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开头地铁站卧轨事件,导演在整个惊悚恐怖气氛的节奏的调控上展现了卓绝功力。抓人眼球 一下被快速吸引进入主题。电影学院校园题材惊悚片,在学校、卧室场景里能看见电影海报,以及教授振奋人心的演讲,某一些方面我想应该也是向伟大电影致敬。
无疑,女主角安吉拉是一个颇有想法且有好奇心的典型电影系学生,从开篇地铁卧轨事件极力撇过脸想看清楚事发场景,到因为写论文研究“视听暴力”认识的切玛,到紧接着进入视线的博斯克。两个男人都带着一定危险性,谁都有嫌疑谁都无法真正信任。
1. 博斯克的出现,印证了一句话“越美丽的东西越不可碰”,又危险又诱惑。安吉拉的一场梦很明显的暗示着,她被博斯克吸引但又抗拒的矛盾心理。安吉拉本身就是一个非常矛盾的人,反对暴力但又抑制不住内心对暴力的窥视欲望。
2. 在黑暗库房断电之后,一片漆黑中,切玛讲了公主与侏儒的故事,不断点亮一根根熄灭的火柴,和安吉拉摸索着逃生的路,在狭长的隧道空间营造的压抑与危险感,同时与在摇曳火光的映衬与切玛低沉的讲述声中叠合成一种别样的梦幻。只不过安吉拉在黑暗中对切玛说“我怕你不再是你”,是啊,毕竟没有人能够相信真正信任的只有你自己。
3. 影片最后,连环杀人案件被新闻铺天盖地报道,最后禁忌的虐杀录像带在光天化日之下被当众暴露出来,人们都对此充满期待,一方面惧怕暴力所带来的视觉侵害,但另一方面又抑制不住内心对暴力的窥视欲望。很快暴力会在普通人中生根发芽,你我都可能是当代各种暴力的反对者、需求者、参与者。
猎奇心理是个很奇妙的东西,它可以成为人们抵挡恐惧最有效的工具,也会让人们因此陷入到危险当中。
评分:7.47丨影库榜:159
剧 情 简 介
女大学生安吉拉(安娜·托伦特饰)要撰写一篇关于“视听暴力”的论文。
她求助教授能帮忙找一些关于这方面的资料。
不仅如此,她还找到了学校里有名的暴力影片收藏者切玛(费雷·马丁内兹饰),希望他也可以帮助自己找灵感。
切玛把安吉拉带回了家,给她播放了自己收集的一些录像。
因为过于血腥、暴力和真实,录像内容让安吉拉极为不适。
不过为了论文,她还是坚持看完。
第二天,到了和教授约定的拿资料的时间。
安吉拉意外发现教授已经身亡,且是在看一盘录像的过程中。
安吉拉猜想,这盘录像有可能就是教授答应给她的关于暴力的资料。
于是,她悄悄将录像带拿回了家,准备看看里面究竟有什么。
本就胆小的安吉拉光听声音就已经吓得不行。
最终她决定将录像带拿到切玛家里,跟他一起观看。
没想到的是,里面播放的竟然是一个女生被虐杀的场景。
而更让人吃惊的是,这个女生根本就是他们大学里两年前失踪的同学。
因为对于录像机非常熟悉,切玛发现拍这个录像的设备很少见,尤其是两年前只有一种型号可以做到。
且根据录像带的内容,切玛发现女生与虐杀她的人是认识的。
也就是说,凶手极有可能就在大学里。
知道这个信息后,安吉拉开始细心留意起周围的人。
终于,她通过观察,发现了一台同型号的录像设备。
设备的主人也是大学的学生,叫博斯克(爱德华多·诺列加饰)。
与此同时,博斯克似乎发现了安吉拉对他的注意,一场追逐戏在学校展开……
影 片 浅 析
这部《死亡论文》是跟着西班牙的另一部悬疑片《睁开你的双眼》找到的,因为其中两个男主和导演都一样,但是它与《睁开你的双眼》的风格完全不同,后者是用梦境将观众带入到脑力风暴当中,而前者玩的则是相对简单的紧张刺激。
为了营造惊悚的氛围,导演设置了非常多的追逐戏,这虽然可以让观影过程变得更有趣,但同时也牺牲了逻辑的合理性。比如女主安吉拉动不动的惊乍让这个人物太过神经兮兮,而校园中莫名其妙的追赶也让剧情变得没有逻辑,这是我认为这部电影最大的缺点。
除此之外,影片的其他部分都是令人满意的,尤其是悬念的铺设非常到位,我们在观影过程中会随着剧情的发展建造一个个真相,然后不停推翻、重塑,这种体验本身就很过瘾,相信在真凶现身的那一刻前,在我们的脑海中还是有多种可能性的。
“宅男和富二代”,只要仔细品一品我们就会发现两个男主的设定,一个是暗恋女主还要装傲娇,暗中保护却不敢告白只敢偷拍的宅男,另一个是到处沾花惹草,诱骗小姑娘,玩玩而已不必当真的富二代,我们可以从中清晰的看到女主的选择,抛去结尾真的很现实。
“每个人心中潜藏的暴力因子”,影片的一开始,导演用一起铁轨断尸引入,我们发现即使已经被提醒现场极惨,而自己也害怕这样的场面,却还是会忍不住想要去看,这就是人类猎奇心理。包括影片结尾,在电视片段中将要播放血腥场面时,电视机前的观众都睁大了眼睛,想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就像制造这些录像的人说的一样,正是因为有观众,有市场,他们才会这么做。更恐怖的是,坐在屏幕前的我似乎也在盼望血腥画面出现的那一刻。
我想这就是这部电影的意义,让我们意识到真正制造这些血腥和恐怖的不是别人,正是我们自己。就像影片中探讨的电影业一样,往往市场决定了投资人会投资什么样的电影,所以如果我们对一些现状不满,要做的便是从我做起,如果每个人都那么做了,无意义的垃圾自然会被丢掉垃圾场,而不是成为我们生活中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那一部分。
当我们吐槽环境恶劣的同时,应该反思我们是否也是缔造者,因为产品往往是由市场决定的。
更多精彩请关注公众号:七号影库(Theater7)
专注分享最值得一看的悬疑片
作者:小九 审核:小七
影片《论文》(Tesis)最直接的主题是对大众视听暴力的呈现与质询,这是安吉拉论文的题目,也是解读影片最直接的一把钥匙。一方面暴力视听具有无可辩驳的消极意义,另一方面,暴力场面又常常给观者带来强烈的感官刺激与新奇的视听体验,具有“像剃须刀一样的美丽”。暴力影像或者说视听暴力,常常是某种亚文化的表意实践,是想象的产物,同时也是社会现实的产物。
片头,安吉拉忍不住想要一窥卧轨而死的尸体,导演用缓慢的升格镜头表现出即将目睹血腥尸体的紧张感,然而不安的感觉到达顶点,警察却把安吉拉一把拉回,叙事节奏又回归正常。在这里,安吉拉的视点镜头暗喻个体内心无法回避的嗜暴倾向,而警察对安吉拉的阻止隐喻大众对暴力画面的排斥。从安吉拉对尸体的窥探欲望和她的论文主题“视听暴力”,可揣摩出安吉拉是一个对暴力血腥有很大兴趣的女孩,这与她“书呆子”的形象似乎自相矛盾。之后安吉拉的梦境则清晰地印证了她内心对暴力与性虐待的渴望,但这种渴望显然与她的自我认知互相悖反——这些一般意义上被认为是病态、扭曲的欲望显然很难挤入正常的表达空间。安吉拉花很大力气去压抑这些“反常”的欲望,在她寡言沉默的外表下,是一种受虐渴望与自我压抑互相杂糅的矛盾心态。
安吉拉内心长期压抑的欲望迟早都会发泄出来,因为它处于意识和现实的对立面。于是,宿命般地,在菲格罗亚教授的死亡现场,安吉拉遭遇了她欲望的客体——一盘惊世骇俗的施虐录影带。安吉拉不敢去看录影带的画面,却把女孩的惨叫录制下来,一遍遍听至入睡——这是一个极富意味的括入镜头,也是一个线索。之后安吉拉梦见伍兹用她遗落的钥匙潜入家中,用匕首划开安吉拉的喉咙,短暂的惊疑之后安吉拉却开始舔舐伍兹的手背,随后兴奋感战胜恐惧感,两人开始接吻。安吉拉醒来的时候,随身听仍在枕边播放。欲望脱胎于梦境,开始在安吉拉的真实生活中形成幻想空间。安吉拉在现实与欲望之间的穿梭、自我幻想的建构与幻觉之间的迷失,构成影片的重要内涵。
当幻想空间对真实世界的挤压到了临界点,人物的主体感便开始丧失,在电影中则表现为时空的变形以及意识的错乱。面对施暴者,安吉拉可以用更理性的方式保护自己。以安吉拉的智商和判断力应对这样的“危险”绰绰有余,但面对拿着Sony XT-500摄影机的伍兹以及施暴者卡斯特罗教授,在安吉拉身上,欲望的空间与真实的时空开始交叠和错乱。当这种挤压到了临界点,随之而来的惊惧迫使她开始一场有如逃离噩梦般的奔跑。片中受很多人诟病的两段学院追逐场面便由此发生,安吉拉的逃跑行动不无笨拙甚至破绽百出,但从这个意义上,这并不是影片在人物塑造上的败笔,反而是安吉拉压抑的欲望开始具形的一个临界点,成为电影情节的驱动因素。
从亚历桑德罗导演的电影序列看,如果说《论文》呈现的是幻想与真实的边界之间的互相啃噬,在之后《睁开你的眼》中,幻想的情境直接令主人公长梦不醒,沉湎其中而完全无法感知到真实世界,表现出幻觉对真实世界的完全吞噬(关于这部电影更为人熟知的则是汤姆·克鲁斯著名的翻拍版本《香草的天空》)。
在这里,切马的作用显现出来,他每一次出现,几乎都是为保护安吉拉不被欲望和幻想吞噬。同时,切马对暴力色情电影的喜爱正呼应了影片的暴力主题。切马的暴力渴望背后的动机与安吉拉是完全不同的。因为种种情感的缺场,切马从暴力影像中寻求某种替代性的解决方式,这正是暴力录像存在的意义之一——释放人们心里的暴力诉求,让其在影像中得到某种“想像性实现”。切马的亲人不在身边,他的住所混乱肮脏,他的脸上常有的愤怒表情赋予其社会边缘人的意味。因此暴力影像成为切马们的工具,替代性地“承受”着想象中的痛感,用来消解个人经验中的创楚。切马的外表另类颓废,对待安吉拉的态度却不无谦卑。摄影机里沉默的片段验证了切马对安吉拉的爱,几乎有如安静的端详——显然,切马表达爱意的方式与暴力、淫欲没有丝毫牵扯,尽管都是未经同意的窥私影像,却显得十分温柔、谨小慎微。
弗洛伊德所讲的“死本能”,或多或少能解释人的自虐、受虐等毁灭性的欲望和冲动。死本能解释了那些黑暗的、具有破坏性的行为,如人与人之间的残忍、对抗、攻击,甚至杀戮。相对应地,人有两种本能,一是爱本能,二是死本能。前者是建设性的,后者是破坏性的。两种本能虽然作用相反,但却同时并存,此涨则彼消,此消则彼涨。在影片中,这两种本能几乎在三个主要人物身上同时存在。最后安吉拉身上的“爱本能”战胜“死本能”,获得拯救。
结尾安吉拉用枪杀死伍兹,从现实暴力引发的连环罪恶中挣脱。最后她对切马讲述“公主与丑陋小矮人”的故事进行回应,消弭了切马内心深处的自卑。经历一系列施暴与自卫、幻想与真实、追逐与逃逸、杀戮与获救之后,一篇关于视听暴力的“死亡论文”也显现出它的脉络。
因此,电影《论文》可以从暴力、欲望、幻想三个套层进行阐释。
这里面有不少硬伤,比如那个参与制作电影的教授被杀后就这么消失了,没有任何交代,男女主角都没有嫌疑;地下室那一段也是。一度我怀疑过是帅哥的女友,因为吃醋,可是转了一圈还是帅哥,而且教授为什么会参与这件事,没交代。女主是个笨蛋。但整体而言我确实始终不确定到底是谁
百转千回,不断在脑袋里换着嫌疑人对象。另外男主Fele Martínez不要太有爱!卷长发+黑框+整张脸的feel 真的好像《秘窗》里的德普!帅死了!还有点儿Gary Oldman有没有?
暴力影像如同英俊的王子,你说一个字,他便向你靠近一寸。毫无难度攻破家庭防线,闯入你的生活。一味为观众提供想看的画面,终将把观众捆绑在椅子上折磨。而那个脏兮兮的男孩,在电话里抱怨着连咖啡都没被请过,却愿意救你于水火。只有烛火的地下室,他喊着我是切玛,原来童话里公主也可以找到小矮人。
阿曼巴惊为天人的处女作,夺得戈雅奖7项大奖(含最佳影片、剪辑、原创剧本、音效、新导演和新人男演员等)。对暴力影像本质的探讨,悬念感十足的新颖之作。 PS:被女主角迷住了是什么节奏?[2016.12.12重看]几处情欲角力戏也足够精彩。火车观尸尝试起首+电台录影带警告画面收尾颇具讽刺性。[2019.4.21美琪大戏院三刷]还有对无处不在的被看的探讨,安娜·托伦特饰演的女主其实就是大部分对暴力既怕又好奇的观者的化身,而男主之一则不啻是暴力的化身,让女主/观者欲罢不能~ | “每一个词都意味着缩短一英寸的距离。”“我的眼睛是什么颜色的?”(9.5/10)
结尾是对媒体传播职能的警示:它不是播撒暴力的种子,最多只是浇点水,然后让人心中的暴力自己破土而出。
暗夜中的罂粟花,非常罪非常美。Ángela不喜欢暴力电影却要写这方面的论文,Bosco的心就像故事里的小丑一样是坏掉的,却要用爱情来吸引受害者。我的眼睛是什么颜色的?
人的暴力是与生俱来的吗?这部电影可以看做是导演对暴力文化反思的论文。
坏人长得帅就是不会让你做噩梦的,男一男二都是美型啊,看了一天西班牙电影满脑子都是guliguli怪不得觉得节奏好像《睁开双眼》原来导演是一个人
一个善良的漂亮的女村民,徘徊在对好感度极高的狼人以及一个暗中保护她的预言家之间犹豫不决的狼人杀故事!在这之前,一个村民暴毙身亡,一头坏狼被预言家弄死,最后,觉醒的女村民奋力一刀,干死了最后一匹狼,村民与预言家最终取得了胜利。3.5吧,整体氛围和悬疑感确实营造的不错!
其实有个极强大的开局,故事的展开和悬念的铺设都有条不紊沉稳有力,可惜中途剧力散尽止步不前,故事越讲越乏力,格局也越来越小,肥皂剧一般只在两三个人物间来回摆荡,结尾也草草收场十分无力。3星半。
Chema很john deep~
校园情感剧。为了王尔德那童话,给个满分又如何
我居然跟这片子里的女主角写了一样的论文= =+
强尼德普你不要,你选那个嫩牛五方挫逼,你说你怎么不被抓?
悬疑和惊悚营造的很不错,但是看完回味不多,叙事偏传统,情节拉锯太长,本应精彩的地方经常泄气,个人不太喜欢。
开篇众乘客纷纷围观自杀者惨状,结尾各病房集体期待虐杀录像;爱好重口味的摇滚青年其实内心羞涩善良,温文尔雅的帅哥与教授却是暴行实施者。于是,谁才是真正的暴力制造者、传播者与受众群体?阿曼巴处女作就能呈现出如此娴熟技艺与深刻省思,果然不俗。要不是中段各支线的拖沓,真是可以打满分的。
好电影!
but i' m a creep
太棒了!!!
探讨视觉暴力的,在此之前有David Cronenberg的Videodrome,在此之后有Gaspar Noé的Irreversible,可以当作一个三部曲来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