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的机缘下一位长辈请我去看Thérèse Desqueyroux,她告诉我女主角是《天使爱美丽》的主演塔图,还有港译名是有些噱头的《弒夫告白》,此外对这片子我就一无所知了。毫无成见地沈浸在影片之中,却意外地遇到了这一部重点在心灵而非剧情的影片,对于看电影并不多的我而言,是这个夜晚的美妙惊喜。
***************以下为剧透
1920时代的故事,以两个富家少女欢快地在林中嬉戏开头。林子里的树木笔直,一切都笼罩着朦胧的辉光。 林子的那一头是海,年轻的男子唱着歌,驾着有鲜明红帆的小船缓缓经过。 眉毛漆黑的少女叫苔蕾丝,她爱读书,安静的时候,表情若有所思。另一个少女安妮觉得读书是无聊的,她一刻也闲不住。 身为拉拉的直觉让我从眉毛漆黑的少女眼中看到了对安妮的情愫——也是对一种纯真之美的珍惜。安妮当着苔蕾丝的面猎下一只野鸽,苔蕾丝凝望着死去的鸟儿蹙眉沈默。这个画面让我想到《时时刻刻》,弗吉尼亚.伍尔芙蹙眉凝望死去小鸟的画面。她们一定是同一类人,敏感地在生活的细节中寻求象征的诗人。
这一天分别的时候,安妮笑着说出大人们的议论:苔蕾丝过两年就该跟安妮的哥哥结婚了。于是孩子的时光落幕,镜头再一转,少女已经是成年女子。果然,是由塔图饰演成年的苔蕾丝,不再年轻甚至有些过于憔悴,然而仍有一分《天使爱美丽》中疏离俗世的气质,很适合苔蕾丝。
人人都知道苔蕾丝的脑中总是“念头太多”,包括她的未婚夫。不过即使她自己也相信婚姻是个办法,令她安稳下来,合于常轨。两个家族的联姻没有什么选择,安妮的哥哥有些得意地告诉苔蕾丝,结婚后将有多少松树林归于这个家庭名下。爱情在双方那里都看不出什么迹象,似乎对于双方也都并不重要。苔蕾丝缓缓点头,她永远显得冷静,但又有些恍惚疏离。即使蜜月中,丈夫在她身上蠕动之时,她也仍是那样一副若有所思的安静神情。
后来的许多剧情是在书信中优雅地铺陈开来,让人意识到影片大概是改编自原著小说。电影的画面很静美,但缓慢的节奏大概也使不少观众发睏。若我再继续照着这样的节奏抒写下去,或许也要迷失在回味中了。还是尽量快些将本就极其简单的故事讲完吧。
安妮爱上了那个驾着红帆小船的男子,但他并非家族安排好的联姻对象,安妮的哥哥带着苔蕾丝匆匆归来,家庭设法阻止了恋情。苔蕾丝同情安妮却并未相助,任安妮被父母接走软禁,令安妮非常失望。怀孕的苔蕾丝独自去见了海边男子,他来自巴黎,只是在短暂的休假中享受一段短暂的罗曼史,根本不想娶安妮。 他们谈到文学,他也看得出苔蕾丝的与众不同,欣赏而可惜。至于安妮,他说那样的纯真女孩会很快忘记这段往事,按家里的安排谈婚论嫁。的确,安妮疯狂过,但两年过去,终究平静甚至愉快地准备嫁人了。
苔蕾丝的丈夫需要吃药,一天四滴,滴在水中喝下。一次发生山火,慌乱中他一天服了两次药,夜间就病痛不已。苔蕾丝观察到这一切,她一方面尽心照料病人甚至累得晕倒,一方面却又伪造处方,开了更多药水在水中事先滴下。丈夫几乎要死去之时,医生发现了伪造的处方,事情败露,苔蕾丝被医生起诉。然而为了家族声誉也为了地产,差点被害的丈夫却连同苔蕾丝的父亲,要求苔蕾丝做伪证,得以免罪。事后夫妻还要假装恩爱,实际却是将苔蕾丝软禁在乡下,禁止她见一切人,包括她年幼的女儿。
苔蕾丝始终是安静的,并不歇斯底里,但她在绝食和一根接一根地抽菸中,日渐成为苍白淡薄的鬼魂,让偶尔来看她的丈夫一家震惊。故事的结局竟然意外地光明,丈夫意识到苔蕾丝的谋杀并非为了财产或是恨他,对她长期的囚禁似乎也已是足够的折磨惩罚,于是他放她自由了。最后的画面,是苔蕾丝神采飞扬地走在巴黎熙熙攘攘的街头。
******************剧透结束************
电影的另一个中译名是《寂寞的心灵》,倒是可以说点出了“弒夫”的动机。苔蕾丝是寂寞的,她跟周围的世界格格不入。她厌恶那些永远谈论打猎或地产或家族八卦的亲戚,她的心灵并不安于法国的乡下庄园。但是她别无选择,因此连她自己也一度幻想婚姻就能让自己死心。但是一颗饥渴的心灵却不肯安分,一切平静的生活表象都煽动着逃离的欲火。安妮诉说自己恋情的信,或许也让没有得到过爱情的她困惑又妒忌,安妮是她朦胧的初恋,所以她嫉妒船上的男子;她在乏味的生活中隐忍,从不曾放任激情,所以嫉妒拥有的安妮。在接到信,从“蜜月”赶回家的火车上,她幻想跳下火车,沈入车外旷野的雾霭。
海边男子的那巴黎式的自由,是她作为一个女人、作为一个“乡下人”渴求不得的,所以她写信问他,一个怀孕的乡下女人会是他美好的回忆吗?她和男子的暧昧不是情欲的,而是智识上的,他们读过同一本书,他明白她的不同——人人其实都明白,但他觉得她不该忍受,而其他所有人都指望她忍受。于是,她那个关于巴黎的梦或者说关于自由的梦,终究扼杀不了,又冒出头来。沉浸在这梦中,她对初生的孩子是不耐烦的,孩子哭了很多声她才不情愿地去抱,而且她心烦意乱的拥抱也止不住孩子的啼哭。反而是安妮跟孩子亲近。尽管当失去一切的时候,她又无比惦记着这个孩子。
山火烧起来的时候,苔蕾丝暗暗期盼着火向自己家的方向来。然而没有,夜间,丈夫爬下她的身体沉沉睡去,而她幻想着走到林间,点燃整个森林,让火光照亮禁锢着她的这黑沉沉的家族产业。这只是幻想,丈夫心慌意乱中过量喝下的药,却因为触手可及而成为现实。她其实是怯弱的,怯弱又顽强:她顽强到永远无法甘心于一眼能望到尽头的家居生活,永远无法不去思索不去审视地享受这些庸常,永远无法忍受丈夫和家人亲戚的鄙俗;但她又怯弱得无法明目张胆要求改变,无法去挣脱或者去死亡,无法起身跳出车厢,无法真正纵火——而是以这样平静而隐蔽的方式去谋杀那个简单粗俗的男人。一面对丈夫下毒,一面又尽可能地照料痛苦的丈夫。
苔蕾丝是极不快乐的。她偶尔的礼节性微笑总是明显地礼节性。她也从不激动,这台词在安妮和安妮的哥哥口中重复了好几回,“从来不见你情绪激动的样子”。因为她“想法太多”,她不肯接受生活,她要思考生活;也许没有什麽可思考的,但她就是不能接受。她想追求的是什麽呢?也并非一个明确的目标。“我不知道想要什麽,但我知道我不想要什麽”。她想去巴黎,因为这是城市,是现代化,是对传统家庭的破坏,是《双城记》那好的坏的无所不包的时代的舞台,是纷乱然而无限的养料。
《时时刻刻》里的伍尔芙也不愿意在平静而美丽的乡间疗养,而是宁愿到伦敦去。若从女性主义的角度,这大概是反映了那个时代,向往自由却又久经家庭束缚的女性,那种没有出口也表述无言的痛苦罢;可是我站在近百年之后,却宁愿不这么去想,宁愿认为这一种“心灵的寂寞”,这种不安和飢渴,是无关性别的。苔蕾丝的丈夫同样被束缚在家族和庸常中,但他并不想挣脱,他感到满足。他的妹妹安妮曾有过一段激情,但是那仅仅是爱情,而非心灵的飢渴,当爱情逝去,她也安于生活。
也许,总有一些人天赋异禀,就好像《时时刻刻》中,伍尔芙说,一定有人要死,而谁会死?“诗人,那些心怀梦想的人。”这有些不公,然而天生的诗人真的不存在吗?我自己似乎并非这样的人,也几乎并不愿意承认他们的存在;有许多标签是为他们准备的,比如”幼稚自私“、”无病呻吟“……然而,我却有时候会认出他们,迷恋上那敏感的双眼,透过这双眼中的悲哀感觉到生命。爲什麽诗人一定要死?“为了对比,为了让活着的人更加懂得生活”。《时时刻刻》里,“死去的诗人”,有伍尔芙自己,有那个曾经的主妇,却也有最后的那个男人——虽然他是男同性恋者,但,“心怀梦想”几乎无关性别。说“几乎无关性别”,是因为这梦想并非许多男人喜欢挂在嘴边的事业追求之类,而是飢渴的心灵所感受到的时时刻刻的逼仄——这样的心灵往往来自性别的少数派,Ta们的目光太灼人,思想太深入,穿透了这个“主流”的庸常世界,无法忍受满腔热血洒向这一片苍白。伍尔芙说,“永远直面生活;深深地了解它的本质。热爱它的本质,然后,放弃它。”
不过,这部片子里的苔蕾丝,依然相信着还有更美好的生活,甚至非常地具体——巴黎;所以她的心灵还不是没有出口,绝望的软禁也没有摧毁她,反而终于摧毁了那些困住她的人,他们在她的独特前让步了,让她去直面更多的生活。那流露出发自心底的笑容,自由走上巴黎街头的结局,美好得太不真实,虽然或可想象的是,巴黎也未必能够抚慰这样的心灵。也许暮年的导演对这个多彩的世界,终究是依依不舍的。
克劳德·米勒 Claude Miller的编导以及奥黛丽·塔图 Audrey Tautou的表演都差了点意思,完全没有展现出弗朗索瓦·莫里亚克 François Mauriac这位“描写痛苦的大师”作品的内涵,一切都更倾向于流水账的叙事。
反而想看到被低估的大师乔治·弗朗叙 Georges Franju1962年的同著作品,想想埃玛妞·丽娃 Emmanuelle Riva奶奶凭借此片封后威尼斯,加上菲利浦·诺瓦雷 Philippe Noiret,还有年轻的萨米·弗雷 Sami Frey和爱迪丝·斯考博 Edith Scob,无限期待。
看完《寂寞心灵》,我内心异常的平静,电影中压抑了许久的情绪也慢慢消散开来。想说些什么,却又不知道从何说起,只是一遍一遍的回想最后的一幕:泰苪丝走在来往满是陌生人的巴黎街道上,眼神里没有了曾经的桀骜和压抑寂寞的颓废,我说不清楚那究竟是什么,只是觉得从此她获得了最初就想要的真正的自由。
电影的刚开始,两个活泼稚气的少女,一同玩耍嬉戏,像一阵欢快的微风轻轻拂过大片大片的松树林,让人不由得为那生机与活力感染。午后的惬意闲暇时光,足以看出泰苪丝和安妮两个人的性情,微微摇曳的小船上,泰苪丝细细的翻看手中的书页,安妮则在温暖的日光中小憩,流转灵动的眼波在泰苪丝的眼睛里闪过,气氛如此的宁静祥和。法国电影里是最重视细节的,在安妮扭断所捕获到的鸽子的喉咙时,泰苪丝微微蹙起的眉头、流露出的一抹不忍。我想,泰苪丝是善良的,至少曾经是。与安妮分别时,安妮的一句悄悄细语:“他们都说,我哥哥将会娶你。”隐约中仿佛能嗅出这场利益主导下的无爱婚姻的悄然开幕……
二十世纪初期的法国,土地象征了永久的财富与地位,女性在家族中的地位较低,有着层层至关家族利益的束缚,通常作为联姻的工具为家族获取更多的土地。无疑,泰苪丝厌恶了家族对她的束缚,她希望婚姻能够将自己解脱,殊不知这个坟墓足以将自己身心腐蚀,于是她服从了为了得到更多松树的联姻,选择了贝纳——一个本分于财富地位的平庸男人,泰苪丝在最后时曾这样说到:“我不想再扮演任何角色,那个曾经那么想成为德吉候夫人的女孩,竟然也是自己。”她起初渴望婚姻来拯救自己,然而无爱的婚姻竟像一个监牢一样将自己牢牢禁锢。泰苪丝血液里流淌着逆叛而疯狂的因素,在那个链锁捆绑的‘文明社会’里,她几近压抑窒息。
我想,泰苪丝在看到安妮来信的时候,内心是震动的,也许还有过惊异与幻想。毋庸置疑,丈夫代表家族的大发雷霆,和泰苪丝几乎没有反抗的默默妥协,使得安妮的这段危及家族名誉的爱情之花早早凋谢。有人说这是泰苪丝的嫉妒,她嫉妒安妮能够拥有那种她向往的自由与反抗世俗的狂热勇气。也有人说这是世俗的必然,安妮的单方面付出与两个家族的不可能结合,泰苪丝只是一贯的隐忍,这样疯狂的爱注定不能长久。不管怎样,泰苪丝和安妮之间的隔膜已经滋长,曾经的信任与交心再也不可能重现了,泰苪丝彻底的变成了一个人,感受孤寂对生命的反复碾压……
泰苪丝不知道她究竟想要什么,像别人看来,她只是脑袋里装了些奇怪的想法。在火车上,泰苪丝一个纵身,疯狂的跳下火车,回过神来却依旧坐在椅子上,对面的丈夫酒足饭饱后传来的阵阵鼾声。在死寂的夜晚里,泰苪丝疯一般的跑到松树林旁,将点过香烟的火柴扔到松树林堆,看着那火光一点点的变大,燃烧了的不止是松树林,更有象征了财富所围成的层层枷锁,泰苪丝不住的喘气,像是一个缺氧了很久的人突然有了氧气,然而回过神来却还是躺着床上,身上还残存着丈夫刚刚欢爱过的气息。泰苪丝的骨子里有着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的叛逆,然而正是因为格格不入,她所感到的寂寞与孤独同样无与伦比,仿佛她点燃的每根香烟都连带的点燃了周围寂寞的空气。
终于,在电影以压抑沉闷的基调走过了一半左右,泰苪丝的反抗开始,我一直感觉泰苪丝就像温水里的一根针,沉在杯底,裹满了气泡和黄褐的锈迹,然而却依旧残存着尖锐。她淡定的看着丈夫喝下加了两次药剂的水,没有言语,丈夫因此病倒让她看到了一种难以概述的机会,于是,她开始将曾经梦中的疯狂付诸现实,亲手将加大了药剂的水递给丈夫,伪造医生的药方,她笑着在现实中做梦,医生的控告将她唤醒,电影里,我并没有看出塔图扮演的泰苪丝有一丝的惊慌与后悔,依旧表情淡漠,在视家族颜面为一切的丈夫的处理下,一切回到原位。只不过原本无爱的婚姻变得更加脆弱,只剩一层供外界人观赏的薄薄躯壳。泰苪丝被限制在一个破烂的小阁间里,严格出入,她的身心陷入了极度的绝望与孤寂中,整日昏睡,吸烟,越发的消瘦枯槁,活的和死了别无两意。记得电影中有这样一个镜头,泰苪丝目光呆滞的望着房顶,华美的墙皮一角在岁月的累积下脱落开来,显得残破肮脏。我的心像猛地被触到了一样,泰苪丝和这虫蛀了的一角墙皮有何不同?这般的压抑与寂寞……
还好结局贝纳给了泰苪丝自由,让她行走在巴黎的街角,电影结束了,我却依旧在回味,我想我不会忘记她,如此寂寞至深的一个灵魂 !
喜歡奧黛麗·塔圖(Audrey Tautou)腦海裡喚起一部舊片子… …泰芮絲她的心靈還是沒有出口,絕望的軟禁也沒有摧毀她,反而終於摧毀了那些困住她的人。他們在她的獨特前讓步了,讓她去直面更多的生活。那流露出發自內心心底的笑容,自由走上巴黎街頭的結局,美好得不太真實,雖然或許可想象,巴黎也未必能夠撫慰這樣的心靈。也許只是導演對這個多彩的世界依依不捨的手法。泰芮絲說過,他們談論政治,談論八卦、打獵,不談論感受。但正是新婚后的泰芮絲最需要家人關心她感受。泰芮絲丈夫,是個有教養的男人,他總是親吻著泰芮絲,提出希望在她懷孕時多陪陪她,說打獵了鴿子給泰芮絲煮湯補補,但是泰芮絲不喜歡打獵的血腥,心裡不能釋懷,又拒絕和丈夫散步。泰芮絲開始糊塗了,沒有照顧好丈夫的病情,還做了危及丈夫性命的事情,丈夫並不是不生氣,為了家族的面子,和保護泰芮絲,向法官做假證詞,說是自己糊塗弄錯藥水份量。但對泰芮絲而言,女性的壓抑,餘生的軟禁,這樣的後果,都是家族的自私自利所致——他們不談論感受!整個故事節奏一點不快,圍繞泰芮絲前半生陳述開來,卻讓觀眾意猶未盡,如果您是泰芮絲會怎麼抉擇?
《寂寞的心靈》怎樣才叫寂寞?女性需要強大的是心靈,一顆包容的心才能保護自己。泰芮絲是女性,她最後也需要男性保護的。巴黎真的不缺煙灰缸,可是換個角度看上去,怎麼覺得丈夫始終不渝的愛著泰芮絲。
标准的世界名著故事有没有!奥黛丽塔图已然美人迟暮了。。。
太文艺了,前半段一直在铺垫,后半段才将力量推挤出来,过于通过画面刻画女主内心,若不是在电影院看而是躺在家里,很可能会睡着
一个肉欲匮乏心灵贫瘠的女地主,在一场资源整合婚姻中窥视了爱情的可能性,继而用纵火、投毒以示反抗,最终靠自我折磨获得放行。塔图衰老干瘪的脸虽难看但符合一根筋的角色,丈夫的态度转变也是快(尽管全片节奏很慢)。这片看上去更像勒孔特的班底拍的。米勒应该是刻意选了类似甘斯布的小女孩出镜
塔圖的選片哦……越來越陰鬱越來越焦慮……靈氣漸失。
女主自私阴郁,典型欲求不满,不知自己究竟要什么,却觉得全天下都对不起她。婚姻是自己选的,老公是自己验货的,虽是个粗线条的俗人,至少对她并无恶待。她只是将父权社会中的生存压力,转化为一腔恶意,悉数指向了丈夫一人。想到朱令案与复旦投毒案,说她这是女性觉醒,还真叫人难于共鸣共情。
無味(UGC Les Halles S11)
演技大过天啊!没有艾米莉那死鱼一样却暗藏一切的眼神,这片子毫无生气
这是香奈儿小姐前传吧。
资料馆,居然睡着。
能算米勒的最佳作品了,换个女主的话,就给五星。。lol
2013/12/9(一)18:00中山大學《33週年校慶系列活動》瘋‧小說圖資大樓3樓展覽室看的
“内心狂乱激进,外表平和淡然" 很深刻能理解只是觉得为什么要这样莫名其妙。
根据发生于法国上世纪二十年代的真实事件,莫里亚克改写成小说,此片则由小说改编。剧中的女主是一个只爱自己而不受任何人的女人,她冷静甚而冷酷,缺乏人类的共通感情。她不爱她的丈夫,也不爱自己的孩子,甚而从心理上厌恶他们。正如她所说,她所做之事是无须理由的,只是任凭其情绪来行事。包括放火烧森林、给丈夫下毒等。影片取名寂寞的心灵并不对,她与寂寞无关,纯粹是精神的问题。塔图演得不错。
很想打二星但结尾又还行
#BJIFF#空虚得及时填补,不然迟早憋出事儿。奥黛丽 塔图灵气不再
没看懂。
不可活的太空虚
这些年来 原来Audrey Tautou也慢慢变老了
FREEDOM!
寂寞的心灵寂寞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