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海斯法典》开始执行,为了保证电影的“纯洁”,与罪行和性相关的内容被严格限制,电影人的创作空间被严重挤压,该法典直至1966年方被正式取消。《夏日痴魂》创作于1959年,恰值海斯法典有效期间。在那样的年代里,“乱伦”“同性恋”“恋童”“滥交”这些放在如今也无比敏感的话题,被塞进了同一部影片,真可谓是刀尖上的舞蹈。
影片从头至尾从未明确表明其主题与立场。维纳波夫人与其子塞巴斯蒂安的关系固然亲密异常,却也没明确证据表明二人有越界行为;塞巴斯蒂安似乎有些特殊的爱好,但看起来也不过是纨绔子弟惯常的把戏;而塞巴斯蒂安的死,听起来更像是关于食人族的传说。一起看起来都合乎规范(海斯法典)。然而台词、镜头以及布景之间隐藏着玄机。
维纳波夫人的出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第一句话就是“Sebastian always said……”。接着她把自己比作天使和拜占庭帝王。在这场与库科维奇医生见面的戏中,她两次询问医生的名字,最后干脆直接称他为“Doctor Suger”(库科维奇在波兰语中的意思是suger)。在与医生的谈话过程中她从不在乎对方说什么,自己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并且随意打断对方。强势、傲慢、自我为中心,维纳波夫人的形象基本确立。9分到29分之间的这场戏完全是维纳波夫人与库科维奇医生的对话,没有他人的评述,也没有角色的自述,人物的性格特征已经从其谈及他人及他事的态度中显露出来了。更巧妙的是捕蝇草的隐喻。维纳波夫人与医生刚一见面便带他去参观塞巴斯蒂安的花园。她拿着一小盒苍蝇,径直来到她珍藏的捕蝇草前,一边给捕蝇草味苍蝇,一边介绍其习性,她把这食肉的植物称为“Lady”。这就是她自己的写照,优雅端庄,一位Lady,同时又残忍冷酷。捕蝇草分泌蜜汁,吸引苍蝇一类的飞虫靠近,然后用其锯齿状的叶片囚禁它们,慢慢消化。当维纳波夫人谈及她死去的儿子,塞巴斯蒂安,我们渐渐看到捕蝇草与这女人之间的关系。塞巴斯蒂安生前,她豢养他,利用他;塞巴斯蒂安死后,她从对他的回忆中汲取养料,苟延残喘。当说到她与儿子的关系,她说“we were a famous couple”,“couple”这个词如何翻译,观众可以自由发挥了。“人们不会说‘塞巴斯蒂安和他母亲’,或者‘维纳波夫人母子’,他们叫我们‘塞巴斯蒂安和薇儿’”,这年过半百的女人,因为能与自己风华正茂的儿子“相提并论”而感到欣喜。风流潇洒的儿子不只是她的骄傲,更是她的玩伴,是她风韵犹存的见证,是她满足自己虚荣心的工具。
此时的凯瑟琳·赫本(维纳波夫人扮演者),正在为斯宾塞·屈塞的病痛而感伤。作为叱咤影坛多年的老戏骨,不但要忍受导演约瑟夫·曼凯维奇的刁难,演员表上还要屈居伊丽莎白·泰勒之下,这位性格刚毅的女演员心中大概不会太好过。作为第一个穿长裤出席奥斯卡的影后,维纳波夫人的角色似乎与凯瑟琳自身有相似之处。二人都独立、坚强、刚毅,但维纳波夫人“更近了一步”,她自私、残忍、冷酷,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凯瑟琳·赫本很好的诠释了这个角色,面对他人彬彬有礼同时又趾高气昂,谈到儿子塞巴斯蒂安陶醉而又感伤,听到有辱儿子名誉的话惊恐而又愤怒。
维纳波夫人沉溺于与塞巴斯蒂安的甜蜜回忆中,然而她还有一个阻碍——知道塞巴斯蒂安真正死亡原因的侄女,凯瑟琳。每年夏天维纳波夫人都要和儿子一起去旅行,然而塞巴斯蒂安死去的那个夏天,他没有带维纳波出行,而是带上了凯瑟琳。维纳波对凯瑟琳充满了嫉恨,她认为是凯瑟琳勾引了她的儿子,将他从自己身边拐走了。凯瑟琳道破了真相,“塞巴斯蒂安只在你还有用的时候才需要你,他把你丢在家里是因为你失去了吸引力”。塞巴斯蒂安需要的不过是一个有魅力的女人,而这个女人是谁并不重要,她只是一个幌子,一个为他吸引年轻漂亮的男孩子的工具。塞巴斯蒂安的性取向以及性癖好影片并没有说明,然而“塞巴斯蒂安”这个名字大概有些来头。 Saint Sebastian,天主教的圣徒,传说有着俊俏的外形和健美的体格,高卢国王国王爱上了他,想要进一步发展关系,但圣塞巴斯蒂安宁愿被乱箭射死也不愿从命。赤身裸体的圣塞巴斯蒂安浑身扎满利箭的形象素来是文艺复兴早期画家偏爱的主题。塞巴斯蒂安的工作室里恰巧挂着一幅波提切利的《圣塞巴斯蒂安》。
这幅画被挡住了一半,只露出身体下半部分,而画上还映着十字型的影子。这个影子来自前面桌子上的十字架,而这个十字架的基座是一个骷髅头。十字架的影子是歪斜的,按照光源来推测的话,十字架影子不应该是那样的角度。塞巴斯蒂安的世界是癫狂的,扭曲的。他不满足于一个同性伴侣,他要利用他的母亲和表妹还有他数之不尽的金钱来吸引更多的年轻男子,甚至男孩子。他在药物、毒品、滥交中消耗自己的生命,当那些被他玩弄过的人意识到他的虚弱时,他们以一些难以言表的方式折磨他,甚至杀死了他,投射到影片中,就是凯瑟琳所回忆的食人行为。真正的事实,大概就是像帕索里尼一样,被乱棍打死了罢。
维纳波夫人把自己的儿子描述成优雅、高贵、纯洁的形象,当凯瑟琳说他是个滥交的同性恋的时候,维纳波夫人出离的愤怒,她说凯瑟琳疯了,让库科维奇医生切除凯瑟琳的脑页,让她再也不能“胡言乱语”。库科维奇医生,这个一开始在维纳波夫人面前唯唯诺诺的男人竟然奋起反抗了,他追查事情的真相,甚至把所有人聚在一起当面对质,只为保护凯瑟琳。讽刺的是,库科维奇医生的扮演者蒙哥马利·克利夫兰的人生像极了塞巴斯蒂安。作为家中最年幼的孩子,蒙哥马利从小深受母亲的宠爱。他母亲甚至为他请了家庭教师,让他在家中接受私人教育。母亲时不时的还会带他去欧洲旅行。蒙哥马利后来的演艺事业也是其母亲一手安排。大概是母亲过分强势,使蒙哥马利对女性心存恐惧,当与他合拍《郎心似铁》的17岁的伊丽莎白·泰勒向他表露心意之时,他拒绝了。五十年代,同性恋是不能被公众接受的,是被排斥的、遭鄙视的。在那个年代里,蒙哥马利无法坦荡的做一名同性恋,他对自己的性取向感到痛苦和困惑,酒精和大麻成了他排解苦闷的途径。拍摄《夏日痴魂》正值他的事业低谷期,酗酒和嗑药导致他情绪非常不稳定,是伊丽莎白·泰勒的执意坚持才使他获得库科维奇医生一角。也许恰恰是因为他长期被母亲控制而养成的不甚自信的性格,以及他酗酒嗑药的行为,使库科维奇医生身上带着一种忧郁的气质,一种萎靡的、病态的美,一种非阳刚的、更易接近的气场。
难怪蒙哥马利车祸毁容后越来越抑郁了,妈的,明明很多好莱坞的明星都微调过,怎么给蒙哥马利做整形的医生是大学没毕业吗?那么一个大帅哥,硬生生地给整成普男了,搁谁身上都得抑郁啊!不过唯一的好处就是我能更加关注他的演技了,他演技确实不错,之前脸太好被忽视了!大赫本在五六十年代演过太多沉浸在自己世界的疯女人形象了吧?控制欲恋子,为了面子罔顾事实,要害自己的亲侄女!当她坐在电梯内像个女王缓缓下降时,气场全开人物性格基调也整好了!扫把头发型很疯癫!这部我居然get到了泰勒的演技,她的声音更好!白色泳衣真的诱惑!塞巴斯蒂安这个角色蛮自私的,利用自己的母亲和表妹,因为年老色衰选择死亡!我原来以为表哥是蒙哥马利来演,唉,这部剧中塞巴斯蒂安的遭遇何尝与蒙哥马利不像呢?或许这就是泰勒演得好的原因吧!
4.5,Venable夫人如同哥特古堡的镀金蜘蛛,精致,残忍,她无不将Sebastian的名字挂在嘴边,乘坐着装饰豪华的升降机出现,如同镀在棺材中的,旧日世界里的木乃伊。传奇般的俄狄浦斯已然死去,或者正因为他的死去,他才能够作为一个近乎完美的,无形大他者,无处不在,犹如诺斯替教中的伪神,控制着这个与他相关的世界,在影片的结尾,医生Cukrowicz成为了其宿主客体,随着调查的推进,他将不断以一个儿子/伴侣的形象填补Seb的结构空缺。什么是疯癫?开场失败的脑前额叶切除实验暗示着医学体系下潜藏的“邪恶”与恐惧,此外,Kathy的癫狂暗示着她的反抗与受难,《夏日惊魂》似乎想要为这样的自我差异化给出福柯式的表述,并揭示出科学主义如何与古典时代的精神变态,宗教传统,社会规训等意识形态完成共谋。
伊丽莎白泰勒,suddenly,last year
蒙哥!!!你肿么了蒙哥!!!真的越来越面瘫了。。。
只有了解同志的人,才会读懂一切残忍痛苦尖叫哭泣和死亡。
虽然主要是为蒙蒂和Liz看这个片子,但更多还是感觉赫本的表演真是很突出。
电影改编舞台剧就是要用足面部特写啊,赫本和泰勒爽死了,尤其是赫本,这幅高颧骨尖下巴天生就是演反派的料,不知道好莱坞之前在想什么。Clift的角色就是螺丝钉,想出彩也难,但是车祸后的这张脸也已经写满了岁月的痕迹。遗憾的是剧本为了过审改得太写意,有点散光。
3.5 前边很多的神神叨叨同最后的高潮没啥关系。。。可能就是为了营造出来奇情诡异哥特的氛围吧。永远不要仗着自己是富家公子就不知天高地厚地入侵你不该触碰的领地,利用自以为能掌控的民众,小心被吞噬。
@filmoteca 这个故事,还真是,一波三折,各种万万没想到,真相赤裸残忍,令人悲从中来。完全理解林奇为何喜欢。
7。赫本开头唠叨20多分钟,30分钟后,泰勒出场,差不多唠叨到结束。。
52岁的凯瑟琳赫本与32岁的伊丽莎白泰勒,铿锵玫瑰与丰乳肥臀,疯子与正常人的互换,两代女神的博弈。
[Art & Psychoanalysis Class] I was surprised to know it's a gay script. I really didn't notice about it when watched it. The actors express what they feel on their faces too obviously. And I also don't like the point that the two women are paranoid while the man so fucking calm.
前面大段对白几乎睡过去了,后面很精彩,拍的很晦涩,但很有感觉。塞巴斯蒂安很孤单,这句话贯穿始终。
7.9 明面上两个痛苦的女人和一个藏在谎言与幻想中的男人,始于赫本二十分钟的喋喋不休,终于玉婆十分钟的漫长独白,乱伦、同性、恋童等禁忌隐晦暗化成言语中的张力。
在当时这绝对算得上是惊世骇俗的设计,海斯法典使得影片在关键情节上表现得更为含蓄。赫本和泰勒的表演堪称完美
被两位女主的演技所折服。心理阴影实在是可怕,还好治好了。最后一段回忆的过程看着就害怕,可怕的人的贪欲。最后一幕牵手好甜,从友邻相册种草而来,男主好帅。
http://v.pptv.com/show/DXwxrxd97SuODNA.html
“我知道你去年夏天干了什么”...Monty大不如前,赫本和泰勒飚戏则很抢眼,不过单看泰勒真的略马景涛...因了海斯法典,乱伦、同性元素深藏,反而更值得玩味。“人吃人”真相也当真难预料
6/10。田纳西对金钱社会的攻击惊世骇俗,寡妇一出场坐着自动升降的宝座彷如生处食物链顶端,喂捕蝇草的生态园象征资本家利用钱权满足同性欲望、禁止真相的弱肉强食社会,贫穷少男们以生吞活剥的仪式(望远镜及噪音奏乐)反捕花花公子是吞噬压迫阶级,玉婆两次闯入疯人院楼道体现出抗争强大压迫的无助。
3.5;场景设计与密集台词均非常舞台化,剧本戏剧浓度之高直接导致强情节堆叠,导致在有限时空内电闪雷鸣火花四溅的同时,也容易沦为僵硬刻意的奇观,一如升降机内固守扭曲往事的木乃伊老妇。聚集太多劲爆话题——同性恋与吸毒的儿子与控制欲超强的母亲之间隐晦的乱伦指向,恋童癖与滥交,互为算计、自私自利的上流社会,可怖的精神病院景象,被吞噬的结局颇有《香水》之调。捕蝇草的隐喻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