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从一开始就迫不及待地讨论道德与生命的故事,这个故事回溯到中世纪。这是一个戏中戏,说的是牧师如何赦免一个盗马贼开始,生存还是死亡此时并不重要,重要的如何赦免,让灵魂重获新生。 盗马贼在偷盗的时候,受伤跌下马,被愤怒的村民抓住,准备受审。牧师出现,带走了他,并承诺大家会再带来盗马贼。冬天的时候,牧师如约而至,对大家说:“现在可以吊死他了。”于是,盗马贼跪地祈祷,因为他从牧师那里知道死亡是一个新的开始。 镜头如此戛然而止。导演走进戏中,及时地停止了死亡的到来。而现实生活中的死亡却无法这样戛然而止。 老医生伯格在发现自己患上了癌症的时候,他还只是轻微地感觉到疼痛。他的病人中有一个垂死的青年,青年的母亲请求伯格给她吗啡——一种致命的麻醉剂。电影叙述平缓,冷静而客观,甚至在伯格考虑是否给母亲吗啡时候,没有任何挣扎的痕迹。死亡是另一个新的开始。母亲和青年都因为过量的吗啡而死,伯格去看望两具因他的“过错”而死的尸体。 医院因为道德开除了伯格。道德起作用了,社会的评判有时候如此不真实,不理解一个人的真正心声。电影的封套上这样介绍:透过主角的挣扎,这部讨论生命、死亡、爱与救赎“临终电影”,沉稳有力地道出扎努西对哲学与伦理学的深思。由“临终电影”带来人类热切的“临终关怀”在这里是微不足道的,关键是临终的人,在生命的尽头,要直面生命与道德的选择。 如果我是伯格,我也会选择,结束痛苦,毕竟道德在生命的巨大墙壁面前如此微不足道。对于“无辜”的母子还是对于自己,都是如此。道德不过是一块肉,那是一整块冰冷身躯。正如伯格最后没有选择2米以下的家园,而将自己的身躯捐献给医学院解剖实验室。 死亡是无能为力的事,与挣扎无关,只与时间有关。伯格试图挣扎,请求前妻支付1万5的手术费用,去旅游,卖掉车,卖掉房子,卖掉有关生命的所有契约,再为自己带上足够的吗啡。日复一日,疼痛在加剧,他越来越意识到,自己及时终止他人的生命是正确的,可是他却无法终止自己的生命。当疼痛的最后关头,太阳照在他苍老虚弱的脸上,他想起夜晚里的牧师,想起那只飞进窗户里的小鸟。这恶疾在折磨他的身体,他的意识告诫他:挣扎多么空虚无力。 生命宛如恶疾,我们不是别人,我们是躺在病榻上的伯格,既然生命的尽头是一面无法逾越的墙,那么在选择的时候,请不要犹豫,拿起手术刀,在冰冷的尸体上划下第一个伤口。 镜头站在伯格灵魂的位置上,一直向下看着,那些年轻的学生,那些敏感的青春,还有爱和幸福的感觉,却要每天面对冰冷的死亡。“他”转过身时,我猜想,这个时候一定会出现一面窗户,否则导演太残酷了,不给人们留有任何希望。果然,镜头经过墙壁的死角后,在夜中豁然出现一个窗户,远方幽幽的绿光,不知道是什么。
在陶街淘到的这张DVD,封面绝不吸引,只是碟套上“波兰电影大师扎努西经典作品”这行小字很诱人,于是买下。波兰的电影只看过奇士劳斯基的,非常喜欢。其他的,好像都没听说过。见这张DVD上录有两部电影,好也长长见识,不好看也不算浪费。
放入DVD,自动放出《爱在山的那一边》这部。电影很合我这回的口味。人活到这个时候就这样,宛如整部电影的味道。此刻遇到这部电影,可说巧合,或天意。
看来这部已不辜负“经典”二字,就迫不及待地看了另一部,《生命宛如恶疾》。不但很合我的口味,情节更是如我刚刚经历的,大象自得病到英年早逝这四年时间的事。这不是巧合,是天意了。
相同的电影片段可能有这两部电影各自的三分之一,做在同一张DVD上是再合适不过了。只看一部,真是很可惜的。一起,才算完整体会导演的意图,也就知道这两部电影是值得珍藏的了。
印象中波兰是个多灾多难的国家,也许正是如此,波兰人更能体会到生命的真义。生于安乐,死于安乐。这个谁人不想?就让那些有违此道的规矩见鬼去吧。
十段对白演绎了波兰最伟大导演克日什托夫.扎努西作品,《生命宛如致命恶疾》
1、医生:你对被你处死的盗马贼说了什么?他突然就不反抗了。
主教:我告诉他,死亡是生命的开始。
2、病人:给我这么多吗啡,医生,你真的是善解人意?
医生:英国有句谚语,我们都在一条船上。
3、院长:你怎么能够给一个终末期的病人开那么多吗啡?
医生:所以,无论他到天堂或地狱,他都没有痛苦了。
4、实习生:医生,你被解职了?犯错了吗?
医生:没有,是上帝造人的时候出了差错。
5、前女友:罹患重疾,怎么才告诉我,有什么可以帮你吗?
医生:没什么,人一出生就是奔着坟墓去的,只不过我步伐快了点。
6、医生:可不可以把主教叫来,我有事问他。
实习生:他去了华沙,那边有一个电影首映式,现在电影需要教民支持。
7、学生:你和上帝和解了吗?需要找什么人听你忏悔吗?
医生:不用了。他就在这里,昨天晚上开始上帝就在这里。
8、院长:学生们,这是我同事伯格医生的遗体,献给科学,应当得到尊敬的处理。谁来第一刀?
曾经现场陪伴过一位40岁的医生体验身体的腐烂;再次在电影中陪伴一位医生体验身体的腐烂。生命的迷人在于不知生却知死;生命的迷人在于存在如此幽默不着常规的男人;生命的迷人在于年轻的性喜悦与临终的腐烂痛;它最终不过是一具躯体,关键是我知道我正在死亡。
以前看“爱在山的另一边”的时候觉得老伯伯很有智慧.简短精炼的语言带给年轻人新的启迪和思考;而“生命宛如致命恶疾”Zbigniew Zapasiewicz展现出来的老伯伯是一个立体多面的人~他也许并不是我曾经以为的那么有智慧.或者在他的故事里反而是这对年轻人给了他启发~ 这两个故事真真正正叫做“犬牙交错”
没有信仰、没有爱人、没有亲人,所有一切都只是曾经的记忆。最终孑然一身,拥抱自己的只有死亡。这是一部悲伤绝望的电影。人在辞世前,都希望灵魂能得到宽恕。然而自打降生开始,就是一个轮回的炼狱,永无休止。
虽然是部关于死亡的电影但全程并没有感到悲观,倒是想起了《无休无止》,就连结局也同样散发出平静地死去的气息,但缘由不尽相同开头非常机智地设置了一个悬念,宗教引入戏中戏后留下疑问:神父到底说了促使那人安然面对死亡,在后半段里神父给了不确定猜测性回答:死既是终点也是永恒医生在死前得以忏悔得以告解,或许得到了神父所说的启示,他将慈悲发散于他人成就一对情侣,将躯壳捐献于医学院,我想他并不觉得这是多么伟大的事业,只是预感到生命的尽头已向他招手对生命个体临终的尊重,他既加速自身的死亡也会替被病痛折磨的人减缓痛苦,活着就像疾病一般不断挣扎苦不堪言
生死神灵,扎努西的沉重不比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差。这片仿佛是导演自己的心灵思辨的解剖。
又谈“契诃夫之死”,《水晶的结构》里也谈过。他在德国临死时,在床上要了一杯香槟,喝了,说了句“Ich sterbe(我要死了),然后转向墙壁,就死了。
有关死亡和信仰,但是并不深入,“上帝创造我们就是最大的差错/您真的认为这个世界值得拯救么?“,也只有这两句向死的话算是同感。而有些部分又很普通,给病人吗啡、去法国求医、找前妻这些
死亡,尊重死亡,接受死亡。2022-08-22重看。开头引用拍电影和圣经内容算是吸引人的,但是后面都比较常规了。
活着为什么,死亡是什么,我们都在思考,各有各的回答。
“Ich sterbe”
“愿不愿意给我的花浇浇水?”影片中最温馨的一段,但我想说爱不是某个团体的专利,它存在于每个人心中
《爱在山的那一边》之姊妹篇,启示者与被启示者的身份转换,一样对生命、爱、死亡的沉重思考;窗前神谕降临,福鸟指引,让他最终超脱生死,直至达观豁然,并将尘世物质付诸情之交融与延续;临终的切肤痛感,死亡真是一件锋利又迟钝的事情,better to burn out than to fade out。
既然今天酷热难耐,在家吹空调看电影是个惬意的选择。终于把这部给看了,又破了一个导演的处!哈哈!
生命本身即是一桩悲剧
5。一般名字高端的吓人的片子都不好看
一向钟情临终电影~海报制作如此牛逼~又诞生在令人神往的波兰~不过最终没有达到预期,可能是没有与《爱在山的那一边》一起看的缘故吧,感觉剧本孱弱,其实在生死的灰色地带,在人性与神性的模糊地带,还有太多可以挖掘了~话唠片,不过有些对白还是蛮喜欢的,开篇的铺垫也算精妙~
Zanussi的开场太有意思了——一个盗马贼被处死,强烈的求生欲望让他想尽办法逃命,结构最后只能接受逃避的徒然和命运的安排。一个镜头打出来-原来是电影片场的一幕,托马斯这位医生从死亡的观察者在下一幕就变成了死亡的体验者。这样关于“看”与“被看”的隐喻就多了一丝劝诫的意味——观者也会承其痛,不能冷眼以待之。/一个无神论者的对于生死,自爱和爱人的探讨。
你以為人死了才腐朽
静下来思考生命的意义,每个年龄有不用的领悟~~
2009.3.23法国文化中心。剧本很赞,画面也好,诡秘的气氛和死亡这个话题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