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于微信公众号:movie432,文末有二维码噢~
对的,《圣杯骑士》就是那种挑衅观众的电影。全程各种失语,人物飘了个荡。
克里斯蒂安·贝尔、凯特·布兰切特、娜塔莉·波特曼……光看脸都写着“戏很满”的几个演员,却被马力克当做了与摄影机互动的舞者,没有伴奏,凭空起舞,完全无视电影创作的规律。 但在我看来,《圣杯骑士》根本就是不想搭理观众。 马力克继续拍摄他的神棍电影,在极大的宇宙自然与极小的心灵琐碎之间跳跃,剪掉了所有的好看枝叶,砍得只剩一桩树干,等待着往后几年,再生长。 或许,可以这么看待他的这三部作品:家庭录像带的《生命之树》,婚纱摄影教程的《通往仙境》,以及失魂王子独行人生的《圣杯骑士》。如果体验过三部曲的摄影大法,那么,广角镜头带来的摄魂体验,小太阳外加沐浴神圣之光,缺乏感情重在自省的旁白再旁白……这些作者技法,好像都成了马力克拍电影的惯性。
《圣杯骑士》的一大特点就是人与环境的联动影响更为明显。上天入地下水,每一段小故事,都在重复了从泳池到海滩的发展过程。除此以外,你眼睛所看到的,大概只会是无意义,没有来由的日常生活片段。名流,脱衣舞女。流浪汉,不知名的路人。无尽的派对,不知所谓的争执冲突,无疾而终的男女爱情。马力克像个焦虑的双面神,痛斥这万恶的生活又一直在拥抱着它——即便它把一切都毁了。 无论是迷失于现代城市的西恩·潘,还是困惑于爱情的本·阿弗莱克,乃至一个人流浪于荒野,幽魂于城市,梦游在好莱坞的贝尔。这些人物身上,大多带有马力克的人生重写。尤其是同样毫无故事可言的《通往仙境》,它完好解释了马力克中间为何有接近二十年的时间不拍电影。 《生命之树》时候,很多人惊呼,这是马力克最接近内心的一部电影。岂不料,《通往仙境》把所有人搞糊涂了,这简直是重走心路。最后,《圣杯骑士》终于把所有人都看楞了,这里头烧的是什么酒。好在,马力克终于决定去拍一部真正的拜物教电影:纪录片《时间之旅》。运气好的话,年内就能看到。 《圣杯骑士》有个不为人注意的故事开端。一场地震,宣告了地球的生命时间的存在,而一个人类的生命,面对地震的闯入,就像不为人知的存在。电影不断切碎人类的时间,二者在外观上是平行的,本质上却是从属关系。与抓不住的时间相比,似乎就能理解片中的呓语,碎片,分裂,还有焦虑。 总有一种更为强大的力量,一双更加圣洁的手,在操纵着每个生命。
与此同时,电影中又有特别离奇的细节元素,譬如天上时不时就有飞机开过。这不太可能是一个巧合,但马力克绝对不会告诉观众:他真的是在搞飞机。 无论是从四十年前开始的土地情缘,再到《细细的红线》不断出现的水,以及神棍三部曲的地球演变宇宙进化。马力克确实深陷在他的人生哲学里头,不借助那些吓蒙人的专业词汇,只借助电影镜头——尤其是高精尖的摄影技法去阐释这种电影哲学。 此等玩法,确实有些走火入魔。 这些片子清一色的,想要远离世俗的骚动,去寻找人类天性的爱与自由。所以,你经常会觉得,在车上的主人公,与在床上无异。在爱人的怀里,就像在大自然的拥抱当中。 这必然不是一个影评人的想象力过于丰富,而是马力克借助电影所要传达的精神理念。至于观众的接受无能,乃至讥讽导演是装叉不成,那也就不难理解了。
相比马力克所热爱的宗教背景,在这样一个消费娱乐时代,借助电影里的管风琴,祷告乃至碾压MV的画风,就想要实现洗脑功能,那无疑太容易失败。 诚实地说,我真没有太明白这部电影,但是,我也不反感它的存在。 还是那句老话,拙朴得有些可爱。【刊发于《中国新闻周刊》】
天冷,在沙发上看完《超新约全书》后,即缩进被窝躺在床上看泰伦斯·马力克的《圣杯骑士》(2015)。
二片唯一共通处,都提到了上帝。一如过往马力克的任性影像,《圣杯骑士》可谓立体影像的浮世绘,上天入地,让时空下的一切,放肆地成为一个绝尘的大舞台,一闪即逝。30岁的主人公威尔,游走于现实与心灵之间,在闪离与飞扬的顿感画面中,渐渐失去自我,方向不明,突围无果。
如同片中开头所说的“这个世界的一切都是神的安排,归根结底旨如梦幻,我们时不时会遇上危险的诱惑,在欲望的漩涡中得找到平衡”。其实,这句“前言”即为影片定了“诱惑”与“平衡”的基调。实际上,经历了《天堂之日》《细细的红线》的探索,马力克开始倾心于碎片化与凌乱不堪的叙事,《圣杯骑士》正是继《生命之树》《通往仙境》之后,又一趟一意孤行于影像创新的醍醐之旅。也可视为与好莱坞彻底决绝的猛进高歌,只是说不免微弱而颤悠。
从电影传统美学来看,它恰恰是反叙事的“电影”。不要说线性,它甚至非线性也摊不上,但它的确有料。《圣杯骑士》由“月球”、“隐士”、“判决”、“塔”、“死亡”、“女祭司”诸篇章构成影片的“招牌菜”,却很难捕捉一个精准的桥段,让乱云飞渡又急速旋转的画面,与低沉的画外音相契合,合力遂行一部“谋杀”效果极具震撼的影像。不得不说,着迷于光影建构的美妙,抛却叙事的拖沓,让流光溢彩的影像,成为一篇篇混沌的光影诗篇。之所以说“混沌”,是因为镜头切换过于快速,真的让人眼花瞭乱,有接不上茬的感觉。
也许不用视为一部剧情片,看作纪录片也可,并无严格区分。唯一分野的是,让克里斯蒂安·贝尔跟凯特·布兰切特及娜塔莉·波特曼这样的大牌明星炫目,招摇过市,在自我放逐、诱惑与被诱惑,放纵与放荡,继之超脱尘世之中,打量自身的短版,疏通肿胀的内心。其实只是一个人生的缓冲,新的烦心事又总会如期而临。
精心撷取这些影像,当然不只是酷炫,更不只是为了摄影而摄影,尽管让人误以为有这种倾向。灰头土脸的威尔,恍如落地版永不能飞翔的蝙蝠侠,忽而在狭小空间,忽而在无垠旷野,忽而在楼群丛林,忽而在漫步海边,跟着马力克的小魔棒,进行着一场有预谋的视觉革命的冲击,故意让电影变得虚无、空洞和“伪电影”化。
“这个世界是由欲望构成的,没有规则,没人在乎,你得适应”,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对这部电影的评价。“你得适应”,这就是马力克所劝慰的光影世界。“爱的如此深远,我要放弃我的生活,爱你所爱”,这便是他的心声,他必须将光影的实验顽固地进行到底。“你还是我一生的所爱,一切都是错误,烦心事太多,我希望销声匿迹,希望过上平静无扰的生活……”,这是顿感、乏力又奔突的《圣杯骑士》,堆积着那么多死板的老生常谈,但这却是人生的常态。
如同这个冷夜,双脚放在热水袋上,暖意渐升,静静看完电影,长舒一口气,竟有跨千重山,行万里路之感。得赶紧起来,撒一泡尿后,喝几口温开水,让老迈的血管通畅,再慢慢躺下酣睡一觉,明早睁开眼,便又是老生常谈新的一天,好的人生不过如此。从不指望有什么奇迹。世事多变幻,人生平常事。
在这样一个波谲云诡的世界,能做一个安然的旁观者,是最舒心的事。如同《圣杯骑士》,游走的虚弱,缺氧的喘息,急切的呼唤,凡此种种,顿成人生的绝响,并非常态人生的所向,索性说,无论好坏,只是马力克精心打出的一张牌。你看了,于沉黑铁幕包裹下,还能睡个塌实的安稳觉,一切便OK。
2016、1、21
塔罗牌指向一个人心灵成长的过程,一个经历痛苦蜕变的过程!圣杯骑士是一个来自远方的陌生人,勾引者。圣杯则指代人际关系,与女人,家庭,兄弟,朋友,金钱,荣誉,地位,名望等各种人与人,人与人造物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是纷繁复杂,看似美好却虚空无聊的。并不能使人得到真正的快乐和满足。这看似繁华美好的一切又是什么呢?《传道书》里讲,这一切都是虚空,都是捕风。
泰伦斯·马利克是一名天主教徒,要想分析他的电影,必须从圣经入手。 一个王子,东方之王的儿子。东方之王指向以色列的王,拿撒勒人耶稣,也指向三位一体的上帝。王子则指向上帝的选民,神的儿女---基督徒。上帝的儿子被送往埃及去寻找一颗珍珠,却迷失在埃及地的虚荣繁华里。这里有人造的天堂,有钱财,地位,有貌美的女人,有歌舞不绝的狂欢趴推。你若不满足,还有貌似可以解脱灵魂的灵修,异教,外帮人的偶像,可以预知未来的占卜。然而这些能使人得饱足,得自由吗? 不停变换的女人都没有名字,换来换去的场景无非都是欲念。灵魂像一个黑洞永远无法填满!王子也似在梦游,像晃动的镜头一样迷离不定。爱与不爱也分不清,父子兄弟之间也只剩下争吵,怨恨!朋友也无法给与什么帮助,一个个比自己迷失的更深,醉生梦死!沉睡的王子听不见上帝的呼唤,认不得上帝的送信人,他在自己的苦难中徘徊挣扎。这一切都是什么呢? 这也是一部《传道书》。比世人都有智慧的所罗门王,拥有数不尽的钱财,女人。他比世人更快乐吗?更满足吗?一切都是虚空,都是捕风,日光之下无新事!日光之下的世界并不能给王子带来什么,只有日光之上的上帝,真理,才是那颗珍珠,才能使人得以自由!人也必须经过痛苦的历练之后才能认清这些,灵魂才能死而复活。 痛苦可能正显示了上帝的爱,祂帮助人们不是帮人避开苦难,而是进入苦难,困于其中,使人能够高过自己,高过自己的欲望,高过这个世界。
不论是摄影、配乐、旁白叙述、剪辑,还是一样的味道,相比上部《生命之树》这一部更接地气,年代与故事也更具象,大牌更多,这次摄影用了更多超广角。但我更喜欢上一部的精致与考究,哈佛牛津双修“哲学”的马力克,片子对有些人来说真的太过意识流,对于愤然离场我表示完全可以理解。
人物独白加碎片似的手持广角镜头,配这卡司。你是大导就觉得自己放个屁都是香的?
这种装逼犯的电影果断一星
贝尔延续了西恩潘和哈维尔巴登的“我没读过剧本”演法,全程失语飘荡。万恶的生活啊,你怎么可以让他快活成这样还这么痛苦?!马利克神棍三部曲的最终回。由网友的十万次“搞什么飞机”弹幕所组成。但不知道为什么,看他这么任性——让一堆戏满满的演员变成无戏可演的梦游状态。我也并不反感。
6.3,广角镜头里男性主观视角和女性思维的交融~
马老您放心,对您无差评
马力克的故事依旧不是关于故事,一种超脱于故事本身,凌驾之上的情绪与试图用视觉来变现出的回忆感。只有回忆里的人与人,男与女的身体是如此张狂,情节破碎,甚至没有应该有的对白。整个配乐,又仿佛带回到一种中世纪古卷的感觉,拷问一种“当下的存在感”。年度最佳之一。
《生命之树1.5》。只是没有了那般中意的海报、那么青睐的摄影(不是不好,只是没有《生命之树》那般惊艳)、那样让我心仪的自然,单是一如既往地散文诗/MTV表现手法,外加三个喜爱有加的演员,并不能像《生命之树》一样让我如痴如醉地沉浸在优雅的影像之中。—— 泰伦斯·马力克,您能拍《告白》吗?!
波曼小姐出場後才瞬間明白馬力克要說的是什麼。故事本身包羅萬象,不要自掘故事衝突的狹窄墳墓,心胸和眼界都要開闊,我老了後對馬力克唯有敬仰。下次可以用女主角替代貝爾,等十年又何妨。
从生命之树开始,马利克就把电影当MTV拍
记忆的万花筒,困惑的迷宫。生活有时候就像我们遗忘寻找的珍珠,过着过着就走向了不同的道路。
卡司很强大,可惜每个角色出现时间太短。完全没有剧情。表现手法相当老套。世界确实物欲横流,可是如果在这种充满绝望的生活中,都没有电影来给我一些鸡汤和治愈的话,那还怎么活。另外佩服一下自己就这样在电影院坐着看完了,说明画面还是很有吸引力的
演员气息不对,影像也过分任性。想要抓住现代人的空洞,却用这种空洞的MV,到头来感觉什么都抓不住。
依旧是美轮美奂的摄影,古典大气的配乐,碎片化的故事和画面,以及高深的旁白。一脉相承的马利克,这种剧本只能导演自己写自己拍。
蝙蝠侠假死之后离开哥谭来到洛杉矶以编剧身份隐居好莱坞,连交七八个女朋友纵欲无度后感到人生的迷茫和空虚【我完全没有睡着,握拳
“幻梦墓园”、“电子云层下”加上“圣杯骑士”,我的年度三大催眠电影终于凑齐了。马力克这种毫无关联的画面拼接在一起、配上梦呓般旁白的作者风格看多了真心吃不消,尤其每次还请一堆明星来当人肉布景。这部电影可以切成40个MV,甭管什么歌直接插画面相信我准没错……
自《新世界》起马力克就开始痴迷于微渺个体与永恒时间之中的螺旋结构,《生命之树》《通往仙境》和《圣杯骑士》全都关于一个男人的人生历程:始于童年的神话或懵懂,在追逐欲望和本能中迭演,末了安静地在荒野空镜中退场。缺少因果粘连的碎片是日常记忆的真实,虚无的哲学无需语句支撑。
好电影一定要叙事吗?马力克的意识流新片仿若一面镜子,映照出你心中难以计数的电影片段、如烟往事和思想观点。它能帮你整理自己的情感思绪,审视生活。卢贝兹基的神幻摄影(广角,鱼眼,手持与俯仰倾斜)如流动的麻醉品,令人头晕目眩,搭配碎片式剪辑和呓语旁白,极尽真切地还原了迷茫疏离的感觉。(9.5/10)
如果要选几部电影发射到太空 其中要有马利克 别人负责讲故事 剩下的留给马利克
一次两次行,老这么拍就是凑表脸。公众号推送: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wOTEyODM5MA==&mid=203006464&idx=1&sn=336989ef987dc2d25b9127fa039911e6#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