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当中的一个核心理论,就是通过一个球员的之前比赛表现的数据统计,而得出这些球员本身的优势和劣势,并且激发其不为人知的、前所未有的潜力。在电影当中的棒球界,这套理论代表着学院派的新思潮,并且被billy用以对抗整个棒球界的旧秩序。但是事实上,如果你是一个足球迷,你对这一套将会感到完全没有任何新鲜感,甚至会惊讶,在竞技体育这么发达的美国,竟然到了二十一世纪才出现这种思潮。
喜欢足球的同学相信大多玩过FM,这个游戏其实是这种思路的最佳体现:所有球员的能力被细化到一组组满分二十的数字,不同的球员就是这些数据的排列组合。因此,这个游戏当中的博弈,就在于寻找到每个位置上数据能力组合最好的球员。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后卫最核心的技术属性,在于抢断,盯人,头球,而射门,传中,盘带就没有意义。所以在你选择球员的时候,只要重点的几项属性达到高标准,即使总评分并不高,依然可以比总评似乎很高但是数据分配并不合理的球员打得出色。所谓的“FM妖人”正是那些看起来数字平平,但是组合起来却能力惊人的球员。
这套理论并不仅仅存在于游戏当中,事实上,这个游戏体系的建立,正是参考了足球界已有的做法。我们常常惊叹穆里尼奥总是可以将能力并不是顶尖的球队带到远超过其水平的成绩(比如波尔图,国际米兰)。其实,穆里尼奥本人就是这种“数字足球”的执行者之一,其当年的副手,同样在波尔图取得惊人战绩并且创下足球教练转会记录的博阿斯,正是曾经为他收集和分析球员情报的负责人。尽管现实生活中,穆里尼奥的成功同样有其球队精神建设的功劳,但是在技战术领域,其科学方法保证了其对于平庸球队的提升。有趣的是,穆里尼奥本人对于球队搭建也要求极强的控制,非常反感上层对于其转会策略的干预。
众所周知,穆里尼奥出道于巴塞罗那。拉玛西亚青训体系,其实正是其执教理念的来源。事实上,根据统计数字评估球员,最大的影响不是赛场,正是青年球员培养----因为青年球员的能力发展拥有更大的人为引导和主观组合数据的可能性。拉玛西亚青训体系之所以强大,就在于其从克鲁伊夫时代就搭建起来的完整战术体系和青年队培养方向。那么克鲁伊夫的体系从何而来?阿贾克斯-------另一个天才青年球员的摇篮。
在阿贾克斯的官方网站上,就清楚地介绍了其青年队搭建思路:
“阿贾克斯建立了TIPS模型,也就是技术(Technique)、洞察力(Insight)、个性(Personality)与速度(Speed),每个方面对应的有十个标准。个性与速度通常是球员天生所固有的,但是技术与洞察力却是可以开拓的。阿贾克斯的球员们都拥有一本特殊的“护照”,上面记录着他们所获得的所有成就。”
http://ajax.titan24.com/youthinfo.html根据这样一个球员评估量表,每一个场上的小球员将不再是一个人,而是一组奔跑的数据,与此同时,阿贾克斯青年各个梯队的战术风格和体系(以433为基本构架,强调进攻性和观赏性)、训练方式完全一样,保证了小球员从一进入足校,就开始了其能力数据的合理组合与发展。
除了阿贾克斯-巴塞罗那体系,科学化的球员能力管理在足球界已经非常普及。比如AC米兰著名的米兰实验室,就是根据对于球员能力的精准评估,给予最适合的训练安排和膳食搭配,保证其运动状态的保持以及运动寿命的延续。浴火重生的克雷斯波,减肥的罗纳尔多,不老的马尔蒂尼西多夫因扎吉等等,都是米兰实验室科学管理下的杰作。
我对棒球并不熟悉,更喜欢足球,在足球界,远些有切尔西一掷千金搅乱国际足球秩序,今有曼城金元足球在英超势如破竹,更别说持续大投入的皇家马德里,甚至偏安一隅的法甲也是巴黎圣日耳曼这样的新一代金元足球代表势头渐猛,对于追求性价比的德国俱乐部,人们津津乐道,却也不得不承认其成绩愈加乏善可陈。这点上,在《点球成金》中的棒球界,情况似乎与足球界一致,洋基队的1.1445亿美元对奥克兰勇士队的0.3972亿美元,这就是现实,洋基队是赢家,而奥克兰勇士队不但输在赛场,还将面临经营层面,明星球员被挖的窘境。《点球成金》背景是棒球,但是并无需你多么熟悉棒球,因为,其表达的关键,更是奥克兰勇士队经理,比利•比恩的经营哲学和人生态度。
奥克兰勇士队缺钱,比利•比恩又很难从投资人那里搞到更多的钱,明星球员被挖,教练班子费劲的寻找着新的球员重组球队,球队现状让比利焦头烂额。面对热衷讨论棒球本身的教练们,比利显得对牛弹琴般的直指棒球联盟体制本身的问题,一个充满马太效应的让小球队无力突破的残酷现实。于是,比利出招了,如同挑战风车的堂吉诃德,又如试图挑战现行制度的棒球界的切•格瓦拉。影片的焦点是比利•比恩,因而他的性格塑造至关重要,而幸运的是这又是本片做的非常扎实的地方。比利•比恩强势,决断,又显得无情,他绝不与球员一同出赛,与他们保持距离,因为他随时会做出交换或者开除球员的抉择,他要割舍私人感情可能产生的恻隐之心;他对自己的观点强行推进,挑战其权威的教练请走人,固执的教练则会被其“剪除”该教练心爱的球员而只能俯首称臣。然而,作为经理,比利•比恩又足够精明,灵活,在球员交换和资金争取的生意中,他保持耐心,保持激情,保持妥协的空间,在现行体制内逐步推进他的理想。强势的他并不莽撞和无脑,相反,他善于思考,重视人才,同时敢于尝试新的思维方式,于是,一种数字化的球员选拔和管理方式,让他看到了一丝挑战现行制度的突破口。
比利与彼得的故事,或许更能体现他的勇气与精明,作为麻省理工经济专业毕业的彼得,天然带着数字化分析的素养,也形成了自己通过数字统计,发现潜在超能力球员的方法论。而比利偶见彼得,便发现了其闪光点,最终形成了充满争议的搭档,开始了向现行制度的挑战。比利和彼得的战略,说白了就是并不看重(准确的说是没钱看重)现在已经名声大振的证明自己实力的巨星,也不是寻找具有明星潜力的年轻新星,而是寻找最高性价比的有一技之长的潜在实力型球员,用足球经理游戏FM爱好者的话说,就是找“妖人”。显然,这种思路有些特异,数字化的选拔方式在传统的经验主义主导的棒球界更是具有爆炸性效果。而也正是如此,比利的性格和做事风格才分外鲜明,他慎重思考,果断决策,强势推行,在初期的一系列惨败后,又坚持到底,终于,破记录的连胜让其经营哲学眼看迈向成功之门,令人欣喜,令人激昂,仿佛又一出励志传奇即将上演。
然而,《点球成金》并不是一部传统意义的励志电影,整部影片节奏实际上很慢,甚至有些压抑,这其中很大原因就在于交织比利现状的主线外,还有比利年轻时代的一条并行的支线。那是面临人生抉择的比利,是拿下斯坦福大学奖学金读书,还是面对职业教练的说服去当一个职业棒球选手。老教练们富于经验主义的传统选材眼光下,比利将是明日巨星,也点燃了一个年轻人的激情,他投身棒球界,却引来身心俱疲的经历。他并没有成为巨星,仿佛如体育界常见的伤仲永故事般,逐渐滑落,离梦想愈加遥远。或许,他本身就不是仲永那样的年少明星,或许,他选错了人生重要的一步。正是这职业球员成长失败与挫折的回忆,与比利在经理之路的艰难探索交织,让一种人生的无奈与悲壮沁入影片整体的情绪,让人感到一丝伤感,又同时让比利的性格显得更有“逻辑”,正是年少的经历,让他的性格显得有些暴躁,有些孤独;正是年少的经历,让他又对现行的棒球界传统精英和人才选拔体制产生怀疑、批判直到自己试图改变。比利的年轻人生,是一条绝妙的支线剧情,它有力的支撑和推动了主线,与整个故事融为整体。
如果说,《点球成金》介绍的是比利的“逆向投资”经营哲学,那么《点球成金》本身就是一种“逆向励志”。是的,影片的后续走向太不励志了,他在取得一系列成功后,最终还是在淘汰赛阶段输掉了赛季,他在很励志片的拒绝了高薪挖角后,最终看着挖角他的球队获得冠军,自己至今仍在为梦想进行着看起来成功概率依然不大的打拼。然而,这又正是这部影片的闪光之处,真正富于现实的励志之处。影片坦率的表明,他最初的踏入棒球界的抉择并不成功,但是又告诉我们,人生的选择并不是一锤子买卖,不要纠结过去,勇敢的走好新的下一段路;影片告诉我们,新的方法和思路,注定阻力重重,甚至众叛亲离,但是又告诉我们,很多时候成功就是一种坚持;影片告诉我们,挑战现行制度,常常注定就是一场失败,但是又告诉我们,这又是一种有意义的失败,它启发着更多人的思路,以一种不那么激进的变通方式,去渐渐的促成改变;影片告诉我们,努力和坚持并不意味成功,现实的成功常常需要更复杂的因素支撑,但是又告诉我们,努力却能让你的人生富于积极的意义,离成功更近一步,既然“谋事在人,成事在天”,那么,先把自己可以把握的“谋事”做好吧。这就是这部电影,它有些励志,又有些压抑,充满激情又回归现实,也更贴近人生的现实。片子选了很贴切的一首音乐,Lenka的《The Show》,歌曲本身就是一个女孩五彩幻想的音乐呈现,一如比利•比恩一段曲折又戏剧化的人生,所以,比利并未失败,继续着自己的生活,“尽情享受人生这出戏”。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9f79c411dc87b30eb8127b67.html 那年, 應該是響尾蛇隊拿到世界大賽冠軍, 洋基李維拉在第七戰崩盤, 我們盯著ESPN上小小螢幕, 看著席林和大個強森兩大強頭擁抱,致勝安打岡薩雷斯雀躍不已, 我們也偷偷瞄到那個連兩戰被洋基打出再見全壘打, 差點成了頭號戰犯才使世界大賽打到第七戰的響尾蛇終結者, 韓國來的下勾投手金柄賢熱淚盈洭.
當時的背景音樂是 U2 火紅的 << All that you can't leave behind>> 的主打歌<Beautiful Day>. 曾幾和時, 這首歌暫時取代 Queen 的勵志經典, <We are the champions>. 只是 Bono 無緣再尬 Freddie.
幾年後, 席林加入紅襪, 大個被賣到洋基, 戴蒙又從紅襪到洋基到老虎到光芒. 吉昂比輾轉洛磯運動家. 李維拉 波沙達 吉特 還在, 但已垂垂老已.
然後劉秋農 徐生明 莊勝雄 郭泰源....一路從我腦中走過
在看魔球的時候, 以上這些影像交錯如蒙太奇
而難過的是 12:25 那場電影院理, 只有我和另一個陌生人. 冷清無共鳴...
在这一季的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作品中,最让我意外也最惊喜的是《点球成金》(Moneyball)。真没想到我这棒球白痴竟然能对一部体育题材电影看得津津有味甚至激情投入,还被最后的尾声曲狠狠撞了一下心扉。《点球成金》从2004年一稿到最终拍摄风波连连,导演三易其人,剧本一改再改,但这些挫折都没能阻止电影拍出新视角、新风格。
《点球成金》改编自美国著名 财经记者迈克尔·刘易斯(Michael Lewis)2003年的人物传记《魔球——逆境中制胜的智慧》。传记的主人公比利·比恩(Billy Beane)是加州奥克兰运动家棒球队的总经理,在他的开创性管理方法下,处于严重资金劣势的奥克兰运动家队在2002赛季竟创下美国职棒联盟连赢20场的历史记录,堪称奇迹。美国职棒和其他职业体育赛事一样,成绩好坏几乎全仰仗队中的球员优劣,而球员作为流动资产哪个球队出的价高就去哪队,职联赛事与其说拼技术,不如说更是拼实力、拼资金。奥克兰运动家队以四千多万的资金抗衡上亿身家的大队(比如纽约洋基对),竟能频频取得胜利,这其中的奥妙自然很值得深究。
比利·比恩的制胜法宝是其助理经理保罗·德波戴斯塔(Paul DePodesta)所推崇的棒球统计数据分析法“赛伯计量学”(Sabermetrics)。赛伯计量学通过一些统计指标来判断一个球员的场上表现,比如“投手防御率”(ERA),“上垒加长打率”(On-base plus slugging)等,把球员的防守力、攻击力等主观判断转换为客观的可衡指标。以前棒球星探们全靠经验之谈评估一个球员的表现,预测其在未来职棒生涯中的潜力;有了赛伯计量学,这些经验谈中的相当一部分转变为了可见的投资理论,依靠计算机的统计结果,哪位球员擅长哪类技术,哪位球员的综合价值超出其转会费用,一目了然。打个也许不太贴切的比喻,这赛伯计量学就如同股票分析的阴阳线走势图,把大盘与个股的种种关系由玄学变为了科学,虽非绝对准确,但对投资人来说怎么都是值得依赖的参考工具。比恩的成功从根本上改变了美国职棒的运作模式,赛伯计量学从此正式登上棒球历史舞台。
电影《点球成金》以比利·比恩慧眼挖掘助手皮特·布兰德(布兰德虽以德波戴斯塔为原型,但人物塑造中融入了大量虚构元素)为起点,着重描述了他如何顶着压力推行赛伯计量学,带领奥克兰运动家队在2002年取得20连胜的过程。但与一般的体育电影不同,《点球成金》虽以赛场赛事为主旨,但影片始终围绕着比利·比恩的球队管理与家庭生活两线展开,彼此交织补充,很多极具回味的高潮戏都发生在球场之外,人物传记风格突出。这比恩是个极有意思的人物,一方面他顶住层层压力,魄力十足地推行赛伯计量学,在实行选手买卖决断时毫不拖泥带水;另一方面他迷信自己在球场出现会为球队带来厄运,不敢观看现场比赛,一人拿个小收音机在场外焦躁不安,想听又怕听。这种两极的性格也影响到了他的私人生活。影片没有对比利·比恩的失败婚姻大行笔墨,只聚焦在他与12岁的女儿凯茜的关系上。比恩一方面对凯茜极尽怜爱之心,但另一方面却对怎么作一位好父亲摸不着头脑。这个一心扑在棒球上的硬汉一到柔情处便笨拙万分,要不是凯茜善解人意,他这个爸爸还真当得失败。
不知是否受第二任导演索德伯格的影响,虽未加入人物访谈,但《点球成金》大量采用纪录片的剪辑手法,在描述赛伯计量学原理或场上竞技策略等技术性要素时常使用三连镜层叠变焦推进,将视点聚焦于关键性数据资料,视觉性地强调其重要性。在谈到真实的人物或赛事时会剪入历史纪录片段,增加现场感。这种纪录片的叙事手法贯穿影片全体,风格凌厉冷静,毫不煽情。在描述职棒球员转会交易中,镜头与比恩一样冷酷,多采用定焦、中远景冷光、刻意延长停顿。球员们如同马匹般被换来换去,说走就走,职棒游戏规则的残忍可见一斑。但与此同时,比恩却屡次谈到棒球的迷人,谈到场上无法预料的乾坤扭转或功亏一篑。镜头在刻画比恩情迷棒球运动时用的大多是中近景,常给出面部特写,尤其试图通过对眼睛的放大来揭示他内心的波澜。比恩与凯茜相处的片段则注重强调冷色系中的暖色焦点,不多的几次出场,凯茜的服装多为红、粉紫、小碎花等轻快暖色,既中和影片整体的萧杀之气,也与情节保持视觉步调一致,节奏感盎然。
《点球成金》的另一大亮点是对声音的剪辑。在描绘第20场比赛中,场上背景的喧哗声鼓乐声与比恩的少时回忆交织在一起,两下相互映照推进。赛事行进到关键处声音却意外褪去,用静音搭配慢动作画面来调动情绪。但静音也并非唯一的工具,情绪跌宕处,悬念积累时,几不可闻的背景交响弦乐会细微漫入,由弱到强,一步步统领画面基调,不经意间便泄露了幕后心声,强烈烘托棒球赛事的戏剧气氛与观众惴惴不安的激动心情。
从表演的角度看,饰演比利·比恩的布拉德·皮特表现良好,但依然处处脱不开自身的明星影子,其表演精彩度远不及配角乔纳·希尔(Jona Hill):电影两个最重要的小高潮若没有希尔的烘托都将失色很多。希尔饰演的皮特·布兰德第一次进入球员征选讨论会议室,那份书呆子气和表面谨慎之下掩盖不住的兴奋都让人会心。他这份木讷一直贯穿电影始终,但层次并不单一。在经理办公室观看比赛录像回放一幕中,布兰德的激情与魄力正式绽放,不让人刮目相看都不行。乔纳·希尔把这个人物演活了。
在今年九部提名奥斯卡最佳影片的作品中,我觉得只有《点球成金》是一块真正的金子,不炫技,不煽情,也不投机取巧,沉甸甸地踏实恳切。它颠覆了传统体育题材电影的套路模式,将一个风险极大的枯燥题材拍出了新鲜度与兴奋点。它的摄影风格、镜头剪切和声音剪辑都充分发挥了电影技术的长处,在冷静自制中展现(而非讲述)了最为迷人的激情。影片镜头不说话,但镜头所表达的爱意却胜过言语万千。凯茜唱给比恩的歌说“你真是个笨蛋,爸爸,你真是个笨蛋”;电影《点球成金》前后历时七年,三易剧本导演,能坚持投资拍摄完成这部作品的家伙们也堪称“笨蛋”。可正是这样的“笨蛋”才会做出泯然众人的惊人之举,才爱得踏实、纯粹,爱得义无反顾。他们是真正的金子。
这部电影告诉我们,在大联盟棒球赛中,比利的奥克兰队输给了洋基队,而三名主力球员都被挖走了,球队的未来前景渺茫。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耶鲁大学经济学硕士彼得,为团队理念两人不谋而合的行动,所以他聘请了彼得作为自己的顾问,一起研究如何建立一个高胜利的球队,他们用数学建模的方法,并开始挖掘潜在的明星,放进集团通过各种方法。这些人表面上看有弱点,性格偏向,但它在某些方面拥有棒球比赛的超强能力。最后,他们在批评和质疑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为什么比利和他的团队能够成功。善于挖掘人才,并给予他们高度信任;科学理论指导这是一种从未有过的团队管理模式,但毫无疑问,这种跨学科的方法对于棒球来说是非常实用的。
图文并茂版请见埋汰!
http://ethermetic.com/archives/2970Moneyball小说出版于2003年,旋即成为体育圈现象书籍。第二年,SONY买下电影改编权,委托名不见经传小编剧Stan Chervin写了剧本首稿
本子随后被辗转到小说粉丝Brad Pitt手上,他对题材很感兴趣,却吃不准是否该接,因为这一版本既商业又重喜感,与小说原貌大不相同
到了07年,Pitt同意出演,但Chervin得滚蛋... SONY找来金像奖编剧Steve Zaillian写了二稿,当时定的导演是专拍俗滥喜剧的David Frankel,没多久这位也被一脚踢开,新人选是另一个大人物——金像奖导演Steven Soderbergh
Soderbergh对这项目很有激情,大有冲动想搞搞体育电影新意思,要拍得既视觉风格化又好玩(比如把数据之父Bill James用动画呈现);他按照自己的想法对Zaillian的本子大加改动,但那最后一刻冒出的新点子彻底激怒了SONY:Soderbergh一心要走半纪录片的路子,在电影当中穿插对当事人的真实访谈
要知道,当时片子的预算定在了6千万美元;而查下票房史就知道,棒球电影绝非票房灵药,百年来在北美拿到一亿的同类型电影不过区区两部
2009年6月,SONY主席Amy Pascal和CEO Michael Lynton毅然拔了插头——面对Pitt这样的权势人物,这绝对不是轻易的决定。当时离正式开机只剩3天,而Soderbergh已经拍了近二十天的第二组素材——大把的真人访谈
在已经花掉1千万的情况下,SONY同意让Pitt和Soderbergh去别家片厂试试运气,即所谓的“turnaround”,结果无人接手,项目正式停摆,绝大多数情况下这也意味着电影彻底流产
幸运的是Pitt很不开心,他是真的想演Billy Beane,这个螳臂挡车战胜偏见的人物;同样幸运的是Pascal也不开心,她是真的看好这个素材,决定再给它一个机会
当时SONY的另一个项目The Social Network已经开拍,两个项目正好有同一个制片人——Michael De Luca。Pascal邀请TSN的大制片Scott Rudin和金牌编剧Aaron Sorkin一起参与,而Pitt本人也在此时加入了制片队伍
这个重生项目预算被砍到5千万,其中还包括已经花掉的1千万,和Pitt千万+的薪水;算剩下的不足3千万,对于片厂制作来说就是花生钱了
答应揽活前,Sorkin打了个电话给Zaillian,正在度假的后者是在罗马万神庙旁接了电话。Zaillian希望Sorkin不要肢解剧本,并问Sorkin换作是他会有啥反应,答曰:“我会烧了片厂”
Sorkin是个大球迷,90年代末还搞过电视剧Sports Night,接这活也在情理之中;片厂原本只签他3周写些新戏,后来又加了3周,可到最后Sorkin干了整整一年半。最早的页码是拍TSN时在波士顿宾馆抽空写的,等回到洛城,工作继续,Pitt会骑摩托上他家面谈,身后跟了一大群狗仔队。Pitt向Sorkin大说特说自己对70年代角色驱动电影的热爱
到了这时候,导演的空缺还没人填。SONY抛出一大堆名字后,是Pitt给了建议,就找Bennett Miller吧——要追溯源头的话,这还是Pitt好友Catherine Keener出的点子
Miller这人的挑剔很出名,出道十几年才拍了一部纪录片加一部长片Capote。和Pitt之前打过交道的他考虑了整整三周才同意执导,其间先后读了原著和三个版本剧本。飞往洛城的路上,他还不住在担心,那帮权势大佬能放手让他去拍吗?
Miller本人并非棒球死忠,他给Pitt的点子是颠覆类型,拍一部非传统体育片;Pitt表示认同,说这将是部特洛伊木马片:外表是个Brad Pitt主演的好莱坞娱乐片,内里却是出人意料的反传统
Miller接手后,要求Zaillian和Sorkin两人分头继续改写剧本,再把成果单独发给Miller,由他来重新编辑;对两个大编剧来说,这多少有点憋屈,却也是种新鲜挑战经历
至于剧组成员,Miller想找些跟他一样有独立感官的电影人来加入这部片厂制作
摄影师Wally Pfister刚拍完超级大片Inception,但他是以新闻片摄影出道,与Nolan合作的开始也是Memento这样的独立电影,二人理念相同一拍即合,要让电影以观察的方式说故事而非直白道出。Pfister得以在Moneyball中尽情向大偶像Gordon Willis致敬,毫不讳黑:拍唯一那场棒球戏时,甚至让球场关掉一半灯,来刻意勾勒出场内明暗对比
担纲Production designer的Jess Gonchor是科恩兄弟御用,对Miller力求真实的理念也十分认同。受预算所限,球队更衣室、健身房、教练办公室、录像室等重要场景都在SONY片场搭棚完成,真实感却丝毫未减;同样道理,电影里出现的八个不同客场全在道奇球场拍摄,装扮这么多景摄制时间却只有区区三天,Gonchor的团队做到了mission impossible;那场利物浦老板面试戏,剧组只拿到红袜主场一天的拍摄许可,偏巧赶上下雨,阴暗天空成了电影美学的完美注脚
Soderbergh在任时,原打算找Scott Hatteberg和David Justice本人出演两名重要球员;Miller没这么硬核,但也找来一群球员、球探、裁判、经理、球场管理员,和专业演员混在一起组成演员阵容,来追求他最在意的真实可信
靠着Miller前作拿了影帝的Philip Seymour Hoffman,趁档期有了缺口,主动电话Miller请缨出演教练Art Howe;找Jonah Hill演胖天才是因为Miller深知他一心要摆脱喜剧形象,接了这戏必会全情投入;至于女儿角色,试了几十人后才挑中Kerris Dorsey,原因是小妮子把那首至关重要的The Show唱得导演起了一身鸡皮疙瘩
停机13月后,Moneyball终于正式启动,58天的主摄制期一帆风顺;但后期剪辑是个重活儿,因为Miller面对的还有成千上百的历史素材;SONY给出了12周的剪辑档期,被Miller断然拒绝;最后,Miller花了整整9个月在剪辑上,其间还不忘让两位编剧继续润色剧本
Miller呈交定稿时还是和接戏那会儿一样忐忑不安,生怕他那不够商业光鲜的心血会被片厂扯得支离破碎;出乎意料的是,SONY主席和高官们一致认可了他的努力,随后的试映观众同样如此
2011年9月23日,Moneyball终于走完了七年漫长的银幕改编路,上映至今7千4百万的北美票房已在棒球电影史上高居第6
而对我来说,这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体育电影——至少,从没见过任一部体育电影的最高潮发生在。。。。。。转会期总经理的办公室
Moneyball是属于Loser的电影,却又并不是那么晦暗。若说The Fighter太过于苦中作乐,Moneyball便似永远在反省。电影是如此冷静,仿佛一直下雨的奥克兰,即便对待20场连胜的剧情仍然低低沉沉。而Brad Pitt却演得如此投入,这或许是我看过他最投入的一次表演。他不再是一个说故事的人,而是故事的主人。
体育类励志片里面极其难得的冷静与克制,完全无背景音乐的开头非常有腔调。看了那么多所谓的“商学院学生必看电影”,那这一部是不是统计与精算专业学生的必看呢?阿兰索尔金的剧本异常强大,中间的某个长镜头可以再长一点,Wanted里面被打掉牙的哥们很好玩,布拉德皮特尼玛越长越像盖皮尔斯。。
我真的看不懂棒球,但是整体很high的感觉
编剧Aaron Sorkin的胜利!他的剧本除了切入点很棒,每个角色都是一个完整的人,有辉煌,有落寞,在某些人眼里是天使,在另一些人眼里就是魔鬼。你总是无法轻易去评判任何一个角色,他的卑鄙,他的成功。就像你看到了比利的成功,也为他的下场感到悲哀,最后只有在小女儿眼里他还是个好人。★★★★★
并非传统意义的运动励志,切入点太棒,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去欣赏和思考棒球,让人事后仍有冷静分析的空间,而非一时激情而已。电影塑造出的角色立体丰满,戏剧冲突不断,节奏与台词的控制亦是恰到好处,而两次出现的《The Show》更是感染力十足。★★★★
哥斗胆甩出五星,是很值得回味的电影。在金钱掌控一切的社会,还有坚持理想的这么一群人,单用数学和统计算出解决方法虽然看似有些太理想化,但这是真人真事的电影-->皮特的表演不癫狂但很动人,喜欢The Show的歌迷更会感动的!(但这首歌是08年的所以算是bug吧,笑)
观众不懂棒球规则也没关系,看的不是怎么打棒球而是一个曾经失败的运动员到一个成功经纪人的转变与起伏。全片沉稳内敛,一直到最后Billy幸福的在车上听着女儿专门给自己录的歌,始终格外平静。剧本和演员绝对一流,导演拿捏到位。Brad Pitt真心是个好演员。
片尾字幕落下时还是无限地唏嘘,任你再不喜欢BP,也得肯定他的履历表... 他还和十年前的十一罗汉一样啊,不停滴吃啊吃啊吃啊吃
有点get不到美国人的point。。。皮特好老了啊
非典型运动励志。无论比利·比恩的真实经历还是那本小说,都是管理学上热捧的。引发的颠覆效应更是撼动了美国运动界。最颠覆的在于把球队真正作为企业经营,以数据和模型分析做相应评估,最终以小博大。新闻片段的引入增强了影片的纪实性,不光是布拉德·皮特,乔纳希尔也献上了与以往完全不同的表演
索金的剧本非常扎实,影片的前一个小时太娱乐太好看了,更难得的是体育励志题材的影片最后居然没有恶俗煽情和鸡血。个人觉得皮特的表演虽然还没有到锁定奥斯卡的地步,但也是他近年来最好的表演之一。The Show出现的两次我都湿了...
1. 从管理层入手的体育片很少见,本片对体育行业的探讨是亮点 2.冷幽默的背后是对现实的讨伐.作为美国职业体育四大联盟之一,职棒联盟是唯一一个没有薪金帽的.球队薪金差别带来的战绩差别早已是美国体育界最大的争论之一 3.可怜的克利夫兰,留不住詹姆斯就算了,连个学经济学搞统计数学的胖书呆子都留不住
很励志的一部电影!
最有感触的其实是令人唏嘘的结局,当真与《社交网络》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无法用简单的对与错来衡量比利·比恩最后的选择,正如我们无法用单纯的是与非去评价马克·扎克伯格,只有他们自己才真正清楚自己的所失与所得。也许大多数时候我们不过是生活手中的牵线木偶,所能做的也仅仅是enjoy the show。
不喜欢布拉德皮特
布拉德皮特好能演,片儿挺饱满的也很励志,就是灵异的是,说的02年的事儿出现了09年lenka的歌儿。好吧 不认真了 just enjoy the show
看的首映,直逼五星。不煽情不做作,虽然对棒球不甚了解也能看的鼻酸涙涌热血沸腾。配乐剪辑皆到位,皮特表演非常不错,不歇斯底里,却张力尽显,奥卡男主希望不小。当然女儿的那首Lenka的The Show也太赞。浓浓的奥斯卡审美和美国精神,又一部体育题材的奇葩。
棒球传记励志片的路数,贝尼特有意拍出些非恶俗欢喜的新意,可惜仍是在败者之勇中圈点,小胖是个很出彩的角色,皮特的演出没推荐的那般神勇,相反还稍有用力过度的格格不入感。全片节奏不够淋漓有致,同红袜老板的交流场景处理嫌草率,虽然成败切换和连胜气氛看来很过瘾,也不过是体育片该做到的基本。
超级无爱体育题材配一版渣字幕,竟看得心潮澎湃几度唏嘘。这不是一个loser翻盘赢回人生大满贯的故事,是一个被undervalue的人找到一群被undervalue的人,挑战成见,藐视既定规则与经验之谈,迎向嘲笑与否定,告诉那些制定游戏规则的大佬们,那些人云亦云的跟风吃屁客们"我永远不能不做我自己"的故事。
他甚至不知道自己打出了全垒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