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陈默和美婷》是一部还算真诚的电影,导演没有以所谓“文化人”居高临下的视角去歪曲镜头前的人物。甚至,反而因为导演对城市底层人们的深切同情使得影片几乎对他们自身固有的缺陷忽略不计。当然,为了更好地表达,有时候适当地偏颇是必要的,毕竟当代中国真正关注底层人群的电影实在太少了。影片个别的段落相当地动人,比如陈默在房顶上百无聊赖地对着太阳伸出手掌,美婷在阳光下晒被子,以及陈默被刺之后的一段主观镜头的处理。片中对房东的塑造也相当成功,这个老太婆简直就是租房给外地人的北京房东的典型代表:绝不尖酸刻薄,但却异常冷漠。
尽管如此,不得不说,这是一部单薄的电影。无论是剧情上,还是演员的表演上,都非常的单薄,78分钟的片长明显缺乏对时代和环境的关照。影片一开始,两人的过去被一段雍长乏味的字幕匆匆交代过去,男女主角突然相遇在中国任何一座城市都可能存在的街道上,如果不是女主角的那口纯正的北京腔提醒了我,我可能早已忘记了这是在北京发生的故事。人物的性格也同环境一样模糊,虽然有相当多的镜头展示两人的情绪,但是从未真正深入到角色的内心,看到结尾,我还不明白,陈默为何要为了两千块钱去抢地下赌场。影片前面根本没有交代出他具有如此刚烈的性格。也没有制造出足够的困境推动主人公做出这样不俗的举动。也许陈默同二哥的感情非常的深切,出于这种深切的感情,陈默决定放手一搏,但这种深切并没有感染到观众,也不足令观众为他最后的举动产生认同。还有他对美婷的离开所产生的落寞感伤情绪,也没有被足够地渲染,所有这些因素导致第三情节点给人的震撼力被大大削弱了。对于影片的结尾,我也持保留意见,其实如果让陈默就那样安静地死在自己的床上,不要刻意地制造美婷回到小屋的煽情效果,也许反而更加接近生活的本质吧?
关于片中作为美好象征的菊花茶,我为导演感到遗憾。爱好是最能说明一个人的,菊花茶原本是可以用来塑造片中人物性格的绝好手段,一个酷爱喝菊花茶的发廊女多少是有点与众不同的。菊花茶可以说代表了美婷对生活品质的坚持,也是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孤寂心灵的寄托。甚至不夸张地说,菊花茶代表了美婷灵魂的某个部分,但陈默买菊花送给美婷的时候,正代表了这个灵魂的部分和陈默产生了互动,陈默从心底深深地认同了这位和自己同病相怜的北京女孩。但片中对这个非常重要的意象却没有足够地重视,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
除此之外,这部片子的摄影过于业余,镜头摇晃不止(可以看出不是刻意的摇晃),构图也很粗糙。演员也没有选的很合适:女主角风尘气太重,还有那一对手术不久的双眼皮,强烈地干扰着观众的注意力。男演员也不尽人意,脏是足够脏了,身板也足够瘦弱,但他没有外地打工者的那种“气”。到北京来的人都是憋着一股“气”想要出人头地的,这股“气”同对外地人身份的自卑掺和在了一起,形成“北漂”特有的气质。但是考虑到影片24万元的投资,这些因素还是可以原谅的。
98年我写了个剧本《猫》。讲述一个老人(旗人)同一个男孩和一只黑猫之间发生的故事。计划用16毫米拍摄,拍摄地选在北京川底下村,因为诸多原因,后来只得暂时放弃了《猫》。
这时我的住地搬到积水潭桥附近。在匆忙的人群里我再一次看到一群群卖花的人被追赶的场面,我的心为之颤动,难道这就是生活的全部。
那天,我特别累,脑子特别乱。我来到积水潭桥北路西的一间美容美发厅洗头,想藉此放松一下。给我洗头的女孩叫小刘,她问我用什么洗发水,我说,不用了,我有点累,帮我摁摁头就行,小刘对我说,什么都不用想,靠着我,睡会儿就好啦……我的眼睛一热,生怕被发现,紧闭双眼任凭女孩粗糙的手指在我脸上、头上游动。
生活除了无奈,还有的是自然地感动。《陈默和美婷》的故事就在这一刻有了它的基本模样:发廊洗头小姐美婷和街头卖花小伙陈默在彼此最后一次实现自我发展可能的机会被剥夺之时,俩人得以邂逅。他(她)们为追寻记忆中残存的温馨:一、三、五陈默当美婷的父亲,二、四、六美婷扮作陈默的母亲,他们认为这个社会的或者自己的这个阶段只有父亲地呵护、母亲地温情是最真实的情感依靠,哪怕儿时愫情的并不完整。
与摄影阿炳,录音王玉等在学校期间有过几次作业的合作,彼此间相知的东西很多,相通的东西也就多了,便有了默契。尽管在拍摄期间,遇到过各种困难,因为有了默契,使得我们能够精诚团结,劲往一处使,丝毫未有任何杂念,大家互相关心、激励的那些日子是永远值得记忆的日子。
生活除了无奈、感动还有的是记忆。
看到了海报,不禁怀疑有所删减,影片像是被削去了峰谷,围绕着男女、边缘、北京,却都没有越出雷池一步,在平凡、灰暗的大调子中,陈默在屋顶快乐地起舞,夕阳下的他像是要突破电影里平直的压抑,却不得而归。
住着差不多的出租屋,每天干着差不多的杂活,陈默和美婷连爱都是压抑的,没有轰轰烈烈的性爱和誓言,仅靠按摩、魔术、菊花来撑起这份脆弱的爱情。在诱惑之下,他们又都是普通人,美婷始终放不下对生活的幻想,陈默为留住美婷找起了工作。俩人的生活太真实了,就跟背景里土灰的胡同巷子一样,就算擦去灰尘,也找不到一点亮色。
看完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触,也没有什么臆想的领悟,感情每涌到一半又会被导演拉回去,这些影像像是《故事会》里的某个片段,透露着底层的朴素又略带荒诞,我想它可能不停地发生着,在大小街头的理发店里,食街后面的阴冷小巷中,一次邂逅带来短暂的温情和希望,一个插曲把你我拍回原地。陈浩说是知青,但现在像你我那么多远离亲人、早出晚归、漂泊在大城市的个体也是那么冰冷又脆弱,看到一点希望就要飞蛾扑火似的鼓起勇气往上撞。但当陈默拿起刀,美婷赶回家,前面等待他们的还是那个灰暗的、无情的世界。
影片把结局留给了我们自行发挥,我想这个故事没有回到原点,美婷经历了短暂的爱情、选择、挣扎之后,明天,她说的“更好的明天”,会有哪些不一样呢。
一部真诚又朴实的处女作,拿出一小段时间,轻松地把影片放着,没有压力,也不用太多感触,就着两颗花生米,静静地读吧。
2021.07.29
藝考那天凌晨在石家庄的一個网吧包夜時看的 莫名其妙很喜歡
90年代末的北京 荒芜的城市 90年代末的流行歌曲 这些都是对这个电影全诠释。表达的并不清晰 但是很凄凉,记忆很凄凉。
日,男猪脚长得爆像狂欢...
小成本制作的独立电影。片子有贾导的味道。着重表述的是两个城市边缘人的生存状态。有点压抑的,面对生存,两人在一起的快乐而简单,相互依靠相互依偎的时光,轻飘得犹微风吹散的烟雾。陈默死了,也许美婷在以后的日子会悔恨当初那样悄无生息的离开?。。。。。
我特别喜欢这种真实的片子,有种很能触动人的力量。我也很喜欢这个片子的男主角,总是很平静,很耐心,很专情,总感觉他不太好了,一点都不懂俗气,所以没法在中国那个社会混下去。不管怎么样,都要活下去,还一种特别接地气的温馨。
今天看后查过才知是02年作品。因为看过太多贾樟柯作品,所以震撼并不大,但仍有一些酸楚。尤其是正值春节,那些边缘人在何处?他们分享了多少GDP进步和城市生活?导演刘浩是上海人(能拍底层主题的地下电影?),准备再找看其片。“墙内开花墙外香,墙外香花墙内长”。中国电影应反思吗?
尽管本片导演不承认自己是第六代,但从人物到影像确实是第六代风格。
看不下去的一部片.....也許是我個人的問題
是谁导演这场戏?在这孤单角色里,对白总是自言自语,对手都是回忆看不出什么结局——气喘吁吁「性致勃勃」的男主跑到北京「女」公共厕所旁边去「滴血」认亲,忙乎了大半天还未来得及「撸袖子,卷裤腿」付诸于行动,便猛然发现《陈默和美婷》是出身「逻辑」不同的一对男女。而作者于中国「入世」之后,贴在《东宫西宫》墙上的「字幕」卡则成了《等待野蛮人》点破的迷局,似乎也是《诗人》群体答错题后的落寞失语抑或唉声叹气。官方的回应是:中国的经济总量,从2001年全球第六跃至2021年全球第一。在经济飞速成长的同时,中国也展现出了「大国」担当。先去看《一夜风流》为何令人着迷,再去看中国正在晒的「入世20年」成绩——好想好好爱你,这一句话只能藏成秘密,关上窗外的雨,反覆碰触你爱过的痕迹,好想好好爱你,却没有权利再把你抱起。
终于看看了! 只有中间时和结尾出现音乐.....反正让人觉得很真实........
第9分钟的场景,一眼认出是再熟悉不过的积水潭地铁站出口,后来看访谈,导演也承认对积水潭情有独钟。我看整个片子也可以叫“积水潭爱情故事”。因为年代和成本,粗糙显而易见,但比当下的不少独立剧情片更少做作。打牌亲脸一场戏,卑微的幸福十分动人。
曾在一本杂志上看过这样一句话:北京不是一个能简简单单提供一个完美结局的城市,这个时代也不是。完美,在这个时代奢侈的近乎可笑。而生活的面目大概常常是狰狞的,即使不是,也是满脸的不屑一顾。或许是廉价的欢乐,或者是空虚的落寞。 导演刘浩这部片子在国外获得的奖项,才让很多的人关注他这部由于金费不足而拖延了四年的片子。 美婷问过陈默,你为什么要来北京?陈说,因为北京有天安门,有太阳升,还有钱赚。不知道现在还有多少人是这样想的。在这个灰蒙蒙的,干燥,容易有沙尘暴的城市里,
我怀疑我看的不是全本,东拼西凑的感觉
很久以前看的,剧情忘差不多了。好啦,先写到这儿吧。
历史遗留问题谁来解决?一三五她做他的妈妈,二四六他做她的爸爸互相照顾。北京给他们留下的空间不多。
没什么意思,后面基本快进看的。没钱最起码把剧本搞扎实一点啊。
电影大部分都很真实很生活,只有一点我无法接受,男主对睡一张床上的女人居然可以一直坐怀不乱未免太过理性了吧。——《陈默和美婷》
非常喜欢的电影!让我想起好多事儿,我喜欢这种生活!!
DVD封套不俗
陈默最后死了,似乎他的死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和同情,一个普通在帝国的打工仔,所面临的人情冷暖,社会现实,就是如此,两个热火朝天的年轻,选择互相依靠互相取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