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疑片,大部分台词讲英语,多美国音乐,浓妆艳抹打扮夸张的cabaret歌女红条纹歌男,戴美国草帽,带着美国犹太人干蠢事所以遭报应言论,富人富的不需要钱,打人警察不管,前十分钟还好看。
哥哥的老婆细小的针插入心脏极大痛苦溺亡,吓死,拷问过背卡车压死。
涨红脸喊叫逃不出去跟密室逃脱似的恐惧出来了。
性别反转黄色小戏剧闪钻红西装跳舞有趣总之cabaret有趣,总是象征着战争多语言卑贱浮夸取悦低俗。
夜晚广场解剖马,满脸红点老妇人手握马心脏,歌厅内狂欢。醉汉扔酒瓶砸碎商家窗户,袭击猥亵,迷乱混乱统一。
发现铁皮后的摄影机和胶卷,清楚的看见薄薄的蛋壳下成型的蛇蠢蠢欲动。白色房再次密室逃脱,追击的人头压在下降的电梯。
非人道实验,白色空房间母亲婴儿啼哭最终母亲杀死婴儿,无法动弹眼前一片漆黑的男人,快乐的注射那塔辛大学政治系学生极度痛苦自杀空枪几天后自杀。无色无味温水煮青蛙气体蓝卡特丧失控制情绪能力夫妻厮打。也许没有这些控制身体一部分的药物人也会一点一点不知不觉这样崩溃。
黑白人群低头行进慢动作
敲打木质材料类似枪击扫射的声音中科学家挣扎从脖子红到头瞪大了眼睛死亡
“我从噩梦中惊醒,却发现现实生活比梦境更糟糕”。
“恐惧就像鹅卵石上不断蒸发的水气,甚至可以闻到那刺鼻的气味,每个人像忍受毒气一样忍受它,一种慢性毒药,感觉就像忽快忽慢点脉搏,或者一阵痉挛”。
“看看那些人,他们无法胜任一场革命,他们已经丧失了耻辱感,都被恐惧压制、磨尽了。但是十年以后,到那时,十岁的人将会是二十岁,十五岁的人将会是二十五岁,他们将继承他们父母的仇恨,加上自身的理想和与急躁,总有人会站出来讲他们所想,有人会允诺美好的未来,有人会要求,有人会大谈伟大与献身,这些年轻人的毫无经验将把信念及勇气予以那些劳累和恐惧的人。而那时才会是是一场真正的革命,我们的世界将会在鲜血和战火中平寂下来。在十年之后,不会更多,这些人将会创建一个世界历史上无与伦比的新社会。旧社会建立在人们过于偏激的对于人性仁慈的浪漫理想情怀中,而现实与理想的差距遥不可及,新社会才会建立在人性的潜力和现实上。人类是丑陋的,是自然界的扭曲,那就是我们实验开始的原因。我们解放生产力,控制破坏性,消灭低劣的,增加有益的,尽管谁都在为未来做些微不足道的努力,就像是毒蛇的蛋,透过薄薄的蛋壳,你已可以清楚看到那些成型了的蛇”。
精英主义、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像自由平等公正,模糊的概念非常有迷惑性和煽动性。
《蛇蛋》被认为是伯格曼的一部“黑色电影”。相比伯格曼之前的作品,它呈现了很多独特的风格,创下了很多新鲜的“第一次”,尽管被普遍认为是失败之作,但也有人欣赏这次奇异的冒险。
噩耗将至
1977年,虽然伯格曼有做《夏天天堂》的制片,也有为《小夜曲》编剧,但就跟上一年一样,他只执导了一部电影,那就是《蛇蛋》,又名《噩耗》。
电影主要讲述马戏团杂技演员亚伯·罗森伯格(大卫·卡拉丁饰)夜夜以酒消愁,亲兄弟兼拍档自杀身亡后,他去寻求曾经的弟妹曼妞拉·博格曼(丽芙·乌曼饰)帮忙,然而对方同样穷困潦倒。而后他在相识已久的汉斯·维吉斯教授(海因茨·贝能特饰)手下得到一份实验室的差事,未料对方竟然在从事活体实验,而曼妞拉最终走上绝路与此息息相关,亚伯兄弟的自杀同样如此。待亚伯向警方揭露后,罪魁祸首也自行了断了。
《蛇蛋》这个标题,取自莎士比亚的《裘力斯·凯撒》(又名《英雄凯撒》)第一场第二幕。罗马政治家勃鲁托斯有一段对白:“蝮蛇是在光天化日之下出现的,所以步行的人必须刻刻提防……为了怕他(凯撒)有这一天,必须早一点防备。既然我们反对他的理由,不是因为他现在有什么可以指责的地方,所以就得这样说:照他现在的地位,要是再扩大些权力,一定会引起这样这样的后患;我们应当把他当作一颗蛇蛋,与其让他孵出以后害人,不如趁他还在壳里的时候就把他杀死。”
这段对白正好呼应了电影本身的隐喻,那就是希特勒这一逐渐走近的恶魔,将带来世界性的恐慌。就像是汉斯·维吉斯向亚伯·罗森伯格解释德国社会与政治即将到来的变化时说,“这就像是一个蛇蛋。通过这层薄膜,你能清晰地看到当中已然成行的爬行动物”。而亚伯无意中闯入的实验室,同样是这一层薄膜。
一个从整体环境到个体的噩耗,始终在酝酿着。眼睁睁地看着它发育健全,却无能为力。这也是《蛇蛋》当中的角色正在经历的现状。如同亚伯·罗森伯格所说:“我从一个噩梦中醒来,却发现现实世界更加糟糕。”
电影的背景,恰是1923年11月3日开始的一周,那段时间里,希特勒企图在慕尼黑发动法西斯未遂,史称“慕尼黑啤酒馆政变”。
在半个世纪后,伯格曼打量起这段前纳粹时期的故事。而他的灵感,得益于弗里茨·朗的《M就是凶手》(1931)和约瑟夫·冯·斯登堡的《蓝天使》(1930)。后来,《蛇蛋》被视为对德国表现主义的致敬,虽然一般而言,德国表现主义电影都是黑白片,而伯格曼这些年拍的净是彩色片了。
拍摄这部电影的时候,伯格曼因为税务案,已在焦虑、愤怒、羞愧、恐惧中,离开了瑞典。他一开始去了巴黎,但并不喜欢,于是又去了西德,还签下一份合约,即在那里拍摄这部英语剧情片。
之前伯格曼电影阵容的主要组成部分,基本上是瑞典人,或者说,斯堪的纳维亚人。而到了《蛇蛋》,阵容就很国际化了。不过,除了长期拍档的摄影师斯文·尼科维斯特,主演当中,还是有唯一的斯堪的纳维亚人丽芙·乌曼。她一直都是伯格曼最重要的御用演员之一,二人前后总共合作了十部作品,《蛇蛋》之后,还会有两部。而这次她的片酬,也是主演中最高的,其次才分别是大卫·卡拉丁和杰特·弗罗比。此外,她扮演的曼妞拉不仅姓氏是博格曼(Bergmann),与伯格曼(Bergman)近乎一样,在片头她还透露自己住在“Bergmanstrasse”,而那是“伯格曼街”的德语表达,可见博格曼对此人此角的重视。
至于片中男主角,在选择上经历了不少坎坷。伯格曼先去美国找到达斯汀·霍夫曼,他仔细研究过剧本,也提出各种分析,只是当伯格曼再三催促,他觉得自己并非恰当人选,但离开前,表达跟伯格曼合作应该会很愉快。伯格曼只能转而寻求罗伯特·雷德福的加盟,可是对方对扮演表演马戏的犹太人并不自信。彼得·法尔克也不行,而那是因为合约谈不拢。好不容易,理查德·哈里斯答应下来,拍摄进度也由此延迟三个月,可惜身在慕尼黑的伯格曼却等来哈里斯染上肺炎的消息。而终于,伯格曼听到了大卫·卡拉丁的名字,其主演的《奔向光荣》(1976),也助了一把力。
拍摄开始后,伯格曼看重大卫·卡拉丁的看法。比如,他曾打算用镜头呈现杀马过程,以此展现1923年德国人民在魏玛共和国通货膨胀危机中的绝望。但是大卫·卡拉丁提出异议,说是假如伯格曼如斯炮制,他将辞演。对此,伯格曼作出妥协,最终只在电影中呈现一具马尸,并让一位穷困潦倒的妇女向亚伯呈上它的内脏。
与伯格曼以往的电影相比,《蛇蛋》在很多方面都很不一样。首先,这是伯格曼唯一一部由好莱坞投资却不在好莱坞拍摄的影片,也是他截至当前预算最高的一部电影,而且,光是阵容就空前庞大。其次,《蛇蛋》相较于伯格曼之前的电影,演员特写镜头用得少了,但中景镜头则用得更多。另外,《蛇蛋》是伯格曼唯二在西德拍摄的电影,另一部则是1980年的《傀儡生活》。再者,这部电影只用英语拍摄,这是伯格曼唯一一次的尝试。哪怕在1971年拍摄《接触》时,那也还是有部分瑞典语,而《婚姻生活》,也只是制作了英语译制版而已。《综艺》当年倒是犯过一个错误,误以为《蛇蛋》就是伯格曼的第一部英语片,事实上,《接触》才是,而《蛇蛋》是第一部不掺杂瑞典语的英语片。
大卫·卡拉丁曾在2004年的纪录片《远离家园》(暂译)中透露,《蛇蛋》是伯格曼收入最高的欧洲电影。但更准确的时间段应该是在推出《芬妮与亚历山大》的1982年之前,这部为伯格曼赢下第56届奥斯卡最佳摄影、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服装设计和最佳外语片等多项大奖的电影在欧洲院线的表现更为亮眼。
但不管怎样,《蛇蛋》在口碑上以及票房上,都还是失败了。伯格曼对这部电影,也做出同样的评价。之所以如此,“应归咎于我将那个城市命名为‘柏林’,并把时间定在20年代”,导致他“冒险闯入了一个没有人认得,连我自己也不认得的柏林”。在《伯格曼论电影》中,他说,“整部电影没有一刻是懒怠的,反而显得过度兴奋,就好像吞食了大量的类固醇一般。可惜它充沛的生命力只是一种表象,其中却包藏着失败。”
不过,也恰有人喜欢这电影的陌生、混乱以及伯格曼自己认可的“布景、服装及角色分配上的苦心”。
(连载于《看电影》)
主要参考来源:
《魔灯:伯格曼自传》
《伯格曼论电影》
《英格玛·伯格曼》
Google、Wiki
IMDb、豆瓣、时光等电影网站
在伯格曼卷帙浩繁的电影中,《蛇蛋》是一部比较奇怪的:拍摄地在德国,语言是英语,男主角来自英国。最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是,这个片子没有打上太多老伯电影的烙印,人物没有立起来,环境和布景喧宾夺主。正处于黄金时期的伯格曼会拍出这么一部缺乏个人风格而且剧本散漫的电影着实让人感到奇怪。老伯在回忆录里面也坦然的承认《蛇
蛋》是一部失败之作。当时就在影片剧本刚刚完成是,他受到逃税罪名的指控,几个月后他远走西德,在西德完成该片(《伯格曼论电影》里面有对这件事的详尽描述)。当时他的想法是“我幻想自己可以运用一个未成气候的情况,迫不及待的派遣自己的创造力前来救援,以为他是万能的...”
于是就诞生了这部结构零散、基调灰暗的片子。老伯认为造成《蛇蛋》一败涂地的原因在于偷窥狂主题和表演者的故事完全不搭调。我部分认同他的总结。晚期伯格曼的影片里面鲜见社会崩溃造成人的道德意识败落的主题,更多的是来自于个人内心世界的塌陷,或来自信仰的崩塌,或来自爱人之间的互相伤害。以个体主义式的诘问去铺开法斯宾
德式的变形记题材,确实有点力不从心的感觉。
过分膨胀的自信碰上了不安、急促的创作环境,其后果就是一部庞大而凌乱的作品。部分延续了《沉默》的主题,但是一旦落到实处,出来的效果就是毛骨悚然而失却了神秘主义的色彩。结尾都是十分的有力,人体实验的黑白默片让电影的主题得以挽救,但是这部电影最值得称道的地方在于其服装、布景等细节之处。黑白时代的伯格曼无暇顾及纯粹影像外的气场,进入彩色时代后,更确切的说,是《呼喊与细语》后,这些细节的刻画进一步为老伯的电影平添魅力。但是正如老伯自评所言:“如果你纯粹以电影艺术的观点来看《蛇蛋》,就会发现它具有完美的整体感。整部电影没有一刻是懈怠的,反而显得过度兴奋,就好象吞服了大量的类固醇一样。”
故事背景放在了二战前的德国,到处涌动着不安与恐惧,那些血淋淋的尸体就是伯格曼对恐惧最直白的表现,让人想起了他之前的《豺狼时刻》,都不是很常规的导演作品。
伯格曼描述恐惧总是很到位 所谓蛇蛋就是已经看到成型的恶的未来 此片多少让我想到波兰斯基的Repulsion 故事的重心有所不同 但都是关于被排斥和禁锢 视听思维上的折磨
快孵化的蛇蛋,可透過薄薄的膜看見裡頭已成形的蛇。如同即將孕育出納粹的一戰後大蕭條的德國。但確實如柏格曼自己所承,這部片失敗了。除了布景美術很精緻外,很多地方都不對勁,只是盤旋在外,某些地方還有點拿錯Bob Fosse劇本的感覺...唯一感受到閃光的只有Liv Ullmann到教堂尋求禱告一節。話說男主角David Carradine表現也一般。若讓原訂的Dustin Hoffman演這個落魄猶太馬戲藝人應當會好得多吧
非沛的生命力只是一种表象,其中却包藏着失败。《蛇蛋》的失败,应归结于我将那个城市命名为“柏林”,我冒险闯入了一个没有人认得,连我自己也不认得的柏林。只是过了很久之后,我才觉悟到,不过我从来没有后悔。——伯格曼
看起来很不伯格曼,毕竟此时他已离开瑞典,在用一个过往的德国去展现人心以及社会的混乱、疯狂。细想下,也还是他一直感兴趣的话题,有关于信仰、无力感、虚空、恐惧等等。历经一派颓唐与不齿之后,慢慢地那种批判性付出水面,荒诞而诡异,又有力,还是挺厉害的。尽管,他自己认为这是失败之作。三星半
伯格曼在想什么呢???
羞耻+安娜的情欲的精神延续。伯格曼到底是有多羞愧年轻时候在德国一失足成千古恨那点子事啊……这电影真看得头大,不知是字幕的问题还是怎样,所有的德语部分都没翻译,所以代入感极强,是那个一句德语都听不懂的男主角的味儿了。最后半小时牛逼(合理怀疑寂静岭某部游戏有从这里偷师的嫌疑
怪异的,冲动的,充满了野心的作品。伯格曼对这个电影的复杂态度,从兴奋的创作到承认它的失败,值得玩味。
伯格曼老伯继《接触》后的第二部美式彩色剧情片,无论是视听还是结构非常不伯格曼,二战前德国民生的恐惧不安,英语台词对白快节奏,就是真的很差。
[2.5/5.0] 我恨電影裡出現的所有 cabaret。David Carradine 很糟。最後怪博士出現才稍微好看一點。
3.5. 与“Skammen-1968”相对,“羞耻”描绘的是战后,“蛇蛋”描绘战前的恐惧、邪恶、平庸、无力。但男主性格懦弱,偷钱动机也不清不楚,犹太特点也没有;Liv似乎略肥。故事主题越到后面越突出,结尾赞。
这个通过等价贬值来换取人格贬值的作品,陷入了一种散漫的状态,本来BERGMAN可以把它拍成一部成功的"史诗"片,但在构想,艺术创作,着重与挖掘上,我认为是超过"柏林亚利山大广场"的
1923年,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德国的超速通货膨胀,希特勒在慕尼黑暴动失败,死亡的气息布满这片土地。
看完心里很不舒服 正在majestic上映
大战在即的末世氛围:一边是通货膨胀、食物紧缺、水晶之夜的提前预演;另一边则是青楼艳舞、酗酒狂欢、看别人打炮一掷千金。黑色悬疑的风格不太像伯格曼,年轻的比尔哥倒是有几分像冯叙多。
伯曼又开始了 德国的恐怖现实给了他把人逼疯的社会土壤 再加一点悬疑元素 就…更难看了呢
7。主题有点奇特,结尾的黑白录像有点没征兆。男主角我说这么眼熟,原来是要杀的Bill。
大时代大混乱大混沌,蛇胆破出前的山雨欲来。医生的最后独白,我们超前于时代所以被牺牲,另类的伯格曼
3.5,作者美学的失败之处或许是伯格曼的成功,作者导演救赎伦理即是自身风格的零度。《蛇蛋》生成了一个完全的他者视角,风格上更为类似法斯宾德或罗曼·波兰斯基,例示了通过恐惧感运行的微观法西斯主义如何作用于蠢蠢欲动的失意个体,将诸众变为僵尸。值得注意的是影片的结尾完成的一系列的语义转换:从空间(家宅的背后是国家机器的生物实验的入口)走向媒介化的影响-机器。受实验者的黑白影像设想了一种20世纪20年代版本(早期电影)的operational image,其异于当下熟知的影像模式的吸引力几乎是一种可以体验的恐怖。而这种影像又在如今的社交媒体之中重新显现,回溯和预言再一次模糊,冲击实验室墙壁的声音令这部影片不再具有历史感,被压抑的群集恶魔正在绝望地冲向未来,也即我们生活的此在。
货币贬值、越来越多的死亡、不安、恐惧、肮脏、混乱。。。像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