为难得。电影从头到尾充满紧张的悬疑感。深刻揭露并探讨战争对人的摧残、社会的恶与人性的恶。虽然在寒冷的11月,但仿佛能感受到片中那让人汗流浃背的酷热。
重看。看到的东西跟以前差不多,但体会到的大不一样。《寻枪》与这部电影的差距,就像某个《老男孩》与真正《老男孩》的差距一样。
影片准确的描绘出了一幅日本战后民众百态图,但不够Drama,戏剧张力不足,实在是无聊了些。从电影语言上来讲,本片开头多次极为大胆的闪回很值得称道,次年黑泽明带着《罗生门》震惊了西欧影坛,这种“比欧洲电影同一时期更为先锋的闪回手法”在《罗生门》中趋于完善,而在本片中已初具雏形。
这个算日本主旋律影片吧。刑侦,犯罪,同时不忘记分析产生犯罪的社会背景,给犯罪者某种程度的同情,刑侦过程中,走访社会最低层,揭露下层人民水深火热的生活,战后日本像那个溽热的天气一样,不知什么时候可以变得清爽通透,但是导演还是把希望寄托给向善的人们还有孩子。
人被残酷的现实困住,也被粘稠的暑热困住,真是热,三船敏郎把西装外套都给汗湿了,还是头一回看到。这热,把社会也给热坏了,在那贫穷的熔岩里,满是偷拐抢骗的疯狂与绝望。二十八岁左右的三船敏郎一直在寻那个二十八岁左右的对手,白西装对白西装,艳阳对艳阳,一个照得辉煌,一个晒得惨白。其实有想,假如剩下的三发子弹,直接锁死村上,那该多绝。不过这样,也没有标志性的反差对决了。几个女性角色都很有意思,头插白花的女人,让春夏演也挺好的。喜欢片名。四星半。@资料馆
是寻枪记,是擒凶记,更是浮世绘,中下层人民的生活,战后心理创伤都在这探案的过程中被反映出来,而且这些社会问题的揭露丝毫没有影响主线的发展;警察丢枪啊老少搭对啊这些元素黑泽明六十多年前就玩过了,不但玩得好,更玩出了深度
寻枪、破案的过程,也是对日本社会做全景式的巡游。那般溽热的夏日,汗珠似乎要从银幕上淌落,心火却比烈日更加难耐。黑泽明有意延长一些蒙太奇段落,用极致的视听激发观众内心的焦灼。年轻的三船演一个急躁冒进但有恒心毅力的警探,天皇有意给他树立业务上的偶像(经验丰富的志村乔),进而变成生活上的偶像(瞥见美满的家庭),又把这偶像残忍伤害,从而让他从精神上站立起来,最后真正独当一面。看黑泽明的观感总是越往后看越好、越沉浸(《生之欲》另当别论)。整部电影行至雨夜时达到高潮,令人震惊的是此后竟能一直保持在高潮。主人公一路狂奔,冲向最震撼人心的结尾对峙。一段优美的歌声,一声凄厉的叫喊,不是控诉的控诉,强烈的对比让观众无比揪心。
世上没坏人,只有坏环境。这是多么意味深长的话,有多少人疲于生活在这个社会里,可犯罪缘由真的要归咎于社会吗。普通的警匪破案故事,一步步的追寻线索,过程中却折射出日本战败后的那段时期人们内心纠结的状态,黑泽明在用自己的方式关注着底层人民的困苦生活~
黑泽明的洗练简洁紧凑鲜明,从不是润物细无声的,以最紧迫的强硬加于观者,躲避不及,就被击中了。
黑泽明太厉害了,早期的作品就如此纯熟(许多地方像与《天国与地狱》的对话),描绘战后社会和人们的生存状态。三船在底层社会游走的那一段好棒,简直可以用梦幻来形容;很多镜头就像绘画构图一般严谨,看得出每一个情景都花了很多时间来雕琢。大师!(连续两晚看精彩刺激的警匪片,失血了!
记一些印象深刻的点:1、男主打动女扒手获得线索那场戏,小吃店外穿着背心的男人用口琴不停吹着多瑙河之波;2、老刑警出场,请女枪贩吃冰,吃完将雪糕棍掰成一截一截;3、老刑警看着梦乡中的孩子,笑着说简直像块南瓜田。比喻精妙。4、第二受害者被杀后,出差回来的丈夫悲痛地拔起庭院中种的西红柿,说离家时还是绿的,怎么现在变红了,她就不在了。5、老刑警说,疯狗眼中只有笔直的路。镜头切换到笔直的铁道。6、母亲是女儿最好的检察官。7、几次拍犯人的裤脚真厉害,比希区柯克都厉害;8、片末男主终于抓到了犯人,两个遭遇过同样的战争创伤的男人躺在野花地里,如同镜像。这时,身后走过一队孩童,唱着蝴蝶的歌谣。
借寻枪审视芸芸众生,展现战后日本社会人情百态,生活艰难、人心惶惑,仿若酷暑难当;寻枪不是终极意义,寻找的过程,见尽战后日本民间疾苦,才是这部电影最感人之处。战后派分化成了野良犬和野疯犬。黑泽明不仅讨论了犯罪与贫穷、人性与环境的关系,也不忘为影片注入勇气和希望。音画对位的手法大量使用,结尾厮杀的背景里是钢琴和童谣
借着寻枪探案的名头,依然是关于战后日本生活的关注,以及底层的困苦。
战争让日本人陷入了一种集体性的焦躁心理之中,外在的体现就是难耐酷热,有些人更是因此变成了吐着舌头乱咬一气的疯狗。疯狗咬人固然不对,但重要的是思索究竟是什么让好人变成了疯狗。本质上虽然应被划入社会派推理的范畴,但黑泽明的深度显然完爆他的后辈们。和任天堂一样,他既是日本的,更是世界的
重點不是尋槍,而是尋槍過程看見的社會面貌。最後兩場戲真棒,第一個是志村喬中彈前鋪陳的緊張情緒;第二個是三船敏郎和壞人決鬥,兩人映出戰後派的兩種樣貌,在此如犬般泥沼互咬,最後倒地,遠方走過一列唱歌的小朋友,這是黑澤明獻給戰後日本黯淡社會的禮物。
就看过的黑泽明早期电影来说,基本逃不开社会与人的主题,这部说得比较直白些。以寻枪的过程带出战后日本社会的面貌,以及社会对年轻人思想的影响。年轻的三船敏郎和演罪犯的木村功不仅都是经历过失去一切的抢劫的退伍军人(行李丢失只是表象,喻指的是战败后军人身份和精神的流离失所),连长相都很相近,好似并蒂双生,都是野犬,只是一个长成疯狗,一个变成良犬,所以三船会理解罪犯,他对枪的执着本身也是极度缺乏安全感的另一个面向的体现。结尾两人的对峙扭打结束在钢琴与儿歌的柔和音乐中,可以看作是黑泽明对时代的叹息与宽慰吧。
看这种老片的乐趣之一就是找有多少后进在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