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语言的主要表现方式是画面和动作。即使主角是几只熊,在没有任何人类语言相伴的情况下,只要通过合理的剪辑和排序,一样可以讲述精彩的故事。电影《The bear》就是这样的典型之作。很欣赏导演Jean-Jacques Annaud 捕捉镜头的能力,在他的电影里,自然界中很难被人类驾驭的野兽,居然也能成为演员,去演绎属于它们自己的故事。
第一组镜头的出现就讲述了最残忍的一幕。小熊和他的妈妈在掏食蜂蜜的时候,突然一声巨响,山上滚下的大石头把妈妈砸死了。那一瞬间小熊惊呆了,他意识到妈妈一定很痛,于是他“熬熬”地不断地用嘴和四肢去搬运那巨大的山石。那种笨拙的手足无措加绝望的叫声分明让我看到了一丝人类的影子,也许这是动物界的一种天性,属于亲情的本能。在经过了一系列的挣扎以后,小熊终于发现他搬不动那些石头,而妈妈也早已经离他而去了。他躺在了妈妈身边,享受着妈妈带给他的最后一丝温暖。哭泣中,他看到一只蝴蝶。白色的,漂亮的蝴蝶。他一定认为那是妈妈的灵魂变的,围绕着他不停地飞舞,代表妈妈还在他的身边。
失去妈妈的孩子通常都会有一些凄惨的经历,小熊在原野里无助而迷茫地奔跑着。落水,被一只青蛙欺负。晚上独自躺在悬崖边,做着关于白天那只青蛙的噩梦,瑟瑟发抖。纵然大自然还是这么美丽,草还是鲜绿的,月色还是迷人的,但是小熊觉得自己被这个世界抛弃了。
而在这片森林里,还生活着另一只熊,他庞大而充满自信地闯荡着他的世界。那张扬的足迹终于让他成为了猎人的目标。他能吓跑松鼠和小鸟,却躲避不了藏在树丛后面的猎枪。他被击中了。但他还是逃跑了。他和小熊的相遇导演处理的很精妙。用两只熊的眼神和大熊的叫声,以及小熊那徘徊蹦跑最后接近大熊的肢体动作,来交代了一组熊与熊之间从相疑到相知的对话。
在小熊跟着大熊闯荡世界的过程中,又一次证明了大熊真的是属于熊界的一名成功熊士。他能捕捉到很多大鱼,能追上飞蹦的鹿,还居然能轻而易举地打动异性的芳心,并成功地让自己度过一夜春宵。而小熊还是那么天真的捞着水里的月亮,误食了有毒的蘑菇。其间出现了小熊的幻觉,他把彩色的蘑菇看成了蝴蝶,而事实上真的有一只白蝴蝶停在了他的爪子上,这与熊妈妈刚死的时候的那只蝴蝶形成了一个对照,后来的一场雨把小熊淋醒了。我宁愿相信这是熊妈妈显灵,在冥冥中保护着自己的孩子不受伤害。
人类在这部电影里扮演了一个不光彩的角色,但人类的活动或多或少地推进了小熊的成长进程。猎人剥着熊皮时那麻木的表情,在子弹上动完手脚后那阴险的一丝笑意,月光下的枪杆,遭遇大熊时吓得屁滚尿流的猥琐,以及用炼乳嘲弄小熊时的轻浮,都让观众产生浓浓的厌恶之情。人类的活动让小熊逐渐产生了自我保护的意识,最后竟然可以在人类的营地里大闹嬉戏。最感动的是小熊在猎人那里见到自己妈妈的那一幕,他不顾一切地弄断了绑住他的绳子,虽然此时他的妈妈已经只剩下了一张皮,但是他依然要躺在妈妈身边,也许他还可以感受到妈妈的温度。猎人被感化的转折点也许就是见到这个画面的时候。
另外值得一提的还有大熊的英雄情结。我分明在他身上看到了类似于中国武侠片里大侠的影子。首先他勇敢,做事情毫不犹豫,受伤了自己治疗,看见猎物了主动出击。还能独闯敌营而无畏十余条猎狗,这很类似于“李连杰”式的风格。然后是他的多情,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大熊也不例外,并且他的事业绝不被女人所牵绊,一夜情之后选择拍屁股走人,很大男子主义。最后是他的仁义,所谓仁者无敌,在与猎人的单独对峙中,他喉叫着显示了自己的优势后,居然选择放生猎人,这也为自己和小熊赢得了生命存在的可能性。
小熊最后在和云豹较量的一刹那成长了,他叫出了代表他长大的那一声嘶鸣,纵然这叫声的背后有大熊在为他撑腰。但是他已经不怕接下来的日子了,虽然身边没有了妈妈的陪伴。
影片用追踪拍摄的方式,采用众多的全景镜头,以及一部分动物神态和眼神特写,同时穿插一些空镜头,很好地展示了动物的内心世界和大自然的声音。最后更是打出了一行字幕:“最激动人心的不是杀戮,而是给予生命的权利”。我想这不仅是告戒人们树立平等对待生命的意识,也是赞扬了大熊放生生命的仁慈。最后两个画面是大熊和小熊甜甜地睡在山洞里冬眠和森林被冰雪覆盖的场景,感觉暖融融的,那分明是一种属于生命的温暖。
http://cyacz.blog.163.com/blog/static/982699200932943752910/《子熊故事》(L'Ours):猎杀者的恻隐之心
(文:火神纪)
杀;或者不杀。活;或者死去。
当我们在追捕的时候;也许,我们也该去想想那种奔逃的悲凉。不管我们是否停下追捕的脚步;如果我们正在奔逃,我们也许会做这样的祈盼。——火神纪。题记。
孟子在《告子上》里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这部电影却跟我们开了一个很大的玩笑;电影把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提升到了物皆有之的高度,熊先有了恻隐之心,然后人也才有了恻隐之心。Jack Wallace饰演的老猎手比尔(Bill)在电影快结束的时候说——看看是谁带来了文明世界的曙光。他说这句话的时候其实指的是小熊约克(Youk)朝着象征着文明世界的人们飞奔而来,可是也可以理解成——因为切基·卡尤(Tchéky Karyo)饰演的猎人汤姆(Tom)放弃了他原先的猎熊计划,而把新的文明晓曙光带回了旧世界,纵然那个世界也曾号称文明。
这部电影突然变得很好玩:比如庄周梦蝶一般充满了思辨的哲理——是庄周梦蝶,还是蝶梦庄周;是文明感化了蛮荒;或是蛮荒感化了文明。如果说,汤姆放过了大熊以及将小熊放归了大自然是因为其“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可是他的这种恻隐之心却是因为大熊在可以轻易屠杀他的时候先动了一次恻隐之心,而他所做的,更像是在向宽宏大度的熊报答它的不杀之恩。
当汤姆拿着猎枪安上他自己物制的铅弹里,他是一个猎杀者;当汤姆没有带着武器蜷缩在一头怒吼的巨熊面前,巨熊才是猎杀者。两者的位置倒换给了这部电影更深层次的含义——正如施耐庵则在《水浒全传》里说:每怀恻隐之心,常有仁慈之念。作为猎杀者的熊有了仁慈之念,然后让作为猎杀者的汤姆有了同样的情感;杀,或者不杀,其实已经没有什么值得争论了。
语言其实是最无力的一种表现形式,至少在这部电影里来说是这样。两个半男人,剩下的几乎都是动物演员,我们能期盼让·雅克·阿诺(Jean Jacques Annaud,以下简称为雅克)给他们安排多少的语言对白;何况,这本身并不是以人为主角的电影,这一点从电影许多以小熊约克的视角的镜头描述和约克的梦境描绘可以看出来。
肢体语言同样是一种无力的表现形式,在这部电影里同样能够看出来。本片的大量篇幅都是以动物为叙述对象的,我们无法想像让参演的灰熊、鹿、豹以及猎犬都接受过表演课的培训,有足够的形体课培训支配之后才能参演这部电影;它们所有的仅仅只是本能的表达以及简易的驯练。然而它们依旧无愧于动物演员的称喟,至少它们都出色地完成了它们自己的角色所要阐述的部分。
有一些东西是共通的——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以为是人性里的善与恶,美好与丑陋,它们有一种能够穿越语言障碍和文化背景的差别来感动所有人;可是在这部电影之后,我发现原来还有一种,不仅可以穿越语言和文化,甚至可以穿越物种——那就是所有物种所共有的,本能的生存欲望以及同样的恻隐之心。
电影一开始就是小熊约克的幸福生活:跟随着自己母亲一起生活,学习母熊教给它的所有生存技能;甚至,约克还没有达到学习的年龄,仅仅只是享用母熊给它带来的丰硕成果。玩耍、吃喝、睡眠;从冬眠的洞穴里爬了出来,它所要掌握的是先让自己健康而快乐地成长。
奈何,飞来横祸。约克仅有四个月大的时候,它的幸福生活宣告结束——母熊因为去掘蜂蜜而不慎被掉下来的巨石砸死,约克成了孤儿。一头在野生环境里的幼熊,我们根本无法想象它将要如何生存下去;毕竟,熊的生存技能并不只是依靠生存本能就可以了,在它生命里的头两年,它必须跟随着母熊学习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技艺才有可能在这个世界上存活下来。
还好,约克自得其法。它守在母熊的尸体旁整整两天两夜,直到母熊的尸体彻底僵硬,直到它明白母熊已经不再可能醒来给它带来食物,凭着饥饿的本能驱使它终于离开了母熊的尸体自己外出寻找食物。可是它根本没有办法捕食,连一只小小的青蛙都能带给它一整夜的恶梦——丧失至亲、没有食物、落水的惊惧、错失的安全感以及让它不知所措的茫茫前路,小约克的恶梦里惊慌连连。
也许,本能也让它去依赖所有它所能依赖的一切。比如那头受伤的大灰熊、比如将它带回营地的猎人,等等。只要不让它感觉到危险,只要给它点东西吃,它会全心全意地跟着在它眼前的任何生物。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里表达的,是一种在大和谐主旋律下的宽恕与共存。不管是小熊约克与陌生的巨熊之间,或者猎手汤姆追杀巨熊未遂,或者巨熊在完全可以杀死汤姆时放过了他,或者汤姆在巨熊放过他之后把上了镗了猎枪朝天空开了空枪想把巨熊驱离危险境地,或者汤姆把小熊放归了自然并且鸣金收兵不再猎杀……导演雅克在所有的这些镜头下所表达的,都是和谐主旋律下和平共存,共同享有地球的主题歌;而因为他把主要的视角投放在动物身上,他把可能引起我们反感的因素降到了最低。
这不是说教,这是一种天性和本能,超越了特种界线,语言障碍和文化背景差异的共鸣;而只有通过动物,这样的共鸣才能来得如此彻底而干脆。当然,我们可以自诩为高等生物,于是我们才有可能产生这样的共鸣;可是正是因为我们自以为高于其它生物一等,于是我又想起了《蜘蛛侠》(Spider-Man)里的那句经典的台词——力量越大,责任也就越大。如果我们没有这样的胸襟和心怀,我们所能做的仅仅只有破坏;正是因为我们克制了自己的本能欲望,所以我们才有可能摆脱那种与生俱来的原罪,承担起那种高它一等的责任,这才把我们与它们拉回到了平等的水平线上。
宽恕;巨熊宽恕了曾经伤害过它的汤姆,也宽恕了无依无靠的约克;汤姆宽恕了折了他的腿、杀死他的爱犬的巨熊,也宽恕了无助无援的约克;约克呢,在这部电影里几乎化身为一个天使,纵然它是最孱弱的一个,可是却是它无一例外地感化了包围在它身边的巨熊与汤姆。
强大的巨熊和装备火枪的汤姆,它和他总在互相伤害;如果巨熊化身为原始野蛮力量的象征符号,汤姆则是现代文明的象征符号,不管他们如何强大,不管他们之间如何争斗,孱弱的约克却是一个感化这两种力量并且中和它们的一个象征符号。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总在思考的是——怎样的力量才是强大的呢;不管是巨熊的巨爪,还是汤姆的火枪,它们都可以轻而易举地将约克秒杀,可是最终它们都不曾伤害过约克分毫——不是约克的强大,反而是约克的孱弱,实现了这一切。
强大的是孱弱,孱弱的才是强大;杀者不杀,不杀者杀。从这篇文章的开头我就说,这是一部充满了哲学思辨的文艺电影;不是么?
动物的恻隐之心;人类的恻隐之心;两者在一种充满了火药味道的对峙之后,产生了一种形而上的碰撞,然后就有了这部电影结束的大和谐一幕。
猎杀者,谁才是猎杀者呢;手提猎枪的汤姆,咆哮着的巨熊。被猎杀者,谁才是被猎杀者呢;无处奔逃的汤姆,或者身负枪伤四处逃窜的巨熊。这部电影最原始的力量在于,它把猎杀者与被猎杀者的位置进行了一次颠覆,没有绝对优势的强大,没有绝对劣势的弱小;一瞬间,可能本末倒置,可是重要的是,我们都存活在这个世界,所以我们都必须去包容对方,我们都必须去宽恕对方,然后我们才能追寻到那种属于我们自己的幸福。
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施耐庵则说——每怀恻隐之心,常有仁慈之念。
庄子却依旧还在思考——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
所有的这些本应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哲理思索,却都能在这部电影里看到。我在想,一部真正的好的作品,应该像这部电影一样——能够穿越时间的束缚,在许多年以后还依旧被人们想起并且津津乐道;能够穿透文化的差异,在同样的东西上给我们同样的思索,不因文化差别而难有共鸣。
莎士比亚也曾这样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但哈姆雷特不会变成李尔王。一千个哈姆雷特是好的,但最重要的是,那一千个哈姆雷特都是哈姆雷特,永远不会是李尔王;本质是依旧还存在的,细节上的差异并不重要。我想,每一个人看这部电影也会有同样的感觉,虽说所理解的点面不同,可是得到的那一千个不同的点面,差别不会太大。这才是艺术的力量。
猎杀者的恻隐之心——这给了这部电影所存在的可能空间;仁慈之念——给了彼此存活下来的机会;庄周与蝶的置换——这部电影有了更深次的思考与哲理味道。
我是如此喜欢这部电影,也许,这部电影不管放在哪一种文化背景和语言背景里去,我们根本不需要电影的字幕或者翻译,我们都能被这部电影所感动。我想起了金基德(Ki-duk Kim)后期的电影《空房子》(3-Iron)和《呼吸》(Breath),几乎都是处于一种失语的状态之下;其实,让我们感觉的不是那些说在嘴里的华美语言,而是在镜头背后所传达的种种温情。就这部电影而言,雅克是比金基德更强悍的,因为他不仅穿越了语言和文化,完全走出了语言和文化的局限,甚至冲破了物种的局限。
在我看来,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经典电影;我们不得不佩服法国人在艺术方面的坚持和理解——没有深沉的思考,雅克不可能拍出这样的一部电影,而没有一种安静的观影心态,观众们不可能喜欢这部电影。《子熊故事》(L'Ours);在这个故事里,这是一个充满了哲理与温情的说教故事。虽说这是一部二十年前的电影,可是放在了今天,我们依旧会为它而感动,因为它而思索良多。我们所能诟病的是它在处理小熊约克的梦境里那种稚嫩的特效手法,可是这是时代带给它的限制;除此之外,雅克对于镜头的拿捏技艺非常老辣,并且颇具美感。
文明感化不了蛮荒,蛮荒也感化不了文明;真正感化这二者是其实是这二者都共有的软弱情感。强大,在这部电影里我们分不清楚是持抢的汤姆更强大,或者是巨熊强力的爪牙更强大;这二者是文明世界的强大与蛮荒世界的强大。然而这二者都有其软肋——那就是约克。
幼年,无助,渴望与生存——不管是汤姆还是巨熊,他们所共有的——其实是共同的回忆;无关文明与蛮荒,而是同样曾经同样无助过的那个时代里留给他们在记忆深处里的某种温柔的情感。这种温柔情感诱发了一种更深层次的恻隐之心,这部电影的成功之处在于——它把这看似说不通的种种表达得如此自然而美好。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每怀恻隐之心,常有仁慈之念。这其实是非常美好的情感。因为有了这样的情感,所以我们纵然杀戮砍伐,可是我们还有一种声音,在斥责、控诉、以及试图挽回——也许,这才是我们将可能有的希望和前行之路。
2009-05-01;己丑牛年戊辰四月丙午初七;午11:37。国际劳动节。
--------------------------------------------------------------------------------
附注:电影资料扩展链接。
■片名:《L'Ours》
■译名:《子熊故事》、《The Bear》
■导演:让·雅克·阿诺(Jean Jacques Annaud)
■编剧:James Oliver Curwood、Gérard Brach
■主演:切基·卡尤(Tchéky Karyo)、Jack Wallace
■类型:家庭、剧情、冒险
■片长:94 min
■产地:美国、法国
■语言:英语、法语
■色彩:彩色
■幅面:35毫米胶片变形宽银幕
■混音:70 mm 6-Track、Dolby SR
■摄制格式:35 mm
■洗印格式:35 mm
■制作公司:Price、Renn Productions
■发行公司:Cannes Home Vídeo
■首映日期:1988年10月19日[法国]
评论里看了许多反面评论,不可否认都是事实。我想说的是,当孩子看后教会孩子了什么。一部影片好与不好,总有它时代的局限性。即使当下技术一流,三观明朗赞叹不绝的高分电影,再过几十年、百年都会像今天令你不满意。好的影片终归是些影响人类去思考和向善的。思考,才使我们脚步一直向前;向善,无疑比恶更高级,在能作恶时选择放弃作恶会使我们的世界更美好。
请善待世间的生灵万物
真的很感人!动物之间,动物与人类之间也都是存在爱的
本片根据1885年发生在美国洛基山脉中人与熊之间的真实故事改编,并荣获1989年法国凯撒奖最佳导演奖、1990年Genesis奖最佳外语片奖、1990年年德国艺术院电影公会公会电影奖银奖最佳外语片、1988年法国电影学院奖
到底怎么拍的啊!!!真想知道!
这只熊好可爱哈哈,导演功力了得。
《熊的故事》是一部真正将人与动物置于同等位置的佳作,电影将熊拟人化的处理,对熊感情细腻的把控甚为精湛,契合自然的恬静之美油然而生,并没有过多台词的粉饰,便构筑了人,动物,自然三者互为关联,环环相扣的戏剧性,铸就了独具特色的光影典藏。
让.雅克.阿诺真是一个奇怪的导演,既能够拍兵临城下那样的商业战争动作片,又能拍情人那样纠结的文艺情色片,还能拍XIZANG七年那样的史诗片,也能拍这样的动物片,真是个奇怪的导演。
这种伪人道主义只讓人覺得背脊發涼= =
不算是纪录片。拟人手法在各种表达中都有用武之地,这个故事最好的地方,是真的把动物和人放在同等地位上,用完全自然的视角去观察。不对,应该说视角更偏向于熊,小熊的演技真好啊,熊他们真是聪明的动物。最后的部分,猎人举枪的时候你会有所触动,放下枪的时候也是。
实在是无法接受这种不尴不尬的电影,既不是纯写实的纪录片,也不是走故事的剧情片,不伦不类,看着非常不适。每当想到每一个镜头都是安排好的,每一个梦境都是人类YY的,每一个声音都是后期配制的,我就会不停不停地出戏。另外,请把TAG和豆列里的"纪录片"删除吧!太误导公众了!
喜欢这个熊
那个没有特效的年代,边看边惊奇导演到底是怎么做到的!结尾走向完全出乎意料,被治愈到了……2012年标记想看的片子,一晃十多年,今天终于补完了……
介于纪录片与故事片之间的奇特电影。一面是小熊的艰辛成长,是自然主义写实手法,一面是猎人的残忍和最后的善意,是叙事的,最后表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景。我很钦佩赞叹导演摄影的跟踪拍摄和剪辑手法,那些恰好捕抓到的熊熊的各种动作姿势,熊与猎人、与美洲豹的打斗场景,剪辑处充满真实张力。可以想象这种跟拍和调度难度有多大,实在太厉害。8.7
影片赋予动物明显的拟人个性,因此颇有迪斯尼的痕迹。
动物题材的纪录片越看越心凉。但大多最后总算有还算美好的结局。这头哼哼唧唧的小熊也有了自己温暖的家和榜样。又是一部推荐所有人看的片。ps:Tchéky Karyo!
很感动。与其说这部电影的副标是结尾那句:令人最兴奋的不是杀戮而是放生。我更愿意用这么一个副标:向动物学习爱
还挺好看的,温情,喜欢这个熊
当猎人挎着猎枪闯入森林时,就像用科技武装自己的人类一样,妄想可以征服自然,当自然夺去了这些装备和手无寸铁的人打个照面的时候,我们应该知道,所谓的高级动物其实很弱小。我不认为这部片子讲的是伪人道主义,因为小熊约克仿佛是现实残酷版本中的小熊维尼,它是天真无暇的。
小熊好可爱,好可怜。小熊招手,小熊叫,小熊过河害怕,小熊安慰大熊,小熊学大熊摇树,小熊招手,小熊傻傻地看大熊xx,小熊吃毒蘑菇,小熊玩小乌龟,小熊喝奶,小熊找妈妈,小熊打狗,小熊和大熊重逢,小熊游泳,小熊害怕豹子,小熊吼叫,小熊冬眠,小熊笑了,小熊哭了。
将动物拟人化,给予了人的情感,体现人 动物 自然之间的关系 另情感细腻 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