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在拍[非洲女王号]时,随行的编剧根据他在非洲的经历写了一本小说《白色猎人黑色心》,伊斯特伍德又根据小说拍了电影。可以说算半个传记类电影。
大段的对白,但一点不枯燥,老东木演的休斯顿说话妙语连珠(在他的带动下整个电影节奏很快),怼人时柔中带刺,周围人要经常忍住发怒的冲动,但他的幽默风趣也是随时可见,让人又爱又恨。
导演不是为了把电影拍的精细而把剧组搬到非洲,他只是想去非洲猎一头长牙象并且没有哪个人能把他阻挡。他没有高尚的道德观,对于当地人只是流于表面上的友好,跟女士那段对话只是实话实说。酒店一幕,周围人如他的编剧朋友虽然对随意辱骂殴打黑仆的行为不满,但也不想插手,导演却看不顺眼冲上去和那人决斗。他做不了光明使者,也不会产生一些博爱的情感,他遵循着自己的道德观,所以在和大象面面相对互相盯视后,他放弃了狩猎,体内的恶暂时被驱逐出去,本来可以算是一个不错的结局,但大象突然发狂,随行的一个黑人为了保护他们丧生了。导演一直狂妄自大,在别人告知狩猎点有风险时他还毫无顾忌,他置所有人不顾,现在出了事导演彻底安静回去老老实实拍电影了。
希望每个人在事情发生前多提醒检讨自己,而不是事情发生后再有悔意。
这个题材有意思,想起了老马的飞行家
疯狂且任性的老爷子。制片人居然位于食物链底端?
六十岁之后的Eastwood突然会演戏了!台词的功力也见长。这部的演技简直大出我意料,竟然能演得开合有度,感觉放松多了,完全不似从前那个缩手缩脚僵直得不行的东木叔了![哈哈] 结尾那个有气无力的Action哟!【Clint自己做导演是不喊action和cut的,而是轻轻慢慢地说“OK, let's start。。。“
20/7/29
Hollywood Safari,以东木的性格很少聚焦好莱坞行业,拿前辈开涮也是极少有,似乎这是唯一的一次?制片乱象,异国风情,人性讽刺,地位不到的导演咋敢这么拍!
《白色猎人黑的心》: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转型反思之作,是从纯粹的商业片向文艺电影的一个分水岭,主创人员大多本色出演。它借由猎象这一事实证实人们内心普遍存在的欲望与罪恶,在面对庞大的大象时,导演的猎枪却又放下了,他或者发现那并不是自己真实想要的。最终,猎象之旅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触目惊心的血的事实,让导演变得冷静了,故事也在这里戛然而止,再以后,我们翻开老伊斯特伍德的榜单,已经找不到商业类型了。影片最大的亮色就是老爷子的“毒舌”,把讥诮和讽刺用得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电影不算特别经典,给个三星半,喜欢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同学不妨对比1990年前后的导演作品,拉下片单
约翰•休斯顿的猎象欲望。
老头子演喜剧还蛮有意思的,里面还有打酱油的Timothy Spall
没感觉
7分。Clint扮演排非洲女王号时的John Huston。
题材不喜,演的也不合适。
光看东木演的这个导演就够让人闹心的了,再想想当年约翰·休斯顿得多遭人恨啊……
白色猎人黑色心,绝对不能缩写的片名:白人黑心。东木扮演的导演(原型是约翰·赫斯顿)扔下剧组拍摄任务去猎象,制片人忍无可忍率众飞到营地。接风宴间,制片人开始发炮:https://www.douban.com/note/234685379/
老爷子早期很喜欢电影,自导自演的居多
闲的发慌啊。。??
非洲的黑人和二战时的犹太人一样饱受歧视,白人导演维护犹太人和黑人,黑心猎人猎杀长牙大象,猎人不见棺材不变导演。以为他拍片打猎两手抓,可有时间想如何射大象他会去想怎么摄影像?前边太长其实全程平铺直叙,是东木后来一贯的风格
2.28GB
你细看会发现伊斯特伍德的脸型和施瓦辛格是一样的。
根据约翰.休斯顿导演《非洲女王号》时不老实拍片,自顾自打猎的故事改编的。对影史有兴趣的朋友一定会觉得《白》拍的饶有趣味,关于这段幕后八卦由小说到电影的过程其实更有趣。伊斯特伍德演的休斯顿有一种莫名的喜感!
第一部有感触的克林特作品,一个自大狂妄且暴躁的人的失败。重燃了对东木导演能力的信心,希望以后作品能有这种水准。